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枭钱虎全文txt下载:主题:黄芪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53:37

补脾摄血疗紫癜

  患儿,男,12岁,2009年3月22日初诊。双上肢远端、大腿、小腿、踝足部较密集的紫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20余日。外院诊为过敏性紫癜,经西药常规治疗,当时紫癜有所消退,但过后仍不断反复再现。诊见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均无异常。

  辨证:脾气虚弱,固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滞于皮下呈现紫红色瘀点瘀斑。治以补脾益气摄血,佐以化瘀消斑。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砂仁9克,丹参12克,茜草15克,牛膝9克,赤芍9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药7剂后,精神振作,面色明显转润,纳食增加,肢体有力,紫癜已大部分消退,未再发。原方去砂仁,党参、黄芪易为10克,续服8剂后紫癜全消,诸症告愈。3个月后随访未发。

  过敏性紫癜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血管壁渗透性、脆性增高而致,本例始用西药常规治疗,紫癜仍不断反复出现。脾主统血,主四肢,脉症合参,辨属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瘀于皮下所发。故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固摄统血;佐丹参、茜草、赤芍活血化瘀消斑;牛膝引药下行。诸药互用使脾气充,固摄有权,紫癜消散。

日期:2010年

白僵蚕新用七方

  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属息风止痉药,其主要功能是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治疗惊痫抽搐、口眼歪斜、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痰核和瘰疬等。常用量5克~10克。但通过近年临床实践,白僵蚕还广泛用于下列疾病。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鼻内发痒,喷嚏连连,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及嗅觉减退等,可伴有眼痒、流泪、喉痛、咳嗽等。取白僵蚕15克,配桂枝、白芍、蝉蜕、辛夷、防风、大枣各9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可并发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软弱无力等周围神经病变以及视物昏花等视网膜病变。对神经病变,可选白僵蚕15克~2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上肢麻木疼痛甚者加姜黄、羌活,下肢加牛膝,有热者加知母。对视网膜病变,可选白僵蚕、全蝎各3克,烘干研末,蜂蜜水冲服,每日1次,连用3个月。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是一种慢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强直、曲伸不利、晨僵等症状常反复难愈,中医从“顽痰痹着督脉”论治,取得好效果。基本方:白僵蚕10克,狗脊、牛膝、威灵仙、桑寄生各15克,鸡血藤、鹿角霜各30克,补骨脂、骨碎补、防风、杜仲、续断、白芥子各10克,全蝎5克,细辛3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月,得效后改制蜜丸,根据病情续服。

  慢性迁延性肝炎

  尤善治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居高不降者。以白僵蚕配蝉蜕、五味子各等份,研细末,制成水丸,早晚各服10克,1个月为1疗程。

  肠易激综合征

  本病属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临床表现具有内风和肝失疏泄特征。基本方:白僵蚕15克,白芍20克,茯苓、乌梅、莱菔子各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柴胡、枳实、木香各10克,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带状疱疹

  本病以局部灼热疼痛为主症。基本方为白僵蚕15克,板蓝根、薏苡仁、生石膏、丹参各30克,羌活、当归、白芷各15克,金银花、麻黄、杏仁、延胡索、大黄各10克,甘草6克,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遗尿

  本病多与肾气虚弱有关。可取白僵蚕10克,配熟地黄、山萸肉、白术、砂仁、乌药各10克,黄芪24克,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日期:2010年3月24日 - 来自[老药新用]栏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揭示黄芪多糖降糖机理


 

[科学时报 张双虎报道]黄芪是一味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近年来,随着对多糖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芪多糖也因其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衰老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而备受关注。

 

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莹雯等人经多年研究,揭示了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机理。日前,在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味用途广泛的中药

 

黄芪又名黄耆,在中医中应用广泛。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戴糁的善良的老人,他为人厚道、谦和,擅长医术而且乐于助人,后来,老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生前形瘦,面肌淡黄,人们敬而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耆”,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它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功能并且有明显的碳离廓清作用,可增加脾重量。

 

此外,黄芪多糖对多种实验型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还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保护肝损伤、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传统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药性药理进行分析。”张莹雯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有一些使用黄芪的药方,而且在临床上也发现效果不错。但黄芪为什么能降血糖?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降血糖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就是通过药物的分子表达研究,对中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机理进行诠释,揭示黄芪降血糖的本质。”

 

发现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

 

“我们是在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支持下完成这项研究的。我们的研究中也涉及了很多的指标,通俗地说,说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的TGF蛋白和它和NF-κB分子表达,来达到延缓糖尿病病情发展和血糖降低的作用。”张莹雯说,“黄芪中有很多有用成分,其中有一种活性成分叫做黄芪多糖,它能起到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作用。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负性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特异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含量及活性均有所增加,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被剔除后,不仅胰岛素敏感性增高,而且糖尿病症状也有所改善。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靶点治疗Ⅱ型糖尿病显示了其独特的潜力。

 

该研究成果还证实黄芪多糖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希望新药早日面世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黄芪,同时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配方,增加几味其他药物。虽然我们在健康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方面还没有做动物实验,但从临床方面看,黄芪中的很多活性成份在体质调理方面效果很好,因此黄芪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上效果都不错。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要研发一个新药还需要很多程序,包括后续研究,做临床实验、申报等等,可能要很长时间。”张莹雯说。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张莹雯介绍,鉴于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他们下一步想针对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的提纯,研发一种新药。

 

“现在也有些黄芪饮片类的药物,如果从黄芪中提取出单一的黄芪多糖,它在临床上应该剂量更小,使用更简单,效果更好。但想开发一种新药,单凭一个单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还不够,那样可能会把研制的过程拉得很长。一个很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很快推向临床,服务患者的话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张莹雯说,“我们正在寻找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合作对象。”

 

《科学时报》 (2010-3-15 A4 科学基金)

日期:2010年3月22日 - 来自[糖尿病相关]栏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揭示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

  黄芪是一味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近年来,随着对多糖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芪多糖也因其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衰老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而备受关注。
  
  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莹雯等人经多年研究,揭示了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机理。日前,在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味用途广泛的中药
  黄芪又名黄耆,在中医中应用广泛。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戴糁的善良的老人,他为人厚道、谦和,擅长医术而且乐于助人,后来,老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生前形瘦,面肌淡黄,人们敬而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耆”,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它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功能并且有明显的碳离廓清作用,可增加脾重量。
  此外,黄芪多糖对多种实验型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还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保护肝损伤、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传统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药性药理进行分析。”张莹雯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有一些使用黄芪的药方,而且在临床上也发现效果不错。但黄芪为什么能降血糖?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降血糖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就是通过药物的分子表达研究,对中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机理进行诠释,揭示黄芪降血糖的本质。”
  发现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
  “我们是在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支持下完成这项研究的。我们的研究中也涉及了很多的指标,通俗地说,说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的TGF蛋白和它和NF-κB分子表达,来达到延缓糖尿病病情发展和血糖降低的作用。”张莹雯说,“黄芪中有很多有用成分,其中有一种活性成分叫做黄芪多糖,它能起到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作用。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负性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特异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含量及活性均有所增加,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被剔除后,不仅胰岛素敏感性增高,而且糖尿病症状也有所改善。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靶点治疗Ⅱ型糖尿病显示了其独特的潜力。
  该研究成果还证实黄芪多糖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希望新药早日面世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黄芪,同时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配方,增加几味其他药物。虽然我们在健康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方面还没有做动物实验,但从临床方面看,黄芪中的很多活性成份在体质调理方面效果很好,因此黄芪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上效果都不错。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要研发一个新药还需要很多程序,包括后续研究,做临床实验、申报等等,可能要很长时间。”张莹雯说。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张莹雯介绍,鉴于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他们下一步想针对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的提纯,研发一种新药。
  “现在也有些黄芪饮片类的药物,如果从黄芪中提取出单一的黄芪多糖,它在临床上应该剂量更小,使用更简单,效果更好。但想开发一种新药,单凭一个单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还不够,那样可能会把研制的过程拉得很长。一个很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很快推向临床,服务患者的话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张莹雯说,“我们正在寻找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合作对象。”
日期:2010年3月16日 - 来自[药学研究]栏目

傅宗翰膏方治胸痹、哮喘验案

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故老院长傅宗翰主任医师,幼承家学又受业于中医界耆宿张简斋门下。傅宗翰辨证精邃,方药新颖,中药丸、散、膏、丹、汤无所不用。其中膏方使用更是他的特色之点。今举案例选自《傅宗翰医术集锦》一书。

