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读音:清代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1:08:05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概述

明崇祯十七年( 1644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亡。这年五月,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王朝,大举向关内进攻,宣布定都北京,成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清王朝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大规模类书、丛书的纂修,不仅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手段,清政府也借机查禁、销毁了一大批古代文献。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目睹明王朝的败亡,他们痛定思痛,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学术思想、社会思潮的转变中,文学思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清初的文学创作都较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

随着清王朝文化专制的加强,学者们吸收继承了清初学者所强调的通经服古,重视实证的治学方法,而丢掉了其积极的思想内容,走向由文字音韵入手研治经书的考据一途,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诗歌中肌理说的提出,都体现了乾嘉学风的影响。

在清中叶的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反传统、尊情求变的思潮。如诗歌领域的袁枚、小说领域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的出现,都富有思想解放精神。

清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景象,除了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的蓬勃发展外,诗、词、古文等的创作也蔚为大观。虽然其成就不一,却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第一章 清代诗文创作

本章教学重点:清代诗文创作的代表作家。

本章教学难点:清代诗学理论。

一、清代的诗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遗民诗人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人,他们的诗歌都有着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

清初钱谦益的诗歌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哀感沉郁的情调。钱谦益自觉地致力于清诗建设,对明代复古派和反复古派既各有批判,也各有吸收,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成为清诗的开山宗匠。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也取得了较高成就。他的诗歌主要写山河易主的哀痛和痛失名节的悲伤。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称为“梅村体”,它能以人物命运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极尽俯仰变化,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影响。《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就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他的《秋柳四首》、《秦淮杂诗》等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乾嘉诗坛,人才辈出。沈德潜倡格调说,力图使诗歌归于雅正。翁方纲倡肌理说,其诗歌理论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强调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在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是袁枚,他标举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中情的作用,诗歌要表现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袁枚的诗歌也大都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信手拈来,具有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等特点。

乾嘉诗坛上较有个人特色的还有郑燮和黄景仁等。郑燮为“扬州八怪”之一,作诗能反映民生疾苦,抒发才情之作也较多。黄景仁的诗反映了则揭开了“盛世”的虚幻面纱,表现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写出了封建时代寒士的心声。

二、清代的词与散文

清代是一个词的中兴期。清初的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陈维崧的词摒弃词为小道的观念,以词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朱彝尊的词则崇尚醇雅。

纳兰性德的词主要写个人命运的幽怨、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以及相思悼亡的痛苦心境。其词真挚自然,善用白描,不事雕琢,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常州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开创者是张惠言,他所编的《词选》,成为开宗立派的旗帜,他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常州词派至周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在晚清盛极一时的词派。

受清初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清初的散文作者多留心世务,作品也有较大的学术和思想价值。写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其中侯方域影响最大,他的一些写下层人物的作品,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与刘大櫆、姚鼐等一起,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方苞标举“义法”,提倡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到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合一,成为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成为纵贯清代文坛的一大文派。

第二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本意教学重点与难点:《长生殿》与《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清代的戏曲概况

清代的戏曲创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明末的余势,文人的创作经验达到纯熟阶段。清初戏曲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普遍带有明清易代而来的悲凉感和沧桑感,用戏曲寄托悲愤、哀思、抒写内心难言的隐衷。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大都是与舞台表演紧密联系的专门编剧的剧作家。包括李玉、朱素臣、朱佐朝等人。他们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入清以后,受明清易代的影响,他们也由主要关心世态人情转而关注历史政治,创作出许多历史剧,寄托寓意。

李玉是苏州派中的代表作家,早年剧作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表现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鞭挞唯利是图者的卑劣行径,戏剧冲突强烈。入清以后,李玉着力于历史剧的创作,《清忠谱》写晚明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事迹,是其代表作。

李渔是清代曲家中独特的一位。他以随遇为安为其人生主旨,过着游荡江湖、逢迎公卿的生活。他作戏曲小说,也是用来娱乐人心的。他作剧十种,总题《笠翁十种曲》,几乎全是婚恋故事,这些剧作运思工巧,曲词宾白通俗流畅,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清代成为地方戏曲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从康熙末年至乾隆朝,地方戏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以其关目排扬和独特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地方戏的剧目绝大多数出自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之手,题材广泛,贴切生活,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舞台演出本。

