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李辰冬年谱初编(修订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39:17


(2006-12-28 09:14:38)


 

 

 

缘起(代前言)

    两年前,我因为喜欢《红楼梦》的缘故,遂“远招近揖,投辖攀辕”,“洁二三同志盘桓其中”,创建了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分校红楼梦爱好者协会,也因此得以拜访到著名红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广柏先生。

    李先生自那时起就在忙于《红学史》的写作。与先生交往的两年中,常因会务和读《红》中的疑问请教先生,而先生每次都欣然放下手中《红学史》的写作,来接见我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晚辈,为我排忧解难。而且有时先生还将他刚打印好的文稿给我看,并给我讲一些红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

    有一次,先生跟我讲起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说这个人很了不起,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能写出这样一部今天都不过时的书来。但是先生又说,这本当年十分畅销的书(仅1942年就出了六版),现在却怎么也找不着,就更不要说做深入的研究了。

    去年九、十月间,我在筹备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暨庆祝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为开端的现代红学研究开展一百年的大型活动——“红学周”的时候,在武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著者胡晓明先生那里见到了李辰冬的这部成名作。可惜的是此书是用草纸印的(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版),因年代久远,有的书页已粘在一起,而且手指轻轻一捻,书页都变成了灰,根本就不能阅读,更谈何研究!

    后来,在胡先生的指导下,我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复印到了此书的初版本(1942年),才得以了此心愿。

今年暑假,我照例没有回家,待在武汉,一面做家教、兼职,一面上图书馆读我喜爱的红学书籍。一次,因为要写一篇《蔡元培、王国维与胡适三位国学大师研〈红〉起因之比较》的文章,翻阅了《历史档案》1995年第3期杜春和先生编写的《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续完)》一文,发现了一封1933年1月14日李辰冬写给胡适的信。当时的李辰冬还是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把《红楼梦研究》的写作提纲抄录给胡适,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这个发现立刻激发了我对李辰冬这位红学先贤的兴趣。于是,我就到处寻找有关他的书籍、资料。可惜,除了在《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五年第四辑找到一篇邓庆佑先生撰写的《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之外,就没有其他专文和专书了。

    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如此重要的一位红学研究者,直到如今还没有人来研究他的生平和其《红楼梦研究》一书的写作动机、成书过程与演变过程!

    凭着年轻人固有的血气方刚,我立下决心:要搞一部《李辰冬年谱》!

    遗憾的是,由于1949年春夏李辰冬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也由于他的国民党背景(他从1937年起就在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中担任要职),大陆解放后就一直未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的所有著作(1949年后)都是由台湾的出版社出版的,况且他也没有出版过日记、自传之类的传记资料,因此,我编撰的这个《李辰冬年谱初编》便只有很粗略的梗概,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年谱”。我准备听从一位中文系老师的意见将之束之高阁,待日后有机会去台再续此事。

    可是,转念一想,世上之事总是因其难能,所以可贵。今日我所收集到的这些资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到的。若是将之束之高阁,则日后对这位先贤感兴趣、也想写一些关于他的文章的人,那不又得劳费这些心血?

    于是,我就准备将我所收集到的资料,归成几类,再以小论文的形式,将之利用起来。

    但是,大前天晚上,当我把这个想法贴到咱们“红楼寻梦”的论坛(明清小说研究网的《红楼梦》在线论坛)后,诸位红友建议我径直将此拙稿也贴进来,让需要者自己去甄别、择取。我想这也是个办法,不如就将这个半成品呈献于大家面前,让我们一块儿来完成这个艰难的工作吧。

甲申寒露于武汉汤逊湖畔

 

 

 

    (一)本谱统一使用公元纪年,特殊情况(如“总统府公报”)加注民国纪年。

    (二)对谱主不尊称先生。

 

 

 

1907年    一岁

    8月2日(农历六月廿四日)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南李庄一农村大家庭,初名振东。

    其父李葆惠,曾当过小学校长和县长;其母李魏氏,亦识文墨。父母皆喜爱《红楼梦》,因此“全家充满了《红楼梦》的气氛”(《红楼梦研究·自序》)。

 

1912年    六岁

    入学。

 