案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张某,50岁,某厂干部。

初诊:1976年10月10日。素体阳虚,常觉神萎力乏,胸闷气短,近日劳累过度,元气更耗,致血循不利,营络失和,胸痛频作,痛彻后背,心悸怔忡,总感不安,甚则汗出肢厥,气促喘息,手麻足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结代细弱无力,心电图示:“频繁性室性期前收缩”,运动试验“阳性”,此属阳虚失展,心痛乃作也,当用温养为法,佐以和血。

方用:党参10g,黄芪10g,炙草3g,煨姜4g,大枣3枚、桂枝6g,当归10g,赤芍、白芍各9g,鸡血藤12g,菟丝子10g,北五味3g。二诊:服药10服,胸闷较轻,手麻已减,胸痛偶作,其势也缓,苔脉同前,仍宗效方继进。上方加红花6g。三诊:继服10服,诸症皆平,复查心电图已示“窦性规则心律,运动试验阴性”。唯脉象仍细弱无力,药已奏效,改用膏方缓缓图治:党参120g,黄芪120g,菟丝子90g,破故纸60g,寄生120g,枸杞子90g,地黄120g,当归90g,川芎60g,红花30g,桃仁30g,玉竹60g,茯苓90g,枣仁30g。照方一服,水煎3次去渣、滤汁、再煎,酌加白糖收膏,早晚各服一匙。

按:本例症情与“胸痹”相似。“胸痹”一般多见血瘀脉痹之象,然《金匮》中述有“今阳虚知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又指出“可用人参汤主之”。此类胸痹为心阳虚弱不能鼓动血液循行,血滞脉络,心脉痹阻而致,故宜温阳心气为是,宗《金匮》大法,选用党参、黄芪、炙甘草、五味子、大枣调益心气,桂枝和煨姜温通心阳,配合当归、赤白芍、鸡血藤养血通络,菟丝子益肾助阳,全方益心气温心阳,和血脉通心络,药后胸痹即减。二诊增入红花加强活血通络之力。三诊诸症皆平,后改以膏方益气补肾,养心活血以善其后。此例是以说明胸痹并非纯系实证,虚痹亦不鲜见。

案二: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患者曾某,男,64岁,教师。

初诊:1976年1月5日。年逾花甲,久病哮喘,肺肾两虚。肺虚卫表不固,肾衰封藏不密,故值冬寒之令,常易感冒咳喘,夜尿次频。近日骤冷,咽痒咳嗽,痰吐白黏,喘息吁吁,气不承接,心忪如悬,怔忡不宁,夜不能眠,卧喜高枕,舌苔薄白,脉来沉细。胸透:肺野透明度增强,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心脏细长垂直,搏动尚规则,心电图见有特殊P波,权先益肺散寒、止咳平喘,继拟膏剂补肾纳气宁心。

1.防风3g,豆卷9g,苏叶2g,党参9g。3服,水煎服。

2.党参60g,黄芪120g,冬虫夏草30g,大麦冬60g,五味子30g,鹅管石90g,补骨脂60g,焙坎脐10条,枸杞子90g,淡大云90g,云茯苓90g,甜杏仁60g,半夏60g,陈皮45g。此方一服,浓煎3次滤汁、去渣,用白糖两斤收膏,早晚各服半匙。

二诊:服煎剂后,外感咳嗽之症罢后,叠进膏剂以来,气喘、心悸诸情逐平。虽虚体未复,声低气怯,间有冒风召感、咳嗽气喘,但其来势较缓,发时也轻,然夜尿仍频而不可久、脉沉细弱乃是肾虚封藏不固,用益肾固脬法配合膏滋治疗。

覆盆子9g,菟丝子9g,韭子5g,枸杞子9g,地黄9g,五味子2g,山药9g,桑螵蛸9g。连服该方,冬去春来,咳嗽溺频,诸恙渐平,能参加工作,嘱患者第二年冬天再予以调治。

按:本例久患咳喘,病已由肺及肾,今又演变为肺心,乃由肾涉心。病发之际系肺虚外感,故先用参苏饮扶正解表,继之以二冬、坎脐等补肾纳气,佐以参芪益肺,二陈化痰,专注肺肾,而未投柏子仁、枣仁等宁心之药,盖以心病源于肺,根系于肾,益肺即能安心,补肾犹可扶正,实为追根寻源,抓纲举目,治病求本之法。

日期:2010年2月10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 共 48 页,当前第 6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黄芪配山萸肉 治疗并发症药对(2)药对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四)

      来源经验药对。应用黄芪味甘,性温,功擅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可用于一切气虚血亏之证;山萸肉味酸,性微温,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功效。二药伍用,气阴双补,益气固涩之功增强。心得治疗肝肾亏虚所致小便量多...即将发布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长强穴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痔疮

      王业龙王先海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汪某某,男,34岁。2005年6月2日初诊。患内痔已多年,今劳作过度,内痔下脱3日未还纳。肛门有下坠感,气短懒言,食少乏力,脉细弱。观其痔系三期内痔伴静脉曲张型混...即将发布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本经》黄芪功效释义

      宋永刚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黄芪为《本经》上品。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本经》写作黄耆。耆者,长者也,是指年...即将发布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黄芪功效核心:治肌表衰弱

      张英栋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汪昂《本草备要》中指出黄芪“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张元素也说过黄芪“无汗则汗之,有汗则止之”。“知其要者一言以终”,笔者认为,黄芪所有功用都源自其核心功效“治肌表衰弱”...即将发布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黄芪重剂应用探讨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经过适当配伍,黄芪可广泛用于各种虚证虚实夹杂诸证,具有益气升提、补气活血、收口敛疮之功,不论是内科、外科或妇儿等科疾病,都可发挥较好的作用

      ●黄芪是升阳之药,轻用升压,重用降压。治疗低血压常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必用至30克以上。

      应用广泛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一直为临床历代医家所推崇和重用。如《伤寒论》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身体不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玉屑膏,黄芪、人参各等份为末吃,以盐汤送下治疗尿血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之证。《重订严氏济生方·痈疽疗肿门》有排脓散方,谓治肺痈得吐脓后,宜以此药排脓补肺,取绵黄芪(去芦,生用)二两。《太平圣惠方》黄芪粥,黄芪一两,合粳米治疗五痔下血不止。《济阴纲目》当归补血加葱白汤当归二钱,黄芪一两,葱白10根,用于产后乳少或无乳。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中风后之半身不遂;黄芪防风汤中,大剂量黄芪佐以少量防风治疗脱肛等。张锡纯创有黄芪膏清金益气汤治疗虚劳,大剂量黄芪之生肌散补气托毒治疗疮疡,用升麻黄芪汤治疗产后之转胞

      现代名医邓铁涛自拟强肌健力饮,以大剂量黄芪为主治疗重症肌无力,黄芪用至120克。朱良春用大剂量黄芪配地龙治疗慢性肾炎,陆德铭用大剂量黄芪与女贞子复发性口腔溃疡,笔者治疗偏枯、痿废、血痹,黄芪一日用至500克。

      黄芪善补胸中大气,能显著改善胸闷、气短、乏力等宗气不足症状,可用治疗心功能不全心肌炎或者心衰等。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病例,生黄芪用至80克,无不良反应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作用,尤适用于“久败疮”。外科名家赵炳南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然用量过大可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笔者遇到伤口久不愈合的病人,常用经验方“参归杞汤,”用大剂量黄芪配伍党参、当归、枸杞等,并可加老母鸡一起煎服。

      笔者认为,经过适当配伍,黄芪可广泛用于各种虚证及虚实夹杂诸证,有益气升提、补气活血、收口敛疮之功,不论是内科、外科或妇儿等科疾病,都可发挥较好作用。

      用量煎煮

      黄芪是升阳之药,是否能升高血压呢?然而药理证明,大剂量黄芪能降血压。邓铁涛的经验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常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必用30克以上。但黄芪仍是益气升阳之药,在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时,如用黄芪降压就犯“实实之诫”了。张锡纯曾对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作补充:“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如何,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诚警戒之语。

      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邓铁涛治疗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胃黏膜脱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再诊时已无胃痛。《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脱肛方,用黄芪4两,防风3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相使也,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中医理论认为,黄芪既能升阳举陷,又能利尿;现代药理证明,黄芪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血管和冠状动脉,降血压。黄芪是一味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细胞生理性代谢双向调节药物,既能升高低血糖,又能降低高血糖。其不同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不同的配伍和剂量实现。黄芪用量差异很大,轻者10~20克即可;若配伍桂枝、甘草等益气升阳升压,用量15~30克;补中益气、降压摄血,用量30~60克,甚至更大剂量,可补气化瘀。

