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网傲剑2礼包:魏晋碑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3:26

书法作品【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著名碑刻。书法作品《爨宝子碑》的出土,是晋碑中的冠冕。历代书家善写者有:李瑞清、陈宝琛、吴昌硕、沈曾植、郑孝胥等。终身写爨者:经亨颐。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仿效汉制而树立的,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拙中有巧。故宫博物院所藏未刻邓跋的初拓本,字迹清晰,尤为珍贵。
魏《受禅表》也被称为“三绝碑”,因由王朗撰文,梁鹄书,钟繇刻,堪称三绝。曹操在世,不能称为三国。其上有汉献帝,建安。其子曹丕称帝文帝,是三国的开始。《谷朗碑》为三国时吴国的名碑。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字体,用字少波磔,已去分意,但楷书笔法尚未成熟,可说是楷书入碑之始。碑文是隶书,实更接近楷书。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中国国家博物馆也藏有好拓本。
东吴《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参观南京总统府,府内的石坊墙上有清代的翻刻本。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截碑》。其为东吴记功之用,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是研究东吴石刻的重要资料。原刻在南京江宁。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东吴《禅国山碑》(宜兴),别名《囤碑》。字体与《天发神谶碑》相似,《天发神谶碑》收笔尖锐,以悬针为主;《禅国山碑》则以垂露为主。吴昌硕先生曾拜访此碑写诗。西晋《孙夫人碑》,书法属晋隶。现存山东。
三体石经也称《正始石经》,刻制于三国魏明帝正始年间。刻石35块,约十四万七千字。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内容为《尚书》、《春秋》、《左传》三经。现三种字体分藏三处:古文字部分为河南省博物馆藏,小篆部分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隶书部分藏于西安碑林。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书法欣赏【郑羲碑】
郑羲碑书法作品结字宽博,笔力雄强,浑穆中和,为标准的魏碑书体之一,向为学者所重。因碑刻地处险峻,椎拓不易,流传较少。
郑文公碑又名《郑羲碑》,系摩崖刻,有二石。自南宋赵明诚访得《郑羲上碑》,著之《金石录》后,渐为世人称道。清代书家康有为曾受益于《郑文公碑》。
一在山东平度县城北的天柱山称上碑,北魏时刻;一在山东掖县城东南的云峰山称下碑,刻于北魏宣武永平四年,比上碑略晚。两碑内容均述郑羲生平事迹,但有文字多少、字体大小之别。下碑首题后有一“草”字。清陆增祥据此提出了“上碑”为正本、“下碑”为草本之说。

书法作品-经书书法
从南北朝各代的经书书法作品看,从大的方面看,经书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率真,字体不拘工匀;另一类肃穆,厚重如碑刻。尽管东晋士大夫书法在行草书上的成就可谓已经登峰造极,但在民间,南北朝的书体似乎依旧徜徉在隶向楷的过渡及楷书阶段。所以,其时不少的抄经体隶意浓厚,当然,不乏已经完全楷化,且楷则很严的作品。用小楷抄经或许是一种习惯,因为小楷字体易于辨读。但这不等于说,抄经体都需一板一眼的平正。体验隶向楷过渡的用笔变化及结构变化,尤其要注意变化中的和谐自然。
经生们的率真多少还有点受字体演变的影响,有些隶意,有些楷则;或是由于水平不上不下的缘故,水平高的写成了工整,不会写的自然也不会去抄经。带有隶意的横、捺脚不可过于程式化,方笔忌刻意的刀痕,动作转换要有过渡。水平不上不下并非一定都有坏处,他们保存了不成熟者所有的率意稚朴,但朦胧中也闪现出些许的精到与对虚实关系的把握。率真往往是不成熟。但如果把经书的率真都视为不善书者的不成熟,恐怕又难让人理喻,毕竟经生们还是有一定功底的,而且,从形式上看,这些率真有时颇具一种关系:字的开合虚实符合一定的审美原则,书法字体。
都说方笔是刻碑的衍生物,但我们却在字体中也找到了类似于刀刻的方笔痕迹,且写得很到位,让人觉得方笔在毛笔书写中也极有表现力。另一类经生无疑是高水准的。他们不仅功底深厚,并能把字写得厚重凝练。南北朝的经生们也有玩弄笔法的嗜好,摩崖刻经中的花样更多,但他们大都又有极好的把握能力,相反,那种简净肃穆的感觉倒是很重。线宜实、缓、厚,字当真率中有规律,肃穆中见清灵,不可过于放纵,也不能一味板正。

