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8ez不出冰拳:狂热照片后藏着一代人的悲哀(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4:08
狂热照片后藏着一代人的悲哀(组图)2009年10月20日 09:51

 

历史总是藏在一层面纱背后,直面狂热背后的悲哀,我们才能冷静面对历史和未来。在这些年轻狂热的面孔背后,是他们丧失了高考和继续学习的权利,丧失了为国家经济建设做更大贡献的机会,也丧失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一个以知青为主题的展览正在筹备中,站在展品中间,一代人的悲哀和这些兴高采烈的宣传画照片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再过若干年,不知道还能找到多少老知青。”蹲在朝阳文化馆前厅,贾俊学自言自语。原定11月14日开展的“知青文物收藏展”再次被推迟。展品堆在大厅的桌子上,人们经过时会好奇地翻看一下,这其中有著名作家谭宗远。

谭宗远插过队,他翻着翻着惊叹道:“这个你也能找到啊?还真不知道,你还收藏知青文物。”谭宗远认识贾俊学已经很多年了,此前,谭甚至没想起来,今年恰好是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太想忘掉那段记忆了,太沉重。”谭宗远一边翻着一边说,“但这些东西应该留下来,这个收藏有价值。”

不小心开创了新的收藏主题

贾俊学今年45岁,差两年没赶上上山下乡,在他住的朝阳路上,街坊中知青太多了,多到让人失去新鲜感,贾俊学从没想过,在知青们的背后,一段历史的记忆正因渐行渐远而变得模糊起来。

两年前,贾俊学遇到一位长者问他是否收藏知青文物,这提醒了贾俊学:第一批知青都快60岁了,如果等若干年后再去了解这段历史,就没那么容易了。

贾俊学尝试着去寻找知青文物,没想到搞收藏的朋友们都摇头:从没听说过这个主题,也不知道谁收藏这类文物。

贾俊学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目前国内收藏市场上最近的主题是“文革收藏”。“但知青出现比‘文革’还晚两年,它应该是目前最近的主题收藏。”贾俊学有了一种兴奋,一不小心,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收藏领域。

目前,国内收藏知青主题的只有寥寥几人,具备办展规模的,贾俊学是第一个。

知青文物不好找

196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先后有1000多万学生离乡背井。

1000多万人,按理说,知青文物应该很好找。然而,真找起来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许多知青得到返城消息后,非常兴奋,把所有的东西都销毁或丢弃了,存世的知青文物并不多。

其次,知青文物量大,但精品少,留下的多是批量生产的重复产品。目前国内大多数收藏市场都有专门的“文革”藏品商店,但没有知青文物商店。贾俊学表示,只有20%的“文革”藏品商店有知青文物,且量很少。

 

 

不动声色的好处

“上山下乡”是“文革”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目前两种文物间界定模糊,一件藏品,很难说清究竟属于知青收藏,还是“文革”收藏。比如贾俊学不收“红卫兵”袖章,因为按当时规定,15岁至18岁的青年才佩戴“红卫兵”袖章,知青年龄大多在18岁以上,已超过佩戴年龄。

知青文物是新门类,既要找到精品,还要把价格压低,大多数情况下,贾俊学只好装做是“文革”藏品收藏者。一次淘老照片,卖照片的人奇怪地问:这么多画面精彩的“文革”照片你不要,怎么偏找这些学生下乡的啊?

不动声色也有不动声色的好处,为了收到“知青美术第一作”的宣传画,他在一位海报收藏家的藏品中翻了快一天,最终只花了500元。如今,它是贾俊学最得意的一件知青收藏品。

最想收藏一部东方红拖拉机

收藏积累越多遗憾越多。一次,看到一面知青当年用的大旗,贾俊学非常想要,但一问价格,5000元,他只好知难而退,他说:5000元够我收100件藏品了。然而,那面旗子一直飘扬在他的心中:“等哪天降点价,我会咬牙买下它。”“我最想收藏一部东方红拖拉机。”贾俊学说,很多知青都是拖拉机手,刘晓庆插队时也和拖拉机合过影。但即使买下拖拉机,在北京它又能放在哪里呢?贾俊学说,那是他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冷静后更贴近那段历史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山下乡是一次狂热的运动,然而从收集的老照片看,知青的表情不一,既有兴奋的,也有平静的,甚至是茫然的,所有这些表情,拼成了一部关于那段历史的真实记录。

