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都市经商类小说:许小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凯恩斯主义的真相与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21:43:58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凯恩斯主义的真相与陷阱
作者: 许小年
2011-06-23 11:14:40
 来源:南方周末
在欢庆纪元后第二个千禧年的到来时,谁也没有料到,迎接人类的将是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
这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之过?惊恐之余,人们纷纷翻出昔日的理论和早已被忘却的预言,试图证明人类的智慧尚未退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东京热卖,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在纽约脱销。不同的学说受到不同人群的追捧,你、我各执一端,互指他人为肇事者,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愚蠢开脱。诸多学派之中,最为流行的,当然是凯恩斯主义。
政府——救赎者或肇事者?
当消防队员奋战在火海之中时,谁愿追究他放火的责任呢?
在“大萧条”的年代,是凯恩斯指出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也是凯恩斯给出了应对之方:政府增加开支,创造有效需求。这个今日天经地义的政策,70年前却是离经叛道的言论,称它为一场“革命”,毫不为过。对于凯恩斯的新理论,当时学术界莫衷一是,西方各国政府亦满腹狐疑。直到1939年,美国才开始认真研究凯恩斯的主张,也只有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规模的政府开支才具备了政治上可行性。然而经过记者和专栏作家 (例如保罗·克鲁格曼)的演绎,这段历史变成了如下的版本: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了凯恩斯的建议,于1933年推出“新政”,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大萧条”。
数据告诉我们,美国经济在1933年之后停止萎缩,失业率从25%的高位回落,但真实GDP则是在1939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而失业率在1941年才降到单位数。军备开支的直线上升的确创造了有效需求,军队的大规模征兵当然也创造了工作岗位,到底是谁结束了“大萧条”?罗斯福还是希特勒?我们只能留给历史学家去澄清。有意思的是,率先采用凯恩斯政策的是瑞典和纳粹德国,凯恩斯本人当然不愿将后者作为他的案例,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完全回避了这个最早的“凯恩斯主义国家”。
凯恩斯经济学的关键假设是“动物精神”。在亚当·斯密的世界中,已知产品和要素的价格,经济个体经过理性的计算,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决策。尽管并不完全否定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分析,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个体可以是非理性的,例如在纯粹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和企业忽然悲观起来,对未来失去信心,消费与投资意愿下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由于“动物精神”无逻辑可言,几乎无法对它进有意义的分析,人们无法改变而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并以此为前提,探讨应对之策。如人们所熟知,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对策就是政府的反向操作,增加财政开支以弥补民间需求的不足,即使不能避免衰退,亦可减少“动物精神”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代凯恩斯主义者沿袭了“动物精神”的传统,指责“新自由主义”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在“动物精神”的驱使下,华尔街贪婪逐利,金融创新过度,而政府又疏于监管,未能以其理性的“人类精神”约束华尔街的冲动,听任资产泡沫发展,终于酿成大祸。不仅如此,他们还宣称,泡沫破灭之后,具有“人类精神”的美联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超常规的市场干预挽狂澜于既倒,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而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美联储对这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执行了松宽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当时的战后最低水平,并保持低利率达两年多之久。房地产市场因此出现了明显的泡沫,泡沫于2007年达到顶点。从2004年中起,美联储进入了加息周期,贷款利率随着基准利率节节升高。高利率增加了贷款偿还成本,最为脆弱的次级按揭市场首先拉响了警报,逾期和违约率的上升引发以次按为基础的债券价格下跌,盛宴结束了。为什么不早不晚,在美联储减息之后形成房地产泡沫?低利率刺激了金融创新,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杠杆率。金融创新过度并非源自华尔街的贪婪,华尔街何时不贪婪?银行家们不必等到2001年才集体疯狂。就引发金融危机而言,美联储低利率的作用远超华尔街的“动物精神”。如果追究罪责,美联储是首犯,华尔街充其量只是一个从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扭曲了金融市场中的最重要价格——利率,在错误的价格信号指导下,家庭过度负债,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行,金融创新过度。
凯恩斯主义者有意无意地忽视危机的真正原因,并欢呼是美联储防止了另一场19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其实,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与施瓦茨合作)中,令人信服地证明,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是1930年代“大萧条”的重要原因。纽约股市1929年崩盘后,市场上流动性奇缺,此时美联储不但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反而收缩广义货币达三分之一!周转发生困难的银行大批倒闭,一次股市的调整于是演变为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伯南克与格林斯潘自称是弗里德曼的学生,两人都深入研究过这段历史,想必知道2008-09年金融救援的功劳应该记在谁的名下,弗里德曼还是凯恩斯?
