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陈鼓应好吗: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0:09:53
本馆中文图书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学科主题分类排列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第四版)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TD 矿业工程
B 哲学、宗教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C 社会科学总论 TF 冶金工业
D 政治、法律  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E 军事 TH 机械、仪表工业
F 经济 TJ 武器工业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
H 语言、文字 TL 原子能技术
I 文学 TM 电工技术
J 艺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K 历史、地理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N 自然科学总论 TQ 化学工业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TS 轻工业、手工业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TU 建筑科学
Q 生物科学 TV 水利工程
R 医药、卫生 U 交通运输
S 农业科学 V 航空、航天
T 工业技术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TB 一般工业技术 Z 综合性图书
二 级 类 目 分 类 简 表
基本大类
【医药卫生】
预防医学、卫生学(R1)
中国医学(R2)
基础医学(R3)
临床医学(R4)
内科学(R5)
外科学(R6)
妇产科学(R71)
儿科学(R72)
肿瘤学(R73)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4)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R75)
耳鼻咽喉科学(R76)
眼科学(R77)
口腔科学(R78)
外国民族医学(R79)
特种医学(R8)
药学(R9)
各科病例(R0)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A1)
列宁著作(A2)
斯大林著作(A3)
毛泽东著作(A4)
邓小平著作(A4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7)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A8)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总论(N)
数理科学(O)
天文学、地球科学(P、K9)
生物科学(Q)
【图书情报】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G21、G22、G23)
信息与传播理论(G20)
科学研究(G30、G31、G32)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G25)
情报学、情报工作(G35)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G26)
档案学、档案事业(G27)
【经济管理】
管理学(C93)
统计学(C8)
经济学(F0)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
经济计划与管理(F2)
农业经济(F3)
工业经济(F4)
信息产业经济(F49)
交通运输经济(F5)
邮电经济(F6)
贸易经济(F7)
财政、金融(F8)
【哲学、宗教】B
哲学理论(B0)
世界哲学(B1)
中国哲学(B2)
亚洲哲学(B3)
非洲哲学(B4)
欧洲哲学(B5)
大洋州哲学(B6)
美洲哲学(B7)
思维科学(B80)
逻辑学(论理学)(B81)
伦理学(道德学)(B82)
美学(B83)
心理学(B84)
宗教(B9)
【农业科学】
农业基础科学(S1)
农业工程(S2)
农学(农艺学)(S3)
植物保护(S4)
农作物(S5)
园艺(S6)
林业(S7)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8)
水产、渔业(S9)
【工程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TB)
矿业工程(TD)
石油、天然气工业(TE)
冶金工业(TF)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G)
机械、仪表工业(TH)
能源与动力工程(TK)
原子能技术(TL)
电工技术(TM)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TP)
化学工业(TQ)
轻工业、手工业(TS)
建筑科学(TU)
水利工程(TV)
交通运输(U)
航空、航天(V)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
【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教育管理(G4)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G5)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1)
初等教育(G62)
中等教育(G63)
高等教育(G64)
师范教育(G65)
职教、成教及其他教育(G7)
体育理论(G80)
三 级 类 目 分 类 简 表
基本类目
医学及情报学相关类目:
各科病例(R0)
预防医学、卫生学(R1)
卫生基础科学(R11)
环境卫生、环境医学(R12)
劳动卫生(R13)
放射卫生、战备卫生(R14)
营养卫生、食品卫生(R15)
个人卫生(R161、R163、R165、R166、R167、R168)
计划生育与卫生(R169)
妇幼、儿童、少年卫生(R17)
流行病学与防疫(R18)
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R19)
中国医学(R2)
中医预防、卫生学(R21)
中医基础理论(R22)
中医临床学(R24)
中医内科(R25)
中医外科(R26)
中医妇产科(R271)
中医儿科(R272)
中医肿瘤科(R273)
中医骨伤科(R274)
中医皮科(R275)
中医五官科(R276)
中医其他学科(R277)
中医急症学(R278)
中药学、方剂学(R28)
基础医学(R3)
医用一般科学(R31)
人体形态学(R32)
人体生理学(R33)
病理学(R36)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R37)
医学寄生虫学(R38)
医学免疫学(R392)
医学遗传学(R394)
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R395)
临床医学(R4)
诊断学(R44)
治疗学(R45)
护理学(R47)
临终关怀学(R48)
康复医学(R49)
内科学(R5)
传染病(R51)
结核病(R52)
寄生虫病(R53)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R54)
血液及淋巴系疾病(R55)
呼吸系及胸部疾病(R56)
消化系及腹部疾病(R57)
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R58)
全身性疾病、地方病学(R59)
外科学(R6)
外科手术学(R61)
整形外科学(R62)
外科感染(R63)
创伤外科学(R64)
外科学各论(R65)
骨科学(R68)
泌尿科学(R69)
妇产科学(R71)
妇科学(R711)
妇科手术(R713)
产科学(R714)
临床优生学(R715)
助产学(R717)
产科手术(R719)
儿科学(R72)
新生儿、早产儿疾病(R722)
婴儿营养障碍(R723)
小儿内科学(R725)
小儿外科学(R726)
小儿其他疾病(R729)
肿瘤学(R73)
一般性问题(R730)
心血管肿瘤(R732)]
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R733)
呼吸系肿瘤(R734)
消化系肿瘤(R735)
内分泌腺肿瘤(R736)
泌尿生殖器肿瘤(R737)
运动系肿瘤(R738)
神经系肿瘤(R739.4)
皮肤肿瘤(R739.5)
耳鼻咽喉肿瘤(R739.6)
眼肿瘤(R739.7)
口腔、颌面部肿瘤(R739.8)
其他部位肿瘤(R739.9)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4)
神经病学(R741、R742、R743、R744、R745、R746、R747、R748)
精神病学(R749)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R75)
皮肤病学(R751、R752、R753、R754、R755、R756、R757、R758)
性病学(R759)
耳鼻咽喉科学(R76)
耳科学、耳疾病(R764)
鼻科学、鼻疾病(R765)
咽科学、咽疾病(R766)
喉科学、喉疾病(R767)
气管与食管镜学(R768)
眼科学(R77)
眼的一般性疾病(R770、R771)
眼纤维膜疾病(R772)
眼色素层疾病(R773)
视网膜与视神经疾病(R774)
眼压与青光眼(R775)
晶状体与玻璃体疾病(R776)
眼附属器官疾病(R777)
眼屈光学(R778)
眼损伤与异物(R779.1)
眼外科手术学(R779.6)
小儿眼科学总论(R779.7)
热带眼科学(R779.9)
口腔科学(R78)
口腔内科学(R781)
口腔颌面部外科学(R782)
口腔矫形学(R783)
老年口腔疾病(R787)
儿童口腔疾病(R788)
外国民族医学(R79)
特种医学(R8)
放射医学(R81)
航海医学(R83)
潜水医学(R84)
航空航天医学(R85)
运动医学(R87)
药学(R9)
药物基础科学、药物分析(R91)
药典、药方集(处方集)、药物鉴定(R92)
生药学(天然药物学)(R93)
药剂学(R94)
药事组织(R95)
药理学(R96)
药品(R97、R98)
制药化学工业(TQ46)
医药卫生器械(TH77、TH78)
毒物学(R99)
信息与传播理论(G20)
科学研究(G30、G31、G32)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G25)
图书馆学(G250)
图书馆管理(G251)
读者工作(G252)
藏书建设和藏书组织(G253)
文献标引与编目(G254)
各种文献工作(G255)
文献学(G256)
目录学(G257)
各类型图书馆(G258)
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G259)
情报学、情报工作(G35)
情报学(G350)
情报工作体制、组织(G351)
情报资料的搜集、保管、处理和利用(G352、G353、G358)
情报检索(G354)
情报过程自动化的方法和设备(G356)
文献复制方法和设备(G357)
世界各国情报事业(G359)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G26)
档案学、档案事业(G27)
生物科学(Q)
普通生物学(Q1)
细胞生物学(Q2)
遗传学(Q3)
生理学(Q4)
生物化学(Q5)
生物物理学(Q6)
分子生物学(Q7)
生物工程学(Q81)
古生物学(Q91)
微生物学(Q93)
植物学(Q94)
动物学(Q95)
昆虫学(Q96)
人类学(Q98)
其它类目:
管理学(C93)
管理技术与方法(C931)
领导学(C933)
决策学(C934)
管理计划和控制(C935)
管理组织学(C936)
人才学(C96)
统计学(C8)
统计方法(C81)
统计资料(C83)
经济学(F0)
经济学基本问题(F01)
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2、F03)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F05)
经济学分支学科、各科经济学(F06、F08)
经济思想史(F09)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1)
中国经济(F12)
各国经济(F13、F14、F15、F16、F17)
经济计划与管理(F2)
国民经济管理(F20)
经济计划(F21)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
会计、审计(F23)
劳动经济(F24)
物资经济(F25)
企业经济(F27)
基本建设经济(F28)
城市与市政经济(F29)
农业经济(F3)
农业经济理论(F30)
世界农业经济(F31)
中国农业经济(F32)
各国农业经济(F33、F34、F35、F36、F37)
工业经济(F4)
工业经济理论(F40)
世界工业经济(F41)
中国工业经济(F42)
各国工业经济(F43、F44、F45、F46、F47)
信息产业经济(F49)
交通运输经济(F5)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F50)
世界各国概况(F51)
铁路运输经济(F53)
陆路、公路运输经济(F54)
水路运输经济(F55)
航空运输经济(F56)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F57)
旅游经济(F59)
邮电经济(F6)
邮电经济理论(F60)
邮政(F61)
电信(F62)
世界各国邮电事业(F63)
贸易经济(F7)
国内贸易经济(F71)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2)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国际贸易(F74)
各国对外贸易(F75)
商品学(F76)
财政、金融(F8)
财政、国家财政(F81)
货币(F82)
金融、银行(F83)
保险(F84)
教育理论、教育管理(G4)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G5)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1)
初等教育(G62)
中等教育(G63)
高等教育(G64)
师范教育(G65)
职教、成教及其他教育(G7)
体育理论(G80)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G21、G22、G23)
新闻学、新闻事业(G21)
出版事业(G23)
广播、电视事业(G22)
自然科学总论(N)
数理科学(O)
数学(O1、O2)
力学(O3)
物理学(O4、O5)
化学(O6)
晶体学(O7)
天文学、地球科学(P、K9)
天文学(P1)
测绘学(P2)
地球物理学(P3)
大气科学(P4)
地质学(P5、P6)
海洋学(P7)
自然地理学(P9)
农业基础科学(S1)
农业数学(S11)
农业物理学(S12)
农业化学(S13)
肥料学(S14)
土壤学(S15)
农业气象学(S16)
农业生物学(S18)
农业工程(S2)
农业动力、农村能源(S21)
农业机械及农具(S22)
