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离职员工群:人民网文字直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06:54

文字实录

李国新等专家谈网络环境下文化服务建设

  • [人民网文化频道]:李国新等专家24日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与网友在线交流畅谈网络环境下文化服务建设。尽请期待![16:25]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感谢您关注由人民网文化频道推出的视频访谈。今天来到我们视频演播室的三位嘉宾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14:23]
  • [李国新]:各位网友好。[14:23]
  • [主持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14:24]
  • [张彦博]: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有机会进行网上交流。[14:24]
  • [主持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副教授杨永恒。[14:24]
  • [杨永恒]:各位网友下午好。[14:24]
  •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关问题,请各位网友积极建言以及发表你们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我们第一个问题是问李老师的,2011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77亿,在这种网络的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在的现状又是如何的?我们取得了哪些相关的进展?[14:25]
  • [李国新]: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来一个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个基本任务应该说就是公共文化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我们今天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是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14:25]
  • [李国新]:从公共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要求这个目标出发,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服务方式配置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要建设三大体系。第一个叫固定设施体系;第二个叫流动服务体系;第三个就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所以,公共数字文化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互联网进行远程服务,提供数字资源服务,这也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现代传播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当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就要适应这种要求,要把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好。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主动适应网络环境、数字时代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说在我们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惠民过程当中就包括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最典型的就是全国文化信息重点工程,这个工程的具体情况由张彦博主任具体来说。通过互联网把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送到农村、送到基层,这个规模在规模、投入、法律制度、保障以及延伸的深度、广度取得的成效等等这些方面,应该说举世无双。[14:26]
  • [李国新]:比如现在在国际上,在南非,有类似的政府主导的以缩小数字鸿沟知识差距为主要的项目,他们叫数字之门,也有数字之窗,最近智利政府在比尔盖茨基金会支持下也做了一个叫做投资管理网络服务。这些工程从规模上、力度上、覆盖面上同中国的数字工程差得很远。各国政府都在考虑在网络环境下,在数字时代,因为数字化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造成了新的知识差距,也造成了新的城乡二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缩小这种差距,怎么样真正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14:28]
  • [李国新]:再比如“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在公共数字文化方面重点要推三大工程,后建工程是延续,还有一个叫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它要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建设分级的分布式的全国数字图书馆资源控群,要通过多种媒介手段,把图书馆的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我们学术演讲的泛在图书馆,老百姓一般所说的图书馆在老百姓身边,通过这样的工程,就要变成现实。[14:29]
  • [李国新]:还有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这也是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我们中国要在全国所有的乡镇、街道、社区实现免费的、绿色的公共上网空间的全覆盖。再说我们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周口文化站,这些年也都在变革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服务、开展数字化服务。比如以公共图书馆来说,2010年做过一个调查,全国地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70%左右建立了网站,就是说它有远程服务能力。其中80%左右的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可以提供远程书目查询,50%的网站可以提供数据库访问,20%的网站可以提供网上参考咨询。这样把我们传统图书馆的书依托在网络环境数字化平台提供出来。我们也做过一个公共图书馆拥有计算机数量的国际比较,2008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万六千多所公共图书馆,2010年,中国有2884所公共图书馆,如果我们以每一所图书馆拥有的计算机数量去计算,美国2008年平均每一所图书馆拥有的计算机是13.2台。2010年,中国平均每所公共图书馆拥有的计算机数量是49.5台,这是在大体相同的时段上,中国唯一一个超过美国的指标。[14:30]
