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早炎一定会遗传吗:子虚:李镇西上书之关键词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26:32

子虚:李镇西上书之关键词点评

0

用李镇西自己的话来说,“这几天,成都各媒体的热点,是温家宝总理对我去信的批示。” 首先要说明一点,无论李镇西还是温家宝,均属我很有好感的公民。只是,由于我实在不能把去信和批示诠释为两位普通公民之间的私人交流,依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煌煌定义,参照李镇西此举的煌煌成果,我的结论是:上书。

既然不属私人交流,且,作为公共事件,影响了和正在影响着中国及其教育,故而,也想凑个热闹,说几句话。同理,俺的话,也只能被界定为某种公共话语——公民对公共事件发表的话语。固然,脂砚斋、金圣叹流绝对无法跟曹雪芹、施耐庵比肩,但,就生物多样化原则来说,他们及其存在,自有其合理合法之处。至于,关键词是否真的关键,只属于“第N个哈姆莱特”的范畴,任性而为,不做计较。

下文体例:关键词;关键词所在李镇西上书或事后语或批示;原句;俺的点评。分别用粗体、楷体和宋体呈现,以示区分。为醒目计,李镇西君原话,刷成蓝色。

1.关键词之一:突然

写着写着,便突然想到,何不把这信直接写给温家宝总理呢!

这日,在刘铁芳博客上看此文。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为什么自己不说两句呢?其实呀,我自个儿明白,打小以来,这爱管闲事的毛病就没改正过一天。这不,老毛病又犯了。不过,所有毛病,在它“犯”的时候,总是“突然”的。所谓“病来如山倒”是也。其实,即便依照佛祖“十二因缘”说,这世上也没什么东西是“突然”的。你说是不?

按照一校之长的标准,俺对李镇西如此出位大胆富于想象力的公关能力,还应表示由衷的钦佩。不过,如果李氏把这封信改投全国人大相关机构,倒是更符合“法的观念”。当然,李的选择,亦由中国政治传统与现实规则而定,苛求不得。无论怎么说,我不认为此举全然属于某种“突然”。此说,当不为信史所采。

2.关键词之二:关怀

我把总理的批示理解为对所有乡村教育的关怀!

在我的经验里,“关怀”从来就不是一个公民社会的正常语汇。我曾经暗下决心,自己,决不将其用于公共事件与公共人物。如果李镇西君是我的朋友之一,那天,他心烦,找我发牢骚。我回应他支持他的那些个话语,估计,是不会被冠以“关怀”的名头的。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而已!

学校里,教师跟学生提的建议和意见,往往被称做“教诲”。而学生跟教师提的建议和意见,却有着与上不同的说辞。这些概念的诠释,早已超出了语文教师的职业领域。而这些鸿沟之所以分明至今,大约,也是中国无法迈向平等的障碍之一。看来,有太多的理由,让李镇西君与我们一起,直呼任重道远士不可以有半点儿马虎!

3.关键词之三:好处

我不后悔写这封信,而且特别为这封信为我校以及四川的乡村教师带来种种好处而自豪!

既然自豪,当然与后悔无缘。这点我很理解。我不很理解的,是“好处”二字。翻开词典,大约当解为“使人有所得而感到满意的事物”。李校长公关成功,他的学校自然会受到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了——那简直是一定的。且,面有德色的是,整个四川的乡村教师或许已将因此而受惠,可谓功德无量。是不自豪孰可言自豪哉!俨然水到渠成。

1980年代前期,中国流行一出名唤《新星》的电视连续剧。剧中,主人公某公务员李向南呼风唤雨,改革之途云起云飞。现在想来,李向南之所以那么牛,还不是因为他攀上了上司的上司省级一把手某某,后者,扮演了“坚强后盾”的角色。任何个案,如果没有“普适”到法制层面,那么,这种受惠,最终还是个案。中国的现实和历史,连篇累牍地演绎着,不算新鲜。

4.关键词之四:接见

整整一天,我先后分别被区委刘守成书记、成都市委李春成书记和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接见。

区、市、省,层层接见,有条不紊。机制运作之高效及其次序,岂止井然!我在想,李镇西及其学校,早已存在。区、市、省教育的等等问题,亦早已存在。现在,诸君如梦初醒,争先恐后予以接见。李镇西君受宠若惊之情,多么地难以言表啊!遗憾的是,他们接见的,是“得到总理回帖”的李镇西,而非平民校长李镇西。所谈的,断不是李镇西个人的家长里短,俨然公共话题。职业人,做自己职分内之事,接什么见,悲乎!