      黄煌认为,张仲景用黄芪有3个剂量段:黄芪大量(5两)治疗水气黄汗浮肿,中量(3两)治疗风痹、身体不仁,小量(一两半)治疗虚劳不足。临床应用可据之适当变化。如治浮肿,量可达60~100克,治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

      南方医科大学的钟洪等认为,正盛邪实时黄芪用量偏少,正虚邪少时黄芪用量偏大。一般来说,黄芪用量5~10克能升阳举陷,15~30克利尿作用显著,但用至50~60克则尿量反减少。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则需用50~80克以益气固摄。脑中风后遗弛缓性瘫痪,宜用30~50克。

      黄芪治疗痿证时,常用100~120克,最大用至500克,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通络而不伤正,用时可佐陈皮以防壅滞。

      黄芪有生用和炙用之分。名医焦树德认为黄芪生用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托里排脓、敛疮收口;炙用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尿。黄芪皮功用同黄芪,但善于走表,偏于固表止汗及气虚水肿。对于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配伍应用

      黄芪与不同的药配伍时,剂量不同,功用各异。具体为:1.生黄芪与知母相配,按1:1的比例时功能益阴清热,治疗阴虚内热证;若按2:1或3:1时,重在补气,变温补平补,用小剂量知母相配,制黄芪之偏温,使其补而无温燥太过之虑。2.与当归相配,当用量比例为5:1时,可补气生血,治疗血虚证或气血两虚证。3.生黄芪配防风按1:1的比例使用,可走表扶正祛邪,按4:1的比例使用,则入里补气升阳。4.与人参等分大剂量使用,可补肺肾、定喘嗽,治疗肺肾两虚喘咳;而当黄芪量大时,可领人参出表,人参量大则领黄芪入里。5.生黄芪与甘草按6:1的比例配伍,大剂量作汤剂入药,可补气通淋;小剂量作散剂入药,可安和五脏。6.黄芪与茯苓的比例为1:2时,治疗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效果较好。此时,黄芪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其升提之性可能会影响茯苓之渗利之功。7.黄芪与升麻相配,当剂量比约为5:1~3:1时,重在补中益气;当比例为5:3时,升提力强,重在治上焦之虚。8.黄芪与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相配,其剂量达到全方的84%时,用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

      黄芪配生地黄,乃上海的夏翔教授的经验药对。临床见舌质红者,用甘温之黄芪加生地黄配成药对,以制约黄芪温燥之药性。生地黄具类激素样作用,黄芪能提高及调节免疫功能,故二者配伍,能在治疗与免疫密切相关的疑难杂病中发挥重要功效,可用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黄芪性温,阴虚阳亢者忌用,生地黄甘寒,脾胃薄弱者慎服,二药同施,则能扬长抑短。一般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炎症肾盂肾炎等,黄芪剂量大于生地黄;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等,大多生地黄剂量胜于黄芪。黄芪用量15~60克,生地黄剂量15~120克。

      使用体征

      黄煌认为,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浮肿,以下肢为明显。黄煌总结黄芪应用指证包括:

      患者的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浮肿貌,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他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冷风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邓铁涛认为,舌淡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查有否其他气虚之证,便可考虑使用。

      延伸阅读

      医案精选

      体位性低血压——补阳还五汤加味(张琪医案)

      吕某,男,63岁,1974年8月初诊。反复发生晕厥一年余,经检查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血压直立位时90~100/50~60mmHg,卧位时220~230/120~130mmHg。伴头晕眼花,甚则晕厥,两腿软,直立位时面色苍白,冷汗出,脉濡;卧位时面色红润,舌苔干,脉洪大无伦。延余会诊,按气虚不能率血,营气随体位偏注论治,投以补阳还五汤:

      黄芪150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归尾15克,地龙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

      连服上方50余剂,病人血压卧位、直立位皆在150~160/90~100mmHg之间,头晕腿软等亦随之好转。

      重用黄芪治疗胃下垂(病历摘要)

      白某,女,56岁。因反复胃脘疼痛30年,于2009年2月初诊。有“胃下垂”病史30年,兼有浅表性胃炎。刻下症见:胃脘及腹部发胀疼痛,遇冷及食凉后加重,时恶心,食少,饥饿时心悸,周身畏寒,乏力,易上火,牙龈肿痛,腰部酸痛,眠差多梦。小便频,大便不成形,食油腻或遇冷后腹泻。苔白略干,舌底瘀,脉沉偏弱。

      中医诊断:胃痛。中医辨证: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治法:补中益气,温养脾胃。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45克,红参9克,枳实15克,炒白术30克,附子15克(先煎8小时),生姜30克。

      2009年3月二诊:服上方7剂,恶心、腹痛减轻,仍畏寒气短明显,增附子至30克以除陈寒,增红参以补益气血。苔厚有湿,加茯苓30克健脾利湿。至6月八诊时,已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之方剂百余剂。其间随证调方,现腹痛畏寒已除,牙龈肿痛亦不见反复,小便调,大便略软,苔黄厚,舌底瘀,脉沉细弦略数。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全其功:黄芪90克,枳实15克,炒白术30克,红参9克,升麻6克,柴胡6克,黄连3克,生姜18克。

      胃痛之病,医者多以理气和胃之法治之,若见胃胀、牙龈肿痛之症,更易辨为实热证以清胃导滞之法治之。然患者患此病已30余年,且以“胃下垂”起病,现症见畏寒,遇凉病重,其虚其寒可见一斑,而胃胀一症,气虚不行,亦能有此表现。牙龈肿痛,为李东垣所谓“阴火”是也,太阴有寒,迫阳明气上行,故致经气不利而肿。治宜补中益气为主,用大剂量黄芪,提振脾胃之气,脾胃气旺,故气行得畅,胀痛自除,又以附子逐其陈寒,加强除痛之力,亦可引阳明之火下行,故使虚阳不亢,病久缓图,故使服药时间长久,以断其根。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美国科学家用黄芪研制出“返老还童”药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特别是衰老,常常会让人们感到十分恐惧。皮肤是人类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人生长的一生中,皮肤会从婴儿时期的细腻,到青年时期的紧致,最终到老年时期的褶皱和松懈,这个过程常常让很多爱美人士的内心都感到巨大的失落与无奈。而近日,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就公布了他们发明的一种能使人“返老还童”的神奇药剂,“长生不老”或许在未来的某天不再是梦。
        每个人的细胞中都包含有染色体,它们相当于决定细胞特征及功能的重要蓝图。由于染色体在人体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们也受到特殊的照顾,有着固定的“居住场所”即DNA。这些染色体之所以功能强大,也是因为每条染色体的末端都包含有92个染色体终端,它们负责帮助人类来“维护”染色体中DNA的质量。每次人类体内细胞在经历过分离再生的阶段时,染色体终端就会变短一些,直到染色体终端达到最短状态,细胞也就会随之死亡。一旦细胞死亡,该细胞所组成的器官就会不断恶化,最终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衰退,从而加速人类的老化。
        对此,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找到了破解的方法。他们首先在一种名为黄芪的中草药中发现了一种珍贵的混合物,在将该混合物进行提炼后就得到了名为“TA-65”的神奇营养补充剂。之所以称它神奇,是因为它可以激活一种名为“瑞粒酶”的酶,而这种酶能够对染色体终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也就会间接保护细胞。在去年,该研究小组曾在老鼠身上进行了“TA-65”的一次试验,通过在老鼠体内注射“TA-65”后发现,老鼠的染色体终端不仅延长了,而且免疫系统也有了恢复,甚至连骨骼的密度都提高了。这就意味着若人类注射了这种“TA-65”营养补充剂,就会延长染色体终端,重新“复活”细胞的功能和特征,皮肤可以从松弛褶皱,自然恢复到年轻时的紧致美丽。
        “TA-65”为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美丽,更是健康。据一份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报告表示,人类老化的速度与平时的生活方式遗传基因有着很大关系,那些有着稍短染色体终端的人们患得心脏病的风险是带有长染色特终端人群的三倍。而“TA-65”的存在将会让人类的每颗细胞都活跃起来。(尚力)
      日期:2011年9月2日 - 来自[老年医学]栏目

      土茯苓黄芪汤灌洗治疗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为了更方便、经济、有效地治疗宫颈糜烂,挖掘并发扬中国医药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土茯苓、黄芪两味中药煎成汤药后按疗程灌洗治疗宫颈糜烂。结果 对宫颈糜烂的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 土茯苓黄芪汤药灌洗治疗方案方便、经济、疗效好,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中药的应用。

