三国志之中原霸主吧:优质课教学案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0:52
1979年中美两国曾互派教育考察团对两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考察。中国考察团的报告这样写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病入膏肓,教室理乱七八糟,学生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还要搞创造发明。美国方面的报告说: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只有老师提问时才能发言,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学生们很早就起床,很晚才睡觉。这样用不了20年,中国的基础教育将会超过美国。然而,20年之后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素质教育教育推行了10年,成效怎样呢?据说去年英国一个教育代表团体访华调查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上专门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却并没有真正实施过素质教育的国家,国家从高校、中央党校选出资深学者与之辩论,结果是中国学术界未能说服英国教育代表团。

钱学森临终前,温家宝总理前去看望,钱老问:“这么多年来,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这就是著名的“世纪之问”,这引起了中国高层的深思。今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对高中阶段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而非灌输)、探究式(而非死记硬背)、讨论式(而非一言堂)、参与式(而非被动接受)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位卑不敢忘忧国,人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学生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追寻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内涵目的是为设计教学案,构建高效课堂提供理论支撑。

一、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

1、教条化

   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把教材中的提示当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劳动,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与无赖。

2、模式化

模式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是灵动的、活泼的,当教师在以不变应万变的时候,也就在阉割着课堂鲜活的灵魂,把教学程式化了。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时候,就呈现着不同的模式,但教学忌模式化,忌用唯一来代替多样,忌用刻板来替代灵活。

3、单一化

单一化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教学中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一讲(练、问)到底、优秀生表演秀等等。

4、静态化

一是课堂中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当是在平等的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与把握,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不重视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二、怎样写教学

教学案是课堂的预设,构建高效课堂,编制科学而切合实际的教学案是前提。教学设计的着眼点:“眼前有课本,心中有学生,学法即教法”,用学生的思维去设计,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

(一)教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能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教学案设计有六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教学案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教学案的情景设计,创造浓厚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探索性原则:“教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科学地设计问题引起探索,适时引线搭桥帮助探索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4.系统性原则:中学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逻辑性。但许多学生却感到知识零碎、难以把握。教师在学案书写中就应重新整理、归纳,理出思路、找出知识突破口,绘制“知识树”,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

5.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教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6.知识迁移性原则:教学案的书写应该注重课本知识的深化和迁移,不应是书本内容的翻版。例如,在数列学完后,教师在教学案中安排了新问题:如银行中的存款利率问题?用何种方法最合理?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会发现这是一个新情境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式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学案的组成

根据课型的不同,教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新授课学案应包括预习学案、教学方案和推荐作业等。教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等部分。设计教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录、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编辑推荐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辑推荐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复习课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专题的特点,其内容应包含下列四大要素: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

三、教学案的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研究教材、学生和知识规律三项内容:

1、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设计教学案的前提。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

3、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主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教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系,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载的能力价值,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内涵,是一条暗线,但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教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

四、优秀教学案的设计的几个要素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它们以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不断创新,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问题为主线,探索为方式,能力为立意,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课堂要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同时,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善于诱导,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的动力。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总之,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应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学科教学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以及“单元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甚至“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5.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同时,也要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会学习。

6、整体勾勒 匀称安排

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其要求是合理。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要考虑课的节奏,考虑课的从时间安排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比较匀称的节律之美。

如设计小说阅读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简洁导入,设计问题情境。(3分钟左右)

整体感知——请学生多角度概说故事情节(10分钟左右)

揣摩妙点——请学生多层次品味美点妙要(15分钟左右)

品析人物与主题——请学生多侧面述说人物性格和小说社会意义(10分钟左右)

简明小结与课堂检测(7分钟左右)

三、教学案实施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两种“倾向”,协调四对“矛盾”,才能在真挚有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必须关注两种“倾向”

1、“强调小组讨论”,忽视课堂教学效益的倾向

课堂小组讨论时,一般情况下与同学展开对话争辩的学生,往往是少数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当,小组讨论就会被少数学生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以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小组讨论的任务,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改下的课堂讨论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把握小组讨论话题和难易度,话题与文本相关知识点的结合,讨论的切入点,以及小组讨论活动的适时“放”与“收”,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倾向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则起引导和掌控节奏的作用。新课改的实施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并不是弱化教师的讲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必须协调的“四对”矛盾

(1)互动的“真”与“假”

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和在“真”动中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益。“动”不只是行动,更是“神”动。许多课堂问与答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气氛非常热烈。表面上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而实际上,互动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直白提问简单知识,学生依书读答,缺少一定的认知深度性和思维延展性;一些合作讨论的话题就是让学生分小组一起找几个定性的结论,或者由老师设定几个问题交由学生讨论,没有来自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有些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有些论题“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讨论,实为浪费时间;一些表演蕴涵的道理过于浅显,为表演而表演,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这种教学互动不是“真”动,而是典型的“假”动。

真正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真正互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共同讨论,在共同体验的基础上感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融,知识上的融会,能力上的贯通,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2)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为了赶时间,没有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布置的课后探究只是书面作业而已。

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多少适宜,指导学生得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探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应引导学生关注什么(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思路)。

3、课堂等待与激励引导

学案课堂强调“过程”。许亚平老师认为,课堂应该有充分的、属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过程,突出学习的探究性。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完成学案或回答提问时往往“卡壳”,或者小组讨论气氛不够热烈,这时教师不宜急于求成,放弃或指责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包办自己讲解则又回到了“一言堂”的老路。这种学案课堂的结果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了,而学生的收获则是一知半解。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或讨论的时间,并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反应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才会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

这在理科教学中特别值得借鉴。不少理科教师都抱怨学生理解能力差、学习态度不好而拒绝放手让学生讨论、展示、自主生成答案,结果高耗低效。学生虽然当时似乎懂了,但运用时往往大打折扣。

当然,对课堂上学生的“沉默”也要理性分析,要进行引导、干预、激励。

4、预设生成与非预习生成

上课前,我们总会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很多的预设。精心到位的预设可以减少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的无措和匆忙应付,可以让课堂和谐生动,目标达成率高。可是预设毕竟是预设,有时候有一些 “失算”,学生的灵动总会让课堂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东西,这时,我们该如何机智地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在进行教学预设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学生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把可能出现的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预设。
     我们尽可能的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对课堂上非预设生成的一些疑问、思想内容,我们要机智应对,不能因为新课程理念中的多元评价要求而“和稀泥”,更不能以权威的身份一棍子打死,要抓住课堂随机生成的有意义问题,将教学引向深化,是机智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对于课堂学生的错误的“创新”见解,要及时机智地纠正。

比如课堂上探讨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的表现手法,有学生答出引用。我先微笑,肯定其独立思考,然后追问“引用”了什么内容,学生答“五斗米”;然后指出“引用”与“用典”的区别:前者是一句或一段话,一般在现代文中出现,如引用名言故事等;后者是某人、某物或某事,一般在古诗词中出现。这里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学生恍然。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动。

因准备仓促,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