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免费下载mp3下载:最后的忧患:大清朝是怎么玩完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9:55
1911,旧历辛亥年。这时大清国名义上的统治者是一个叫溥仪的6岁男孩,而实际“大当家的”是他的父亲载沣。

  三年前,即1908年11月14日,“生的伟大、活的憋屈”的光绪皇帝在瀛台涵元殿郁郁而终,年仅38岁。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下达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承继同治皇帝之嗣,兼承光绪皇帝之祧,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政事,悉秉她老人家的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老佛爷这么安排真是煞费苦心,也是说来话长。

  学者冯尔康认为:“清帝前7人有生育,平均每人生养21人,但是到了咸丰帝锐减,仅得3人,其后同治帝、光绪帝则全没后嗣。皇帝遗胤的多寡,同他们的享年有一定的关系,如顺治帝死时才24岁,如果他能长寿,可能还会添不少子女。但也不一定,咸丰帝26岁有了载淳之后还活了五六年,且正处在生育旺盛的年岁,然而却没有再添子女,这只能说明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治帝死年19岁,年纪虽轻,已结婚两年,后妃5人,若有生育能力,早该有几个子女了,然而却没有。光绪帝享年38岁,始终无出,显然与他年龄无关,真正问题在于他的生殖功能不正常。自咸丰帝起,皇帝享年不永,胤息奇缺,说明他们体弱,是不景气的现象,而这种式微,与国势的衰弱又是完全相一致。这表明两者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皇帝虚弱,无力励精图治;国力不充,也使皇帝忧虑,心劳力拙,健康恶劣,在此情况下,像咸丰帝、同治帝那样不节制性欲,本身只有早亡,遗下弱嗣,甚至没有血胤。”

  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的亲生儿子、仅仅亲政两年的载淳驾崩。按清朝祖制,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选一个晚辈的人继承皇位。同治帝下一代“溥”字辈中,较为合适的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如果这样,慈禧太后将被尊为“太皇太后”,“虽尊而疏”,隔着好几层,就不好再垂帘听政、干预国事了。这个头衔太那啥了,因而慈禧坚决反对立“溥”字辈的人为帝,极力主张还在同辈中选择嗣帝。

  “载”字辈中最有资格入选的是奕訢的长子载澂,但慈禧与奕訢已生龌龊,且载澂年已十七,如立为帝,就要亲政,更不便于慈禧揽权。慈禧的如意算盘是立醇亲王奕譞的嫡子载湉即位,“七爷”老实厚道,看不出有篡权的野心,载湉只有4岁,又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奕譞大福晋为慈禧亲妹子是也)。这样安排,不仅照顾了“自家人”,更重要的是太后还是太后,可名正言顺继续垂帘,又无权位被人觊觎的担忧,真是一举两得,帝后双赢。

  在讨论嗣帝人选的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开门见山地指出:“文宗(咸丰)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指慈安太后)同此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曰载湉”。(《翁同和日记》)

  “老佛爷”做了方向性的重要讲话,定了调子,拍了板子,其他大臣也只有随声附和了。次日,有关部门妥议两宫垂帘章程,宣布明年改元光绪,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化为无形。

  当然,敢于触犯天颜的不是没有。“立幼君可专政”等自由主义言论还在朝野中流传,最有力度的要数吴可读的“尸谏”了。光绪元年(1875)4月,吏部主事吴可读,乘慈禧给同治举行大葬之机,以一死请为同治皇帝立嗣。他在给中央的“意见书”中公开指责慈禧强立载湉为帝,是“一误再误”,说慈禧所谓“俟嗣皇帝先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完全是骗局。要求慈禧“再行明白降一谕旨,将来大统仍归我承继大行皇帝嗣子”,使“以子传子”的祖宗家法不致中断。吴可读的“尸谏”震惊朝野。迫于舆论压力,慈禧重申了嗣皇帝有子即继承大行皇帝为后的谕旨,一场风波终于平息下来。

