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精校版txt下载: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8:47:09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22011-09-30 17:42转载自 养康苑最终编辑 ssyy0033160010、周仲瑛(1928年生,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0-1【滋胃饮】
  〔组成〕 乌梅肉6克 炒白芍10克 北沙参10克 大麦冬10克 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 生麦芽10克 炙鸡内金5克 炙甘草3克 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2.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3.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4.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
  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11、刘弼臣(1925年6月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11-1、〔五草汤〕
  〔组成〕:(1)倒叩草30克(2)鱼腥草15克(3)半枝莲15克(4)益母草15克(5)车前草15克(6)白茅根30克
  (7)灯蕊草1克。
  〔主治〕: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再拟方: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12、谢昌仁(1919年8月生,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

  12-1、〔消渴方〕
  〔组成〕:(1)石膏20克(2)知母10克(3)甘草3克(4)沙参12克(5)麦冬10克(6)石斛12克(7)地黄12克(8)山药12克(9)茯苓12克(10)泽泻12克(11)花粉15克(12)内金6克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农民。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转氨 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剂。
  三诊:「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  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13、胡翘武(1915年7月生,主任医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13-1、〔阳和平喘汤〕
  〔组成〕:(1)熟地30克(2)淫羊藿20克(3)当归10克(4)麻黄6克(5)紫石英30克(6)肉桂3克(7)白芥子6克(8)鹿角片20克(9)五味子4克(10)桃仁10克(11)皂角3克
  〔主治〕: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属肾督虚冷、痰瘀凝滞而致咳喘经久不已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温两服。
  〔加减〕:
  (1)阳虚及阴者,去肉桂,加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
  (2)寒痰化热者,去白芥子,加葶苈子10克、泽漆15克。
  (3)气急喘甚者,加苏子10克、沉香3克(后下)。
  (4)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20克、紫菀20克。
  (5)胃脘饱满,纳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各30克。
  (6)痰浊消减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红10克、茯苓2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1991年3月26日初诊。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气喘4载。近3年5次住院,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屡治乏效,只赖解痉、激素之剂控制症状,但停药即犯。因症状日益加重、喘咳气急、步履艰难,西药无法改善症状而试服中药。患者面色清晦虚浮、畏寒肢冷、胸膈憋闷、抬肩、言语断续、咳声不扬、痰多泡沫清稀、便秘、舌淡暗润苔薄白、脉沉细弱。此为肾督亏虚、痰瘀恋肺,亟当补虚泻实上下调治:熟地30克、鹿角片20克、白芥子6克、麻黄6克、肉桂3克、紫石英30克、紫菀30克、五味子6克、苏子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肉苁蓉20克。
  方5剂,胸膈憋闷大减,步履登楼不甚喘促。继予上方10剂,诸症再减。后因口干痰液较稠、舌尖淡红、肺阴不足,寒痰化热之象有露,于原方去麻黄、苏子、肉桂、白芥子,加南沙参30克、葶苈子10克、冬瓜仁30克,10剂诸症渐平。继予〔阳和平喘汤〕去皂角,减麻黄为3克,加淮牛膝10克。30剂后诸症悉已,宛如常人。激素解痉之剂早已撤除,随访至今未见再发。

  14、郑惠伯(1914年10月生于四川省奉节县永安镇,主任医师)

