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带的玉佛碎了:观念摄影师马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0:34
 

观念摄影师马良

马良,1972年出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大学,1999年在上海和北京设立自己的工作室 YES video shop,从事广告影片和视频短片的导演,制作了很多在中国年轻人市场非常受欢迎的短片作品。代表作品:「channel[v]-眼保健操,中国制造」,2004年被中国广告导报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导演之一。2004年4月开始艺术摄影创作,使用数位摄影系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由于特殊的跨越两个领域的创作风格,以及熟练的对视觉技巧的控制力,作品自2004年底经网路发表,引起很大轰动。先后有「视觉」、「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新加坡「联合早报」、indigo magazine、The radio magazine 、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等几十家海内外专业媒体对其作品做过专访。2005年3月作为摄影师接受加拿大CBC电视台访问,并拍摄关于其摄影创作的专题记录片,并已于2006年初在加拿大播映,受到热烈的回应。

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晦涩的戏剧性。

他的一段话:
“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导演,一个是摄影师。
短片导演是我的谋生的职业,所以很多职业习惯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我的另一个身份;摄影师。所以它也就成为了我作为摄影师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操纵感和戏剧性再现。

首先就是操纵感,这是和大多数中国摄影者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的观念背道而驰的。我对在暗处捕捉瞬间丝毫不感兴趣。我认为这样充满距离感的捕捉是无法展现我们的生活的真实的美的。我对被拍摄对象有强烈的操纵欲望,希望他们可以受我的影响,进入我为照片设计的规定氛围里。 成为我的诉说的道具,成为一个象征符号。

还有就是我的照片的另一个特点:戏剧性再现。
我一些海外的朋友评论我照片常用的一个词:dramatic/戏剧性的,我觉得我挺喜欢这个词的,它的出现其实也是来自与我的职业习惯。
我希望的作品的表达是更直接和更充满目地性的,我希望这生活里的瞬间定格的一个切片,不仅仅是静止的。画面虽然是凝固的,但精神上的前因后果在我看来应该都是需要展现的。而我们捕捉的这一个瞬间应该是充满了戏剧性张力的,有很强烈的诉说感。

我出生在上海,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感情,所以我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以上海最普通的弄堂作为背景。它也是我作品的一个符号,充满了我对生活很自我的理解。
沉默但是妖饶的上海,永远是我的作品上演的最好舞台。”

 





(马良作品,《草船借剑》,2005.曾于2008年获得由世界摄影艺术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黑白摄影大赛年度摄影大奖艺术类第一名,并同时获得年度摄影师大奖—杰出成就奖) 

提到艺术家,一般人也许会想象到他们不管风霜雪雨,衣冠不整。或是在寻找灵感,或是遍布在大街小巷以给人作画为生。

    而马良,这个曾经是国内广告界酬劳最高的导演,谁会想到他在而立之年,骤然放弃从前不愁吃穿的导演生活,毅然决定以创作为生,去追寻他“未实现的理想”。

    虽然这话听起来很浪漫,马良却深感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幸运的是,马良的父母都是老一辈的艺术家,父亲曾是京剧导演,母亲曾是电影演员。因此,二老非常理解作为一名艺术家对灵感的渴望和对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

到底马良未实现的理想是什么?

    也许看到他作品的朋友会有所察觉,无论是在他摄影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美感,似乎要把我们带入他的空间,走近他心灵深处的浪漫。

    马良自从放弃导演广告开始,就变得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减免不必要的花销。“当时只是靠着做导演攒下的积蓄维持生活”,他想了想当时的苦状,觉得非常值得。他当时先给了自己两年时间,他表示,也正因为深知自己的创作时间有限,才在最初的短短时间里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马良做到了。翻开他的作品集,他差不多每年就能创作出10套作品。

小时候有很长时间经常泡在电影院里?

    马良小时候邻居家小伙伴的妈妈在电影院工作,于是马良就会经常和他的这个好朋友一起去捧场。他们经常是坐在电影荧幕的后面,仰着小脑袋看电影。这一看就是连着看了两个月。也许从那时起,马良就立志要做个电影导演。他说,“小时候觉得到演电影不是个什么难事,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于是马良开始为实现他的目标做计划。

 对上海的特殊情怀

    也许是因为父母的影响,再加上他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教书,于是他对自己能够如此自由地创作感到倍加珍惜。他说:“小的时候没有想到能够用艺术来养活自己。”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曾经是他与伙伴们的游乐园也正因为上海日新月异的革新而被拆毁。

    由此,他想到拍一组纪念老上海的照片,主题就定为"邮差"。画面中的邮差由于找不到老上海人的门牌号而忙得焦头烂额...

独特视角和表现手法

    一般的摄影师也许会让助理准备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在一旁“咔嚓”几下就大功告成了。可是,对于马良来讲,从舞台设计,到灯光,从演员服装的选择,到他们的造型和表情,每一个细节都不含糊。

    谈到最初自己成立工作室时的拮据情景时,他依然觉得以及很幸运。“很多朋友愿意借道具给我,很多演员也都愿意为我免费做模特。”

    马良的工作室被一群非常有上海气息的老楼环绕着,工作室中的每一件道具也都是经过他精心设计的。“我一直都想做电影导演”,这也许是为什么他的每件作品中都有让我置身其境的冲动和愿望。从东方到西方,从“二手唐诗”到“邮差”,我相信马良将会带给我们更多想象中的美景,更多生活情景中的意外。

棉花糖上的日子
我一个人走在这个寂寞的城市里
花一块钱买了一个大大的棉花糖
穿梭在或繁华或颓败的大街小巷
像个小孩子一样把棉花糖吃得到处都是
不理会路人奇怪的目光
一下子觉得好幸福...
还好
这些勇气我还留着
可是你说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长大了
连这些勇气都失去了

又该怎么办呢
突然很想哭
棉花糖上的日子
甜蜜而忧伤
好像满载着孩子般甜蜜的梦想。
一个简单的硬币
换来的是无可替代满足和幸福
很小很小的时候
曾经有个很可爱很可爱的梦想
要建一座糖果城堡
在花园里种满棉花糖
然后跟我爱的人们一起住进去
从此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后来呢
我始终没有得到我的糖果城堡
也只能偶尔跑到很远市区买一个大大的棉花糖填补空虚
可那些原本说好要住进去的人们又去哪了呢
聚了
散了
在彼此的记忆里留下或浓或淡的一笔
再带着彼此的牵挂
散落天涯
那些曾经给我留下哪些幸福的人们
你们
还记得我么
还会偶尔想起我们曾经的过往么
你说
如果有一天
我们在街上擦肩而过
却没有认出彼此
我会不会偷偷的难过呢
可是
要是连我自己都忘了
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有些人有些事
都已经毫无畏惧的落幕了
只留下我一个人
站在原地
也许本就没有谁对谁错
只是我们太在在意
悲伤
排山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