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壁纸:鼓励创新----简介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100多种科技奖(二)yangmill (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0:27
4、化学与化工(5)
“卢嘉锡化学奖”:   卢嘉锡(1911,5,26—2001,6,4),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50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研究部部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他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曾被评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又被选为欧洲文理学院外域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该院理事会理事; 1987年荣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称号; 同年接受英国伦敦市立大学授予的理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8年10月被任命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培养了十五届计5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许多青年学者,如田昭武、张乾二、梁敬魁、黄金陵、黄锦顺、吴新涛、潘克桢、陈创天等。
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科技奖2007年度设有“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
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三项,奖励配套奖金总额25万元人民
币.卢嘉锡化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1名,奖金10万元人民币;卢嘉锡优
秀导师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5名,每名奖金1万元人民币;卢嘉锡优秀研究
生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20名,每名奖金5000元人民币。
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于2006年8月在福建省民政厅注册正式成立,其前身为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两年前,为纪念卢嘉锡先生诞辰90周年和践履“鼓励科学创新,支持人才培养”的宗旨,基金会前身机构曾举行卢嘉锡学术思想研讨会并首次颁发卢嘉锡科技奖,其时有来自福建科教界的3名博士生导师获优秀导师奖,5名博士研究生获优秀研究生奖。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2008年联合设立“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旨在吸引和凝聚创新思想活跃的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奖励在各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 。每年奖励50名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受聘于副研(含副研)以下科研岗位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目的是加强对青年人才创新业绩的褒奖,鼓励他们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50人按学科分配如下:数理科学(含数学、物理、天文、力学等) 9人 化学 7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 10人 地球科学 9人技术科学 7人 信息科学 6人 技术支撑(含成果转化)与管理学2人。此奖项奖金为每人5万元人民币,作为工作奖励津贴发给获奖者。中科院每年将组织一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奖者参加,并在会上为新获奖者颁奖。获奖者将获得由院统一颁发的荣誉证书。同时,每人将获得5万元奖金,即在获奖后的5年中(含获奖当年),每年可获得奖金1万元。 在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晋升中,同等条件下获奖者可优先晋升上一级岗位。
根据各单位的情况和资助额度,5年内获奖者将优先获得一次院青年前沿领域项目或所长基金项目的支持,支持经费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5年内获奖者可优先获院公派留学支持一次;或到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合作研究3-12月,院将给予经费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资助(每年支持10名获奖者)。
为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拓宽视野,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每2年院将组织一次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特邀获奖者参加,为获奖者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 柳大纲(1904,2,8~1991,9,14)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家。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留任物理系助教。1929年至1949年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8年获美国罗斯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50年起在新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迁到长春后任副所长。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他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从1981年起任名誉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1963年,他曾兼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调查队队长;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65-1991年,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74-1982年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
曾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委员。1983-1990年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1973-1986年担任《化学通报》主编。1985年起担任《无机化学》(后改名为《无机化学学报》)顾问。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主任编委之一。
他是我国盐湖化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分子光谱的先驱者,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由他与其夫人樊君珊及子媳将祖宅出售后分得的款项和积蓄2万元,加上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3万元为首批基金而设立,其利息用来颁奖,奖励国内特别是边远地区从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和盐湖资源开发与研究,成绩卓越,且道德高尚,年龄在45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组织领导中有卓著成绩者。
每两年评奖一次,每次不超过3-5人。向获奖者颁发《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证书和奖金。1999年第一届有5人,2001年第二届有4人,2003年第三届有4人,2005年第四届有7人,2008年第五届有6人获奖。
候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
侯德榜
侯德榜 ( Hou Debang 1890 — 1974)