      【关键词】  土茯苓黄芪汤;灌洗治疗;宫颈糜烂

      笔者2008-2009年门诊应用土茯苓黄芪煎成汤液后按疗程灌洗治疗宫颈糜烂患者6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8-2009年门诊典型宫颈糜烂患者62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妇炎洁清洗外阴后内放消糜栓的治疗方案:每次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每晚用妇炎洁洗液清洗外阴,然后放入消糜栓至后穹隆,连用7天,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完成1个疗程后复查。试验组采用土茯苓黄芪两味中式煎成汤液灌洗治疗的方案:每次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每天早、晚用土茯苓黄芪汤液灌洗治疗(每次灌洗前煎熬中药10~15min,煎熬药时用干净纱布闷盖在药罐上使其蒸汽消毒,而后用这块纱布过滤汤药至一干净容器内,凉至温度约32℃后,再用妇科灌洗器灌洗,留药10min,每次用药1剂。治疗期间禁止同房),每月连续治疗10天,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完成1个疗程后复查。经上述两种治疗方案后统计结果见表1。表1 两种治疗结果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试验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2 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病,也是治疗比较棘手的病,尤其是宫颈糜烂在基层妇科门诊就诊率较高。现在的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法主要是外洗外阴后用阴道后穹隆放药的方法;物理疗法有电凝、激光、冷冻、宫颈切除术等。但在基层没有开展物理治疗的条件,长期用外用药价格较高,不方便,效果也不太理想

        中药土茯苓属清热解毒药,其性甘、淡、平,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梅毒或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火毒痈疖,热淋尿赤涩痛之症,现多用于内服治疗宫颈癌。笔者采用其解毒、除湿、杀梅毒螺旋体及抗宫颈癌的作用。中药黄芪是补气生肌药,其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胃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用于气虚所致之表虚汗证、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用于浮肿少尿。现研究有强心、扩血管、降血压、免疫调节作用和激素样作用,用于妇科之宫颈糜烂可充分发挥其上述药理作用[1,2]。

        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使其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解毒、抗癌、免疫调节、托毒生肌的作用,就像皮肤黏膜创伤后的换药处理一样,用药而不妨碍组织的正常代谢,使用方便,取材简单,价格低廉,效果优良,又不致导致菌群失调

        尽管土茯苓黄芪汤液灌洗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提高不多,但是它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可自行治疗,无创伤,无痛苦。挖掘并发扬了传统中药在妇科治疗中的特殊作用。改变了24h用药的理念,使机体发挥了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间接利用了黏膜吸收作用。其降低宫颈糜烂的癌变率,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不同的患者因个体差异,要视情况加减药量,对Ⅲ度宫颈糜烂效果缓慢,有时需要口服中药以助疗效。

      【参考文献】
         1 凌一揆,颜正华.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6;212.

        2 徐增祥,史常旭.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1-142.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来自[2010年第7卷第3期]栏目

      氯沙坦联合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氯沙坦联合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无严重肝脏、心脏损害的58例住院的DN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治疗后UAE明显减少。结论 两种药物协同作用,明显减少DN患者蛋白尿有效延缓DN进展。

      【关键词】  氯沙坦;黄芪;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致肾衰竭是糖尿病(DM)患者重要死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则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从持续性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竭。氯沙坦、黄芪都有降低肾性蛋白尿、保护肾功能作用,我科自2000年以来用氯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DN患者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8例住院患者,符合1985年WTO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根据1987年Mogensen建议的DN分期为Ⅲ~Ⅳ期。其中男32例,女26例;1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平均年龄(37.62±10.43)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肝脏、心脏损害。

        1.2 治疗方法 氯沙坦50~100 mg/d,血压目标为<130/85 mm Hg。黄芪注射液3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4周为一疗程。6个月后观察指标。

        1.3 观察指标 24 h尿蛋白排泄量(UAE)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血红细胞计数(RBC)、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沉、血脂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根据血压调整氯沙坦用量。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选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UAE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对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cr、BUN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沉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RBC明显升高,肝功能稳定,见表1、2。

        3 讨论

        DN的治疗分为预防性治疗及终末期肾衰竭时的替代治疗两部分,重点是预防性治疗,最关键的预防治疗手段为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根据现有的大量研究证据,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治疗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明显较其他降压药来的有效。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列为DN治疗的一线药物。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P<0.01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对于不同类型的DM,ACEI或ARB哪种更合适,对1型DM,美国糖尿病学会毫无疑问的提出:对于任何程度的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期1型DM患者,ACEI都可以有效延缓肾病的进展,但至今尚缺乏大规模、长期的有关ARB药物对1型DM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对2型DM,美国糖尿病学会提出ARB能够延缓肾病的进展,应该被作为首选的药物[1]。

        氯沙坦是选择性AT1受体拮抗剂,临床实验已证实,不同剂量的氯沙坦均能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而该作用独立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大量研究证实,黄芪能够增加肾血流量,保护肾小球基膜,降低血液黏度,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能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史红波等[2]报道:黄芪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而减轻肾脏损害。本临床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明显减少DN患者蛋白尿,有效地延缓DN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顾勇,赖凌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进展.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3:221-223.

        2 史红波,范兴忠,李宏,等.黄芪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尿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临床肾脏病杂志,2005,3:115-117.

         

      日期:2011年6月29日 - 来自[2009年第7卷第11期]栏目

      黄芪肉桂党参合服调理气血治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漏肩风、冻结肩,是肩周肌、肌腱韧带、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因气血不足、筋失所养、外感风寒湿或劳作过度等所导致 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临床以肩关节内、外粘连,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40岁以上病人,女多于男,与动作、姿势有明显的关系,伴肩关节外展、 外旋及后伸等活动障碍。临床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局部外敷的方法治疗,通常可获满意的疗效。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4型:风寒侵袭,寒湿凝滞,瘀血阻络,气血亏虚。

       

          风寒侵袭

       

          内服方:姜黄10克,羌活12克,当归12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威灵仙10克。

       

          外敷方:防风、细辛威灵仙、羌活、独活各20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桂枝30克。

       

          该型多由风寒侵袭于患者的肌肤经络,导致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治法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原则,代表方为蠲痹汤加减。

       

          寒湿凝滞

       

          内服方:独活12克,桑寄生10克,细辛2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肉桂6克,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芍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黄芪15克。

       

          外敷方:防风、威灵仙、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木瓜吴茱萸各20克,川乌、草乌、细辛、紫苏叶各15克。

       

          该型多由外界寒湿之邪侵及并滞留于肩部,日久寒湿内结,使肩部经脉闭阻而引起,治法以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为原则,代表方为独活寄生汤加减。

       

          瘀血阻络

       

          内服方:当归12克,芍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黄柏10克,防风10克,木通12克,生地黄15克,甘草6克,乳香10克。

       

          外敷方:归尾、川芎、桃仁、乌药、木通、苏木各20克,红花、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

       

          该型多由外伤内挫,导致肩部经络损伤而引起。治法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原则,代表方为肢伤一方加减。

       

          气血亏虚

       

          内服方:黄芪15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熟地黄12克,白芍10克。

       

          外敷方:白芍、当归、秦艽、川芎、细辛、威灵仙各20克,赤芍鸡血藤葛根各30克。

       

          该型多由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使肩部筋脉失于荣养而引起。治法以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为原则,代表方为十全大补汤加减。

       

          以上各型方剂,内服方用水煎服,每日一剂,若用黄酒煎服,则每两日一剂;外敷方将药材碾成细末,用适量黄酒调成泥膏状并蒸熟,待温度适中时,用纱布包成 长方块,外敷在患处,用绷带固定,8~12小时后去掉,每服药可循环利用3~5次。(缪茂军  缪庚明  廖伟坤  冀红 )

      日期:2011年4月25日 - 来自[自我保健]栏目

      养护肝脏宜用三类药物:党参黄芪修复肝细胞

           众所周知,肝脏是我们身体最大的防御部队,所以如何保护好这支军队,将“敌人”(细菌病毒)拦截在城门之外,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祖国中医认为,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那么哪些中草药能为肝脏的健康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呢?