而作为“新教育”大将之一的李镇西君,居然感激至于零涕,连呼“接见”。殊不知,该语汇也属于早应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材料。接见的背后,没有半点儿公民意识,所有的,仅只“微臣愚鲁,不胜惶恐”之类战战兢兢。我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真正能够引领中国及其教育走向现代与世界的元素。一个“接见”,可见,李镇西君及其“新教育”,新的,实在有限,相当有限。

5.关键词之五:亲笔批示

在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接见我的时候,我看到了总理的亲笔批示。

批示,当然也属于一个等级森严的语汇,按下不表——因为,相似的意思,前面已经表过了。照我看,批示,无非口头和书面两类。“看到”而非听到,自然属于书面批示。书面的意思,无非是“他写的”而已。语意上,应该不会有混淆的可能。那么,加上“亲笔”,岂不显得多余!

逻辑上讲,世界上太多废话。功用上说,还真没一句话是废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废话么?不,高明之至的回避术也。中国文章中,多有“亲自”,坊间笑话,亦有“您亲自上厕所”云云。话锋所及,无非大众对“官本位”之深恶痛绝而又无奈之至,还能有什么!哪天,这个“亲自”及其兄弟姐妹全部从中国文本里消失了,大约,中国的公民社会也就隆重莅临了。

6.是您的一次讲话

敬爱的温总理,是您的一次讲话坚定了我的信念,并促使我真的走上了乡村平民教育之路。

这种语言,40年前应该最为流行。所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里,他们,没少发这样的壮语豪言。俱往矣,回城潮的时候,无不一浪接一浪。“一次讲话”有那样的功效么?我想,如果我是温总理,我就不会相信。很多的文件里,多次出现“中央三令五申”,为什么?一次讲话,功效不显啊!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首先,都应从“经济人”的视角去诠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说得并没错。同时,我也时刻准备着接受并认可类似于佛祖、耶稣、德兰修女及其追随者的慈胆仁心。后者,属于芸芸众生中很少得以具备“超越性”能耐的主儿。说到这里,我并不是不打算相信李镇西君的志向与话语,只是,我对“一次讲话”的神奇功效,将永远持保留态度。无论,讲话者是谁,多么伟大光荣。

7.平民教育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

在我印象中,“平民”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印象中,当代中国,早已没有贵族。查词典,上面写着,“泛指普通人民(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诠释,中国,现在非但没有贵族,也不存在特权阶级——阶级早被宣布消失。那么,逻辑上看,“平民教育”这个概念,在法律上难以成立。扯起“平民教育”旗帜,法理上,颇有非法之嫌。

现实逻辑中,我倒是不想反对。只是,我对“平民教育”内涵的界定,大约与李镇西君不同。在我看来,对“平民孩子”实施教育,并不能算作“平民教育”。重要的,是教孩子什么。通过教育,让“朝为田舍郎”的他们,鲤鱼跳龙门,“暮登天子堂”,古已有之。我想,或许,很多人理解的平民教育,大约都是这样子的。这不算。

所以,非要提口号的话,我还是倾向于提“公民教育”。从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入手。尤其得告知他们,他们拥有哪些与生俱来的神圣权利。同时,启发他们,自觉且百折不回地寻找——抵达这些权利胜境的路径。比如,一个公民,有权告知公务员自己的需要,不必扭扭捏捏,大可理直气壮。因为,这是宪法赋予你的神圣权利,属于天赋人权。我觉得,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体制。脱离体制优化来谈素质,永远,只是隔靴搔痒。

8.爱心

他们无怨无悔,以自己一颗真诚无私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孩子,让孩子感到真正的爱。

我是教师,我和我的同事,都是教师。我们的生活,不乏高尚感,也不乏无力感。经常,陷入一地鸡毛的困惑和无助之中。于是,将心比心,我不相信李镇西君对他担任校长的那所学校教师的此类描述。我可以旗帜鲜明地说一句话——肯定是假的。当然,我并不认为李镇西君有什么恶意。在此,我想抄写一句西谚于下:人啊,经常会被自己的谎言感动得热泪盈眶!