名启荣,号致本。 福建闽侯县人。侯德榜,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被保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30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级奖章。 1935 年,获中国工程师协会荣誉金牌。 1943 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化工学会名誉会员头衔。 1948 年,获范旭东先生纪念奖。1922年起 先后当选为中华化学工业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筹委会主任,理事长。1955年起 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
“孙越琦能源科学技术奖”: 孙越琦是我国能源工业的奠基人,创建第一个油矿---玉门油矿。他是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特邀顾问,煤碳部顾问,“孙越琦能源科学技术奖”于1999年设立,每年颁奖一次,主要支持及支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动及培育人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候祥麟石油化工科技奖”:侯祥麟,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1935年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8年卡内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曾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他组织领导了铂重整流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工艺等若干重大炼油技术的科研功关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究解决了中国喷气燃料腐蚀燃烧的特殊技术问题。侯祥麟获得了199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捐出50万元奖金,在中石油、中石化两个总公司各出资200万元,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出50万元,成立了“侯祥麟基金”,奖励研究院和几所高校炼油与石油化工专业年轻教师和学生。侯先生每年都亲自参加评奖工作。
5、地理地质(  8 )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1889 10,26 -1971,4,29)原名李仲揆,1904年到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获自然科学硕士。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他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石油地质、地震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李四光的主要贡献有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国内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奖,每二年评选一次,一个人只能被授予一次,并作为终生荣誉。其中分为荣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地质科学研究者奖、教师奖等四项。到2005年已经颁发了9次,共有150人获奖。
“黄汲清地质科学奖”: 黄汲清(1904-1995)四川仁寿青杠场人,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先生被称为地质学界的一代宗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为我国地质科学、地质找矿和石油勘探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工业天然气田──圣灯山气田的发现者。黄先生的一生共发表论文250多篇,专著20部。黄先生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是青年地质学人的楷模。为纪念黄先生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积极投身地质事业,中国地质学会在黄先生捐赠50万元的基础上,于2002 年设立了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被认为是我国地质学界的最高奖项。
本奖项的申请人必须热爱祖国、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热爱地质工作、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中业绩显著。 年龄在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并具下述条件之一者,可被推荐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1、地质科学技术研究中,有重要发现或创新性见解,为地质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者。
2、在野外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中有突出贡献并直接或间接获重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者。
3、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
4、在促进地质科技进步的相关技术实践中有创造发明,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显著,成绩突出、贡献巨大者。
本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逢单年进行。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10人。
获奖者发给奖金、奖章和证书。2003年首届10人,2005年二届14人,2007年三届15人,2009年4届13人,2011年五届15人获奖。
“涂长望奖”:

涂长望(1906,10,28—1962,6,9),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知名教育家,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杰出领导人和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涂长望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1-1933年留学伦敦大学,获硕士学位,1933-1934年在利物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4年应竺可桢先生之邀回国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后,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1949-1962年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后为中央气象局)局长。 涂长望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和副主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兼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常委,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外籍会员。
涂长望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对统筹规划气象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长期潜心气象科学研究,开创了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研究之先河,在中国气团和锋面、中国气候和东亚环流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才学广博、视野开阔,对农业气候、霜冻预测、长江水文预测、气候与人体健康、中国气候与河川水文、土壤形成与植被分布的关系、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等科学和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为气象事业发展造就了一批专家和领导骨干。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如叶笃正、谢义炳、郭晓岚、施雅风、毛汉礼、陈述彭、黄士松等均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主要著作有《中国气候区域》、《我国低气压之成因与来源》、《大气运行与世界气温之关系》、《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中国之气团》、《关于二十一世纪气候变暖问题》等。