       

          党 参、黄芪:可促进肝细胞恢复 由于卫生条件有限,以及中国人喜欢吃油腻食物,再加上其他不良饮食因素,中国人的体内常常集聚了大量的毒素。肝脏的任务就是 每天不停地和“敌人”做斗争。如果肝脏这支部队里的士兵伤亡过大,身体健康的大门就会被攻破,导致抵抗力下降,继而出现各种疾病。

       

          党参、 黄芪就像两名出色的战地医生,可以“救死扶伤”,修复“受伤”的细胞。党参和黄芪都是药食同源的植物,不少人常常用它们煲汤,既可以调节味道,又可以补益 身体。具体服用方法因口味不同而异,如党参、茯苓生姜,加粳米可以做成参苓粥;党参、黄芪,加粳米可以做成参芪粳米粥;煲汤的话可制成党参北杏煲猪肺 等。除此之外,这两味中药还有补气的作用,党参能补脾益肺气,黄芪可以补气固表

       

          百合薏米:可调节“气候”,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人体的运行就像一部机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下才能正常工作。百合和薏米具有退湿热的作用,可以调节肝脏外部环境,让肝脏工作更有效率,达到预防肝病的目的。

       

          百 合可以直接泡水喝。除了退湿热,百合最“拿手”的本领就是润肺止咳了,碾成粉冲泡、洗净捣汁、外涂等用法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而薏米更是常见的食品,它的 药用功效也不容忽视。从一首民谣中就可见一斑:“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

       

          败酱草、田七:可 清热解毒护肝脏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田七补血第一。”肝脏是造血单位,细菌、病毒的入侵会减少肝脏的工作效率,田七具有补血功效,是 可以直接“抗敌”的士兵。除了造血,肝脏还是身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如果来袭病毒过多,肝脏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吃不消”。这个时候,可以服用败酱草, 因为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的功效。

       

          败酱草因为有陈腐气味,所以得名“败酱”。败酱草与红藤、赤芍莪术配伍,可以消热散瘀,治慢 性盆腔炎;与薏苡仁漏芦虎杖配伍,可以清热解毒,治湿热痹症,具有促进干细胞再生的作用。而田七除了能够活血化瘀,治疗跌打损伤,还能够促进胆汁分 泌,具有抗肝损伤作用。

       

          编后 无论哪种中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肝脏的同时,也会给肝脏带来损伤,因为是药三分毒,这些有毒成分还要 靠肝细胞来新陈代谢。所以,保护肝脏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少吃油腻食品和含致癌物质的食品(如烧烤),避免酗酒,用运动、饮食等方法 增强自身抵抗力。(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李艳鸣)

      日期:2011年4月8日 - 来自[自我保健]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案2则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笔者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阿夫他口炎

      贾某,男,37岁。2009年4月21日初诊。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唇失濡养而发溃疡。治则:补中益气,健脾敛疮。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陈皮5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白及12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溃疡面明显由凹变浅,开始缩小,纳食增加,肢体感觉有力。上方略事加减,继进7剂,溃疡面愈合。

      荨麻疹

      周某,男,66岁。2009年11月16日初诊。全身瘙痒,搔抓后起大小不一条状丘疹团块,色呈淡红,时起时消,反复发8月余。其间经葡萄糖、钙剂、激素注射,服氯雷他定特非那丁、赛庚定等,只能暂时止痒,过后仍如前状。患者述其血压偏低,时常头晕,肢体倦怠乏力,动辄汗出,纳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诊为慢性荨麻疹,辨证为中气虚弱,肌表不固,复受风邪。治则:补中益气,疏风止痒。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5克,升麻6克,陈皮3克,防风6克,白蒺藜9克,僵蚕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丘疹团块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痒感大减,体倦乏力,头晕汗出症状明显见轻。方中去僵蚕,黄芪减为20克,白蒺藜减为6克,续服7剂后诸症痊愈。3个月后随访未发。

      按:两个病例虽症状不同,但病机都属中气不足之证,故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随证加疏风止痒或收敛疮口之品,收到了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在临证时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用中医的思维来指导中药的选用,才会有良好的疗效。

      日期:2011年4月6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防感冒 “四三二一零”养生法

          【一】只有10%的白领可能需要药补

        专家指出,冬令进补,不失为养生的一个途径。白领的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都很大,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可服用中医膏方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

        但白领人士“只有10%可能需要药补等配合”,掌握自己的体质特征,正确的选用人参冬虫夏草燕窝等高级营养品。要遵循医师的指导,不要盲目长期使用。也可以到医院开一料膏方,服用一个冬天,可取得存养精气,放益来年的作用

        【零】推荐:冬季养生中医小秘方
        对于年轻人、抵抗力好的人无疑是对其经过寒冬前的“热身锻炼”,但是对于老年人、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抵抗力弱的人我们认为预防感冒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暖、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还可以使用下面的小方子来起到进一步的预防作用。

        生黄芪30g 白术45g 防风15g 知母30g

        以上4味药物打碎装胶囊,一次4粒,一天2-3次

        或以上四味药取少量,代茶频饮

        生黄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其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生黄芪固表之力尤为突出。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与生黄芪共建益气固表之功。

        防风:《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其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知母:《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故针对目前气候及饮食习惯湿热或阳热体质者偏多,佐以知母以制约黄芪之热,全方共奏益气固表之功用。

        故以此小方来益气固表,可大大提高机体抵御严寒的能力及机体抵抗力,减少感冒侵袭的机

      顾植山辨证用药止胃痛

      瞿某,女,55岁。2010年3月11日初诊。胃脘疼痛多年,嗳气,灼心,吐酸,口舌生疮,形体消瘦,语音低微,周身畏冷,面色萎黄舌苔微黄厚腻,脉沉弱。拟黄芪建中法。处方:上黄芪30克,川桂枝15克,炒杭芍20克,炙甘草10克,大红枣15克(擎)生姜片15克,炒麦芽15克,饴糖50克。5剂,水煎服。

      3月16日二诊:疼痛、嗳气、吐酸、口疮均已痊愈,嘱其饮食善后。随访未反复。

      按:黄芪建中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用来治疗阴阳两虚气虚甚者。《灵枢·终始》说:“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这是建中汤立法处方根本。黄芪健中汤是在小建中汤基础上加一味黄芪,方中以饴糖温中补虚,桂枝温通阳气白芍缓肝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黄芪增强其益气建中之功,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本方于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故疾病向愈矣。

      由于此方原文叙证简略,用药简单,后人难得其精要,认为方中饴糖、大枣、甘草之类为甘缓补养之品,易使人反酸滞胃。但是中医治疗不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而是从疾病和患者的本质着手,即“治病求本”,不能见痛止痛,见酸止酸,否则虽得一时之效,但其治疗的长远效果则很难保证。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治疗本案患者时,认为胃痛是标,其气阴两虚才是本,改善了气虚阴虚之本则胃痛等诸症自除。故方中没有一味制酸、止痛之药,而收全功。可见,切不可简单以“药理”研究结果来辨病用药,而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日期:2011年1月2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 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49岁,2009年2月16日初诊。患者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气,散寒开胃。处方:炙黄芪20克,党参15克,高良姜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饴糖30克(烊化),香附10克,檀香10克,砂仁5克(后下),刺猬皮15克,鸡内金12克,肉豆蔻10克,炙甘草5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3月4日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胀满不适,嗳气,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缓。治法:温益中阳,健脾和胃。处方:炙黄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8克,饴糖30克(烊化),白术15克,枸橘15克,佛手10克,旋覆花8克 ,白蔻仁5克,刺猬皮15克,木瓜15克,炙甘草5克。14剂,水煎早晚服。

       

          2009年4月28日三诊:患者服上述药物后,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胃镜及胃组织活检报告:浅表性胃炎(轻度)。(王捷虹)

      日期:2010年9月7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黄芪柴胡治郁火

              某妇人成婚数年而不孕。旧俗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妻两人拜名医,求各种生子之药,不知耗去多少资财,亦不见有妊。妇人因此郁郁寡欢,日久成疾,竟有数月不行经水,有时还腹痛恶心,求医诊断,说是怀孕的反应。医士投安胎行气之药,可妇人病情反而加剧,每至申时,即发寒热,扪其腹,有弹子大小肿块三十余枚,翻腾作痛,痛极时呕吐酸水,吐尽酸水则肿块消失,次日依然发作,从不间隔。后来,医家又按照疟疾医治,病情仍有增无减。病家慕名请来孙一奎医治,孙一奎诊其脉象,左弦尺涩,右濡弱,尺同左,说是郁症,那涩脉不可能是怀孕,遂用二陈、香附、山栀、抚芎、延胡、当归、红花等药,药进痛止,药止痛发,不能除其病根。孙一奎推荐另一江湖郎中黄古谭老先生诊视,黄老先生诊脉断为郁火病也,其病起于肝胆,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不决则郁生,郁生木盛伤及脾,脾伤则不能运化精微而生气血,故月经不来,故木火相犯,吐后火熄则症状减轻。于是针对病因处方治疗,用黄芪五钱,柴胡三钱,白芍二钱,甘草一钱,陈皮、贝母、枳实各五分,姜三片,一服即去寒热,再服则痛减吐止。