  • [李国新]:从这个角度也说,这是一个硬件的问题,从硬件角度来说,我们这些年来依托数字化网络的设施、设备发展得还是比较快的。再比如说,我们这些年来图书馆依托RFID技术,也就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形成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部署了,这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服务设施、一流的服务手段。所以,公共图书馆、远程服务、数字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这样一种服务方式已经把图书馆服务“5+2”、“白加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巨大的成就。所以,就数字化服务来说,如果我们做一个国际比较,即便是和发达国家去比,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在网络服务方面并不落后。所以成就是巨大的。[14:31]
  • [主持人]:两位老师有什么补充吗?[14:31]
  • [张彦博]:刚才李老师谈到了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也借这个机会向广大网友介绍一下。最近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我觉得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步骤,就是六中全会来贯彻“两弹一星”伟大发展战略的具体的战略部署。应该说为了完成这一战略部署,从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抓了一些重大的惠民工程,比如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文化部的文化信息工程、新闻出版署的“农家书屋”。[14:32]
  • [张彦博]:具体说到文化共享工程,就是把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后,通过卫星、通过互联网传到基层,特别是偏远的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把我们数字文化的东西传到最基层,让基层老百姓能够获取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这是它的初衷。这个工程主要是依托全国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将整合后的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也包括一些农业技术,因为我们是往农村传,所以在我们的资源建设中,也包括着农业科技方面的一些实用信息。通过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来推广到全国各地,免费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资源服务。[14:33]
  • [张彦博]:这个工程从2004年以来,到去年末,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一共投入63.07亿,来搭建这个大的服务网络。譬如说,到目前为止建了一个国家中心,就是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叫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这是一个国家中心。另外,就是在各个省建立了省级分中心,就是一共建了33个省级分中心,在全国各地的省级图书馆。另外,在县一级建立了2896个县级支中心,在乡镇建了22963个乡镇的基层点,在村一级,我们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主要是和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育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他们合作共建,一共建了85万个在村一级的基层服务点,这样搭建起全国的服务网络。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刚才讲了这是63亿多,主要是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比如每个县建立了68万元的电子阅览室,共享共同的资源,通过网络、通过卫星传到这些县的支中心,在当地开展服务。在每个乡有5万块钱的投入,在乡一级建立基层服务点,在村一级是三万。大概在“十一五”期间,做了这么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实施意见。而且这个工程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十二五”规划中,都是列入到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当中。[14:35]
  • [张彦博]: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在全国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的文化共享工程队伍,一共是68万人,而且这几年通过服务,为基层开展各种类型的服务,整个服务的人群,我们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做过一次统计,搞了一次“十一五”成就展,通过我们做统计,全国整个服务的人群达到了9.6亿人,应该说服务的面还是非常大的。就是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老百姓,通过我们的网络、卫星获取到了这种文化信息资源的服务,从中或是学到了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学到了一些农业方面的技术。国家在2010年的时候发布了一个《2010年-2020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方案》,其中就定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主要由文化共享工程来承担这个任务,应该说,这个任务对我们来说是既光荣又艰巨,确实对下一步,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文化生活的提高,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4:37]
  • [李国新]:所以在我们国家简单地说,重大数字文化工程,再加上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已经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现代传播体系有了坚实的基础。[14:37]
  • [主持人]:刚才通过李老师和张老师的介绍,尤其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让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际上在某一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国外的一些现有的水平。我们接下来想请张老师给我们继续介绍一下,现在的网络环境,我们知道先进的文化、有益的文化和落后以及腐朽的文化是同时并存的,但是这种现象我们来打造这种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广大网友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或者是说培养一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能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现在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我们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确保网络上先进文化的一些健康安全的传播呢?[14:38]
  • [张彦博]:我认为现在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很多地方政府把文化工作纳入到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省市的一些考核指标当中,都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把当地文化的发展,列入到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应该说,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14:38]
