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姬修养手册gl修正版:追寻世界尽头 世界史上最知名的三大远征英雄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1:57:38

他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盛的蒙古汗国。当他所统领的疆土是亚历山大大帝领土的4倍、罗马帝国面积的2倍时,他仍指挥大军兵临欧洲城下,并遗命子孙继承其志。蒙古铁蹄至此入侵了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蒙古帝国的版图从而又扩大了一倍,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广阔的帝国。

 

亚欧大陆上的铁血传奇

 

公元1162年,在亚洲的中心地区,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据说,婴儿出生时手中攥着一块晶莹的血块,预示着他将成为猎鹰一样勇猛的战士。不过,元史专家们多认为,这是后世附会所得,当婴儿出生在政治格局动荡的大草原上时,无人预想得到,这个弱小而其貌不扬的婴儿将迅速跨越他的童年,成长为一位坚毅的牧民,并在困厄、灾难和战乱中,由目不识丁的牧民锤炼成一位“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

 

草原之子初崛起

 

婴儿名叫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一个游牧部落的首领之子。他一生的转折点从9岁开始。当时,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父亲在部落之战中被塔塔儿人毒死,他需牢牢记住,父亲的敌人永远都是他的敌人。这个猝发事件使铁木真的童年瞬间结束,从那一刻开始,他步入了成人的世界。

 

成年后,身为长子的铁木真管理着一个不大的家族部落。在弱肉强食的蒙古草原上,小部落不堪一击,常常会被侵吞。为了生存,铁木真决定与其他部落结盟,但一无所有的他只有一个办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以自己为结盟的筹码,娶回其他部落首领的女儿。

 

孛儿帖这位容貌不凡的女子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最前端。铁木真之所以选择她作为妻子,除了相貌的原因,最令他欲罢不能的是,孛儿帖的陪嫁紫貂皮价格昂贵,几乎抵得上1000匹最快的骏马。不幸的是,这个令人觊觎的女子随即引发了一场战争。

 

一个夜晚,素与铁木真的父亲不睦的蔑儿乞部伺机掳走了孛儿帖。由于蒙古各大部落之间你争我夺、相互仇杀的情况由来已久,致使草原上只有一条法则:一个男人需要什么,就可以直接去抢。因此,抢夺他人新娘的事件也并不罕见。在争抢过程中,铁木真趁乱逃走,在他看来,只有傻瓜才会去打一场必输无疑的仗。

 

安顿下来后,铁木真决定借助他的安答(歃血为盟的兄弟)札木合的帮助提升实力。在逐渐壮大了部落力量后,养精蓄锐的铁木真于一个月黑之夜率众杀入蔑儿乞部落,一举摧毁了这个强盛的大部落,抢走了他们的女人。

 

此时,他刚刚20岁。

 

铁木真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开始了,在他和札木合的共同领导下,部落势力日益强大,但两兄弟的分歧也随之出现了。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铁木真和札木合都出生于古老的部族首领家庭,都是蒙古贵族。不同的是,铁木真在幼年时已尝遍人情冷暖,并有所觉悟。他认为,赢得胜利的关键并不在于血统的高贵与否,而在于是否拥有真正的勇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在嘉奖下属时完全凭借下属的能力和忠诚。铁木真帐下最神勇的将领速不台就是一个身份卑微的牧民之子。但这种任人唯贤的做法与蒙古传统大相径庭,以札木合为首的贵族认为,只有蒙古贵族才能被授予高官厚禄,卑贱的牧民之子不配享有尊贵的待遇。

 

当铁木真和札木合的分歧进一步加大后,反目成仇的一天最终到来。札木合将部落一分为二,准备离开铁木真。临行前,他对铁木真说:“你处处跟我作对,丝毫不顾情面。我看我们就像两个敌对的部落,将来迟早也会有一战。”铁木真回答道:“如果真有这一天,错也在你,不在我!”

 

尽管铁木真和札木合都很愤怒,但铁木真认为,他还是应该和札木合重归于好。就在铁木真准备追赶扎木合并向他解释时,却被妻子孛儿帖拦住。孛儿帖是在扎木合的帮助下被解救回来的,但她还是警告铁木真,一山难容二虎,反目和战争迟早都会发生,铁木真要做的只是如何提防扎木合日后的进攻,而不是将他劝解回来。

 

孛儿帖的话让铁木真想起儿时一段兄弟相残的往事。当时,部落里的人无食饱腹,铁木真的一个弟弟别克帖儿起了私心,不肯将猎物拿出来与更小的弟弟们和其他族人分享,于是别克帖儿死在了铁木真的箭下。难道他和扎木合也将面临这样的生死一刻?

 

统一草原,创蒙古汗国

 

两年后,铁木真才得到扎木合的消息,而孛儿帖的预言也不幸成为现实。在蒙古中部高原上,札木合纠集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铁木真的军队在毫无准备、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最终落败。

 

这是铁木真戎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惨败。但更为惨烈的是,初战告捷的扎木合决定对俘虏的将领实施最残酷的刑罚--活煮战俘。这使铁木真大为震怒和伤恸,他以“长生天”之名起誓,要为屈死的将领报仇,不再使那些忠诚的勇士们受到如此羞辱。

 

随后,铁木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他组建了一支精英将领训练团,即护卫军,决定打造一支职业化的战争机器,不再依靠单个勇士的力量打击敌对势力,而是依靠由无数勇士组成的集体的力量。这支军事力量以箭术和骑术为主。箭术和骑术是蒙古人的必修课程,儿童也不例外,他们需要学会在马蹄腾空的瞬间射出箭支,由此训练出最高的骑射准确度。他们所使用的弓均以木材和兽骨制成,射程可达500米。

 

公元1204年夏,铁木真率领这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挥师西进,迎战他的安答兄弟扎木合。

 

由于铁木真深知此战对于蒙古人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杭爱山脚下,他将所有的将领召集到跟前,说:“今天,我们要为死去的将士报仇。一个部落就像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但许多部落集合在一起,就会变得坚不可摧。只要上下同心,我们就会战胜敌人。”

 

铁木真在鼓舞士气的同时,还对扎木合采取了心理战术。他命每个士兵点燃5堆篝火,而不是1堆,致使扎木合的探子以为铁木真的军队异常庞大,点燃的篝火犹如天上的繁星。

 

黎明时分,战斗开始了。铁木真命将士们悄无声息地前进,把呐喊的力量留到最后。当扎木合的军队进入射程后,铁木真的弓箭手们射出了无数利箭。之后,骑兵发动了旋风般的攻击。当双方酣战时,铁木真的一支骑兵小队突然“落荒而逃”,札木合的人紧追不舍,结果被引入一个埋伏中。据成吉思汗的子孙编纂的《蒙古秘史》记载,这场战役中的所有战术都经过了精心策划,而且步步为营,先敌一步。铁木真甚至还保留了预备队。

 

当扎木合看到大势已去后,张皇逃进了唐努山脉。在公元1204年冬,他一直深藏不出。直到第二年春天,他才再次现身。不过,这次出现他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威风,他的将领将他作为邀功请赏的“战利品”送给了铁木真。但他们不知道,铁木真最痛恨的就是这些出卖他人的人。

 

铁木真对札木合说:“回来吧!我们还是兄弟。”他寄希望于扎木合能够回心转意,和他一样彻底忘记过去的纷争。但他的这种态度遭到了孛儿帖的极力反对,孛儿帖认为扎木合心胸狭窄,以德报怨,即使眼下归顺,日后也会再生是非。至于扎木合本人,此时已是哀莫大于心死,他拒绝了铁木真的好意,悲凉而哀绝地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也只能有一个汗。好兄弟,让我死得体面些,赐我一个全尸吧!”