        病人丈夫十分高兴,说:“老先生,这病为何去得如此神速?”黄古谭回答道:“夫人的病状有肿块翻腾,疼痛至极,口吐酸水,是厥阴肝也,吐多则肺金反复受到损伤,所以,我用黄芪为君主补肺金,用柴胡为臣以泻肝,升发其胆火,冲开郁结,由是见效。”

      日期:2010年6月7日 - 来自[辨药识药]栏目

      许叔夏黄芪消肿传奇

      清代法医学家许叔夏曾为官江苏,他精通医理,《冷庐医话》载有其重用黄芪消肿胀的案例,堪为神奇。

      那年夏秋间,许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亲戚从外地前来省亲,突然患了水肿病,自头至足肿胀异常,伴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病势危急。许叔夏往诊,见患者遍体浮肿面色萎黄,遂断为虚证,令患者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频频呷服。服了半碗,气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时小便即通,陆续尿量达三大盆,全身浮肿大多消除,唯留脚面仍肿胀。此后,患者续服此方,黄芪量渐减,并略加祛湿平胃类药,一直坚持了两个月,病基本治愈,仅脚面留有钱币大小肿胀未消。

      许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复发,请返乡,以药食将息。”患者返乡后未按嘱静养,次年果然又发病。当地一医生诊治,竟谴责许叔夏治法之非,说患者不死乃是万幸,于是投用除湿猛剂,结果,服了不到十剂,患者气息已绝,举家悲愤。当要将“死者”收柩盖棺时,其妻忽见患者两眼微动,呼众亲来看,果然如此。于是又试着用许叔夏之黄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满口,起初未见咽下,过一小会儿,患者突然睁眼,药汤随即咕声咽下,又一会儿,患者出声醒来。此后,仍用此方将息,黄芪先后服至数斤,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黄芪为古老的王牌补气药,但其健脾利水消肿之功亦卓。早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创制防己黄芪汤,用黄芪一两余配防己白术等,治疗“风水脉浮身重”。对气虚水湿停聚引起的水肿胀满,重用单味黄芪或配伍确有佳效。糯米(南方习称)是糯稻脱壳的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与黄芪相得益彰。许叔夏深谙此理,重用黄芪四两而收功,而当地医生不识,误治险酿祸端。书载黄芪常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至60克以上。现今临床,重用黄芪,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疗效可靠。

      日期:2010年6月4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下乳中药方

        处方:当归3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瓜蒌12克,通草3克,桔梗6克,麦冬10克,路路通5克,花粉6克,王不留行12克,黑芝麻12克,元参12克,甘草5克, 水煎35分钟,每日一剂,饭后服用,5剂为一疗程。

        方以当归、黄芪、党参大剂量补气血以滋乳汁之源,元参、麦冬花粉养阴血,阴血盛则乳汁足,桔梗、通草、瓜蒌、王不留行宽胸理气以畅乳络。全方共起养气血通乳脉功效,对产后乳汁不足者有良效。服药期间可加服鸡汤、鱼汤以保化源充足,其效更佳。

      日期:2010年5月20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彭应涛:方论二则

        “三青”加味能保胎

        沈尧封《女科辑要·养胎》门,王孟英按:保胎“条(黄)芩宜于血热之体。若血虚有火者,余以竹茹桑叶丝瓜络为君,随证辅以他药,极有效。盖三物皆养血清热而息内风……且皆色青(故以“三青”名之)入肝,肝虚而胎系不牢者,胜于阿胶、四物多矣”。

        该类药物皆平淡,为众多医者所重视。如桑叶,吴瑭谓其“善平肝风”;张山雷谓为“疏散风热之轻灵妙品”。傅青主血崩加减当归补血汤清海丸,皆重用桑叶。《随息居饮食谱》谓丝瓜清热解毒安胎”,老者“息风止血”。《重庆堂随笔》载竹茹“清五志之火,祛秽浊之邪,调血养营,可塞血窦,胎前产后,无所不宜”。张山雷称竹茹、丝瓜络“入血以助气血之运行……亦调肝脾气滞之良药”。综上所述,“三青”皆清热凉血、息风安胎之品,不仅用于保胎,亦可加味治疗阴亏水不涵木、风阳内炽、下扰血海月经先期量多之证。

        盖“肝气者妇人之本病”。《临证指南》亦首重肝气,谓“肝藏血,血以护胎。肝血失荣,胎无所荫。”本方之养血清热而息内风,正合其治。

        胎妊之病,张锡纯“多责之冲脉”。唐容川谓“冲为血海属肝”,“治肝即是治冲”,该方正合其义。我们临床上,还加用“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之鲜竹叶,与“禀初阳上升”之荷叶(用蒂),再加菟丝、白芍、归身、沙参黄芩等。但当归身用量不应超过10g,且用白酒泡5分钟,去酒入煎,以减其“窜动”之性。如阴亏水不涵木,风阳内炽,下扰血室,见月经先期量多者,可仿孟英于“三青”方中,加沙参、鳖甲首乌、栀炭、白薇黄柏、藕等“滋养清潜”之品。由于诸药轻灵,养肝而不滋腻,清热而不伤正,故获效甚捷。

        “三奇”加味治久痢

        三奇散,据《重订通俗伤寒论·夹痢伤寒》门,何秀山于按中指出,痢疾“病后后重不除者,三奇散最妙”。该方由黄芪15g,防风10g,枳壳10g(药量系笔者所定)组成。笔者临床体验,该方加味用于久痢未愈之症,疗效确切。

        据《王孟英医案》载,其所治病证,大体为下痢(或赤白痢)日久,腹不甚痛,奔迫异常,神差能食,脉虚弦而软(张山雷谓“舌苔必不甚垢腻”)诸症。亦有肠鸣气泄、稀粪随流、脉弦软等症去,正虚气陷失于固摄之证,治宜升举固摄。就组方用药分析,方中黄芪气味俱轻,性温而补虚损;防风虽以祛风胜湿见长,亦“升举阳气”。张景岳谓黄芪“其能治疗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此正合“升举固摄”之治则。然黄芪、防风性味俱浮,恐其升提太过,而增中满气滞之弊,故配以降气宽中除胀之枳壳,使其升陷而无满中滞膈之虞。故对属于“劳伤中气之滞下”极为对症。用时还可视病情稍事加减,如当归、白芍、木香黄连等,切忌渗利伤正之品。

      日期:2010年5月1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黄芪在皮肤科的应用

        黄芪为常用的补益类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退肿的功效。黄芪中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多种氨基酸、叶酸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兴奋中枢神经、提高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利尿等多种作用。生黄芪重在外达肌肤,止汗固表,托疮生肌。经临床验证,对一些皮肤病也有疗效。

        银屑病  本病发病原因虽然尚未明确,但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黄芪的补气作用能增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可根据临床血热、血燥、血瘀的各种类型,配合应用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药物的同时,分别加入生黄芪15~30克煎服,有一定效果。

        脱发   黄芪中所含有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叶酸,能增加皮肤及毛发的营养,促进毛发生长,防止毛发脱落,还能增加头皮的抗病能力。

        多汗症   全身性多汗症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局部性多汗症多见于掌及足底。黄芪有补气固表止汗作用,可用生黄芪30g、浮小麦60~90g水煎服,也可用服以黄芪为主药制成的玉屏风散冲服。

        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有关的全身性血管炎。黄芪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并能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单纯皮肤型紫癜可在应用清热凉血止血药的同时加入生黄芪30~50g煎服。黄芪能减少尿蛋白排出,更适合于紫癜性肾炎的治疗。

        慢性皮肤溃疡及痈疽   黄芪有托疮生肌之功效,慢性皮肤病及痈疽溃破久不愈合者应用黄芪30~60g,每日一剂煎服,可协助创面收敛愈合。

        老年皮肤瘙痒症   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血虚生风是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主要病因。黄芪在补气的同时又有性激素的作用,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特别是老年女性皮肤瘙痒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   此病大多是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黄芪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在应用抗病毒药的同时加用黄芪注射液20~30ml静滴,可缩短疗程,起协同治疗作用。

        带状疱疹后遗运动神经麻痹   发生在面部颅神经区域的带状疱疹容易发生运动神经麻痹,可应用以黄芪为主药的“补阳还五汤”水煎服,黄芪可重用至50~60g。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汗症与治疗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故汗乃心之液也。因血与汗同源,亦称汗为血之液。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为血,心主血、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循经脉营血而周流,濡润筋脉、温煦肌肤。随卫气(汗腺、皮肤)腠理、玄府而散发,故曰:在营为血,在卫为汗。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阳作用于阴,依靠阴的滋助而生长,阴作用于阳,依靠阳的温煦而生存。所以说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既不能偏离又不能分割,故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出汗既能散发人体内的热量,又能排泄体内毒素和废物。