  • [张彦博]:二是各级财政。刚才我讲了63.07亿,这是举全国之力,包括我们中央财政,包括地方财政,投了这么大的钱,建立了这么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我们手中有这个网络,我们就有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14:39]
  • [张彦博]:三是搭建了中央到省、地、县、乡、村五级网络的建设。[14:39]
  • [张彦博]:四是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在近十年,我们从2002年开始起步,近十年当中,我们建立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一共建了总量是达到了108.04个TB的资源量,当然我们建资源,主要做的是视频资源,因为我们在最初定位的时候,就是文化共享工程为基层提供服务,我们主要提供视频资源。我们的视频资源量到目前为止达到了7132个小时的资源量,内容涵盖也非常广泛,有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还有一些文化专题片、少儿动漫,包括名家讲座,再有就是刚才我讲到的,有一些农业的种植、养殖的技术、农产品的经营,同时也包括现在我们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重视对进城务工的城市农民工怎么提供服务。因为现在我看到一个材料,现在城市农民工,全国的数量达到2个多亿,就是怎么为这部分人解决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14:40]
  • [张彦博]:我看到了一个材料,讲到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觉得确实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可做的事还是非常多的。[14:40]
  • [李国新]:2.4亿多农民工,他们现在的文化需求非常旺盛。[14:41]
  • [张彦博]:我看到2011年农民工休闲生活状况的调研,它讲,这些农民工有21.9%在看电视,有14.9%是闲聊天,老乡之间互相聊天。有14.3%就是散步、逛街,11.5%是逛公园,上网是10.9%。还有其它:28.3%。其它这个比例也不小。由此我就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在文化数字传播为基层服务方面,就是怎么更好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开展服务,实际上潜力非常大,而且也是就我们文化共享工程这项政府的惠民工程,我们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也觉得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我们也要去做这一块,而且潜力还是很大的。从刚才我列举的比例。我们最近也是在联系一些大型企业,就是把我们的资源送到这些企业中,和企业联手为农民工开展一些业余生活,提高他们业余生活的质量。我就列举这么一些我们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在网上传播先进文化,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具备这些比较好的条件。[14:43]
  • [主持人]:杨老师,您觉得在当今的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管理,从您的角度来考虑,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而且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会怎么去解决呢?[14:43]
  • [杨永恒]: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在推动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我们的内容,还有传播手段,都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现在也面临着挑战。我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现在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方式融合的问题。这种融合还不是简单把原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直接搬到网络服务当中来,而是带来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手段,也包括内容、业务流程方面的变革。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重点解决的问题。[14:44]
  • [杨永恒]:二是公共文化队伍素质的问题。年龄偏大,观点上落后,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这样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要求。尤其是在基层、中西部地区是比较突出的。我想也可以在下一步有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对存量的公共文化队伍怎么办,可以考虑培训,想办法优化。对于增量的部分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掌握现代新技术,人员可以加入到队伍当中里面来。另外也可以考虑把我们文化资源队伍加大,包括一些村民,还包括一些大学生。[14:45]
  • [杨永恒]:三是网络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公共服务机构,里面也包括文化系统,也包括其他系统,比如教育、科技。怎么样能够把这种资源整合,因为网络是有效的整合手段。下一步一个是政府内部的资源要整合,另外企业,包括公共部门,包括社会组织,他们的文化资源怎么能够整合到我们整个大的平台里面,共建、共享,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比较重要的思路。当然这里面也涉及到政府在里面怎样发挥作用,怎么样建立一个好的平台,能够让企业、社会组织、公共组织有那种空间、有那种手段、平台发挥他们的社会责任。[14:46]
  • [杨永恒]:四是可及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上的可及,一个是从成本上,从费用分担上能够可及。物理上可及,可能下一步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覆盖。刚才李老师也讲到了,数字文化阵地,怎么样能够覆盖到我们的居民。另外,要加大远程开放力度,让他们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的使用这种网络文化资源。[14:47]
  • [杨永恒]:还有一个是涉及到群众本身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的消费能力。比如在网络环境下。目前群众的能力也是承受不起的,有些人的网络能力比较高,有些人相对弱一点,这个也对我们目前怎样提高居民本身的,或者群众本身的文化消费能力,这个可能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是一个整个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也包括其他相关的部门,要发挥作用,要提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包括科技的水平,提升文化素质。我觉得这个是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14:47]