 

铁木真最终同意了札木合的请求,扎木合在脊骨被折断后撒手归天。

 

随着札木合的败亡,蒙古草原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铁木真被推举为草原之王。这是蒙古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公元1206年,一个表示尊崇的新头衔被创造出来--成吉思汗。即万众之王,有承长生天之意。

 

入侵金国,鲜血屠城

 

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汗国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所有蒙古人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中原的金国还令他寝食不安。统治金国的女真族是当时东方最富裕的民族,成吉思汗知道,这些女真人不会容忍他在边境之外虎视眈眈,于是,他主动发起了蒙金之战。

 

在这场持续6年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率领5万蒙古大军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胆的军事行动。他横越戈壁沙漠,直入大金国北部疆域。

 

数百年来,中原大地上的王国一直在不断改善防御设施,金国最大的边境防御工事就是长城。因坐拥长城,金国皇帝在战争初始对蒙古大军的步步逼近并不在意,他发出这样一封手檄:“蒙古犹如掌中之沙,蒙古大军根本不足为惧。”但成吉思汗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避开了金国的防御工事,他选择了绕道而行。

 

金王朝在突如其来的惊慌过后,即刻派遣军队在蒙古大军前进的路上埋下铁蒺藜,就像中世纪的地雷一样。为了能在中途拦截成吉思汗,金国广寻援军,并在边境地区布置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当成吉思汗大军抵达边境时,这支部队的首领却率众投降了。于是,成吉思汗未费吹灰之力便直抵金国北部的肥沃平原。

 

金国的农民过去从未见过蒙古士兵,蒙古人也从未长途跋涉深入过中原地区,这场战争,则使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也因此而开始了。

 

在蒙古文化中,“一个男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战胜他的敌人,劫掠他们的财富,抢夺他们的马匹,享用他们的女人”。这和崇尚儒家思想的中原文化截然不同,对于这一点,金国人平生第一次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亲眼看到,蒙古人每征服一地,成吉思汗就会获得自己的战利品:当地一位出身名门的妻子。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近逼金国心脏:中都(今天的北京)。

 

13世纪的中都拥有人口35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作为金国的都城,中都拥有宏伟的宫殿、金碧辉煌的庙宇,还有充斥着丝绸和香料的集市。当纵横杀伐多年的成吉思汗终于站在这座城市的面前时,心头只有一个想法:若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必须首先攻克横亘在眼前的雄伟城墙。

 

但是,中都的防御力量不容小觑,其护城墙高12米,长30公里,拥有900个箭塔,城墙背后还有一支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军队在蓄势以待。对于习惯了在草原上冲锋陷阵的游牧民族来说,这些防御工事几乎坚不可摧。

 

面对这个难题,成吉思汗采取的第一个策略非常直接,也很简单,那就是等待。他命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截断城内的物资供给。当一些叛逃的金国工匠出城后,他又命将领们向他们学习建造投石机、便携的防御器具、破墙槌等技术。

 

他们丝毫不必为自己的远征而存丝毫后顾之忧,因为他们从金国人那里截获的补给足够他们大吃大喝。而在城墙内,却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在街头,幸存者只能依靠食人肉勉强维生。当成吉思汗的军队终于发动了进攻时,城内守军已连续数月忍饥挨饿。

 

由于守军的数量仍旧庞大,而且拥有最精良的武器,所以,发动首轮攻势的士兵很少能够幸存。预料到这种情况后,成吉思汗逼迫金国的战俘将攻城器械推入敌军的射程之内,据说他手下的蒙古勇士则隐蔽在金国战俘的后面上阵,而且每个人都得到一件绸衫。当金国人的箭头穿透身体时,丝绸会连带刺入,这样不仅方便取出箭枝,也会减小伤口。

 

不过,金国人在军事技术上仍然略胜一筹,他们在炮弹里灌入原油、铁汁、化学物质,还有粪便等,使蒙古军损伤惨重。

 

成吉思汗不愿就此放弃,他严令士兵继续向城墙推进,在这一次的攻城战中,金国战俘又被推到了最前面。

 

城池最终陷落。成吉思汗的军队飞奔入城,势如破竹。在战火弥漫中,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并任由军队四处烧杀抢掠,长达1个月之久。一年后,来访的外国使节称,街道上因为人的油脂而滑腻难行。在城墙外面,还矗立着一座完全由人骨堆砌而成的山峰。

 

西征花剌子模,挺进欧洲

 

成吉思汗在中都的破进和惨烈屠城,使今天的金国后裔仍然难以尽忘。但是,在哈拉和林,成吉思汗所做的一切却表现出了他性格中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哈拉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当时世界上的繁盛都城,汇集了欧亚诸国的奇珍异宝和不同文化,与今天美国纽约在国际上的地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吉思汗为使哈拉和林成为一个贸易和文化中心,背离了蒙古人的游牧本性,开始建造永久性的都城。他希望他的子民能从中获益,吃最鲜嫩的肉,住最漂亮的帐篷,让他们的马匹在最肥沃的草原上吃草。

 

蒙古人是马上民族,但成吉思汗深知文字的力量,文字不仅可以实现他造福子民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他的丰功伟绩流传于世。于是,他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并组建医疗队,由金国的医生进行严格培训。

 

蒙古的法律体系也由此开端。成吉思汗命令随从记录他所有的法令和裁断,并向天下宣称:任何人不得将蒙古人当做奴隶。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每个部落都分到了丰沛的土地。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开始向西拓展势力,不过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贸易。他向外派遣使者,建立了跨国交通网络,并在沿途设置驿站,在这条通途上,信使每天可以奔驰240公里。

 

公元1218年夏,一名信使沿着这条道路从花剌子模带回一个包裹。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包裹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包裹里是成吉思汗所派使者的头颅!

 

花剌子模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花剌子模的国王显然不清楚这颗头颅会引起成吉思汗怎样的雷霆震怒,并招惹来20万大军的铁蹄翻飞,他显然更不清楚,这个头颅还将使成吉思汗的威名从亚洲一路传播到欧洲。

 

当灭顶之灾来临时,花剌子模国王不得不弃城逃亡,而所有不肯投诚的花剌子模城市都被夷为平地。当战争结束时,花剌子模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00万。

 

对于这场极端残忍的战争,成吉思汗的理解是,他不希望看到这些苦难,只不过上天赋予了他复仇的力量,他不得不为之。

 

这是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之后,成吉思汗命一支小队向西追击花剌子模国王,迫其逃至里海一带。花剌子模国王病死后,军队继续西进,抵达欧洲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成吉思汗本人亲率一支军队追击花剌子模国王之子直至印度河流域。一路上,他们遇城攻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无可阻挡。

 

此时,蒙古汗国的疆土已经是亚历山大大帝领土的4倍,是罗马帝国面积的2倍,但是,既便如此,这仍旧未能满足成吉思汗的欲望。

 

为了延长寿命,继续扩大领土,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接见了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丘处机。当时,长春真人丘处机并不清楚成吉思汗接见他的真正目的,还以为是商议民生大计,当他最终明白成吉思汗的心思后,他郑重地指出,不死仙药根本就不存在,唯一适用于成吉思汗的就是节制房事。

 

成吉思汗是否听取了建议,我们不得而知。近年有一项科研结果表明,目前世界上有1600万个男人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推测,丘处机的建议似乎并未打动成吉思汗。

 

4年后,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再次踏上了征伐西夏的旅程,却因途中不慎坠马受伤,高烧不起,于1227秋殁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不知成吉思汗临终前对自己的一生是否感到满意,从他留下的遗命来看,他俨然并未瞑目。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已经为你们创建了一个帝国,可是我的生命太短,无法征服整个世界,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任大汗后,继续征战,延续着成吉思汗的征服使命,将帝国的版图又扩大了一倍。他们兵进欧洲,入侵了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公元1242年,蒙古大军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就在这个位于中欧的“多瑙河的女神”即将被摧毁之时,窝阔台的驾崩使战事戛然而止。按照蒙古帝国的律法,当汗王驾崩后,所有的首领都需返回蒙古重选大汗。这条草原律令使得欧洲惊喜交加,眼看着国土就要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临了却突然出现了转机,好像一个患了癌症的人突然被告知自己是被误诊的一样。

 

100年后,成吉思汗所创立的蒙古汗国开始土崩瓦解,但他那“一代天骄”的威名却始终源远流长。如今,又是8100年过去了,回顾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俨然一部草原史诗书写在天地间。