农业机械化(S23)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S24)
农业航空(S25)
农业建筑(S26)
农田水利(S27)
农田基本建设、农垦(S28)
农业工程勘测、土地测量(S29)
农学(农艺学)(S3)
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S31)
作物品种与品种资源(S32)
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S33)
耕作学与有机农业(S34)
播种、栽植(S35)
田间管理(S36)
农产品收获、加工及贮藏(S37)
农产品的综合利用(S38)
农产副业技术(S39)
植物保护(S4)
植物检疫(S41)
气象灾害及其防治(S42)
病虫害及其防治(S43)
鸟兽害及其防治(S44)
有害植物及其清除(S45)
其他灾害及其防治(S46)
各种防治方法(S47)
农药防治(化学防治)(S48)
植物保护机械(S49)
农作物(S5)
禾谷类作物(S51)
豆类作物(S52)
薯类作物(S53)
饲料作物、牧草(S54)
绿肥作物(S55)
经济作物(S56、S57)
野生植物(S58)
热带、亚热带作物(S59)
园艺(S6)
一般性问题(S60)
苗圃学(S61)
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S62)
蔬菜园艺(S63、S64)
蓏果园艺(S65)
果树园艺(S66)
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S68)
林业(S7)
林业基础科学(S71)
造林学、林木育种及造林技术(S72)
绿化建设(S73)
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S75)
森林保护学(S76)
森林工程、林业机械(S77)
森林采运与利用(S78)
森林树种(S79)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8)
普通畜牧学(S81)
家畜(S82)
家禽(S83)
动物医学(兽医学)(S85)
狩猎、野生动物驯养(S86)
畜禽产品的综合利用(S87)
蚕桑(S88)
养蜂、益虫饲养(S89)
水产、渔业(S9)
水产基础科学(S91)
水产地区分布、水产志(S92)
水产资源(S93)
水产保护学(S94)
水产工程(S95)
水产养殖技术(S96)
水产捕捞(S97)
水产物运输、保鲜、贮藏、加工、包装(S98)
一般工业技术(TB)
工程基础科学(TB1)
工程设计与测绘(TB2)
工程材料学(TB3)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TB4)
声学工程(TB5)
制冷工程(TB6)
真空技术(TB7)
摄影技术(TB8)
计量学(TB9)
矿业工程(TD)
矿山地质与测量(TD1)
矿山设计与建设(TD2)
矿山压力与支护(TD3)
矿山机械(TD4)
一般性问题(TD40)
矿山运输与设备(TD5)
矿山电工(TD6)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TD7)
矿山开采(TD8)
选矿(TD91、TD92、TD94、TD95、TD97)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TD98)
石油、天然气工业(TE)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TE1)
钻井工程(TE2)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TE3、TE4)
海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TE5)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TE6)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TE8)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TE9)
冶金工业(TF)
一般性问题(TF0)
冶金技术(TF1)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TF3)
钢铁冶炼(总论)(TF4)
炼铁(TF5)
铁合金冶炼(TF6)
炼钢(TF70、TF71、TF72、TF73、TF74、TF75、TF76、TF77)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TF79)
有色金属冶炼(TF8)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G)
金属学与热处理(TG1)
铸造(TG2)
金属压力加工(TG3)
焊接、金属切割及粘接(TG4)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TG5、TG6)
刀具(TG71、TG72)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TG8)
钳工工艺与装配工艺(TG9)
机械、仪表工业(TH)
机械学(TH11)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TH12)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TH13)
机械制造用材料(TH14)
机械制造工艺(TH16)
机械运行与维修(TH17)
机械工厂(TH18)
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TH2)
泵(TH3)
气体压缩与输送机械(TH4)
专用机械与设备(TH6)
仪器、仪表(TH7、TH8)
能源与动力工程(TK)
热力工程、热机(TK1)
蒸汽动力工程(TK2)
热工量测和热工自动控制(TK3)
内燃机(TK4)
特殊热能及其机械(TK5)
生物能及其利用(TK6)
水能、水力机械(TK7)
风能、风力机械(TK8)
氢能及其利用(TK91)
原子能技术(TL)
基础理论(TL1)
核燃料及其生产(TL2)
核反应堆工程(TL3)
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TL4)
加速器(TL5)
受控热核反应(TL6)
辐射防护(TL7)
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TL8)
核爆炸(TL91)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与制备(TL92)
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运输和贮存(TL93)
放射性废物管理及综合利用(TL94)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TL99)
电工技术(TM)
一般性问题(TM0)
电工基础理论(TM1)
电工材料(TM2)
电机(TM3)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TM4)
电器(TM5)
发电、发电厂(TM6)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TM7)
高电压技术(TM8)
独立电源技术(TM91)
电气化、电能应用(TM92)
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TM93)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
一般性问题(TN0)
真空电子技术(TN1)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TN2)
半导体技术(TN3)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TN4)
电子元件、组件(TN6)
基本电子电路(TN7)
无线电、电信设备(TN8)
通信(TN91)
无线通信(TN92)
广播(TN93)
电视(TN94)
雷达(TN95)
无线电导航(TN96)
电子对抗(TN97)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TN99)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TP)
自动化基础理论(TP1)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3)
射流技术(TP6)
遥感技术(TP7)
远动技术(TP8)
化学工业(TQ)
一般性问题(TQ0)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TQ11)
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TQ12)
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TQ13)
电化学工业(TQ15)
电热工业、高温制品工业(TQ16)
硅酸盐工业(TQ17)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TQ2)
高分子化合物(高聚物)工业(TQ31)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TQ32)
橡胶工业(TQ33)
化学纤维工业(TQ34)
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TQ35)
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TQ41)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TQ42)
胶粘剂工业(TQ43)
化学肥料工业(TQ44)
农药工业(TQ45)
燃料化学工业总论(TQ51)
炼焦化学工业(TQ52)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TQ53)
煤炭气化工业(TQ54)
燃料照明工业(TQ55)
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TQ56)
感光材料工业(TQ57)
磁性记录材料工业(TQ58)
光学记录材料工业(TQ59)
染料及中间体工业(TQ61)
颜料工业(TQ62)
涂料工业(TQ63)
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TQ64)
香料及化妆品工业(TQ65)
其他化学工业(TQ9)
轻工业、手工业(TS)
一般性问题(TS0)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TS1)
食品工业(TS2)
制盐工业(TS3)
烟草工业(TS4)
皮革工业(TS5)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TS6)
造纸工业(TS7)
印刷工业(TS8)
五金制品工业(TS91)
工艺美术制品工业(TS93)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TS94)
其他轻工业、手工业(TS95)
生活服务技术(TS97)
建筑科学(TU)
建筑理论、建筑史(TU-0)
建筑艺术(TU-8)
建筑基础科学(TU11、TU12、TU14、TU17、TU18)
建筑勘测(TU19)
建筑设计(TU2)
建筑结构(TU3)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TU4)
建筑材料(TU5)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TU6)
建筑施工(TU7)
房屋建筑设备(TU8)
地下建筑(TU91、TU92、TU93、TU94、TU96)
高层建筑(TU97)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TU98)
市政工程(TU99)
水利工程(TV)
水利工程基础科学(TV1)
水资源调查与水利规划(TV21)
水工勘测、水工设计(TV22)
水工结构(TV3)
水工材料(TV4)
水利工程施工(TV5)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TV6)
水能利用、水电站工程(TV7)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TV8)
交通运输(U)
综合运输(U1)
铁路运输(U2)
公路运输(U4)
水路运输(U6)
航空、航天(V)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1)
航空(V2、V3)
航天(宇宙航行)(V4、V5)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1)
社会与环境(X2)
环境保护管理(X3)
灾害及其防治(X4)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5)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X7)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8)
安全科学(X9)
本表是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制定
图书馆小常识
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祟奉:中国的图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结晶,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图书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专题。
中国的图书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形态、完整的体系、多舛的命运,形成了许多与别国图书不同的特色。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曾较大规模地开展了对图书的著述、收集;整理、分类、编召、校勘等活动。可谓:"官有其守,世有其学"、后来又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辑佚学、辨伪学等名目繁多的治书之学。'我们在这里探讨归纳中国图书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这些与治书之学有关的基本知识,使网络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图书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图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 图书的概念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围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创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她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在我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