1920年    十四岁

    就读于河南省立临汝第十中学。在父亲的鼓励下,勤读古典小说,奠定终生研读兴趣。

 

1922年    十六岁

    转入开封市基督教办的圣德烈中学,为日后用英文研读和写作打下根基。

 

1923年    十七岁

    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

 

1924年    十八岁

    赴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受教于马季明(鉴)教授,始对文学批评大感兴趣。在其指导下,开始写作《章实斋的文论》,投寄当时的权威杂志——由胡适主编的《现代评论》,获刊登而引发写作兴趣,乃续作刘知几、刘勰、陆机、曹丕、曹植等人的文论,奠定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与一生的研究路线。 

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李戏鱼先生的建议下,读美国文学批评家斯宾冈(J. E. Spingarn)的《创造的批评》(The Creative Criticism)等著作。李辰冬读后,狂喜,乃译其《新批评》(New Criticism)一文刊于上海《北新月刊》,并续沿斯宾冈学说,上溯至意大利美学家克罗契(B. Croce)的《美学》与《欧洲美学史》,曾撰《克罗契论》发表于燕大文学会出版的《睿湖》创刊号。由于当时法国的文学批评专家最多,乃有赴法深造之意。

 

1927年   二十一岁 

    遵从父母之命,娶一同乡女为妻。

 

1928年    二十二岁

    自燕京大学毕业,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文学及文学批评。

    喜爱泰勒(H. A. Taine)的《巴尔扎克论》,将其译成中文,寄回国内,发表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第四期上。

    研读泰勒的《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书。

 

1929年    二十三岁

    元配夫人病故。遗有一子,名筱冬,由其祖父母养育。

 

1930年    二十四岁

    4月15日,《星辰》月刊创刊。此刊刊登文学批评、作家评论、小说与剧本,李辰冬是其主要撰稿人。该刊出了两期(本年5月15日出第二期)。

    在《燕大月刊》五卷一、二期发表探讨杜甫诗歌创作理论的论文《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大纲》。李辰冬有感于郭绍虞在燕京大学上《中国文学批评史》课时,费了三个钟头讲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讲得太详细,太过深求,故撰《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大纲》。李辰冬认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一时兴之所至之作,并不是深思瞑想以后的作品,只要看此诗的自然与流畅,就可知之;题为“戏”字,意指并非慎重的作品。所以该文对六绝句的解释也就比较自然流畅、简单明了。

 

1931年    二十五岁

    在泰勒的《巴尔扎克论》影响下,开始用法文撰写《红楼梦研究》。

 

1933年    二十七岁

    1月14日,致函胡适,告之其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提纲,并请他指导。

    该提纲为:

    第一章  绪论  我们为什么研究《红楼梦》?

    第二章  《红楼梦》的时代

    一、思想  二、教育  三、社会  四、政治  五、家庭  六、文学  七、作者

    第三章  《红楼梦》的世界

    一、政界  贾政、贾雨村  二、社会  贵族、奴隶、平民三阶级  三、教育  贾宝玉受的教育  四、家庭  贾母、王熙凤等  五、经济  六、爱情  黛玉与宝玉,贾琏与尤二姐,尤三姐与柳湘连

    第四章  重要人物的分析

    一、贾宝玉(代表中国的儿童)  二、贾政(代表百分之百的中国精神)  三、王熙凤(代表中国的妇女)  四、贾雨村(代表中国的官僚)  五、薛蟠(代表中国的公子,无法无天)  六、林黛玉(中国女性美代表之一)  七、薛宝钗(中国女性美代表之二)  八、史湘云(中国女性美代表之三)  九、贾母(代表中国大家庭主妇的庄严与慈威)  十、刘老老(代表中国平民阶级)  十一、夏金桂(代表中国的泼妇)  十二、赵姨娘(代表中国姨太太阶级)  十三、袭人(代表中国奴隶阶级)

