仟佰味怎么样:坤叔转正的“后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1:09
专家认为,广东意识到,社会中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通过发展社会组织走柔性社会治理之路
坤叔转正的“后台”
2011年11月4日

坤叔(左一)在助学活动中。近日,坤叔助学团队在汪洋批示后,终于得以“转正”。图/苏仕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之后,坤叔助学团队终于得以按其申请的名称注册。汪洋的批示,与之前广东出台一系列加强社会建设文件、成立高规格社会工作委员会一起,预示着社会组织迎来发展环境的“春江水暖”。
10月18日,东莞公益环保组织“绿色珠江”负责人王华礼,颇为兴奋地填写了一份《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表》。填表之后,再通过验资、场地验收等手续,“绿色珠江”也将“转正”。
有专家认为,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广东转走柔性社会管理之路,已从以往“政府管理社会”的思路转化为“政府培力社会”,从“管理”跳到了“建设”上。本报记者刘洁 广东报道
A
重点发展社会“稳定器”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目前经济和人口指标均为中国第一,其面临的社会管理压力也较大。
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广东正在不断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机制。
今年7月,广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大力发展有“稳定器”之称的社会组织。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朱健刚教授认为,政府意识到以往的管理思路出了问题,社会中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通过发展社会组织走柔性社会治理之路。
对社会组织所起到的缓冲、调解作用,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主任张治儒感受颇深。
深圳曾有一家公司拖欠工人三个月工资。工人法律知识欠缺,其中41名工人找到了张治儒,希望能帮他们讨回公道。接触中,有部分激进的工人提出要上街游行来讨薪,张治儒予以制止,称“这完全没有必要”。
张治儒的策略是与工厂谈判。在通宵打印出41份法律文书后,他与工厂交涉:41名工人准备集体辞工,如果这样,工厂将按工人工龄每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结果是公司将失去41名工人还要补偿80万元,这样工厂会垮掉。当然,工人利益也会受损。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工厂赔付每人半月工资,共30万元;在加班费与最低工资上按劳动法执行,工人复工。矛盾就此化解,企业与工人皆大欢喜。
春风服务部成立于2005年5月1日,是一家专门为打工者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和职业安全培训等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不过,它在东莞成立服务部时遭到失败。
张治儒认为,工人一盘散沙的状况是比较可怕的。他说,在工人组织较多的深圳,劳资纠纷同样存在,也会出现罢工,但较少出现砸工厂、机器,甚至上街堵路的行为;相反,在工人组织较少的东莞,劳动条件要差一些,恶性的打砸事件也多一些。
王华礼也认同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他说,个人权益受损,心理失衡后往往会出现情绪化、非理性举动。而社会组织为了自身安全,组织行动肯定要理性、合法,因为社会组织懂得如何同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打交道,有化解利益冲突的渠道,也更能化解矛盾。此外,社会组织在社会福利、教育助学中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也有助于纾缓人群中的怨气。
B
给社会组织登记“松绑”
广东推动社会建设的又一大动作,是成立了省社会工作委员会来统筹推进社会建设。
这个委员会在8月份获中央编办批准成立,被朱健刚教授称为“超级机构”。它既是省委又是省政府的工作机构,领导配置亦是高规格,由四位省领导出任主任和副主任。委员会下设3个处:社会建设指导处,公共服务促进处和社会组织工作处。
随后,广东韶关、汕尾、中山、阳江等9市相应设立了社工委,珠海市已经成立社会管理工作部。到年底,广东全省地级以上市都要成立社会工作机构。
在组织架构完成之后,配套政策随之出台。在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之后,广东紧接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实施意见》等7个配套性文件,构成了广东省加强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
细察配套文件,广东不少措施改革力度较大,在国内也是首次提出。其中的一大突破,是对社会组织登记进行“松绑”。
对于社会组织,目前国家现行法规仍然实行业务主管单位与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使得许多社会组织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成为难以转正的“黑户”。
但广东打破了这种禁锢,规定登记社会组织不需要再找“婆家”作为业务主管单位。
广东的政策要求“明确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办法,逐步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同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服务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
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润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对放开社会组织登记这块,还是要给社会组织一点耐心,带着扶持的心态,让社会组织成长,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如果不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反而会压制民间生长力量。但这不是搞革命式发展,而是渐进式改革,不能一下子放开。”
C
政府老观念成“拦路虎”
