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析杨修之死:第65集团军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8:24
         第65集团军沿革    军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原代号为51056部队,2003.12后代号为66455部队,隶属北京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65军改编而成的,由193,194师和原69军207师三个步兵师组成,并编入炮兵第1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3、第4师。现任军长冯兆举,政委杜恒岩。
    李旭阁出自该军194师。
    该集团军所属的荣誉单位有:
                        红一师----步兵第193师;
                        基层建设模范连——步兵第193师装甲团装甲步兵营第3连;
    65军是解放战争后期组建的华北军区第8纵队。193师的前身是1930年1月组成的红6军,后改为红3军(黄公略)长征中的番号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1932年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7、第9师合编为红1军团1师。成立后,作为主力参加了中央红军历次重大战役行动。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1月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2月,整编为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先后改编为冀察纵队第6旅、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4旅。该军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战役。宁夏和平解放后解放后65军机关兼宁夏军区机关。解放战争中共歼敌12.2万余人并涌现出“带兵模范”吕顺保等著名战斗英雄。
    1951年2月第65军入朝作战,赶上第5次战役,担任右翼突击集团实施战役迂回。因不够顽强,部队的指挥者不敢大胆穿插并进行昼间作战,不仅未完成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的任务,而且全军数万人马集结在临津江南岸的狭小地带,遭敌军航空兵和炮兵的狂轰乱炸,伤亡惨重。在阵地战阶段担任守卫开城的重要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著名作家巴金在该军第194师体验生活,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
    1953年9月第65军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
    1958年,第195师改编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建筑53师,进军罗布泊。担负艰苦的核试验和导弹靶场建设任务。
    1981年9月第65军参加了著名的华北军事大演习。
    1985年陆军第65军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撤销步兵第195师,编入炮兵第1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3、第4师。原第69军步兵第207师(前身为1949年9月国民党军绥远起义部队,1952年第36军107师、第37军110师合编为第69军107师,1969年改为第207师)调入该集团军。
           
    1989年5月集团军部队参加执行北京戒严任务。
    1990年,为加强首都地区的安全保卫力量,以守备第4师为基础(以及守备第3师一个团)组建武警北京市第2总队(1999年再与北京市第1总队合编为武警北京市总队)。
    1992年,守备第3师撤销。
    1997年6月,步兵第193师587团3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1998年后,步兵第207师改编为摩步旅。同时由于第28集团军撤销,所属坦克第7师改编为装甲第7旅后改归第65集团军建制。
    2003年,第24集团军撤消后,装甲第一师、摩步第196旅转隶65军,摩步70师缩编为第70旅,原65军194旅、207旅,装甲旅撤消。    在解放军的陆军中,第65军无论是历史和战绩都不显赫,装备也一般。在六十年代末的中苏对抗时期,65军被赋予阻击由中蒙边境可能入侵的苏军地面部队,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炮,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周遍战略态势的变化,第65军列编为简编集团军,军以下只有第193、194两个师,装备与同在一军区的第38、27集团军相比,简直也是天上地下之别。
                  步兵第五七七团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之前身,系由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沿革下来的一部分,经逐次改编演变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新三团之三营与原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的三个营合编所组成。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为团结抗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尔后即随同主力开赴华北,创建并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九月下旬至十月,独立团先后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腰战阻击战、冯家沟伏击战以及连克涞源、广灵、蔚县、浑源、阳原、易县等七城的胜利后,当地群众踊跃参军,独立团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下辖第一、二、三团。