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该去哪里: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7:24:29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解

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袭用即久,逐约定俗成.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残的程度及变异的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在此大致归类列出,仅供参考.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的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己分裂却还没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毛口:口边有釉面间断脱落。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常不易看出,裂纹往往会逐渐自然延伸,若遇冷热相激,便会顺纹路开裂(以盘、碗类最为多见)。

外冲里不冲:器口部因受冲力较小,仅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而致破开(常见于器口或其他部位)。

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末能全部附看,而出现的露胎现象,又称“笑釉”。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的沙粒。

磕伤: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坏,同于口、足磕伤。

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己透胎体。

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数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裂纹。呈深浅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长短开片纹。

片纹: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中(如清代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声,片纹增多),釉面出现的有长短不一顺向的稀疏细裂纹,不透胎体。

软道:釉面久经摩擦出现的细微丝纹。

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摩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釉和茄皮紫釉等低温釉器。

脱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年久受浸蚀而致剥落。

凿伤:出土器的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有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平滑。

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浸蚀变质而脱落(绘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拂帚而无存留。

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点片状。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炸纹:器物的劲、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与冷璺类同,俗称“鸡爪纹”)

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入的物件撞击致伤,形成的裂纹。

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窑缝: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在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分而出现的。

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缽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修复再次分离。

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己断离,以明代的缸、罐最为常见。

折断:琢器胎体因相接处损坏,折成数段。

足磕:器足部位庆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胎釉。

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平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王工具磨修光平(俗称“修脚”)

磨底:足底内原来的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胎面出现半破小孔。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他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磨柄:把损坏的壶柄磨掉,或将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破碎:器物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浸渍,又长期排不出,被蚀而自然碎裂;后者宜用清水泡一段时间,其体内所含盐、碱等杂质即可排出。

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有的凹陷过甚,圈足不能着地而器底心可以旋转。

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以致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异变,出现灰、黑、黄色。

火石红:胎体内含有杂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桨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新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斑点,似糊米状;明代成化时期的砂底,常有此特征。

火烧: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也老化或变色,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污水浸泡: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浸泡而变黑(如1942年天津遭受水灾后,被浸泡过的瓷器是都有此现象),经刷洗不退。

复窑:二次入窑灯烧制。

修复:器物残破后为之复原。

锔:器物残伤后,用钻石工具的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明代所用钻锔子,体形较小。民国以后有的将钉起掉,以漆填补镅孔。

粘:将残品用各种粘剂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