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
这里所讨论的图书是广义的,而且侧重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
(二)构成图书的要素
从竹木简牍到今天的各类图书,不管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折,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下面这样几个要素:
1.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是图书的基本职能,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图书的内容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都可以在图书的内容中得到反映。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图书的内容也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来的远古时期的文献,大都属简单的"记事"、"记言"之类的资料,而后来的鸿篇巨制的杰作却是社会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农业、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的文字记载,几乎是从人类刚刚走向文明时期起就开始出现的,而文摘索引之类的二、三次文献只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知识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图书所具有的传播知识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按照图书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它传播的知识信息划分为:①情报性知识信息。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传递,并且有较强的针对性,②教育性知识信息。它既要求及时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反复传递,传播面也比较广。②娱乐性知识信息;它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时间长短,取决于社会时尚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人类很早就把有声的语言作为传递与交流知识的工具,但语言的传播要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人们也曾先后使用了结绳、契刻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一方法只能助记,不能直接表达复杂的事物,而且在传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图画和文字,才能较精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为人们共同理解与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路播知识.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光是有了文字和图像,而没有载录它的物质,也是无法成书的,因而人类就选择和创造了种种文字、图像的物质裁体。由于文字、图像是平面显示的符号,所以图书的物质载体也都是平面的书写材料。从我自古代书史来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铜等器物上记录文字,同时也把文字写到经过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写在丝帛上,接着又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重要产品纸张。纸张薄而轻便,便于书写和印刷,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而逐渐成为人类生产图书的重要原料。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图书的生产技术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一是把载体加工成便于使用的装帧形式的技术。我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技术后,图书的装帧形式就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后来以抄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又被我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技术所取代,于是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图书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大量产生的理想变为现实。
图书的起源
一、汉字产生
汉字产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一)"仓颉"造字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府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如此之长的过程,所以,仓颉造字之说是不可信的。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早期文字成于众人之手;而非一人独创。中国的早期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有许多异体字。也就是说,同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写法,如果是仓颉一个人发明,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这么多麻烦?苟子就曾经认为,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而仓颉的名字为什么单独流传下来呢?因为他做了一些整理文字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仓颌以前,文字已经产生,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期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正在于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们称颂。
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一说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文字记录与古代的史官关系密切。至于仓颉的活动范围,现在,在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北南乐;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仓颉庙和仓颉造字台等遗迹。其中以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规模最大,长安县的仓颉造字台保存尚好。尽管这些古迹都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后造出来的,但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造字活动波及地域之广,以及人们对文字发明者的崇敬。
仓颉本人曾被人们神化。《论衡》说仓颉长四只眼睛,《淮南子》中说仓颉造字时天上下小米,夜里鬼哭泣。这种想象虽离奇荒诞,但其中却孕育着深刻的含义。人都只有两只眼睛,而仓颉却比普通人多生了一对眼睛,无怪乎他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常人之所不见,造出文字来。仓颉造因文字后,人的能力空前提商。人们利用这位比常人多一双眼睛的仓颌的发明,不仅能看到千百里之外发生的事,而且能够看到千百年前发生的事。这岂不是给世人也多添了一对神奇的眼睛吗?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则是对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赞歌。文字的发明,使千百万人的经验得以流传,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魑魅魍魉无所逃其形,无处隐其身。在文书上,历史上,永远记录他们的劣迹、罪恶,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流泪哭泣呢?因此,我们既不能将仓颉作书当作史实,也不能把它当作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应把它看作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正像说伏羲发明畜牧,后羿发明弓箭,神农后稷发明种植,夏禹的父亲鲧发明筑城一样、并不是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于一身,这些传奇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二)文字产生的基础
我们认为文字的产生,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有两个基础:即语言和实物。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字。文字依附于语言而存在,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工具,这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道理。
人们也曾用实物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直观,不用旁人多加解释。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载,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这封信表达的意思是;波斯人听着!你们能像鸟一样高飞,像老鼠一样在地下话动,像青蛙一样跳进池塘吗?如果不能,日你们就休想和我们打仗,当你们踏上我们国土时,我们就用箭射死你们!我国历史上也常常看到一些用实物传递信息的画面: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剑,是示意让他自刎。唐明皇赠杨贵纪细盒和金钗,是象征商人要永远厮守,不分离。送给流放者以"环"(还),表示结束放逐,允许回来。出示"玉玦"(决)示意永别或促使对方下决心…这些虽然是在有了文字以后的事,但也可看作是古代以实物传递信息的遗风。
时至今日,用插草标表示出卖;用烽火表示战争警号;信上插鸡毛表示十万火急等,在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并得到社会的共同理想,约定俗成,无需解释。但是这类象征性的实物毕竟数量太少,而且范围也有限。复杂的大千世界以及人世间的种种情感、意念、行为、很多是难以用实物来表示的,而且这些记事也不易保存,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于是便产生了后来的象形图画,并成为文字的源头。
(三)文字产生的过程
从语言、实物到文字,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记忆,记录和传播知识信息,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结绳记事、契刻、图画和刻画符号是文字产生的重要步骤。
所谓结绳记事,是用绳子打结采帮助记忆。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利用过这种方法。我国的古书上就有许多"上古结绳而治"的记载。例如《庄子》中说:"昔者……民结绳而用之。"直至现代,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在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在使用个如云南的哈尼族、西藏的门巴族、台湾的高山族等。哈尼族买卖田地时,就用单股麻绳打结来标志田价,买卖双方各执-根,以为凭证。在国外,波斯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也都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
刻契,是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和记号,用以记事或帮助记忆。这也是古今中外曾广泛使用过的方法。古代双方订约时,将两块木片合拢起来,在上面划刻记号,双方各执一块,以帮助记忆,并有符信之意。《易经》、《北魏书》、《隋书》等古代史书中还记录了当时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无文字,刻木记契"的情况。直至近代,某些少数民族仍有采用此法的。云南省博物馆曾收藏有侗族的一根传代木刻,木头两侧刻有许多缺口,每一缺口代表着一件事情,以刻口的深浅表示事情的太小。据说每年在吃新米的时候,便拿出这块刻木,由一位长者叙述每一刻口代表的事件,人们借此得知本村的历史和其他各种事情。
契刻同结绳一样,留下的只是代表某件事情的符号,而不是语言符号。它只能唤起对某种事情的回忆或想象,而不能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概念,只能记事而不能达意。因此,它虽然有着帮助记忆的作用,但还不是知识的具体记录。
图画是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上古人常把所观察到的和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所居住洞穴的石壁上。起初,这些记事的图画是非常生动而逼真的,人们一看便知道画的是什么。如想要人知道所说的是鹿,就精心地画出一只鹿。有时还同时画几件东西来表示一件事情。但时间久了,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图画之后,就不再画得那么复杂、细致,只用几根线条勾勒个大概轮廓,把原来画的复杂图画,简化成一定的图案符号,人们见到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了。这样,图画就逐渐脱离了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变为事物的一般意向的代表,可以拿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于是,图画便和语言相结合而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了。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图画文字或称图形文字。