同时该团指派部分干部和骨干分队发展地方武装,师“一参谋”(相当作战科长)肖应棠率领两个步兵排、一个侦察排和部分班排长为基础组建了来源支队。同年十一月七日,独立第一师奉命兼称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十二月间,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各军区之正规部队番号一律改称支队、大队,独立第一师第一、二、三团改称为第一支队第一、二、三大队。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一支队以以第三大队(即老三团)为基础,组建了邓华支队,调往平西斋堂,后与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同时,又抽调第一、二大队的部分红军干部、骨干与涞源、灵丘、上寨等游击支队合编成新的第三大队(后又改称新三团),大队长邱蔚、政委肖峰。同年七月,原北平地下党创建的平郊游击队--“国民抗日军”,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之第五支队(兼第五军分区)与第一军分区全并。八月,原第五支队战斗部队与原新三团之三营合编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由原第五支队第一总队长纪亭榭任团长。原第二团政委袁升平任政委,原新三团的一、二营,原新三团的三营(即原涞源支队)与第五支队三营两个连编为第三团的三营。组成第三团之前身部队--新三团三营是一支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他们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锻炼。曾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及蔚县窑子头伏击战等勇歼日寇的斗争;--第五支队前身是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时,由北平市地下党组织的一些共产党员、青年学生等组成的“国民抗日军”,他们首先乔装夺取了北平的第二监狱,并在平郊的天门沟、妙峰山等战斗中打击了日寇;改编第五支队后,又在易县二道河伏击日军歼敌三百余,尔后重返平西地区屡立战功。合编为第三团后,该团迅即展开对日伪军英勇作战,打伏击,拔据点,反扫荡,进行了殊死拚搏,并不断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该团曾参加过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歼灭战,和歼灭日军井田士官警备大队的东团堡攻坚战等主要战役战斗,取得了光辉的战绩。一九四五年十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野战第六旅第十六团。一九四六年三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团。在解放战争中,该团曾参加赤保卫张家口、绥远、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等战役战斗,尤其在清风店战役西南合战斗中战绩显著,全团集体荣立大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第六十四团。             步兵第五七八团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第二十五团
            第二十五团之前身,系由原“抗日救国第十路军”经我晋察冀军区改编为游击第三支队,后又改编为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的第一、二团所组成。
              抗战初期,河北省的定(兴)、易(县)、涞(水)、徐(水)地区一些爱国人士和旧军队的退伍军人,自发地组织了一支“抗日救国第十路军”的武装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地下共产党员李雪炎同志带领一支游击队和张琴南同志(未暴露共产党员身分)领导的游击大队,也先后加入了这支队伍。一九三七年十月,我党派人与“十路军”取得联系,晓以大义,经过我党的帮助使这支部队坚持了抗日的道路,与日伪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九三八年间曾一度攻入敌定兴城,此后部队发展很快,至四、五月间已发展到五千多人,但部队成分日益复杂。为进一步争取改造这支部队,晋察冀军区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将其编为冀中游击第三支队,党派王达同志与李雪炎同志一起改造这支部队的工作,并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后又陆续派进一批红军骨干和进步学生逐步充实、壮大了党的力量。一九三九年一月,游击第三支队奉命警戒易县、定兴、涞水方向,配合了军事解决阴谋叛变的原“七路军”孟阁臣部。同年二月,整编为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团。九月,将第一、二团合编为第二十五团,支队参谋长宋学飞兼任团长,张如三任政委,建团后,该团立即调整党的组织,配备基层干部,加强政治工作,集中两个多月进行整训,使部队军政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尔后投入反扫荡、打游击等战斗。同年秋,独立支队又改编为第五支队后,再经集结整训,不断改造教育,并逐步清除掉内部投机动摇、投敌叛变分子,巩固了部队。此后通过与日伪军反复作战的锻炼和考验,战斗力日益增强,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一九四○年七月,晋察冀军区整编,撤销第五支队番号,第二十五团直属第一军分区领导。在抗日战争中该团先后参加过井儿峪阻击战,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百团大战”,夜袭乌龙沟,火烧上阵驿,座山岭反偷袭,浮图峪、小河子、南城司伏击战,骆驼岭防御战,解放广灵城,围攻塘湖,双峰反偷袭等战斗,不断取得胜利,并逐步成长为主力团队之一。一九四五年九、十月间,该团在保卫张家口之战斗中,协同兄弟部队于柴沟堡地区将企图夺占张家口之敌击退,并在兄弟部队协同下,攻占了渡口堡,取得毙伤俘敌四百余人之胜利,迫敌退回绥远。一九四五年十月,该团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野战军第六旅第十七团。