  14-1、〔加味四妙勇安汤〕
  〔组成〕:(1)当归30克(2)玄参30克(3)银花30克(4)丹参30克(5)甘草30克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加减〕: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1)若兼气虚者,加黄耆、生脉散以补益心气。(2)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典型病例〕:
  李某,女,65岁。患冠心病10余年,近年又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近日卒感胸闷,气短、心悸,脉结代、口腔溃疡、舌质光泽无苔。方用:当归、玄参、银花、太子参、玉竹、太阳草各20克,麦冬、五味子各15克,甘草10克。
  服上方6剂,脉结代好转,由三至一止,变为二十四至五止,继用上方。三诊脉已不结代,但口渴眩晕,上方加花粉、石斛、天冬。经过三诊,心律基本正常,观察一年半,病情无反复。
  14-2、〔加味二仙汤〕
  〔组成〕:(1)仙茅12克(2)仙灵脾15克(3)当归10克(4)知母10克(5)巴戟天12克(6)黄柏6克(7)枸杞子15克(8)五味子10克 (9)菟丝子15克(10)覆盆子10克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乳癖辨证属冲任不调者;血小板减少。
  〔用法〕: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加减〕:
  1.功能性子宫出血:
  (1)出血较多、血虚加阿胶、艾叶。
  (2)血热加地榆、槐米、仙鹤草。
  (3)血瘀加田七、丹参、益母草。
  (4)血脱加红参、龙骨、山茱萸。
  (5)脾气虚加黄耆、党参、白朮。
  (6)冲任虚加鹿角胶、龟板胶。
  (7)肾阳虚加鹿茸、附片。
  (8)肾阴虚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
  2.乳癖:乳癖属冲任不调者,可于上方配鹿角片粉2~4克,分2次药汤送服。
  3.血小板减少: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黄耆、黄精。

  15、陆芷青(1918年3月生,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5-1、【四子平喘汤】
  ﹝组成﹞:(1)葶苈子12克。(2)炙苏子9克。(3)菜菔子9克。(4)白芥子2克。(5)苦杏仁9克。(6)浙贝母12克。(7)制半夏9克。(8)陈皮5克。(9)沉香5克(后下)(10)大生地12克。(11)当归5克。(12)紫丹参15克。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症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
  (1)畏寒肢冷,加肉桂。
  (2)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
  (3)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
  (4)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萎皮。
  ﹝典型病例﹞:蔡某,男,57岁,1992年5月2日初诊。主诉:咳嗽反复发作已有30年,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久治少效,近旬咳嗽气急、心悸胸闷加剧,经同事介绍前来求治。查:面色暗滞、语声不扬、咳嗽气急、痰多色白、口干不饮、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四子平喘汤﹞加瓜萎皮10克、薤白10克,7剂。
  二诊:药进7剂,胸闷心悸气急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剂。
  三诊:诸病悉除,原方再进7剂。

  16、周信有(1921年2月生于山东牟平,甘肃中医学院教授)

  16-1、【消徵利水汤】
  ﹝组成﹞:(1)柴胡9克。(2)茵陈20克。(3)丹参20克。(4)莪朮15克。(5)党参15克。(6)炒白朮20克。(7)炙黄耆20克。(8)淫羊藿20克。(9)醋鳖甲30克。(10)五味子15克。(11)大腹皮20克。(12)猪茯苓各20克。(13)泽泻20克。(14)白芽根20克。
  ﹝主治﹞: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臌胀、肝脾肿大。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分三次服。
  ﹝加减﹞:
  肝病虚损严重,肝功障碍,絮浊试验、血清蛋白电泳试验异常,可加培补脾肾之品,白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贞子20克、鹿角胶9克(烊化)。经验证明,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脾肾之品,证候和肝功化验、免疫指标都能得到相应改善,说明扶正补虚是降絮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当然,虚与瘀是互为因果的,肝病虚损严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环障碍,又能因虚致瘀,导致肝脾肿大,形成症积肿块。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尚须重用活血袪瘀之品。对此我们一般是轻重药并重,加重丹参、赤芍、莪朮等药之分量。补虚与袪瘀多是综合运用,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典型病例﹞:李某,男,33岁,靖远电厂职工。1986年4月经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两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进某医院。经住院治疗3个月之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生活无望、焦苦万分,乃出院于1988年4月25日来诊,出院时化验,表面抗原1:128,黄疸指数17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1单位,硫酸锌浊度20.4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转氨酉每325单位,血小板汁数3.8万/立方毫升。证见:两胁痛、胁下症积(肝脾肿大)、触痛、腹胀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肿、饮食不进、面色黧黑、牙龈出血、舌质暗淡、小便不利、脉弦涩,诊系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危急。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水邪潴留,拟培补脾肾、袪瘀化症、利水消肿。治用﹝舒肝消积丸﹞,配服﹝消症利水汤﹞,稍施加减,连续服丸、汤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除,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又服药治疗半年多,于1989年3月6日化验,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为弱阳性外,肝功能和蛋白电泳、血小板计数已完全恢复正常,脾肿大已回缩,诸症悉除,身体无任何不适。现已上班恢复工作。