 

汉尼拔的一生传奇、神秘而伟大,但这个悲壮的迦太基人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在他的对手罗马帝国辉煌的历史上,他着实“功不可没”,他试图摧毁罗马,结果却赋与了它新的生命。当他率领大象战队翻越欧洲最高山脉阿尔卑斯山,发动坎尼之战,使整整一代罗马孩子失去了父亲时,他的烧杀劫掠却唤起了罗马更为强大的国家意识,促使罗马帝国走向更加强盛的道路。

 

-----------------------------------

 

-----------------------------------
他,几乎毁灭罗马

撰文/马拉 余烟

世界上有不止一个叫做汉尼拔的人,但诞生并崛起于迦太基和古罗马文明碰撞中的汉尼拔却是唯一永恒的传奇。

公元前8世纪左右,腓尼基城邦推罗(今黎巴嫩境内)的腓尼基人,横渡地中海,移民他乡,他们从当地人手中买下一块土地,建立了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境内),藉以作为贩卖奴隶及海上贸易的中转站。秉承了腓尼基民族的航海精神和富有的迦太基人,开始向非洲内陆扩展,亦向西地中海进发,逐渐称霸西地中海,并与控制着东地中海的希腊针锋相对,纷争不断。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在经历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元气大伤,逐渐撤出西西里岛(今属意大利),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罗马。

迦太基与罗马,前者仰仗的是商业与贸易,后者凭借的是联盟与扩张,这两大迥然不同的文明,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猝然相遇时,就注定要上演一部分分合合的《战争与和平》,而汉尼拔也注定要从苍茫人海中走向历史之颠。

“终生不与罗马为友”的毒誓

公元前3世纪左右,罗马占领了意大利本土,接着,他们的势力向迦太基蔓延。在汉尼拔出生的前13年,罗马进犯了迦太基位于西西里岛的一个省。当时,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率领迦太基勇士进行了执著的反击。哈米尔卡是巴卡家族的成员之一,而巴卡家族是军人世家,在迦太基社会中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掌握着决策权,他们肩负着保卫家园、捍卫迦太基生活方式的重任。因此,虽然哈米尔卡亲眼目睹了上千名部下鲜血四溅,但他从未放弃过抗争,并一度占领了西西里岛的大部分领土。

汉尼拔9岁时,迦太基在一次战争中被罗马击败,汉尼拔惊恐地目睹了战败将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惨烈情景。“那时候,他还不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但他天生就是巴卡家族中的一员,这是无法改变的。巴卡家族中几乎人人都是非军事社会中的军事天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就是为战争而生的。这也许就是汉尼拔的宿命。”致力于迦太基文化研究的康奈尔大学教授巴里•施特劳斯说。

汉尼拔的父亲、巴卡家族的首领哈米尔卡是当时的迦太基最优秀的将领。然而,面对强大的罗马,控制着迦太基政府(元老院)的商人们却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割地赔款的条件。这些成天与算盘打交道的人大概觉得,只要投降,他们依然可以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商贸社会中,至于谁是这片土地的统治者并不重要。

迦太基商人所表现出的软弱和退让,令哈米尔卡非常震惊。在历史风烟消散千余年的今天,当我站在哈米尔卡的角度来审视他时,我丝毫不怀疑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对于这一点,迦太基研究专家、《布匿战争》的作者阿德里安•戈兹沃西教授表示了肯定。“当时,哈米尔卡还没有真正战败,但政府却举旗投降了,哈米尔卡自然觉得自己被出卖了,同时也使他更加仇恨罗马人。”他这样分析道。

与迦太基元老院的人不同,哈米尔卡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始终保持着清醒,他知道罗马会不断扩张,直到占领整个地中海,所以他还是决定尽一切努力来阻止罗马人的阴谋。但是,迦太基商人的软弱却令哈米尔卡未免寒心,最终,他决定带着9岁的汉尼拔离开非洲,在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重建军队。

这次撤离是历史性的撤离,因为它决定了哈米尔卡一生的走向,也决定了汉尼拔一生的走向。在此期间,哈米尔卡让汉尼拔在神殿内发下了“终生不与罗马为友”的毒誓。

经过数年努力,哈米尔卡在伊比利亚建立了新迦太基城,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帝国。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因为他想建立的帝国是一个能够与罗马相抗衡的帝国,如果有机会的话,还需能向罗马发起进攻。在他心中,罗马一天不除,迦太基就一日不宁。

与此同时,罗马已打探到巴卡家族在西班牙不断增长势力的消息,为巩固罗马的统治,他们决定迅速采取行动。他们指派了一个同样强大而野心勃勃的西庇阿家族与巴卡家族抗衡,这两个家族在此后的历史上成为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自此也演变成了巴卡家族和西庇阿家族之间的战争。

与西庇阿家族不同的是,巴卡家族更重视战争的智慧,而反对蛮勇,在战略战术上,他们总是不落窠臼。汉尼拔就是在这样的教授下成长起来的,并学会了如何利用迦太基最为强大的武器:战象。

当时,从中非和印度海运巨象一直是迦太基人的重要武器。大象经过训练后,会发出响雷一样的叫声,驱赶马匹神速而勇猛,可令对手的骑兵不战自乱。但大象难以驾驭,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方可奔赴战场。而且,战场上的嘈杂也可能使大象受惊,转而背离自己的军队,而跑向敌军,这种情况十分危险。不过,对于巴卡家族来说,战象是力量的象征,他们不能放弃。

哈米尔卡苦心培养着汉尼拔,但他自己却没能等到分享复仇喜悦的那一天,在一次平定西班牙叛乱的战斗中他不幸阵亡。哈米尔卡的死亡给汉尼拔带来了深刻的创伤,《汉尼拔》一书的作者罗斯•利基教授认为,正是这个事件使汉尼拔下定了决心进攻罗马。

率大象战队翻越阿尔卑斯山

经过数年的训练以及与西班牙叛军的战斗,汉尼拔的雇佣军已经做好了进攻罗马的准备,唯一欠缺的是,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向罗马开战的借口。

与此同时,西庇阿家族和罗马元老院也已重视到汉尼拔招募军队的消息,他们决定先与汉尼拔势力范围下的城市萨古托结盟,以此证明罗马的实力,并宣告天下,当然,主要是宣告迦太基人,他们想跟谁结盟就跟谁结盟!他们才是制定规则的人!

令罗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汉尼拔下令包围了萨古托。直到此时,高傲的罗马人还在摆架子,他们派特使前往西班牙勒令汉尼拔撤兵。汉尼拔对罗马人的这种自大非常反感,他拒绝了罗马的撤兵要求,告诉罗马使节,只要迦太基人愿意,他们随时可以向罗马开战。而且,西班牙为迦太基属地,罗马人无权干涉。

之后,汉尼拔攻占了萨古托。这令罗马非常震惊,他们以大战相威胁,向迦太基元老院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元老院交出汉尼拔。这个政治斡旋令大权在握的迦太基元老十分为难,原因是,他们虽然憎恨罗马人,但更惧怕罗马的军事力量,但是,他们对汉尼拔又毫无办法,因为汉尼拔根本不受他们控制。

与罗马的战争一触即发,汉尼拔也在思考如何击败罗马,他深深知道,自己虽然有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但区区几万人根本无法与兵强马壮的罗马帝国军队相提并论,若想取胜,必须出其不意。

最终,汉尼拔选择了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罗马的大胆想法。这个想法不仅大胆,而且离奇,即使现代军事史学家也连连称其为绝世奇迹。

高大险峻的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脉,也是罗马人的天然屏障,按照当时的条件来讲,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在今天,这项任务也十分艰巨,尤其是随军的战象会进一步增加远征的难度。但对汉尼拔来说,阿尔卑斯山只是通往意大利的后门。他认为,这值得冒险。

罗马人却没有觉察到汉尼拔的野心,在我今天看来,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很难觉察到汉尼拔即将“走后门”。元老院派遣了他们精心挑选的指挥官西庇阿去西班牙剿灭汉尼拔。由于罗马帝国有大量人力储备可供征调,极度自信的西庇阿相信,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征服这个年轻的“迦太基暴发户”。

