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庄公 文正公是谁:学生为什么这么“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7:28

学生为什么这么“欢”

——四访杜郎口侧记

梁恕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f618e01017awp.html


  杜郎口没有“新闻”。校门两侧的空地上依然排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客车,平均每天有600名外地教师来参观学习;校园里依然是人头攒动,恍若旅游胜地;楼道里仍然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教室里仍然是“知识的超市”,“生命”在“狂欢”。
  杜郎口只有“震撼”。阅历丰厚、见识广博、“不容易激动”的冯恩洪到杜郎口后大发感慨;来自河北重点高中的李文君老师郑重地跪在“杜郎口中学”几个大字的正前方,一拜表衷肠;一位河南洛阳的女教师在参观杜郎口的课堂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一周后,她把14岁的独生女儿送到了杜郎口学习……
  “震撼、激动、感慨……”几乎每个参观者在评价杜郎口时都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对于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课堂盛况、课改评价,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对于杜郎口的学生,却鲜有人探听口实。今番“四访”,记者将触角伸向学生,试图从一个侧面解读杜郎口的课堂为什么这么“欢”。


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


  初一年级的学生刘晓谈感受时说:“自从升入杜郎口学习以来,我的性格变了许多,由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外向的女孩子。在这里,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从前没有过的那一份激情,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上学,我希望这样自我展示的课堂会一直持续下去,让同学们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课堂成为我们自由展现的舞台。”瞧瞧,一个初一的孩子说得多么好!刘晓还说:“我上小学高年级时从来不举手,现在遇到问题也爱和大家讨论了。以前只有一个同桌,现在有5个,上课时大家一起面对面讨论,有了问题就直接交流,这样的课堂真的挺有意思。”
  初三的张志远同学说得更好,杜郎口的课堂为学生留足了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获得同伴的认可,在竞争中得到满足。张志远说:每节课的目标很明确,先通过自学将不会的问题标出来,对学时,既能在帮助“搭档”中巩固知识,又能在质疑思辨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如果小组讨论都未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铭记心头,别人讲解这个问题时就听得格外用心。最值得期待的还是课堂“展示”环节,我们同学会将所学知识用快板、歌谣、口诀、图画、小品、话剧、演示等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看着好玩,听着有趣,品着有味,记得牢固。轮到自己展示时,那种手舞教鞭、分享智慧、发表演说的滋味蛮好的。我们的课堂没有人走神,没有人厌学,也没有人盼着下课。
  初二的赵慧语出惊人:“我们累啊,所幸特别充实。女生没有时间梳小辫照镜子,男生没有时间说废话侃大山。虽说也没有作业压头皮,但预习笔记不可少啊,每周还要出张小报,写份反思……”记者问她,睡眠时间够不够,这个鬼丫头调皮地说:“够是够,可毕竟春困嘛,要是上课能打盹就更好了。”说着,笑嘻嘻地跑开了。


文化场与展示歌


  杜郎口的学生: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说,落落大方,侃侃而谈;读,铿锵有力,有滋有味;写,字体工整,快捷潇洒;演,角色投入,体验深刻。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从容自信,是什么让他们积极踊跃,是什么让他们与众不同?
  环顾教室四周,一条条张扬个性的标语令人热血沸腾。“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创造之人”、“我的霸气无人敌,快乐课堂我称帝”……遍布教室楼道的凡人慧语,更让人激动不已。那些诗作虽显稚嫩,却是真情的流露;那些警句并非出自经传,却透着本土亲切的气息。走廊里呈现的书法、绘画、手抄报、剪纸等都是学生的作品,是什么让杜郎口拥有成功的今天?答案是:文化!
  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哲人说:“生活在别处。”的确,一种教育模式的推行,必定要有相应的教育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时时搏击长空的雄鹰才是天地间真正的英雄;演绎学海舞台,吾为课堂主角;一万个决心抵不上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善于合作的人,将是进步最快的人,也是实力最强的人;不要羡慕别人的特殊,为了你的唯一而欢呼吧;雄心壮志是黑夜的北斗星;欢乐就是健康,忧郁就是病魔;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只有改变思维和心态,才能焕然一新……”这些振奋人心的语言比比皆是,浸润在这样的“文化场”中能不受到影响吗?
  每一个学生人都有被认可、受关注、得褒奖的愿望,这就是“表现”的价值所在。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自信才是发展的阶梯。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没有自信的人生也注定是垂头丧气的。而杜郎口正是以学生的自我展示来激发学习兴趣的,为了让展示能振作精神,杜郎口编了这些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外一首:展示发言聚焦点,肢体语言作渲染。口语去除并不难,真心流露情饱满。