刻画符号和刻画文字大约出现在原始公社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的发达阶段。在公元前四千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了这种刻画符号和文字。在我国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刻画符号十八个,可以归纳为八种,我们举四个为例: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文字,于省吾认为第一、二为"旦"字,第三为"锛"字,第四为"斧"字(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二期)。唐兰先生认为第一为"灵"字,第二为"炅"字的繁体,第三为"斤"字,第四为"戍"字和"戊"(古为一字) (《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七期)。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代表个人或氏族的形象化的图形标记"。它们属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约为公元前2800--前2500年。我们将其与更晚一些的甲骨文及金石铭文相对照,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有些刻画符号,与青铜器上表示族徽的文字就更为相似。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这种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刻画文字与汉字的产生、发展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它们是汉字的始祖,是我国文字的萌芽阶段。
二、图书起源
(一)"河图洛书"的传说
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还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即"河图洛书"中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夫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封,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们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画的立体的天象图(《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六期);还有人认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迹--龟甲发展而成的抽象符号,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大学图书馆通讯》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并认为《河图》与《洛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华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图》《洛书》)则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辩证思维的模式,对后世的思想、哲学、文学和科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孔子曾说过:"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 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历史,但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二)图书产生的时代
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当然并非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利用文字,不过是用来弥补生活劳动中语言的不足,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借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并使之传播久远的时候,书籍便开始出现了。
我国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很难作出校准确的结论。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根据其它文献判断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有七条:1.《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据卜辞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证出《史记》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为夏代诸王与商先王刚好是同时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2、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是武王灭商后,周公对殷商贵族的训话,大意是:你们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时,已有典籍,记载了这段史实。3.殷墟甲骨文是较为系统成熟的文字、其数量、规模及完备程度说明它已经不是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
早期原始文字,一定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更早的甲骨文,时间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这批甲骨文字体细若蚊足,字形清晰,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据考证,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一千二百年,比夏朝还要早五百年以上。4.夏代,人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总结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还懂得了十九年置七个闰年。夏代的历法称"夏历"和"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春秋时,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5.在《竹书纪年》和《世本》等古书中,有"夏发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等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地震和陨石雨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作为夏代有文献记录的旁证。6。《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该书写成之后。曾公布于咸阳城门,声称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干金。可见这段史料的来源大会毫无根据。7.《国语.晋语》载:晋文公时,阳人犹"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国语》亦是一部严肃的史书。上述诸条虽为旁证,但足以说明夏代有典籍并非无稽之说。
三、掌书史官
分析图书起源这一问题,除上述的文字、图象符号和下一章展开叙述的物质载体及其形制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掌书之人。我国早期的文字和图书与史官的联系十分密切,这也是中国图书的一大特点。
我国古代把掌管文字记录的专职入员通称为"史"。"史"字象征右手持物,至于所持为何物,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清代吴大澄说是简策;江永说是官府的书籍;王国维说是盛策之器;马叙伦说是笔;劳斡说是弓钻,这弓钻也是为钻灼卜骨之用。总之/这些解释尽管有异,但有一共同点,都与文字和图书有关。王国维说"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很多金文和古籍中常有一个公式化的句子:"王若曰--",就是说,这些文件不是王自己写的,而是史官受命而作。
史官既要记录帝王言行和军国大事,又要负责管理政府的各种档案图籍,还要从事宗教事务,负责贞卜、祭祀等迷信活动。因此,他们身边积累了大量档案文书资料,他们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修史重任自然落在他们身上。
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这也是历史的反映。三代之际,史官人数渐多,分工更加细密。我们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及早期典籍中找到众多的史官名称,如夏代的太史令,殷商的贞人、作册、史、太史、内史,周代的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这些史官各有所职,如"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通·史官建置》)。各诸侯国也设有史官,开始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战国时期堵侯崛起,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以示独尊。于是出现于鲁国的《春秋》、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等上百种文书。生逢其时的孔子曾派他的弟子"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公羊传疏》)。墨子也自称"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富修史书之盛。
史官的职位是世袭的。世守其职的家族,通常有一个与书籍或记录保管相关的氏名。诸如简、籍、史、董等。《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公元五二六年,晋国有一史官的后人名叫籍谈,虽然相承了祖先的姓氏,却不知自己家庭的历史,周景王讲述了其姓氏的来历届,讥讽其"数典而忘祖"。
我国早期文献还常常有史官逃往他国,并把图书典籍带走的记载。《吕氏春秋》记载了夏太史令终古在夏桀不听其哭谏后,携图法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封王迷乱,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也说他的祖先曾世袭掌管周室典籍。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司马氏去周适晋"。这些历史记载由于出自史官之手,大都偏袒史官,而斥责统治者迷惑淫乱。这种逃亡大都带有出卖情报的性质。在朝代交替之际;更显示出图书典籍在统治者争权夺位中的重要性,也说明图书档案保管者--史官举足轻重,他们带着重要的国家档案、地图等逃亡,有时促使旧王朝的削弱和倾覆。秦末汉初,刘邦攻入咸阳,众将争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先入秦丞相府、御史府收集图籍文书而宝藏之。其后,汉王刘邦之所以对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间疾苦全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有萧何从秦丞相府和御史那里得到的地图和文书档案。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图书的重要性。
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
秦汉之际,太史令实掌史职,秦有胡毋敬,汉有司马迁等。东汉又有兰台、东观之设。这两处既是中央的档案、图书馆,又是官修著述之所。明帝曾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换国史。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的《东观汉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由众多史官集体编修的史书。它开创了政府组织史官集体编史书的先例,为后世史馆的出现奠定基础。曹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著作郎及佐郎,专掌国史。到北齐时,改称史阁,又称史馆--国家专门修史机构,后经唐代的发展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宋代史馆分置有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会要所等机构。史官有修撰、直馆、编修官、检讨官等名目。元、明、清三代,改置翰林院,史官则设修撰、编修、检讨等掌修国史。除常设机构外,还有临时性特开史馆,名目繁多。
我国古代形成了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国可亡,史不可亡"(《元史.董文炳传》)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各类史籍,品种繁多,体例多变。其中,以《史记》为首的纪传体正史绵延数千年、一部二十四史,篇帙长达三千二百五十九卷,上下五千年,是举世无双的一部通史百科全书。又如在编年体史书中,历代共修实录一百一十六部,仅《大清实录》一种,就有四千三百五十五卷。史官在我国一直受到极大的尊祟,常由皇帝挑选任命,有的皇帝如唐太宗、明太祖等还亲自拟定编修规则,参加修史活动。历代最高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修史活动,并把它制度化呢?其  原因有四:
一是为借鉴前期经验,以史为鉴,垂训后世,以达到继往开来的目的。
二是为前朝修史,证明新朝的合法地位,自圆其正统之说,以争取民心。
