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美女的身高体重:《语感论》精萃摘抄之第一章?语感的定义与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9:40

《语感论》精萃摘抄之第一章 语感的定义与特征

(2008-04-30 22:50:11) 转载标签:

教育

语言

语文

教学

语感

语感论

分类: 教海探宝

《语感论》出山以来一直广受庞大读者群的喜爱。但是,由于出了三版后,一直未见重印,很多读者只能望书兴叹。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我特利用工作之余,作些精彩摘抄,希望对书友有所裨益。

 

第一章语感的定义与特征

 

第一节语感的定义

一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
语感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专注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在语言学的领域里,别有天地。
众所周知,人的心灵、人的关系、人的活动、人的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和语言交织在一块、渗透在一起的。人在语言中思考、生活,人在语言中沟通、交往,人在语言中劳动、创造,人在语言中展望、前行,人的所有能力无不以语言能力为其前提或核心,语言最能表现人之为人。
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
只是由于语言的介入,人的生存才真正成为人的生存。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白已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目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之所以能够超越动物,全赖语言把自己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而使自己的生存成为有目的有意义的生存.成为生命意志的体现,成为对人的意义——信念、理想等等的追求,于是成为万物之灵。人类正是通过语言这一阶梯才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了出来。
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
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
马克思认为人有思维和感觉两种肯定世界的方式:“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二前人论语言与感觉的关系
洪堡特十分重视语感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并不是因为他们完全依靠符号表达事物,也不是因为他们相互制约,准确、完整地产生出同样的概念,而是因为他们互相都在对方的身上触动了感性表象和内在概念活动的链锁上的同一个环节,击中了各自的精神乐器的同一个键钮。”
他还说:“相互间的交谈不等于相互之间的传递同一种语言材料。理解者必须像讲话者一样,借助自己的内在力量重新把握同一些语言材料;他所知觉到的,只是能够引发相同感受的刺激。”
索绪尔明确指出:“语言的实践不需要深思熟虑,说话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意识到语言的规律",语言“这个系统是一种很复杂的机构,人们要经过深切思考才能掌握,直至每天使用语言的人对它也很茫然”。由此可见,掌握语言规律与使用语言是两码事,前者是语言学家、逻辑学家等等的事,使用语言的人可以在并不意识到语言规律的情况下使用语商。人们使用语言,并不依凭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而依凭“感觉”。
语感确实是一种对言语的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判断能力等。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丐尊先生。他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叶圣陶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大为“语言文字”:“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昧,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吕叔湘于1984年又把语感具体化为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

三语感之“语”为言语而非语言
采摘花瓣得不到花朵的美丽。

四语感并不等于内在的语言知识
语感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吉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受与反应。
习得语言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获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必然同时是整个心灵成长发展的过程、人成为人的灶程。
拉康说得好:“只有一个能指与另一个能指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语感实质上也是主体的内在生命在吉语对象上的闪现。

五语感是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生成话语,就是按照表达意向的要求,在无意识中选取适当的词语,并依据适当的规则和原则组织而成。
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也许可以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第二节语感的特征

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说:“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语感能够迅速、准确地对言语对象作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直觉判断,的确是一位可敬的理论家、艺术家。“直接”一词证明撼觉之所峨成为理论家,并不是由于思维在当下的作用,但它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反应,却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成果。语感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感性认识,就因为它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积淀了高级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教养的内容和性质而形成的。语感的直觉性和思维性、理解性不但不是在根本上对立的,而且还是思雏性、理解性的结晶,是理性在感性中的沉淀。是理性溶解于其中的感性。
一个人的语感总是始终如一地忠实于他的心灵,处处形影相随。
因为语感是心灵的直觉,因而也是心灵的一面镜子。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奇妙的统一,能够魔术般地把视听主体有关的感受、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等从无意识中唤醒起来,并把它们导引到“前台”来作生动的表演。
社会规范就这样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言语之中,也渗透到了人们的语感之中。

二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语感缘“语”而生,语异“感''也必不同;即使是同操一种语言的人,语感也是千姿百态的。
一个人所赋予言语的意义,或者说某一言语对象所能唤起的感受、经验,尽管不同的人之间具有相同相似相通之处,但必然与他所处的时代、所属的民族、所处的地域、所生活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以及其他千般万种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的语感都打着他个性的烙印、因而必然是各不相同的。
由于对某一句话的语感反应积淀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教养、性格甚至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因而也可以据此探得关于这个人的种种奥秘。
对某一言语对象的语感反应看来极不起跟,其实它的根子却埋得很深很深,是一个人的心灵、性格的投影。
语感的个人性必有社会性寓于其中。言语既具有不容置疑的社会性,缘语而生的语感当然也就具有社会性。

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感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
每一个人的语感由于体现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人们之间才有可能通过言语相互交际,交流思想情感。但这绝不意味着个人的语感只是规矩的翻版,个人的言语只是语法书的例证。对于语法规则来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与太阳从西方升起是等值的。但对于语感来说,却有真伪之分,是非之别。语感生成言语,目的并不是为了论证规矩的存在;语感理解言语,也并不是为了鉴别它是否循规蹈矩。语法好比道路.大家虽然同是走在这条道路上,但各人走路的姿势不一样,千姿百态;速度不一样,千差万别;心情和目的也都不一样,一言以蔽之,不能只见科学性,而不见人文性。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心灵或精神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放射,即通过声音完威的迸发。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是语言的法则、规律对人的心灵、精神的渗透,也是人的心灵、精神对于语言法则、规律的发现,互为因果,互为动力,是两者的辩证的统一。

四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该民族的语言形成、发展的历史。尽管语言学家可以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分析研究,语言在实际土却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因为它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一定的变化过程中,虽然一时不易觉察;就好像一条河流,逝者如斯,不舍昼仗。一个个的人,就好比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滴水,他溶入这条河流的过程,就是他的语感形成的过程,他的语感是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一个节点。他继承着历史的传统,同时又在在参与新传统的创造,是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我们的知觉、直觉和概念都是和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习得母语,在习得若干词、语、句的同时,将母语遣词造句的法则、规律自然而然内化而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即习得母语的语感,与此同时,潜藏于言语——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也一并化人心田,构建起最初的文化心理结结。
语感是人和言语在对象化活动中形成的,是人和言语相互适应的双向运动的产物。只有在对象化的过程中,人才能成为对言语进行感知的主体,言语才能成为被感知的对象。通过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双向活动,言语对象化于人的感觉、心灵,同时,人的感觉、心灵又对象化于言语,于是“对象成了他本身”。从前者看,是人对语言的继承;从后者看,又是人在语言中的创造一一创造性理解、创造性运用。
语感不断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必然直接导致个人语感结构的改变,这是偶然向必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