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线棉鞋价格:中成药的组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8:51:33
  一画:
  二画: 二 十 七 人 八 九
  三画: 三 干 土 下 大 万 上 千 广 小 子 马
  四画: 开 天 云 五 太 止 少 中 内 牛 升 化 月 丹 乌 凤 六 双 水
  五画: 玉 去 甘 左 右 石 龙 平 北 归 甲 四 生 失 仙 白 瓜 加 皮 发
  六画: 地 百 存 夹 托 当 回 竹 伤 血 冲 冰 安 导 阳 阴 防 收 如 红
  七画: 却 芩 苍 苏 扶 抑 护 连 旱 足 何 辛 沙 没 沉 补 阿 附 陀 鸡 驱
  八画: 青 苦 枇 拔 虎 明 固 败 知 和 季 金 鱼 炙 京 炉 泻 治 参
  九画: 珍 荆 茵 茴 南 药 枯 枸 柿 咬 骨 香 复 保 独 疥 疯 疤 养 首 洗 活 祛 神 除
  十画: 顽 真 桂 桃 顾 热 柴 逍 透 狼 凉 益 烟 消 海 流 润 涌 调 通 桑
  十一画: 黄 萆 梅 排 救 蛇 银 象 猪 清 密 骑
  十二画: 琥 散 葱 蒌 硫 雄 搜 紫 蛤 黑 鹅 舒 脾 普 湿 滋 犀 隔 疏
  十三画: 槐 碘 雷 解 新 滚 群
  十四画: 豨 膈 漱
  十五画: 增 醋 醉 蝮 摩 熨
  十六画以上: 薏 薄 颠 醒 赞 藤 藿 蟾 癣 鳖 蠲

一画


  一号扫风丸(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大枫子 薏苡仁 苦参 白蒺藜 小胡麻 苍耳子 防风 白花蛇 苍术 白附子 桂枝 当归 秦艽 白芷 草乌 威灵仙 川芎
  钩藤 木瓜 菟丝子 肉桂 天麻 川牛膝 何首乌 千
  年健 青礞石 川乌 知母 梔子 荆芥

二画


  二白散(《外科大成》) 南星 贝母各等分
  制用法: 共为细末,鸡子清或米醋调敷。
  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仙茅 仙灵脾(淫羊藿) 当归 巴戟 知母 黄柏
  二至丸(《证治准绳》) 女贞子 旱莲草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二矾汤 (《外科正宗》) 白矾 皂矾各120克 孩儿茶15克 柏叶250克
  制用法: 水煎外洗。
  二宝丹(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煅石膏24克 升丹6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于药线上,插入疮口中。
  二妙丸(《丹溪心法》) 苍术 黄柏
  二妙散(油)(《丹溪心法》) 黄柏 苍术各等分
  制用法: 水煎服。亦可外用研末,冷开水或生油调搽患处。
  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 明雄黄 白矾各等分
  制用法: 为末,水蜜或水醋调制外敷。
  二味消毒散(《外科大成》) 白矾30克 明雄黄6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茶清或水调制外敷。
  十灰散(《十药神书》) 小蓟 大蓟 荷叶 侧柏叶 茜草根 棕皮 丹皮 梔子 生大黄 茅根
  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党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 黄芪 肉桂
  七三丹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熟石膏21克 升丹9克
  制用法:共研细末,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七仙条(《药籨启秘》) 白降丹 红升 熟石膏各等分 冰片少许
  制用法: 共研细末,米糊为条,阴干,将药条插入疮口中。
  七宝美髯丹(唐·邵应节方,见《医方集解》) 何首乌 白茯苓 牛膝 当归 杞子 菟丝子 补骨脂
  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党参 白术 炙黄芪 炙 甘草 陈皮 肉桂心 当归 熟地黄 五味子 茯苓 远志 白芍 大枣 生姜
  八二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熟石膏8份 升丹2份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瘘管,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扁蓄 滑石 甘草 大黄 山梔子
  八宝散(丹)(《疡医大全》) 珍珠3克 牛黄1.5克 象皮 琥珀 龙骨 轻粉各4.5克 冰片0.9克 炉甘石9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于患处。
  八珍汤(《正体类要》)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川芎
  八将丹 (《药籨启秘》) 腰黄 (飞)12克 冰片0.12克 蝉衣(去翅足)6克 蜈蚣(炙)10条 全蝎 (炙)10个 五倍
  子 (炙)24克 穿山甲(炙)9克 麝香0.9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在膏药或药膏上贴之。
  九一丹(《医宗金鉴》) 石膏(煅)27克 黄灵药(升丹)3克
  制用法: 共研极细, 撒于患处, 或制成药线插入疮口或瘘管。
  九华膏(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滑石600克 月石90克 龙骨120克 川贝18克 冰片18克 朱砂18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凡士林油调匀使成20%软膏,冬季可
  适当加入香油,外用。
  九黄丹(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制乳香 制没药 川贝母 牛黄 炒硼砂各6克 熟石膏18克 升丹9克 朱砂3克 冰片0.9克
  制用法: 各研极细末,和匀,掺患处,用膏药或油膏纱布盖之。

三画


  三石水(《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炉甘石90克 滑石90克 赤石脂90克 冰片9克 甘油150毫升
  制用法: 研成细粉, 加入蒸馏水1万毫升中, 最后加入甘油,配成药水,用时摇动,用毛笔刷涂布皮损上。
  三仙丹(又称小升丹, 《疡医大全》) 火硝36克 白矾36克水银30克
  制用法: 将前二味研细末,放在砂锅或小铁锅里摊平,在上面扎成豆大坑窝若干,然后将水银倾入各坑窝里,再用大碗扣在锅上,锅碗的结合缝用盐水合成的黄土泥抹严,以防裂开漏气。碗底放上棉花块用铜钱压上,即可架炭火烧锅。先用慢火,再用烈火, 约历1~2小时, 至碗底棉花变成黄褐色,除去缝泥,揭开大碗,碗内有朱砂色的物质, 即为三仙丹。 外用。
  三妙散(《医宗金鉴》) 槟榔 生苍术 生黄柏各等分
  制用法: 共研细末,干撒患处。
  三妙丸(《医学正传》) 苍术 黄柏 牛膝
  三星汤(《外科真诠》) 金银花 蒲公英 甘草
  三黄丸(《东垣十书》) 黄连 黄芩 大黄
  三黄丹(《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 大黄90克 黄柏30克黄连9克 石膏60克
  制用法: 入升药底少许共为细末外用。
  三黄洗剂(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大黄 黄柏 黄芩苦参各等分
  制用法: 共研细末, 上药10~15克加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临用时摇匀,以棉花蘸药汁搽患处,一日4~5次。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炙甘草 干地黄 白芍 麦冬 阿胶 麻仁 生牡蛎 生鳖甲 龟板
  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白砒45克 明矾60克 明雄黄7.2克 乳香3.6克
  制用法: 将砒、矾二药研成细末,入小罐内,煅至青烟尽白烟起,片刻,约上下通红,住火,放置一宿,取出研末,约可得净末30克。再加雄黄、乳香二药,共研成细末,厚糊调稠,搓条如线,阴干备用。 将药插入患处。
  干擦散(经验方) 滑石300克 硼酸30克 氧化锌60克 硫
  黄3.6克 炉甘石60克 薄荷脑7.2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干撒患部。
  土茯苓汤(经验方) 土茯苓 忍冬藤 板蓝根 威灵仙 山豆根 草河车 白藓皮 甘草
  土茯苓煎剂(经验方) 土茯苓 甘草 金银花
  下疳散(《实用性病学》) 凤凰衣(焙)1.5克 橄榄核仁(去油)1.5克 人参2.4克 儿茶 (煅红存性)3克 珍珠0.3克 金箔10张
  制用法: 共研极细末,干撒或香油调搽。
  大防风汤(《医宗金鉴》) 人参 防风 白术(炒) 黄芪 牛膝 杜仲 当归 熟地 白芍(炒) 川芎 羌活 附子(制)
  生姜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又名补阴丸,《丹溪心法》) 黄柏 知母 熟地 龟板 猪脊髓
  大枫子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大枫子油6250毫升 硼酸310克 冰片30克 麝香0.3克
  制用法: 调匀外搽。
  大承气汤(《伤寒论》) 生大黄 枳实 厚朴 芒硝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 大枣 生姜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大黄 黄芩 甘草 桃仁 杏仁 芍药 干地黄 干漆 虻虫 水蛭 蛴螬 ?虫
  万花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 市售成药,处方略。
  用法: 外搽。
  上海蛇药(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市售成药) 对蝮蛇、五步蛇、蝰蛇、烙铁头蛇、竹叶青蛇等咬伤有效。
  剂型及用法:
  1.片剂 可单独使用,如与冲服剂配合使用疗效更佳,首
  次服10片,以后每4小时服5片,病情减轻可改为每6小
  时服5片,一般疗程3~5天,病情较重可酌情增加。
  2.针剂 1号注射液和2号注射液结合使用,其功效与片
  剂相同, 与冲服剂配合使用疗效更佳。 1号注射液第一日每小时2毫升,以后每日3次,每次2毫升,总量约20~30毫升,一般作肌肉注射,必要时可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或用20%~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2号注射液每4小时或6小时肌肉注射2毫升,一般疗程为3~5天。
  3. 冲服剂 配合片剂和针剂一起使用。首次服2包,开水冲服,以后每日3次,每次1包,一般疗程为3~5天。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丹溪心法》) 南星 苍术 黄柏 川芎 白芷 神曲 桃仁 威灵仙 羌活 防己 桂枝 红花
  龙胆草
  千金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白砒6克 制乳香 制没药 轻粉 飞朱砂 赤石脂 炒五倍子 煅雄黄 醋制蛇含石各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将药粉掺入患处,或粘附在纸线上,插入疮中。
  千捶膏(《疡科心得集》) 蓖麻子肉150克 嫩松香粉300克(在冬令制后研末) 轻粉30克(水飞) 东丹60克 银朱60克 茶油40克(冬天需改为75克)
  制用法: 须在大伏天配制,将蓖麻子肉入石臼中捣烂,再缓入松香末,挨打匀后,再缓入轻粉、东丹、银朱,最后加入茶油,捣数千捶成膏。外用。
  广东蛇药(经验方)
  主治银环蛇、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竹叶青蛇及烙铁头蛇等毒蛇咬伤,对海蛇咬伤也可应用。
  剂型和用法:
  片剂 口服首剂14~20片, 以后每2~3小时一次,每次
  7~14片,症状控制后改为每次7片,每3~4小时一次。对不能吞咽者,可将药片磨碎,用温开水调匀,从胃管注入。
  注射剂 主要用于垂危病人,尤其是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每次肌肉注射1安瓿,每3小时一次。
  广州钟氏蛇药(又名广州蛇伤药散,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对眼镜蛇、竹叶青蛇和银环蛇咬伤有效。
  剂型: 散剂、流浸膏。
  用法: 散剂首次量20克,以后每次10克,或用流浸膏首次量20毫升,以后每次服10毫升,每日3~6次,一般用药
  3~5天。如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给生姜少许以减轻其副作用。
  小升丹(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水银30克 白矾24克 火硝21克
  制用法: 先将硝、矾研成粗末,再入水银,共研细末,以不见水银星为度,然后放于生铁锅内,再将粗瓷碗一只盖合(事先须用生姜普遍擦过,以防止高热而致碎裂), 须用上浆的纸条(即以棉纸裁成3厘米阔的纸条,加上面浆搓成绳状),结实地嵌塞缝口, 再用煅石膏细末醋调封固,务使不令泄气,再将黄沙铺压碗旁,露出碗底,碗底内置棉花一团,上用铁锤压紧,将锅子移置火炉上烧,约40~60分钟,看碗底棉花焦黑为度,取下待冷,约1小时,除去砂泥及烧焦炭样的棉纸,缓缓揭开瓷碗,则锅子底中为三药的渣滓,此为升药底,在碗内所生之后,色黄者为升丹,收贮备用。此外,一料所得升药的数量可有19.5~27克不等,这需要炼制者经验看火候确当与否来决定。
  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于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或油膏上盖贴,纯粹升丹因药性太猛,在临床应用时须加赋形药使用。凡对升丹有过敏者忌用,对唇、眼部位附近的溃疡也宜慎用,升丹以陈久者为好,药性较缓和而减少疼痛。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白胶香 草乌头 五灵脂 地龙 番木鱉 乳香 没药 当归 麝香 墨炭
  小蓟饮子(《济生方》) 小蓟 生地黄 滑石 蒲黄 通草 淡竹叶 藕节 当归 梔子 炙甘草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半夏
  小儿化湿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术 陈皮 茯苓 泽泻 炒麦芽 六一散
  子龙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马勃膏(经验方) 马勃20克 凡士林80克
  制用法: 马勃研末高压消毒后用凡士林调膏外用。
  马齿苋合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 大青叶 蒲公英