整编后,即奉命参加绥远战役,在强攻隆盛庄和坝口子阻击战斗中,又连获胜利。一九四六年三月,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一团。随后,该团在冀察军区政委刘道生率领下,到张北、康保、多伦等地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肃清了匪特,并帮助地方建立起八处村、区人民政权。三连成绩尤为突出,被张北县人民政府及当地群众赞誉为“天下第一军”。在解放战争中,该团先后参加过怀来防御、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转战热西冀东、平绥路等战役战斗,屡立战功。尤其在怀来防御,奔袭于泥坑战斗中,该团领导黎光团长、刘克宽政委、王栋主任等亲自背送伤员,发扬我军官兵一致,团结战斗的光荣传统,经艰苦奋战,消灭顽抗之敌。在正定战斗中,战绩显著,全团集体立功。在清风店战斗中协同兄弟部队,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嫡系第三军的胜利。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第六十五团。                            步兵第五七九团前身--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第四十团             原平北军分区第四十团之前身,系由原陕北红军第二十八军沿革下来的一部分,经逐次改编演变发展而组成。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为团结抗日,红二十八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O师七一六团之一部,尔后即开赴晋西北创建并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九月二十八日,第一二O师以第七一六团二营为基础组建了宋时轮支队,一九三八年五月由雁北调往平西斋堂地区与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组建的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同年十月第四纵队从冀东撤回平西整编,宋支队改编为第十二支队,下辖第三十四、三十六、骑兵大队。一九三九年一月冀热察挺进军成立,第四纵队撤销后,第十二支队及平西游击支队一部编成第九团,其三营主要由平西支队编成。一九四O年一月,钟辉琨、刘汉才率领第九团二营八连及原在昌平县沙塘沟发展的游击队员三十余人由平西挺进平北,到昌平县后七村建立了平北游击大队,辖两个中队,并立即展开游击作战,首先在十三陵七孔桥附近伏击消灭日伪军二十余人,我无一人伤亡。尔后又进行了攻占敌长陵、留宾堡伪警察署,莲花滩、柳沟等三中队。同年四月,扩编为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开锡,政委钟辉琨。同时,挺进军军部警卫连送平北工委书记苏梅同志进入平北,尔后奉命编为该支队第四中队,并攻克千家店、杨木栅子伪据点。同年七月,该支队在第十二团一个营的协同下,全歼了盘据要十三陵一带的高双成股匪三百余人。一九四一年二月,该支队一大队三个中队,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和县大队的密切配合下,粉碎了日军第二混成旅团三个小队、一个炮兵中队一百九十余人及沙城、长安岭据点伪军二百余人对我阎家根据地之进犯,我以一部兵力诱敌主力“追击”,使敌后尾炮兵中队失掉步兵掩护,我集中多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围攻,激战二十分钟将敌全部歼灭,缴山炮两门,轻机枪三挺、步枪四十余支,当敌主力回援时,我已撤出战斗安全转移。此战胜利,打击了敌之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士气,获得晋察冀军区通令嘉奖。同年三月,该支队钟辉琨政委率两个中队,夜袭敌三道川驻所,击毙日本指导官山田等二人,俘伪军三十余名。同年五月,平北军分区段苏权主任指挥该支队一大队两中队,攻克崇礼县狮子沟蒙警察据点,击毙日本指导官渡边,俘伪警察署长以下三十余人,缴战马四十余匹。尔后,组建了自己支队的骑兵连。此后,该支队步、骑配合不断发动群众,杀汉奸、除恶霸、打击日寇,积极展开破敌交通通讯设施,伏击敌运输车队等游击活动,并运用巧妙的游击战术,时而化整为零,以麻雀战、地雷战,声东击西四处袭扰敌人;时而集中兵力,寻机攻敌据点或打击伏击积极消灭日伪军。经过连年奋勇作战,在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连续击破日伪军多次“围剿”和“扫荡”,予敌以重大杀伤,并开辟、巩固、扩大了以龙关(现赤城)县大海坨为中心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平北游击第一支队也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两千多人的武装力量。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一九四二年二月在赤城县前孤山村整编为平北军分区第四十团,团长钟辉琨、政委王启刚,下辖两个大队,六个步兵连,和一个骑兵连。与此同时,挺进军以第九团三营,和原宋支队骑兵大队一个连及部分红军骨干为基础,组建了第八团,与第四十团合并,团长詹大南,政委曾威,随即挺进平北。至同年八月,撤销第八团所属之二、三连(即原第九团三营之两个连)并入该团。原第八团一连改编为军分区特务连,后又调归第四十团。同年夏秋,该团骑兵两次攻打大囫囵,缴战马一百余匹,得到发展壮大,组建了骑兵大队及骑兵第二连,仍属四十团指挥。此后,全团迅即投入反扫荡、反蚕食作战,抗击了日寇发动的大规模“扫荡”,度过严重困难时期。一九四三年,我军转入发展和发动局部反攻后,该团转战长城内外,协同兄弟部队进行攻坚拔点、围点打援、奇袭、伏击战,积极主动打击敌军,先后进行了上仓、王家楼、蔡家窑子、浩门岭、张四沟、大梁底等战斗,连续取得胜利,尤其是十一月北栅子村战斗,连续取得胜利,                步兵第五八○团前身---宁河县大队               一九四六年五月,第十五军分区派武宏同志带三名连排干部和十名班长到宁河县发展武装,先后建立了八个区小队。为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六月由各区小队组成宁河县大队,武宏任大队长,县委书记石青兼任政委。六月下旬,在八亩坨子驻地,突遭敌一个营的进攻,部队沉着应战,以一个班顽强阻击敌人掩护大队迅速撤离,转危为安。此后,该大队偷袭了敌北塘盐场,取得初步胜利。九月间,蓟县大队一个连,盐民支队一个连调归宁河县大队。