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工装照片: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实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1:22

       精神分裂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有着怎样的生物基础,与心理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什么样的治疗模式才是最有效的,最人道的?带着这些疑团,让我们一起驶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世界吧!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诊断

一、基因与环境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成因,目前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基因加环境,即患者通过遗传获取了某种基因,然后在成长过程当中受到环境的诱引,最终导致疾病的出现。大量的实验与调查已经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带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脑神经递质的变异。 如果把变异的基因比喻成一个炸药包(内因),而把诱发疾病的环境看成是一个打火机(外因),那么,疾病的爆发实际上就是炸药包被打火机点燃之后的一次爆炸。

二、临床医学上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分类以及诊断标准。

   A、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这些症状也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主要方面。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这些妄想通常结构松散、内容荒谬。如出现关系妄想时,患者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是针对自己的,都与自己相关:别人的议论是对他的不信任的评价、别人润嗓子发出的声音是在传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别人瞥一眼是在鄙视自己等。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表现为言语杂乱、内容离奇,难以为人理解;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乐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转瞬又变得大怒,令人难以捉摸;行为障碍表现为动作幼稚、愚蠢,作鬼脸、玩弄粪便、吞食苍蝇、傻笑,使人无法接受。此外,也可能有妄想和幻觉,但较片面简单。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其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早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

B、以妄想和幻觉等功能亢进为主的阳性症状和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为主的阴性症状。

其实,‘精神分裂症分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诊断标准一、有无妄想。二、有无幻觉。三、自知力的损伤程度。

幻觉就是指大脑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源的情况下,产生了某种感觉和知觉。幻觉从属于,来源于妄想,它是妄想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患者通过幻觉这个途径把妄想的具体内容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第二章 镜像思维与精神分裂症

 镜像思维就是指存在于“现在时空”当中的个体将其思维指向“过去时空”或“未来时空”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将“现实”导入到过去或未来当中,并根据其所成之“像”作用于现实。如果把“现在时空”看作是个体生命当中的一个坐标,那么“过去时空”和“未来时空”则是照映出这个坐标的两面镜子。

不管我们处于一种怎样的环境之中,内心的需求总是永不停息的,只要个体生命仍然在正常运转,其需求总是处于一种需要去满足的状态。当现实在某一时刻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便试图通过镜像思维从过去或者是未来当中去寻找满足,以此来保证内心的平衡。虽然过去和未来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但它们能够作用于现在,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心理慰藉。所以说,是需求导致了镜像思维的产生,而镜像思维则是我们试图让内心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手段,可以称之为镜像思维模式。

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少生活在现实当中,而是沉醉于妄想和幻觉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里,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虚拟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

 不管我们处于一种痛苦的境地,即使我们的心灵遭受再大的痛苦,只要能将自身完全置身于现实,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我们就不至于陷入到虚拟世界当中去。

第三章  非现实需求与精神分裂症

 一、现实需求与非现实需求

     人的一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需求所驱使,需求产生动机及行为,并最终引导着我们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互动。马斯洛认为需求和心理疾病有密切关系:某一种需求在某一时刻的满足,让我们身心愉悦;某一种需求在某一时刻未能得到满足,使我们自感压抑痛苦。

     通常来说,个体在某一时刻所产生的需求总是来自于身心两方面,反映了生理或心理在某一时刻的迫切需要。如果个体在某一时刻所存在的环境能够满足其当前的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可以称之为现实需求,或者是合理需求,即这种需求必须是能在当下获取满足。反之,如果个体在某一时刻所存在的环境不能满足其当前的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就应该称之为非现实需求,或者是不合理需求,即当前需求无法在当下获取满足。      

     现实需求必须是存在于现在时空当中,它只能通过现实来予以满足。而非现实需求则偏离或者颠覆了现实,它无法在当前现实下获得满足,如果我们想要让它获取满足,唯一的途径就是透过镜像思维进入到过去未来时空当中,然后通过虚拟情境来达成目的,这种虚拟情境包括重现既往情境或预设未来情境。个体在非现实需求的驱动下,通过虚拟情境来令其获取满足,本来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情,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它可以让个体在现实当中感到痛苦或迷茫的情况下获取安慰或动力。像弗洛伊德以及后来补充的心理防御机制,无非就是为了降低个体的焦虑、痛苦程度。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他们总是一方面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如何满足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不断地摒弃非现实需求。而对于非健康人群而言,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不太关注现实需求,总是专心致力于如何满足非现实需求。

 

二、如何应对非现实需求

  

    我们说健康人群专注于现实需求,而非健康人群更专注于非现实需求。为什么要强调专注于呢?也就是说,在健康人群身上同样也存在非现实需求,也经常在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而非健康人群当然也具有现实需求。差异就在于,前者被现实需求主导并受其支配,且通过现实需求的满足去摒弃非现实需求;而后者情况则刚好相反,受非现实需求的支配往往总是大于现实需求。并且,非现实需求的泛滥及泛化将大大缩小现实需求存在的空间。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基于现实需求而言的,其指向个体的不断成长及最终的自我实现,这里的个体需求实际上是指个体某一时刻及该情境下内心真实的需求,这种需求如果能被当前现实满足,它就是现实需求。如果它不能被现实所满足,而个体又固执着于此,那么它就会迅速转变为非现实需求。需求被剥夺,并不是指需求消失了,而是指剥夺了它的现实性,而以一种非现实的形态存在。可以这样来说,所有与心理有关的疾病都是产生于非现实需求,换言之,非现实需求是心理疾病形成及发展的真正内在源泉。

  

    个体在与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非现实需求,非现实需求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潜能,另一方面也会为个体的成长制造各种障碍。于是,如何处理非现实需求便成了个体经常要去面对的一件事情。它将直接决定着个体对于现实的是否接纳以及接纳的程度。

    对于个体某一时刻的非现实需求的处理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摒弃它,摒弃并不是指一味地放弃,而是指基于现实将其转化为有效的目标,并通过不断地切入现实将其演变成现实需求,最终通过现实予以满足。这个过程往往就是个体发挥潜能,提升创造力的最佳时机,也是促使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一大动力。

     如果个体在某一时刻无法摒弃非现实需求,那么非现实需求便会与现实产生冲突,而个体对于冲突的处理则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在基于现实的情况下,通过及时调整需求从而解除冲突。二、无法解除冲突而导致非现实需求继续存在,此时,非现实需求将会让个体遭受挫折和痛苦。如果个体能够直面这种挫折和痛苦,那么挫折和痛苦将会将其纳入现实,即通过与痛苦溶入在一起,从而穿越困境。相反,如果个体不能直面挫折和痛苦,那么则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拨,游离并挣扎在现实的边缘。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个体因为无法承受痛苦而不得不透过镜像思维进入过去或未来当中,以此来寻求某种心理上的支援,并最终通过返回现实来消除痛苦。   

     以上是针对正常人群对非现实需求的处理所作的几种描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因为他们拥有先天性素质——妄想质,所以在如何处理非现实需求的问题与常人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他们总是习惯于将非现实需求透过镜像思维导入到过去或未来当中,在妄想质的引诱下,通过建立虚拟情境或虚拟世界来予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