三是为点缀升平,铺张门面,笼络士人,特别是那些"不食周粟"的前朝遗老,消磨他们的敌对意识。他们在其他方面断然与新朝誓不两立,极难合作,唯独在编修故国之史这一点上,心情复杂,尚可通融,他们带着怀念、留恋、悲愤之情,投身其中,唯恐忠奸不分,是非颠倒,他们熟悉旧朝史事,多少可抑制新朝史官对前朝历史的歪曲贬低。
四是为控制褒贬大权,惩恶扬善,垄断舆论,为本朝统治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以巩固王朝统治。历代相沿的修史制度,保证了我国史书上下衔接,绵延不断。这仅是我国图书的一个缩影。我国整个图书文化事业都称得上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的。
摘自《中国图书》
图书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图书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利于检索与利用,下面就图书分类方法、图书馆目录、计算机检索三方面作些简介:
一、图书的分类
读者要迅速地借阅到图书,必须了解和熟悉图书馆的图书分类,任何一个图书馆,不论其藏书有多少,都必须对藏书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为读者所利用。
所谓图书分类,就是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或读者对象、文种、编辑形式、体裁等特征来分门别类地组织图书。类是代表着一组在性质上彼此相同或相近的事物的一个要领,一类图书就是一组在某种性质上彼此相同或相近的图书。类在图书分类的习惯上又称为类目。每一个类目必须要给予相应的名称来表示该类的性质,这些名称就叫类名,例如"数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等。各个类目用特定的符号(如数字、字母)来标记,这些标记符号就叫分类号,如G442等。
用来划分某一类图书资料时所依据的某种属性特征,称为分类的标准。根据图书内容方面的属性和形式方面的属性,图书分类的标准有两种: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是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这是图书馆本身所特有的、最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为其它属性所依附的属性。而图书的其它属性,如使用对象、体裁、体例、文种、开本等等,只能作为图书分类的辅助标准。例如:《物理词典》一书,物理是它的学科内容,应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而词典则是它的体例,属于图书形式方面的属性,应作为分类的辅助标准。 在这里,我们应切记主要标准是图书分类首先应用并尽可能一贯应用的标准。辅助标准是在主要标准不能或不适宜使用的时候所使用的标准。一本书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例如,传记图书如果按内容(即被传人的生平事迹 )为标准,就应分别分入各学科,而如果按编制体列形式为标准,则可以集中分入传记类。
图书经过分类后,同一门类的图书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系统,不同门类的被区分开来,性质相近的互相联系在一起,就使图书同其所同,异其所异,各有归类。这样,就集中反映了各类图书的大致内容,读者要借阅哪方面的图书,便可按类寻找,并从分类的体系中了解到内容相近的其他图书,从而扩大了查找范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图书的分类工作,图书馆就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成千上万册图书也就无从发挥其作用。
图书分类不是凭空地进行的,而必须有一个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图书分类法。它的表现形式是图书分类表。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图书分类表也叫图书分类法。我国的图书分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公认的我国最早反映图书分类体系的著作,是公元前28年的《七略》。"略"就是"类"的意思。这是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编成的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此后的历代政府都编有反映历代藏书或一代藏书的分类目录,还有一些私人编制的分类目录。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人士对图书分类的方法进行了许多探索,创立了很多种分类方法。现在全国推行较广、影响较大的图书分类法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其中《中国图书馆图书馆分类法》是本馆所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下面就此作一简单介绍。
一部完整的图书分类法,是由分类表、标记符号、辅助表、说明和索引等五部分组成的。在这五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分类表。
分类表又叫类目表,是图书分类的主体。其表现形式是:
基本部类-大类-简表-详表
基本部类是图书分类法最概括、最本质的区分,是分类表的骨架,也是类目表纲目。但它并不用于类分图书,而是通过其有序排列,给整个分类表构造一个框架。同时,它也是编制分类表的基本指导思想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整党的作风》一文中说过:"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还有什么呢?没有了。"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正是以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分类的学说作为设置部类的理论根据,将知识门类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部类,列于首位。此外,根据图书本身的特点,将一些内容庞杂、类无专属,无法按某一学科内容性质分类的图书,概括为"综合性图书",也作为一个基本部类,置于最后。由此形成了五大部类,其排列顺序为: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哲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综合性图书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五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展开为22个基本大类,用22个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来标记,由这些基本大类再作一二度区分,就展开为简要概括分类表全貌的基本类目,构成了简表的基础上,根据各门学科的分支和发展,继续展开下去,就构成了有层次的中小类目的系统排列详表。
二、图书馆目录
图书馆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图书资料的索书号、书名、著者、出版者、收藏处所、内容提要等项目、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次序编排组织,是向读者宣传和介绍藏书指导阅读,提供藏书的检索途径,报道藏书的有关信息的一种工具。
和图书分类一样,图书馆目录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分类和目录的关系至为密切。如前面提到的《七略》,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古代的目录,是书本式的, 即把图书目录记载在书本上。今天的目录,除了少数采用书本式外,大多数是著录在卡片上。这里的"著录"一词,即指记录或描写图书的过程。关于一种书的著录结果称为款目,其内容包括索书号、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目,这些项目称为著录事项。卡片目录就是把每种藏书的主要特征(著录事项),按一定的格式著录在一张卡片上。
简单的说,常见的一张中文卡片目录,其基本著录格式如下图所示:
索书号
正书名=并列书名:副书名/著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页数或卷册数:尺寸或开本--(丛书名/著者)
附注
国际标准书号(ISBN)(装订方式):定价
内容提要
把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卡片,按照一定的需要和规则排列起来,就可以供读者检索图书时使用了。
三、计算机检索
图书文献计算机检索对象主要是有关文献资料。即把文献的标题、作者、分类号、主题词或关键词、内容提要、文献出处等内容存贮于计算机中,并组成一定结构的数据库,用户通过查询检索,可以得到所需的文献资料信息。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此检索系统的检索功能及其操作方法。例如:查找林运卓编著的《书海泛舟》一书,可通过下列几种途径进行:
1、书名检索
把光标键移到菜单
记录号
ISBN号
分类号
索书号
书名
作者
丛书名
出版社
"书名"处,按回车键确认后,屏幕即显示
对话板
请输入检索键值:
在其中输入所找书名,再按回车后,屏幕上即显示该书目录:
书目记录号:0197006864 分类号:G79 种次号:30
ISBN:7-5405-1318-7 语种:中 流通级别:0 本书为 1 册一套
题名:书海泛舟--中学生图书技能与自学方法
作者:林名卓 著
丛书名:
GBZ:新世纪出版社 版本:1 版
复本数:5 页数:221 开本:32 开 价格:8.50 出版日期:1996、11
ZG006884 ZG006885 ZG006886 ZG006882 ZG006883
从上表的显示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索书号(分类号+种次号)G79/30,共有5本,且均未借出,各项显示十分清楚,读者很快便能从书库里找到该书。
2、著者检索
著者检索输入的检索信息是著者姓名。对多著者,一般来说输入任一个均可,全部输入也行。为节省时间,多数情况只输入第一个著者。如果这个著者是一个多产作家,那么,屏幕给出的将是库存中所有该著者所著的目录,这对于查询该著者的著书情况是很方便的。如上例,把光标键移到菜单"著者"的位置,按回车键后,只需输入"林运卓",再按回车键后便可得到以上图书目录信息。
3、主题检索
选择主题检索只需输入主题即可得到含有此主题词的馆藏资料目录。输出的条目也是与书名检索一样,也可打印输出。如上例,只需输入"书海"便可得结果。
4、号码检索
包括ISBN书号、条形码号以及索书号等号码检索,其中ISBN书号、条形码的检索,主要是为工作人员所设置的。号码与书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简单明了,输入号码后,有没有该书,结果一目然。例如:通过索书号检索《书海泛舟》一先把光标移到"索书号"的位置,按回车键,在"索书号"后面输入"G79/30"按回车键即可。
5、模糊检索
如在用书名检索时,若遇到一个长书名,输入很费时间;或是书名记不清楚了,只记住其中的某个关键词或相连的几个字,那么,把这个不完整的信息(相连的几个字)输进去,我们也能得到结果。凡是书名中包含有这些不完整信息的图书目录都将显示在屏幕上供你参考。当然,输入的字数越多,准确率越高,查检速度越快。
我国图书馆的类型
图书馆是系统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
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制约。
为了便于从全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内统筹规划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便于掌握各种图书馆的特点和它们的工作规律,就需要把我国图书馆按主管部门或领导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1)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区(市)、县图书馆及文化馆图书室;儿童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室等。
(2)教育系统的学校图书馆。包括高等学校、专科学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室)等。
(3)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图书馆。包括科学院及其分院图书馆;政府部门、各部所属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机关团体图书馆(室)等。
(4)工会系统的工会图书馆。包括厂矿、企业等所属工会图书馆(室)等;工矿企业的技术图书情报图。
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的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主要是四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
另外,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五种功能:
(5)提供文化娱乐。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图书馆的工作流程
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一般可以分为:采-分-编-藏-用-剔等几个阶段:
采,就是采购,是通过购买、定购、交换、赠送等途径,获得图书资料的过程。没有"采",就没有图书资料的积累,也就没有图书馆的服务。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有系统的"采",构成了图书馆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分,就是分类,是依据图书分类法,把图书分门别类,以便于管理和使用。常用的图书分类法有《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等等,其中,《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简称(第四版之前叫《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有中小学图书馆的专用本。
编,就是编目,图书馆要编制图书目录,包括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分类目录等等,供管理和检索使用。以前,人们是手工进行这项工作的,现在,图书馆如果实现了用计算机管理,编目就是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软件在计算机中进行了,十分方便快捷,通常就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去排目录卡片,而用服务终端或网络向读者提供机读目录。