    第五章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一、什么是文学的艺术  二、描写的技术与其方法

    第六章  曹雪芹的思想

    一、道德的  二、教育的  三、文学的

    第七章  《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一、《红楼梦》与莎士比亚的作品  二、《红楼梦》与丹丁的《神曲》  三、《红楼梦》与赛儿望蒂的《董其及》  四、《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  五、《红楼梦》与拉辛的戏剧  六、《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  七、《红楼梦》之所长及其所短  八、《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第八章  中国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欧洲文化的精神——自我的向外表现:(一)证之以风俗、人情、衣服;(二)再证之以建筑、音乐、绘画、塑像;(三)再证之以欧洲文化来源拉丁与希拉民族之精神;(四)因为自我向外表现的缘故,所以他的精神是理智的、极端的,于是产生法律、科学、自由等文化;(五)求之于欧洲的人种以解决所以产生此种文化的根本原因。二、中国文化的精神——自我的向内含养:(一)证之以道德、哲学、教育,风俗;(二)因为自我向内含养的缘故,所以他的精神是中庸的、伦理的,于是产生礼的文化(一部《论语》,我们可以说是一部人生行为的格言。西洋维持社会的是“民法”,我们的民法就是“礼”);(三)求之于种族以解决所以产生此种文化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  结论

    一、在《红楼梦》中我们所认识的中国  二、现在中国的出路  三、将来中国文化的预测

并自述研究的用意是“想以一部《红楼》识中国,识了中国以后,然后再对症下药。”

 

1934年    二十八岁

    完成《红楼梦研究》法文本的写作,因此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此书由巴黎罗德斯丹图书公司出版。全书分六章:

    第一章  《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

    第二章  《红楼梦》的世界

    第三章  《红楼梦》的作者

    第四章  《红楼梦》在艺术上价值

    第五章  曹雪芹的哲学

    第六章  曹雪芹与中国国民性

    同年回国,执教于母校燕京大学。

    同时开始将《红楼梦研究》改写为中文,并请冯友兰先生审阅初稿。冯先生的审改意见对此书中文本的影响很大。

    11月26日和12月2日,在《国闻周报》第十一卷第四十七、四十八期发表《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此文从艺术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包括如下内容:

    (一)《红楼梦》的结构;

    (二)《红楼梦》的风格;

    (三)《红楼梦》人物的描写;

    (四)《红楼梦》情感的表现。

 

1935年    二十九岁

    任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执教于燕京大学和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期间,教授近代欧洲文学史和西洋名著导读等课程。撰写《三国水浒与西游》一书。翻译巴黎大学黎克登贝吉(H. Lichtenberger)教授的《浮士德研究》讲义。

    1月24、25日、2月1日,在《北平晨报》发表《红楼梦的世界》一文。

    5月24、28、30日,在《北平晨报》发表《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一文。文章分析了六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雨村与薛蟠。

    6月18日,在《北平晨报》发表译作《雨果的生平》一文。

 

1937年    三十一岁

    6月10日,在《光明》第三卷第一号发表《红楼梦辨证的再认识》。此文对胡适的“自传说”和后四十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辗转到达重庆,执教于中央政治学院。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道藩,深爱李辰冬之才,聘他为委员兼秘书。

 

1940年    三十四岁

    7月,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出版《文学与青年》。该书分社会意识与文学、文学与社会的诸种关系、文学的组织功能、作者的个人意识及其普遍性、意象的组合与表现、文艺科学论、中国文学史的演变、今后中国文学的趋势等九章。卷首还有著者《致青年的一封信》。

    8月1日,母李魏氏在西安逝世。

 

1941年    三十五岁

    请钱亚新先生审改《红楼梦研究》(中文本),并定稿。

    任重庆北碚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

 

1942年    三十六岁

    1月,重庆正中书局出版《红楼梦研究》中文本。此书共分五章:

    一、导言

    二、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观

    三、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

    四、红楼梦的世界

    五、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该书1942年出了六版、1946年出了四版、1947年在上海出了三版。

    9月,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文化先锋》半月刊创刊,李辰冬任主编,张道藩任发行人。

1943年    三十七岁

    11月,王进珊辞去《文艺先锋》的主编之职后,由李辰冬接任主编。《文艺先锋》杂志于1942年在重庆创刊。

 

1944年    三十八岁

    李辰冬与陈纪滢为王蓝与袁涓秋证婚。王蓝与袁涓秋于次年在北平创办红蓝出版社。

    同年,《三国水浒与西游》出版于重庆。

 