退一步讲,就算美联储扑灭了一场世纪之火,我们仍不能因其今日救火之功,宽恕它昨天的纵火之罪,或者因其危机时刻的称职表现,放松平时对它的制约和监管。是的,监管美联储,一个政客有意回避、世人宁愿忘却的问题。当消防队员奋战在火海之中时,谁愿追究他放火的责任呢?毕竟他是阻止火势蔓延的唯一希望。然而若不约束救火者伯南克,他就有可能变成格林斯潘第二。已有迹象表明,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正在重蹈前任主席的覆辙,在系统崩溃的危险过去之后,幻想用增发货币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当利率已无法再降时,美联储就捡起日本人屡试不灵的“数量松宽”,继续投放货币。一如日本当年的情况,当企业和家庭的财务结构调整尚未完成时,当实体经济缺少投资机会时,除了制造资产泡沫,多余流动性再无其他作用。
中外货币政策的实践说明了限制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上,对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相机抉择”还是“基于规则”,实践也给出了回答。若想用货币政策削平经济周期的波峰和波谷,央行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技巧。由于微观经济单位的调整需要时间,货币政策从执行到发挥作用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央行必须事先准确预测经济的运行,在恰当的时点上、以恰当的力度和恰当的工具操作货币政策,方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在时点、力度和工具上出现哪怕是很小的差错,调控的结果和初衷可能大相径庭,甚至适得其反。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表明,在战后的30年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非但没有稳定美国经济,反而引起和放大了经济的周期振荡。
说来不无讽刺意味,限制央行的必要性竟来自于凯恩斯主义,央行行长也是凡夫俗子,既有普通人的理性,也有普通人时常表现出来的“动物精神”。正是在人性假设的一致性上,我们看到了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根本分歧。
凯恩斯主义的陷阱
较之个人的“动物精神”,政府的“动物精神”可以给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凯恩斯认为企业和个人具有“动物精神”,他们的乐观和悲观情绪交替轮换,造成经济从景气到萧条的循环。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审时度势,带有前瞻性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向操作,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相机抉择”。弗里德曼针锋相对,他强调预测未来经济形势和政策操作的困难,并引用数据指出,实践中的货币政策引起而不是“熨平”了经济的波动。这一实证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欲稳定经济,必先稳定货币供应。弗里德曼由此提出了货币发行的固定规则,比如说每年增加3%,或基本与GDP增长同步,禁止中央银行随意改变货币供应数量。弗里德曼虽然没有明确地将“动物精神”作为政府的属性,他对政府的“完美理性”显然充满了怀疑。
实际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最大问题还不是“动物精神”,而是其逻辑的不一致性或者非自洽性(Inconsistency)。市场弥漫着“动物精神”,政府则充满了人类理性;市场有可能失灵,政府却永不失灵;市场上的交易是有成本的,政府的政策成本为零;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却拥有充分的信息。至于目标函数,企业与个人是贪婪的,只追求一己之私利;而政府是仁慈和高尚的,以社会福利为己任。在这些假设下,不必建立数学模型,不必进行理论分析,假设已决定了结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推演背后,凯恩斯主义者证明的只是假设,以及假设的直接逻辑结果——完美的政府解救非完美的市场。
凯恩斯主义关于政府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政府的“动物精神”丝毫不亚于私人部门,中国1959年到1961年的经济历史即为一例。在“超英赶美”、“大跃进”等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下,政策制定者头脑发昏,大规模动员资源,将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对GDP之比)从1958年的15%急剧拉升到1959年的30%。政府的“动物精神”在西方亦非罕见,如上面所提到的,美联储在1930年代雪上加霜的货币紧缩,日本央行1980年代一手制造的资产泡沫,以及格林斯潘2001年之后过于松宽的货币政策,都像是“动物精神”的经典案例。
同样经不起推敲的是“政府为公”的假设。希腊政府破产,多个欧洲国家陷入债务泥潭,如果真的是在追求公众利益,就不应该有债务危机。根据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说法,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减税和增加开支以刺激需求,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因此而上升;当经济转入繁荣时,财政政策反向操作,政府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财政会出现盈余。繁荣期的盈余抵消萧条期的赤字,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上,可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理论上听起来完美无瑕,为什么在实际执行中,各国政府都是负债累累而鲜有盈余呢?原因正是政府的自利动机。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如福利、补贴和投资等等,对选民有实惠,有助于捞到选票,政客乐此不疲。加税和减少财政开支却是不讨好的事,即使经济形势好转,也没有人愿意为长期的预算平衡而得罪选民,在政客们的眼里,自己今天的官位远比国家的未来重要得多。