书法作品【平复帖】
书法作品平复帖结字多紧收,但亦需有虚实。辨别提按与绞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所谓绞转,指用笔由中锋快速转成侧锋,或由侧锋快速转成中锋的用笔动作,王书《初月帖》中的字较明显,《平复帖》因为线势短促,翻转时动作更爽劲,故侧锋感不强。
《平复帖》章法的自然错落也为章草书法树立楷模。一般章草书作品字大小相仿,多有布算之嫌,《平复帖》则美在信手间的有序无序。这说明,尽管与二王书风迥然不同,但《平复帖》同样让我们感到魏晋文人的倜傥品性,两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法作品【平复帖】
书法家在提按用笔之外也曾总结有绞转法,除《平复帖》外,像王羲之《初月帖》、明末倪元璐书法等都有实践,这种古法被后来的提按法广泛地取而代之,以至绞转在今天几乎成为“古董”笔法,常人不知何而为之。《平复帖》的用笔方法不同于后来的提按顿挫,其线条的起讫没有明显的动作痕迹。但这种短促的线条似乎凝聚了足够的力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顿挫更具冲击力,又让人一下子琢磨不到这种力量来自何方。
从汉简至魏晋时期的墨迹章草书法,没有这般的整齐划一与规范顿折小楷程式,而更多的是随意的结体及并不十分讲究笔法的用笔。当然,气息醇厚古朴者亦有之,《平复帖》即是。今天看到的刻帖章草,程式感很强,而且似乎不是从隶书演变过来,更像由小楷写出,此也与摹刻失实有关,如传吴皇象《急就章》、晋索靖《月仪帖》等。

书法作品【谷朗碑】
《谷朗碑》其书法结体方整,笔画圆劲,书风浑朴古雅,与曹魏诸刻风格稍异,但同为开后世楷书法门的重要碑刻。字虽称隶书,实则体势已非常接近楷书,故亦有定为楷书者.当然同后世魏碑、唐楷相比,它还带有较浓的隶味。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见欧阳修、赵明诚二家著录.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其字遒劲,亦有汉分隶法.”严可均谓其”隶法不恶,刻手极拙.”康有为称其古厚,为真楷之极。
《谷朗碑》学楷者若能体悟此碑,再习北碑或唐楷,自会有所教益。书风方正,雅拙高古,隶书的波磔已消失,然又不乏隶意,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蜕变的迹象。《谷朗碑》全称《吴九真太守谷朗碑》。三国吴凤凰年四月立。楷书。额“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11字。碑西侧有谷起凤等人题刻。现在湖南耒阳杜甫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书法作品【谷朗碑】临习
谷朗碑为国内重要古碑刻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愿望文横直波发斩收,与汉碑隶法不同,开辟了后来楷书的法门.谷朗墓在耒阳县马水乡木屯虎形山。原在耒阳市区东谷府君祠内,谷朗,字义先,耒阳人,曾官至忠都慰尚未书郎,建衡三年(271年)迁九真太守,九真,古郡名.辖境相当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谷朗碑》碑在湖南耒阳.碑主谷朗,字义先,耒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三世仕吴为牧守,累官长沙刘阳令、立忠都尉尚书郎、广州督军校尉等,吴建衡三年迁九真太守,凤凰元年四月乙未卒,终年五十有四.其墓在今耒阳马水乡木村虎形山,嗣孙谷起凤、谷尚志等为之立碑.碑旧在耒阳城东谷府君祠内,清时移置县城杜甫祠中,现耒阳一中。后迁蔡侯祠传为蔡伦故居,在城内蔡子池畔内保存。碑之两侧原有谷氏后裔题名,清初尚存,后渐磨灭。

书法作品-牛橛造像局部一
《牛橛造像》书法作品其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横画起笔多作侧锋斜入,捺画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亦作悬针之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牛橛造像》也称《长乐王造像》。为龙门造像名品之一,亦为龙门造像题记中纪年之较先者,并以为宜先学之者。此记三字,虽无界格为限,但行列工整,井然有序.边白稍大,交错综合,浑然一式.起笔引锋而入,削秀天然,颖芒毕现,极见神采.临习此记,务必在起笔处多作探索,悟其要领,否则有失特色.行笔更有妙趣。

书法作品-牛橛造像局部二
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体法多变,纯朴天然,介乎隶、楷之间,有其独特的风采。所谓魏碑,是书法界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碑志书艺的总称.名曰”魏碑体”,或云”北碑”、”龙门体”,习惯上称它”魏碑”。从乾嘉至清末,引起了包世臣、康有为等书法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广艺舟之宋齐梁陈》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并说魏碑无不佳者。