1945年    三十九岁

    抗战胜利,奉派返回北平、天津,任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平津特派员,主持华北地区的文化工作。

    同年,译作《浮士德研究》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新人生观与新文艺》由重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前者是李辰冬在巴黎求学期间,选修的H.Hauvette教授的“浮士德研究”课的讲义。后者是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文化运动丛书之一。该书分理论、书评、乐辰轩笔谈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为什么我们当代没有伟大的文艺》、《五十年来的中国文艺思潮》、《新诗的致命伤》等8篇论文,第二部分收录对郭沫若、鲁觉吾、吴祖光等人作品的评论,第三部分收录作者对当时文艺界现象的杂感《要安定文艺家的生活》、《要建树严正的批评风气》、《写作自由的问题》等11篇。

    《红楼梦研究》荣获教育部三十三年度学术奖。

    曾借住于天津王蓝家中,得识其二姐王志敬。

 

1946年    四十岁

    《文艺先锋》杂志移至南京出版。此时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在该刊上占有突出的位置,连载李辰冬译的长篇论著《浮士德研究》。

    8月1日,《新思潮》月刊创刊,李辰冬任主编。该刊由北平红蓝出版社出版发行,至1947年5月1日停刊。该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侧重于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并介绍国外的新思潮、新知识。设置的栏目有学术论著、文摘、文艺、时事论坛、书评等。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俞平伯的《周美成词释》、焦菊隐的《改良地方剧的途径》等。

    大道出版社北平分社出版《三国水浒与西游》。

 

1947年   四十一岁 

    在王竹铭经营的纱厂工人训练班中教授工业心理学。此课程之讲授,对李辰冬日后的治学方法影响极大。因为工业心理学是建筑在统计学上,由统计数字发现现象,然后解释现象,最后再解决问题。于是,李辰冬将此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上,实肇其《诗经》研究之始。

    任北平参议会秘书长。

 

1948年    四十二岁

    因性格耿介,不适仕途,更以无暇读书为苦,毅然辞去公职,远赴兰州,任教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对于这一转折,其在《陶渊明研究》初版自序中有详细叙述:“我在机关里混了十年,就读书写作来说,自然是损失;但就人生体验来说,胜读十年书。我国作家,多有用世之志,即令‘隐’,也由于作官不得志或由宦场里栽过跟头来的。欣赏中国文学,如果没有尝过官场滋味,就无法深切的欣赏。我在机关里越混越乏味,越混越苦恼,真如陶渊明所说的:‘冰炭满怀抱’,于是毅然决然于卅七年暑期由北平直飞边远的兰州。朋友们都很奇怪,教书不在北平而到兰州,不是迁乔木而入幽谷吗?实际上,我还觉得飞的太近,真想离开那见不得的社会越远越好。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十里店,面临黄河而背依童山,黄土漫天,住室是一丈见方的草庐,除桌椅板床外,一无所有。可是,我处之怡然,记得刚到那里时,有两个月功夫都不愿看报,其快乐真如陶渊明所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在《文学新论》初版自序中又提及此事:“这十年的生活经验,使我回头再读文艺作品时,体会出了以往所体会不出的意境。”

    讲授文学批评,完成《陶渊明作品系年初稿》,写作《陶渊明评论》并开始研究《诗经》。制定十年读书计划,拟完成六部著作:①中国文学发达史;②三百篇研究;③屈原研究;④陶渊明评论;⑤杜甫研究;⑥金瓶梅词话研究。

    是年,撰著《文学新论》一书,认为“文学的时代并不是(对应)政治的时代”,由是对中国文学史做总检讨。

    4月30日—6月4日,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第44-50期分七次刊载李辰冬撰写的《〈小说林〉小说的片貌》一文。文章介绍了小说林社1904-1908年出版的小说九十多种。并将其中所见九十种,从书名、著者、译者、出版时间、册数及部分内容简介等方面进行了著录,对于了解近代中国小说运动史和翻译史,有很大贡献。《小说林》,1907年2月(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在上海创刊,为月刊。由小说林总编辑所编辑,小说林、宏文馆有限合资会社发行。主编者为黄人(摩西)。以发表著译小说为主,并有关于小说的论著及批评。此外,还有杂剧、笔记等。次年10月(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停刊,共出十二期。

 

1949年    四十三岁

    夏,兰州局势突变,牺牲所有,经广州,抵台湾。抵台时,身上仅存一本《辞源》及五块大洋。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院长刘真得知李辰冬抵台的消息后,聘之为国文系教授. 