而在西班牙,汉尼拔已为秘密翻越阿尔卑斯山做了最后的准备,训练好的战象也已跃跃欲试,士兵们备齐了鞋子、冬装及大量的补给品。一切准备就绪,在出发前,汉尼拔派出的探子得到情报,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上以打劫为生的高卢强盗很可能会对过路的迦太基雇佣军采取行动,但这些“山贼”并没有动摇汉尼拔直插罗马心脏的决心。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率大象战队从西班牙出发,一路翻越比利牛斯山脉,穿越高卢南部,在短短4个月内,就来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

正值深秋10月,即将到来的严冬,使翻山越岭变得更加危险。另外,高山隘口的天气难以预测,大风雪和雪崩随时会阻碍军队的前进。致命的高寒也是军队的重要威胁。仰望着群山,显得十分渺小的汉尼拔不禁思考,他也许不得不坐等春天的到来。但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很快他就否定了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想法。

历史上第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尝试开始了。但要命的是,汉尼拔与他的部下对这一地区毫不了解,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他们就像一只只待宰的羔羊,全身冻僵,伤痕累累,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一些经过辛苦训练的战象也在途中掉进悬崖,巨大的身躯从高处滚落下去,轰起遮天蔽日的雪尘。

更为不幸的是,山上到处都是岔路口。有很多次,这支浩大的远征军必须从原路折回,重新择路而行。在山上多耽搁一天,就有更多的士兵冻死。然而,这些不要命的勇士们最终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们雇佣到了山里的高卢人做向导。

康奈尔大学的施特劳斯教授在分析这一段历史时认为,如果汉尼拔没有得到高卢人的帮助,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翻越高大的阿尔卑斯山。

“这家伙吉人天相。”他说。

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卢人都对汉尼拔表示友好,曼彻斯特大学的格雷戈里•达利教授一直以来,也致力于迦太基文明的研究,他认为高卢匪帮既不支持汉尼拔,也不支持罗马,他们与所有经过这里的军队为敌,从军队里抢掠物品。

这种说法也是事实,史料记载,汉尼拔的军队的确在连续几天中遭到高卢人的袭击,高卢人杀死了士兵和动物,偷走了值钱的物品。

尽管如此,汉尼拔还是创造了在9天之内登上海拔近3000米山口的奇迹。从这里,意大利遥遥可见。

“意大利,我来了!”在好莱坞电影中,类似这句话的台词经常充满激情地出现,不知道当时的汉尼拔是否也念叨过。如果他果真说了这句话的话,我相信,那激情,也是充满隐忍、愤怒和痛恨的激情。

但有一句我却是可以考证的。从研究汉尼拔军事才能的剑桥大学教授菲利浦•马蒂塞克那里,我了解道,登顶之后的汉尼拔指着意大利对士兵们说:“你们看,那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那里什么都有,只要我们冲下去拿。”

这是一句非常直接、坦荡而粗鲁的话,但却具有无以伦比的力量和煽动性,那些在与高卢匪帮以及高山环境不断搏斗的士兵们,原本又饿又累,士气低落,听了这句话,就好像吃了兴奋剂,瞬间生龙活虎起来。

但老天好像故意与汉尼拔作对,第一场大风雪在暗夜中不期而至。就算他们能够入睡,也会在睡梦中瑟瑟发抖,一觉醒来,身上会覆盖一层冰雪,胡子上挂着冰溜子,连吸气也会觉得疼痛。寒冷的天气使他们的肺也发生了萎缩,很多人都被冻伤,有些人则永远睡在了冰雪中。

苦心孤诣营建起的复仇部队损失惨重,和使汉尼拔心痛不已,但他心里明白,他们已经没有回头路,因为回家的路比通向意大利的路更为遥远。

情形越来越坏,更多的人先后失去生命,恐惧和寒冷像无法驱散的浓雾笼罩在军队中。这时候的远征军,他们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进攻罗马,而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当军队终于抵达意大利北部时,汉尼拔的4.6万人大军只剩下2.6万人。

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天

巴卡家族与西庇阿家族的对峙,就好像猫和老鼠的游戏。当西庇阿家族远征西班牙时,在半路上,他们得知,汉尼拔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已经从其他路径赶到了意大利!

这个绝大的讽刺令西庇阿格外愤怒和羞辱,他迅速将部队由海路运回意大利,打算在北部拦下汉尼拔。但直到汉尼拔到达意大利北部的几个星期后,西庇阿才率罗马军团赶回来。

因为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西庇阿决定速战速决。但汉尼拔并不相信西庇阿会战胜他,因为他了解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士兵们,他们接受的都是流动作战的训练,比笨拙的罗马士兵要灵活许多。

在提基努斯河畔,汉尼拔与西庇阿首次交锋,西庇阿的军队惨遭重创,在这次战役中,西庇阿的儿子第一次有机会见识汉尼拔的战术。但是,汉尼拔得到的并非总是好消息,他的战象正在慢慢死去,这让他倍感伤心。

对此,格雷戈里•达利教授的解释是,大象很可能是汉尼拔最看重的军事力量,他费尽千辛万苦带着它们穿过高卢南部,翻越阿尔卑斯山,为的就是出其不意。但大战还没有正式展开,大象却死掉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不过,这并未影响汉尼拔在罗马帝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达利教授说,眼睛周围出现水波一样的皱纹。

公元前216年夏,汉尼拔攻下了罗马在坎尼的一个重要供应储备地,截断了通往南部产稻区的路线,使罗马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罗马元老院为此选出了两位新执政官特林提阿斯•发罗与伊密略•鲍鲁斯,并组建了罗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支联军。这支约8.6万人的罗马军团像洪水一样涌向坎尼。

开战前夜,汉尼拔的军营里气氛异常紧张,他的部下都急于知道,汉尼拔准备如何战胜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汉尼拔本人是否也很紧张呢?施特劳斯教授不这样认为,他断定汉尼拔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紧张,因为他坚信凭借自己的战术优势,完全可以赢得这场战役。

这是汉尼拔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著名的战役,也是众多国际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施特劳斯教授认为,汉尼拔非常熟悉罗马人的作战习惯,料到一向自大的罗马人会发动简单的正面攻击,不会考虑暴露军队侧翼所招致的危险。而罗斯•利基认为,即使罗马人破天荒地谨慎起来,汉尼拔也会引诱他们上当。罗斯•利基甚至形象地假设,汉尼拔会假装被罗马人打得后退,并亲自上阵控制部队有计划地撤退,实际上,他却在后退的过程中,指挥他的侧翼部队摆好阵势,把罗马军队团团围住。

但这个假设永远地停留在了理论里,它并没有发生。战役打响的早上,罗马军队果然呈正面纵向列队,和汉尼拔预想的一模一样。浩浩荡荡的罗马队伍延伸了几公里,这是汉尼拔和他的士兵、甚至罗马人都从未见过的场面,如此众多的士兵同时出现在战场上,仿佛一片玉米林,只等着收割了。

在罗马的军队中,西庇阿的儿子小西庇阿当时还是一名年轻的军官。这场战争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将教会他如何和汉尼拔作战,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汉尼拔的克星。

汉尼拔在这次战役中,使出了神奇的布阵法,这个布阵法几千年来一直是学者们孜孜研究的对象。在大批的罗马步兵对面,他布下了来自西班牙和高卢的盟军。这支队伍阵形窄长,是应对进攻的首要力量。而双方骑兵在侧翼呈对峙状态。不可思议的是,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汉尼拔竟让来自遥远非洲的雇佣军按兵不动,他自己则和西班牙人以及高卢人一起上阵。

毫无疑问,汉尼拔所处的位置非常危险,但是他的出现可以稳定军心,这正是汉尼拔的个人魅力之所在。他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出类拔萃的军事领袖,也没有想到自己是地位显赫的巴卡家族成员,相反,他只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他所使用的新月队形则帮助他完成了一位战士的伟大梦想。