  • [主持人]:您刚才从五个方面把这个问题阐释得非常全面。刚才在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一直想问您,现在微博、博客在网上非常盛行,我也想问三位专家,有没有自己在网络上开自己的微博和博客呢?[14:47]
  • [杨永恒]:我有微博。[14:48]
  • [李国新]:有微博。[14:48]
  • [主持人]:现在微博和博客对文化体系的建设也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三位专家,或者说杨老师,从您的角度来说,现在这个微博和博客,您怎么看待这个的影响?[14:48]
  • [杨永恒]:微博应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加强群众之间的人际交流,包括保障人民权益、提升政府透明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近好几件事我们也看到了微博的力量,实际上也提出来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际上微博在保证四种权益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新媒体,新媒体负面的效应,包括目前的虚假信息,还有商业利益泛滥,也包括一些买粉丝、花钱加V等等各方面,有可能就影响微博的发展环境。所以,作为新媒体,我们的政府怎么样来监管,这是对我们政府本身的挑战。[14:49]
  • [杨永恒]:如果不解决的话,整个微博环境本来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监管,能保持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甚至透明、文明的五个环境的话,会影响到新媒体在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应用。比如政府监管当中,有些从监管手段、监管的思路方面,要有新的创新。把它的积极的作用发挥的更大,把消极的作用缩减在一定范围之内。这里面也需要微博当中不同的主体,都要在里面有一个新的定位。微博的用户可能要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更加文明的参与。而管理者要本着一种中立,甚至要有社会责任,要保证信息的准确。监管方面可能大家从思路上要有新的做法,要保证微博的负面效应,比如虚假信息,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是我的看法。[14:51]
  • [李国新]:微博是一个新媒体,微博是一个新武器,微博是一个民主的大舞台。所以,微博的出现,它给社会管理,给政府应对民意,给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在微博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一段社会生活当中有许多重大的事件、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微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微博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想制止这种东西,想堵这种东西恐怕是很难的,所以给今天的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考验。这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在数字时代,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我刚才谈了许多我们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工程、数字文化。实际上那些成就是不是就说明我们形势一片大好,到处莺歌燕舞呢?不是。我们也还有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也讲了,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任务还十分艰巨。[14:52]
  • [李国新]:刚才提到的内容的问题,网上的内容,怎样确保它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实际上就是内容的问题。网络服务是内容为王。我们这个内容怎么做?十七届六中全会说得很清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说公共文化的根本任务也是核心体系。我们公共文化怎么落实这个任务?公共文化怎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和公共文化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也不完全是意识形态,也不能完全变成庸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个内容可能就要挖掘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我们还需要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这样我们要有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改变人的心灵的东西,文化是一种改变人的理念的东西,文化是一种改变人的思想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文化才是软实力,才是重要因素。所以,你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社会发展,如果说公共文化不去完成这样的任务,它没有共同思想基础,整个社会没有道德伦理底线,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所以,公共文化在这些方面需要探索许多新的形式、许多新的内容,我们不能把公共文化落实核心价值建设变成纯粹的道德说教,也不能变成纯粹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还要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要有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没有核心价值观念,它就没有统一的判断力,没有统一的判断力,整个社会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这个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所以我觉得在内容建设方面,我们任务非常繁重,也就是说,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14:54]
  • [主持人]:李老师说得非常好。刚才我们说到农民工,又说到一些特殊的人群,其实可能更广大的一个人群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广大农村地区。张老师,您觉得网络文化怎样才能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让他们也可以尝到网络文化体制改革或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呢?[14:55]
  • [张彦博]:通过“十一五”期间这五年的工作,数字文化在农村,现在已经是开始普及开来,我不敢说是全覆盖的,但是起码在全国已经搭建起这么一个大的服务网络。网络文化由城市向农村普及,不是遥远,而是触手可及;不是远景规划,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刚才讲到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我刚才也说到“十一五”在搭基础设施,“十二五”实际上是在原来“十一五”的基础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资源建设上,在为老百姓的服务上,都有了一些新的工作安排和部署。比如,在基础设施上,原来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每个县建一个电子阅览室是25台微机,现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拿出钱来要扩大到50台微机,就是使更多的人能够在电子阅览室获得免费的信息、知识,在乡镇,由原来的4台、5台变成10台,在村一级由原来的1台、2台变成5台,就是这个规模扩大。同时对于我们在文化信息资源方面,量的方面,国家给了我们一些新的任务。比如我们为一些特殊群体服务,刚才讲到为农民工,为基层农民,为少数民族。[14:56]