    秋,与王志敬于台北结婚。王志敬,天津人,毕业于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到台后执教实践家政专科学校、台湾师范大学家政系及新加坡义安学院家政系。育有一女一子。女李木兰,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西东大学双语研究所,获教育硕士学位;子李澄志,美国休士顿大学硕士。二人均在美任职。岳父王竹铭先生,保定学堂毕业,后以公费留日,入东京工业大学纺织系。学成归国,正值宣统二年举行殿试,入京试高中进士。然于政治殊乏兴趣,辞官不就,执教于天津工专,存工业报国之志,创办华北首座纱厂——直隶模范纱厂于天津,继创鲁丰、卫辉纺纱厂于山东、河南,一生致力于纺织工业。岳母王李氏,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育有三男三女,王志敬为次女。

 

1950年    四十四岁

    10月7日,《艺与文》杂志在台北创刊,主编石叔明。该刊由“台湾铁路局”铁路工会路工月刊社发行,为《路工月刊》附刊。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论述、翻译、新诗、旧体诗等。李辰冬为该刊作者。

 

1952年    四十六岁 

    在张道藩的支持下与赵友培、王梦鸥合办“中国文艺协会小说研究组”,任教务委员兼教务主任。次年再办第二期,共办二期。“中国文艺协会小说研究组”是一种针对文艺教育(包含理论与创作)而设的研习班,为台湾文坛培植了不少杰出人才,如王鼎钧、蔡文甫、张云家、罗盘、钟虹、廖清秀、舒畅、师范、段彩华、水东文、刘非烈等。

    9月7日,“中国文艺协会”举办星期文艺讲座,由李辰冬主讲《文学家成功之路》。

 

1953年    四十七岁 

    《三国演义》节本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西游记〉人物分析》发表于《畅流》6卷10期;《〈西游记〉与明代社会》发表于《畅流》6卷11期。

    《文学新论》由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文学是意识的表现”与“意识决定一切”,是本书的基本观念,对“意识”的定义及其与文学的各种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楚。由意识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五个时期:一是歌谣时期,二是宗经时期,三是咏怀时期,四是传奇时期,五是平话时期。使人一目了然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更了解中国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思想、社会等与文学的关系。其最大特色是将中国的思潮分为两大派:一是儒家,一是释道,这两派思想的兴替、盛衰息息相关,从而阐明各时期文学的特征以及承上启后的影响。此书可说是台湾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第一部。

 

1954年    四十八岁 

    在台北创办“中华文艺函授学校”。该校与“中国文艺协会小说研究组”性质相似,是针对文艺教育(包含理论与创作)而设的研习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比较为普遍,成为提供台籍青年文艺知识的管道之一。这类学校为学员提供文艺理论及相关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创作了个人的代表作品。李辰冬当时为函校编写的讲义,辑为《文学与生活》第一辑,于本年由台北“中华文艺出版社”出版。

    5月,《中华文艺》月刊创刊于台北市,发行人李辰冬,至一九六○年八卷七期停刊,为“中华文艺函授学校”的代表刊物。《中华文艺》创刊的使命,是“提高创作水准,与探讨写作技巧”。其重点在于研究文艺理论,训练写作技巧,提高欣赏能力,指导国文写作。《中华文艺》的栏目包括:每月短评、作家研究、范文选读、批改示范,以及小说、散文、新诗、木刻等。“每月短评”是为当时文艺界发生的现象加以评述;“批改示范”是将初学写作者的作品,每期举出小说、诗歌、散文三类,加以剖析,评论其优缺点,这皆为文艺杂志中所罕见的。另有以中篇或长篇方式连载的西洋名著,经过名家翻译,使读者作深一层的欣赏和研究。《中华文艺》的作家有王蓝、卢克彰、徐正一、李启明、如心、味橄、黄友基、凌华、辛鱼、余光中、纪弦、覃子豪等。