他率领步兵呈尖锥形进发,引诱罗马步兵直接进攻他预期的地方,也就是他和弟弟马戈所在之处。兄弟俩和士兵们站在一起,一同苦战,保持着阵形。面对罗马人的兵如潮水,高卢人和西班牙人本能地想逃走,但汉尼拔站在他们身边一直给他们打气,使这些步兵有计划地慢慢后撤,将罗马人引入陷阱。

虽然罗马人也觉得进攻未免进行得太顺利了,但他们对这样的胜利渴盼已久,于是高歌向前一路推进。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仅有的一点秩序也没有了,他们正走进汉尼拔的包围圈。

在成功牵制住罗马步兵后,汉尼拔的骑兵打败了罗马骑兵,开始乘胜追击。同时,汉尼拔命令按兵不动的非洲雇佣军切入毫无防备的罗马军团侧翼。当罗马人打了个冷战的时候,举头四望,发现到处都是敌人,他们乱作一团,没法组织阵形对抗。

罗马人进攻的势头弱了下来,先头部队停下了脚步,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汉尼拔的骑兵转头回来,封住了包围圈中的最后一道缺口,使罗马人完全变成了瓮中之鳖。小西庇阿杀出一条血路,侥幸逃生,但他有5万名战友丧生。但战斗并未就此结束,要消灭数万名罗马士兵,绝不是一时半会的事。

这无疑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是一场大屠杀。在罗马,这场大屠杀的影响持续了几十年,让无数的家庭失去男丁,“汉尼拔”的名字成为许多罗马人的噩梦。

经过坎尼之战,汉尼拔击垮罗马、收复迦太基家园的梦想似乎指日可待了。但汉尼拔并没有急于围攻罗马的城市。施特劳斯教授认为,并非汉尼拔不想围攻,而是力不从心,他的军队虽然具有致命的杀伤力,但规模相对较小,适合迅速取胜,而非长期围攻战。要包围一座城市必须拥有明显的人数优势,至少要达到3:1的比例,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为增加人手,汉尼拔派弟弟马戈到迦太基征集援军。同时,他还委派了一名特使前往罗马元老院,希望他们能够投降,以结束这场战争。

但罗马人拒绝谈判,他们将汉尼拔的特使逐出城外,根本不予接见。罗马的这种举措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罗马共和国的权力和军队都来自它的联盟城邦,坎尼之战后,意大利南部的很多城邦已投靠汉尼拔。如果罗马此时表现出懦弱,将会有更多的城邦选择离开。

秋风扎马平原

马戈这边的情况也不顺利,他赶回迦太基后,将来自坎尼战场的第一手证据--从数千名罗马贵族和元老院议员的尸体上取下的戒指呈给大公会议,并宣告:汉尼拔即将取得伟大的胜利,但急需支援才能将胜利之火烧到故乡。但大公会议担心汉尼拔一旦失败将会给迦太基带来灭顶之灾,于是最终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汉尼拔不得不独自与罗马作战,他在罗马的城镇乡村烧杀抢掠,试图将罗马再次引入战争。他相信,如果能刺激罗马人再打一次坎尼那样的大战,罗马就会解体。然而,汉尼拔不知道的是,就在血流成河的坎尼附近,一种新的、坚强的罗马国家意识正在出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小西庇阿。

坎尼之战的幸存者大多认为汉尼拔不可战胜,打算一逃了之,但小西庇阿却利用危机之下的国家意识重新激发了罗马人的斗志。罗马元老院也打破了教条,任命20岁出头的小西庇阿为指挥官。而在通常情况下,罗马指挥官的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上。同时,元老院还放宽了参军条件,征召未成年男孩入伍,签约受雇的奴隶可以换得自由身,罪犯和债务人则可以获得特赦。战争税也翻了一倍,但没有人表示反对,许多普通市民也自愿到军中服役。罗马的大部分盟友也都纷纷加入罗马军团。但他们的忠心耿耿,是因为利益关系。

但此时的汉尼拔却一穷二白,手中不掌握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他口口声声地说要为广大民众赢得自由。坦白地说,谁知道迦太基在哪儿?这里是罗马!

与此同时,小西庇阿已制订了全新的作战计划。首先,他要摧毁汉尼拔在西班牙的基地,然后,将攻入迦太基本土。如此一来,汉尼拔就不得不返回非洲。

施特劳斯教授认为,小西庇阿其实对汉尼拔的感情十分复杂:既仇视,又迷恋,还有几分敬仰。他似乎早已明白,打败汉尼拔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像他那样行事。所以他才决定直捣汉尼拔老家去。

小西庇阿在西班牙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这种胜利是飞跃式的,标志着罗马帝国即将进入欧洲大陆。“这要归功于汉尼拔,他试图摧毁罗马,结果却赋与了它新的生命。”罗斯•利基教授说。他的分析略显偏激,但却是公允的。

在坎尼之战过去4年后,汉尼拔决定亲自攻城。而罗马人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罗马元老院声称要拍卖汉尼拔扎营的那块土地,价格和战前一样。汉尼拔于是也在营帐里拍卖那些建在罗马广场中的房产,但这只不过是又一张空头支票。

局势的明朗使汉尼拔意识到,即使他攻克了罗马城,也无法守住,因为罗马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种国家意识。就算暂时攻陷了罗马城,罗马作为一种国家意识仍将继续存在。正在汉尼拔仍然苦苦寻找机会时,迦太基一个使团给他带来了噩耗:小西庇阿已入侵迦太基,迦太基请求救援。

这个请求,汉尼拔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他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让迦太基的大公们也尝尝孤军奋战的滋味,但那里毕竟是他的故乡。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回到了北非。这是汉尼拔自9岁以后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没有直接回到迦太基城,而是留连在周围的乡村中,流连在一片废墟和荒芜中,无人清楚他在想些什么。他或许在回忆儿时草长莺飞的往事,或许在怅惘未来何去何从的方向,就在这充满沧桑的一刻,他的心中,或许第一次消失了肃杀之气。

本已准备向小西庇阿投降的迦太基大公会议,在汉尼拔回来后改变了主意。他们希望汉尼拔应战。然而,汉尼拔的队伍已大大削减,战斗力也大不如前,他面临着两难境地:军队不一定能战胜小西庇阿,但又不能置之不理。

汉尼拔把营地建在扎马平原上。开战之前,他又组织了一批大象参战。开战前一天,这两位当时最伟大的将领决定碰一次面。他们都对这次“煮酒论英雄”充满兴趣,尤其在汉尼拔方面,他也不想拒绝,对方既是他的敌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学生。

开战后,罗马的优势骑兵很快便击溃了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小西庇阿设计的战术阵形轻易地化解了汉尼拔象阵的威胁,他命令手下排成直列,让大象安然通过。而汉尼拔身边只剩下几名老兵,他们在坎尼之战中表现神勇,如今却落得被围宰的下场。

在这场战斗中,小西庇阿利用自己的方法打败了汉尼拔,他也是唯一真正战胜汉尼拔的人。这场胜利为他赢得了“非洲征服者”的美誉,也拉开了迦太基灭亡的序幕。不久,罗马人就将北非纳入了他们的帝国版图。

汉尼拔失去了军队,他认为,迦太基唯一的希望就是先接受小西庇阿的和平条款,然后再伺机反攻。但迦太基再一次出卖了他。迦太基人迫不及待地要把他交给罗马人。他们兴灾乐祸地说:“都是汉尼拔要打仗,我们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对这场战争毫不知情……”

这次出卖令汉尼拔格外寒心,罗斯•达利教授因此认为,最令他寒心的不是迦太基政府,而是迦太基平民。

在被自己的祖国出卖后,汉尼拔再次踏上流亡之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但他依旧没有改变继续和罗马奋战的决心,他一路向东前行,向一个又一个王国兜售将才,期望东山再起。虽然他的心中也一定充满了愤懑和悲凉,但他还是一直在为理想中的迦太基而战斗、挣扎,他一心要实现父亲的遗愿。

在13年的时间里,汉尼拔策动和支持了所有憎恨罗马的人。罗马对汉尼拔同样余怒未消。坎尼之战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有整整一代罗马孩子,失去了父亲,现在他们都长大了,需要复仇。罗马元老院知道“这个恶贯满盈的家伙居然还活着,居然还在逍遥法外”后,决定“要拿下他”!