  • [张彦博]:少数民族这里我也要说一点。我们做了五个语种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就是维语、哈语、藏语、蒙语、朝鲜语。而且维语和藏语,我们每年都有考核指标的。维语一年要做1380个小时的节目,当然主要是一些译制、翻译,要为少数民族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来提供农业技术,来提供服务。[14:56]
  • [张彦博]:另外就是为青少年,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绿色网络空间,我们每年做了大量的适合孩子们看的一些信息资源。[14:56]
  • [张彦博]:除了我们自身做,各个省根据它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的,有创造性的开展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服务。我举例说,其实这个都是利用网络来做服务的。一个就是辽宁省,辽宁省通过有线电视,它把文化共享工程在有线电视的所有的节目里做了一个专门的频道,就是文化共享工程频道,通过这个频道播放文化共享工程的一些资源,老百姓足不出户,农民直接在家就可以看到这些文化信息资源。他白天干活,因为每户还给配备了一个机顶盒,就是他白天干活,他可以把接收到的一些信息资源存储在机顶盒里面,晚上回放。这样使得辽宁大概260万人通过有线电视的方式获取了这些文化信息资源。这是一种模式。当然不仅仅是在辽宁。我说的辽宁这是全省范围内,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括黑龙江,包括海南,也包括浙江杭州,都是通过有线电视来把共享工程的资源直接送到老百姓的家里。这是一种方式。[14:58]
  • [张彦博]:再有一种方式,比如云南,它搞了农民网络培训学校。通过运用共享工程的网络,运用共享工程的资源,同时在每个基层点挂了一块牌子,叫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通过这两年多,它在855个乡镇,覆盖率达到了62%,建立了农民网培学校,在1800个村设立了农民网培的分校,覆盖率达到10%。它利用这个网培学校搞了这么几项活动。一个是农民素质教育,一个是生产技能技术方面的培训,也包括一些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包括计划生育的一些内容。在这些网络培训学校,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在全国城乡开展的扫盲学校。这种网络培训学校就教你知识,教你掌握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教你掌握一门技术。我去过腾冲,腾冲那边的网络培训学校,我看过,一个是讲烟草种植,一个讲当地石雕,石雕是在当地很兴盛的一门技术,专门请来专家,怎么给各村做石雕的工匠们讲石雕技术。组织妇女们讲刺绣。通过这种形式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应该说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而且云南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做法,我们在全国做了推广。而且云南省里面专门提了一个口号,我们认为也非常好,它就说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寓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它把文化的乐民、寓民、富民和“三农”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好,而且也是天地广阔,大有作为。[15:02]
  • [主持人]:您觉得文化队伍的建设怎么样呢?尤其在这种网络环境下?[15:02]
  • [张彦博]: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现在利用新兴媒体,利用这些新的传媒手段,向基层,向偏远地区传送先进文化,但是我们碰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文化队伍自身的建设,我刚才讲了,我们有68万的专兼职队伍,但是我们这个队伍也是在一个动态当中不断地量化当中。所以,我们首先从我们中心来说,我们每年在抓基层队伍的培训。比如去年,我们重点抓了西部地区,把所有西部地区的,过去我们培训按照分级管理,我们管到省,省管县,从去年开始,我们把西部地区县一级从事文化共享工程人员队伍整个做了一次培训,特别是向新疆、西藏、内蒙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工作人员,我们在当地专门开办培训班,做辅导。今年也是延续了去年的目标,在继续做这个培训。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我们的网络,搞远程培训。现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两个做的还是有些成绩的。通过我们的网络培训做远程培训。这样实际上能够扩大培训面。[15:04]
  • [张彦博]:另外我体会,这几年我做这个共享工程也做了六年多,我的体会是,哪个地方的文化工作做得好,那个地方一定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哪个地方文化生活搞得好,那你一定有这么一批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能人。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抓好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抓好这批宝贵人才,设身处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然现在政府也在考虑,就是要在文化站建立专职人员,解决他们的经费,奖励他们一些经费。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对稳定这支队伍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觉得随着我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我们说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我们最大的任务。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服务老百姓的任务越来越重。这个任务越来越重,也就标志着我们对文化队伍、人才的培训任务也越来越重。[15:05]
  •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的。人才的培训是重中之重。李老师,您觉得在网络时代,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它的内容和方式上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而且我们要是再展望一下,今后我们的发展方向会是在哪方面?[15:05]
  • [李国新]:十七届六中全会当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所谓新要求、所谓发展方向这一类问题,就必须得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入手去考虑。群众文化需求是什么?如果说数字文化、网络环境,我们首先要考虑哪些人是公共数字文化成果的主要领导者。最新发布的全国互联网的统计报告,最新的,7月份发布的,全国网民4.85亿了。4.85亿网民以什么为主?中低学历、中低收入的为主,占70%。这样一个数字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要的对象就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中低学历、中低收入的老百姓。我们的公共数字文化就得考虑他们的特点,所以我说,公共数字文化是老百姓的数字文化,不是精英数字文化。[15:06]