终于找到了当明星的感觉


  究竟是什么把孩子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课堂里,使这群孩子沉浸在求知的快乐里心无旁骛?这一个个孩子,难道被施了魔法,竟在这般自由的环境下如此有序、有效地学习?
  海原同学原是北京某中学的初一男生,因好动贪玩,迷恋网吧,成绩始终垫底,父母花了好多钱给转学、请家教都无济于事。去年春节后,海原一家三口慕名来到杜郎口,体验了两天后,海原决定留下来学习。
  促使海原留下来的原因就是杜郎口的课堂可以“动着学”、“学跟玩似的”。如今已经非常健谈的海原和记者聊起一年来的变化,非常感慨。他说:“我在北京上学时,同学之间虽然团结,但学习气氛很淡,一上课就想打盹,一听到‘作业’二字就头疼。我们成绩差的座位被排在后边,也没人搭理,只能苦苦盼着下课好玩一玩……现在不同了,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的,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午休时感觉累就睡得香,醒来再精神抖擞进课堂,寻找当明星的感觉……”
  海原说,他刚来杜郎口的头三个月,感觉特郁闷。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只能看着别人出风头;板书也没有别人漂亮,老给小组拖后腿;唯一的收获是他的“好动”在这儿变成了优点,在北京上学时因为好动、坐姿问题,没少挨批评——在杜郎口谁若不动起来,就学不到新知识。原先的老师讲个不停,海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三五分钟;现在同学们轮番上场,时时都很新鲜;还要寻找自己展示的机会,哪有再开小差的可能。
  不再走神的海原学习进步很快,但真正让他感悟到知识是如此重要、学习是如此美好的,还是那次“当明星”。上学期,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课文前,海原找到老师,主动要求做课件,并保证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原来,海原的奶奶家离天安门只有三站地,爸爸在历史博物馆工作,自己又爱玩电脑。双休日,本地的同学都回家了,海原跑进值班室,上网搜图片,打家庭电话请教,忙得不亦乐乎。经过精心的准备,轮到海原“展示”了,他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将全班同学“镇”住了,外地听课的老师也越挤越多,他俨然明星一般成了关注的焦点。在阵阵掌声中,海原还把他爸爸帮助推敲的诗歌配着图片呈现给同学们:“虎门销烟表决心,金田起义斗封建。武昌五四为转折,五卅运动点火焰。南昌枪声不平凡,抗日敌后游击战。雄师百万渡长江,五亿神州笑开颜。”这四句,恰好说明了东南西北四面。每句按历史顺序排列,前四个字说出事件,后三个字表示意义。这首小诗赢得了众多老师的啧啧称赞,同学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当晚,海原在日记中写道:那一刻,我终于找到了当明星的感觉,为了这,我要更加刻苦地学习。
  海原的妈妈还告诉记者,在杜郎口一年,海原明显懂事了,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每次回家休假,都是抢着做家务。比如,以前他好将自己的臭袜子乱扔,现在看到别人拖鞋放不整齐他都要起身去摆弄一番,真是判若两人。