如果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假定政府也具有“动物精神”,从上一节的讨论可知,较之个人的“动物精神”,政府的“动物精神”可以给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个人的非理性冲动是局部的,受到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制约;个人必须承担自己决策失误的后果,也就是面临着“预算硬约束”。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既没有制衡,也不必对政策后果负责,即“预算软约束”,决策者们的“动物精神”随着货币政策散布到经济的各个角落,形成系统性风险。在一致性假设下比较个人与政府的“动物精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结论不再成立,为了减少经济的波动,公众应该立法规范货币政策,限制甚至禁止“相机抉择”式的政策干预,中央银行更像是一个规则的执行者,而不是现在这样的政策制定者。至于货币政策规则应该是什么,泰勒法则还是弗里德曼的固定增长率?基本上是一个实证问题,理论很难提供先验的指导。
错失的不仅是结构调整良机
我们浪费了一次危机。
金融海啸危机虽使我国决策者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风险,开始考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但在惊慌失措的气氛中,以及GDP挂帅的惯性作用下,政府紧急启动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扩张计划,即所谓的“4万亿”财政刺激和2009年近10万亿的新增贷款投放。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外向型企业长期从事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我们本来可以化危险为机会,通过市场化的破产、重组和兼并,淘汰陈旧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促使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但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启动之后,一切又回到了危机前的状态,而经济结构的扭曲则进一步恶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时机,我们浪费了一次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不仅使结构调整更为困难,而且强势的政府干预改变了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方向。不走法律程序,不问经济效益,一大批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仓促上马。在“4万亿”的鼓舞下,各级政府纷纷推出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数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有些省份的计划投资总量竟然相当于该省几年的GDP。
借着拉动内需的声势,各级政府走向前台,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国有企业也从昔日的改革对象变成了经济的中流砥柱,凭借着政策和资金优势,大力扩张。当部委的规划代替了市场价格的导向,当宏观调控代替了微观活力,当国企的财大气粗代替了民企的创新进取,当政府的有形之手代替了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沦为一句空话。
反市场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世界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时期,特别是在大动荡和大灾难之后,例如1930年代的“大萧条”、1990年代苏联的解体,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西方,当一场漫天大火行将毁掉大厦时,惊恐的居民将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消防队身上,为了避免灭顶之灾,人们愿意或者不得不放弃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权利,让政府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扑灭大火之后,消防队并不想退出舞台,借口灾后重建以及防止悲剧的重演,他们得以保持强势的地位,继续干预社会的正常经济活动。在转型经济中,旧体制倒坍了,新体制却不能立即建立起来,经济的萎缩和社会的失序唤起人们对往日的回忆,政治家如俄国的普京利用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对内加紧控制经济和社会,对外高调与西方对抗,试图重回集权专制之路。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但似乎又是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必经之路。
艰难而漫长的转型
俄罗斯人可以在一夜之间打碎旧的中央计划体制,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新的法治体系,转型之难,不在于打破旧体系,而在于建立新制度。
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市场经济以自愿的交易为基础,交易即产权的交换,交易顺利完成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若无产权保护,市场就有可能变成战场,抢劫和欺骗将取代互利的计算,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若想防止暴力配置资源,社会必须保护产权和保证契约的执行,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的作用是惩罚侵权者和违约者。
法律如同核武器,并不天天使用,也没有必要天天使用,法律通过威慑也就是预期违约成本阻止违约的企图,法律系统自身的公信力(Creditability)因此就格外重要。纸面上的法律条文是否严谨,立法和执法者的态度是否虔诚、承诺是否庄重,对法治的公信力没有实质性影响,决定公信力的是法律系统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公众的权利和法治意识。为了保证公正性,法律系统必须独立,既独立于政府,亦独立于公众,政府不得干预司法程序,民情舆论亦不得影响法庭判决。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是法治的基础,公众要懂得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抵制政府及其它社会集团对自己权利的侵犯。公众的法治意识越强,从人治到法治的社会转型就越快。