四画


  开郁散(《洞天奥旨》)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芥子 冬葵子 全蝎 茯苓 郁金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生地黄 五味子 当归身 天冬 麦冬 柏子仁 酸枣仁 人参 玄参 丹参 白茯苓 远志 桔梗 蜂蜜 朱砂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 青皮 高良姜 槟榔 川楝子 巴豆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山梔子 黄芩 川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茯苓
  云南白药(经验方,市售成药) 处方略。
  云南蛇药(《中国的毒蛇与蛇伤防治》,市售成药)
  适用于毒蛇咬伤,也可用于毒蜂螯伤、蜈蚣、蝎子咬伤。
  用法: 每日服4~6次,每次20~30毫升;亦可外搽适量。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桃仁 杏仁 柏子仁 松子仁 郁李仁 橘皮
  五仁汤(《世医得效方》) 杏仁 柏子仁 郁李仁 瓜蒌仁 火麻仁
  五五丹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熟石膏 小升丹各 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掺于疮口中,或用药线蘸药插入,外盖膏药或油膏,每日换药一、二次。
  五石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青黛9克 黄柏末9克 枯矾9克 蛤粉60克 炉甘石60克 煅石膏90克 滑石12
  克 凡士林370克 麻油250毫升
  制用法: 以上七种药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及麻油内,调和成膏。薄涂皮损上。
  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五虎汤(《霉疮秘录》) 全虫 僵蚕 穿山甲 蜈蚣 斑蟊 生大黄
  五神汤(《洞天奥旨》) 茯苓 车前子 金银花 牛膝 紫花地丁
  五倍子汤(《疡科选粹》)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莲房 荆芥各30克
  制用法: 煎汤熏洗患处,或坐浴。
  五倍子散(《医宗金鉴》) 用五倍子大者一个,凿一孔,用阴干车前草揉碎,填入五倍子内,用纸塞孔,湿纸包,煨片时,取出待冷去纸,研为细末。每药末3克加轻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细末,干搽痔上。
  五倍子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五倍子末310克 黄柏末90克 轻粉60克
  制用法: 先将轻粉研细末,不见星为度,然后与五倍子末、黄柏末同研细和匀。用凡士林280克、麻油180毫升,调成适当稠度的油膏,薄敷患处。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 野菊花 紫花地丁 紫背 天葵子 蒲公英
  五虎追风散(《晋南史·全恩家传方》) 蝉衣 南星 天麻 全蝎 僵蚕
  五福化毒丹(《外科正宗》) 玄参 桔梗 赤茯苓 人参 黄连 龙胆草 青黛 牙硝 甘草 冰片 朱砂 金箔
  太乙膏(《外科正宗》) 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 生地黄 土木鱉各60克 阿魏9克 轻粉12克 柳槐枝各100段 血余30克 东丹1200克 乳香15克 没药
  9克 麻油2500毫升
  制用法: 除东丹外,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去渣滓,再加入东丹,充分搅匀成膏。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
  止痛如神汤(《医宗金鉴》) 秦艽 桃仁 皂角子 苍术 防风 黄柏 当归尾 泽泻 槟榔 熟大黄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中药制斑素注射液 (经验方) 补骨脂粉加两倍量75%酒精浸渍5~7天,过滤收集滤液,蒸馏回收,经酒精加热处理,提出白色结晶,即为补骨脂素。每毫升含量0.5克。
  内托散(《霉疮秘录》) 地榆 黄芪 粉草 金银花 穿山甲 白芷
  内托黄芪散(《医宗金鉴》) 当归 白芍 川芎 白术 陈皮 穿山甲 皂刺 黄芪 槟榔 紫肉桂
  内消瘰疬丸(《疡医大全》) 夏枯草 玄参 青盐 海藻 贝母 薄荷 花粉 海蛤粉 白蔹 连翘 熟大黄 生甘草 生 地黄 桔梗 枳壳 当归 硝石
  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 槟榔 木香 梔子 连翘 薄荷 黄芩 黄连 甘草 桔梗 大黄 当归 白芍
  牛黄上清丸(《医学入门》) 黄连 生石膏 黄芩 薄荷 莲子心 白芷 桔梗 菊花 川芎 赤芍 当归 黄柏 荆芥
  穗 梔子 大黄 甘草 连翘 朱砂 明雄黄 牛黄 冰片
  牛黄解毒丸(《证治准绳》) 黄连 桔梗 生石膏 黄柏 金银花 蔓荆子 白芷 甘草 川芎 蚕砂 薄荷 连翘 大
  黄 防风 旋复花 黄芩 荆芥穗 梔子 菊花
  牛黄清热散(《寿世保元》) 全蝎 僵蚕 天麻 黄连 胆南星 甘草 牛黄 冰片 朱砂粉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牛蒡子 薄荷 荆芥 连翘 山梔 丹皮 石斛 玄参 夏枯草
  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僵蚕 蝉退 大黄 姜黄
  升麻消毒饮(《医宗金鉴》)当归 赤芍 金银花 连翘 牛蒡子 梔子 羌活 独活 白芷 红花 防风 升麻 桔梗
  甘草
  化岩汤(《疡医大全》) 人参 黄芪 忍冬藤 当归 白术 茜根 白芥子 茯苓
  化毒丸(又名牛黄化毒丹,《黴疮秘录》) 上牛黄1.2克 琥珀1.5克 血竭 雄黄 制大黄 白藓皮 朱砂 穿山甲末
  乳香末 木香末各4.5克 生生乳3克 没药5克 川贝
  10克
  制法: 共研细末, 用神曲15克打稠糊入药捣匀,丸药如梧桐子大,另研朱砂为衣。
  化毒散(北京市中医院经验方) 川黄连 乳香 没药 贝母各60克 天花粉 大黄 赤芍各120克 雄黄60克 甘草
  45克 牛黄12克 冰片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可以用10~20%的药粉直接掺入其他粉剂内扑撒,亦可和其他粉剂混合配成油膏或软膏外用。亦可内服。
  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 知母 甘草 玄参 犀角 粳米
  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升麻 石膏 连翘(去心) 牛蒡子(炒研) 人中黄 黄连 知母 玄参 竹叶
  月黄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川椒9克 藤黄末25克 黄蜡6克 白蜡6克 麻油30毫升
  制用法: 用麻油入铜锅内熬热,加川椒熬焦去渣,加入黄白蜡熔化,倒瓷器内加入月黄末,调成膏,外涂患处。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丹皮 梔子 柴胡 白术 茯苓当归 白芍 甘草
  乌头汤(《金匮要略》) 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乌蛇驱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乌蛇 蝉衣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黄连 黄芩 金银花 连翘 甘草
  乌蛇搜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乌蛇 羌活 独活 防风 炙僵蚕 生地 丹皮 丹参 赤芍 黄芩 银花
  凤衣散(《医宗金鉴》) 凤凰衣(鸡抱卵壳)3克 轻粉1.2克 冰片0.6克 黄丹3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鸭蛋清调敷,或干撒。
  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滑石 甘草
  六军丸(《外科正宗》) 蜈蚣 蝉退 全虫 僵蚕 山甲珠 夜明砂
  六神丸(雷氏经验方, 张赞臣《中医外科诊疗学》) 麝香 牛黄 冰片 珍珠 蟾酥 雄黄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生姜 大枣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山萸肉 干山药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
  双柏散(广州中医学院主编 《外科学》) 侧柏叶 大黄各60克 黄柏 薄荷 泽兰各3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水、蜜调煮外敷。
  水晶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糯米100克 15%苛性钾液250毫升
  制用法: 用糯米泡入上液,隔24小时后捣成透明药膏。用胶布挖孔套在患处,保护皮肤,露出疣或鸡眼后,直接涂药,再盖胶布固定,三日换药一次,脱落为止。
  水银枣子(《疡科选粹》) 水银30克 枣肉60克
  制用法: 共研至水银不见星,捻成枣形,瓷瓶收贮备用。上药用薄棉花一层包裹,纳入肛门。