在贾俊学的藏品中,还有知青日记和生活用品等。其中两个知青用过的闹钟至今仍在报时,那是邻居拆迁时卖掉的,只要30元。如今,这个仍在走动的闹钟,让贾俊学体会出别样的意义:时光仍在继续,关于历史的记忆应得到长存。

插过队就不觉得现在生活没意思

一次,大家一起喝酒,酒桌上几个年轻人开始抱怨生活压力大,活着没意思。贾俊学看一名当年的知青没说话,就问为什么。知青的回答很简单:“我没觉得苦,我插过队。”

“接触多了,你会发现,知青这个群体很低调,却又是非常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在生活中脚踏实地。”贾俊学蹲在他的展品中间,盘算着一旦开展,将会有多少人前来,毕竟,知青是一个牵动过城市大多数家庭的群体,那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也不会忘掉的一段历史。

■贾俊学答问录

为知青50周年做准备

竞报:为什么很少有人从事知青收藏?

贾俊学:对于六七十岁的收藏家来说,知青比他们小,收藏家不愿意收藏比自己还靠后的题材,年轻的收藏家则更关注回报率比较高的领域,比如瓷器等。知青收藏无法盈利,还要做很多研究工作,因此从事这一题材的人很少,办展的就更没有了。

竞报:知青文物毁坏比较多,但也有不少留了下来,为什么?

贾俊学:许多文物上面有毛主席语录,所以知青不敢扔,这部分文物保护得相对齐全,其他的就所剩无几了。

竞报:您差两年没能上山下乡,当时也做好当知青的准备了吗?

贾俊学:当然,那时除了上山下乡,就是留城当工人,或者参军,没有很硬的关系,后两条路根本走不通。

竞报:那时学习也没什么用了?

贾俊学:在学校,大家还是以学习好为荣,但没有高考,学习好没有直接用处。

竞报:您接触了很多知青,他们这个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贾俊学:很能干,是社会上最扎实的一群人。

竞报:对于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今天人们已经很模糊了,您是怎么看的?

贾俊学:前几天看电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演讲,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中国农村对西方的了解,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要差很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当时许多农村生活在半封闭的状态下,上山下乡力图改变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确实提高了农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竞报: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山下乡是一次创伤的记忆。

贾俊学:这是事实,毕竟知青当时都是孩子,只有18岁,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竞报:您是怎么看知青这一群体的?

贾俊学:他们是响应时代号召走到农村去的,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对于这一群体,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认识和了解。

竞报:您刚刚从事了两年的知青收藏,未来您是如何打算的?

贾俊学:我是为上山下乡50年而准备的,希望那时我有更丰富的收藏。

藏家说藏品

①“春苗”:这个海报很珍贵,因为它是手绘的,这个片子由谢晋导演,海报是陈逸飞先生画的,非常难得。这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知青题材的故事片,很不容易找,花了800元,从专门的海报收藏家手中获得。

②“胸怀朝阳何所惧”:这是知青美术第一件作品,刘柏荣先生画的,当时他只有17岁,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学习,仅凭着对知青们的崇拜与热情,完成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画作,虽然造型稍显幼稚,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品影响非常大。我是在一个宣传画收藏家手中找到这张画的,在人家1000多件藏品中找了一下午,累得一头汗。怕别人看出我的兴奋之情而提价,就顺便买了几张别的,这张画的价格是500元,是我知青收藏中最好的一件。

③“广阔天地”:这是上海摄制组拍摄的彩色纪录片,记录知青在农村的生活,鼓励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片子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发行,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知青插队的纪录片。为什么由上海摄制组来拍呢?因为当时上海出了个叫金训华的知青,为抢救国家物资(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党员,这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个海报非常珍贵。

④《人民画报》:这个画报上的人物是邢燕子和侯隽,今天知道她们的人不多了,她们是知青中的代表,当时名气非常大,许多知青管邢燕子叫邢大姐,如今已经68岁了。这本《人民画报》出版于1976年9月,是从杂志收藏的人手中买来的,坐在他小摊的凳子上,我找了一个下午,腰都坐痛了,这本杂志品相这么好,才要300元。

⑤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应该是当年宣传栏中用的,照片很大,质量非常好,这几张是从几千张中淘出来的。这要感谢那些小贩,他们能把这些文物都淘来,一张照片的价格大概是50元,淘这些照片时,小贩很奇怪,说那些高举红旗的、画面很漂亮的我不要,偏找这些看上去很平淡的照片。

⑥脸盆:这个脸盆应该是知青上山下乡前,北京某街道赠送的,脸盆的图案设计非常独特,当时有的街道发的是毛巾、衣服等,有的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