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花椒920直播回放:“道德感”是天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4:51

“道德感”是天生的?

2008-06-14 04:0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面对诱惑或者危难,人们怎样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决定?不论人们说什么语言,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会做出相似的决定,这也是自然选择给我们留下的印迹。

  人类是罕见的“道德动物”

  道德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学、伦理学甚至哲学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个人在社会团体中接受到的关于价值观的判断。而道德感是指人们做出符合道德准则决定的一种概念,具有心理层面的研究价值。

  在对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行为比较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类比动物有更多的道德闪光点,比如同情心、公正和乐于助人等。滇金丝猴被认为是长得最像人的动物,但科学家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如果小猴失去了母亲,就无法存活,因为其他母猴不会接替小猴的妈妈来抚养它。德国人类学家安吉拉·霍夫曼曾对动物与人的大规模迁徙进行比较,“当企鹅或其他动物大规模迁徙时,成年动物特别是雄性很难对幼年动物悉心照顾,时常出现遗弃子女的现象。相比而言,人类的道德不允许他们这样做。”这样看来,人类似乎是极为罕见的“道德动物”,有时,人类会在一刹那间,本能地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定。

  2007年1月的某个周日,美国纽约50多岁的普通建筑工人威斯利,带着两个女儿踏上地铁的137号站台。看到大学生卡梅隆不小心被卡在了铁轨上,重达37吨的列车呼啸而来,威斯利丝毫没有犹豫,跳下站台救起了卡梅隆,火车与他们擦肩而过。围过来的人们把威斯利当成了天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从没想过做英雄,只是不想这样的惨剧在孩子面前发生而已。这类似本能反应,相信人人都会这样做的。”

  这种本能反应得益于人与人交往的“共情”(Empathy,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脑研究者们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些位于大脑皮层上的细胞能让人对周围人的反应感同身受。它们不仅在我们自己做动作的时候兴奋起来,当我们观察他人时,它们也会兴奋起来。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周围的人开心时,会禁不住微笑;看到眼前的人经受疼痛时,也会吸一口凉气。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危急关头会有人挺身而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博多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一课题研究了40年,他说:“同样的紧急关头,并非所有人都会挺身而出,往往是那些更能感受别人痛苦的人,会选择帮助别人。”

  为获认同违背道德?

  人类作为动物,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当个人处在集体中时,往往会因为维护本集体的利益,不自觉地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以求在集体中获得认同。当人们生活在以民族或宗教为纽带的部落里时,这种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被孤立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

  1994年5月,35岁的朱丽安娜·姆卡瓦亚是6个孩子的母亲,她生长在卢旺达胡图族部落里,她的族人在一个月里屠杀了近100万图西族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朱丽安娜被迫端起枪,指向朝夕相处的图西族邻居,如果她不开枪,她的族人就会认为她是叛徒,她的几个孩子将全部被杀死。孩子们已经吓得不会哭了,他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母亲。朱丽安娜开了枪。屠杀结束了,朱丽安娜却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夜的大雨无法冲刷干净满地的鲜血。

  不管是威斯利还是朱丽安娜,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个体。他们在危急时刻做出的选择,与他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吗?

  在语言中寻找道德的起源

  通过多年的研究,人类学家推断,不同种族、国家或性别的人,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基本上是一样的。麦克·豪斯(Marc Hauser)提出了从语言中寻找善恶起源的课题。这位哈佛大学的伦理学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经过6年的研究,他在2006年出版的专著《道德心》(Moral Minds)中,努力证明不同地区虽然语言各异,道德标准却有很多相同点。他解释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同的不可侵犯的人,比如亲人,比如国王。”他认为存在着一套“道德语法”(Moral Grammar),左右着人们对善恶和对错做出判断。

  人的大脑中枢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这一区域被麦克·豪斯认为是道德的发源地。因为人们通过语言学习了善与恶,从而能够判断对与错。而教会我们如何进行道德判断的人,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这种教育中包含着各个语种都具备的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准则,比如前面提到的乐于助人和种族观念。