十月初,该大队要小赵庄伏击从芦台外出抢粮之敌,毙伤敌二十余,俘敌九十余名。十一月,配合兄弟部队参加攻占宝坻县城。一九四七年二月,在宁河西塘坨村西大庙,毙伤俘敌“伙会”一百六十余人。四月,配合第五十九团攻打了塘沽新河美军弹药库和飞机场,该大队毙伤美、蒋军六十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五月,要金钟河岸盐碱滩遭遇战中,消灭了伪宁河县长王少朋率领的伪保安队二百余人。战后,该大队扩编为五个连。十月,以宁河县大队为基础与蓟县、遵化、宝坻等县部分地方武装合编,组建为第十五军分区警备第一团,团长武宏、政委刘卓群。十月下旬,该团奉命参加香(河)武(清)战役,首先围攻河西务伪保安团,并夜袭南北蔡村之敌。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攻武清县城,取得胜利。接着又进行了破敌交通,北孙庄伏击、亮甲店截击、孔雀店追击等战斗,累计毙伤俘敌一千五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恢复和扩大了解放区。第十五军分区根据该团两月战绩,予以通令嘉奖,并经报请冀北军区批准,给予该团集体记大功一次。该团虽历史较短,但自组建以来,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壮大力量,通过多次战斗锻炼,军政素质提高较快,机动灵活,战绩突出,很快发展成为第十五军分区的主力部队之一。一九四八年一月,该团奉命改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第十三团。八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一旅第一团。此间前后,该团在转战冀东、平绥路等战斗中,又取得良好战绩。同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六十七团。              步兵第五八一团前身---热南独立营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为坚持热南地区斗争,由青龙支队、兴隆支队和平泉县大队等组建了热南独立营。一九四七年二月,以该营为基础,扩编为热南军分区警备第二团,团长莫异明,政委郑紫明。六月,再次扩编为热南军分区独立团(大团)。扩编后,该团立即投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摧毁敌伪组织,打击还乡团等战斗。六月底,在小寺沟乘敌不备,夜袭敌新六军一个团的先头营,战斗中,一连排长张振远带领战士偷袭了敌指挥所,打乱敌指挥并勇猛杀敌,荣立特功。七月间根据形势变化,部队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频繁战斗,相机攻取敌小型据点十六座,消灭敌四百余人,摧毁敌伪政权一百五十多个,动摇了当地敌伪统治,扩大了游击区。八月,该团一营在大龙须沟,伏击了伪保安二团等部约千余人,毙伤俘敌三百余名,创造了以少胜多战例。八月二十三日,在宽城突围战中,击破敌第十三军第四师及保安团等约四个团对我宽城的包围和进攻,予敌以重大杀伤,并掩护了我热南军分区和县委等领导机关安全突围转移,使战斗转危为安。战后部队撤至碾子峪休整。该团在短短的一年中英勇作战,不断增强战斗力,很快发展成为热南军分区的主力团队之一。十一月,因合并军分区,该团奉命改编为冀东军区独立。十二月,在滦东破击战中,该团进至滦河东北的昌黎、潘官营、北戴河之间铁路沿线地区,完成了破交与箝制敌军任务,并协同友军在留守营以北的前后山,阻击了敌第九十二军二十二师,该团击退敌十余次冲锋,消灭敌二百余人,尔后在潘官营、张家庄一带配合友军围歼敌第二十二师一六八团,消灭该敌大部。该团组建以来,经多次奋勇作战锻炼,部队战斗力不断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战绩。一九四八年一月,该团编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第十四团;八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一旅第二团,此间前后,该团在转战冀东、平绥路等战斗中,又取得良好战绩。同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六十八团。               步兵第五八二团前身---丰滦抗日支队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冀东暴动队伍工人总队之部分骨干及丰滦县一些区小队、公安队等地方武装,于一九四三年间组建了县武工队,同年十月改编为丰滦县基干队,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一九四四年上半年,先后在柏各庄、孙塘庄、黄坨、葛代坨战斗中伏击日伪军取得胜利。同年冬初,又掩护了在南坨开会遭敌包围的县、区干部安全突围,此外,还不断进行游击袭拢活动,破敌交通,保卫我基层政权,并在斗争中逐渐壮大队伍,至同年十二月扩编为丰滦支队,支队长吴玉山。支队成立后,立即展开与日伪军频繁作战,先后进行了李家寺、牛东庄、喑牛淀、生离庄、井离庄、周里夏庄、小营、宋营庄等大小战斗一百余次,共毙伤俘敌七百余人,此战对转变路南斗争形势起了重要作用。同年八月,日寇投降后,驻唐山吉祥桥伪治安第二十五团一个团一个连拒绝缴械,该支队向负隅顽抗之敌发起攻击,并全歼该敌,我无一伤亡。九月丰滦县改为滦县,丰滦支队改称滦南支队。十月二十五日,滦南支队在塔坨镇奉命改编为冀东军区第四十八团(后改称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初编四个连,团长刘守仁、政委李文光。十一月上旬,该团首战王店富庄,歼敌第九十二军一个多连,尔后在岩山、马鞍山、菱角山一带保卫滦南、乐亭两县民工修复被水灾冲垮之滦河大坝。二十三天中作战十三次,重创蒋匪军一个团,尤其在菱角山伏击全歼敌一个营,迫敌不敢再轻易骚扰,保证了修坝工程顺利完成。一九四六年初,丰南支队三个连归该团编为第二营;同年八月,第十三军分区警卫连调归该团编为第三营八连。八月中旬,该团奔袭围攻敌小营据点,全歼守敌七十余名。同年十二月,敌第九十二军及第九十四军四十三师等部向我昌(黎)滦(县)、乐(亭)地区大举进攻,企图围歼该团及当地人民政府。鉴于敌强我弱,该团乘夜主动转移至敌后战斗。敌扑空后,疯狂采取所谓“拉网扫荡”的恶毒方法,将两万多群众和地方干部驱赶到柏各庄西南的苇泊中,时值寒冬又降大雪,群众冻饿而死八十余人,情况十分悲惨,敌又扬言要火烧苇塘,被围群众焦急万分。该团遵照第十三军分区“要不惜一切代价解救人民”的命令,立即进行战斗动员,并采用“围魏救赵"之战法,全力以赴同时围攻敌喑牛淀、黄坨、柏各庄等重要据点,诱敌放弃被围难民,急速回援,此时,该团预先组成的营救小分队乘机深入苇泊掩护受难群众和地方干部安全撤离,当敌寻我决战时,该团已安全转移。