从市场经济和法治的关系看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大爆炸”式改革的短期结果是产出的下降和腐败的盛行,原因不在于私有化,而在法治体系和法治观念的缺失。俄罗斯人可以在一夜之间打碎旧的中央计划体制,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新的法治体系,因为新体制需要政府角色的转变以及民众观念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资产虽然私有化了,通过契约实现的自愿交易却不能立即展开,靠什么保护私有产权?靠什么保证合同的执行?新旧制度交接之际,社会出现权威真空,资产的未来看上去充满了不确定性,理性的个人和企业管理者选择出售刚分得的资产,回收现金,而不是经营这些资产。企业的设备被拆下来按件甚至按重量出售,生产能力遭到破坏,产出下降。就配置资源而言,没有法治的市场可以比中央计划的效率还低,强势政府干预于是获得了民间的同情,但也由此将经济转型引上了歧途。
俄罗斯的教训告诉我们,私有化仅仅是经济转型的起点而非终点,私有制仅仅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普京所代表的“新权威主义”可以填补旧体制留下的真空,但历史多次证明,与新权威对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危害相比,它所实现的暂时秩序和繁荣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以德意志为例,1848年的革命动摇了保守的普鲁士专制王权,1862年俾斯麦出任宰相,以铁血手段,重建国王政府的权威,并通过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统一的德国很快崛起成为新的世界强权,同时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1918年德国战败,孱弱的魏玛共和国内外交困,局势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使德意志民族再一次将希望寄托在强人身上。强人确实出现了,希特勒趁势攫取了政权,在短时间里扭转了局面,德国经济复苏,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希特勒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德意志民族如梦方醒,痛定思痛,彻底抛弃了权威主义的“德意志道路”,转向以个人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宪政民主制度,以及适应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市场经济,至此方完成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转型。
与俄罗斯等转型经济不同,中国以保持现有社会和政治结构基本不变为前提,在经济层面上推进有限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作用,私有制对创新和勤勉工作产生了强大的激励。渐进式的改革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稳定的环境带来稳定的预期,资产所有者选择持续经营而不是出售套现,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避免了俄罗斯式的“改革衰退”,即预期剧烈波动引起的产出收缩,中、俄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正在这里。
政府作为现有规则的执行者和现有秩序的维护者,发挥着更多的职能,但由于缺少制约,政府不断地延伸和扩大其职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逐渐转变成为有着自身利益诉求的规则执行者和秩序维护者,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亲自下场踢球的裁判。裁判通过管制和审批“造租”(Rent-making),然后在市场上寻租(Rent-seeking)套现。利益使然,裁判已失去了继续改革的动力,半管制半市场的现状是最理想的,深化和扩大市场化改革会削弱造租潜力,他也不想退回计划经济,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失去套现的场所——将权力转化为金钱的市场。
另一方面,民众对改革的失望也日渐增加。与经济繁荣并存的是机会的严重不均,贪污腐败盛行,收入两极分化。当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4上升到接近0.5时,民众开始质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怀念共同贫穷的计划经济年代,寄希望于一个强势的政府,以压迫性的手段“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实现较为平均的收入分配。一些人当然也看到了,正是由于裁判员下场踢球,“寻租”的暴利富了一批官员和商人,造成收入分配恶化,对策应该是政府退出经济而不是更多的干预。但对策为什么没有被采纳呢?常识告诉人们,政府退出经济将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而强化政府的干预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这样的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已固化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过去的两千年中,对明君清官的期盼一直是民众生活勇气的源泉,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权利以及保护个人权利的法治,他们如此陌生,以至于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府。中国也遭遇了转型的内在不协调性,经济已经市场化或半市场化了,支持市场运行的制度以及作为这些制度基础的社会观念仍然停留在旧时代。
转型经济陷入一个令人尴尬、但看上去又相当稳定的纳什均衡。