五画


  玉女煎(《景岳全书》)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玉真散(《外科正宗》) 生南星 白芷 防风 羌活 天麻 白附子
  玉容散 (《外科证治全书》) 甘松 山柰 茅香各15克 僵蚕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花粉 绿豆粉各30克 防风 零
  陵香 藁本各15克 肥皂9克 白芷3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人乳调敷患处。
  玉黄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当归30克 白芷9克 姜黄90克 甘草30克 轻粉6克 冰片6克 蜂白蜡90~125
  克
  制用法: 先将前四种药浸泡麻油内三天, 然后炉火上熬至
  枯黄,离火去渣,加入轻粉、冰片(预先研末),最后加蜂白蜡(夏季加125克,冬季加90克)调搅至冷成膏, 常与他药配合外用。
  玉匙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玄明粉30克(风化) 腰黄3克 天虫9克 炒月石30克 冰片3克
  制用法: 各研极细末,和匀,用吹药器喷入。
  玉露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芙蓉叶适量
  制用法: 研成极细末,可用麻油、菊花露、银花露或凡士林调敷患处。
  玉露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秋芙蓉叶 (干后研细末)60克 凡士林310克
  制用法: 调成油膏,直接涂在疮上,外用纱布固定。
  玉露油膏(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玉露散2/10凡士林8/10
  制用法: 调匀成膏,外敷患处。
  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黄芪 白术 防风
  去疣膏(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鸦胆子0.6克 生石灰15克 糯米粉10克 石碱40克 来苏儿40毫升
  制用法: 调匀外敷
  甘草洗法(《外科证治》) 甘草60克
  制用法: 加水500毫升,煎数升,外洗;或研成细末,外上疳疮。
  左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 淮山药 山萸肉 枸杞子 菟丝子 鹿角胶 龟板 牛膝
  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黄 山药 枸杞子 山茱萸 茯苓 炙甘草
  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 淮山药 山萸肉 枸杞子 菟丝子 杜仲 鹿角胶 当归 附子 肉桂
  右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枸杞 炙甘草 杜仲 肉桂 制附子
  石苇散(《证治汇补》) 石苇 冬葵子 瞿麦 滑石 车前子 石珍散(《外科正宗》) 熟石膏 轻粉各30克 青黛 黄柏末各9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外用。
  龙泉散(又名李杲龙泉散, 《医宗金鉴》) 瓦粉(即定粉) 龙泉粉(即磨刀石上粉) 莪术 京三棱 昆布各15克
  制用法: 共研极细,滚水调涂患处。
  龙珠膏(《医宗金鉴》) 龙牙草 (即马鞭草)150克 棘枣根15克 海藻7.5克 苏木15克
  制用法: 上药切细,水二十碗煎至十二、三碗,去渣,又用桑 柴灰、苍耳草灰、石灰各二碗半,纸两层,先铺箩底,次置三种灰于箩内,用滚水热淋取灰汁十碗,澄清,同前汤入锅内熬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轻粉各少许,研细入膏内搅匀,瓷罐收贮,取敷核上,再敷时,去旧药,其核即溃。根小者,但涂于根上,其核自溃。
  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 龙胆草 柴胡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生地黄 当归尾 梔子 黄芩 甘草
  平胬丹(张赞臣《中医外科诊疗学》) 乌梅肉(煅存性) 月石各4.5克 扫盆(即轻粉)1.5克 冰片0.9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外掺创面。
  北庭丹(《医宗金鉴》引《清溪秘传》方) 硇砂 人中白各1.5克 瓦上青苔 瓦松 溏鸡矢各3克
  制用法:用倾银罐两个,对合,装药于内,封口,再以盐泥外涂,炭火上煅三炷香,待冷开罐,取药,加麝香、冰片各0.3克,共研细末。用针刺破舌菌,点丹少许,盖以蒲黄。
  归肾丸(凌云鹏《中医外科概要》) 熟地 当归获 茯苓 山药 山茱萸 枸杞 杜仲 菟丝子
  归脾汤(《济生方》) 人参 白术 枣仁 龙眼肉 茯神 黄芪 当归 远志 木香
  甲癣浸泡液(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土槿皮 大枫子肉
  花椒 百部 皂刺 黄精 生川乌 生草乌 明矾 五加
  皮各9~15克 米醋500~750克
  制用法: 将药切碎入醋中浸泡,每日振荡数次,一周后去渣备用。 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钟。
  四生丸(《妇人良方》) 生地黄 生艾叶 生荷叶 生侧柏叶
  四妙汤(《外科精要》) 炙黄芪 金银花 当归 炙甘草
  四苓散(《奇效良方》) 白茯苓 泽泻 猪苓 白术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熟地黄 当归身 白芍 川芎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四黄散(《证治准绳》) 黄连30克 黄柏 大黄 黄苓各9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调油或水、蜜煮热外敷。
  四黄膏(又名四黄油膏, 广州中医学院主《外科学》)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乳香 没药各等量
  制用法: 共研细末,凡士林调为软膏外用。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四妙勇安汤(清·《验方新编》) 玄参 当归 金银花 甘草
  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 生地黄 当归 荆芥 防风 赤芍
  川芎 白藓皮 蝉退 薄荷 独活 柴胡 红枣
  四海舒郁丸(《汤医大全》) 青木香 陈皮 海蛤粉 海带 昆布 海螵蛸
  生肌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制炉甘石15克 滴乳石9克 滑石30克 血珀9克 朱砂3克 冰片0.3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疮口中,外盖膏药或药膏。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生肌玉红膏(又名生肌膏,《外科正宗》) 当归60克 白芷15克 白蜡60克 轻粉12克 甘草36克 紫草6克 血竭12克 麻油500毫升
  制用法: 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杓内慢火熬微枯,细绢滤清,复入杓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入白蜡,微火化开,用茶盅四个,预放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盅内,候片时,下研细轻粉每盅3克,搅匀,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并依溃疡局部情况,可掺提脓祛腐药5于膏上同用,效果更佳。
  生肌白玉膏 (又名白玉膏, 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熟石膏9份 制炉甘石1份
  制用法: 熟石膏研粉,加入制炉甘石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膏,再加入凡士林使成含药粉30%的软膏。用时将膏少许涂纱布上外敷,也可掺其他生肌药粉于软膏上,效果更佳。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灵脂 蒲黄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穿山甲 皂角刺 当归尾 甘草 金银花 赤芍 乳香 没药 天花粉 陈皮 防风
  贝母 白芷
  白芷散 (《外科真诠》) 白芷9克 牡蛎粉15克 上牛黄0.6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撒布创口。
  白驳片(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紫草 真降香 草河车 白药子 白薇 苍术 海螵蛸 红花 桃仁 生 首乌 龙胆草 刺蒺藜 甘草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白降丹 (《医宗金鉴》) 朱砂 雄黄各6克 水银30克 硼砂15克 火硝 食盐 白矾 皂矾各45克
  制用法: 先将雄黄、皂矾、火硝、白矾、食盐、朱砂研匀,入瓦罐中,微火使其烊化,再加入水银调匀,待其干涸。然后用瓦盆一只,盆下有水,即以盛干涸药料的瓦罐覆置盆中,四周以赤石脂和盐卤层层封固,再以炭火置于倒覆的瓦罐上,如有空隙漏气处,即用赤石脂盐卤加封,约过三炷香(约3小时)即成。火冷启开看,盆中即有白色晶片的药粉,收集药粉瓶装密封储存备用。疮大者用0.15~0.18克,小者0.03~0.06克,以清水调涂疮上;亦可和米糊为条,插入疮口中,外盖膏药。
  白癜风丸(经验方) 补骨脂 生黄芪 川芎 当归 香附 桃仁 乌梢蛇 丹皮 地龙 白皮 白蒺藜 紫草 龙胆草
  硫酸铜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白屑风洗方(又名脂溢洗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耳子30克 苦参15克 王不留行30克 明矾9克
  制用法: 水煎外洗。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桂枝
  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 瓜蒌仁 牛蒡子 花粉 黄芩 生梔子 连翘 皂刺 金银花 甘草 陈皮 青皮 柴胡
  加味人参败毒散(《中华医学杂志》10:942,1956) 生地榆30克 紫竹根一大握 人参(或党参) 独活 前胡 茯苓 甘草 生姜 柴胡各9克 枳壳 桔梗 川芎各6克
  制服法: 以上为一剂,用水三碗煎至一碗,一次温服,一日可服两剂。
  皮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 丹皮 赤芍 知母 生石膏 银花 连翘 竹叶 生甘草
  皮癣水(《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土槿皮620克 紫荆皮310克 苦参310克 苦楝树皮150克 千金子50粒 斑蟊100只(布包) 蜈蚣30条 樟脑310克
  制用法: 将前五味药打碎成粗粒,装大瓶内,加入75%酒
  精5000毫升,并将斑蟊(布包)、千金子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去药渣,再加入樟脑融化,用毛笔刷涂于患处。
  皮癣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黄柏 白芷 轻粉各25克 煅石膏 蛤粉 五倍子各30克 硫黄 雄黄 铜绿 章
  丹各15克 枯矾 胆矾各6克
  制用法: 以上为极细末,和匀,加凡士林500克调制成膏,外涂患处。
  皮肤外洗一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土荆芥 如意花 毛麝香 松树针(或侧柏叶)各30~60克
  制用法: 水煎外洗。
  皮肤外洗二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火炭母 羊蹄草 大飞扬 黑面神 九里香各30克 三桠苦 穿心莲各15克
  制用法: 水煎外洗。
  发际散(《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五倍子末310克 雄黄末 枯矾末各30克
  制用法: 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调敷疮上,脓疱疮或湿疹感染时,与湿疹粉等量混合,香油调搽。