罗马人派出刺客去寻找汉尼拔。此时的汉尼拔无家可归,正四处流浪。他在西班牙长大,而他成家的那个省已经属于罗马。迦太基也已灭亡,那里的人都憎恨他,驱逐他。他最终在走投无路、穷愁潦倒中落到刺客手中。汉尼拔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抵抗,服毒自尽。

63岁的汉尼拔死了,他没能看到50年后小西庇阿的孙子回到迦太基的那一天。他的军队将迦太基烧成灰烬,彻底地将罗马最强劲的对手从地图上抹去。

汉尼拔留给罗马人的是无法抹去的阴影,而他留给更多后人的却是风云激荡的千古传唱。


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一带,北抵中亚锡尔河,这个横跨欧、亚、非的辽阔疆域,就是亚历山大所创建的伟大帝国。亚历山大20岁继承王位,33岁逝世,在这13年间,他统一希腊、灭波斯、挥师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葬送了无数士兵的生命,严重破坏了包括波斯波利斯在内的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切只缘于他的一个梦想--抵达世界尽头。

--------------------

追寻世界尽头的征服者

撰文/琳达•霍舍尔

公元4世纪,孕育了现代民主的希腊中心--雅典,正处于权利斗争的波诡云谲中。2300年前的这座城市,好像众星簇捧中的明月,四周林立着众多城邦,其中,最富庶、最具文化氛围的发达之城当属马其顿城邦。马其顿城邦的国王腓力二世创建了古代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军队,在他的统治下,整个希腊,除斯巴达城邦之外,已被全部统一。

腓力二世娶有多位妻子,其中奥林匹亚斯公主为他生有两个儿子,因次子亚历山大才能突出,已被立为王位继承人。但让他头疼的是,亚历山大生性桀骜不驯,缺乏“正统”思想。为使亚历山大“文武双全”,腓力二世在亚历山大13岁那年请来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家教”。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基地设在废墟小镇米埃扎。在这里,他把自然、科学和政治理论一同教授给包括亚历山大在内的贵族子弟,并教导他们背诵《荷马史诗》,史诗中那些古希腊众神和英雄时常令这些王室子孙兴奋不已。

亚历山大过人的胆识也在这个阶段发挥出来。有一次,他想买一匹战马,但因战马性烈而被腓力二世拒绝。倔强的亚历山大于是在父亲面前驯服了烈马。后来,这匹战马陪伴他征战疆场15年。

但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没有维持太久,当腓力二世新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后,亚历山大生母奥林匹亚斯被打入冷宫,父子关系随之日渐冷漠。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亚历山大成为一国之主的事情出现了变化。不过命运总是变幻无常,在亚历山大姐姐的婚礼上,当腓力二世进入竞技场时,突遭一位马其顿贵族的刺杀。国王的去世,使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峰回路转、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王位。

亚历山大任命自己最亲近的好友赫费斯提翁担当要职,并帮助自己铲除存在威胁的皇亲国戚。母亲奥林匹亚斯首当其冲,逼死了新王妃和一位公主。亚历山大的政治地位得到巩固后,他开始调动兵力向雅典进军,很快便赢得胜利。

初战告捷使亚历山大兴奋不已,但他不满足于眼下的帝国,他想起父亲腓力二世在世时一直想攻破波斯帝国的愿望,于是决定完成父亲遗志。

扩充领土的雄心使亚历山大转眼便忘记了父子间曾经的龃龉。当他的目光定格在这个小亚细亚国家的那一瞬间,他的名字从此走上了历史的扉页。

“宙斯的儿子”与“被遗忘的宙斯的儿子”

亚历山大在向波斯进军时,采取了一边行军一边打仗的方式,结果在他抵达波斯帝国边界之前,就已征服了大片领土。

还没有与波斯军队对垒就已获得大片土地,这个消息让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极为愤怒,他要求斯巴达军队攻打亚历山大,在遭到拒绝后,他决定杀一儆百,先消灭斯巴达其中的一个城邦。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杀戮不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在擅长心理战术的亚历山大的鼓动下,斯巴达的其他城邦都纷纷投到亚历山大麾下。转眼间,亚历山大就实现了希腊的真正统一。

极度愤慨的大流士三世决定亲率强壮精良的波斯军队进驻地中海沿岸的伊索斯,与亚历山大展开激战。不幸的是,他又一次败在了亚历山大的“激情演讲”之下。

亚历山大的演讲可谓古代“励志”版,他鼓舞士兵大胆展开灵活战术,大开杀戒,无需惧怕,因为“我们的敌人几个世纪以来都过着舒适奢华的生活,早已是外强中干。而我们马其顿人饱经战争的磨练,英勇无畏。”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一再强调,“你们有我勇敢无畏的亚历山大,而他们,只有庸朽不堪的大流士。”

这番演讲使马其顿士兵愈战愈勇,大流士则一路败北。

落荒而逃的大流士直奔波斯统治下的另一座城市美索不达米亚,惶急中,他已无暇安置母亲和妻儿。亚历山大找到这些妇孺老弱后,将他们软禁起来,然后,继续向外扩张。

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从小亚细亚的沿海地区、波斯人占领的埃及地区、中东、波斯王国的中心地带、里海和印度山脉之间的北部地区,一直延伸到印度西部,直至印度河谷。当时的古埃及,正处于波斯的铁蹄下,亚历山大的到来无疑像个解放者,实际上,亚历山大本身也是一位入侵者。他在征服古埃及后,身穿埃及长袍,宣称自己为埃及法老。他还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新城,名为“亚历山大”。为强化“神权天授”的思想,他决定率领军队到锡瓦绿洲中的阿蒙神庙去拜求神谕。

由于不熟悉沙漠地形,他们曾一度盲目地穿行在风沙中。路上,他们听到许多传说,大都是说波斯人是宙斯的儿子。这种传说坚定了亚历山大寻找阿蒙神庙的信心,因为他要借助神的谕旨打破这些传闻。

据说,奇迹果然出现了,神化身为一条蛇出现在亚历山大面前,给他指出了通往绿洲的道路,使他得以顺利抵达阿蒙神庙--一个约10英尺宽、20英尺长的密室。在密室中,亚历山大与神进行了只有历史和他自己才知道的沟通,总之,在走出密室的时候,他开始自称是“阿蒙神之子”、“被遗忘的宙斯的儿子”,他要“找回自我”。

“找回自我”的另一层意思大概就是征服世界了,因为从阿蒙神庙返回后,这位马其顿的“埃及法老”再次率兵征战。征讨的对象仍然是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拂晓,“宙斯的儿子”与“被遗忘的宙斯的儿子”在高伽米拉打响了战役。

大流士并不畏惧战争,他并且熟悉这片平原,军队中机动灵活的战车都给他带来了胜利的希望。但也许亚历山大是他命中的克星,战争持续到黎明时,足智多谋的亚历山大已扭转了局势,他推算大流士的军队业已精疲力竭,于是发起猛攻。虽然大流士在军队数量上优越于亚历山大,最终还是再次亡命天涯。

这次惨败,使大流士决定结束他的政治生涯,但命运却好像有意捉弄他,正当他准备过起平民生活时,一场政治谋杀却降临到他头上。

大流士死后,亚历山大又为自己加冕了一个称号--“亚洲之王”。同时,他还继承了波斯王朝的传统礼俗。他在攻打波斯之前,曾派使节穿越沙漠拜见波斯王。据使节说,波斯王和他的妻子们过着舒适而讲究规矩的生活,为示尊严,波斯王的双脚甚至从不接触地面。亚历山大尽可能地沿袭了这一王室传统,把自己也描绘成一位不折不扣的皇帝。