一九四七年春,该团挥师路南,收复失地,连续攻克铁路沿线多处碉堡及大石佛庄、茨榆坨、钱家营等伪据点,在转战奔城运动战中于谷家营,双柳树村歼敌一个中队。尔后又在曹营、潘庄、刘庙、赵庄伏击叛徒张子川带领外出抢粮部队,毙伤俘敌二百八十余人。同年三月,蒋匪军及地主豪坤、还乡团等相互勾结,向我滦南地区和第十三军分区领导机关连续袭击,情况十分危急,当时该团一、三营正在乐亭作战,奉急令迅速返至滦南,全团会合后与敌展开殊死拚搏,通过油庄房等几次进攻战斗挫败了敌人,保证了指挥机关的安全。为此该团受到冀东军区首长通电表扬并给予全团集体通令嘉奖。战后,昌黎支队一个连调归该团编为第九连,健全了全团编制,兵员达二千五百余人。九月三日,该团二营在冬庄附近将敌第一六六团二营一部包围,激战四小时,全歼该敌,毙伤敌九十余名,活捉敌副营长以下四十九人,受到冀东军区嘉奖。丰南县委给予该营记功一次。十月二十一日,该团先以为三营围攻刘石各庄据点,诱使乐亭之敌来援,当敌进至高家店时遭我伏击,一百三十余人全部被歼。九、十两月,该团在昌黎、乐亭、丰南地区主动出击,连续进行了吕家庄、大冬庄、公官营、将军坨、石硫佛等二十余次战斗,连克敌多处据点,毙伤俘敌一千余人,并在刘石各庄、高家店围点打援,伏击全歼敌第九十二军一个连,沉重打击和消灭了敌之有生力量,保卫了秋收。当地群众纷纷要求给该团立功授奖,冀东军区根据该团两月战绩和当地人民的愿望,给予该团集体记大功一次。十二月,该团二营奉命扩编为第十三军分区警备第三团。昌黎翻身营调归该团编为第二营,同时接收昌黎、乐亭新兵七百余人,扩编第四、八、十二连。经短暂整顿,即开赴滦县以东地区参加破击战,此时,敌又集中两千余人进犯滦南地区,为保卫根据地,该团立即回戈向敌出击,在小集村与敌激战一天,毙伤俘敌二百二十余名。二月,该团奉命改编为冀东军区独立第七团,经短期整训后,六月在遵化以东地区平息了“盘古道”反革命暴乱事件。该团前身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经长期作战锻炼,部队军政素质提高较快,战绩比较突出。一九四八年七月,该团编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第十五团。八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一旅第三团。此间前后,该团在转战冀东,平绥等战斗中又取得良好战绩。同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六十九团。               步兵第五八三团前身---北票支队               一九四六年初,蒋匪第九十三军侵入北票一线,对我热东解放区威胁很大。因此,迅速发展人民武装,打击敌伪土匪的袭扰,保卫家乡,已成为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冀察热辽军区第二十一分区党委根据形势的需要,即以原有的一个区小队为主,召集翻身农民发展成为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同年三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同年三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队长姜祥兴,副政委林天灿。初编两个连,缺乏武器,战斗力尚弱。为使部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月底奉命载进北票县城周围活动,肃清敌地方武装与日伪残余势力,并在对敌斗争中实现“以战教战”。
              一九四七年一月,北票县支队抽调各区小队人员编成三、四连。活动于海州,义县、北票、朝阳各沿铁路地区,积极破交打点,配合主力作战。同年十月间,于拉木营子歼敌地方武装大刀会八十余人。十一月,随着形势和发展,北票支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分区抽调三个小队与北票支队合编成二十一分区独立第一团,团长彭忠山,副政委李忠清。初编为两个营。翌年一月,由北票新兵营及朝阳回民支队,编组成第三营。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独立第一团于驻地东官营(北票北)获悉北票守敌有外窜模样,该团即收拢部队向北票进攻。二十九日下午,先头两个连进抵北票后,发现敌已逃窜。当即转奔海州方向,连夜兼程迅猛追击,于三十日拂晓在齐米营子、拉木营子地区追上该敌,部队从行进问立即发起攻击。此时,我独立第三师亦预伏该地,从东西两面予敌突然打击。敌遭我前后堵击,首尾无法相顾,顿时大乱,虽极力挣扎,终无法突出重围。经激战六小时,我独立第一团协同独立第三师将敌全歼。这次战斗,仅我独立第一团即歼敌三百余,俘敌百余。
              一九四八年三月,独立第一团于台子山阻击由海州北逃之敌,歼敌第九十三军×师一部。战后于朝阳寺地区休整,并整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十六团。七月奉命进关,九月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第四团。同年十一月于易县地区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十四旅第七十团。               步兵第五八四团前身-建西支队和赤西支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热中地区汉蒙封建势力较大。一九四六年一月,蒋匪第十三军占据平泉、凌源等地后,敌伪气焰更为嚣张。在此形势下,我地方党积极发动热中地区广大翻身农民“参军建政,保卫家乡”,大力扩充我地方武装。一九四六年三月,我热河警备团在建平地区抽出部分干部,在当地招收青年农民,编成建西支队。
              日寇投降时,我在大西牛接收了日伪武装一部,编为赤峰县大队,不久大部叛变,剩下一个连和一个排返回赤峰。经过整顿,由各区小队补充兵员,重新编成赤峰县支队。一九四六年七月,王爷府蒙族支队一个连编入赤峰县支队,不久扩编至六个连。九月下旬,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上级决定将赤峰县支队分成赤东、赤西两个支队。以原赤峰县支队的一,二连和蒙古连编成赤西支队。翌年六月,围场县支队的两个连编入赤西支队,部队得到了扩大。
              建西、赤西两个支队成立后,积极活动于赤峰、建平、承德、隆化,围场广大地区,执行剿匪、扩军建政等任务,为开辟和巩固热中解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热中地区斗争的需要,一九四八年二月,建西、赤西两个支队在王爷府奉命合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九分区独立第二团。以建西支队为基础编成团直及第一营,赤西支队为第二营。副团长陈旺、政委王斌。三月间,又奉命改称为冀察热辽军独立第四十团。