六画


  地榆散(《景岳全书》) 地榆
  地黄饮子(《河间六书》) 干地黄 巴戟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 附子 五味子 肉桂 白茯苓 麦门冬 菖蒲 远志
  生姜 大枣 薄荷
  百部酊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百部30克 75%酒精100毫升
  制用法: 浸泡,每日振荡数次,一周后去渣备用,直接外涂皮损处。
  存命汤(《中华外科杂志》11(7):574,1963) 羌活 川芎 大黄 法半夏 防风 川乌 草乌 全虫 姜虫 南星 白芷 蝉退 天麻 甘草各9克 蜈蚣3条 白附子12克 另
  将琥珀9克、朱砂9克研成细末分3包
  制用法: 上药除琥珀、朱砂外,加水煎至600毫升,经鼻饲灌注给药,每次注入200毫升,加琥珀、朱砂末1包,每6~8小时一次,至病人痉挛停止后停用,一般4~5剂后即止。
  夹纸膏(《医宗金鉴》) 黄丹(炒) 轻粉 儿茶 没药 雄黄 血竭 五倍子(炒) 银朱 枯矾各等分
  制用法: 共为末,量疮大小,剪油纸两张,夹药于内,纸周围用面糊粘住,纸上用针刺孔;先将疮口用葱、椒煎汤洗净拭干,然后贴上,以帛缚之,三日一洗,再换新药贴之。
  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 人参 白术 穿山甲 白芷 升麻 甘草节 当归 生黄芪 皂角刺 青皮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金银花 茯苓 白芷 皂角刺 甘草 桔梗 黄芪
  当归饮子(《外科正宗》)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风 白蒺藜 荆芥 何首乌 黄芪 甘草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炙甘草通草 大枣
  当归鸡血藤汤(《中医伤科学》) 当归 熟地 桂圆肉 白芍 丹参 鸡血藤
  回阳玉龙散 (《外科正宗》) 草乌 军姜各90克 赤芍 白芷 南星各30克 肉桂15克
  制用法: 研细末,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回阳玉龙油膏(经验方) 回阳玉龙散2份 凡士林8份
  制用法: 将凡士林融化后加药散调匀成膏,外敷患处。
  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 人参 黄芪 煅石膏 炙半夏 麦冬 白芍 川芎 当归 黄芩 生地 甘草 竹叶 生姜
  灯心
  伤湿止痛膏(市售成药)
  用法: 外贴。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 生地黄 桃仁 红花 枳壳 赤芍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牛膝
  冲和散 (《外科正宗》) 紫荆皮(炒) 150克 独活90克 赤芍60克 白芷30克 石菖蒲4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葱汁、陈酒调敷患处。
  冲和膏(经验方) 冲和散2份 凡士林8份
  制用法: 将凡士林融化后加药散调匀成膏,外敷患处。
  冰硼散 (《医宗金鉴》) 冰片1.5克 硼砂 玄明粉各15克朱砂1.8克
  制用法: 共研极细末,用少许搽于疮处,如咽喉肿痛,以芦筒吹之或吹药器喷入。
  安庆膏药(经验方) 芝麻油6620克 铅粉2750克
  制用法: 将麻油加热至300℃,炼成糖浆状,再待温度降至200℃左右,加入铅粉,拌匀成金黄色,再加冷水500毫升拌匀即可,共得7590克作成膏药。 用时先将安庆散 (将生姜挖一洞,放入雄黄粉,再用挖出的生姜糊洞口,放在瓦上用炭火慢慢烤干,研成粉)撒在膏药上外贴。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芩 黄连 梔子 雄黄 朱砂 梅片 麝香 珠粉
  导气汤(《沈氏尊生方》) 木香 川楝子 茴香 吴茱萸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木通 生地 生甘草 竹叶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熟地黄 白芥子 炮姜炭 麻黄 甘草 肉桂 鹿角胶
  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 鲜牛蒡子根叶梗1.5公斤 鲜白凤仙梗120克 川芎120克 川附 桂枝 大黄 当归 肉桂 草乌 川乌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
  芨 乳香 没药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
  橼 陈皮各60克 苏合油120克 麝香30克 菜油5公
  斤
  制用法: 白凤仙熬枯去渣,次日除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外,余药俱入锅煎枯,去渣滤净,称准斤两,每油500克加黄丹(烘透)210克,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撒下锅内,将乳、没、麝、苏合油加入搅和,半月后可用。外贴患处。
  阳毒内消散(《药籨启秘》) 麝香 冰片各6克 白芨 南星
  姜黄 炒甲片 樟冰各12克 轻粉 胆矾各9克 铜 绿
  12克 青黛6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膏药内敷贴。
  阴症膏 (北京中医学院经验方) 川乌 草乌 皂刺 白芷各120克 丁香 土鱉 川芎 马钱子各60克 肉桂 麻黄各10克 急性子30克 樟丹84克 乳香 没药各90克 紫荆皮180克 香油2200克
  制用法: 熬成硬膏外敷。
  阴毒内消散(《药籨启秘》) 麝香 肉桂 炒甲片 胡椒各3克
  丁香 良姜 制乳香 制没药 牙皂各6克 轻粉 腰黄
  川乌 阿魏(瓦上炒去油)各9克 樟冰12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膏药内敷贴。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 黄芪 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 连翘 麻黄 薄荷 荆芥 白术 梔子 川芎 当归 白芍 大黄 芒硝 石膏 黄
  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收肛液(成都中医学院经验方) 明矾6克 黄连2克(生药)
  枸櫞酸钠1.5克 奴佛卡因1克 蒸馏水100毫升
  如意金黄膏(《外科正宗》) 同“金黄油膏”。
  红升丹(《医宗金鉴》) 朱砂 雄黄各15克 水银30克 火硝120克 白矾30克 皂矾18克
  制用法: 先将二矾、火硝研碎,入大铜杓内,加火硝一小杯炖化,一干即起研细。 另将汞、朱、雄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再入硝矾末研匀。先将阳城罐用纸筋泥搪一指厚,阴干,无裂纹方可入前药,罐口以铁盏盖定,加铁梁盏,上下用铁丝扎紧,用棉纸蘸蜜塞罐口缝间,外用熟石膏细末醋调封固。加炭火使盏热固定, 置罐于铁架上,用木炭火煅炼三炷香(约3小时)。第一炷香宜用底火,如火大则汞先飞上; 第二炷香宜用大半罐火,以毛笔沾冷水擦盏;第三炷香使火焰平罐口,以毛笔沾冷水时时刷擦,勿使盏干。三香完,去火冷定开看,盏上有红色或黄色升丹约18~20克重,刮下研极细,即为红升丹。可掺疮口,或制成药线插入瘘管内。
  注意事项: 其成份为氧化汞,须注意防止汞中毒。
  红灵丹(又名红灵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雄黄18克 乳香18克 煅月石30克 青礞石9克 没药18克 三梅9克 火硝18克 朱砂60克 麝香3克
  制用法: 除三梅、麝香外,共研细末,最后加三梅、麝香,瓶装封固备用。掺于膏药或油膏上,敷贴患处。
  红灵酒(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当归 肉桂各60克 红花 干姜 川椒各30克 樟脑 细辛各15克
  制用法: 取95%酒精1000毫升,浸泡7天备用,外涂或揉
  擦患处。
  红油膏(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东丹4.5克九一丹30克 凡士林300克
  制用法: 先将凡士林烊化, 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 和匀成膏。将药膏匀涂纱布上,贴患处。
  红油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红信250克 棉子油2500毫升 黄蜡250~500克
  制用法: 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同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取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用时于患处薄薄涂上一层。
  注意事项: ①制药时在广场露天操作,因红信有毒,熬时有毒气,应远离,并注意油热度过高时,易燃,严防着火。②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反应即停用。
  红藤煎剂(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红藤 地丁草 乳香 没药 连翘 大黄 延胡索 丹皮 甘草 银
  花

七画


  却毒汤(《医宗金鉴》) 瓦松 马齿苋 甘草各15克 川文蛤 川椒 苍术 防风 葱白 枳壳 侧柏叶各9克 焰硝30克
  制用法:水五碗煎至三碗,先熏后洗,日用3次。
  芩连二母丸(《外科正宗》) 黄芩 黄连 知母 贝母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蒲黄 羚羊角 地骨皮 甘草
  芩连平胃汤(《医宗金鉴》)黄芩 黄连 厚朴 苍术 甘草 陈皮 生姜
  苍术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术1000克
  制服法:加水连熬三次,取汁,慢火煎成浓膏, 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每次服一匙,每日二次,开水冲化服。
  苏蒲洗方(《中医杂志》7:424,1979)苏木 蒲公英 钩藤各30克 防风 防己 川椒 黄芩 白矾各15克
  制用法: 水煎浸洗。
  扶危散(《医宗金鉴》) 斑螫(按日数用之,如犬咬已经七日用7个,十日用10个。去翅、足,加糯米同炒,去米) 滑石30克(水飞) 雄黄3克 麝香0.6克
  制服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不饮酒者米
  汤调下。
  抑阴散(《外科证治》) 草乌60克 南星30克 独活30克
  狼毒30克 香白芷3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用葱煎水调和外用。
  护膜散(《医宗金鉴》) 白蜡 白芨
  连翘败毒丸(《证治准绳》) 连翘 桔梗 甘草 木通 金银花 防风 玄参 白藓皮 黄芩 浙贝母 地丁 白芷 天花粉 赤芍 蝉蜕 大黄 蒲公英 梔子
  旱螺散 (《医宗金鉴》) 白田螺壳10克 冰片1克 麝香1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香油调搽。
  足癣散(又名脚癣散,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枯矾24克 梅片7克 樟脑24克 滑石10克 硫黄120克 轻粉120克 熟硼砂1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外用。
  何首乌汤(《疡医大全》) 何首乌 防风 金银花 荆芥 苍术 白藓皮 甘草 苦参 连翘 木通 灯心
  何首乌酒(《医宗金鉴》) 何首乌 当归身 当归尾 穿山甲 生地黄 熟地黄 虾蟆 侧柏叶 松针 五加皮 制川乌 制草乌 黄酒
  辛荑清肺饮(《外科正宗》) 辛荑 黄芩 山梔 麦冬 百合 石膏 知母 枇杷叶 升麻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 玉竹 生甘草 冬桑叶 麦冬 生扁豆 花粉
  没药丸(《医宗金鉴》) 桃仁 乳香 没药 川芎 川椒 当归 赤芍 自然铜 黄蜡
  沉香散(《金匮翼》) 沉香 橘皮 当归 王不留行 石苇 滑石 冬葵子 白芍 甘草
  补元煎 (又名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杜仲 当归 枸杞 炙草
  补骨脂酊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补骨脂30克 75%酒精100毫升
  制用法: 浸泡,每日振荡数次,一周后去渣备用。 直接外涂皮损处。
  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 黄芪 党参 白术 陈皮 炙甘草 当归 升麻 柴胡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 当归尾 赤芍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阿魏化痞膏(《景岳全书》) 羌活 独活 玄参 官桂 赤芍 甲片 苏合油 生地 猳鼠矢 大黄 白芷 天麻 红花
  麝香 土木鱉 黄丹 芒硝 阿魏 乳香 没药
  附子理中汤(《三因方》)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 附子 附桂八味丸(又名肾气丸, 《金匮要略》) 熟地黄 淮山药 山萸肉 泽泻 茯苓 牡丹皮 肉桂 熟附子
  陀僧膏(《医宗金鉴》) 密陀僧(研末) 600克 赤芍 当归 赤石脂(研) 百草霜(筛、研)各60克 乳香 没药 血竭 孩儿茶 (均研)各15克 银黝30克 川大黄250克 香
  油500克 桐油 1000克苦参120克
  制用法: 上药先将赤芍、当归、苦参、大黄入油内煠枯,熬至滴水不散,再下陀僧末,用槐柳枝搅至滴水将欲成珠,将百草霜细细筛入搅匀,再将余药及银黝筛入,搅极匀,倾入水盆内,众手扯千余下,再收入瓷盆内, 常以水浸之。外敷患处。
  鸡眼散(膏)(广州中医学院主编 《外科学》) 水杨酸50克 广丹3克 苯唑卡因2克 白糖2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和匀。将患处周围正常组织用胶布保护好,然后用药末少许,以75%酒精调成厚糊状, 涂于患处,外盖胶布,每隔5~7天换药一次,患处不宜着水。
  驱风油(市售成药)
  用法: 外搽。

