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二实验小学地址:中国海军三大舰队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32:17

中国海军三大舰队简史

(2009-04-21 15:07:11)转载 标签:

中国海军

三大舰队

历史沿革

简介

军事

分类: 军史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  (North Sea Fleet of the Navy of the CP—LA)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役军团,担负国家海上方向的作战任务。

    1950年9月,以陆军第11军军部及其直属队为基础组建海军青岛基地,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初期,使用修复改装的旧舰船,组建了巡逻艇、护航舰、登陆舰等部队。接着,从苏联购置海军装备,组建潜艇、驱逐舰、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和岸防兵、防空兵等部队。20世纪50年代初,经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协议,旅顺海军基地由中苏两国军队共同使用。1955年5月,苏军撤离后,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组建海军旅顺基地,亦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旅顺基地以有偿接收的苏联装备,组建了水面舰艇、航空兵、岸防兵、高射炮兵等部队。为统一领导和指挥北部海区的海军部队,1960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15次会议(5月11日)决定并报经中共中央批准,以青岛基地为基础组建海军北海舰队,8月1日,北海舰队在青岛成立。刘昌毅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下辖旅顺、威海基地和青岛、蓬莱水警区等单位。1969年10月,组建海军烟台基地(1985年12月,基地领导机关迁至青岛,改称海军青岛基地)。1975年2月,组建核潜艇部队。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和海军岸防兵部队组成的初步现代化的海上作战力量。   

    随着国产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北海舰队陆续装备了各种新型导弹舰艇、海军飞机、岸舰导弹和支援舰船。80年代以来,加强了合成训练和远航训练,在以封锁海峡为背景的海上实兵演习和潜艇、水面舰艇编队多次远航训练中,不断提高部队组织实施现代海战的能力。同时加强战场建设,建筑了核潜艇基地、大型舰艇基地、机场、岸防工事和保障设施,提高了支援海上作战的保障能力。

    北海舰队组建以来,在保卫国家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支援国家建设和进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建设事业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完成了各项战备任务,击落国民党空军侦察RB—57D型和PV—7型各1架,保证了海上航运、科研试验、海洋开发和渔业生产的安全,派出部队参加炮击金门作战和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组织部队参加远程运载火箭试验、首次南极考察等重大活动和多次奉命组织舰艇编队出访;积极参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以及海上防风、破冰、救助任务,支援建设胜利油田港口工程等。北海舰队的许多单位和官兵由于出色完成任务而立功受奖,其中荣获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有“英雄救捞中队”和“水下先锋艇”,还有一批海军授予荣誉称号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北海舰队历任司令员:刘昌毅、马中全、饶守坤、杨力、苏军、马辛春、曲振侔、王继英、张定发、丁一平、张展南、苏世亮、田中;

    历任政治委员:丁秋生、卢仁灿、易耀彩、郭炳坤、康志强、李长如、李世田、张海云、傅鸿基、陈先锋、邬华扬、李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  (East Sea fleet of the Navy of the CP—LA)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役军团,担负国家海上方向的作战任务。

    前身是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今属姜堰)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简称华东海军)。华东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以第三野战军所属部分部队为基础,吸收原国民党海军官兵和青年知识分子,利用起义、投诚、缴获、征用及购置的旧杂舰艇、船只,组建所属各水面舰艇部队和陆上部队。随着舰船的修复,又增调陆军第30军和第35军的军部及其直属队扩充华东海军领导机关和部队。初期编有登陆舰艇和护卫舰艇等单一舰种的舰队(后改称支队)以及独立大队和陆战团等,后相继组建鱼雷艇部队、岸防兵部队及航(防)空兵部队等。 

    1950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改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制;9月,组建舟山基地。根据国防部1955年8月6日命令,华东海军于10月24日改称海军东海舰队。1958年组建海军福建基地和潜艇部队。1969年10月组建上海基地。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各部队陆续装备新型飞机、潜艇、导弹舰艇和各种勤务舰船。东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有多兵种组成的初步现代化的海上作战力量。