藏,就是图书的上架管理。图书在书架上,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来摆放,这样才便于管理和查找。因此,图书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架,通常采用的是分类排架,但各馆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排架的调整。我个人认为,由于中小学图书馆的读者群对图书分类并不是很了解,宜首先按学科排架,再依分类号或其它区分号排。
用,就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各种服务,是图书馆进行前面的基础工作的最终目的。图书馆的藏书价值在于"用",而不在于"藏",藏而不用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浪费。图书的"用"有多种方式,基本的有"借、阅、咨、制、印"等,即图书的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编制文摘索引、资料的复印等。
剔,就是剔旧,对过时老化无用和破损不能使用的图书,要从书架上拿走,退出流通,不要占用了书架,还增加了管理员的管理难度。通常,还要把这些剔旧书用一间专门的房间存放,以备少数情况下查用。
近年来,虽然图书馆遭受了"数字化"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但这些基本过程还是不变的。作为数字化的图书信息,被人们称为图书馆的"虚拟藏书",它也有收集、整理、使用、老化这样一个过程。
最早的竹木简古写本
我国最早的竹木简古写本是《仪礼》。1959年考古学家在武威汉墓中发现了504根竹、木简。其中有469根,据初步考订,是西汉末年所抄写的《仪礼》。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写本书。
最早的帛写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帛写书是《缯书》。《缯书》距今已有两干多年。l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纸源冲的战国楚墓中出土。这是一件用毛笔墨书、彩绘在丝织品上的帛书,高约30厘米、长约39厘米。帛的中间写有长篇文字,分左右两部分。左方十三行,右方倒写11行,共计六百多字。所用字体为战国时代的古文,有的文字漫漶不清,多不可识。文字四周有植物、怪兽、三头戴角人像等十二奠。图像间注有说明文字。《缯书》于1946年被美国人柯克思诓骗掠夺到华盛顿,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
最早的纸写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是晋人手抄的《三国志》。手妙本《三国志》是陈寿撰成后不久抄写的。现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于l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出土,是《吴书·虞翻传》、《吴臧张温传》的部分内容,共计80行、1090余字,中有残缺。原本流入日本,国内有新印本流传;乙本于1965年1月在新疆吐鲁番县的英沙古城附近的一座佛塔遗址中发现,是《吴书。吴主权传》和《魏书·臧洪传》的残卷,共40行,计有570余字,中有残缺。甲、乙两种抄本均隶书体、行款恭正,但非一人抄写。乙本抄书年代早于甲本,但相距时间不会太长。
最早的木刻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印本书是《陀罗尼经咒》。这是一张唐刻梵文经咒,1944年4月出土于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印本长34厘米、宽3l厘米,用唐代名茧纸印制,质地薄而透明,韧性强。印本中间小方栏内刻一菩萨像。栏外四周有数行梵文经咒。梵文外,又雕双栏,其中四角及每边刻有菩萨像,像之间为佛教供品的图像。根据印本右边的题汉文可知,这张经咒是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文。据考证,《陀罗尼经咒》为唐代末期作品,不早于757年,印刷于公元850年以后的可能性大。此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最早的雕版印刷书
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是唐朝的《女则》。根据明朝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编了一本书,名叫《女则》。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去,宫中有人把此书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这本书讲的都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对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好处,就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了出来。
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
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是《金刚经》。《金刚经》印成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它是一部长约1丈、6尺、高约1尺的卷子,由六张面积相等的印有经文的纸粘缀而成。卷首另有二幅扇画,画着释迎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为《金刚经》全文,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 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这卷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干佛洞,1899年发现,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去,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
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是《大德旌德县志》。一般认为,元代科学家王帧在13世纪末发明木活字印书,并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由汉文译成的西夏文本。这是一个残卷,其一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计有26卷和36卷的残页,76卷的全文;其二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张质生收藏,计有第ll卷至第15卷全文。这两种《华严经》是否同一本子,待考。但都是元代的木活字本则是无疑的。印于14世纪。
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是《泥版试印初编》。泥活字及其印刷方法由毕升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但泥活字印品宋、元、明三代均末见传世。《泥版试印初编》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籍,由清代翟金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印制;内容系其生平所著各诗文及联语。现藏京图书馆。
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是《宋诸臣奏议》。铜活字出现在明孝宗弘治初年(1488年)。弘治三年无锡会通馆华燧用铜活字首先印了此书。相传铜活字就是华燧所创制。《宋诸臣奏议》150卷,共印50册。因为是初次试印,印刷技术不甚高明。
最早的雕版印刷的大丛书
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的大丛书是《大藏经》。《大藏经》刻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雕刻了十余年,方才完成。此书有5048卷,刻的板子有13万块。
最早的丛书
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儒学警悟》。本丛书由南宋俞鼎孙、俞经合辑。全书共7集、40卷。收宋人著作《古林燕语辨》、《演繁露》、《懒真子录》、《考古编》、《扪虱新语》、《萤雪丛说》等六种,记载了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等。每种都收足本,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向只有抄本流传,直至1922年武进陶湘始为刊行。
最大的丛书
我国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此丛书的编纂开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15年始成。共收书3,503种,79,337卷,大约9亿9干7百万字,装订成36,304册。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保存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全书共分抄七部,分别贮放在宫内的文渊阁、奉天行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文汇、文宗均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所藏也多散失,经后人补抄配齐。1933年商务印书馆抽选了其中的珍本231种,影印出版,定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统一书号
统一书号是自1956年起,我国出版社凡正式出版的图书的统一号码。印在该书封底或版权页上,不仅对出版发行工作有利,对图书馆分类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是由"人大法"大类号、出版社代号和此书在该社出版时的种次号三部分组成的。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圆点(·)相隔,圆点前有四位数或五位数,圆点前的三位数即为出版社代号,所余的数字为"人大法"大类号,圆点后为种次号。如《图书馆学概论》一书的统一书号为7201·85,即201为书目文献出版社的代号,7是"人大法"文化教育类的大类号, 85为书目文献出版社对这本书所排的种次号。在统一书号前还常常冠以K、R、T、M等字母,分别表示该书属于中小学教材、少年儿童读物、通俗读物、少数民族语言读物等。
附:《中国人民大学目书馆目书分类法》大类表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
2.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附:宗教、无神论)
3.社会科学、政治科学
4.经济、政治经济与经济政策
5.国防、军事
6.国家与法、法律
7.文化教育
8.艺术
9.语言、文字学
10.文学
11.历史、革命史
12.地理、经济地理
13.自然科学
14.医药、卫生
15.工程、技术
16.农业、畜牧、水产
图书的开本
图书的开本通常以印刷纸的全张为计算单位的,每一个全张印刷纸裁剪为多少相等的小页,就称多少开本。如787*1092mm裁成32小页是32开,850*1168mm裁为32页是大32开,787*960mm或787*920mm裁为32页是小32开,此外,无论880*1230mm,787*1156mm,787*1092mm,787*1092mm,787*1092mm, 裁为多少小页就称多少开。常见的还是16开,小32开,32开,大32开,64开,较少的开本还有6开,12开,20开,22开,24开,48开,11开,25开等等。
"小页"是相对全张印刷纸来说的,"880*1230mm,787*1156mm,787*1092mm,787*1092mm"等表示该书使用的全张印刷纸的大小,而"1/32,1/32,1/48,1/64,1/16"表示一张印刷纸裁为多少页来制作图书,一般就称多少开。
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知道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结合图书的特点,采用逻辑方法编制的一种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划分,逐级展开的分门别类的号码检索体系。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普遍使用的分类方法就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我馆藏图书就是采用《中图法》来分类的。
1、《中图法》是我国于1975年正式出版编制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法。它采用五分法的分类体系,把图书资料所包括的知识内容划分为"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五大基本部类。这五大基本部类确定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什么是知识的有关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是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是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两这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基本部类的确定就是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哲学思想而划分的。由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知道思想,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做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首位。此外,根据图书本身的特点,对于一些类无专属,不能按内容性质分类的图书,概括"综合性图书"列于最后。
2、二十二个基本大类
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个科学部门的内容较多,在图书分类中需要进一步展开,在五大基本部类的基础上,扩展为二十二个基本大类。起序列为:
基本部类
基本大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哲学..............................