  后来的历史证明,慈禧的决定是多么英明果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皇父”老醇王在惊恐中死去。光绪皇帝在西太后淫威下长大,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以致在亲政以后,一见“亲爸爸”还浑身发抖,这种心理状态怎么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呢,看来戊戌年那档子事儿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政治斗争艺术已炉火纯青的老太后这一次又想故伎重演,老醇王变成了小醇王载沣,4岁的载湉换成了3岁的溥仪。

  就在光绪皇帝驾崩的前一天,慈禧在西暖阁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征询为光绪立嗣一事。

  两位大臣奏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慈禧说:“卿言诚是。然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无所憾也。”(徐彻:《慈禧大传》)

  满腹经纶的张之洞顺着说:“然则宜正其名。”

  慈禧:“古有之乎?”

  张大军机:“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

  慈禧:“善,可两用之。”

  张大军机又说:“皇帝(指光绪)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

  老太后沉思良久,最后决断:“凡事不必泥古,此事姑从汝请,可即拟旨以进。”(《近代稗海》)

  决定大清国命运的“大事”就这么决定了。这里有一个细节不可不提,在研究这个重大人事安排的会议上,却缺席了两个举足轻重人物。一个是首席军机大臣、庆王奕劻,在会议召开前,他就被老太后派到东陵勘察万年吉地去了;另一个是掌握北洋军权、久控京津要地的军机大臣袁世凯。据传,老袁曾与老庆密谋,试图拥立载振之子(奕劻之孙)入嗣。老太后心明眼亮,为了皇权顺利交接和朝廷大局的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避开两人,神不知鬼不觉,驾轻就熟地完成了这项重大工程,等到奕劻和老袁得到消息,溥仪入嗣的大局已定,也就无可奈何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就在光绪帝暴亡的次日,这个统治中国48年的女强人也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她不得不又下一道懿旨:“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须请皇太后(光绪皇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1908年11月15日,御医张仲元、戴家瑜为慈禧开具了“死亡证明”:“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升遐。”这个嗜权如命的老太太,终于因病医治无效,在西苑仪鸾殿逝世,享年74岁。

  老太后辛辛苦苦一辈子,也该歇歇啦。

  12月2日,北京城朔风凛冽,天寒地冻。载沣抱着溥仪来到大行皇帝梓宫前三拜九叩,祈告受命,又给皇太后(一年后上徽号隆裕)行了大礼,父子俩人这才来到太和殿,宣告天下,正式登基,改元宣统。

  御座之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小皇帝忽然放声大哭,在一旁的载沣急忙从一个太监手中拿出一个叫做“唬小儿”的玩具,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后,日理万机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可谓宵衣旰食,殚精竭虑。

  说到本朝摄政体制,还就要从头谈起了。那时,小皇帝溥仪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顺治皇帝6岁登基,由叔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皇权在握、雄心勃勃的摄政王多尔衮,凭着自身的勇气和智慧,统帅八旗子弟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问鼎中原,打下了大清国万里江山。

  此摄政王非彼摄政王。

  载沣,醇贤亲王奕譞侧福晋刘佳氏所出,光绪异母弟,1883年生,次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所谓“八分”就是八祥标志,即朱轮(红车轮)、紫韁(乘马用紫色韁绳)、宝石顶(一品用珊瑚顶,宝石在珊瑚之上)、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盛热水用,略同现今之暖壶)、马坐褥和门钉(府门上铜钉)。

  载沣7岁晋封奉恩镇国公,8岁承袭王爵,17岁内廷行走,18岁补授内大臣、正白旗汉军都统,19岁管理新旧营房事务,23岁管理健锐营事务、调补满州正红旗都统,24岁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25岁补授军机大臣,至此以摄政王而监国。这些职务都是些只拿俸禄不用干活的神仙差使。让这位“生长于深宫之内,养育于保姆之手”、挂个虚职而从未主持过军国大计的公子哥成为一个大国领袖,可见阅人无数、善于驭人的慈禧是怀有私心,也是迫不得已的。

