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张坂片区:《三峡》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09:34
【案例背景】
1、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味强调知识授受。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到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师生互动,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令中国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的“残羹冷炙”。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超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一个摆在处于风尖浪口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课题。本文的教学设计意在呼唤人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当注重营建师生互动空间。力求在枯燥单调的文言文教学中激起一点火花,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文学素养的提高和美感的熏陶。
2、课程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不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主体的感知、知识的主观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注重营建师生互动空间。
新《课标》还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①“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
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
4、教学设想
这篇写景文言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它抓住景物及季节特征,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语言精练,思路清晰。本文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味文章意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5、教学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②加强对文章的朗读、欣赏、体味。
6、课前准备:
a布置学生预习:
①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本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②查找有关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
b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三峡风光片、多媒体课件。
【案例描述】
时间:2004年11月25日
班级:807班
地点:秀州中学分校多媒体教室
执教者:马玉琴
(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欣赏“三峡风光”动画)
师: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散文家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形成具体可感形象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运用播放三峡风光片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初步感受三峡四季景致的摇曳多姿。】
(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展示多媒体课件三峡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并配乐)
【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感情的音响,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课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师: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1:我觉得三峡的山高峻陡峭,只有在中午和半夜里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
生2:我感觉三峡的水很急,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而这两地相距遥远。
生3:三峡的的水很清澈,连树的影子都能倒映出来。
生4:我仿佛听到了三峡两岸的猿啼声,以前我读过李白的诗,其中有一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就是写三峡风光的。
生5:我还看到了三峡两岸的山是连在一起的,不然怎么会在中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呢?
【教师注意到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间的心灵对话,它需要学生开掘自己的生命底蕴,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最终达到与文本的交融同构。教师在这儿强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体验,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感受,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去理解课文,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
师: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
(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生1:我们组选择的是三峡夏天的水景。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生2:我们组选择的是三峡的山景。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生3:我们组选择描述三峡秋天的水。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4:我们组选择描述三峡春天、冬天的水。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教师对课文进行了赏读教学,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运用“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的说写方式,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条线索,串起了课文内容,也串起了同学们丰富的说读活动。在准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倘徉,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同时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赏读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它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
师: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
生:(异口同声地)山水。
师:不错。那么在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1:三峡的山是高峻陡峭的。
生2:也是连绵不断的。
生3:三峡水流湍急,尤其是夏天。
生4:春天、冬天里三峡的水是很清的,清波回旋,潭水碧绿。
生5:我听到两岸有猿猴的叫声,在秋天里清凉寂静的树林和山涧之间回荡,感到很悲凄,让人有点凄神寒骨。
……
师:是啊。三峡的山高峻连绵,三峡的水湍急、清澈、凄寒。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那么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生:(争先恐后地)三峡大坝工程。
师:课前布置大家查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查到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装机26台,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及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生2: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生3: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生4: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师:看来大家课外查的资料很丰富。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不是说“万吨级船队也能直达重庆港”吗?
生2:可是“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有可能看不到了。
生3:水位高了,有些山谷被淹了,李白笔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景观也会有所变化。
生4:山被淹,三峡上游就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那多有趣呀!
生5:大坝建成之后,水被拦起来,就看不到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了,往日的险峻壮奇也就随之消失了。
生6: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三峡工程本身不也是一个壮美的世界奇观么?
师:是啊,三峡工程本身不也是一个壮美的世界奇观么?三峡大坝的建造是人类对自然的伟大改造,它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那么就让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成为我们永久的美好回忆吧!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
【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吸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用自己的经验(包括资料查找)和情感,丰富着课文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合理地拓展课文,组织富有美感的语言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处,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审美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再创美的能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自由施展才华的场所,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舞台。】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③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三峡》一文本身属于欣赏感受类的文言文,它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展现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险峻的山峰,汹涌的急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摇曳多姿的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配乐朗读等方式进行初步感知,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身体验,畅谈自己的感受。这是师生与文本间的心灵互动。
其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任选一景,结合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三峡风光详细描述下来”并进行交流,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教师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同时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这个活动中,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
最后结合三峡的变迁让学生再次展开联想,描绘三峡工程竣工后的美丽图景。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拓展延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如此充满情趣的互动,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美。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④教师应注重营建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让学生在作者所营构的人、事、物、境、情中,敢想、敢说,甚至敢辩,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在文言文中如何进一步营造教学互动空间(如:作者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①语文天地网陈礼林(盐城师专附中副校长,语文教师)《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②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44(浙江大学出版社)
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邵英明《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
④中国小学教师网金淑丹《从朗读教学的误区看文本对话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