第二节《长生殿》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钱塘人,他生于世代官宦而中落的缙绅之家,他作有《四婵娟》杂剧,四折写四才女,寄托他婚姻美满的情怀。他做了约二十年的太学生,处于穷困不遇之 中。康熙二十七年( 1688 ),《长生殿》三易其稿而成,京城盛演,次年八月,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剧,被人告发,被革除国子监籍。

《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洪昇写作《长生殿》的时候,李杨故事已流传了一千年。白居易的《长恨歌》在突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唐王朝盛世消失的惋惜、慨叹和讽谕之意。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杂剧,同样也是借历史故事写兴亡之悲的。

洪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有他个人的独特想法。他“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对李杨情缘,是同情的,也是较为赞赏的,这表现出作者对至真之情的崇尚。

在李杨情缘缔结的同时,也预演着“乐极哀来”的悲剧。李隆基逐渐骄奢淫逸起来,并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这一切都表现得真切自然。

《长生殿》的后半部剧作,全部沉浸在浓郁的失落情绪中,利用回忆、梦境、游仙等种种非现实的手法来加浓主人公的情感悲痛,《长生殿》的情感高潮在后半部分,着意渲染一种情缘易逝的失落感、人生失意不挽回的情绪,并通过反复渲染,达到一种最强烈最沉痛的程度。

《长生殿》传奇排扬谨严,关目衔接,针线绵密。剧中对李杨定情钗盒的运用,即颇富匠心。曲辞善化俗为雅,又善化用前代诗、词、曲的名篇佳句,形成清雅秀丽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曲阜人。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被推举讲经,受到康熙的称许,并破格任用他为国子监博士。次年,孔尚任去淮扬治理下河,在淮扬三年,孔尚任广泛结交各方文士,为其日后创作《桃花扇》打下了基础。康熙三十八年( 1699 ),《桃花扇》定稿,次年春,《桃花扇》上演,朝野轰动,孔尚任也随即被罢官。

《桃花扇》演的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始末。明清易代,引起了人们的心灵振撼,也引发了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文化思潮。《桃花扇》以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桃花扇》塑造了几个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术柳敬亭、苏昆生等人。他们虽然人微言轻,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他们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这表明孔尚任对现实的认识和思索。

《桃花扇》在艺术构思上是非常成功的。孔尚任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非常合适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始终紧紧结合在一起,

《桃花扇》的成功还表现在人物形象众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人物也较有层次感。

第三章《聊斋志异》

本意教学重点:《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本意教学难点:《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蒲松龄一生困于场屋,以在缙绅人家坐馆为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教书、著书,可谓一位标准的穷书生。蒲松龄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大半生陆续写出来的,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章。《叶生》中叶生的遭遇,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境况。《司文郎》、《贾奉雉》等篇讽刺科场考官,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聊斋志异》中众多的狐鬼花妖故事,是作者长期孤独落寞生活的精神补偿。其中带着非人的符号、摆脱了人间伦理束缚的女性形象,也蕴含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和期望。

批判黑暗政治,也是《聊斋志异》的一大主题,《席方平》借阴司写人间官府尽是贪赃枉法;《促织》对下层百姓不幸遭遇的不平,《梦狼》对贪暴残虐的嘲讽等,都体现了作者对世道民生的热切关注。

二、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的写法特点,鲁迅先生概括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作者多是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借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一种模式是人入幻境,有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等。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另一种模式是异类人化,即狐、鬼、花妖、精怪等幻化进入入世间。

《聊斋志异》增强了小说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它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委曲,有的篇章还特别以情节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胜。有的故事则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写出一种情态、心理。

《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章带有诗化倾向,不仅表现了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在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叙事也吸取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

《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典雅简洁又清新活泼,具有很高的语言造诣。作者对诸子百家、《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古文兼采并蓄,又大胆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词汇丰富,句法多变。