  载涛的判断是:“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为人,我知道的比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慈禧太后执掌政权数十年,所见过的各种人才那么多,难道说载沣之不堪大任,她不明白吗?我想决不是。她之所以属意载沣,是因为她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所以先叫他做军机大臣,历练历练。慈禧太后到了自知不起的时候,光绪帝虽先死去,他仍然贪立幼君,以免翻她从前的旧案。但他又很明白光绪的皇后(即后来之隆裕太后)亦是庸懦无能、听人摆布之人,决不可能叫他来重演‘垂帘’的故事,所以既决定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又叫载沣来摄政。这仍然是从她的私见出发来安排的。”(《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载沣的儿子被立为嗣皇帝,嫡母是慈禧之妹,妻子瓜尔佳氏又是慈禧亲信荣禄的女儿,本人虽忠厚有余、魄力不足,但立场坚定。这些都是“硬件”。在还想干个十年八年的老佛爷看来,孩子老实听话才是最关键的,子少父弱也许是最理想的,这样的人不用那还用谁呢?

  让“自己人”接班,是封建制度下权力交接的必然选择。能力可以培养,经验可以积累,而一个“根正苗红”的好出身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条件。这种任人唯亲的权力交接方式,也注定了王朝必然灭亡的结果。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深受其父老醇王的影响和熏陶,从小在王府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谦逊好学的品格,做人做事都比较低调,并不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也有些自知之明。得知让其监国摄政的消息后,他“叩辞至再”,无奈老佛爷决心已定,懿旨已下,“万分无法,不敢再辞”,也只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了。

  载沣每天很早就来到乾清宫,试图像雍正爷那样亲自批阅来自全国各地和中央各部门的奏章,“而苦不得要领,往往辞不达意。有入觐者,常坐对无言;又进言者,分不清是非曲直;即请机宜,则嗫嚅不能主断;且所言常不切主旨,多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之类,无关宏旨。”(金梁:《光宣小记》)

  出使德国的李经迈临行前向载沣请示有关工作,这位新领袖莫名其妙地说了三句话:“你哪天来的?”“你哪天走?”“好好,好好干,下去吧!”(溥仪:《我的前半生》)

  湖广总督瑞澂“以疆事”入见欲有所陈,载沣却说:“汝疾病尚未愈乎?”除了询问病情,别无他言。(胡思敬:《国闻备乘》)

  政治是一门大学问,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磨练。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载沣的资历、经验和秉性均显不足,关键是他对“厚黑学”没有真学、真懂、真用,这也许注定了他作为政治家失败的命运。然而,对于这位80后的年轻人来说,突然间把他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担上这么沉重的担子,面对这么错综复杂的局面,有些不知所措的窘状也是可以理解的。权力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拥有它的人绝然不肯舍弃,并想方设法去巩固它、扩大它。“新手上路”的载沣毕竟身体里流淌着爱新觉罗皇族的“蓝血”,他尽力用勤勉的执政风格来弥补性格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本能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竭力巩固他的摄政统治,试图挽救大清国面临的种种危机。

  载沣首先认识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立规矩,订礼仪,树立个人权威,这是必须的。

  顺治年间的摄政王仪注规定:“凡文移皆书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如围猎、出师、操验兵马,诸王公大臣都要列班跪送和跪迎摄政王。遇元旦及其他主庆节日,满汉文武大臣在朝贺皇上后,还要往贺皇叔父王。”(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多尔衮摄政而不监国;载沣既摄政又监国,就应该“今体制较昔尤尊严也”。(金梁:《光宣小记》)

  还在溥仪未登基时,载沣就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了一道谕旨:“钦奉大行太皇太后懿旨,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是即代朕主持国政,黜陟赏罚悉听监国摄政王裁度实行。自朕以下,均应恪遵遗命,一体服从。懿亲宗族,尤应懔守国法,矜式群僚。嗣后王公百官,倘有观望玩违,暨越礼犯分,变更典章,淆乱国是各情事,是即致以国法,断不能优容姑息,以致败坏纪纲”。(《清朝续文献通考》)这道诏书有理、有力、有节,义正辞严地再次重申了载沣监国的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并对那些“拿豆包不当干粮”的潜在政敌进行了严正警告。