无论多么稳定,这均衡注定要被打破。社会已形成多元的经济利益格局,在缺少公平的利益博弈平台和博弈规则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现存集权体制调解多元利益的冲突,若调解失败则继之以强力压制,长期积累的矛盾最终可能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对于这类转型过程中的突变,我们要再次引用德国历史作为案例。帝国政府以“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者”自居,一方面为资方平息劳工风潮,实行国内市场的关税保护,鼓励和支持大企业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提高垄断程度和垄断利润;另一方面,政府为工人建立包括医疗、工伤、福利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两面讨好的政策需要物质基础,政府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拿出更大的蛋糕,才能使劳资双方都感到满意。当国内市场无法支撑经济增长时,对外扩张便是唯一的出路,民族主义自然成为侵略者的堂皇旗帜。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德国的民族主义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六七十年间一直是欧洲乃至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除了外部冲突,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可能引发从现有均衡的偏离。作为利益仲裁者和秩序维护者,官僚-精英阶层不仅掌握了物质与金融资源,而且拥有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他们必然要利用所有这些优势,在市场经济的三方博弈中,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伤害消费者和企业的权利,破坏社会公平,从而丧失自身的公信力。消费者和企业这时会要求在规则制定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要求限制政府的权力,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为了维持现有均衡,缓和消费者和企业的不满,政府同样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冲动,只有不断地做大蛋糕,才能在保证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后,仍有剩余分配给消费者和企业,实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在政府主导的转型中,对高增长的偏好是这个体系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但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现有的均衡因此也不具备可持续性。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仅靠资源投入的增加无法维持经济增长,资源再多终归有限,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越大,资源消耗得越快,经济停滞或衰退的到来也就越快。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带来效率的提高,在资源使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也可实现经济的增长。如熊彼得所定义的,创新是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创新者在市场上敏锐地捕捉新的商业机会,以出色的想象力预见性地开发出新产品,引导消费潮流和技术潮流,等待客户与市场的承认。创新的过程充满了风险,为了激励创新,要给创新者足够的回报,为此社会必须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以及从知识产权获得的巨大商业利益。社会也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甚至鼓励创新者个性的张扬,允许甚至鼓励各种各样的奇想。由这些条件所决定,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创新的主战场只能是市场而不是政府的办公室,创新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政策和规划。同样从这些条件可知,传统社会仅有发明而无创新,若想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社会转型乃必要条件。
在东方,权力至上的传统思维阻碍着公民社会的形成;在西方,民众具有“动物精神”的信念构成对公民社会的最大威胁。
无论何种理由,一旦社会分为理性的精英和愚昧的群氓两类人,精英们因血统等特质的先验高贵而获得了特殊地位,因此而主导群氓充斥的市场,市场经济就会变成具有德意志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或者具有印尼特色的苏哈托权贵资本主义,无约束的强权代替了谦卑的“无形之手”,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强盛与繁荣之后,几乎没有例外地陷入动荡和战乱。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群氓们不得不怀疑,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精英们是否明智和值得。
人,我说的是你、我这样的个人,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乃世间的万物之灵。抬起你的头来,重拾你的信心,不要为你的“动物精神”而丧失勇气和尊严,因为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组成政府的人——和你一样,都未彻底脱离动物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想使这个世界更美好,“全靠我们自己”。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Myspace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鲜果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8
顶 我要打分:
4/5 (共3票)责任编辑: 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网络编辑: 邝立韵
 评论(已有11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言热门评论所有评论0   3 necosama 5天前 很好的文章,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作者最后一句是在鼓励XX咩?呵呵。。。
0   1 x12345678 5天前 有多少有良心的决策者懂这个道理;
又有多少懂这个道理的决策者有良心.