        出汗有生理功能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生理功能性出汗者,如强体力劳动、长跑或饱食热饮或食辛辣食物而出汗。《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病理性出汗者,是肌体阴阳失调而发生出汗。如自汗、盗汗、高热伤阴口渴大汗、心汗、热汗、脱汗、半身出汗、轰然而热骤然出汗,其次为黄汗、战汗、红汗、臭汗等。临床中前7种出汗较为常见,黄汗、战汗等后4种出汗极为罕见。《金匮要略》中,有黄汗的记载。“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自汗

        自汗属阳虚(气虚),不分坐卧津津汗出,稍微活动,汗出更甚。易受外感,属气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

        治则:宜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黄芪、白术、防风、白芍、五味子、浮小麦。每日一剂水煎服至痊愈。

        方义:黄芪益气固表,气为阳,气旺血自生,白芍,五味子敛阴而止汗,防风,白术,浮小麦健脾补气,扶正御邪止汗。《日华子本草》曰:“防风治三十六种风,羸损盗汗等。”

        盗汗

        盗汗也称寝汗(俗说:虚汗)在熟睡时出汗,以头、胸、腹、背出汗为主,身如水洗状,醒后即止,多发生在外感发烧愈后余热未尽而出盗汗。(但也有阴虚体质或产伤阴,阳虚而不固,每至熟睡时汗出淋漓,醒后即止。)脉沉细数,舌质红。

        属阴虚内热,肺气不足,卫阳不能固守。

        治则:宜滋阴清热益气固表。当归六黄汤加减。

        处方:当归、熟地、生地、麦冬、黄芪、白芍、五味子、鳖甲、黄芩。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义:当归、熟地生血滋阴,黄芪补气固阳,使阴生阳长,将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麦冬、黄芩、生地、鳖甲滋阴养阴而清内伏之余热。白芍、五味子敛阴而止汗。

        热病愈后口渴大汗

        高热愈后,热退病解,余热内伏。热迫汗出继发口喝大汗出,则津脱不止。脉虚大微数无力,舌质红。《灵枢决气篇》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此乃病后气虚,腠理不密,卫阳失控。

        治则:宜滋养肺胃之阴,清伏热益气固表。人参白虎汤加味。

        处方:人参、生石膏、知母、甘草、生地、石斛、山萸肉、五味子、白芍、花粉。水煎服,一剂好转,再剂痊愈。

        方义:高热伤阴,口渴大汗,非人参石膏难愈其疾,人参生津止渴,既补阴又补阳,使阴生阳长。生石膏色白入肺胃二经,其性味甘寒,得人参之助,能清深陷之伏热,人参得石膏之甘寒,二者使伏热之邪徐徐外散。故能清热润燥,止渴止汗。现代药理研究,生石膏能抑制汗腺中枢,故有清热止汗的作用。生地、知母、石斛、花粉、山萸肉生津养阴、清伏热而止渴。山萸肉既生血滋阴而又收敛元阳,助白芍、五味、黄芪敛阴而固阳。

        以上出汗症均可用五倍子研末敷脐(每睡时敷脐,敷料覆盖,胶布固定),一日一次至痊愈。

        心汗

        心汗多发生于30~45岁左右的女性,常多思虑、头懵心烦、失眠、入睡多梦、惊战心悸、身困乏力。《素问·别经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所以胸部和剑突上下左右津津汗出,醒后自止,或兼有低热37.1℃~37.4℃之间,每至中午11点后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6点以后,不用药体温逐渐下降至常温,长期不愈。脉沉缓无力,各项物理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治则:补养心脾,养心血而安神,归脾汤加味。

        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麦冬、山萸肉、五味子、黄芪、远志、枣仁、炙甘草、知母、骨皮、鳖甲,水煎服。

        方义:党参、白术、云苓、山萸肉、炙甘草补养心脾而益血,远志、枣仁、麦冬清心而安神,知母、骨皮、鳖甲滋阴清热,五味子、黄芪补气敛阴而止汗。

        热汗

        热汗为阳汗,多发生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其症头疼肢困恶风,发热出汗,用退烧药无效,虽汗出热不随汗解,而口渴心烦或大便干,体温38℃左右,脉濡数或浮数,各项物理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此乃内外皆热,迫汗外出。

        治则:解肌透表,清里热邪,自拟石膏清凉饮。

        处方:生石膏、菊花、连翘、荷叶、薄荷、生地、麦冬、细辛,水煎服。

        方义:生石膏性辛,味甘寒,能解肌透表而止汗,现代药理研究,生石膏有抑制汗腺中枢的作用,所以既能清热,而又解肌止汗,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热除风而止汗,细辛可除三阳之风而止疼,麦冬、生地养阴清内热而润便,荷叶同菊花、薄荷清暑热而散风邪,升清降浊,升者升发清阳,降者使暑湿之热邪以下行,使内外之热皆除。

        半身出汗

        半身出汗又称偏沮,现代医学谓之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半身出汗之症多发生于35~50岁左右的男性青壮年,以颜面和胸、腹正中线为分界线,或左或右,一侧皮肤出汗,一侧皮肤无汗,界线分明,个别患者半个腹壁出汗,其他部位无汗。患者不能陈述发病之起因。病侧涔涔汗出,但神志、语言均清晰,四肢活动自如,不影响饮食和劳动。轻者微汗,皮肤湿润,重者汗出淋漓继发偏瘫。《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此乃痰湿瘀阻,一侧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治则:化痰除湿,行气活血,二陈汤加味。

        处方:陈皮、半夏、云苓、红花、丹参、鸡血藤、田三七、苏木、黄芪,水煎服。

        方义:陈皮、半夏、云苓燥湿化痰,行气降逆,丹参、红花、鸡血藤、田三七、苏木活血并行血中之滞,黄芪补气固表,以推动血液之运行。

        轰然而热骤然出汗

        轰然而热,骤然汗出,不定时发作。多发生于45~55岁左右的女性,或月经异常,或妇女停经前后,情绪不畅,头部不定时地轰然而热,骤然出汗,瞬间即止,精神抑郁或胸胁胀疼、刺疼或周身窜疼,嗳气、寻找疼处,按压疼点,嗳气更甚(现代医学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个别患者局部呈现一元钱硬币大小的片状青紫色瘀血斑,脉弦细,缓而无力。《医学纲目》中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化验血,血小板等均正常范围内。

        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治则:宜疏肝解郁,活血化滞,佐以宁心安神。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当归、白芍、栀子、丹皮、云苓、生地、白术、郁金、炙甘草,水煎服。

        方义:当归、白芍、柴胡疏肝活瘀养血,并能清肝经之郁热,云苓、炙甘草调和脾胃,栀子、丹皮活血凉血与柴胡并用以加强清肝经之郁热。

        随症加减,如气滞血瘀者,周身窜疼(皮肤有青紫瘀血斑)加醋香附、郁金、元胡、红花、桃仁、鸡血藤;心脾不足、心悸失眠者,加远志、枣仁、山药;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熟地、山萸肉。

        脱汗

        脱汗也称绝汗(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绝汗因气血大量耗损,阴阳相离,是生命垂危的先兆。《灵枢·经脉篇》曰:“六阳气绝,阴阳相离,腠理发泄,绝汗乃出……”脱汗有阳脱,阴脱之分。

        (1)阳脱(即亡阳) 多发生于青壮年或老年急性暴病,病势垂危,阴不敛阳,阳气立散欲绝,忽然大汗淋漓不止,呼吸气微,瞑目神昏,撒手遗尿,脉微欲绝,手足发凉等,为阳气暴脱,故曰亡阳。

        阳脱:阳脱者,阴无所依。

        治则:宜温中回阳,参附汤加味。

        处方:人参、制附子、鹿茸、黄芪、白芍、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水煎频饮。

        方义:人参大补元气,是气血双补的主要药物。阳脱肾中之真阳外越,附子、鹿茸合用既回阳又能填补肾中之真阳,黄芪补气使阴生于阳。白芍、五味子、龙骨、牡蛎,既敛阴而又能收敛浮越之阳。

        (2)阴脱(即亡阴) 多发生于老年久病内伤,肌肉消瘦如削,大肉已脱,大骨已现,形体肌肉津液已耗欲尽(特别是癌症之类的疾病),病危时呼吸呈鱼口状(如鱼喝水状)只有微弱的吸气之力,脉细似无,唯头部前额微汗出,身躯其他部位无汗。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出汗为元气下脱,津液已尽,浮阳外越,微阳欲绝之先兆。《医学纲目》曰:“元气下脱,头汗出如珠者死。”汗者血之液,久病津液消耗将尽,已无血。《灵枢·卫生会篇》曰:“夺血者无汗。”特别是急性大出血的患者,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临终时头身无汗。为阳脱阴竭,符合“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学说。阴脱阳已散,阳散阴已竭,均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危侯。凡属暴脱者,幸存者鲜矣!