    《文学新论》由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再版。

 

1955年    四十九岁 

    《红楼梦》节本,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1956年    五十岁 

    《陶渊明评论》由“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出版。

 

1957年    五十一岁 

    12月,由自由中国胜利剧团表演的五幕三景古装话剧《红楼梦》在台北市新世界剧院上演。李辰冬先后两次前往观看,并写一篇《评<红楼梦>的演出》的观后感,发表于1958年元旦出版的台北《海风》杂志第三卷第一期。

 

1958年    五十二岁 

    《文学与生活》第二辑由台北力行出版社出版。

    新兴书局出版《红楼梦研究》 “修订”版。修订版卷首有作者“台版自序”,正文五章篇目不变,加了两个附录:(一)与潘重规先生谈红楼梦;(二)贾宝玉的精神。

 

1959年    五十三岁

    台湾《师大学报》第四卷发表《从婚姻关系试解六首诗经》一文。

 

1960年    五十四岁

    《文学新论》由“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第三版。

    撰写《走上了文学研究之路》一文(收录于文坛出版社出版的《十年》中),细述其治学研究经过。

    9月17日,在《中央日报》第三版发表《我的中学时代》一文。

 

1961年    五十五岁

    《我在诗经研究中所用的方法》和《我怎样发现吉甫是诗经作者》刊载于《师大学报》第六卷。

    台湾师范大学出版抽印本(单行本)《我怎样发现吉甫是诗经的作者》,内含《我在诗经研究中所用的方法》。

 

1962年    五十六岁

    《师大学报》第七卷发表《诗经通释》。

    《传记文学》第一卷第四期发表《传记与文学》一文。

    《(足本)西游记》[明]吴承恩撰,世界出版社出版,内收李辰冬撰写的《西游记的价值》一卷。

 

1963年    五十七岁

    应新加坡义安学院之聘,辞去“中华文艺函授学校”校长职务,赴新加坡专心读书和研究《诗经》。

 

1969年    六十三岁

    写完《诗经研究》和《诗经通释》两部著作。

    同年返台,执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和国文研究所。

 

1970年    六十四岁

    《历史考证与文学考证》发表于《师大学报》第十五卷。

    《文学欣赏的新途径》由三民书局出版。

 

1971年    六十五岁

    《诗经通释》由水牛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册,凡六十万字。

    鼓励黄守诚研究曹植、写作《曹子建评传》(后黄守诚于1998 年 9 月 15 日在“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的赞助下出版时定名为“曹子建新探”)。

    《文学欣赏的新途径》三民再版。

    《文学与生活》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再版。此书自出版以来,销行极远,论者谓为近卅年中影响最广的书籍之一。 

 

1972年    六十六岁

    《诗经通释》由水牛出版社再版。

 

1973年    六十七岁

    《谈诗经的作者问题》发表于《师大学报》第十八卷。

    《红楼梦研究》由台北正中书局再版。

 

1974年    六十八岁

    2月,计划写作两本著作:①文学与文学批评;②中国文学意识发展史。

    11月6日,台湾师范大学中学教育辅导委员会为了解台湾中等学校国文科教学状况,派李辰冬教授访问台北私立再兴中学。

    《诗经研究》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本书专论诗经研究方法,凡四十万字。

 

1975年    六十九岁

    《陶渊明评论》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再版。

    译作《浮士德研究》,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再版。

    5月,《天问讨论的通讯(与苏雪林)》发表于《中国语文》第36卷第5期43-48页。

 

1976年    七十岁

    3月起,为香港《自由报》主编《自由副刊》。

    8月,《谈理想与幸福》发表于《文艺》第5期。

    10月,《谈人生乐趣》发表于《文艺》第7期。

    《诗经研究方法论》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诗经通释》出版后,读者提出的质疑,与李辰冬的解答,凡十六篇论文。

    《怎样写好国语文实验报告》由台湾师范大学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出版。

    《尹吉甫生平事迹考》脱稿,未出版。

 