0   1 ipaopao 5天前 学习了。虽然不能深入理解,但依然有所得,拓宽了思维。
0   0 qlwg123456 5天前 不是太懂。
0   0 yzy102 4天前 来自iPhone 许教授果然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集各家之所成啊。经济学家就应如此。凯恩斯主义固然经典,可不适合中国。弗里德曼对中国的建议才是最有价值的。
0   0 thinklit 4天前 目前为止,只有我和necosama看懂了
0   0 ilongor 4天前 好久没读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文章了,碎片化的时代使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反思,尤其是反思我们奉之“圭臬”的经典为何?许小年教授的文章很深刻,对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很好的理论批判,吴敬琏曾形容“4万亿”是短期调节加剧长期矛盾,孰轻孰重?但问题正如许认为的政府也有“动物精神”,也是自利人,也会“政府失灵”。凯恩斯理论的适用是个技术问题,而我们的政府恰恰用技术的合理性来论证政治的合理性,即技术政治化。那么问题就不是政府采用何种理论,而是怎样划定政府的权限了,即怎样做到政治合理化。
0   0 hohoww 3天前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到底是动物精神影响和控制经济的波动还是经济的波动影响人对于经济的乐观或者悲观态度,孰是因孰是果,这是两种理论分歧的关键点,或者这本身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互为因果。
0   0 guanyu12 3天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时机,我们浪费了一次危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0725说得太对了!只是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极端主义理念----政府是万能的GOD,否认凯恩斯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这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因此,杯具是注定无可避免的。
0   0 kelingfeng 2天前 法治一说很有说服力!公民社会什么的很多人都会提,关键在于契约精神,产权意识,法律公信~昔有名言"风可进,雨可以进,国王不能进!"如果我的资产权可以保证,自然会持续经营,近代晋商之衰可引以为鉴
0   0 wangwenjingwang 1天前 有些东西如果国外有人预见到了或者避免了的错误,那么你还在犯这个错,你会成为什么?盘中餐吗?最后一根稻草由谁来给?0   0 bluesun12 1天前 有良知 有学识0   0 kelingfeng 2天前 法治一说很有说服力!公民社会什么的很多人都会提,关键在于契约精神,产权意识,法律公信~昔有名言"风可进,雨可以进,国王不能进!"如果我的资产权可以保证,自然会持续经营,近代晋商之衰可引以为鉴0   0 guanyu12 3天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时机,我们浪费了一次危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0725说得太对了!只是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极端主义理念----政府是万能的GOD,否认凯恩斯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这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因此,杯具是注定无可避免的。0   0 hohoww 3天前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到底是动物精神影响和控制经济的波动还是经济的波动影响人对于经济的乐观或者悲观态度,孰是因孰是果,这是两种理论分歧的关键点,或者这本身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互为因果。0   0 ilongor 4天前 好久没读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文章了,碎片化的时代使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反思,尤其是反思我们奉之“圭臬”的经典为何?许小年教授的文章很深刻,对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很好的理论批判,吴敬琏曾形容“4万亿”是短期调节加剧长期矛盾,孰轻孰重?但问题正如许认为的政府也有“动物精神”,也是自利人,也会“政府失灵”。凯恩斯理论的适用是个技术问题,而我们的政府恰恰用技术的合理性来论证政治的合理性,即技术政治化。那么问题就不是政府采用何种理论,而是怎样划定政府的权限了,即怎样做到政治合理化。0   0 thinklit 4天前 目前为止,只有我和necosama看懂了0   0 yzy102 4天前 来自iPhone 许教授果然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集各家之所成啊。经济学家就应如此。凯恩斯主义固然经典,可不适合中国。弗里德曼对中国的建议才是最有价值的。0   1 ipaopao 5天前 学习了。虽然不能深入理解,但依然有所得,拓宽了思维。0   3 necosama 5天前 很好的文章,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作者最后一句是在鼓励XX咩?呵呵。。。0   0 qlwg123456 5天前 不是太懂。0   1 x12345678 5天前 有多少有良心的决策者懂这个道理;
又有多少懂这个道理的决策者有良心.