  17、刘云鹏(1910年生,30多岁即誉为湖北沙市八大名医之一,湖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擅长妇科)

  17-1、【固胎汤】
  ﹝组成﹞:(1)党参30克 (2)炒白朮30克 (3)炒扁豆9克 (4)山药15克 (5)熟地30克(6)山茱萸9克 (7)炒杜仲9克 (8)续断9克 (9)桑寄生15克 (10)炒白芍18克(11)炙甘草3克 (12)枸杞子9克。
  ﹝主治﹞:滑胎(习惯性流产、腰痛、小腹累坠累痛、脉沉弱无力、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
  ﹝加减﹞:(1)若小腹下坠,加升麻9克、紫胡9克以升阳举陷。
  (2)小腹掣痛或陈发性加剧者,白芍用至30克、甘草15克以缓急止痛。
  (3)小腹胀痛,加枳实9克以理气止痛。
  (4)胎动下血,加阿胶12克、旱莲草15克、棕榈炭9克以固冲止血。
  (5)口干咽噪、舌红苔黄,去党参加太子参15克。
  (6)或选用黄芩9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玄参12克,以养阴清热安胎。
  (7)胸闷纳差,加砂仁9克、陈皮9克以芳香和胃。
  (8)呕恶,选加竹茹9克、陈皮9克、生姜9克以和胃止呕。
  (9)畏寒肢冷、少腹发凉,加肉桂6克、制附子9克以温阳暖胞。
  ﹝典型案例﹞:毛某,女,24岁,1986年7月6日初诊
  已妊娠3个月,头晕、睡眠不佳,有时呕吐,阴道流血已六、七天,腰酸腿软,经注射止血药物仙鹤素,口服vitk等未效,某医院妇科诊为「先兆流产」,舌苔薄白、左脉大、右脉虚数。此脾肾两虚,治宜双补。方用党参30克、炒白朮30克、云苓10克、甘草6克、熟地30克、山茱萸9克、黄芩炭10克、
  骨脂15克,每日煎服一剂。于1988年6月因产后便血亦来诊曰:上次腹坠流血等症状服五剂即愈。于1987年1月顺产一女婴很好。

  18、张镜人(1923年6月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

  18-1、【安中汤】
  
﹝组成﹞:(1)柴胡6克 (2)炒黄芩9克 (3)炒白朮9克 (4)香扁豆9克 (5)炒白芍9克(6)炙甘草3克 (7)苏梗6克 (8)制香附9克 (9)炙延胡9克 (10)八月札15克(11)炒六曲6克 (12)香谷芽12克。
  ﹝主治﹞:脘部涨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饮后一小时温服。
  ﹝加减﹞:
  (1)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
  (2)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
  (3)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
  (4)嗳气,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
  (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
  (6)嘈杂,加炒山药9克。
  (7)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
  (8)苔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
  (9)便溏,加焦楂炭9克。
  (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
  (11)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
  (12)腹胀,加大腹皮9克
  (13)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
  (14)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
  (15)腺体萎缩,加丹参。

  19、俞慎初(1915-2002),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19-1【止咳定喘汤】
  
﹝组成﹞:(1)蜜麻黄6克 (2)光杏仁5克 (3)炙甘草3克 (4)紫苏子10克 (5)白芥子6克(6)葶苈子6克(布包) (7)蜜款冬6克 (8)蜜橘红5克 (9)结茯苓10克 (10)清半夏6克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