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集团覆灭记视频:【道家养生讲座】第十一讲 从原始巫教的养生探索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0:11

以上十讲,概括地说明了道教养生学的基本情况,以便大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下面则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道教养生学。

巫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因以巫师为核心展开宗教活动而得名。据考古发现和对近存原始社会的考察都说明,巫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欧洲尼安得特人已经安葬死者,出现了灵魂信仰的萌芽。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的葬地附近还埋有洞熊的遗骨,这当是狩猎巫术或图腾崇拜的反映。当地旧石器晚期又出现了颅骨葬,在尸体上撒赭石粉。在奥端纳文化时期出土的不少石雕女神像和岩画中,有一幅岩画上,描绘一个男子头戴鹿角,饰以长须和马尾,披着兽皮,正在跳舞,这就是一个巫师的形象,所以巫的出现不会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第27至3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的巫教也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北京山顶洞旧石器晚期的墓地内,已有死者的埋葬,并有随葬的装饰品,在尸骨上撒有赤铁石粉末,说明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业已出现。到了新石器时代,有关巫教的资料更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土了一批巫师的形象和巫师的用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人面鱼纹,这当为中国最早的巫师形象。《山海经》中讲巫师常“珥两青蛇”。郭璞注:“以蛇贯耳”。在半山文化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画有一人,也是巫师形象(见右图)。在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一种獐牙钩形器,下为柄,柄上有拴套的孔,柄上对称地安了四枚獐牙,制作精美但非实用工具,当为巫师的一种法器。此外还出土了一种大口陶尊,该器体大敞口,多发现于大墓中。某些陶尊上还有朱绘,内置猪头;或刻有象形文字,如日、月、山等。据专家们研究,这种陶尊是巫师特有的随葬品,生前又是巫师的祭器。
二、灵魂和偶像崇拜的遗迹也有发现。在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依然有为死者撒赤铁矿石粉末的习俗。仰韶文化还流行瓮棺葬,在瓮具上必凿一孔。据对永宁纳西族的葬俗调查,该族在盛骨灰的器具上也要穿一孔,以便灵魂出入。故而可知仰韶文化已经有灵魂崇拜的信仰。新石器时代的偶像亦时有发现。如甘肃永昌鸳鸯池笫51号墓出土的一件石人面,五官端正清晰,上端有一孔。在四川大溪文化第64号墓出土的一件双面石雕人面像,顶端有两个孔,正反两面皆为人面。山东藤县岗上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玉雕人面,背面有突脊,脊上有孔。陕西神木石茆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一件双面玉雕人面,上端亦有一孔。这些精致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保护神。

三、发现了一些神殿祭祀遗址。在辽宁阜新胡杂沟、凌源三官甸子、喀左东山咀、绘源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均发现了不少巫教古迹。其中牛问粱的女神庙遗址最为壮观,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南侧为女神神殿,并分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有中心、多单元的神殿。同时还出土了五六个神像,皆为女性。这些精致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保护神。这种神像在喀左东山咀也有出土。据考古学家研究,上述这类女神像,与祖先崇拜有关,其中还有孕妇偶像,说明她们可能是生育女神,主宰人间的繁衍。而出土的动物塑像及祭器,则是为祭祀服务的。(孙守道等《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8期)

此外,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用神秘图像辟除邪祟的巫术。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被龙、虎拱卫的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位巫师或氏族首领。而最初的巫师往往是氏族长兼任的,主持祭祀、巫医、巫术和其它宗教活动,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宗教活动的繁忙,才出现了以宗教活动为职业的巫师。

上述考古资料说明,早在史前时代已经产生了巫师和他们所信仰的巫教。史前时代的巫教,笼统地说就是原始宗教。但巫师的出现较宗教的产生为晚,是在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专业的巫师产生之后,真正的巫教才开始形成。史前时代的巫师,即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又是氏族人员的代言者。他们不仅是鬼神在人间的代表,还是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整理者。中国从夏代起,经殷商、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此时巫教的发展已达极盛,崇拜的对象已经趋向社会化,出现了不平等的鬼神观念,有了天或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灵信仰。

从史籍与古代传说中可知,夏王朝的创立者大禹本人就是精通巫咒之术的大巫师。《海内十洲记》说大禹“祠上帝于北河,归大功于九天”。《拾遗记》卷二谓禹铸九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由此看来,禹本身就是一个祭司。