    东海舰队组建以后,边作战、边训练、边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组建初期,配合陆军、空军完成了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肃清海匪骚扰、保障海运安全等任务。参加了长江口反水雷封锁、解放舟山群岛及一江山岛战役,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和“洞庭”号炮舰等。1958年后,参加炮击金门作战,进行崇武以东海战及多次反小股特务袭扰的战斗。组建以来,共进行大小战斗近900次,击沉、击伤、俘获敌舰艇(船)266艘,击落、击伤敌飞机250架。此外,还组织了对“跃进”号货轮沉没原因的调查,打捞沉船“阿波九”号,参加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多次奉命派出舰艇编队出国访问,以及完成护渔、护航、巡逻警戒、抢险救灾、科研试验和支援地方建设等任务。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分别被中央军委、国防部或海军授予荣誉称号。其中有“头门山海战英雄艇”、“赵尔春班”、“海上猛虎艇”、“模范勤务船中队”、“爱军习武模范中队”和甲等战斗模范赵孝庵、“爱民模范”赵尔春、“献身海军事业的模范干部”张达伍、“热爱海军事业的模范共产党员”萨本茂等。   

    东海舰队(含华东海军)历任司令员:张爱萍、袁也烈、陶勇、刘浩天、马龙、郑国仲、谢正浩、聂奎聚、曲振侔、杨玉书、赵国钧、徐洪猛;

    历任政治委员:张爱萍(兼)、袁也烈、赵启民、康志强、刘浩天、段德彰、戴润生、方正平、黄中学、张文华、连耀庭、岳海岩、刘卫东、徐建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  (South Sea fleet of the Navy of the CP—LA)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役军团,担负国家海上方向的作战任务。   

    前身是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成立于1949年12月15日,由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处、两广纵队第2师和粤赣湘边纵队的部分人员组成,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由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1950年7月和9月,先后改称广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和华南军区海军司令部。12月3日,增调陆军第58军第173师和第四野战军补训第2师的部分人员,扩建成中南军区海军。1952年12月下旬,又增调陆军第44军部分人员充实机关和部队。根据国防部1955年8月6日命令,于10月24日改称海军南海舰队。至1992年10月,所属榆林基地、南海舰队航空兵、海军广州基地和湛江基地先后成立。

    南海舰队成立初期,主要装备有接收、俘获和打捞的国民党海军小型舰艇及改装商船,少量苏造鱼雷艇,国产护卫艇、海岸炮和高射炮等。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南海斗争形势的需要,陆续装备了猎潜艇、扫布雷舰艇、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导弹艇,以及勤务保障舰船。组建了航空兵、岸舰导弹部队和陆战队。相应地建设了水面舰艇和潜艇基地、岸炮和岸舰导弹阵地、机场,以及侦察、通信和导航等设施。先后向西沙、南沙群岛派驻了守备部队。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组成的、初步现代化的海上力作战量。   

    南海舰队组建以来,参加万山群岛战役;进行“八六”海战、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和赤瓜礁海区战斗;打击国民党军的袭扰和美军飞机侦察挑衅,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及柬埔寨民族解放战争中,应邀派出兵力支援越南防空作战、运输和扫除水雷,支援束埔寨排除水雷。至1988年3月,共进行战役战斗317次,击沉敌舰船15艘、击伤28艘、俘获93艘,击落飞机111架、击伤91架。还完成了护渔护航、巡逻警戒、清扫航道、海洋调查测量、科研试验、抢险救灾及支援地方建设等任务,并多次奉命组织舰艇编队出国访问。在战备值勤和教育训练中,坚持政治思想工作,突出合同战术训练和远航训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先后涌现出“海上先锋艇”、“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爱国爱岛天涯哨兵”、“爱民抢险七勇士”、“海军陆战猛虎连”和“战斗英雄林文虎、麦贤德等一批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   

    南海舰队(含中南军区海军)历任司令员:方强、赵启民、吴瑞林、周仁杰、张元培、谭知耕、傅继泽、张朝忠、陈明山、高振家、何林忠、王永国、吴胜利、顾文根、苏士亮、苏支前;历任政治委员:方强(兼)、赵启民、方正平、桂绍彬、段德彰、王昕、张海云、周坤仁、康富泉、赵英富、邬华扬、童世平、黄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