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香楠国际售楼部:教育技术学——永远的虚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8:33

教育技术学——永远的虚妄?(一)

教育技术的历史上,每当出现一种新的技术,就会引起一阵对技术促进教育的美好憧憬,甚至是虚妄的幻想。但是,这些美好的幻想最终都无法逃避破灭的命运,成为后继者的警示。广播、电影、电视等等,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不知道信息技术是否也难逃此厄运。

然而,我们似乎总患有健忘症。前人的教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逐步荡涤,只能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静静地躺在那被遗忘的角落,成为教育技术学永远的痛。

为什么教育技术总是不断有幻想,又总是不断被无情地抛弃呢?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像是给教育技术打了一针强心针,刺激领域的发展,但似乎又始终无法走出“技术——热潮——低谷——新技术”的怪圈。

事物的发展通常要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技术的出现可以视作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外因,因此,每当一种新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就会兴盛一阵子,而内因的不足则必然决定了随后的衰弱。这个内因就是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学科知识。

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造新知识。教育技术学努力想成为一门科学,但在知识的生产和积累上又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匮乏、方法的贫瘠是制约教育技术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领域内研究人员的素质结构。

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展望性的,类似对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前景的描述,如论述ppt在教学中的价值、Blog在教学中有什么优势等;另一类是深入性的,是深入、具体揭示某种技术在某种特殊教学情境中的应用特点和规律,如如何利用动画技术促进小学生平面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Blog改善初中生议论文的写作策略等。前一类知识属于浅层应用,后一类则属于深层应用。

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多脱胎于技术学科,基本是媒体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前一类知识的创造方面有优势,但在后一类知识的创造方面则力有不逮。原因在于第一类知识的创造相对简单,属于介绍性知识,主要靠经验和主观判断,不需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而后一类知识则相对复杂,属于深层规律的揭示,通常是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完整的研究才能获得。而且对于教育技术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第二类知识的创造还要求研究者对各相关领域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但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既在研究方法的掌握上存在不足,又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上存在缺憾,所以很难在后一类知识的创造上有真正的突破。

教育技术是研究如何使用技术促进教育活动的,而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上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可谓微乎其微,所以当他们面临深层次的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比如,我们想通过动画来帮助小学生形成平面的概念,但是,我们却不了解什么是平面、平面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无法设计出动画来帮助学生形成平面的概念?而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

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既要受技术的制约,又要受教育、心理学的制约,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二者的制约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技术应用的初期,技术能力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创造制约力较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初期,技术系统造价比较昂贵,操作复杂,只有技术专家才有机会接触这些技术系统,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操作这些技术系统。等到技术系统成熟之后,成本降低、操作简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也能基本把握他们,此时,技术的制约作用就下降了。同时,由于应用深化的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的制约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怪圈,不能说和这个问题没有关系。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技术学恐怕只能永远都是虚妄,尽管他在当下显得十分辉煌。

教育技术学——永远的虚妄?(二)

从前一篇blog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未来的趋势必然是要走心理学化的道路。事实上,整个教育学科近百年来也一直有这样的趋势。今天上午听陈丽教授的报告,她在谈到他们研究所最近研究的一些问题时也可以看出有这样的趋势,尽管她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心理学化这个观点。

从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也可以佐证教育技术心理学化的趋势。我在前面写的一篇关于美国教育技术学界两大学术阵营的blog中也提到过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一大批学习心理学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使教育技术学得到新的发展。虽然我的证据不足,但从一些文献中也能窥得一斑。

Reiser主编的那本书里,第三章是着重介绍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演变的,他在书里列举了不同时代美国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的观点,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列举出的这些专家名单中,70年代前的,多是媒体专家,而70年代后的,则多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家。

Ely曾经主编过两本教育技术经典文献,第一个版本收录的主要是早期的经典文献,第二个版本则是较近期的文献。从两个不同版本的对比中,也能看出上面提到的这个现象。我想其他一些关于教育技术历史的著作,或者有介绍教育技术历史的著作,恐怕都能反映这样的趋势。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

然而更令我困惑的问题是,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转变的发生,在这些因素中,究竟有哪些是属于外部环境的,哪些是属于学科发展内在原因的,对中国的教育技术发展有何启示?我们又该如何走?毕竟,国内目前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心理学化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随之而来的方法的变化,心理学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实证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在引入心理学的同时势必引起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倾向我认为是合理的,但如何处理与其他研究取向的关系,毕竟教育技术研究的是复杂的教育问题。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