但亚历山大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从巴比伦到波斯的苏萨,又穿过波斯关口抵达波斯波利斯,然后,越过山脉抵达北部的埃克巴塔那。其间,他与波斯残余军队又进行了交锋,在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他最终平息了波斯人再战的气势。

2000多年后,我们已经很难在当年的战场上找到厮杀的痕迹,只有那曾经的杀伐之声伴随着阵阵风声,似乎仍然飘荡在耳边。

波斯版“火烧圆明园”

亚历山大在远征的过程中,除强大的政治野心支撑他锐意向前外,他的谋划有术和外交策略也使他在征战中游刃有余。

亚历山大行军打仗,相当于一个城池、一个民族的大迁徙。首先,他有一支先头部队,专门负责寻找合适的驻扎地点。由于当时没有地图,所以部队中还有专人负责测量行进距离,方法按步伐计算。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主要与一群骆驼为伴,因为骆驼无需照料,在缺水的情况下可连续行走10天。

当先头部队的测量结果反馈给亚历山大后,大部队会根据这个结果以每天行军约16英里的速度跟进。

在那个时代,迁徒过程非常繁杂,男人需背负工具和武器,女人需照顾孩子和随身携带的日常必需品。尽管如此,大部队中的各行各业仍在蓬勃发展,军需官、赶驼人、奴隶、手工艺者、文书、医生、商人等,在队伍中或求医问药,或打情骂俏,或从事贸易活动,在开战前,还有约200名磨剑工丁丁当当地打磨兵器和青铜头盔等,一片热闹景象。在与大流士的最后一次战争中,亚历山大甚至不惜动用“体己”来供养军队保持这种红火。

就这样,亚历山大的军队生龙活虎地一路推进,当他们抵达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时,甚至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亚历山大将波斯卫兵编入自己的军队,并下令允许自己的士兵任意劫掠和破坏,城中的男人可随意屠杀,城中的女人和财富,谁抢到就属于谁。

这种行为激怒了一位妓女,在一次盛大的庆祝仪式上,她怂恿亚历山大烧掉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建于大流士一世时期,古城依山而成,是众多宏伟宫殿群的集合体,代表了自然地貌和人类艺术精华的完美结合。就是这座不可多得的人类遗产却因为这个女人的一句话而毁誉一旦。她说:“波斯人曾焚毁雅典的神庙,现在是血债血偿的时候了。”亚历山大听后,立刻一把火烧毁了波斯波利斯。直到他第二天醒来,看到废墟上依然余烟袅袅时,方才追悔莫及--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宫殿。

这位敢做敢为的妓女被史学家称为爱国者,我们对这位不知名的美人也充满尊敬,只是感到遗憾的是,火烧波斯波利斯的行径,让我们想起了中国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还没有这个词,一朝毁于一旦,留给后世的不仅是某个人的扼腕叹息,因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某个人、某个民族、某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按照现在的遗产保护法规,它应该享有战争豁免权。

去年冬天,当我们不远万里搭乘飞机,转乘汽车,又经过遥远的徒步行走,终于来到这片土地上时,眼前是一片荒芜的废墟。那些零散的石柱、倾颓的墙体以及墙壁上残损的人物肖像,在暮霭沉沉中,默默见证着往日的辉煌,同时也愈显苍凉。

对于亚历山大来说,火烧波斯波利斯事件也使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他意识到,作为被征服者的敌人,他根本无法治理他们的土地,这使他决定对波斯采取怀柔政策。他开始放弃马其顿人的传统习俗,遵从起波斯人的礼节,低身鞠躬,把手举到嘴边,并起用波斯官员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后来,亚历山大发现,波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野蛮,而是一个开化的民族。于是,在他的军队编制中,波斯人占了多半,而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仅占1/4。

亚历山大的“亲波斯”立场,引起了昔日战将的猛烈抨击。在一次晚宴上,昔日密友和得力干将克雷塔斯抱怨亚历山大过分忽视马其顿人的利益,只知迎合波斯人的意愿。一向冲动的亚历山大暴跳如雷,他从一名试图阻止他的卫兵手里夺过长矛,刺入了克雷塔斯的胸膛。当他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史料记载,悲痛欲绝的亚历山大3天粒米未进。

尽管亚历山大亲信波斯人,但在波斯波利斯,他的军队还是掠夺了大量黄金和白银,当他继续北行时,曾从当地居民那里征用了上万头驴子和5000头骆驼用来载运珍宝。我们到达波斯波利斯时,也是沿着这条当年这条运送金银的要道北上的,如今它仍是游牧部落的必经之路。

当时正值黄昏,我们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未免有些感慨。因为在亚历山大的时代,这条路还只是羊肠小道,仅容两匹马并行,而且,道路崎岖不平,没有任何标记,走出这条小路,需花费几个星期的时间。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中,它还曾让亚历山大的大军陷入困境。但现在,就在我们缓缓通过时,与我们并排通过的还有10多头慢腾腾行走的羊,它们在朦胧的万丈霞光中,眨着温顺的眼睛时走时停,令我们一时有时光倒错的感觉。试想,这条坦途若出现在亚历山大面前,他所征服的国家也许还会更多,世界格局也许还会因此发生巨大改变。

不仅道路难行,气候的变化也使当年的亚历山大大军饱受磨难。在前往埃克巴塔那时(公元前330年春),因气候骤然变化--士兵刚离开炙热的沙漠,立刻遇上严寒,因此,战争还没有开始,军队就损失过半。当他们好不容易抵达埃克巴塔那后,亚历山大立即宣布在此地建立政府,结束对波斯帝国的侵略。

但长达5年的征战,并没有使亚历山大产生返回欧洲的愿望。他从一系列战争中积聚起来的巨大财富中,只有相当于35万美元的物资被运回马其顿,这位堪称古代历史上最为富有的王者之一,把其余的财富全部都用来供养军队。

他把一部分老兵安置在新建的城市里,又部署了卫戍部队。所有的城市、商战以及边境城镇,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我们在这次考察中确认,波斯有70多座城镇使用了他的名字。他还把大量金银制成钱币,印上他的肖像,风格类似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阿蒙。

亚历山大希望自己的形象和威风能够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更远大的目标,他把政治蓝图指向了遥远的东方。此时,财富对他来说,已无足轻重。

“感谢神,感谢……葡萄”

经过3000英里的长途跋涉后,亚历山大大军来到位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处的奥克苏斯河畔。他把金银财宝都保存在河岸的神庙中,这些神庙相当于亚历山大的银行或国家财政部。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金制品,其中有一辆用纯金打造的战车。

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在这次跋涉中,尽显了一贯的同甘共苦精神--最后一位士兵未抵达河岸之前,他决不允许自己休息。他的这种精神使许多被征服的居民甘愿与军队一起迁移。也有战败部落的妇女沦为奴隶,或成为军人的情人。亚历山大鼓励士兵与当地妇女通婚,繁衍后代,营造军营家庭。据称,当时隶属于军队的儿童竟然多达1万人。

亚历山大本人也曾不可救药地爱上一位战败土司的女儿罗珊妮,并以当地习俗完婚。据称,当他们经过亚马逊人的领地时,亚马逊女王还专程前来拜访亚历山大,要求为他生下一个孩子。不知是传说使然,还是亚历山大不为所动,我们在梳理历史的轨迹时,并没有发现亚历山大在亚马逊留有后代,而是依旧按照最初的意愿向亚洲挺进。

亚历山大的目标是穿越兴都库会山脉。兴都库会山脉是阿富汗与印度的分界线,原意为“印度杀手”,巴基斯坦境内的提利契尔峰是兴都库会山脉的最高峰,意为“鹰无法越过的高峰”。整个山脉地势险恶、环境恶劣,亚历山大军队当时并没有行军地图,无法确定具体位置,因此,无人相信他可以征服此山。但他还是于公元前327年穿越了兴都库什山脉,直指印度北部,即现在的巴基斯坦。

在古希腊的宇宙学中,兴都库会山脉是大海的源头,世界的尽头。但这些勇敢的马其顿人翻越此山后,惊讶地发现,山背后并非世界尽头,横亘在眼前的是雪山与冰川,而在雪山与冰川后面,仍是一望无际的世界。

每次我们回想这段历史时,都禁不住想象,当年他们一定有过短时间的迷惑,不知置身何处,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一个确切的理由是,当他们在在这个完全未知的世界,在一个名叫奈萨城的山区,发现大量野葡萄与马其顿的葡萄非常相似时,竟然发自内心地认定,当地居民与自己存在亲缘关系!