书法作品-牛橛造像局部三
整篇笔触自然一致,因而笔姿统一,轻重协调,排字炼行黑白相称。在临过《始平公》之后,再转临此记,会能于浓重之中讨出纤巧游刃之趣,去拙求雅之致.故攻北魏书法,《牛橛》不可僭越。作点都很认真,绝无轻点率掷之匆骤,总是着意命笔,起有所向,行有所趋,终有所指.尤其双点对应,必是相互顾盼,前呼后应,先开后合.细观其用笔,可能毫颖不长,而且有一定硬度,笔根压下亦不过乃尔。
北魏太和十九年十一月刻,楷书。现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山壁。亦为龙门造像题记中纪年最早者,是龙门造像名品之一。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横笔似乎稍细,竖笔稍粗;作撇似是缓缓舒笔,虽迟滞而不伤其秀雅;作捺则力挺神壮,了无优柔之势.收笔处每每敛锋而止,无论横、竖、撇、捺,皆就势显出笔锋所向.作钩皆笔到神随,钩不欲小,但无冗赘之累、仍然雅意可掬。

书法作品-吊比干文碑
魏时所立《吊比干文碑》”久已为乡民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幸遇圣振,再获刊勒”.并对孝文帝来比干墓吊祭的时间作了孝释。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法。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吊比干墓文》是早期魏碑中的精品,承载着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的释读,涉及到文字的流变、版本的异同、作者的辨析、民族文化的交融、书法艺术的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

书法作品-吊比干文碑局部一
《吊比干文》书风瘦削独出,险不可近。所书亦楷亦隶,用笔严整精细,转折瘦峭,撇画雄峻,捺画劲挺,写得十分认真,在北魏楷书中此碑当属瘦峭之书风。《吊比干文》全称《孝文皇帝吊比干文》。考为北魏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刻。有碑阴,传为崔浩书,原石已佚。传世无原石拓本。现存河南汲县比干庙乃宋元祐五年吴处厚重刻之石。当然,此碑尚存有不足,书法篆刻均带有刻板之习,而且还比较明显,这足可说明凡过于拘谨者总会造成神采之缺失与不足。

书法作品-吊比干文碑局部二
此碑在魏碑中个性鲜明,笔画方正、匀称.字亦多呈方形.结字宽博.许多地方略仿隶书笔意,但已无典型隶书的含蓄、冲和之气.笔画、结字都略近板刻,可能同宋人临写有关。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河东武城人.官至太常卿.崔浩博览经史,通天文.工书,世宝其迹.后因修国史得罪诛死灭族。杨守敬评此碑说:”瘦削独出,险不可近.”康有为评其为”瘦硬峻峭之宗”。

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贴】
王献之流传下来的小楷书法有《洛神赋十三行贴》,此贴笔画劲利,态致萧散,墨采飞动。《中秋帖》最大的特点是行气贯通,一泻千里,相连映带,有实连和意连两种情况,所谓实连,即一笔写成,如”不复不得”,意连,即笔画并不相连,而起止之间,承接分明。
王献之在兄弟排行中年最幼,天资亦最高,幼承羲之亲自指点,书遂大进,羲之曾书《乐毅论》以赐官奴,故献之真书大能穷微入对,筋骨紧密,不减于父。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因任中书令之职,故世又称其为王大令。王献之七八岁时开始学书,羲之乘其不备从其背后疾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中秋帖》是王献之的行书书法之作,它虽是米芾的摹本,但仍然能够感触到王献之书风的魅力,此帖与《鸭头丸帖》大近,气势夺人,洒脱奔放,为“一笔书”经典。《中秋帖》东晋王献之书,宋米芾临,行书纸本墨迹,3行,共22个字。前后皆有缺文。清乾隆三希堂“三希”之一,三希堂法帖有摹刻本。
王献之传世的行草作品大都刊刻于《淳化阁帖》九、十两卷之中传世墨迹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中秋帖》。

书法作品-龟山玄录临习
楷书书法作为实用性书写,笔法精到,点画到位,远离匠气,具有较高的文史、书法价值。 魏晋敦煌写经龟山玄录书写快捷、妍美,通篇笔力沉雄,墨气酣畅;字形方而不滞,用笔灵动而不轻滑;端庄之中透出疏朗俊秀之致。
如果将这种“隶意”与魏晋时期的钟、王楷书相较,则又有明显的不同。虽属楷书,但用笔与结体具有浓郁的隶意。这种隶意与楷法用笔、结体融合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在书法书写风格上,《龟山玄录》追求平淡、冲和、简远的审美理念;取法崇尚萧散、俊迈之气,甚至包括用笔、结体上的隶意。《龟山玄录》中锋行笔,内外取势,笔方势圆。落笔成点,起伏成形,点画之间偶有牵丝,顾盼生姿,一应自然。
如横画的波势平出,撇、捺的弱化处理,点画取侧卧之势等,古朴简约之外,别具几分清新之气。《龟山玄录》所表现的隶意,是一种成熟楷法对某些隶书笔意的合理借鉴与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