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麦铛铛小蛮腰 歌词:如何评价天宫对接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30:59
如何评价天宫对接成功(2011-11-03 10:52:37)

如何评价天宫对接成功

吴戈

天宫一号首次对接成功,当然值得祝贺,但我的庆贺能力显然不比新华社,还是探讨一下庆贺之外的事吧。

 

首先,说说这次成功本身。

这只是中国第一个太空房间,第一次开门关门,以后要有很多道门,频繁地开关。小时候我曾在街头看到一个人摆着纸笔,只要你一口气把数字从1写到100不出错他就给你钱,结果总是人家输给他钱。工程大系统也是一样。不巧的是,2010年国际上这项技术有点背,“联盟”TMA-18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受阻,两艘“进步”M货运飞船也首次自动对接失败。即使有俄罗斯航天实力衰退的原因,它仍是在美俄共计交会对接300多次的丰富经验上发生的。

作为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在轨活动的日常内容之一,交会对接一旦出现故障,往往使整个任务以失败告终,甚至危及安全。中国的对接技术享有后发优势,起点相对较高,但与分别得到美、俄帮助的日、欧飞船对接技术相比,独立自主的中国压力更大。

 

其次,是成本的评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重视公开透明,花费也的确较少,这都是很值得赞赏的,但相对比较还是有讲究。新华社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花费不如美国一年,想显得自己天下最高效,就有点过了。

美国航天局NASA一年总预算远不止做了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这块的钱要看包括哪些,而且中国并无航天局总预算可查,人大也不会详细审查,与美国那样一笔一笔在国会交报告,做听证,抠出来的预算数字不方便比。

另外,美国商业航天正在兴起,官方腾出来做更高风险的事,中国还是空白,也没那个条件。私营企业已经用1000万美元将旅游者送到太空边缘,民间基金会正悬赏2000万给第一个完成月面运输工具的非官方团队,要比效率跟这个比。

 

第三自然涉及技术风险。

少花钱多办事,一步当几步走,是好事,但也是风险,尤其是在高风险领域。没出事不等于技术风险不大,出舱,对接等常用技术一次试成不等于今后次次稳拿。自动对接成功一次,明年就上载人对接,所有重大里程碑技术都只试一次就跨越,这搞法是空前绝后的。只为省钱,我觉得不必。另一危险是拔苗助长,我们的技术成为表演性,表面性,象征性,标志性,符号性。

当然我们其实非常强调应用,但就是在应用上同样存在重名还是务实之争。什么太空农产品上了餐桌,前不久腾讯发过一个专题“那些唬人的太空高科技”,如果今天没被删掉的话,可以去看看就知道了。该报道中引用的中科院一篇学术文章,明确提到太空实验室应用方向上的争执。

 

最后是国际上整体的竞争态势。

“国际空间站”也存在科研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但它是多国集资建房,中国如果单独追求“国际空间站”那样规模的近地轨道长期存在,国力不易轻松承担,更别说未来的月球开发和太空移民之类耗资天文数字的工程。所以中国客观上,长远上,不可能不考虑合作,只是现在现欧洲合作稍有进展(不是每个领域都一样),与俄合作雷声大雨点小,日、印、韩则肯定抱美国粗腿,中美之间还是个僵局。

在太空领域,美国已经习惯了俄罗斯的乏力、欧洲的依赖、日本的自愿配角,这些力量都不打算在太空领域与美国完全平起平坐,中国的打算呢?稳步自主发展,对合作不卑不亢,令时常目标过大的美国步步惊心。但美国政府和舆论在这方面的反应其实历来颇为夸张,实质还是逼国会重视,应该说美国仍相当有信心,前述商业航天潮流已经带来了私营的运载火箭、飞船(先货运,后载人)和商业空间站。政府保持领先的目标定在了登陆小行星。

在中国这边,2010年5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的一场载人登月专题研讨会。会议代表普遍认为,载人登月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之后一个重要的可供选择战略目标,“是国家战略拓展的需要,是未来强国支撑的需要,是民族创新与人才战略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科技意义”。而且,我国当前已经具备开展载人登月综合论证的各项条件,但考虑到艰巨性和复杂性,应对载人登月技术途经进行深入论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尽早开展大推力火箭等关键技术预研攻关。

所以,看你怎么比。在美国争夺小行星登陆殊荣的时候,中国则可能抢得第一个重返(对人类而言)月球的成就吗?美国肯定会这么惊呼的,从消息上看也是这样,但从技术上,完全不是一个节拍,而是有好几拍的差距。

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具体将开展的研究,比如太空育种、高级材料制造、人类长期太空停留等,美俄已开展多年,因而中国航天的总体态势仍是追赶而不是超越。从登月到探测火星,都仍是科学考察性质的。空间站实现较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太空应用,并形成产业还有难度,这正是美国转移方向后着力突破的。人类在太空到底先做什么好,其实并没有唯一路径,倒是各国的竞争影响着很多决策。

 

再说点航天工具的自我评价

2008年11月,在中科大题为《神舟七号飞船研制及载人航天后续发展》的公开报告中,“神七”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四大成就“定位准、起点高;体系全、步伐大”。这无疑是恰如其分的,但在国际横向对比中,张柏楠认为:“美国航天最大的缺点就是只注重先进性而缺乏连续性和继承性。先是登月飞船,然后又搞试验性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现在又绕到起点”。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美国航天的技术路径选择中,不乏政治意图影响,也不乏弯路,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试错谁也无法避免反复。即使今天美国的财力无法承受太多反复,但美国航天毕竟不是回到起点,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仍清晰可见。航天飞机的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技术毕竟是人类的最终目标,而这是飞船至今无法突破的。中国航天享有的后发优势,客观也包括美(俄)经验教训这笔公开财富的助益。同时,尽管成本高昂,试错给美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对各种技术的利弊理解透彻,并积累起丰富的技术诀窍、数据和项目管理经验,这些正是中国航天极为欠缺的。

至于新华社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就不会有中国的计算机及应用等等,显然是记者MM长期跑军口,已经不知山外事了。IT业的同志们只好苦笑一声吧。就是在军口,进口部件也不少吧。要我说,两弹一星是特殊产物,它撑起了强国符号,但不等于撑起了强国,它撑起了精神,但这精神要顺应市场经济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