《聊斋志异》的成功,使文言小说出现了再度兴盛的局面。沈起凤的《谐铎》、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子不语》等是仿效《聊斋志异》而较好的作品。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强调忠厚劝世,写法上也向笔记杂录靠拢,但由于作者是文史大家,其中不乏针砭社会、展示人情物理的作品,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第四章《儒林外史》

本章教学重点:《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与思想内容。

本章教学难点:《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吴敬梓生平、创作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几年安逸生活,但其父死后,族人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这使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 33 岁时,他移家南京,并在移家南京后创作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展示了 18 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小说描写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还描写了科举制度的一批派生物,即所谓的“名士”,他们虽没有取得功名进入仕途,却仍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但是,真儒名贤的教化并未能挽救世风,作者看到社会改造理想的难以实现,又不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又将目光转向社会底层,写出一群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平民形象,但这也只能是作者心造的幻影而已。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打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它把目光从奇人奇事转向现实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一幅幅的社会风俗画。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人物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它的讽刺是真实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讽刺是婉曲的而又锋利的。

第五章《红楼梦》与其他小说

本章教学重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本章教学难点:《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与其他小说的特点。

第一节《红楼梦》

一、《红楼梦》的作者与版本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曹家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雍正五年( 1727 ),曹家被抄家,曹雪芹随全家来到北京,境遇潦倒,晚年生活更加穷苦。曹雪芹将他的悲剧体验,他的探索精神,都熔铸到了《红楼梦》中。

《红楼梦》最初以 80 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这些抄本上,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又称为“脂评本”。后 40 回文字,一般认为是程伟元、高鹗所补。

二、《红楼梦》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的悲剧,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对封建社会及其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精神的觉醒。

《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包含着对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他的痛苦,则体现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作者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他们的独特性。《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的丰富性。

《红楼梦》是写实与诗化的统一体,作者善于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诗一样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是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事件、人物众多,却层次分明,互相制约。许多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毫不间断。

《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红楼梦》的作者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 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第二节 《镜花缘》及其他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虽篇幅有长有短、价值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共同为清代小说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一 《镜花缘》

《镜花缘》的作者为李汝珍。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曾经做过河南县丞,终生不达。他学问渊博,精通音韵,鄙薄时文。著有《李氏音鉴》、《镜花缘》等。《镜花缘》一百回,是李汝珍根据《山海经》以及历代笔记杂著的记载,驰骋想象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写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个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小说表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丑恶现象也不乏批判。所以,小说中有才能的是女子,男人也缠足。小说的构思比较奇特,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恨。但它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形象多苍白无力,性格不够鲜明,尤其是后半部多为文字游戏,卖弄才学。

二《水浒后传》

陈忱( 1615——1671),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他的《水浒后传》是清初的小说续书中成就比较高的一部小说依据原书的结局,叙写梁山未死的英雄再度起义,由反贪官污吏,转为反抗入侵的金兵,最后到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作品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江南遗民不肯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理。作品在叙事模式上趋向寻常生活化,注重抒情写意。

三《说岳全传》

题为钱采编的《说岳全传》,是在各种“岳传”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作者生平不详。全书八十回。小说歌颂了岳飞等人坚决抗金的英勇斗争,痛斥了秦桧等人卑鄙的投降活动,爱憎十分分明。在小说中除了突出岳飞精忠报国特点外,还让他具有好结义友、待人宽厚等优点,这是作者顺应时势,把重视人民抗敌力量的卓越见识赋予岳飞。此为超越以往“岳传”之处。但作品仍存在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突出。

四《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一百回,原署“西周生辑著,然藜子校定”,有人认为是清代蒲松龄作,但缺乏确证。《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写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前二十二回写晁源携妓女珍哥射死一狐狸,后娶珍哥为妾,虐待妻计氏,使计氏自缢。此为前世。二十三回后,写晁源托生为狄希陈,被射死的狐狸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狄希陈成为极端惧内的人,薛素姐、童寄姐变为极端凶悍的泼妇,她们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办法来折磨狄。后经高僧指点前世因果,诵《金刚经》一万遍,才得消除。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说因果报应来劝人为善。但同时也应看到,它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同时以家庭为中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长达百万字,情节琐碎冗长,但人物写得较好,山东土语运用得非常生动。