我们相信,直到此刻,亚历山大才真正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些追随他多年的士兵们也第一次深刻地触景伤情。

事实上,卡拉沙部落的当地人的确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地人为他们举行了庆典,并载歌载舞地欢祝。亚历山大被当地人的亲切所感染,没有剥夺部落首领的统治地位,使卡拉沙部落的某些风俗沿袭了数百年。比如,在丧葬习俗方面,当有部落亲人去世时,他们会为死者雕刻木制肖像,并将尸体放入棺材,有序地摆在郊外不远的地方,而不是埋进地下。这一风俗的沿袭,大概要感谢那些兀自酸甜的葡萄吧。

不过,又有传说表明,那些暴露在外的棺材为亚历山大的军队提供了现成的生火材料,他们抽走了棺木,却将尸骨撒得到处都是。

历史上的是是非非,我们今日已无从查考,至少在现在的卡拉沙部落早已不存在这种争议。这里的居民大多自诩是历山大大帝的后裔,并因希腊和马其顿士兵是他们的祖先而感到格外的自豪。他们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着亚历山大的军事战役,言表之间,不再有祖先的肃杀之气,而是流荡着欢喜和雀跃。

其实,亚历山大最初的确为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所着迷,他在这里看到了许多珍稀动物,如红眼犀牛、巨蚁等。神奇的风俗也令他大开眼界,有大胆开放的性爱描述;百岁隐士;狗头人身的异士……但与此同时,这也使他萌生了征服的欲望。

为了使厌倦征战的士兵再动干戈,亚历山大又一次利用了宗教的力量。他从希腊神话中找到了征战印度的依据--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曾被印度人征服。亚历山大狡猾地告诉士兵们,他就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为了给自己的祖先--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复仇,他们必须进行这场战斗。

我们至今仍然疑惑亚历山大的宗教信仰问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与神的沟通,都是独自进行,而且,每次神的旨意都完全依照他的意志而表达。在神灵占据重要地位的古代,如果亚历山大果真只是利用宗教来完成自己征服世界的大业,那么这位现实主义者本身的确非常与众不同,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于同时代人的思想

第一次遭遇大象兵团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率军抵达印度河流域。马其顿人本以为这又将是一场血腥战争,但迎接他们的却是印度王子塔克西拉送给他们的数量庞大的大象,这使军队平安穿过了1英里宽的界河。

在这片平和宁静的土地上,亚历山大看到人们在不断祈祷,长期处于冥想状态。这种纯朴的生活状态使他骤然转变了征服态度,他像对待兄弟一样对王子说:“我们来到这里,绝不危及你们的生存。你仍是这里的统治者。”这种“慷慨”,使塔克西拉王子感激涕零。

在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有如此描述:“当一个男人生病时,他最亲密的男性朋友会杀死他,然后吃掉。女人生病后也是如此。任何人临终时,都会作为神的祭品被吃掉。”但亚历山大在这里并没有看到这样恐怖的场景,他和士兵们也没有遇到食人族。相反,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整合体,即键陀罗文化。

在这种和平的表象下,亚历山大内心却与印度风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使自己的士兵也保持本民族特色,同时强化军事训练。将近10年的征战已使士兵士气大减,为鼓励士兵,亚历山大安排了盛大宴会,希望能歌善舞的印度女人能够弥补士兵心中的苦闷。

同时,印度方面也在加强训练大象军团。大象庞大而勇猛,它们能够理解并执行25种不同的作战命令。不过,它们非常讲究卫生,每天训练结束后都必须洗澡,否则便不会驯从。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看来也颇有意思。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与印度在经历了虚假的和平后,终于爆发了战争。亚历山大的历次战争获胜,大多归功于他统筹全局的作战计划,这一次,也是如此。他首先安顿一部分士兵在河流一侧扎下营寨,制造假象,分散印度国王波鲁斯的注意力。而实际上,他早已派兵从营地17英里处的希达斯皮斯河上游抵达对岸,准备在波鲁斯没有集合军队前进行突袭。

波鲁斯拥有5倍于亚历山大的兵力,还有一支强大的战象队伍。战争伊始,在大象的冲击下,亚历山大失去了优势。随后,波鲁斯投入了全部兵力。但亚历山大很快就调动了骑兵,扭转了战局,把印度军队引入河谷中前后夹击,波鲁斯在夹击中受到重伤。

结束战役后,亚历山大问波鲁斯:“你希望得到何等待遇才肯臣服?”波鲁斯骄傲地回答:“我需要享受一个国王应有的待遇。”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亚历山大恢复了波鲁斯的王位。然后,继续挥师东进,梦想到达世界尽头。

重返家园充满艰难

长期处于征战的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想到前面的征途仍是那么遥远,加之物资匮乏,很多人开始中途逃跑,还有些人公开叛乱。亚历山大再次使出了他的杀手锏--慷慨激昂的演讲。但昨是今非,演讲已经不再能振奋人心,军队将领与他的关系已逐渐疏远。

          亚历山大在帐篷中沉默了两天两夜,希望士兵能冷静下来权衡利弊,但并没有人为之所动。亚历山大决定向神请教。第二天,他把神的谕旨告知给部下--他们将返回故乡。消息传开后,饱受征战之苦的士兵激动得不知所措。

亚历山大一边派出医师寻找解药医治中蛇毒的士兵(有记载说,被蛇咬死的士兵远比死于战斗的还多),一边请来腓尼基造船工前往印度一处新建的亚历山大城建造船只。1000艘船建造完成后,亚历山大带领士兵踏上了必须横穿整个印度的返乡归途。

         一路上,每到一处,士兵们都充满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当地人并不会忘记先前被侵略的仇恨。在途经马利亚部落时,械斗终于发生了。不肯屈服的马利亚部落首领带领族人顽强抵抗,虽然亚历山大仍然身先士卒,但是,当他刚刚翻过城墙时,云梯突然折断,跳入城内的亚历山大顿遭围攻,紧接着,一支箭射入他的胸部。危急关头,一个部下冲过来救下他,把他转移到安全地方藏匿起来。

        7天后,亚历山大伤势稍好,他带领军队慢慢接近印度河谷南部城市。此时,当地人的反抗情绪已激起了马其顿士兵的征服欲,但亚历山大深深知道,这种情绪中掺杂着更多的绝望。为减少士兵的伤亡,亚历山大决定兵分3路返程,第一路主力部队由他带领,向印度河口进发,经由帕塔拉城,穿越葛德罗西亚沙漠;第二路向北进发,西行与之会合;第三路乘船沿着阿拉伯湾海岸线前行。

       但穿越沙漠却无疑是一个灾难。白天行军,沙漠高温令人窒息,夜晚时,饮水和饮食又成为一大问题,大批的骆驼被迫宰杀。在长达60天的行军过程中,有3/4的人没能走出沙漠。我们经过粗略估算,得出结论:沙漠夺去的士兵生命,超过了过去所有战争中伤亡士兵的总和。我们无缘与亚历山大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但我们相信,在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应该为此感到耻辱。

        回到波斯后,亚历山大将权力平等地分配给胜利者和被征服者,但这仍然不能弥补他对那些无辜生命的葬送。在长达11年的远征生涯中,他每行经一处,都需要当地居民供养他那由6万人组成的军队,没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平民,他从一开始就会失败。频繁的战争还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尽管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世界,但创伤仍然是深重、不可逆转的。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一代帝王亚历山大病逝。至于他的确切死因,我们在查考了史实后筛选出主要的两种,一是死于疟疾,二是死于毒杀。但无论哪一种,日沉月浮,星光幻灭,临终时的他是那么的平静而满足,虽然他那时还一心想征服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