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医生第二季第九集:诺贝尔奖对于中国永远是空白?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原因何在?-郝龙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0:10
诺贝尔奖对于中国永远是空白?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原因何在?     2007-10-10 14:54:44 标签:知识/探索  中新网108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卡佩西出生于意大利,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国,埃文斯是英国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国公民。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为何在中华大地却没有出现过一次?中国与诺贝尔奖真的无缘吗?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思维有问题。这里说的思维问题是指人的生存价值出现问题。你去问问那些鼓励孩子上大学的话都是什么话?保准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在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的牢笼束缚下,人们生存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很少有人教育孩子搞科学研究等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少年儿童之中选择做官发财做明星企业家的有多少?立志从事科学研究者有几何?选择专业的时候,中学毕业生对于商科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官本位更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能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杀手锏。想想吧,我们的做人教育到底给孩子多少科学的素养?

再是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创造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杨振宁曾率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华讲学,当有人问到他们当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杨振宁笑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中国学生的思维是总是希望从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答案,而科学的前沿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看来,考试并不重要,学生也不要只满意一个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直觉的习惯,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

其次,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是隔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堵墙,使许多学生思维上画地为牢。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状况只会产生工匠式的研究者,很难产生大师级的人物。笔者一直从事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该领域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都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早年曾学习物理和化学,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博厄斯曾经获得过物理学博士学位……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使研究者具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 

中国社会普遍的缺乏科学态度可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湮没了学生的原发创造性。科学研究需要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需要研究者具有对科学的热情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中国曾经有过一代怀有科学救国抱负的知识分子,并造就了一批像华罗庚、钱三强、李四光等著名的科学家,曾几何时,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都是时代的楷模。另外,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一不是从小就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就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 高校的学术环境其实使学生走向了实用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样的投机心理,能培养出科学大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