1977年    七十一岁

    《杜甫作品系年》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三国水浒与西游》由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再版。

 

1978年    七十二岁

    8月1日,自台湾师大退休,但仍兼课,并专心治学和写作。

    四十余年来,李辰冬一直坚持夜半起床读书写作,日以继夜,年复一年,以致血压较高。近年已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

    《诗经研究》由水牛出版社再版。

 

1979年    七十三岁 

    8月20日,列名第3553期(民国68年 8月20日) “总统府公报”。该“公报”之刊登内容包括:“总统”文告、重要讲词及外国元首签署之“联合公报”;公布法律令、预算令、人事令、褒扬令、授勋令;“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令、“内政部国籍表”及所属单位重要事项公报。民国37年5月创办,原为每周二期,自民国84年7月起改为周刊。

    约年底,左脚大拇指患骨疽症,开刀后,因糖尿病,伤口不能愈合,经再次开刀,却已不良于行。

 

1980年    七十四岁

    大林出版社再版由周宗盛主编、李辰冬校订的《大林国语辞典》。

    《诗经通释》,水牛出版社,三版。卷首有“三版修订自序”,定《邶风·击鼓》为首篇,它原是毛诗篇次的第三十一、“邶风”第六篇,而《诗》被尊为“经”以来居首的《周南·关雎》,在《诗经通释》里排第一百九十。通释体例是每首诗有原文、诗义关键、字句解释、诗篇联系、诗义辨正。全书并有三篇自序及十六篇论文。书末附研究中用的经学、地理、历史、音韵、名物考释古今著作参考书目一百六十七种。

    《李辰冬文学批评自选集》台北广东出版社出版。

    8月13日,列名第3710期(民国69年 8月13日) “总统府公报”。

    12月,《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一文被收入由朱传誉主编、台北天一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专集──红楼梦研究专刊》第68册。

 

1982年    七十六岁

    创办复兴国学院,并不懈写作。

    5月,完成《学庸章句新解》讲义,未出版。6月1日,香港《诗风》月刊一○四期刊载社长黄国彬《石破天惊识吉甫》长文,对李辰冬的诗经研究成果,备极赞赏。

    应《诗风》月刊之邀,撰写《诗经研究二十蔽》,连载至十二蔽约五万字,尚未完稿。

 

1983年    七十七岁

    2月,赴美国医病,但急于完成《中国文学意识发展史》,仍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工作。因用脑过度,血压再次升高,引发轻微中风,左手活动失灵。经住院检查治疗后,返家休养,逐渐复原。又因白内障,视力减退,双眼流泪,阅读写作颇为不便,于6月1日动手术,情况良好。正因健康好转,不需再坐轮椅,可以自己走动散步时,不意竟于8月28日晚间十时,突然心脏衰竭数分钟,不治逝世。9月5日,在休士顿明城中国教堂举行安息礼拜后,行火葬礼,骨灰暂存明湖公墓。

 

 

参考文献  

    郑明娳《李辰冬教授年表初编》,台湾《文讯》月刊第13期,1984年8月。

    李王志敬《李辰冬生平简介》,李辰冬《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6月北京第1版。

    李辰冬著《红楼梦研究》,正中书局1942年1月初版。

    邓庆佑《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五年第四辑,第309~335页。

    杜春和《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续完)》,载《历史档案》1995年第3期,第76~78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文彬《书海寻〈梦〉录(二)——中外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篇目举要》,载《红楼梦学刊》二〇〇四年第四辑,第329页。

    宋广波著《胡适红学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http://libweb.zju.edu.cn/renwen/site/guo xue/newbook/ book22/duxiaoqin/20centure-09-4.htm。

    徐蒙、谭峙军合编《红楼梦(四幕古装悲剧)》,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7月初版。

  

 

 