无论“无怨无悔”,还是“无私”,都是异常绝对的话。绝对到,不存半点尘渍。问题是,我们都在这个尘土飞扬的世界上生存着,有辉煌,有卑微,这才是真相。对教师,妖魔化是不足取的,同时,天使化也是不足取的。因为,它同样背离了真相。至于“爱心”,我不多说了。我向来认为,教师职业的内涵在于思维和智慧,而非所谓爱心。我说过,如果只是爱心,那用不着来学校,用不着教师,让孩子跟着他奶奶去,最到位。

作为校长,还是多关注教师的疾苦为好。如果说“平民”,教师尤其农村教师,便是最经典的平民。其中有些人,从来,非但平民,简直贫民。如果把教师的爱心比作银行的话,那,也得有人先把钱给存进去才行。否则,只是一味取贷,不发生亏空才怪。而这些“存钱”行为的保障,正在法制保障——社会公平、公民权利旗帜之下的普适性的社会保障。

9.倡导

我在学校教师中倡导每天做“五个一工程”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发达国家之发达,无不秉持“大社会,小政府”之格局。而我国,正好相反,“小社会,大政府”,公权力极度膨胀。经济领域,“做大做强”的鼓噪声中,央企垄断变本加厉,而民企力量愈来愈薄弱。在我看来,绝对不是好事。当只剩下政府一家说了算的时候,我看,实质上,又将返归“计划经济”年代。计划经济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由于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大脑,所以,需要形成一种每个大脑都得以开动,且在“市场中”竞争取胜的格局。如此,方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相对优化。

从李镇西君的口气看来,他所奉行的,已然是“精英治国”那一套。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他有着“倡导教师”的世俗权力和智力自信。在我看来,所谓校长,仅只一个“召集人”——把大家召集起来,给学校里每一颗大脑以“开动的权力”,然后,凝聚团体智慧,做好公共事业。或许,李镇西君该去考察一下欧美教育,仔细体味一下人家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否胆敢以“伟大导师”自居。种种迹象表明,李镇西君依然还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拥护者和身体力行者而已,无它。

创造和学术,其基本依托,便是个性与多元。而李镇西君治下的学校,却盛行千篇一律的“五个一”。看了,“五个一”当然并非一无是处,但,我要说,任何对学术与创造的“硬性规定”,其基本结局,必然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至于教师团队,不是谁能够“打造”的。中国教育界“学生主体”满天飞的年代,连李镇西君这样级别的人物,居然都想不起来“教师主体”一说,举一反三的能耐,未免太过有限了。至于“工程”一词,那就更别提了,连教育家们都要找建筑学家讨个词儿用,难以想象,中国教育界及教育家的贫瘠,为何如哉!

10.后进生

我校生源比较差,后进生比较多,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教育难度。

中国教育有不少废词,不少正确的废话,我看,这“后进生”就是一例。伸出我的手,端详,五个指头还真不一般齐。如果那长度作为标准,那么,拇指显然“后进”。如果拿力量说事,小指当仁不让最“后进”。迷信“进步说”的现代主义,其实,是与人道精神背道而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隐藏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不祥幽灵。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乃人类试图修正自己“弱肉强食”错误观念的一场方兴未艾的努力。

多元化,乃自然界欣欣向荣的奥秘所在。弱肉强食,局部进化一叶障目,让我们忽略了整体熵增的巨大危险。故此,前些年里,教育界有人提起“没有差距,只有差异”的学生观,确曾让我心有戚戚——终于,嗅到宇宙真谛的气息,触及终极关怀的柔软。后来,随着某种微妙的回潮,那提法很快沦为边缘,渐次销声匿迹,俨然从未来过。李镇西君依然动辄张口“先进”闭口“后进”,实在让人黯然神伤。用陕西话来说——你,教我把你咋说哩!

11.兼任

我在担任校长的同时,还兼任了三个班的副班主任,还要经常给孩子们上课。

很简单,校长就应该上课。欧美国家的基础学校里,校长的基本身份,就是一个教师。从教师到社会直至校长先生自己,没人认为校长是“官”。既然是教师,上课就是他的份内事儿,不存在“还”,更不会存在第二个“还”。而李镇西君的观念以及他所构建的体制里,校长就是校长,“给孩子们上课”成了职分以外的事儿。或许,大凡干了点职分以外的事的人,都可以认为已经做到了“无私奉献”了。我的经验中,大凡自认为的“无私奉献”者,大多,说话的底气都特别足。脚下所踩,俨然道德制高点嘛!