八画


  青蛤散 (《医宗金鉴》) 青黛9克 煅蛤粉 煅石膏各30克轻粉 黄柏各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先用香油调成块,次加凉水调稀,薄涂疮处。
  青黛散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青黛 黄柏各60克 石膏 滑石各120克
  制用法: 研细末,和匀,干掺或麻油调敷患处。
  青黛油(经验方) 青黛散20~30克 花生油加至100毫升
  制用法: 调匀外涂患处。
  青黛膏(经验方) 青黛散7.5克 凡士林300克
  制用法: 调匀,将油膏涂于纱布上贴之,或蘸药搽擦患处,或再加热烘疗法。
  青吹口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煅石膏 煅人中白各9克 青黛 三梅各3克 薄荷0.9克 川连1.5克 煅月石18克
  制用法: 先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水飞(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用瓶装,封固不出气。洗漱净口腔,用药管吹敷患处。
  青吹口散油膏(经验方) 青吹口散6克 凡士林30克
  制用法: 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 再将散徐徐调入, 和匀成膏。 将油膏涂于纱布上贴之,每日换药二、三次。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 鱉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苦参汤 (《疡科心得集》) 苦参 菊花各60克 蛇床子 金银花各30克 白芷 黄柏 地肤子各15克 大菖蒲9克
  制用法: 水煎去渣,临用时加猪胆汁四、五枚,一般洗二、三次即可。
  苦参散(《解围元薮》) 苦参 甘草 黄连 山梔
  苦参酒(《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苦参310克 百部 野菊花 凤眼草各90克 樟脑 125克
  制用法: 先将前四种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
  白酒) 5000毫升,泡七天后去渣,加樟脑溶化后备用。用毛笔刷外涂,每日1~2次。
  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 人参 枇杷叶 甘草 黄连 桑白皮 黄柏
  拔疔散(《医宗金鉴》) 硇砂 白矾 朱砂 食盐(煅)各等分
  制用法: 研为细末,外用。
  拔毒散(《外科全生集》) 巴豆霜3克 雄黄3克 冰片1.5克 麝香3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撒膏药上外贴。
  虎挣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马钱子500克 穿山甲60克 川附子60克
  制服法: 马钱子用清水浸十五日,夏季每隔一日换水一次,冬季用温水浸之,换水一次,刮净皮毛,切成一分厚细条,投香油锅中煎至油沫净,再煎数滚,透心黄脆,再放入黄土内炒拌至土粉有油气,入筛内,筛去油土,再换土粉炒,如是三次,油净,取出,将马钱子研细。 穿山甲以砂土炒松脆,研细。 川附子用水浸三天,一日换水一次,晒干,再研细。以上三味合研细末。 根据年龄、病情和体质不同而用药。小儿1~3岁0.06~0.09克,4~6岁0.09~0.15克,7~12岁0.15~0.3克,成人0.3~0.6克。饭后一小时用黄酒送服。
  注意事项: 虚弱者酌减,孕妇忌服。
  虎潜丸(《丹溪心法》) 黄柏 龟板 知母 熟地 陈皮 白芍 虎骨 干姜 锁阳
  明矾枯痔液(即复方枯痔液,成都中医学院经验方) 明矾(硫酸钾铝)6克 枸橼酸钠1.5克 石炭酸(酚) 1克 甘油20毫升 黄连 (生药)2克 奴佛卡因20毫升 蒸馏水加至100毫升
  明矾脱肛液(成都中医学院经验方) 明矾6克 枸橼酸钠1.5克 甘油20毫升 奴佛卡因0.5克 注射用水加至100毫升
  固卫御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炙黄芪 防风 炒白术 桂枝 赤芍 白芍 生姜 大枣
  败毒煎(经验方) 大黄 全虫 陈皮 木鱉 当归 乳香 赤
  芍 黄柏 粉甘草 金银花 白芷 天花粉 蒲公英 芒
  硝 蜈蚣 干蟾 蛇蜕
  知柏八味丸(又名知柏地黄丸, 《医宗金鉴》) 熟地黄 淮山药 茯苓 泽泻 山萸肉 牡丹皮 知母 黄柏
  和乳汤(《外科证治全书》) 贝母 花粉 当归 蒲公英 生甘草 穿山甲
  季芝鲫鱼膏(《医宗金鉴》) 活鲫鱼肉 鲜山药(去皮)各等分
  制用法: 上共捣如泥,加麝香少许,涂患处。
  金倍散(《医宗金鉴》) 文蛤一枚 金头蜈蚣一条
  制用法: 将蜈蚣研末装入文蛤内,纸糊封口,外再用西纸糊七层,晒干,面麸拌炒,以纸黑焦为度。去纸研极细末,加麝香一分,再研匀,陈醋调稠,温敷坚硬核处,外用薄纸盖之,每日一换。
  金鸡丹(《痔漏治疗法》) 水银300克 硝强300克
  制用法: 用大砂罐,内垫2寸厚河沙,再用瓷罐底敷黄泥,倒进水银和硝强,封好,放大砂罐内,瓷罐口压一平底石块,瓷罐周围填满河沙,置炉火上烧12小时,冷后成红色即成。用药粉调生鸡油外涂。
  金黄散(《外科正宗》, 即如意金黄散) 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各2.5公斤 天南星 紫厚朴 陈皮 苍术 甘草各1公斤 天花粉5公斤
  制用法: 以上共为咀片,晒极干燥,共研极细末。茶、蜜、酒、葱汤或麻油等调敷患处。
  金黄油膏(经验方) 金黄散2份 凡士林8份
  制用法: 调匀成膏外敷。
  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金铃子 延胡索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泽泻 丹皮 茯苓 肉桂 附子
  鱼鳞汤(《中医杂志》8:29, 1980) 黄芪 黑芝麻 丹参 地肤子 当归 生地 熟地 杞子 首乌 白藓皮 山药 苦
  参 防风 川芎 桂枝 蝉蜕 甘草
  炙甘草汤(《伤寒论》, 又名复脉汤) 炙甘草 人参 干地黄 桂枝 阿胶 麦门冬 麻仁 生姜 大枣
  京红粉软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京红粉45克 利马锥15克 凡士林240克
  制用法: 调匀,外敷患处。
  注意事项: 对汞过敏者禁用。
  炉甘石洗剂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炉甘石10克 氧化锌5克 石炭酸1毫升 甘油5毫升 水(或饱和石灰水)加至100毫升
  制用法: 充分摇匀后直接外涂,亦可加入5%硫黄或1%冰
  片或薄荷等。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肺散)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粳米
  治疣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灵磁石 紫贝母 代赭石 生牡蛎 桃仁 红花 山慈姑 白芍 地骨皮 黄柏
  治汤(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熟地 首乌 杜仲 白
  芍 赤芍 桃仁 红花 丹皮 赤小豆 白术 牛膝 穿
  山甲
  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 附子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山药 白扁豆 莲子肉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

九画


  珍珠散(《医宗金鉴》) 珍珠 黄连 黄柏 定粉 轻粉 象牙 五倍子(炒) 儿茶 没药 乳香各等分
  制用法: 共研细末,先以米泔水洗患处,再撒此药。
  荆防牛蒡汤(《医宗金鉴》)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金银花 陈皮 花粉 黄芩 蒲公英 连翘 皂刺 柴胡 香附 生
  甘草
  荆防败毒散(《医学正传》) 防风 柴胡 前胡 荆芥 羌活 独活 枳壳 炒桔梗 茯苓 川芎 甘草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 山栀子 大黄
  茴香橘核丸(《济生方》) 橘核 厚朴 桃仁 昆布 木通 肉桂 川楝子 延胡索 海藻 木香 枳实 小茴香 海带
  南星膏(《中国膏药学》) 南星 陈皮 苍术 姜黄 甘草 厚朴各500克 白芷1000克 黄柏 大黄各1250克 天花
  粉2500克 香油2500毫升 黄蜡250克
  制用法:将黄蜡以火熔化后放入香油,和除天花粉外的9
  味药一同熬制,最后滤去渣将天花粉徐徐撒入,边撒边搅,微火熬炼至糊状,冷却后去火毒即成。摊贴患处。
  南通蛇药(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原名季德胜蛇药, 市售成药)
  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及娱蚣、蝎子等毒虫咬伤。
  剂型: 片剂。
  用法: 首次量20片,先将药片捣碎,用酒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调匀内服(不会饮酒的病人和儿童用酒量可酌减),以后每隔6小时服10片。
  药制苍耳子虫(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制法: 先将苍耳子虫浸在生油中,须浸没,约7天,取虫出,再浸入蓖麻油内,加朱砂(以红色为度)、冰片少许。
  用法: 用苍耳子虫一条,放膏药或药膏上,贴患处。
  枯痔散(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白砒 月石 雄黄 硫黄各6克 白矾60克
  制用法: 先将上列各药分别研成细末,除硫黄外,其他各药混合,装入砂罐内。将罐用纸封闭,中间剪一直径1.5厘米大的小孔。将砂罐置于炭火上煅制,不久即有黄烟从小孔中冒出,罐内也发出大小不均的响声。待黄烟变为青烟,烟量较少,罐中声响均匀后(即罐中药物全部熔化时),再从小孔中放入硫黄粉末,并将火力略为减少,待罐中声响消逝,青烟出尽后,将砂罐取下,冷却,倒出,置阴凉处退尽火毒,约2个月后,研成粉末,即可应用。将药粉掺涂痔核,但应与周围健康组织隔开,以免腐蚀。
  枸橘汤(《外科全生集》)枸橘 川楝子 秦艽 陈皮 防风 泽泻 赤芍 甘草
  柿蒂散(经验方) 柿蒂炭30克 黄柏30克 冰片3克
  制用法:共研细末,糜烂渗水者干扑,结痂者用麻油调敷。
  咬头膏(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铜绿 松香 乳香 没药 生木鳖 蓖麻子(去尖) 杏仁各3克 巴豆6克 白砒0.3克
  制用法: 捣成膏,为丸如绿豆大,每用1粒,放在膏药上,贴于疮疡中心。
  骨痨丸(段馥亭《中医外科证治经验》) 当归 熟地 故纸 牛膝 防风 威灵仙 宣木瓜 杜仲获 茯苓 川芎 乳香没药 木耳
  香贝养荣汤(《医宗金鉴》) 香附 贝母 白术 党参 茯苓 陈皮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枣
  香砂六君子汤(《外科正宗》)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制半夏 炙甘草 藿香 砂仁 生姜 大枣
  复脉汤(《伤寒论》) 同“炙甘草汤”。
  复方附子汤(《皮肤病病防治研究通讯》1:43, 1977) 熟附子 肉桂 良姜 当归 川芎 红花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 天花粉 当归尾 红花 甘草 穿山甲 酒浸大黄 酒浸桃仁
  复元通气散(《医宗金鉴》) 青皮 陈皮 瓜蒌仁 穿山甲 金银花 连翘 甘草
  复方土茯苓汤(经验方) 土茯苓 金银花 威灵仙 白藓皮 甘草
  复方土槿皮酊(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10%土槿皮酊40毫升(土槿皮粗末10克,80%酒精100毫升, 按渗滤法制成) 苯甲酸12克 水杨酸6克 75%酒精加至100毫升
  制用法: 将苯甲酸、水杨酸加酒精适量溶解, 再加入10%土槿皮酊混匀,最后将酒精加至尽量。搽擦患处,每日3~4次。
  注意事项: 手足部糜烂者禁用。
  保安万灵丹(又名万灵丹, 《医宗金鉴》) 茅山苍术 麻黄 羌活 荆芥 防风 细辛 川乌 草乌 石斛 全蝎 当归 甘草 天麻 何首乌 雄黄 蜂蜜 朱砂 川芎
  独参汤(《景岳全书》) 人参
  独角莲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独角莲 皂角刺 白芷 防已 银花 连翘 生南星 刺猬皮 山甲皮 当归 海桐皮 苏木 海带 大麻仁 豨莶草各45克 干蟾3个 乳香末 没药末各35克 血余45克
  制用法: 用麻油6000毫升入大铁锅内, 加入上药(后三味除外),熬枯去渣,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章丹(冬天约2500克,夏天约3000克),用铁棒急调, 油渐变成黑色,最后将冷凝时加入后三味药末,调匀成膏。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药,用时烘烊贴患处。
  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独活 防风 川芎 牛膝 桑寄生 秦艽 杜仲 当归 茯苓 党参 熟地黄 白芍 细辛
  甘草 肉桂
  疥疮洗方 (经验方) 雄黄15克 百部 苦参 川椒 硼砂各30克
  制用法: 水煎外洗。
  疯油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轻粉4.5克 东丹3克 飞辰砂3克
  制用法: 上药研细末,先以麻油120克煎微滚, 入黄蜡30克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末渐渐投入,调匀成膏。 涂擦患处,或加热烘疗法,疗效更好。
  疤痕软化膏(《新医药学杂志》8:364,1976) 氧化锌、明胶、甘油各500克,加水500~1000毫升制成氧化锌软膏备用。五倍子750克、蜈蚣10条,冰片及樟脑适量,研末调和,密封备用。
  制用法: 先将氧化锌软膏隔水加热融化, 加适量中药粉末调匀,涂在疤痕上,用纱布绷带加压包绕,每周一次,五次为一疗程,连续使用两疗程。本法主要适用于病变在四肢者。
  养血润肤饮(《医学正传》) 当归 熟地 生地 黄芪 天冬 麦冬 五味子 升麻 黄芩 桃仁 红花 蒌仁
  首乌饮(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首乌 黑芝麻 赤芍 白芍 合欢皮 红花 远志 夏枯草 当归 沙苑子 生 地黄 熟地黄 丹参 龙胆草
  洗痔枳壳汤(《外科正宗》) 枳壳 车前草各60克
  制用法: 水煎,先熏后洗。
  活命仙丹(《疡医大全》) 木鱉子3个(切片) 斑蝥7个(去头足, 陈土炒) 米(炒)一撮 刘寄奴 大黄 茯苓各15克麝香0.3克
  制用法: 各研细末,和匀,每服9克,黄酒调下。
  活血散瘀汤(《医宗金鉴》) 当归尾 赤芍 桃仁 大黄 川芎 苏木 丹皮 枳壳 瓜蒌仁 槟榔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当归 丹参 乳香 没药
  祛疣汤(陕西中医学院经验方) 香附 木贼 连翘 薏苡仁 板蓝根
  祛风换肌丸(《医宗金鉴》) 大胡麻 苍术 牛膝 石菖蒲 苦参 首乌 花粉 威灵仙 当归 川芎 甘草
  神功散(《医宗金鉴》) 制川乌头 嫩黄柏各等分
  制用法: 共研细末,米醋调稠,温敷肿处,每日一换。
  神灯照法(《医宗金鉴》) 朱砂 雄黄 血竭 没药各6克 麝香1.2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每用0.9克,红棉纸滚药搓拈,长7寸,麻油浸透,用时燃点烟熏患处。
  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 当归 白术 黄芪 人参 白芍 茯苓 陈皮 附子 炒山甲 木香 甘草 川芎 煨姜
  大枣
  神应养真丹(《医宗金鉴》) 羌活 木瓜 天麻 白芍 当归 菟丝子 熟地 川芎
  神效瓜蒌散(《医宗金鉴》) 大瓜蒌 当归 甘草 没药 乳香
  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苍术 厚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 滑石 防风 山梔子 木通 肉桂 甘草
  灯心