    《李辰冬年谱初编》第一稿完成于2004年10月8日(甲申寒露)。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四学生,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按照常规,大学四年我应该每天和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等书籍相伴,但是,实际情况是——不仅课余读红学专著,就连专业课上也时常摊开《红楼研究小史稿》、《红学史稿》、《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等书。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时,我的室友们挑灯复习考试科目,而我却通宵写作所谓的红学论文,并打算转入中文系。转系未果,后于大二时在校成立《红楼梦》学生社团,整日忙于协会事务:编报、出刊、举办红学讲座、制作专题图片展、排练《红楼梦》话剧,等等。以至于我的“专业”成了“副业”,“副业”又成了“专业”。大四一开学,由于我的论文《试论大观园的思想内涵》在贵州《红楼》杂志上发表,更加坚定了我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想法。这篇《年谱》小稿,就是在网上登记报考红研所研究生当天完成的。

    11月初,我只身进京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正式报名。此次北京之行,我特意拜访了邓庆佑、吕启祥、杜春耕、张书才、胡文彬、石昌渝等前辈,就“李辰冬年谱”一事向他们请教。邓先生说,当年向他提供李辰冬生平资料的台湾文化大学的罗德湛先生,年事已高,近来身体状况不大好,以后等他身体恢复健康了再帮忙联系。而且邓先生还说可以帮我在国家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地方志,令我十分感动。吕启祥先生在2002年主编了一部上下两册的大型工具书《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其中收录了李辰冬当年发表在报刊上的《红楼梦研究》部分篇章,并在《前言》中提供了一些关于李辰冬的信息。吕先生说,像李辰冬这些在红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目前学界关注不多,应该重新捡起来,做些深入的研究。此次进京,最大的遗憾是到了杜春耕先生家,却没有复印到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法文本。惜哉!

    返汉后,我将《李辰冬年谱初编》通过email寄给吕启祥先生的爱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先生。黄先生于2004年12月6日将其发表在他创办的“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的“红学问题论坛”中。

    之后,由于公共基础课分数没过线,我与红研所失之交臂。再之后,我应聘在武汉一家杂志社当编辑。

    2006年8月19日,我由内蒙出差返汉途经北京时,逛了一下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发现了解玺璋先生牵头编辑的建国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李辰冬专著——《知味红楼》(即《红楼梦研究》),兴奋得高声大呼:好!终于有人开始关注李辰冬了!在“后记”《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中,解先生提到了我两年前写的《李辰冬年谱初编》,亦喜。

    8月20日上午七时,我回到了武汉。中午,顶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我和女友专程前往湖北出版文化城买到了2003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黛玉:〈红楼梦〉精读本——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故事》和《诸葛孔明:〈三国演义〉精读本》,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李辰冬编写的《红楼》、《三国》节本,版权属于台湾正中书局。

    21日,周一。上班时通过百度(www.baidu.com)搜索,得知今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也搜到了李辰冬的学生郑明娳教授1984年8月发表在台湾《文讯》月刊第13期的《李辰冬教授年表初编》。从《李辰冬教授年表初编》可知,当年罗德湛先生提供给邓庆佑先生的资料,应该就是这篇《年表》。

    22日,武大胡晓明先生打来电话,告之他也看到了《知味红楼》,并且看了“后记”,鼓励我说我当年写的东西还是有价值的。两年前,我曾向胡先生求助,请他帮我留意李辰冬的消息,胡先生亦曾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

    23日,用百度搜索时,得知李辰冬的妻弟王蓝已于2003年10月9日因心脏衰竭病逝于洛杉矶,享年八十一岁。顿感时间紧迫,不知李辰冬的夫人和子女安在否。

    26日,周六,休息。陪女友逛完商场后,直奔光谷书城,终于找到了《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书前有一幅李辰冬的照片和李辰冬的夫人王志敬女士撰写的李辰冬生平简介。书内收录了石昌渝先生于2005年8月撰写的一篇全面评价李辰冬在古典小说研究领域成就的文章作为“前言”。“后记”中提到了李辰冬著作版权人是王志敬女士,而且该书的热心出版人也联系到了她。呜呼,幸甚!

    此次依据新发现的郑明娳教授的《李辰冬教授年表初编》和李辰冬的夫人王志敬女士的《李辰冬生平简介》对原稿作了细致的修改。为保持一致,仍用原来的“缘起”和“凡例”,年谱正文改用规范的“××××年    ××岁”格式。日后查得新资料,再行补订。

醉红居士

200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