  麦克·豪斯的理论一出,立刻遭到了各方反对。专家们认为,语言与道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豪斯不过是剑走偏锋,试图用全新的角度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这两者是完全不相干的,所谓的数据和实验也无法让人信服。

  豪斯的实验依据的是一份网络调查问卷(moral.wjh.harvard.edu/index2.html),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全球共有30万人参与调查。测试者首先要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国籍、语言、出生地和常住地等,第二部分包括7道测试题,比如让你扮演消防员,选择是去救一个无辜的路人,还是救出5个危在旦夕的孩子。参与者要根据直觉迅速选择。两部分综合起来就是你的道德成绩。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点——关键时刻,你是否会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无辜的人。

  如果道德的起源可以在语言中找到,那么,语言功能有障碍的人是否会出现对应的道德问题呢?对此,麦克·豪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部分聋哑患者的器官发生了病变,但并不代表大脑的语言功能区域出现问题。而语言功能受损的病人是否会发生“道德突变”,也是不得而知的。这样看来,麦克·豪斯的理论并没有临床依据。

  豪斯的理论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人类发展出了复杂的用于交流的语言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则,其中就包括道德体系。人类的道德经历了漫长的道德进化。前面提到的镜像神经元让人可以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这种神经元最初是在猴子的大脑中发现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神经元的出现增强了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也促进了社会化的交流,可见,人类的道德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新知客》杂志5月号)

  参考资料

  麦克·豪斯教授的道德试题

  在铁路的岔道口,一条废弃的铁轨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另一条铁轨上有一群人在横穿铁路。火车正飞速驶来,负责扳道岔的你会把列车引向哪条铁轨?

  这是个两难的抉择,而真正面临这种选择时,你也许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凭直觉还是本能?无论如何,你的决定似乎与你的文化背景没有多大关系。

  哈佛大学伦理心理学家麦克·豪斯通过人们对这种问题的反应,试图证明,不同地区虽然语言各异,道德标准却有很多共同点。他提出的“道德语法说”遭到了抨击。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人类是否具有天生的道德感?

标签: 道德判断  道德行为  2010-05-21 20:19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月9日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就能开始作出道德判断,而且这种辨别善恶的能力也许与生俱来地铭刻在他们的大脑中。

婴儿甚至可以充当托儿所中的法官和陪审员。要求1岁婴儿把糖果从“淘气的”玩偶身上拿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婴儿有时会弯下身子,用手拍打玩偶的头。

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的一组心理学家正在率先进行这项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公认的认知大相径庭,后者认为人类刚出生时道德观是“白纸”一张,完全有赖于父母和社会环境的塑造。

在研究中,科学家把分辨有益与无益行为的能力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志。在一项实验中,他们让不到1岁的婴儿玩动物和人形玩偶。由于婴儿不会通过按钮或拉杆来表示他们的偏爱,因此科学家们测量孩子盯住一个对象的时间。通常孩子凝视让他们愉悦的事物的时间会长些。

在一次测试时,年龄在6个月到1岁的婴儿分组观看一段关于简单几何图形的动画片。一个画着眼睛的红色球形试图爬山。在不同的时候,一个黄色正方形在红球后面把它往山上顶,一个绿色三角形则强迫它往山下推。

这些婴儿观看这部片子6到14次,具体次数取决于不同婴儿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接着婴儿被要求在正方形“好人”与三角形“坏人”之间作出“抉择”。在80%的情况下婴儿选择了有益的角色。

在第二项研究中,一只玩具狗试图打开一个盒子。一只玩具熊来帮忙,但另一只玩具熊却坐在盒子上以阻止玩具狗进入。在观看片子至少6次后,婴儿们被要求选出他们喜欢的玩具熊。大多数婴儿选了友善的玩具熊。

领导这个研究小组的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说,这项研究公然违背了弗洛伊德和威廉·詹姆斯等心理学家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之初是“没有道德感的动物”,而詹姆斯称婴儿的心理生活“完全是一片混沌”。

    当然,即便我们能够通过行为实验证实人类的道德感是先天就具有的,我们仍然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道德感的进化机制究竟是什么?而浙大跨学科研究中心(ICSS)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