校长兼任班主任这种事儿,魏书生就做过。魏书生声称,他做着校长,兼任着班主任,还兼任着两个班的语文课。奇迹在于,他一年上课时间很少很少,所带语文课,学生大多自学,却能考出高分。我曾经想过,究竟该说魏书生的学生都是自学成才模范呢,还是该说魏书生是远程教育高手呢?难!总之,魏书生常年坐飞机检阅万里长天,给各地老师传经送宝。送宝的结局之一,就是没第二个人能够复制魏书生的经验,似乎,魏书生的经验并不怎么具备“可迁移性”。这下好了,终于,李镇西君快要成为魏书生第二了。

12.提升

我将继续在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三个方面做这样几件事。

“提升教师”这个概念我不很待见,不待见的原因,“后进生”那一节里已经说了,不赘述。这里,李镇西君还提及“影响家长”,其话语内核,还是“精英主义”,等于说了“提升家长”。电梯,大家并不陌生。假如电梯有灵,它将万分自豪,一如李镇西君。想想,它整天所作的工作,无非“提升”那些乘电梯的人,抑或“负提升”。总之,该语境中,就“提升”而言,电梯是绝对的主体,而乘电梯的所有人,均沦为客体。如此看来,李镇西君非但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同时,亦把持着“智慧制高点”。牛啊!

我坚信,就算世上真存在所谓“提升”,一个人,还是多多关注“自我提升”为好。校长们以学校为己任,天天琢磨着“提升”别人,倒不如,多研究研究怎么“提升自己”。当然,我说的,并不是教校长整天思谋着当局长。校长应该琢磨的第一个问题,大约就是校长的定义。在我看来,校长职责的核心,就是做好师生成长的“服务者”而非领导者。搭好台子,尽可能多搭,尽可能搭好,然后,坐在台下,泡好一杯茶,乐呵呵地期待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演出开始后,随时准备第一个鼓掌,才对。

遗憾的是,眼下,中国学校的校长们,几乎每一个,都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似乎,一当上校长,自然而然就有了对教师指手画脚的权力。一些所谓教育专家们,短视得可以,动辄加入“增进校长权威”合唱团,给校长本已过分的权柄上,再行镀金镀银,使之威权四射不止。权柄下的教师,个个失语,在“校长办学思想”的大旗下战战兢兢,做小兵尚怕做不稳。还敢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巨大的社会智慧资源,就这样,随时间之河,无奈流逝。

13.鼓舞与支持

前面还有无数困难等待着我们,但是,有温总理您平民教育思想的鼓舞,有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的全力支持,我们完全有信心执著地追求我们的教育理想,把我们的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我们所热爱的孩子,奉献给我们所钟情的事业。

读到这里,我脑海里蹦出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总理的鼓舞,没有教育局的支持,“我们”又该如何?要提请注意的是,李镇西君用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在中国说话,稍有社会经历的人,都学会了藏起“我”,而拿“我们”说事。看来,李镇西君也未能免俗。这里面的社会历史文化链条,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解开的,暂且搁置,容后再说。

当然,李镇西君的上述文字所传达的,仅只字面意思,其意图与精神内核,并不在此。李镇西算是一个能够敏锐领会“领导意图”的人,并能够轻易找到领导意图和自己事业之间的共同点。于是,平民校长与共和国总理之间,马上就近乎起来了。接着,顺便给予了政府主管部门一顶“大力支持”的红帽子,你说,在此话语背景下,武侯区教育局岂有不戴之理。

连战信佛教不信,没考证过。看到的是,2000年选战上,连战照样得见庙磕头逢寺烧香。为什么?政治家身份使然。我等不是政治家,用不着这等纵横捭阖的功夫,乐得在此说说风凉话,呵呵!当然,李校长的运作还是成功的,总理批示出现之后,下面,马上动起来了。可以想象的是,起码一段时间内,地方当局及地方教育当局,对李校长及其事业及其学校,必将绿灯大开。