社会科学........................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哲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科学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
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 这二十二个基本大类构成了《中图法》的第一级类目。掌握这二十二个基本大类及起序列是极为重要的。这二十二个基本大类是迄今为止所有知识门类的门牌号码,熟练地记住它们,就可以真正地做到按类求书了。
3、分类表与分类号
在上表的基础上,每个大类下根据图书的不同属性(内容的特征或形式特征)划分为若干个基本类目,并且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继续逐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类。这样一层一层地复分下去,便形成了一个有条理、有系统、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逐步展开的类目表。类目表有简表和详表之分。简表是整个分类法的基本类目表,它是由基本大类进一步区分的类目组成。简表共列出类目1500个左右,是整个分类法的骨架。一般只作分类的引导。不用作分类的依据。但有的小型图书馆也有用简表分书的。详表是整个分类法的正文,是分类图书的实际依据。它由各级类目组织而成。
为了类分图书的方便,,每个类目都有自己固定的标识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分类号。犹如不同的姓名代表着不同的人一样。比如,在《中图法》"数理科学和化学"的类表中(见下表)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  数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O64  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
O641  结构化学
O642  化学热力学、热化学、平衡
O642o1 化学热力学
O642o2 热化学
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符号代表右边的类目。如O代表"数理科学和化学"这一类目;
O4代表"物理学"这一类目;O64代表物理化学、化学物理这一类目等等,依此类推。图书馆的分类人员在对,每本图书进行辨类后,确定它的分类号,同时把这个分类号印刷在书名页或书脊上,作为这本书的分类标记符号。读者在了解图书分类时,除了解其分类体系结构外,还要十分熟悉它的标记符号--分类号,特别要重点熟悉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分类号。如果熟悉了分类号,你只要看到"A",就知道它代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类。看到"I"就知道它代表"文学","12"代表"中国文学","124"代表"中国小说""1247.5"代表"中国建国后新体长篇、中篇小说"。
只要你初步掌握了以上关于图书分类的常识性知识后,当你步入图书馆这座知识殿堂的时候,就不会为求书无门而感到沮丧了。相反,你会为自己能自由地游戈于书的海洋之中而感到无限的欢乐。
图书分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图书分类,应该是指一切知识载体的分类,其中不但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还包括近年来所出现的非印刷型文献的分类;狭义的图书分类是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包括书籍及其他文献资料)的分类。
图书分类就是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或其他特征的异同,按照一定的体系,将图书馆的藏书分门别类地揭示出来,并据此系统地把它们组织起来的一种方法。
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包含两方面内容:
(1) 将大量的藏书,根据每种图书的内容特征,把不同的加以区别和分开,亦即区分;把相同的放在一起,相近的连在一起,整理成有条有理的系统,亦即类集。区分与类集是图书分类的本质涵义。
(2) 对一种具体书来说,根据其内容先进行分析,再根据既定的分类体系将它归到与它内容相同的一组图书中去,亦即归类。
什么是类?类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也可以说类是一组相同事物的总称。每一个类都要给予相应的名称,这就是类名。它不仅仅是为了给予类的称呼,以便区别其他的类,而且是为了规定该类的性质和范围。例如,"图书目录"这一类名,就区别于"金石目录",还规定了该类的内容和范围,凡是图书目录都包括在此。而"图书馆藏书目录"这一类名,就区别于其他图书目录,规定了它的范围仅仅是指反映图书馆藏书的目录。由此可见,类名的作用就在于表达类目的含义及范围。因此,类名应该科学、简短、确切。
什么是分类标准?决定划分为类所采用的某种属性或特征,称为分类标准。图书分类标准又分为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按图书的学科内容分类是它的主要标准;图书的著者国别、著作体裁、著作体例、文字、版次等方面是它的辅助标准。如《经济学词典》,经济学是它的主要标准,词典则是它的辅助标准。
建国后我国主要图书分类法
(1)《东北法》。1949年8月由东北图书馆(现辽宁省图书馆)所编的《图书分类法》(简称《东 法》)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分类法,它首次将毛泽东的著作辟为特藏类目"毛泽东库"。
(2)《人大法》。1952年10月出版,它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而编制的图书分类法,分为17大类。
(3)《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型表》)。1956年4月由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和北京图书馆组织力量编制的,这部适合中小型馆使用的分类法于1957年8月开始公布试用。分为21大类。
(4)《科图法》。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写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正式出版, 1974年、1979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分为25大类。
(5)此外还有《山东法》。它由山东省图书馆编, 1950年出版草稿,1951年出版铅印本;《武大法》,它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师生合编,原名《红旗分类法》, 1958年正式出版, 1959年定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分类法》,分为26大类。
(6)按时间顺序排列,最后出版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图法》从1971年由文化部图书出版局组织编写,1974年出试用本,1975年正式出版,1981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的试用本。1979年修订,1980年出修订2版,1990年出修订3版。《中图法》分五大部类22大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中图法》的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即1975年出版的第一版,1980年出版的第二版,1990年出版的第三版,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此外1973年还出版了试用版。《中图法》与国内其他分类法相比,编制产生年代较晚,但发展很快,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中图法》第四版出版后,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保证图书馆排架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中图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优化其检索功能。
2、在保证综合性分类法的基本前提下,照顾到专业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以及各XXX学科专业类目深度。
3、在类目类号编排上,贯彻了连续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
4、保持《中图法》作为列举式分类法基本属性不变,保持《中图法》的基本部类和基本大类设置以及序列XXX基本不变,保持《中图法》字母 - 数字混合制的标记符号与层累小数制的标记制度基本不变,在此前提XXX下,对《中图法》个别大类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补新学科、新主题概念。
5、《中图法》第四版较多地考虑到方便用户从第三版改用第四版的措施。
总之,《中图法》是一部既可以组织藏书排架又可以分类检索的列举式等级式体系组配分类法,该分类法主要供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类分文献、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组织文献分类排架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图书情报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使用。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标准书号》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图法》在它的发展史上,获得了许多殊荣,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到"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但是,《中图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中图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史,每出一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至四版为止,《中图法》为五大部类,二十二个大类,53,811个类目(包括专用和通用类目)。
为了各图书情报单位深入学习、掌握和使用《中图法》,在文献分类工作中做到认识统一、归类准确、避免分歧,提高分类标引的质量,《中图法》编委会在每一新版本出版后,都编制了相应的使用手册。其中第一、二版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使用说明》,较为简略;第三版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使用手册》,增加了《中图法》编制理论的说明、版本介绍和有关的附录;第四版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手册》,编写的内容比以往各版本更加充实,增加了新版修订要点、机读数据标引等新内容。
该手册是对《中图法》编制理论、结构体系和使用方法的权威说明,也是使用《中图法》最重要的工具书。它不仅对一般分类方法进行了阐述,还对各大类的分类要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对分类法本身没有说明的分类规则、细分方法进行了解释。
《中图法》第四版简表(二级以上类目表)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XXX斯大林、毛泽东、邓小XXX平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XXX斯大林、毛泽东、邓小XXX平生平和传记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XXX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XXX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