不可思议的粉笔头


  杜郎口,有三怪,上课不见老师在;四面黑板搭舞台,动静适宜展风采。“上课不见老师在”,是没用心观察,其实,老师就混在学生间。因为外来观课的教师众多,且如逛超市般随意走动,再加上杜郎口的教师轻易不开口,所以,杜郎口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无师自学”。“四面黑板搭舞台”,是杜郎口课堂的外在表征,在“展示”或“反馈”环节,经常看到几十位同学齐爬黑板,连教室外墙的黑板都用完后,还挤不下的同学就在地上用双色粉笔书写。
  值得欣赏的是,杜郎口的学生板书非常工整,仿佛全部经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而且,他们的审美追求特别高,无论是预习笔记还是黑板展示,每个同学都注重版式的美观和双色笔的使用,看起来既赏心悦目,又重点突出。值得赞叹的是,杜郎口的课堂“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且该动时一个手势即可变换阵形,该静时递个眼神瞬间鸦雀无声,整个课堂显得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十分协调,效率很高。
  最不可思议的是杜郎口同学的纪律性,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学校要求“人走桌净”、“物归原处”,学生会在就餐后将桌椅擦得干干净净,还会随时随地检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等垃圾。值得一提的是,杜郎口学生每节课都用许多粉笔,但在任何一块黑板下都看不到一丁点粉笔头。有位参观者感慨地说,在一般学校,哪怕只有一位老师书写,黑板前也满是粉笔头,难道是杜郎口的粉笔特结实,不容易折断?笑过之余,谁心里都明白,杜郎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得太好了!
  在三天的采访中,记者终于在楼道里发现了一个粉笔头,特意掐表观察,第一对走过的学生专注于讨论问题,第三位经过的是外地老师,自然熟视无睹,第四位是杜郎口的老师,若有所思状,没发现……快一分钟时,走来一个男同学,很自然地弯腰捡起,记者拦住问道:“这是你的卫生区吗?”“什么——不是!”“那你为什么要捡粉笔头?”这位学生很不理解地盯着记者,说:“我为什么不捡?我们同学只要发现了都会捡的!”


为集体荣誉负责


  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杜郎口的反思文化可谓影响深远,不仅每周一、每位老师要公示自己的反思板,每天的早晨和中午还要当众反思。这些反思可不是走过场,而是“吹净浮土找裂缝,借助检查自批评”,有时还有老师心甘情愿地现场掏钱搞“自罚”。可以说,“反思”精神浸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空气中叶弥漫着反思的气息,杜郎口时时事事处处人人都在反思。这种反思已经成了教师们的自律行为,一种对教育宗教般的情怀。有人问徐立峰老师,“杜郎口的老师累不累”,徐老师回答说:“在我们学校,老师如果不认真工作,大家都会看不起他,他会感到耻辱,那才是累!”
  老师的反思精神,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心灵。每个周末的班会课,三个年级都会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反思。这样的反思会,班主任只是倾听、记录,很少作点评与总结,主要由同学自行组织。一般方式是,先在小组内陈述反思,组员分别点评并打分,组长还要把本小组在上周的各项表现作一综述。最终评出诸如表现之星、脱口秀、进步大王、书法家、小能手、赛老师、最佳组长、黄金搭档等荣誉称号,评选出的结果要么给家长寄喜报,要么校会时表彰,要么上学校宣传栏,还有可能制作成标牌大放光彩。
  总之,在杜郎口中学什么都进行评比,看得见的“比”,看不见的也要“比”,他们在各种的评比中作出肯定、表扬,及时找出不足,改正不足,不断完善发展。这种评比,各个学校都在搞,但能像杜郎口那样落到“实”(他们的门前巨石上就刻着这个字)处的,不多见,能坚持不懈细致入微的,少而又少。杜郎口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六大评价系统,即验评组评价、学科组评价、年级评价、班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中,年级组每天根据检查给每个班排名,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小组排名,小组长每天给每位同学表现进行排名。
  初三的张健告诉记者,每组有一位同学为组长,小组中6位同学每人分工负责所学科目,小组中每个人各司其职,都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在班级管理中,小组联动可深入到各个方面,比如:上课、上操缺勤,平常的违纪等均可采用小组联动予以奖惩。王老师说:“小组式的学习生活,让这些独生子女学会合作和体谅,并懂得要为集体的荣誉负责任。”这种评价机制看似繁琐,其实非常灵活。每个成员在长期的反思精神的浸润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恶劣习逐步自控,尽善尽美渐渐内化为自觉的追求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