十画


  顽癣浮萍丸(《外科正宗》) 紫背浮萍 苍术 苍耳草 苦参 黄芩 僵蚕 钩藤 豨莶草
  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真君妙贴散 (《医宗金鉴》) 荞面2500克 明净硫黄 (为末)5000克 白面2500克
  制用法: 上三味共一处,用清水微拌,干湿得宜,赶成薄片微晒,单纸包裹,风中阴干,收用。临时研细末,新汲水调敷患处。
  桂麝散(《药籨启秘》) 麻黄 细辛各15克 肉桂 丁香各30克 生半夏 生南星各24克 牙皂9克 麝香1.8克
  冰片1.2克
  制用法: 研极细末,掺膏药内贴之。
  桂枝加当归汤(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桂枝 芍药 知母 甘草 麻黄 生姜 白术 防风 附子
  桃花散(《医宗金鉴》) 白石灰250克 大黄片45克
  制用法: 白石灰用水泼成末,与大黄片同炒,以灰变红色为度,去大黄,将石灰筛细,用凉水调敷。
  桃红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桃仁 红花 地黄 当归 芍药 川芎
  顾步汤(《外科真诠》) 黄芪 石斛 当归 牛膝 紫花地丁党参 甘草 金银花 蒲公英 菊花
  热烘疗法(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简编》)
  用法: 根据病情, 先将相适应的药膏涂于患部, 须均匀极薄,然后用电吹风烘(或火烘)患部,每日一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部位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
  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柴胡 黄芩 山梔 花粉 防风 牛子 连翘 甘草
  柴胡疏肝汤(散)(《景岳全书》) 柴胡 陈皮 芍药 枳壳 炙甘草 川芎 香附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 白芍 当归 白术 茯苓 炙草 生姜 薄荷
  遥调经汤(《疮疡经验全书》) 当归 生地 白芍 陈皮 丹皮 川芎 熟地 香附 甘草 泽兰 乌药 青皮 延胡
  索 黄芩 枳壳 柴胡
  透脓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黄芪 炒山甲 川芎 皂角刺
  狼毒膏(《医宗金鉴》) 狼毒 川椒 硫黄 槟榔 文蛤 蛇床子 大枫子 枯矾 白矾各9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用香油一茶盅煎滚,下公猪胆汁一枚,和匀调前药擦患处。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连翘 大黄 芒硝 甘草 梔子 黄芩 薄荷 竹叶 蜂蜜
  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黄芩 赤茯苓 陈皮 红花 甘草 生姜 五灵脂
  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 细生地 当归尾 地榆 槐角 黄连 天花粉 生甘草 升麻 赤芍 枳壳 黄芩 荆芥
  凉血除湿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 丹皮 赤芍 忍冬藤 苦参 白藓皮 地肤子 豨莶草 海桐皮 六一散
  二妙丸
  凉血消风散(《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 当归 荆芥 蝉衣 苦参 白蒺藜 知母 生石膏 生甘草
  益胃汤(《温病条辨》) 沙参 麦门冬 细生地 玉竹 冰糖
  益气养荣汤(《外科正宗》) 人参 茯苓 陈皮 贝母 香附 当归 川芎 黄芪 熟地 白芍 甘草 桔梗 白术 生
  姜 大枣
  烟熏方(即烟熏法,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苍术45克 松香60克 大枫子150克 五倍子75克 苦参 黄柏防风各45克 白藓皮15克 鹤虱60克
  制用法: 上药研磨粗末备用。取草纸两张,上置药物6克,卷成纸条,点火将烟熏于患处,每次10~15分钟。用药量多少可依据癣症范围大小而决定,一般9~12克(6克药末可燃10分钟)每日二次,温度以患者耐受程度而定。
  消风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退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木通
  消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荆芥穗 甘草 川芎 羌活 白僵蚕 防风 茯苓 蝉蜕 藿香叶 人参 厚朴 陈皮
  消核散(《医宗金鉴》) 海藻 牡蛎 玄参 生甘草 红娘子
  消丸(《医学心悟》) 玄参 牡蛎 贝母
  消痔灵(成都中医学院经验方) 五倍子(鞣酸)0.25克 明矾4克 枸橼酸钠1.5克 低分子右旋糖酐10毫升 甘油10毫升 三氯叔丁醇0.3克 蒸馏水加至100毫升
  消痔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煅田螺30克煅咸橄榄核30克 冰片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和匀,用油调敷痔上。
  消痔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消痔散2份 凡士林8份
  制用法: 调匀成膏外用。
  消膏(《中医外科概要》) 硼砂 阿魏各等分 麝香少许
  制用法: 共研细末,用大蒜捣烂成膏外涂。
  消二反膏(《外科大成》) 甘草煎浓膏, 以笔蘸药膏涂患处四
  周,待干再涂,凡三次。再以大戟、芫花、甘遂各等分为末,另用笔蘸药涂其中,不得近甘草处,次日再涂。
  消风清热饮(《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荆芥 防风 浮萍 蝉衣 当归 赤芍 大青叶 黄芩
  消炎解毒膏(市售成药)
  用法: 外贴。
  海艾汤(《外科正宗》) 海艾 菊花 薄荷 防风 藁本 藿香 甘松 蔓荆子 荆芥穗各6克
  制用法: 水煎外洗。
  海带丸(《卫生宝鉴》) 海带 贝母 青皮 陈皮
  海浮散(《外科十法》) 乳香 没药各等分
  制用法: 去油研细末,撒患处,外盖膏药。
  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海藻 陈皮 贝母 连翘 昆布 半夏 青皮 独活 川芎 当归 甘草 海带
  流气饮(《枕藏外科钞》) 柴胡 紫苏 桔梗 枳壳 甘草 防风 川芎 羌活 白芷 赤芍 犀角 连翘 独活 当归
  润肌膏(《外科正宗》) 麻油120克 当归15克 紫草3克
  黄蜡15克
  制用法: 将前3味药同熬,熬枯去渣,将油再熬,加黄蜡化尽,倾入碗内,顿冷搽擦患处。
  润肠汤(《证治准绳》) 当归 甘草 生地黄 桃仁 火麻仁
  涌泉散(《卫生宝鉴》) 瞿麦穗 麦门冬 穿山甲 王不留行
  调元肾气丸(《医宗金鉴》) 生地 山萸肉 山药 丹皮 白茯苓 泽泻 麦冬 人参 当归身 煅龙骨 地骨皮 知母
  黄柏 缩砂仁 木香 鹿角胶 蜂房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炙甘草 芒硝 大黄
  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人参 桔梗 川芎 当归 花粉 黄芩 枳壳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胆星 贝母 海藻
  香附 石菖蒲 甘草
  通经逐瘀汤(《医林改错》) 地龙 角刺 穿山甲 桃仁 赤芍 红花 连翘 柴胡 麝香
  通经活血丸(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当归 桃仁 泽兰 川牛膝 赤芍 川芎 红花 丁香 蜂蜜
  逐络活血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归尾 赤芍 桃仁 红花 香附 青皮 王不留行 茜草 泽兰 牛膝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老葱 生姜 红枣 麝香
  桑木灸法(《外科正宗》) 用新桑木长7寸,劈指大,一头燃着向患上灸之,火尽再换,每次灸木5~6条, 肉腐为度。
  桑柴火烘法(《医宗金鉴》) 取新桑树根劈条,长9寸,大如指粗,将柴条一头燃后吹灭,用火向患处烘片时,火尽宜再换。每用3~4条方灵,每日烘2~3次。