在商代甲骨文中,更是记载了殷人大兴巫风的事例。一是释兆和占卜,时商王在出征、生产、生育等社会活动中,必须进行占卜与释兆,以便了解鬼神的态度。二是祭祀活动,商代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祭上帝和祖先,其次是祭自然神,如祭河神“沉十牛”,祭山神“埋三宰”。祭品有牛、羊、猪、狗,甚至杀奴隶祭祀。三是巫术,如巫咸用驱赶巫术除掉了“祥桑”树作祟,殷道又得复兴。当时也盛行把女巫置于烈日之下爆晒或火中焚烧,以求雨降。避邪也是一种重要巫术,如商代青铜器上的人面、龙、虎、饕餮等形象,其主要社会功能就是为通神避邪。

周代沿袭商制,虽然崇尚礼制,但鬼神观念还是很浓厚的,即巫教还占有重要地位。周代也信仰以天或帝为主的多神。《国语·楚语》曰:“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祖。”除祭祀外,释兆、占卜、巫术仍是巫师的重要活动。驱鬼巫术中用桃枝风俗,也起源于此时。

从史前时期至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原始巫教形成并兴盛之际。作为原始巫教的核心人物——巫师,他们在这一历史阶段对科学文化有着重要贡献。他们发明和传播了文字、天文学、医学、养生学,在文学、艺术、历史、音乐、舞蹈、数学等方面也建立过不少功绩。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说:“巫不仅婆娑降神,而且天文、历法、医药、卜筮等皆出于巫。”(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笫9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巫师具有非凡的神力,他们可以上下天庭,交通鬼神;可以祛疾治病,起死回生;可以通过一种超常的精神状态,进行一种恍惚迷离的境界,到达另一个鬼神世界之中。

就养生方面而言,道教庞杂多端的养生术即渊源于三代的原始巫教、战国秦汉的方仙道。故对原始巫教的养生观的探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原始巫教的了解,亦可寻觅到道教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以下通过对一些考古资料的分析,探讨原始巫教的各种养生方法及其养生思想。

舞蹈是原始宗教中巫师用以娱神的重要方法。《说文解字》曰:“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尚书·伊训》亦说:“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远古的人大多能歌善舞,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歌舞有舒壮筋骨、强身健体的作用。《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罗泌《路史·前纪》卷九亦说:“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可见,在远古人类的生活中,舞蹈不仅是巫师用于取娱鬼神的手段,亦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

在中国各地发现的许多原始时代的岩画中,已有相当数量的歌舞图。如甘肃黑山岩画中两组舞蹈图,一组中绘制了三十余人的集体歌舞,场面颇大;另一组为十四人,形态各异,与其说是在跳舞,不如说是在炼功,这当是我们至今见到的最早炼功图。在内蒙古狼山岩画中,既有一些单人舞蹈的形象,又有几组众人手牵手舞蹈的场面,其中有一幅一人双手合十,高举头上,朝拜太阳,亦可谓一幅形象逼真的炼功图。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中,绘制有二十余种舞蹈人形象,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动作,与后来道教的导引术动作相同,由此可见道教的强身动功,渊源甚古。此外,在内蒙古白岔河岩画、西藏日土岩画、新疆康老二沟岩画(见左图)、贵州平寨岩画、贵州关岭岩画、广西左江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云南元江岩画之中,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舞蹈与炼功图。这些出自中华先民之手的艺术品,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人类文明的初始,就知道利用舞蹈与各种形体动作,来增强自己的体魄。
1975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绘制了三组舞蹈,每组均为五人,他们手牵着手,正在欢快地歌舞。应该看到,原始人类的舞蹈许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产生的,如龟、蛇、青蛙、老虎、熊、猴、鸟等的屈伸、跳跃、攀援、顾盼、展翅、飞翔、奔走等。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考察,亦可证明此点。如云南纳西族的原始巫舞中,有几十种动物舞。据《蹉姆》记载,东巴教古典乐舞的起源,最初是见到“金色巨蛙”的跳跃而受到启示,才形成东巴舞蹈的,所以舞蹈教程的笫一个舞蹈就是“金色巨蛙舞”。此外还有孔雀舞、鹏鸟舞、大雕舞、白鹤舞、黄鹰舞、雄狮舞、赤虎舞、大象舞、白鹿舞、豪猪舞、骏马舞、牦牛舞、白羊舞、青龙舞、飞蛇舞等,极富于幻想色彩和浪漫主义。在甘肃武山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上,绘有一个变体人形图案,正是一幅标准的蛙舞图。

古文献中的记载亦可说明这类舞蹈并不是凭空无端发明,而是对飞禽走兽的模仿,即《庄子·刻意篇》所谓“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吕氏春秋·古乐篇》亦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水草,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神,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就说明了原始的舞蹈乃是对各种禽兽动作的模仿,即“总禽兽之极”。而这类舞蹈正是道教气功的一种源头。后来,舞蹈中的这类动作逐渐脱离取悦鬼神的旨意,发展成为一种原始的导引术,演变为人们强壮体魄的养生功夫。正如东汉傅毅《舞赋》解释其功能所说:“娱神遣老,永年之术。”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学者亦注意到了舞蹈的健身功能。如柯文斯在《原始文化史纲》中指出:“早自旧石器时代后期,人已开始跳舞了。”“可以断言,原始跳舞具有纯粹锻炼的性质。”(三联书店1955年中文版,笫192页)这虽然是柯文斯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文化现象之后得出的结论,但亦可印证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些情况。

