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的价值:德育教育,从细节入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9:16
教育是一件良心活,爱才能让灵性的师生双方达到更高的教育境界。细节的管理其实就是老师们爱的体现。

    1、熟悉每一位你接触的学生。不要以为亲近每一位你所接触的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情,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快地认识每一位学生,熟悉他们的品性,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家庭,尽可能跟他们的家长成为朋友,我认为这是第一个德育细节。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可能是源于一堂让人感动的思想品德课,也可能是一件很小的生活琐事。很多时候,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的变化不是依靠物质的刺激,而是依靠事件所可能引发的心灵触动和思想共鸣而形成的。这样,学生会因为你叫出了他的名字而知道你开始注意他了,会因为你熟知他的性格等情况而愿意跟你交心,会因为你对他无处不在的关心而对你心怀敬畏,从而上好你上的每一节课,对你的教学和日常管理非常有帮助。

    2、要有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的尊严是建立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之上的,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美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真正关心和爱护上的,是学生们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尊重,不是被要求尊重。比如说,老师在路上遇到学生,看到学生没有跟自己打招呼,没有微笑,就很生气,认为这个学生没有礼貌,不懂尊重师长。是的,这是学生的不对。可是,作为老师的你有没有对学生微笑,向他们问好呢?品德的教育是相互传递和相互感染的,我们的言传身教,比起一味指责漫骂,哪一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好手段?师生之间能真诚以待,互相理解和支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热爱程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正确对待学生可能对老师不礼貌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管理的细节问题包括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个性的未来走向。现在的家长很多时候给予学生可能是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或者是物质条件丰富的现实生活,往往忽略了同学们成长时期的精神关注和品德培养。学生们在课堂内外与老师交流时,可能出现不礼貌的现象。这时,作为一名新老师,应该懂得判断,换位思考:学生是否真地发自内心“恶毒”地来伤害老师呢?他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和老师对抗?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去管,去引导,不要将自己摆到受攻击的对象的角色上,不要激化师生矛盾,而是首先要做品德的表率,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言行上的缺失,最终让学生改掉不礼貌的坏习惯。

    4、德育的细节管理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德育就是生活本身,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中学会容忍和坚持,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学习之中。比如在校园内或课室内外,我们可能会发现同学们乱丢垃圾的现象。这可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学生这种看似不拘小节的细节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始终跟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文明程度和基本素养有关系,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每一个恰当的教育场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进入课堂,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上课起立向老师问好这个细节,这个细节等于是告诉同学,正式上课了,要做好思想准备,拿出良好的学习状态来,同时也等于告诉学生,在讲台上,我就是老师了,你们一定要尊重师长,听从指挥,认真学习,体现出师道的尊严。起立之后呢,要立即对学生的座位排列整齐、学生仪容是否合符规范、坐姿是否端正、座位周围是否有垃圾等做一个纠正等等。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几个细节步骤,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养成的。

    5、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德性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信仰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仅仅因为约束。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抓住人道德品质转化的几个关键阶段:首先是共鸣,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到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是合理的;其次是信念,通过各种刺激将这一品德内化为学生为之努力的信念;然后是习惯,由零碎的、短暂的行为转变成持久的稳定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说明道德真正向品德转化。所以,教师们用亲切平等的态度、学会倾听同学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产生信任,从理性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行为的原因,让理解与宽容去赢得尊重和共鸣。这种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通过个别谈话、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耳语、可以用日记上留言、可以通过电话、QQ交流等方式。如果你是以一种教学时的严师,心灵空间和善的益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你的教育教学目的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6、在细节中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其实,在孩子眼中,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都是对他们爱的表示。如果同学遇到困难了,老师用微笑和他一起去面对;学生骄傲了,老师帮他正确地分析自己,使他冷静;学生自卑了,老师能及时发现,用名人的小故事激励他扬起自信的风帆…… 在充满爱心的老师眼里,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差生概念,没有厌恶心态……这样的教师充满了人格魅力,如何能不受学生欢迎,如何能不深入学生内心,对他的品行产生剧烈影响呢?

    7、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生命世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关键要充分尊重他们,从内心里、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重视他们的个性。欣赏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个小荷都能露出尖尖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

    8、学会艺术地批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非常好面子的心态。这时我们就特别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场合,让批评多点艺术。如教师批评学生时,应先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然后用暗示、提示、对比等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话题转移到学生的问题上,使学生容易接受,突破“怕批评”或“准备批评”的心理防线。同时,要注意批评场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人都有自尊心,尤其是学困生,自尊心更脆弱,更敏感。还要允许学生申辩,切忌单方面训斥。允许学生申辩,是批评成功的基点,让被批评的学生申辩与讨论,调动他们认识错误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批评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批评,感到老师的批评也是一种特殊的爱,才能产生批评的预期效果。

    9、“叫育”产生反效果。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品德的提升,往往不在于别人的说教,而在于自身的感悟与体验。“填鸭式”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说教、灌输和讲解,以致有人讽刺教育是“叫育”,而“叫育”的结果不说言多必失,至少也是“苦口婆心,收效甚微”。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的反复说教,而是应该是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也就是让教师的课堂细节处理闪耀着创造的光辉,老师用一种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感悟。比如:很多时候让学生参与生活和学习中的制度制订,更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从而促使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

    10、注重自身德育能力的提升。当今德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营建和谐德育,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这就给予了教育者更大的压力,更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应研究如何从教师表现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信息反馈行为出发,提高教师传播信息沟通行为的能力;研究如何让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控制、教育程序的设计、教育方式的运用、教育个别化的指导和课堂气氛的调节实践中,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行为的能力。让学校教育达到“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的目的。

    总之,现今的社会,做一名教师很难,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更难。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本文通过“细节育人”的研究,旨在让新教师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高道德教育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是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达到全员育人的教育目的,才能形成教育合力,齐心协力完成学校教育的目的。每一位教师在课堂内外进行的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及牺牲精神对学生随时的感染和无形熏陶,就显得在我们这所普通高中,对这些正在发育成才的青少年们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