        阴脱:阴脱者阳无所存,宜益阴补气,独参汤加味。

        处方:人参、当归、山萸肉、黄芪、五味子,水煎频饮。

        方义:人参既补阴又补阳,使阴生阳长,阴脱则阳气衰微,浮阳外越,加当归、山萸肉、白芍、黄芪以生血补血益气,气随血生,血随气存,白芍、五味子既敛阴而又敛阳,使阴阳互生,二者相得益障。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

        方药:羊蹄根15克,红枣25克,黄芪20克。加减:气虚者基本方加党参l5克,制黄精、炒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黄芪用炙黄芪;气血两虚者再加熟地黄15克,鸡血藤30克,当归12克,炒白芍15克。阴虚火旺基本方加生地、玄参、黄芩各15克,墨旱连30克,阿胶10克(烊冲)。血热妄行者基本方加侧柏叶、丹皮、生地各12克,水牛角、茜草各3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主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治疗36例,3个疗程后血小板计数均见上升,有效率100%。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黄芪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体质差、病情迁延所致。西医对该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笔者自2003-05~2007-10采用自拟黄芪红藤汤内服、保留灌肠治疗该病8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25~35岁46例,36—45岁30例,46岁以上4例;病程4个月-1年28例,l-5年45例,5年以上7例;8超提示输卵管增粗者24例,输卵管积水或后穹窿积液者46例,盆腔包块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反复腰酸、下腹坠痛、白带增多,有异味,偶伴发热;妇科检查:子宫体压痛,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

        2治疗方法 黄芪红藤汤组成:黄芪15g、红藤30g、白花蛇草l5g、虎杖10g、制大黄l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2g、浙贝母159g、桂枝6g、甘草6g。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带下量多、色黄加土茯苓、败酱草;月经淋漓不净加党参、马齿苋;下腹痛甚加乳香、没药、延胡索;腰痛加桑寄生、续断;输卵管积水加猪苓、泽泻;腹腔触及包块及条索者加制鳖甲;输卵管而不畅或闭塞加穿山甲。将中药加水700ml,用文火煎至150ml,用纱布滤过,出头汁,待药温降至38—40℃左右时倒入-次性灌肠袋内备用。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然后用-次性灌肠器将药缓慢注入肠内,完毕嘱患者卧床休息0.5~1小时,然后可自由活动,最好夜间进行,尽量保留至次日清晨;二汁用500ml水煎至150ml内服。每日1剂,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治疗,每月l2天,3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阴性,8超复查盆腔积液或包块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好转,妇科检查附件压痛减轻,炎症灶缩小,增厚附件变薄,8超示盆腔积液减少;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B超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愈43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

              4体会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于“热人血室”、“带下病”、“经水不调”,“经行腹痛”、“不孕”等病之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经行或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侵入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致使胞脉气血不畅,壅于下焦;或邪热炽盛,蕴积于内,损伤血脉而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日久难愈,耗伤气血。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化瘀软坚,兼顾扶正固本为基本法则。本方采用黄芪益气扶正;红藤、白花蛇舌革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丹参活血祛瘀调经,《重庆堂随笔》载“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三棱为血中气药,莪术为气中血药,二药合用有消瘕散积、行气破血止痛之功;虎杖、制大黄活血行瘀、清热利湿,《本经》日:“大黄下瘀血,破瘢瘕积聚”;桂枝温通血脉;浙贝母化痰消瘿、清热散结;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扶正、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化瘀软坚之功,使下焦湿热、瘀血得除,正气得补,气血通畅,诸症自除。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芪能增强免疫功能;红藤、白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具有明显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减轻炎症反应;三棱、丹参、莪术等活血化瘀药能消炎、抗纤维化、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及粘连的松解和包块的消散。同时由于直肠、膀胱与子宫的毗邻关系,用头汁药液灌肠,药物经痔静脉丛吸收后,可使盆腔内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取得治疗效果,40℃左右的灌肠液,本身具有物理性的热疗作用,有利于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从而使疗效更好。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郑启仲治皮肌炎

        郑启仲,主任中医师、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和合著出版《临床儿科》、《伤寒论讲解》等学术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从事中医儿科、内科临床、科研40余年,擅治疑难杂症。现将郑老师治愈的皮肌炎案介绍于下。

        朱某,女,11岁。患儿于1年前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两下肢无力,诊为“皮肌炎”住院治疗,3个月后病情缓解而出院,每日服强的松20毫克维持。近半年来病情出现反复,红斑增多,两下肢无力加重而求诊。诊见患儿面部及全身遍布红斑,双眼睑红斑伴浮肿,四肢躯干结节性红斑及硬块,斑色紫暗,双下肢浮肿,四肢无力以下肢为重,行走迟缓,下蹲后不能起立,大小便靠母亲扶持,大便溏,小便清,舌体胖质淡红略紫,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气虚血瘀,脾虚湿注。治宜:益气化瘀,健脾燥湿。投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减:黄芪3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川芎6克,红花6克,鸡血藤10克,苍术15克,怀牛膝10克,黄柏6克,炒薏苡仁15克,桂枝10克,蜈蚣1条,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连服28剂,自觉四肢较前有力,红斑紫暗转红,下肢浮肿减轻,硬块无明显缩小,饮食可,二便调,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缓。守上法加化痰、软坚、散结之品再调,处方:黄芪6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苍术30克,怀牛膝15克,炒薏苡仁15克,桂枝10克,夏枯草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生牡蛎15克,半夏6克,陈皮6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5剂,病情进一步好转,下蹲可自起立,红斑开始消退,硬块变软变小,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自行停用强的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上方黄芪加至90克,再进。又服42剂,诸症趋平,全身红斑大部消退,硬块大部消失,四肢肌力进一步增强,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

        守上法,处方:黄芪9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苍术15克,怀牛膝15克,炒薏苡仁15克,桑寄生15克,川续断15克,生牡蛎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60剂后,红斑、硬块消失,全身皮肤灰复正常,四肢活动如常,已入校学习。为防复发,上方减量改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复查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按:“皮肌炎”属中医学“痿证”、“肌痿”范畴。本案患儿临床表现一派气虚血瘀、脾虚湿注之证,故投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化痰、软坚、散结之品而奏效,守法重剂再进,诸症减轻,后期加入补肾强筋之味而收全功。患者虽仅11岁,方中黄芪用量至90克时并无塞中碍胃之弊,看来,纵辨证准确,然大虚还必以重剂补之。姑作临证用药之一得。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黄芪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44例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来用自组方黄芪消渴方治疗该病患者44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76例,临床表现有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等症状。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年龄23—75岁,平均53岁;病程2个月一8年,平均3年零3个月,按病情程度分,轻度11例,中度24例,重度9例。对照组32例,年龄33~77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5年零6个月,按病情程度分,轻度6例,中度21例,重度5例。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黄芪消渴方。处方:黄芪309,五味子59,炒苍术10g,玄参15g,黄连10g,天花粉20g,荔枝核30g,女贞子10g,党参10g,石斛20g,益母草20g,丹参15g,玉米须15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使用达美康(80m9/粒,广东彼迪药业生产),每次1粒,每日1次,饭前30rmin空腹口服。疗程均为1个月。2组在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相同。另外,按照要求控制饮食、心理治疗、适当运动等。

        3疗效标准及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消渴”疗效标准评定。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临床疗效:治疗组44例,治愈13例,好转2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32例,治愈7例,好转17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75.0%。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o5)。血糖改善情况:治疗后血糖下降4mmol/L以上为明显下降,血糖下降4mmol/L以下为一般下降。治疗组44例,血糖明显下降8例,一般下降22例,未降14例;对照组32例,血糖明显下降16例,一般下降11例,未降5例。2组比较,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

        4讨论

        黄芪消渴方就是依据气阴两虚的证的理论组方。方中以黄芪为君,以党参、炒苍术为臣,益母草、玄参、天花粉、玉米须、石斛、黄连、女贞子等养阴生津,荔枝核、丹参等行气活血通络,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功。经2年多的临床观察,本方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对合并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血糖方面,对照组比治疗组更为理想。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