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鼓励和推动青年气象工作者在气象及相关领域内作出贡献而设立的奖项,首届名为“青年气象科技奖”,从第二届起,更名为“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本奖项的评选对象为年龄不超过35周岁并且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等方面有所建树气象工作者,该奖项设立评选委员会,由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会聘请9-11名委员组成,每届任期四年。两年(每逢单年)评选一次,奖励名额不超过5名.分设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一等奖1名.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奖金额分别为陆仟元和肆仟元,同时向获奖者颁发证书。
“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另名烈祖,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晚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同时还著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建国后竺可桢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鉴于竺可桢在开创和主持新中国的综合考察工作方面的卓越贡献,1983年4月中国科学院在第一次野外工作会议上决定设立“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用于表彰中国科学院长期参加野外科学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的人员。1984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浙江大学在北京联合举行“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中国科学院在纪念会上向38位科研人员首次颁发“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授予获奖者奖章、证书和奖金。自首次颁发后,以后安排每两年在3月7日(竺可桢诞辰纪念日)颁发一次。
“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2008-12-31由中国气象学会颁发
根据《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奖励办法》的规定,12月27日评选委员会召开了评审会,通过投票评审出五名获奖候选人;12月31日,经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五次审议通过,确认以下五位同志为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获奖人,特此公示。
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评选结果公示如下:
(按姓氏笔画排序)
叶成志 女  38岁 湖南省气象台 高工
张 强 男  43岁 甘肃省气象局 研究员
李良福 男  45岁 重庆市气象局 正高
杜 军 男  39岁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正高
杨忠东 男  44岁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正高
第二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评选结果公示如下:
国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自发 男 1972.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王劲松 女 1968.1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研究员    张义军 男 1963.1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高英 男 1971.05 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 高级工程师    李立娟 女 1979.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海外
邹晓蕾 女 1960.05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 教授
“候德封矿物学奖”: 侯德封( 1900~1980 )教授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家、矿床学家与工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而且是我国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还是新中国地质工作卓越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为了纪念侯德封在地质方面的突出贡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涂光炽院士(现已故)提议而设立侯德封奖。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宗旨是:鼓励与表彰在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含沉积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创造性贡献,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地球科学工作者。本奖是一种荣誉奖,获奖者授予金质奖章一枚、证书一件,并辅以适量的奖金。“候德封矿物学奖”始于1983年,1986年举办首次评选活动,于1986年10月24日在宜昌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上颁发了首届侯德封奖,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到2010年已经举办了13届,现有近90名获奖者。
“陈国达地洼学说奖”:  陈国达 (1912年月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26届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他创建大地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提出了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活化区(地洼区)概念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以及地壳演化——运动综合构造单元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说。创立了成矿构造学和构造地球化学,最近又倡议建立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指导找矿及其他有关生产实践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于1956年创立了大地构造及成矿的地洼学说新理论,应用此理论在广西贵县发现最大的三水型铝地矿;在华北油田发现古潜山油藏、新疆阿尔泰原生金矿、海南岛金矿带、鄂东隐伏的矿藏增加三倍(AU、FE、MO、CU、PB、ZN等)、在四川盆地北部发现中型铀矿藏、湖北省鄂东找到新钨矿,使开采时间加长10年。1988年首届“国际地洼构造 与成矿学学术研讨会有7个国家22位专家参会,1991年和1992年在俄罗斯、蒙古成立国际地洼与成矿学研究分中心从1980年8月第8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设立构造 –岩浆(地尘)学术组到2001年10月1日全世界200多位科学家在长沙举行“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和日本《自然科学大事事典》均将地洼学说列入世界科技史册。陈国达地洼学说奖励基金成立于1999 年。
“陈国达地洼青年奖“:奖给50岁以下,有出色的著作或学术论文,应用地洼学说于生产中收到显著效果的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工作人员、研究生和学生。
刘光鼎地球教育物理科学奖:
刘光鼎
刘光鼎院士于中原油田
刘光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进展》主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所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因“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祯野外工作奖;1993年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著》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1993年荣获地矿部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金矿找矿选矿中几个关键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光鼎地球教育物理科学奖:
6、生物学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谈家桢(1909--2008),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 第十六、 第十七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 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 日本遗传学会名誉会员 ,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复旦大学教授。浙江宁波人,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聘为科学顾问。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2008年由上海联合基因科技集团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管理。下设“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两个奖项,每年奖励费用为人民币100万元。其中奖励“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名,各奖励人民币25万元;“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10名,各奖励人民币5万元。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每年评奖一次“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为成就奖,同一人只授一次,申报人选没有年龄限制。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奖励中青年生命科学科技工作者,奖励对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成就的科学家、教授,以及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获奖者申报奖励时必须50周岁以下。第三届11人获奖。
“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 郑作新(1906,11,18-199)1923年毕业于福建科学大学生物系,后在美国获密西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福建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等职。并且是英、美、德等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荣誉会员。他曾发现15种新的中国鸟类亚种用多种文字发表论文130多篇,科普文章250多篇,成书39部有多种著作被译成英俄德等多国文字。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美国获密西根大学科学荣誉奖、1982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等。他损资设立“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
“冯元桢-钱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青年科学家奖”: 钱煦,浙江杭县人,首位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四
院”华裔院士,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创始人,曾担任过美籍华人医学会主席、美国生理学会主席。冯元桢是美藉华人,美国三院院士。1995年由中国生物流变学会设立用二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冯元桢-钱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青年科学家奖”。奖励在生物流变学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流变学研究室方波教授获1995年中国首届冯元桢-钱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青年科学家奖。
7、医药学(7)
吴阶平医学研究奖:
吴阶平
吴阶平,1917年1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性教育的开拓者。曾在多所医学院领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发展了泌尿外科研究所;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泌尿外科专著。他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是有关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这挽救了许多危症病人的生命。他对肾上腺髓质增生、肾切除后另一侧肾代偿性生长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创见;并为计划生育工作改进了技术,收到很大社会效益。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
20世纪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 :
该项奖是由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中国医药工业五十强第一名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捐资4 0 0 万元人民币,与我国医药卫生界于1 9 9 4 年联合设立的,是我国医药界非官方的高层次医药研究奖项。
保罗·杨森博士献身科学,硕果累累,是国际著名的药学家、化学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捐赠四百万人民币,奖励我国卫生系统有突出成就的医药学工作者。为了表达对吴阶平教授和保罗·杨森博士这两位伟大科学家的敬意,经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和西安杨森友好协商,将该项奖励命名为“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 简称为“吴杨奖”。
设立“吴杨奖”旨在奖励在医学、药学研究工作中,努力钻研并取得重大成绩的中青年医药工作者。评委会每两年颁奖一次,并公布下一年度设奖专业,由全国性学术团体在全国范围内推荐获奖候选人,报评委会审议、评定。
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十二届,共有多个专业的274人获得此奖项。
“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汪忠镐获奖,20万元奖金。
“韩氏戒毒不复吸奖”:2001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韩济生院士,为了鼓励戒毒者与毒品决裂的决心,损资10万元人民币设立“韩氏戒毒不复吸奖”。凡是应用韩院士研制成功的戒毒仪脱毒成功后,经尿检确证一年以上未再复吸者,将得到5000元奖励。其中一部分给予戒毒者本人,一部分奖励协助随访和治疗的工作人员。北大神经科学研究所在海南、浙江和上海分别建有戒毒基地。据2001年初步上报的资料,共有20名一年以上未复吸的戒毒成功者。如果这20例确实戒毒成功,没有复吸就可能有更多的一年不复吸、多年不复吸甚至永不复吸的成功例子。他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关心误入歧途的戒毒者,使他们有可能回归到正常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马海德基金奖”:马海德(1910-1989,9,2)原名乔治,海马海德姆。1910年生于美国,祖藉黎巴嫩。1933年毕业于日内瓦医科大学,同年来华到达延安,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入中国藉。他在中国历任军委卫生部和中央外事组顾问,医生,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长、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86年3月14日马海德博士荣获黎巴嫩科芒德尔国家勋章,以表彰他在医学活动中的贡献。他捐赠成立马海德基金会设立“马海德基金奖”,每年颁发一次,奖励20位在麻风病防治方面有贡献的人。
诸福棠奖:福棠教授1899年11月28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历任协和医学院儿科助教、讲师、教授、儿科主任。筹建全国第一所大型儿童医院,并任首届院长直至1981年,1981年后改任名誉院长。