B0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州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2 伦理学(道德学)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C2 机关、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XXX性出版物
C6 社会科学文献参考工具书
[C7]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4] 系统科学
C95 民族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理论
D1 中国共产党
D3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XXX运动与组织
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9 法律 E 军事
E0 军事理论
E1 世界军事
E2 中国军事
E3/7 各国军事
E8 战略、战役、战术
E9 军事技术
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XXX地理学
F 经济
F0 政治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XXX和经济地理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F3 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5 交通运输经济
F6 邮电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8 体育
J 艺术
J0 艺术理论
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J2 绘画
J29 书法、篆刻
J3 雕塑
J4 摄影艺术
J5 工艺美术
[J59] 建筑艺术
J6 音乐
J7 舞蹈
J8 戏剧艺术
J9 电影、电视艺术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4 汉藏语系
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XXX古-通古斯语系)
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XXX罗-亚细亚语系)
H62 达罗毗荼语系(德XXX拉维达语系)
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XXX -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 东北亚诸语言
H65 高加索语系
H66 乌拉尔语系
H67 阿非罗-亚细亚语系XXX(闪-含语系)
H7 印欧语系
H81 非洲诸语言
H83 美洲诸语言
H84 大洋州诸语言
H9 国际辅助语 I 文学
I0 文学理论
I1 世界文学
I2 中国文学
I3/7 各国文学
K 历史、地理
K0 史学理论
K1 世界史
K2 中国史
K3 亚洲史
K4 非洲史
K5 欧洲史
K6 大洋州史
K7 美洲史
K81 传记
K85 文物考古
K89 风俗习惯
K9 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
N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XXX议
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XXX续性出版物
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
N79 自然科学非书资料、视XXX听资料
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N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N94 系统科学
[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O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1 天文学
P2 测绘学
P3 地球物理学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P5 地质学
P7 海洋学
P9 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Q1 普通生物学
Q2 细胞生物学
Q3 遗传学
Q4 生理学
Q5 生物化学
Q6 生物物理学
Q7 分子生物学
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Q89] 环境生物学
Q91 古生物学
Q93 微生物学
Q94 植物学
Q95 动物学
Q96 昆虫学
Q98 人类学
R 医药、卫生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R2 中国医学
R3 基础医学
R4 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R6 外科学
R71 妇产科学
R72 儿科学
R73 肿瘤学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76 耳鼻咽喉科学
R77 眼科学
R78 口腔科学
R79 外国民族医学
R8 特种医学
R9 药学 T 工业技术
TB 一般工业技术
TD 矿业工程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TF 冶金工业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业
TJ 武器工业
TK 动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术
TM 电工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讯XXX技术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XXX术
TQ 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TU 建筑工程
TV 水利工程 S 农业科学
S1 农业基础科学
S2 农业工程
S3 农学(农艺学)
S4 植物保护
S5 农作物
S6 园艺
S7 林业
S8 畜牧、 动物医学、蚕、狩XXX猎、蜂
S9 水产、渔业
U 交通运输
U1 综合运输
U2 铁道运输
U4 公路运输
U6 水路运输
[U8] 航空运输
V 航空、航天
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XXX探索
V2 航空
V4 航天(宇宙航行)
[V7] 航空、航天医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X2 环境综合研究
X3 环境保护管理
X4 灾害及其防治
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X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XXX监测
X9 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Z1 丛书
Z2 百科全书、类书
Z3 辞典
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Z5 年鉴、年刊
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中图法》采用的标记符号及其使用
分类号码是代表各级类目的标记,是分类表中类目的代码,故又称标记符号。标记符号是类目的代号,具有固定类目位置的作用,可以确定各级类目的先后次序,还可以表示类目之间的关系。《中图法》的标记符号是混合号码,它是由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而成,其好处是基数多,层次清楚。《中图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层累制的编号制度。即,根据类目的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不同位数的号码,一级类用一个符号,二级类用二个符号,三级类用三个符号,依此类推。同位类再以所采用符号的顺序相配。如: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一级类目
4 教育 -----------------------------二级类目
6 各级教育 -------------------------二级类目
63 中等教育 -------------------------三级类目
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四级类目
.3 语文 ---------------------------五级类目
.4外语 ----------------------------五级类目
.5历史、地理 ----------------------五级类目
《中图法》标记符号由三段组成。每页第一个类目写上大类的字母,而以下类目均省去字母;第二段是在"."之前的三位数;第三段是在"."之后的数字。所以在分书给号时,凡碰到类目左边号码是"."后的号码时,必须加上上位类的三位数字,之后再加每页第一个类目的字母,这样才构成了完整的分类号。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它左边的号码是".3",它的完整号码必须先加上上位类"633",再加上这页第一个类目的字母"G",成为"G633.3",少一段都不可以。
《中图法》规定:数字符号超过三位时,在第四位数字前加上一个小圆点".",这主要是为了醒目和易读,是作为分隔符号标志的,没有更特殊的意义。
《中图法》在分类体系中还采用了几种辅助符号,它使图书分类法的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现分述如下:
"a"推荐符号。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有必要在其相关的各学科门类作互见时,可用此号。如《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一书分类号力A46,但为更好地体现毛泽东对教育工作指导作用,可在"G4教育"类里作一张互见片,号码为G4a,并将此片在组织分类目录时排在"G4"之前。
"-"总论复分符号。用附表一"总论复分表"时使用此号。如《文学辞典》分类号为"1-61"。组织分类目录时,将此片排在数字"0"之前,即将"1-61"排在"10"之前。
"/"起止符号。此号不作图书分类的实际号码使用,只是给分类人员指示其地区号码或时代号码的范围。如"13/7各国文学"的3/7,表示为3是亚洲,4是非洲,5是欧洲,6是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7是美洲的地区范围。如《日本小说选》一书分类号应为"1313·4","313"是在世界地区表中日本的号码。再如,"1209文学史、文学思想史"类目注释中指出"依中国时代表分",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的分类号应是"1209.6","6"是在中国时代表中查到的"现代"的号码。
"〔 〕"交替符号。此号用以标志选择使用的类目,不作图书分类的实际号码应用。如"〔B835〕艺术美学"这一类目在注释中指出"宜入J01",当分到这类图书时,就应分到"J01"。如果本馆决定使用"B835"这一类目时,则应将〔 〕去掉,并在"J01"类目下注"宜入B855的文字,即将"J01"作为交替类目。
"( )"国家区分号。
"="时代区分号。
以上两个区分号只有在类目表中没有规定按国家或时代复分的情况下,而又必须采用时才使用。如《美国气候资料》应人P46,在此类目下没有规定按世界地区表分,如果有单位规定再按世界地区表细分,则该书的分类号就应写为P46(712),"712"是美国的地区号,并应加"( )"国家区分号。
":"组配号。此号用在需要组配复分的类目。如专科目录,若是集中处理,分类法规定人"Z88",并用组配方法将各学科的分类号码加于"Z88"之后。如文学书目号码为Z88:I,医学书目号码为Z288:R,化工书目号码为Z88:TQ。
"aa"、"="这两个辅助符号在《中图法》(简本)中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