              一九四八年六月初,我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十团于平泉战斗后,奉命进至承德东北三十多里的头沟地区参加围困退守承德之敌第十三军。该团在上级统一部署下,加紧构筑工事,组织防御,阻敌突围逃跑或东援锦州。六月七日,我工事尚未完成,敌第十三军第四师与土匪团队约四个团的兵力,向我防御阵地发起进攻,企图突出市郊。当日清晨,敌先头部队逼进黄土梁子、黄家营子南侧,随后敌炮兵集中火力向该团及友邻独立第一师防御阵地猛烈轰击,继之,其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向我发起冲击。我独立第四十团正面抗击了敌人约两个团火力的突击。战斗极为激烈。激战六小时,毙伤敌三百余人,我伤亡七十余人。下午二时,我前沿部分阵地被敌突破,部队奉命转移至头沟小河以北地区占领有利地形,继续抗击敌人。敌付出了巨大代价,只进至头沟小河南岸,遭我火力所阻,无法前进。战至终日,敌伤亡惨重,仅前进了两公里,最后退回承德。
              头沟战斗,是我地方团队抗敌正规兵团优势兵力进攻的优秀战例。这次战头,打击、消耗、疲惫了敌人突围的企图,为我军主力最后攻占承德、解放热河全境争取了时间。该团经过头沟战斗的锻炼,取得了对敌正规军作战的一些经验,为部队向正规化野战兵团的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四八年九月,该团于遵化地区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第五团,同年十一月,于易县地区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               步兵第五八五团前身---丰润县大队               抗战胜利后,我冀东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为了坚持斗争,我冀东党迅速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巩固地区,保护政权,迎击敌人的进犯。日寇投降初期,冀东党就预先组织民兵团去东北领取武器。一九四五年九月间,领得大批枪支返回冀东,即分配给各县装备民兵和县大队,我五八五团前身丰润县大队即于此时成立,初建时编成两个连。十二月间,军区为加速县大队的建设,增加骨干,派延安教导二团的十多名干部来队工作,由谢文祥任大队长,唐继周任副政委,全队的领导力量显著增强。
              一九四六年二月,丰润县大队从各小队中抽调部分兵员,编成第三连。同年七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保卫人民政权,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丰润县在玉田、丰润地区先后招收了七百多名青年农民,组成了第四、五、六连。至此,县大队已发展到了六个连。
              一九四七年十月,丰润县大队奉命编为冀东军区第十五分区警备第三团,团长傅克刚,副政委孙扬,政治处主任任窦奕。初编为两个营。一九四八年一月,警备第三团整编后改称为警备第二团。三月,由分区领新兵四百余名,增编了第三营。四月,警备第二团又改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十团。该团成立后,在配合地方工作,巩固人民政权,支援主力作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九四八年夏,我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东进至冀东、热南一带箝制傅作义部向东北战场增援。我冀东地方部队积极活动,打击与疲惫敌人,为主力出击创造战机。某日夜,我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十团发现贾家庄有敌第九十二军一个侦察连单独进行骚拢,与其主力尚距十余里,孤立无援。该团不待上级命令,经过简短动员及准备,即向贾家庄开进。经过一个小时的急行军,便将敌侦察连包围于贾家庄,遂即展开攻击。在战斗进行间,敌主力一部来援,与我担任警戒的一营接触,因敌兵力过大,一营除以全力抗击外又组织四十余名骑兵于冀侧佯动,虚张声势,使敌无法查我虚实,不敢轻进。待其查明情况后,我已争取了时间,胜利地结束了战斗,将敌侦察连一百四十余人无一漏网地全部歼灭。
              一九四八年九月,我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十团即奉命集中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第六团。同年十一月易县地区,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团。             第65集团军第70摩步旅简史            1,   陆军第74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正规部队。其前身是1936年1月4日诞生于河南卾豫边区的桐柏山红军游击队,并于1937年10月扩编为豫南红军独立团。
            2, 1938年1月,在彭雪枫和张震的组织下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
            3, 1939年7月1日,在安徽定远,以第4支队第8团,挺进团和第3游击纵队为基础,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并转战于津浦铁路以东。40年8月5支队8团,10团进入淮宝地区开辟了根据地。
            4,1941年2月,5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5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辖第13,14,15团。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巩固和开辟了淮宝与淮泗根据地。1941年7月,5旅西渡洪泽湖,扩大了皖东北根据地。
            5, 1946年6月,5旅参加了淮南保卫战。8月参加了苏中战役后期作战。
