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房屋征收局:如何识别天才情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7:02:34

天才情绪,是一些情绪的集合,那么,首先,它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体验。简而言之,情绪是对内外关系的一种体验。

 

天才情绪,是一些情绪的集合,那么,首先,它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体验。简而言之,情绪是对内外关系的一种体验。所以,对于天才情绪的识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它是一些主观体验的集合,而不是客观情境。简单来说,这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

第二、这些情绪是对内在需要和外部坏境的体验,这里也许会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所以更多的可能是负面的、不愉快的感觉。

第三、主体的感觉是建立在自己认为自己有天赋,在某方面有才华、与众不同的基础上。

第四、主要的表现内容是孤独、不被人接受和理解、封闭,完美主义或偏执倾向等。

天才情绪的具体表现:

一、我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

31岁的陈枚是一名图书编辑,平日里朋友遍天下,可一说到孤独,她感触颇多:“有一回心里特苦闷,想找个人倒倒苦水,但把手机里的电话簿翻了一遍,却一个人也没找到!”找这个朋友吧,隔行如隔山,实在没耐心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找那个朋友吧,人家整天上厕所都要挤时间,不好意思给人找麻烦;找同行吧,虽有共同语言,但大家平时都是明里交流暗里竞争,怕成了人家的笑料;找作者吧,但只是书稿往还的工作关系,没有义务当她的情绪垃圾桶;找父母吧,又怕老人家太过担心……“明明站在大海边了,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渴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自以为合适的朋友,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最后只好无奈放弃。等到下次想找人聊天的时候,依旧手足无措。朋友很多,却觉得能了解自己的不多。”陈枚眼里满是无奈。

每天,我们在人流中穿行,公共汽车、地铁拥挤不堪,商场、公园熙熙攘攘,在都市中要找一片清静之所变得越来越困难。

然而,我们一方面忍受着城市的拥挤,另一方面却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孤独,一种身处闹市的孤独。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心灵咖啡小课堂:

不少人独处时间的增加,可能是由于亲密关系出了问题。由于亲密关系发生冲突,他们常常想“还不如我一个人!”我们应该觉察我们独处时间增加的情况,这种情况独处的增加是在逃避、隔离问题。

 二、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L从事销售工作,虽然入职才两年,但是业绩已经让她可以傲视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尽管非常自信,工作表现也很出色,但是L坦言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满意过,每当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她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即便别人由衷的鼓励她也从来没有坦然的接受过。L发现她的目标越定越高但快乐却越来越少。与同事的关系也一直不是很融洽。

与单纯的追求更好不同,完美主义者在达到所谓“完美”之前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担心自己不够好,不会被别人接纳和肯定。因为“完美”绝对是无法完成的目标,所以完美主义者几乎一生都在“完美”的诅咒中度过,而很少能够真正的喜欢自己。这样的完美主义其实是对失败和缺陷的恐惧,它只会让快乐与满足走开。

而完美主义与人际关系也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如果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就会尽量将自己的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表现得无可指责,甚至比别人要求的还好,以缓解焦虑。反之,一个苛求完美的人,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不允许犯错误,这必然导致这个人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当完美主义投向自己,就出现社交焦虑,在社交方面表现出羞怯、退缩和回避;当完美主义投向他人,就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冲突频繁,沟通不畅。

心灵咖啡小课堂:

完美主义者为最有天赋、最具创造力的。你可能有音乐、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才华。亚里斯多斯说:“所有天才都是完美主义者。你天资聪颖,若能被恰当激发,得以发挥,便会有杰出的成就。

完美主义者是仔细周到的人,但是,你要小心,不要总是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反感或紧张。也不要因为别人做事不合你的要求而大包大揽,尤其是对你的孩子。

完美主义者对计划、秩序、组织有特别的需要。但你切记别过了头,最好把这个本领用在工作上。我的一个朋友抱怨她的丈夫,做什么事都要按照他的时间表,包括做爱。

三、不许对我说不

35岁的S是一家大型IT公司的市场部总监,她作风强势,业绩也很好。只是,和下属以及同事的相处一直出现问题。她喜欢掌控大局,因此不允许下属发表不同的意见,很多时候甚至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家人也这样,想去改变别人,掌控别人,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是自恋的,而年龄越小,这种自恋就越严重。童年的自恋有两种含义:

好的东西,小孩子会认为是自己所导致的,譬如假若爸爸妈妈关系很好,一家人温馨和睦,小孩子就会想,这是他造成的;

坏的东西,小孩子也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的,譬如父母离婚,小孩子会觉得是他的错,假若他做了什么,也许父母就不离婚了。

好的父母,会把孩子安全地带出自恋状态。孩子最终会明白,什么事情是他的责任,什么不是。但糟糕的父母,有时会指责孩子,假若父母一方说,我们离婚就是因为你,那么这个孩子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他可能会终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内疚感,因为他相信是他让父母离婚了。

我们不只是在童年才自恋,长大了一样也会自恋。并且,童年越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越容易自恋。

这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特别强大,特别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但是,当我们自恋地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忽视很多重要的信息。

心灵咖啡小课堂:

自恋型人格独立意识强,自信心强,难以被说服,有强烈的追求权力和荣誉的欲望。他们是事业上的创新者,往往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专家。他们提出争议性的问题,不断学习一切与事业相关的知识。与爱他人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渴望被崇拜而不是被爱;与保守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具有雄心壮志,想尽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往往内控程度高,目的倾向明显,了解权术。成功时他们很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与外界正常的沟通,发展为刚愎自用。他们对他人有侵略性,不断树敌,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发展成偏执狂,对事业和自己的前途构成严重威胁。
四、他何时才会停止抱怨27岁的W,读书的时候成绩优异,被老师称为天才,经历非常辉煌。可是工作后却并不得志,于是变得郁郁寡欢,见人就抱怨。Y说,认识W很多年,这些年,他总是表情冷漠,即使见面聊天,也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批判社会的不公。别人如何劝说,如何开导都无济于事。渐渐地,谁也不愿意和他来往了。这类有天才情绪的人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忧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 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 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而有严重自卑情结人此时也会怨天尤人,觉得生不逢时,老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因素,避而不谈自身主观原因。他们往往是采用过渡补偿机制(Over Compensation),即产生出表现出一种具有假象的优越感、喜欢玩弄权利和操纵他人,用以掩盖内心的自卑、焦虑和不安全感。他们很少注重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重自己,同对方谈的很少,经常忽然改变话题,不擅长及时填补谈话的间隙。常常会自我封闭起来,这种封闭不仅仅指对别人和社会,也是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心灵咖啡小课堂:自我封闭顾名思义就是把自我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隔绝与外界的交流与接触。那么什么又是自我呢?一般说来"自我"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这叫做"公众我"。譬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等,这些别人都可以知道,自己也可以告诉别人。第二部分,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这叫做"秘密我"或"隐私我"。譬如女士的年龄,这是她们的秘密,不可轻易去打听。第三部分,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部分,这叫做"背脊我"。譬如有口臭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嘴巴有异味。最后一部分是"潜在我"。这是自己不知道,别人更不可能知道的未开发领域。自我封闭的人就象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中的人一样,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因此很容易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自我封闭的人在情绪上的显著特点是情感淡漠,不能对别人给予的情感表达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些人脸上很少能看到笑容,总是一副冷冰冰、心事重重的样子。这无形之中在告诉周围的人:我很烦,请别靠近我!周围的人自然也就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自我封闭的人还有某种程度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他很难相信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原因在自身,而喜欢将原因归咎于别人。对照一下你自己,是否正符合这些特征呢? 五、我为何在人际关系中退缩?Z女士是某外企的一名讲师,好几年来被人际交往障碍所困扰。她觉得自己其实很有能力,但是害怕与人相处的同时,又很渴望能融入人际圈子,她说只要跟同事们一起就感觉不自在,不愿意说话;在领导面前感觉畏惧,如果开会发言,本来很简单的说话,会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干脆就不发言。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不?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怎样做就会更好等等。她越来越担心别人会因此瞧不起她。她不知究竟在怕什么,更无法理解自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为何在人际交往中像个缩头龟?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他们并非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能力,而是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心灵咖啡小课堂:这里,z女士和同事之间的沉默可能还有一些“中国式孤独”的体现:中国人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中国的宴会和会议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认识或熟悉的人则会感到孤独,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攀谈来扩大交际。这表明很多人内心有一种孤独感,是内向(并非贬义词)和神经质双重作用形成的人格特质。 六、身边人都有求于我年近50岁的严先生在某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每天迎来送往,有时饭局多得“打架”,一晚上要赶三四个场。“有天凌晨1点多,坐车穿过安静的长安街回家,突然觉得特别孤独。身边的人,都没有我能干,都是有求于我才接近我。大家见面笑脸相迎,回头形同陌路。”政治领袖里,高度的自恋往往是普遍现象,那些必须靠影响大众来获取权力的人尤其如此。一个领袖如果自信有特异的才能、伟大的使命,就比较容易赢得一般人的信赖,因为一般人会被这种表现出绝对信心的人所吸引。但是,自恋的领袖并不只是为了赢取政治上的成功才动用他这种自恋性的魅力,而是为了他的精神能够平衡。适当的自恋使人充满信心,他需要成功与别人的喝彩。心灵咖啡小课堂:一个有天才情绪的人可能更不容易相信他人,而且总是喜欢钻牛角尖,给别人找茬儿,朋友会越来越少。现代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网络”,如果处在其中某个关键链条的人,因“天才情绪”带来的问题而断绝了同其他人的来往,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关系中断”,让情绪呈几何倍数蔓延。天才情绪往往偏爱六种人:领导。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探索成功的路往往不同常人,而到了顶峰时又曲高和寡,这是一种认知上、思想境界上的孤独。“上下级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是保证领导树立权威、体现下级尊重态度的前提”,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指出。女性。女人更感性,注重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满足,再加上她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强,也更乐于宣泄自己的寂寞,所以是“寂寞病毒”的易感人群和最佳传播者。自我中心的人。这种人过度关注自己,难以从社交中得到心理满足,加上缺乏社交技能,容易受到孤立。内心世界不丰富的人,比如有些啃老族、全职太太以及一下班就无所适从的工作狂。相反,实验证明,有强烈信仰的人不容易孤独。缺乏家人陪伴的人。像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因此常常体验到外部的、行为上的孤独。外向的人。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更渴望新鲜感,需要外部刺激以达到兴奋状态。如果缺乏外部刺激,就会陷入无聊、寂寞之中。本文版权归属心灵咖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