从殷商、西周时期的出土文物及甲骨文、金文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炼功摄养资料。如198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商代晚期石边璋上,分别刻划有人物、大山、云气纹、太阳纹、勾连云雷纹。其中的五人或站立或并跪,但皆双掌平叠,右掌在左掌之上,大指姆相互对接,安放脐部,这恰似后来道教炼功中经常使用的“三昧印”(局部见右图)。《张三丰全集·准提心经》曰:“手结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相著,安脐轮下。此印能灭一切狂乱、妄念、杂染,思维澄定,身心方入净法界。”这五位炼功者皆足踏大山,背拥太阳云气,这意味着他们已达天人合一的最高炼功境界,成为脱离尘土的仙人。
蒙文通先生认为:神仙之事,已见于晚周。《庄子·天地篇》谓:“夫圣人鸟行而无彰,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则于古有神仙道也。”《在宥篇》称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逐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卑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是于古有神仙之人也。《楚辞·天问》亦言:“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此亦神仙之说,屈原疑而问之。《史记·封禅书》言:“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晚周为其道者盖多。”(《晚周仙道分三派考》,《蒙文通文集》笫一卷第335页,巴蜀书社1987年版)此论甚确,三星堆遗址的这件石器即是一条证据。

这种求仙长生的思想,渊源于原始巫教。在上古巫师文化典籍《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巫师超人的事迹和食气长生的种族。其中有不死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有轩辕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寿者数千岁。在“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山上有不死树,食之长寿。至于居住在灵山的十巫……巫咸、巫彭、巫姑、巫真、巫礼等,“皆操不死之药,”上下于天地之间。(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楚辞·离骚》王逸注:“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殷中宗即殷帝大戊,《太平御览》卷790引《外国图》曰:“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巫咸居于此,是为巫咸民。”巫咸国当为一群巫师主管的国家,他们主筮卜,跳巫舞,走禹步。

今《殷墟文字甲编》中收有两图,就是现存在世最早的“禹步行迹图”。杨雄《法言·重黎》曰:“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禹自圣人,是以鬼神猛兽、蜂虺莫之螯耳,而俗巫效禹步。”后道教一成立,即把这种古老的巫术纳入其法术之中,作为招神摄邪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使用。

《洞神八帝元变经》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此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末遂摸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未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汉淮南王刘安已降,乃有王子年撰集之文,沙门惠宗修纂之句,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举足不同,咒颂亦异。”

《金锁流珠引》卷一曰:“夫步纲者,是强身健神壮魄之法也。先从地纪坚劳其身,壮健其神,神气自然镇脏,然后通天地,感使神灵也。”并谓此法乃老君、张陵所传,修之一年辟非,二年辟兵,三年辟鬼,四年成仙,千害万邪莫敢干犯。昔年大禹得之,“驱使神鬼蛟龙虎豹,开决山川,引理江河,分别九州,后登帝位,方取道解易形变而升太极”。这种禹步,实为巫舞,因为请神必须跳舞,以舞悦神,即“召役神灵之行步”。

《山海经》中还记有“任姓无骨子,食气、鱼。”所谓“无骨”,是指他们因“食气”炼功而使身体柔和如无骨之躯。《淮南子·地形训》曰:“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即是说由于世人吃五谷杂粮,秽浊充塞体内,故智慧但命夭;相反食气者却能够做到神明而长寿,所以欲得长生不老,就必须“却谷食气”,修炼辟谷之术,这样有朝一日才能达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界。

《吕氏春秋·求人》亦说大禹巡游天下,至“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可见殷商之际已有精通气法的种族。《海内经》曰:“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肇山,有人柏子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郭璞注:“言翱翔云天,来此山。”这位能够自由翱翔、往来天地的柏高,正是上古时已达不死而神的仙人。

除动功、导引、气法外,内炼神气一类的功法亦为原始巫师所掌握。因为巫师的主要职能在于交通鬼神,其作法降神的时候,必须进入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国语·楚语》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所谓“精爽”,即专注内守,精诚纯一。《管子·心术下》曰:“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注:“精,诚至之谓也。”其次,“智”、“圣”、“明”、“聪”这些巫师必具的条件,后来都被道教所吸收,成为内炼三宝的基本要求。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