14.我代表

第一次给共和国总理写信,心情激动,也许词不达意,但请相信我和我所代表的老师们对您的敬意!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从李镇西君的相关文字中见到,他写这封信直到发出,此前此后,纯属个人行为,并为与他声言代表的那些“老师们”有过半点交流。也就是说,并没得到后者的明确授权。而信中所指,显然已经具备了代表“老师们”的资格。哪里的老师,哪些老师?很泛,很模糊。联系背景,大约是他所在学校的老师吧。我想。

“我代表”是中国微观乃至宏观政治中的一句惯常的场面话语。对此,我的系列博文《中国话语》中曾经专文论及。一句话,谁要想代表任何一个“自己之外”的谁,一定得取得对方的授权。这是一个不可省略的程序。欲想“代表大众”,自然得经过一个更为繁复缜密的程序。说起来,我很赞同邵燕祥先生的说法。他说,“我只代表我自己。”这句话,体现了理性主义常识。

是的,严格讲,一个人的确只能代表他自己。歌曲里自然可以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歌曲大都是非理性的。歌唱者并没有去征求月亮的意见,没问问人家是否乐意代表自己。人类的大部分艺术,仅只证明了人类的确是一种太容易“自作多情”的动物罢了。月亮不会说话,无法申辩。再说,被人类强行选作“代表者”,对月亮基本毫发无损。但,在人类社会,被强行代表,却必然意味着自我权利的沦丧。

15.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肩上扛着民族的希望,我的心中装着祖国的未来,我的手中捧着孩子的明天。面对国旗,面对学生,我宣誓:我立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将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世界胸襟的现代中国人,以履行一名知识分子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誓词,很多场合都听到过。可以想象的是,太多的誓词,宣誓者本人并不在乎。为什么呢?原因庞杂,不一而足。在我看来,誓词沦为表演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那些誓词不是宣誓人自己写的,不是他们自由意志的反映。对此,我想了两点:其一,誓词如果无效,是否可以取消这种其实很滑稽的行为;其二,万一宣誓主体有宣誓的需求,那么,怎样保障口径统一的誓词首先经过宣誓者首肯?

 这份誓词,是李镇西君为上岗前的新教师起草的。按中国社会的惯例,应该没经过宣誓者认同确认程序。当然,誓词的内容,叫我看去,都是应该认同的,但,是否就可以据此省略应有的确认程序呢?中国人做事喜欢大一统,喜欢造气氛,但,少人讲“个人权利”,少人讲“必要程序”。这些个貌似琐屑的小事,其实并不小。

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受制于多方面社会因素。教育事业是有意义,但,并不是你想热爱就爱的起来的。不负责任的宣誓,或许,会感染一部分宣誓者,一部分在场者。但,如果誓词不是处于宣誓主体的意志,哪,必然存在剥夺他人意志的嫌疑。一个没有独立意志的宣誓者,他所宣的任何誓,都是无效的。所以,“未经合法委托程序而代宣誓人起草誓词”的事,还是不做为妙。

16.重要批示

要认真学习贯彻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李镇西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尽心尽力服务农村,立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高尚情操值得大力弘扬。

这段文字,是李镇西君上书的“正反馈”之一,领导的领导的领导写的。下文是,“昨天,整整一天,我先后分别被区委刘守成书记、成都市委李春成书记和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接见。”接见的背后是什么,我想,不用我推测,地球人不一定全理解,中国人肯定全知道。

李镇西君接着写到,“这不是对我一个人的关注,而是对平民教育的关注。”境界就是高!我同意其中一句,的确,不是对李镇西一个人的关注,因为,李镇西及其学校又不是刚刚诞生。至于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平民教育的关注”?我远远没李镇西君的文字那般乐观。或许的诠释之一,或为“对总理批示的关注”。

李镇西还是那个李镇西,一道批示,立马就“值得大力弘扬”了?这种政治运作模式,国人早已见怪不怪,不用我多说什么。看上文批示,我觉着,从逻辑的视角看去,并未道出李镇西君的“独有特征”。李镇西君的智慧和学养,才是最值得称道的。而批示,仅仅把他诠释成了一个“道德楷模”而已。当然,这正好反映出表扬者的用心所在——溢美之词的背后,俨然德治为本。

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