相关文章相关图片相关视频相关网摘相关小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凯恩斯主义的真相与陷阱克莱斯勒提前还贷美政府美财政部出售花旗股份金融危机是现在进行时给金融产品开处方【写真】通用倒在101岁【写真】一座提琴小镇的“金融波动” 奥巴马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回顾2008】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的纽约民生
编个flash再向老板辞职史上最强悍的大熊猫新闻地图
昆明新机场一通道垮塌
深圳修正电动车禁令
北京机场高速7月降价
美前伊州州长因卖官获罪
伊拉克巴古拜市长遇袭
拉加德当选IMF新总裁
阿首都洲际酒店遭袭
俄罗斯中断对白俄供电
十大热门01.0网店征税:几家欢喜,几家愁02.0民意影响几何?个税草案二审 3000...03.0“荷包”缩水 地方土地财政压力增大04.0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05.0我们亟需一场伟大的平权运动06.0我爸是国法07.0给三峡工程涂脂抹粉无法回应公众疑惑08.010万亿,地方怎么还?09.0让我们真的回家10.0成品油价松动 各地降价促销
01.0听俞正声上党课——“执政者的声音”02.0“以后再不敢代理刑事案子了”广西四律...03.0我爸是国法04.0给三峡工程涂脂抹粉无法回应公众疑惑05.0我们亟需一场伟大的平权运动06.0让我们真的回家07.0论文之重与生命之轻08.0陆佑楣:为什么要妖魔化三峡工程?09.0【写真】动物之殇10.0民意影响几何?个税草案二审 3000...
01.0《建党伟业》霸气外露02.0为了4000孩子的“免费午餐”03.0【写真】动物之殇04.0【写真】你的国度那么美丽05.0【写真】“失足女”影像报告06.0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风暴眼中的...07.0高考后的此刻,全然不同的你08.0南科大内忧09.0【写真】“坏女孩”的青春世界10.0歌儿为什么这样红01.0高三学生: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02.0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不要鼓励农村孩子...03.0【代课教师】被清退了,我们请你04.0大学团干之死05.0副局长质问记者: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06.0武汉“80元处方”医生感动中国07.0【2009年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08.014岁女生为反对父母购买日本车出走09.0履带下的身躯10.0一个下岗女工的新年献词
更多...当天 7天内 30天内 所有 民调中心>>最新调查
全国高考刚刚结束,不过南方科技大学的45名学生却拒绝了高考。对于他们的选择,您怎么看?
支持,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反对,一纸文凭还是有用处的。
纠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呃,好像还不是太清楚怎么回事。
 
    查看投票结果
 
热门民调
58.91%的用户支持他们的选择,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55.23%的用户坚决反对冠名“真维斯楼”,认为求知之地不应被商业化
64.01%的网友认为明星也是普通人,公平、公正审理就好。
45.7%的网友认为故宫虽然认错了,却有避重就轻之嫌
86.2%的网友认为蔬菜产购销中间环节多,菜农与消费者都得不到实惠
69.85%的网友认为百度文库涉嫌盗版,属于侵权行为
86.1%的网友反对“延迟退休”,支持我国维持现有法定年龄不变。
47.37%的网友认为,二套房首付款不低于五成的政策无法有效抑制房价。
89.12%的网友认为,近期出台的系列调控措施无法有效抑制房价上涨。
49.17%的网友赞成“75岁以上老人免死”,认为体现宽宥平恕之心。
82.3%的网友反对“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认为农家子弟求学正是为了今后不做农民
83.59%的网友认为,积极储备含碘药品并无必要,徒增恐慌
返回顶部南方周末官方网站----www.infzm.com
南周商城 | 广告服务 | 南周公益 | 手机报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官方博客 | 站点地图 | 用户守则 | 版权声明 | 南方数字报摊 |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南方日报 | 南方农村报 | 南方周末 | 南方都市报 | 21世纪经济报道 | 新京报 | 西江日报 | 云南信息报 | 南都周刊 | 风尚周报 | 理财周报 | 南方 | 城市画报 | 名牌 | 南方人物周刊 | 21世纪商业评论 | 商务旅行| 南方网 | 南方报业网 | 南方日报海外版 |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维护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经营许可证号:粤B2-20050252号 ICP备案信息:粤ICP备09015430号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