  • [李国新]:比如最近大家关注的农民工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老百姓的数字文化。2.4亿。怎么样让他们从文化上真正的融入城市?怎么样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不仅过上殷实的物质生活,还要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公共文化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方向。[15:06]
  • [李国新]:再比如,在今天的中国,依托互联网的传播媒介,什么发展得最快?也是最新的统计报告告诉我们了,是移动媒介,手机用户3.18亿,发展的最快,这对中国数字文化要求什么?就得要求中国数字文化适应这种发展,大力发展这种移动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当中的手机图书馆、移动视频,也就是说公共数字文化的传播手段必须得多样化、立体化,这样真正使泛在的公共文化服务变成现实。[15:07]
  • [李国新]:再比如,也是这次调查的一个结论,目前我们国家不上网的那些人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不感兴趣,也不是说因为上网费贵,主要的原因是信息能力不足,不懂电脑,不懂网络,而这批人集中在农村人群高龄人群。这又给公共数字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任务,什么任务呢?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仅传播公共数字文化传播的功能,还得开展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培训,就是对于这些特定人群,他有了这个能力,他才能获取,他才能能力,这样我们才能让弱势群体,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数字文化的成果。我觉得这就是方向,这就是我们未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5:07]
  • [主持人]:实际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的着眼点和立足点。[15:08]
  • [李国新]:说的非常明白。文化建设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且公共文化也说,公共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就是解决基本需求。为什么解决基本需求?保障基本权益。[15:08]
  • [主持人]: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咱们访谈的最后,三位老师是不是最后汇总一下,觉得咱们公共文化体系改革或者说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到底它的路如何?[15:09]
  • [李国新]: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把未来,至少是到2020年,中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已经确定了。我们在未来,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明确了,六大任务。包括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包括优秀产品的生产和创作,包括公共文化,就是基本任务,包括文化产业,包括队伍建设,最后还有组织保证。组织保证说得非常明确,六中全会非常大的一个亮点。第一,强调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我觉得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当中,政治责任意味着什么。另外也强调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的效果纳入干部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在这样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发展规划下,我觉得,公共文化和其他类的一样,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应该说,现在整个文化的改革发展,我觉得不仅仅是文化的问题,它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关系到综合国力竞争,关系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怎么实现,是这样一个问题。因此会引起全党全国的高度重视,就公共文化来说,我觉得前景非常广阔,任务也非常繁重。[15:10]
  • [张彦博]:我还是想结合我们的工作来说,就是中央领导曾经对文化共享工程有过一段批示,他说文化共享工程是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基层和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惠民工程和创新工程。[15:10]
  • [张彦博]:我觉得我们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我觉得做好我们的惠民工程,做好我们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肩上要承担的一个重大责任,我们做好了就是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的最大的贡献。[15:11]
  • [杨永恒]:十七届六中全会实际上提出了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文化当中很重要一环,重要是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所以我想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该有几个重要的方面。[15:11]
  • [杨永恒]:第一,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要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是什么,首先就要注重对群众需求的调查。这是一个重点。如果你都不知道他需要什么,你能提供什么。以前我们可能主观地认为政府提供了很多东西,但并不是人们需要的,这一点是一定要考虑的。[15:12]
  • [杨永恒]:第二,重心下移。也是围绕群众需求调查展开的。因为基层的政府,基层的文化服务就更知道我们老百姓需要什么,所以把责任、资源要下移,要尊重基层政府。[15:12]
  • [杨永恒]:第三,加强问责。尤其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当中,公共文化体系有没有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评价怎么样,要作为评价地方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15:12]
  • [主持人]:今天通过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的介绍,让我们对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虽然现在2011年的冬天已经到了,但是我们感觉也许文化的春天正在到来。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见。[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