十一画


  黄连膏 (《医宗金鉴》) 黄连 黄柏 姜黄各9克 当归尾15克 生地30克 黄蜡120克 香油360克
  制用法: 用香油将药煠枯,捞去渣,下黄蜡熔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磁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外涂患处。
  黄灵粉(经验方) 火硝15克 枯矾150克 水银100克
  制用法: 将上述药品混匀盛于瓷锅,用碗扣严封固,烧成黄粉,再加等量硫黄,外搽。
  黄芩清肺饮(《证治准绳》) 黄芩 梔子
  黄连上清丸(《古今医方集成》) 黄连 大黄 连翘 薄荷 防风 旋覆花 黄芩 荆芥穗 桅子 桔梗 生石膏 黄柏 白芷 甘草 蔓荆子 川芎 菊花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黄连 黄芩 黄柏 梔子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桂枝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芍药 饴糖 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萆薢 归尾 丹皮 牛膝 防己 木瓜 苡仁 秦艽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萆薢 生苡仁 黄柏 赤茯苓 牡丹皮 泽泻 滑石 通草
  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集》) 没药 硼砂 藤黄 熊胆 乳香 血竭 葶苈 大冰片 沉香各3克 破大珠子9克 蟾酥 麝香 朱砂 牛黄各6克
  制用法: 各研细末,和匀,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3粒,日服二次,先饮水一口,将药丸放在舌上,以口麻为度,再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外敷用醋化开,敷患处。
  排石汤(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 车前子 木通 甘草 梢 滑石 扁蓄 瞿麦 梔子 大黄 怀牛膝 乳香 海
  金砂藤 金钱草
  救顽汤(《疡科选粹》) 当归 白术 黄芪 熟地 麦冬 山萸肉 茯苓 生甘草 柴胡 防风 连翘 熟附子 半夏
  蛇床子汤(《医宗金鉴》) 威灵仙 蛇床子 当归尾 缩砂壳 土大黄 苦参 老葱头
  制用法: 水煎外洗。
  蛇伤1方 (经验方) 当归 白芷 灵脂 黄连各10克 雄黄
  精 细辛 吴茱萸 青木香各9克 川贝母12克 半边
  莲15克
  制服法: 水煎服,每日1~2剂。
  蛇伤2方 (经验方) 黄连 黄芩 梔子 大黄各10克 金银
  花 半边莲 白茅根各30克 生地黄 旱莲草各15克
  丹皮12克
  制服法: 水煎服,每日1~2剂。
  蛇伤3方 (经验方) 黄连 山梔子 当归 五灵脂各10克
  雄黄精 白芷 细辛 僵蚕各9克 半边莲 白茅根 白花蛇舌草各30克 金银花15克
  制服法: 水煎服,每日1~2剂。
  蛇伤解毒片(注射液)(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对我国常见毒蛇咬伤有效。
  剂型: 片剂、针剂。
  用法: 片剂首次服20片,以后每4~6小时服7~10片,中
  毒症状好转后酌情减量,连服5天。针剂首次8毫升,在伤口周围及结扎上端注射,以后每6小时一次,每次肌肉注射6毫升,全身中毒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片剂。
  银黄片(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
  内含: 金银花提取物、黄芩素。
  服法: 每次2片,每日3~4次。
  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 连翘 桔梗 荆芥 牛蒡子 淡豆豉 淡竹叶 薄荷 甘草 芦根
  银花甘草汤(《外科十法》) 金银花 甘草
  象皮膏(张赞臣《中医外科诊疗学》) 真象皮 当归 壮年人发(洗净垢)各60克 大生地 败龟板各120克
  制用法: 用真麻油1500克,先煎生地、龟板、象皮,后入血余、当归熬枯去渣,入黄蜡、白占各18克,川连汁煅制炉甘石细末250克、石膏细末150克,文火上调匀,勿煎沸。把膏摊于油纸或纱块上外敷。
  猪苦胆膏(《中医外科诊疗学》) 制嫩松香 制乳香 制没药各60克 真广胶90克 雄猪胆120枚
  制用法: 用葱汁燉化,加入雄猪胆汁将药和透,再加姜汁调匀成膏外用。
  清胃散(《兰室秘藏》) 当归 生地 丹皮 升麻 石膏
  清骨散(《证治准绳》) 银柴胡 鱉甲 炙甘草 秦艽 青蒿 地骨皮 胡黄连 知母
  清肺饮(凌云鹏《中医外科概要》) 杏仁 苏梗 瓜蒌皮 川贝母 橘红 桑叶 枳壳 枇杷叶 牛蒡子 桔梗
  清凉油(市售成药)
  用法: 外搽。
  清凉膏(《医宗金鉴》) 风化石灰500克 清水1000毫升
  制用法: 将石灰(陈者佳)与水搅浑,待澄清后,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间清水,每水1份加麻油1份,调匀涂伤处。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 生地 玄参 竹叶心 金银花 连翘 黄连 丹参 麦冬
  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连翘 花粉 赤芍 甘草 滑石 车前 金银花 泽泻 淡竹叶
  清解片(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大黄 黄芩 黄柏 苍术
  清肌渗湿汤(《医宗金鉴》) 苍术 厚朴 陈皮 生甘草 柴胡 木通 泽泻 白芷 升麻 白术 生梔子 黄连 生姜
  灯心
  清血搜毒丸(《梅毒学》) 血竭花 广木香 青木香 丁香 儿茶 豆霜 苡仁
  清肝芦荟丸(《医宗金鉴》) 当归 生地 白芍 川芎 黄连 青皮 海粉 牙皂 甘草节 昆布 芦荟
  清肝解郁汤(《医宗金鉴》) 当归 生地 白芍 川芎 陈皮 半夏 贝母 茯神 远志 桔梗 苏叶 梔子 木通 甘
  草 香附 生姜
  清凉甘露饮(《外科正宗》) 犀角 银柴胡 茵陈 石斛 枳壳 麦门冬 甘草 生地 黄芩 知母 枇杷叶 淡竹叶 灯心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 生地黄 犀角 黄连 梔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
  叶
  密陀僧散(《外科正宗》) 硫黄 雄黄 蛇床子各6克 石黄
  密陀僧各3克 轻粉1.5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直接外扑或醋调搽擦患处。
  骑竹马灸法(《外科大成》)
  用法: 男左女右,于曲池穴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尖与肉平齐截断,次令病者骑竹马,两人前后扛起,离地五寸,两傍扶定,以前篾竖马上,从尾骨贴脊,量至篾尽,以墨记之,两边各开同身寸一寸五分尽处,是穴各灸二七壮。