诸福棠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至1981年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曾任全国保卫儿童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 早在三十年代在美进修期间就专心从事胎盘球蛋白预防小儿麻疹的研究,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儿童福音”。他还对小儿维生素丙缺乏症的临床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共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诸福棠教授早于1943年首版了《实用儿科学》。并且先后五次修订这本数百万字的巨著,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该书于1993年获首届全国国家级优秀图书一等奖。诸福棠教授又将他积累的稿费十多万元上交国家,并在医院建立了“公慈勤和奖”,以表彰为儿童医院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诸福棠教授从事儿科医疗和教育六十多年,他重视医德,关心病儿疾苦,在医疗、教育、科研、保健各方面作出卓越贡献。他亲自倡导的“公慈勤和”院训和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的崇高品德,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科医师,如今不少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儿科专家。
他在协和医院求学时,即曾获得“文海”优秀金钥匙奖。 1953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77年获北京市科技大会奖,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87年获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奖,1990年获第五届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为鼓励全国儿科工作者向诸福棠教授学习,1991年我国卫生部和加拿大——中国儿童健康基金会决定设立“诸福棠奖”, 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为我国儿科临床、科研和保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儿科工作者。
“胡传葵科研成果奖”:胡传葵(      1986,3,17)著名的皮肤病、性病专家,医学教育家。192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两次赴美留学,解放后参加制定消灭梅毒的方案,一生发表80多篇论文。他是最旱提出维生素甲缺乏皮肤病的学者,曾任北京医学院皮肤科主任、北大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等职。他捐款1,4万元设立“胡传葵科研成果奖”,奖励在皮肤科性病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每年一次,首届1987年3月14日发奖。
“聂毓禅奖金”:聂毓禅(1904-1958)协和医院护士学校校长。1987年在美国的协和护校校友郭焕炜等为表彰她对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贡献,捐资设立“聂毓禅奖金”,用于奖励母校优秀的专职护理老师。
张仁济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名医世家张仁济(左)和张大宁
张仁济1915年3月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名叫张潘各庄的小村,他原名张秀岩,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祖上大量藏书,尤其喜读医书。他16岁考入河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一所民众教育馆任教。1937年秋天,张秀岩又一举考上了北平大学医疗系。 张仁济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入室弟子,他一生坚持走中西医结合治癌道路,创办了北京坤鹤百草肿瘤医学研究院。他提出的“百草中医抗癌免疫康复疗法”经其女儿张大宁进一步完善,至今已有15万多人次的海内外各类癌症患者接受了该疗法的治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张仁济曾把“文革”平反积蓄的2000元慷慨捐助给贫困地区作为助学基金;曾两次资助残疾人联合会无喉患者学会学习食管发声,与日本“再声会”进行互访;资助癌症患者组织的“抗癌乐园”办学校60万元;资助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癌症康复杂志”创刊等。自1987年至1998年,张仁济共为公益事业捐赠了80多万元。
张大宁得知世界中联(简称“世界中联”,英文缩写WFCMS有48个国家(地区)的147个学术团体。),将举办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的评奖消息后,将父亲一生行医积蓄的100万元人民币全部投入支持2005—2006年度的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不分等级,奖励周期为每1—2年一次,奖金为每项1万美元。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也以此了却父亲的心愿。
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表示,世界中联为非营利性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因此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的评选也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活动,,“张仁济”的名字“仁济”,即“仁医济世”的意思,既是张仁济个人及其创办的“百草”的医训,也是中医药事业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中医药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要积极倡导的一种精神。
据介绍,中医药国际贡献奖是迄今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的中医药领域惟一的国际奖项,属社会力量设奖,不分等级,奖励周期为每两年一次,主要奖励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贡献的成果、团体或个人。评奖采取自己报名、社会推荐与社会各界广泛评议,最后由世界中联理事以网上投票通过的办法。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颁奖大会将于2006年上半年举办。
2007年终审、公示后,对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医药国际化做出突出贡献的陈可冀(中国)、林子强(澳大利亚)和David Molony(美国)3人授予仁济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第二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以香港东华三院原主席王定一先生的名字冠名。“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评审结果将在2008年3月份正式揭晓,届时还将同期举办以国际名中医为主题的中医药高层论坛。
“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共设立两个奖项: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设6个,每个1万美元;中医药国际名医奖设10个,每个2000美元。
“王忠诚神经外科科学奖”:
王忠诚
王忠诚(1925- )神经外科专家。山东省烟台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解决脑血管造影开始,上世纪60年代,他改善了一些颅脑手术入路及摘除技巧,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70年代开展显微手术,脑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等,使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由10%降至今天的2%以下;80年代研究脑动脉畸形,使中国成了世界上做这种手术最多、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与此同时,逐步揭开了脑干肿瘤及脊髓内肿瘤的禁区……脑干,生命中枢,充满了重要神经核团,曾经的医学禁区,长了肿瘤不能动,动了不死即残。1995年11月,王忠诚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所作的《脑干肿瘤250例》学术报告,震惊了国际同行。
他是世界上做神经外科手术唯一超过万例的医生,被誉为“万颅之魂”;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他1985年成功切除的直径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首例……