            6, 1947年1月,5旅改番号为第7纵队第20师,师长殷绍礼,政委邓少东。所属3个团依次改番号为第58,59,60团。2月,20师参加了莱芜战役。5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7月,参加了南麻战役。9月,随纵队编入内线兵团,担负歼灭内线之敌,收复山东失地的任务。1948年3月以后,20师参加了打淄川,击曲阜,克邹县,占兖州的战斗。1948年11月,20师参加了淮海战役。
            7,1949年2月10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20师改编为第3野战军第25军第74师,师长张怀忠,政委邓清和,各团依次改番号为第220(原老八团),221,222团。4月,参加渡江战役。5月,参加上海战役。
            8, 1952年9月,74师随自愿军第24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师长肖选进。1953年,取得了平康前线381东北无名高地与美3师战斗的胜利,并在夏季反击战役中表现优异。1955年10月胜利回国。
            9, 1957年改隶第66军,1966年编回第24军,番号改为第70师。1985年编为第24集团军第70师,1998年缩编为第70旅。2003年编为第65集团军第70摩步旅。            摩步第208团
            陆军第24集团军70师208团,其前身是一九三七年十月成立的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1933年,在鄂豫皖边区确山县竹沟镇附近,有一支手持土枪、大刀、梭标,坚决与地主土豪进行斗争的农民武装。这支武装初建时只有一百多人,红军主力长征后,这支游击队同留在南方八省的其他红军游击队一样,顽强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游击队吸收了不少爱国抗日的青年学生和农民,并收编和改造了一部分地方绿林武装,使游击队人员逐步发展到四百多人。
            一九三七年十月,鄂豫边区省委和游击队领导根据形势和上级决定,将红军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团长周骏鸣,政委王国华。开始编为五个连,一个手枪队,一个少先队。后编为第一、第二两个营。一九三八年一月上句,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开始辖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后将竹沟暴动组织起来的部队为骨干,和地方党争取过来的段永样、
            安建祥两股土匪队伍比较纯洁的成员组建为第三营。全团共三个营十个连,一千三百余人。
            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参谋长赵启民,主任徐敬亨。成钧、李木生,朱绍清、王敬样、朱国华、祝世凤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和教导员。
            随即,8团开赴皖江抗日前线,在战斗中逐步得到成长壮大。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九日(春节)拂晓,日军两个大队约七、八百人,袭击八团东山口老人洼驻地。8团英勇奋战, 不畏强敌,全力迎战来犯之敌,激战终日, 打退敌军多次进攻。特别是三营在李木生营长率领下,依靠土造步枪、大刀、长矛打得英勇顽强,最后日军什出一百五十余人伤亡代价,用骡马载运尸体撤回据点。
            东山口战斗是八团东进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锻炼了部队,增强了干部战士战胜日寇的信心。
            一九三八年五月至一九三九年春,八团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不断扩大武装。竹沟镇八团留守处输送一个补充大队,全团增至一千五百余人。同年八月, 团成立了教导队和重机枪连,随后又将团特务连、侦察连和通信连,合编为警卫营,团教导队扩编为教导大队,下辖三个队。一九三九年二月,以八团一营和特务连为基础,和合肥的程明远,风阳的曹慕颜两个游击大队二扩编为挺进团,将崇县的冯文华游击大队编为八团第一营。为继续东进,开辟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铁路路东抗日报据地创造条件。39年夏天,以8团为基础,组建5支队,原五支队第八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由饶守坤任团长,李木生任参谋长,李冰任政治部主任。后又由宋文任团长,肖学林任政委。该团下辖三个营,一个特务连,一个通讯连。改编后,奉命在淮南地区开展游击战。
            40年5月27日, 日伪军千余人侵占来安城,拉民夫、筑凋堡、抢修来安、滁县公路、企图继续“扫荡”我根据地。五月二十八日午夜,第八团一、二营和十团一营根据支队命令分三路夜袭来安城,并用火攻烧毁其驻地的碉堡、由于我军动作迅速,突然袭击攻进城内,猛打猛冲,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仓促应战。经过激烈巷战, 日伪军大部为我歼灭,有的流窜城外,有的潜入大院凭坚固守。我立即采用火攻,顿时,来安城上空火光冲天,杀声震地。鉴于已达预定计划,我军主动撤出战斗,其滁县来援之敌,在八仙桥也被我阻击部队打回,此战共毙伤日军一百余人,伪军二百余人。此即著名的火烧来安城。
            43年3月,成钩旅长率十三、十四团参加淮北山子头战役。在四师师长彭雪枫统一指挥下,会同四师全部、三师一部于三月十七日夜对盘踞山子头韩顽发起进攻,经一夜激战,胜利结束战斗,十八日上午活捉韩德勤。
            1944年秋,敌伪顽联合向我根据地进犯,十三团奉命参加第二次占鸡岗反顽战斗。该团担任主攻,全歼桂顽四个营,毙伤顽一千六百余人,并俘顽团长以下一千人。第二次占鸡岗战斗,是五旅第一次集中全旅部队和地方游击队进行的最大的运动战,是小型游击战向正规的运动战过渡。这次战斗,俘获多,胜利大,鼓舞了军民坚持斗气争取胜利的信心。战后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和旅首长,都先后到十三团参加庆功大会,对部队鼓舞很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46年1月中旬,13团进入鲁南台儿庄地区。46年6月12日,南下保卫两淮,配合兄弟部队保卫了天长地区。8月初,十三团奉命由淮南地区东调苏中解放区作战,于中旬到达东台、如皋地区集结,  8月25日参加苏中分界、加力围歼战,配合兄弟部队歼敌三个旅。30日, 参加黄桥攻坚战。这就是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中的最后两仗,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嘉奖。