十二画


  琥珀碧玉散(《医宗金鉴》) 琥珀 滑石 甘草 青黛
  琥珀蜡矾丸(《医宗金鉴》) 白矾 雄黄 琥珀 朱砂 黄蜡 白蜜
  散肿溃坚汤(明·《薛氏医案》) 柴胡 升麻 龙胆草 黄芩 甘草 桔梗 昆布 当归尾 白芍 黄柏 葛根 黄连
  三棱 广木香 瓜蒌根
  葱归溻肿汤(《医宗金鉴》) 葱头7个 独活 白芷 当归 甘草各9克
  制用法: 以水三大碗,煎至汤醇,滤去渣,以棉帛沾汤热洗,如凉再易之。
  蒌贝散(《医宗金鉴》) 瓜蒌 贝母 南星 甘草 连翘 青皮 升麻
  硫黄散(经验方) 轻粉 白矾各1.5克 硫黄30克
  制用法: 研末用白酒60毫升浸泡一周外用。 白天涂上清液,晚上睡时涂沉淀物。
  硫黄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硫黄5~10克凡士林90~95克
  制用法: 将硫黄研细,与凡士林调匀即成,搽擦患处。
  硫黄软膏(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硫黄5~20克 酒精适量 凡士林加至100克
  制用法: 调匀外涂。
  雄黄软膏(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雄黄 氧化锌各10克 羊毛脂30克 凡士林加至 100克
  制用法: 调匀外涂。
  搜风流气饮(《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荆芥 防风 菊花 僵蚕 白芷 当归 川芎 赤芍 乌药 陈皮
  紫金锭(《外科正宗》,原名太乙紫金丹) 山慈姑 五倍子各60克 千金子霜30克 红芽大戟45克 朱砂 雄黄 麝香各18克
  制用法: 制成锭剂,每服3克;外用磨水涂患处。
  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金 寒水石 石膏 磁石 滑石 升麻 玄参 甘草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丁香
  朴硝 硝石 辰砂 木香 麝香
  蛤粉膏(经验方) 蛤粉 煅石膏各15克 轻粉6克 青黛4.5克
  制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麻油调匀,外涂患处,早晚各一次。
  黑虎丹(张赞臣《中医外科诊疗学》) 灵磁石(醋煅)4.5克 母丁香 公丁香(炒黑)各3克 全蝎(约7只,炒)4.5克 僵蚕(约7只,炒)2.1克 炙甲片9克 炙蜈蚣6克 蜘蛛(炒炭)7只 麝香1.5克 犀牛黄0.6克 冰片3克
  制用法: 研细末,掺少许在疮头上,外盖太乙膏,隔日换药一次。
  黑退消(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南星 生半夏 磁石 公丁香 肉桂 制乳香 制没药各15克 制松香 硇砂各9克 冰片 麝香各6克
  制用法: 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各药研细末后和匀,再将冰片、麝香研细后加入和匀,用瓶装置,不使出气。 将药粉撒于膏药或油膏上敷贴患处。
  黑布药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老黑醋2500克 五倍子860克 金头蜈蚣10条 蜂蜜180克 梅花冰片3克
  制用法: 用砂锅盛黑醋火上熬开30分钟,加入蜂蜜再熬至沸腾状,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撒入,边撒边按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即改用文火熬成膏状离火,再兑入蜈蚣粉和梅花冰片粉搅匀即成。清洁患部皮肤后外涂此药2~3毫米厚,用黑布或厚布盖上,2~3天换药一次。
  注意事项: 贮备时一定勿用金属器皿,使用时也不要用金属器械涂药。
  黑豆馏油软膏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黑豆馏油5克、10克或20克 羊毛脂30克 凡士林加至 100克
  制用法: 调匀外涂。
  鹅掌风浸泡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大枫子肉 花椒 鲜风仙花各9克 皂荚 土槿皮各15克 地骨皮6克藿香18克 白矾12克 米醋1000克
  制用法: 将药浸入米醋内24小时,煎沸待温,将药汁倒入塑料袋内,将患手(足) 伸入袋中扎住,浸6~12小时,隔日将药汁煎开待温再浸,共浸3~4天。浸泡后7天内不宜用碱水、肥皂水洗手(足),如有皲裂者暂缓使用。
  舒肝溃坚汤(《医宗金鉴》) 夏枯草 僵蚕 香附子 石决明 当归 白芍 陈皮 柴胡 抚芎 穿山甲 红花 片子姜黄 甘草 灯心
  脾约麻仁丸(《伤寒论》, 又名麻子仁丸) 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普癣水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榆 苦楝子各50克 川槿皮95克 斑蝥1.5克(布包)
  制用法: 将上列三药打成粗末,装入大口瓶中,加入75%酒精(或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两周后去渣备用。外搽患处,每日1~2次。
  普济消毒(《东垣十书》) 黄芩 黄连 牛蒡子 玄参 甘草 桔梗 板蓝根 升麻 柴胡 马勃 连翘 陈皮 薄荷
  僵蚕
  湿毒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青黛150克 黄柏末 煅石膏末各310克 炉甘石末180克 五倍子末90克
  制用法: 先将青黛和黄柏研细,后加入三种药研和,再加入凡士林调成30%油膏。涂敷皮损上,每日一、二次。
  湿疹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煅石膏末310克 枯矾末150克 白芷末60克 冰片末15克
  制用法: 和匀,渗水多时用药末外掺,渗水少时用植物油调如糊状外搽,亦可加入其他药膏外用。
  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柴胡 黄芩 陈皮 知母 贝母 泽泻 地骨皮 甘草 生姜
  滋阴除湿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 玄参 当归 丹参 茯苓 泽泻 白藓皮 蛇床子
  滋阴降火汤(《杂病源流犀烛》) 白芍 当归 熟地 麦冬 白术 生地 陈皮 知母 黄柏 生姜 大枣 炙草
  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牛黄 麝香 乳香 没药 黄米饭犀角化毒丹(丸)(《古今医鉴》) 连翘 大黄 龙胆草 赤茯苓 青黛 甘草 桔梗 黄连 玄参 天花粉 菊花 黄芩 朱砂粉 冰片 犀角粉
  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犀角屑 生地黄 牡丹皮 芍药
  隔灸(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隔蒜、姜、盐、豉饼、附子饼
  灸法
  制用法:用大蒜、生姜切成薄片,或捣烂作饼,或用豆豉捣烂作饼,或用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均约厚一分左右,按疮顶上,铺艾于其上而灸之。一般痈疽,每日灸三、五壮;流痰、附骨疽、瘰疬,灸二、三十壮。倘片饼已干熟,则可另换后再灸之。如已有疮孔,勿复其孔上,但于四周灸之。 总之,凡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为度。灸后仍可应用外敷药物,并宜注意饮食起居等,加意调养。
  注意事项: 凡疔疮实热阳证,或患在头面、颈项,接近咽喉、肾俞穴、手指等部,均不宜灸。
  疏风清热饮(《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白蒺藜 蝉衣 生地 丹参 赤芍 炒山梔 黄芩 银花
  连翘 生甘草
  疏风流气饮(《马培之医案》) 青防风 川抚芎 陈皮 炒僵蚕 甘草 赤芍 荆芥穗 全当归 白芷 菊花 乌药 葱白头

十三画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槐花 侧柏叶 荆芥穗 枳壳
  碘椒酊(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辣椒2~3粒2~2.5%碘酊10毫升
  制用法: 将辣椒切成小段放入小瓶内,加入碘酊,密封摇荡即成。 将棉球饱蘸药液充分涂擦腋窝,每天1~3次,连用七天。
  雷火神针灸(《外科正宗》) 蕲艾9克 丁香1.5克 麝香0.6克
  制用法: 将二药与蕲艾揉和,用纸卷成筒如指粗,塞入药末备用。临用时以肖山纸七层平放患处,点着雷火针,在纸上捺紧,待不痛起针。病重者再针熨一次,七天后灸疮发作,即收效。
  解悬汤(《外科证治全书》) 人参 川芎 当归 益母草 麦冬 荆芥 炮姜
  新三妙散(《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黄柏面300克 寒水石面150克 青黛面30克
  制用法: 混和,直接撒布,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香薷 银花 连翘 扁豆花 厚朴
  新6号枯痔液(成都中医学院经验方) 硇砂 (药用氯化铵)150克 石灰(精制氢氧化钙)100克
  制用法: 混合加水搅拌,在水浴上加热逐铵,过滤后,滤液蒸发浓缩,炒干,配成15%溶液作痔核内注射。
  滚脓丹(段馥亭《中医外科证治经验》) 红升丹30克 麝香1.5克 梅片4.5克 老广丹或炒红粉90克
  制用法: 先将麝香、梅片研细,再研红升丹混匀研细,徐徐加入老广丹,研至听不到乳钵内之沙沙声为度。兑白面稠浆糊和匀,搓成药线备用。 根据疮口之大小深浅,插入一条或数条药线,可以起滚脓、软坚、祛腐、 引流之作用。如疮面大,腐肉过多时,可以外撒滚脓丹粉或调玉黄膏外敷。
  群生蛇药(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市售成药)
  适用于蝮蛇咬伤,亦可用于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银环蛇等毒蛇咬伤。
  剂型: 水剂、针剂。
  用法: 水剂首次量服20毫升,以后每次10毫升,每日3~
  4次。针剂首次量4毫升,以后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 每
  日4~6次。病重酌情增加剂量,儿童剂量酌减。水剂与针剂可视病情需要单独或合并使用。

十四画


  豨莶丸(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豨莶草适量,用黄酒拌,九蒸九晒,研细粉,炼蜜为丸内服。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牡丹皮 香附 延胡索 乌药 五灵脂 甘草
  漱口灵(经验方) 土茯苓3克 金银花3克 青黛3克 薄荷
  冰片各少许
  制用法: 混匀,沏在1000~2000毫升开水内,温凉后含漱。

十五画


  增液汤(《温病条辨》) 玄参 麦冬 生地黄
  增液解毒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 玄参 麦冬 石斛 沙参 丹参 赤芍 花粉 银花 连翘 炙鳖甲 炙龟板 炙甘草
  醋泡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荆芥 防风 红花 地骨皮明矾各18克 皂角 大枫子各30克
  制用法: 上药用米醋1500毫升,放盆中泡3~5天备用,每天晚上将患手或脚泡半小时,每剂药可连泡两周为一疗程,有效则继续泡2~3个疗程。
  醉仙散(《医宗金鉴》) 炒牛蒡子 胡麻 枸杞子 蔓荆子 苦参 白蒺藜 防风 花粉 轻粉
  蝮蛇酒(《实用麻风病学》)
  蝮蛇适量浸酒,每天服30~50毫升。
  摩风膏(《医宗金鉴》) 麻黄 黄蜡各15克 羌活30克 白檀香 白芨 当归身各3克 升麻 防风各6克 香油150
  克
  制用法: 上药除黄蜡外用香油浸五日, 文火煠黄, 即捞去渣,加黄蜡熔化尽,用绢滤过,搅冷涂抹疮上。
  熨风膏(《疡科选粹》) 羌活 防风 白芷 当归 细辛 芫花 白芍药 吴茱萸 官桂各3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取赤皮葱连须240克,捣烂,同药末和匀,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

十六画以上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薏苡仁 附子 败酱草
  薄肤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密陀僧末620克 白芨末180克 轻粉125克 枯矾30克 凡士林1870克
  制用法: 先将轻粉研细至不见星为度,逐次加入密陀僧、白芨末,最后加入枯矾研极细。 加入凡士林调成油膏。用时涂擦于皮损上。
  颠倒散(《医宗金鉴》) 大黄 硫黄各等份
  制用法: 共研细末调匀,凉开水调敷。
  颠倒散洗剂(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硫黄 生大黄各7.5克 石灰水100毫升
  制用法: 将硫黄、大黄研极细末后,加入石灰水(将石灰与水搅浑,待澄清后,取中间清水)100毫升混和即成。用时先将药水充分振荡再搽擦患处,每日3~4次。
  消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乳香 没药 麝香 雄黄精
  赞化血余丹(《景岳全书》) 血余 熟地 鹿角胶 胡桃肉 小茴香 杜仲 杞子 人参 茯苓 巴戟肉 苁蓉 菟丝子 首乌 当归
  藤黄膏(经验方) 藤黄120克 白蜡125克 香油480克
  制用法: 搅匀成膏,外敷患处。
  黄浸剂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 藿香30克 黄精 大黄 皂矾各12克 醋1000毫升
  制用法: 将药切碎入醋中浸泡,每日振荡数次,一周后去渣备用。每天浸泡患处2~3次,每次20~30分钟。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半夏曲 白术 橘皮 厚朴 桔梗 藿香 甘草 生
  姜 大枣
  蟾酥丸(《外科正宗》) 蟾酥 轻粉 枯矾 寒水石 铜绿 乳香 没药 胆矾 麝香 雄黄 蜗牛 朱砂
  蟾酥合剂(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酒化蟾酥 腰黄 铜绿 炒绿矾 轻粉 乳香 没药 枯矾 干蜗牛各3克 麝香 血竭 朱砂 煅炉甘石 煅寒水石 硼砂
  灯草灰各1.5克
  制用法: 各研细末,和匀。蟾酥另以烧酒化开为糊,徐徐和入药末,混合研匀,晒干,研成极细末,收贮备用。在红肿初起时,用上药(亦可用煅石膏为赋形剂,成为30~50%蟾酥合剂)以烧酒调涂患处,外敷贴太乙膏,至红肿消失,腐肉与健康组织起一裂缝时,改用10%蟾酥合剂(即上药1份,煅石膏9份)。至腐肉脱落阶段,再改用5%蟾酥合剂 (即上药1份、煅石膏9份、煅炉甘石5份、海螵蛸5份)。
  癣症熏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苍术 黄柏 苦参 防风各9克 大枫子 白藓皮各30克 松香 鹤虱草各12克
  五倍子15克
  制用法: 共碾粗末,用较厚的草纸卷成纸卷,或碾成细面做成药香。燃烟熏皮损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鱉甲 乌扇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 石苇 厚朴 牡丹 瞿麦
  紫威 半夏 人参 ?虫 阿胶 蜂巢 赤硝 蜣螂 桃
  仁蠲痹汤(《百一选方》) 羌活 姜黄 当归 黄芪 赤芍 防风 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