2001年,王忠诚荣获了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学术机构——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萨米教授说:王教授对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为有王忠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而骄傲。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与徐光宪院士一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于2004年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为表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或在神经外科领域获得突出成绩的神经外科医师而设立,并以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奠基人和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忠诚院士命名,是中国神经外科领域最高级别的个人荣誉奖。迄今为止,江苏省仅有3人获此殊荣。据悉,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是表彰我国神经外科医师的最高奖项,每年度只有两名医生入选。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是目前中国神经外科界的最高奖项,每年评选出1名终身成就奖(60岁以上)、2名成就奖(45-60岁)及5名青年医师奖(45岁以下)。
“黎鳌烧伤医学奖”:黎鳌(1917,5,4-1999,9,21),湖南浏阳人。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原副校长,一代名师。黎鳌在中国烧伤学界素有“百科全书”的美誉。他先后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近20部。其弟黎介寿和黎磊石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黎氏三兄弟”。
“黎鳌烧伤医学基金”由我国烧伤学科创始人之一黎鳌院士生前倡议,旨在鼓励热爱祖国、医德医风高尚、对推动烧伤医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也是为纪念黎鳌院士建立的专项奖励基金。凡年龄在55岁以下、符合下列基本条件者均可申报。  
一等奖:对烧伤医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项;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上述奖项三等奖或军队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著累计30篇以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达20篇以上),其中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完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等奖:对烧伤医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军队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发表论著累计25篇以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5篇以上),主要研究内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等奖:对烧伤医学发展作出过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军队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著超过2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15篇),主要研究内容达国内先进水平。
黎鳌烧伤医学基金的申报与评选时间为3~4年1次,自1998年设立该基金以来,已先后评选过4次。每次奖励名额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3名。
“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
吴孟超,男,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吴孟超,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编译“肝胆外科入门”是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胆外科专著。60年代提出五叶六段肝脏分叶分段方法至今获得广泛应用;在世界上首创“常温下肝间隙阻断切肝法”,成功率提高5%;完成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20多部。入选《世界名人录》、《国际名人录》。1993年获美国旧金山东华医院“医生团年度医学荣誉奖”。1979年创造了肝切除术181例的世界纪录。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20多次,一等奖五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次。1997年3月15日在上海第三军医大学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他捐出自已所得的各种奖金40万元,加上光华基金会和其它团体和个人的捐款共500万元。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的肝胆外科科技工作者颁奖并向该领域中世界上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提供一定的资金
支持。
历届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获奖人员
第一届
特别荣誉奖
严济邦
广西医科大学外科
教授
一等奖
顾健人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研究员、科主任
二等奖
蔡景修
第三军医大学一附院肝胆外科
教授
丛文铭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员、科主任
三等奖
林芷英
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内科
教授、科主任
陈孝平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
教授
陈训如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教授
第二届
特别荣誉奖
陈 汉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教授、科主任
一等奖
郭亚军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
教授
二等奖
叶胜龙
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
研究员
董家鸿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
教授
三等奖
刘家奇
广西医科大学外科
教授
田伏洲
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
教授、科主任
王 一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副教授
第三届
特别荣誉奖
周岱云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教授
一等奖
王红阳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教授、科主任
二等奖
严律南
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外科
教授、主任
芮静安
北京邮电总医院
教授、副院长
三等奖
丁义涛
南京鼓楼医院
教授、院长
沈 锋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教授、科主任
冯玉泉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
教授、科主任
第四届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彭淑牖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
教授
王学浩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李兰娟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三等奖
邹声泉
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
教授
周伟平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