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建新时代户型:(朱庆和)宋词与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4:54

将诗歌的“物象”,化为散文的“意境”(二)

——宋词与作文

江苏 朱庆和

[主题引子]

“宋词与作文”的结合,关键在于“情趣”“意趣”“理趣”。每当你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怎能不为那豪放的气势、开阔的胸怀所感染!当我们又读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那又是另外一番感受。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经宋代无数词人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而创作出的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正是留给我们作文不竭的创作源泉。

 [经典回眸]

高考作文常采用宋词中的名句作为题目。例如,2005年辽宁卷作文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文题品读]

“今年花胜去年红”这一名句,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一词中。原词为“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首词大意是:举起酒杯向东风祈祷,春光且再逗留些日子,不必如此来去匆匆。洛阳城东的郊野上杨柳依依,春意融融。就是去年的这个时节,我与友人携手在此同游,游遍那姹紫嫣红的花丛。人生的欢聚与别离总是如此短暂,离别的怨恨久久激荡在我的心田。今年的花儿开得比去年更红。明年的花又会比今年更加灿烂夺目,却不知那时与谁同来欣赏美景。词中传达出诗人在观景赏花时的复杂情感。

题目中的“今年”和“去年”,既可以看作是时间概念,指的是“现在的一年”和“过去的一年”;也可以看作是时态概念,指的是“现在”和“过去”。“今年花胜去年红”,从表面意义上来看,就是说今年的花开得比去年要红。我们不妨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在写“实”的花的基础上,再写出另一种“虚”的花来。“今年花胜去年红”,从正面思维肯定“今年花”的红艳度胜过去年;从反面入手,“今年花”的红艳度虽然胜过去年,但心里觉得不如去年。写时也可以把自然界的花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花”。

例如辽宁考生针对“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命题这样写到:“我的老家在安徽,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去年我们全家搬到了现在的家——辽宁。我爱辽宁,我更爱安徽,因为我的根在那里。从电视、报刊上我看到我的老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考生在回顾历史、描写现实之后,抒情:“历史上的安徽给中华文化留下了无数绚丽的篇章,如今的安徽在中国发展史上书写了更辉煌的一页,正所谓‘今年花胜去年红’呀!”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点题:“历史见证了安徽的古今变化,昔日的安徽是文化之都商业之邦,是名人之地,国剧之源,今日的安徽是科技、旅游、农业、矿产能源和汽车都蓬勃发展的安徽。安徽,今年花胜去年红,我爱我的老家!”可见作者紧扣话题,对比强烈。

 [方法引路]

宋词与唐诗相比更显得细腻、缠绵。虽然宋词也有“大江东去”式的豪放,但多半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且看婉约沉郁,典雅精致的宋词中的名句:“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 “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更有那个“东篱把酒黄昏后”而“人比黄花瘦”的宋代女子叫李清照,她正掀开寂寞的帘子寻寻觅觅……

那么,如何将宋词的“物象”,花为散文的“意境”美?

1)审题兼顾彼此。宋词中的“物象”往往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残红青杏”(“红”与“青”相对)、“绿肥红瘦”(“绿”与“红”;“ 肥”与“瘦”相对)、“人比黄花瘦”(“人”与“花”相对)等。作文时要顾及双方的关系和辨证的思考。

2)立意聚焦一点。就是要集中力量,切中要点。即做到材料集中,主旨明确。尤其做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鲁迅语)。要让文章的主旨有深度,要深入挖掘人物、事件、景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学会采用“画龙点睛”“段意提示”“反复强化”等手段力图让文章的中心和意图外显等。

[新题设计]

(一)以“过雨荷花满院香”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原词出自宋代李重元《忆王孙·夏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其意境:盛夏时节,别样的美好生活临近。特别是雨后天青,远处飘来花香荷香,淅沥的树中雨滴犹存,随风飘落,闲坐院中或屋外,听蝉鸣高枝,品尝“沈李浮瓜”那冰爽可口的惬意,别有一番情意在心头。写作文时,“过雨荷花满院香”,其中的“雨”“花”既可写自然景观,也可以指代他物,但是一定要写出“过”的作用,是“过雨”与“花”才带来“满院香”的美好结果。喻人、喻事皆可。

(二)以“飞花轻似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说明:以上第二题,考生复习时,学会自我分析文题;两题可以任选一题来练笔。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确属考场的优秀作文。

 

                            诗人·明月·黄花

                 一考生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下面是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 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