不过,在政策、组织架构上取得突破后,广东的社会组织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顺畅。在实际运作中,政府部门的老观念成为“拦路虎”,坤叔助学团队“转正”事件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今年65岁的坤叔是东莞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在湖南凤凰等地助学,至今已资助2000多个孩子。
在长期的助学中,坤叔及其团队逐渐总结出“千分一”的公益理念,呼吁大家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把慈善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从2005年开始,坤叔助学团队曾多次申请登记,但一直未获批准。
今年政策放开之后,坤叔认为机会来了。8月,他到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递交申请,希望以“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称登记注册。
不过,主管部门认为“千分一”这一名称可能让公众误解为“硬性摊派”、“强迫捐款”,违背了慈善自愿的原则。申请被驳回,坤叔再次受挫。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汪洋批示称,“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碍。规范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重在监管,而不是把‘人’挡在门外,这样广东的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才有良好的空间。”
在批示中,汪洋还“很为坤叔的公益团队愤愤不平”。“群众想办点好事怎么这么难!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观念是有代表性的。他们的出发点并不坏,但结果却很糟糕。我们不能对公益组织在成立时就搞‘有罪’推定,而成立后却疏于监管。有什么理由从他姓‘俞’,就推断人家会去‘偷’,实在没道理。更何况坤叔已做慈善多年,有业绩可鉴。”
为何民政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审批登记有抗拒心理?刘润华在其作品中解释,“民政部门不可能像工商部门那样洒脱。法例规定,企业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违法违规的企业需自行承担一切责任。虽然社会组织也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但法例规定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的登记管理体制,因此,在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情况下,民政部门直接受理社会组织的登记申请是要承担责任的。”
但在汪洋批示之后,广东政府部门的观念开始迅速转变。坤叔团队得以按其申请的名称注册。即使是“绿色珠江”这个不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四类社会组织”中的公益环保组织,也很快获得批复,同意登记注册。
D
政府释放“培力社会”善意
在高调提出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广东也直面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
首先是专业人才不足。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元醒指出,目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10月13日,广东省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凡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受聘于广东省社会工作岗位的人才,不受户口指标和年龄等条件限制,可在工作所在地入户或在居住地享受积分入户政策。此外,广东又提出到2015年,要建立4个省级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50个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
资金不足,也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绿色珠江”在东莞创办近10年,已经小有名气,但受资金之困,一直租用民房办公。
王华礼说,资金短缺的重要原因是一直无法正式登记,因此不能向企业募捐,只能找找赞助。受制于资金,活动难以展开,影响力也难以扩大。
“但转正之后,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企业可以直接向我们提供资金,我们甚至还可以给对方开免税发票。”王华礼颇为兴奋地说。
而更让王华礼兴奋的,是政府明确规定“从2012年开始,各级政府要明确转移社会管理与服务事项,确定购买服务的项目目录,重点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力度,年度购买项目支出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
“这是要用国家财政的钱来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王华礼说。
社会组织的“被官方化”和“被行政化”,是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
坤叔助学团队核心成员卢叙安介绍,他们曾拒绝东莞市团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因为双方对捐资助学的理念不同,团队担心官方独特的管理思路干扰到自身的发展。
现在,广东不但去除了“业务主管单位”的“婆家”限制,还规定公务员不得在各类社会组织兼职。官方希望通过“去行政化”,来推进社会组织的民间化、自治化和市场化进程。
以上被朱健刚教授解读为政府释放“培力社会”的善意——通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等方式,使其有能力、有权利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朱健刚教授称,广东的这一善意能否落实可行,关键在于公民是否回应,积极建立各类社会组织,并理性、有秩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而这一切的保证,仍是需要把《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转化为地方性立法,使得文件精神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朱健刚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