            9月11日,十三团奉命北上保卫两淮(淮阴、淮安),于16日至20日参加淮阴保卫战。此战该团在淮阴城南门外构筑阵地,坚守三昼夜,给敌七十四师以有力打击。战后,五旅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十三、十四、十五团及淮南独立第五团依次改番号为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支队(内部仍然使用原各团番号)。10月20日至28日,13团参加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担任守城任务,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坚守七昼夜,敌人出动飞机二十余架,昼夜轰炸扫射,发射炮弹二千余发,十三团英勇作战,顽强固守,打退敌营、连规模冲击二十余次,井将突入之敌一个加强连全歼于城内。战斗中,13团八连连长侯德镕友,在连队遭到重大伤亡的情况下,遵照上级指示,将七连、八连余下的同志组织起来,坚守在城墙上,不管敌人的攻势多么凶猛,都毫不畏惧,经受了七天八夜的严峻考验。最后他指挥的两个连队仅剩下12位同志,其中还有5位是伤员。而侯德友本人在这次战斗中也先后三次负伤,浑身上下血迹斑斑,却仍象个铁人立在阵地上,坚持指挥,不下火线,直到战斗胜利结束,被纵队授予“铁人英雄”的光荣称号。涟水一战,共歼敌9000余人,其中74师6000多人,尤以五十七旅伤亡最大,该旅的一七一团仅剩100余人,给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一个惨重的打击,彻底打破了七十四师不可战胜的神话。
            涟水战斗后,第11纵队(第五旅)与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合编组成新七师,13团番号不变。
            12月中旬,13团随5旅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敌六十九师。
            1947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中、山东野战军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新七师改番号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五旅番号改为第七纵队第二十师。十三团改编为二十师五十八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一个炮兵连,一个通讯连,全团约二干四百余人。3月以后,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莱阳战役。6月,在20师编成内担任攻克兖州主攻任务,7月11日,进迫兖州南侧作攻城准备。12日黄昏,开始从兖州西门南侧攻城。2l日,五十八团二连突破城垣,其余各连随之突破,  在突破口附近打垮敌十多次反扑,突入城内后迅速向纵深发展。战后五十八团二连荣获“兖州战斗英雄连”、5连荣获“兖州战斗模范连”称号。
            济南大捷后,我军主力于11月上旬向南挺进与中原野战军汇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指挥下,发起淮海战役。五十八团于11月3日,由滕县南下,参加报海战役。
            7日突破运河万年闻,歼敌二个连。星夜强渡百老河,直插陇海路。11日协同六十团攻克大秋庄,歼敌一个团,完成断敌黄伯涛兵团西逃退路的任务。12日,五十八团随同纵队担任阻击由徐州东援黄兵团之敌,在大许家东和姚家庄地区组织防御。经十六天的节节阻击,打破敌东援计划,歼敌数百人,完成阻击任务,保障了兄弟部队全歼黄伯涛兵团十余万人,取得了淮海战投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
            11月下旬,五十八团奉命参加淮海战投第二阶段作战。12月6日,参加攻坚战,首战大王庄,歼敌18军33团两个营,直逼双堆集敌总部。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敌全线动摇。15日晚,  敌总部开始向南突围。五十八团协同兄弟部队激战至午夜,全歼黄维兵团十余万人。
            战后,五十八团在师的编成内转至宿县地区休整,直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全部结束。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58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4师220团(傅奎清时任该团副政委)。下辖三个步兵营和四个直属连,约二千五百余人。随后,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解放战争中,220团转战华东,共歼敌3.3万余人,战功卓著。
            1952年8月,220团随全师奉命由闽南泉州北上,参加抗美援朝,脱离二十五军建制,划归二十四军建制。
            9月24日,220团担任师的第一梯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2月进入上甘岭、平康前线,接替十五军,坚守西方山391高地平康接合部等防御阵地,当面之敌为美军第三师。部队依托坑道坚守防御,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守住了英雄阵地。1953年7月,220团参加金城战役,在攻歼注字洞南山之敌的战斗中担任主攻,协同兄弟部队歼敌5310人。
            1955年10月,220团随军师凯旋归国,到达天津以南杨柳青地区体整,参加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
            1957年1月1日,220团随第74师调归66军建制,69年10月30日,74师重新归属24军建制,12月25日74师改用70师番号,220团改为208团。)。
            1984年10月1日,208团光荣地参加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
            1985年全军精简整编,220团改为陆军第24集团军70师208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