  闪亮登场后,为进一步强调自己监国地位的正统与尊荣,载沣又以宣统皇帝名义公布了内阁等衙门议定的《监国摄政王礼节总目十六条》,规定:

  1、告庙。“监国摄政,典礼崇隆,应请谕旨,择期派员告祭太庙”。

  2、诏旨。“军国政事及黜陟赏罚,悉由监国摄政王裁定,仍以谕旨宣示施行。凡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他人不得擅请、擅传”。

  3、称号。“监国摄政王在皇太后前称臣,行臣礼。谕旨内称监国摄政王时不书名。监国摄政王称皇上为皇帝,对众自称为本摄政王,贝勒以下文武大小臣工皆称摄政王”。

  4、代行祀典。“皇上未亲政前,所有坛庙大祀及现在丧祭,均由监国摄政王代诣行礼”。

  5、军权。“皇上有统帅全国海陆军之权,凡宪法纲要内所定皇上大权关系军事者,即属之于摄政王。其京外旗绿各营、海陆各军,应归摄政王节制、调遣”。

  6、典学。“皇上典学时,学业及师傅勤惰,均应由监国摄政王考察照料”。

  7、朝会班次。“凡遇皇上升殿受贺,及万寿圣节,监国摄政王皆不与列,在宫中行家人礼。如遇皇太后庆贺大典,监国摄政王另班行礼,毋庸随班。王公百官于朝贺后,分班诣监国摄政王前致贺”。

  8、朝见座位。“拟请于养心殿中设御座,并设案,东侧设监国摄政王座,座前亦设案。王公百官遇有应行跪安、谢恩各礼节,皆向御座恭行。每日召见王公百官,该员先向中设御座跪安,起,入东暖阁启对”。

  9、钤章署名。“凡有谕旨,均请摄政王钤章,由军机大臣署名,然后遵奉施行。至摄政王如有面奉之懿旨,一并由王署衔钤章,军机大臣仍均署名”。

  10、文牍款式。“凡臣工章奏,仍书皇上圣鉴字样”。

  11、代临议院。“议院成立时,监国摄政王应代行莅会之礼,资政院开院时,亦由监国摄政王代行莅院”。

  12、外交。“凡与各国订约遣使,均由监国摄政王主持”。

  13、舆服护卫。“监国摄政王于乾清门外升舆”,其舆服、护卫、从官,比照多尔衮摄政时体制。

  14、用度经费。“摄政王用度经费,每年由度支部拨银15万两,交内务府支应”。

  15、邸第。“拟请于中海迤西集灵囿地方,建监国摄政王府第。另于东华门内三所,为监国摄政王随时起居休息之所”。

  16、复政。“俟皇上年长学成,届举行大婚典礼时,大小臣工集议,合词陈清皇上亲裁大政”。(陈瑞云:《宣统帝》)

  载沣这个被许多人寄予殷切期望的“贤王”,满脑子还是家天下的帝王思想。以上“十六条”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滴水不漏,不知不觉中把皇上他爹抬到与皇上差不多的尊贵地位。

  1909年,兴建摄政王府的工程开工,直到1911年10月尚未竣工,工程总耗银187万两。

  摄政王没享用上的,北洋政府笑纳了,先后以此作为国务院、总统府的办公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为国务院办公区。保留最完整的建筑当属西花园,亦即西花厅,为周恩来总理办公、居住的地方。

  70年代末,中南海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当时还想保留原王府中路建筑的原貌。然而,房屋落架后发现,基础非常松散,和清代前中期夯土基础的做法相去甚远。有些柱子裂缝很大,竟用碎砖填充,用灰抹齐。这样的建筑,根本无法保留,只好大部分拆掉。

  大清国就是被内里蛀空的。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