第六章 晚清小说

本章教学重点:了解谴责小说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难点:狭义与公案小说的特点。

一 晚清小说的新发展

清后期特别是清末几十年间,小说大量印行,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一部分是狭邪小说和侠义公案小说,基本以宣扬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作品为主,(间或有冷静的写实意味的作品如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陈森的《品花宝鉴》、魏子安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等(狭邪小说);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俞万春的《荡寇志》、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等(侠义公案小说)。另外却也出现了大量以抨击官场黑暗为中心的政治小说,在梁启超大力提倡的“小说界革命”的推动下,各类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揭露吏治的种种弊端、讽刺卑劣的世态人情,以期“惊醒国民”、“裨益社会”的小说不断刊载在新兴的报刊上,当时“社会小说”、“官场小说”、“实业小说”等名称,鲁迅先生统称之为“谴责小说”。

二 谴责小说

清末谴责小说兴盛,鲁迅先生认为这类小说“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补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毕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即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一]、《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主要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等,《官场现形记》是其代表作。小说主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官僚,这些官僚的共同特点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为了升官发财,他们残害人民、侵吞公款、卖官鬻爵、出卖灵魂。这是一部晚清官场百丑图,“妖魔鬼怪,一齐都有”。作者敢于把当时官场的种种罪恶,通通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故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称这部书为“讨伐当时官场的檄文”。在艺术上,受《儒林外史》的影响较大。全书结构也与《儒林外史》略同,由许多短篇故事连缀而成每个短篇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描写手法上也普遍使用讽刺手法。但有些地方结构松散,对于人物的刻画流于浮光掠影。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沃尧(1866——1910),字趼人。一生中写了30余种小说,其中有《九命奇冤》、《恨海》、《痛史》等较著名的作品,代表作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通过九死一生(作者的化身)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描绘了官场官僚、洋场才子、三教九流等各行各业里各种人物的各种丑态,与《官场现形记》仅局限于官场不同。它以九死一生的见闻为线索,前后贯穿,结构集中。是当时一部有重要影响的作品。

[三]、《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刘鹗知识广博,做过官,也是著名的实业家。小说以老残(实即作者)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而且《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四]、《孽海花》的作者曾朴(1872——1935),字孟朴,常熟(今属江苏)人。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晚清上层社会的各种人物。这部小说与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书中的人物大多以现实人物为原型,金雯青与傅彩云实际上就是洪钧和赛金花。全书结构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又有所突破。表现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鲁迅说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总之,清末的这些谴责小说均反映了清末官僚的腐败,表现了人们对清政府的厌恶,但这些反映多少有点漫画式,注重情节而忽视人物塑造,因此,总的来说艺术成就并不高。

三、狭义公案

《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

《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这部小说描写安骥与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将才子佳人小说与英雄传奇结合,认为 “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其中塑造的十三妹,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流畅,但说教太多。《荡寇志》,共七十回,俞万春著。描写张叔夜、陈希真、云天彪等等擒杀《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以表达对梁山英雄的痛恨。小说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思想倾向却是不足取的。《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一百二十回。署石玉昆述。小说可分两大部分:前七十回主要写侠客义士协助清官包公断案,惩办豪强。后五十回主要写侠客义士协助清官颜查散剪除马朝贤、马强及襄阳王等邪恶势力的故事。小说思想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风格明快生动。

四、狭邪小说

《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

这些作品大多落入俗套,有些还写的是不健康的内容,如《品花宝鉴》写的是同性恋。《青楼梦》宣扬庸俗腐朽的富贵神仙思想。其中《海上花列传》是较有特色的一部。它描写清末上海租界高级妓馆的妓女与狎客的生活,内容不可取,但艺术上有其特点,结构严密,人物也写得生动,叙述用普通话,对白用苏州话,叙述冷静而自然,对现代作家张爱玲等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