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是属国:食品工业情况调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7:37:29

关于曹县食品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0年6月22日)

一、食品工业现状。

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曹县传统的优势加工行业,也是曹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8%;从业人员15432人,占全县工业从业人员的15.2%。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有28家,食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3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增长37.7%;实现利税3.7亿元,增长43.3%,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896人。

目前,我县食品加工业主要产品有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白酒、饮料制造、芦笋罐头、蔬菜罐头、芦笋酒、软包装烧牛肉、鲜牛奶、植物油、等级面粉、酱菜、雪糕、冰淇凌等。

银香伟业、巨鑫源、中粮大宝、紫山罐头、永明制粉、壮大食品等企业已成为菏泽市龙头乃至山东省龙头加工企业,其中银香伟业已发展成为国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全省乃至全国首位。

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基地。食品加工业在金融危机过程中积极应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七个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小到大的 “蜕变”。
    1、食品加工业由分散向产业集群方面转变

曹县青固集镇拥有食品加工企业11家,芦笋罐头年生产能力8万吨,年可实现产值9亿元,利税8500万元,已成为曹县芦笋种植与加工专业镇。古营集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全国较大的饲料加工企业----六合饲料集团,该企业在我县已形成养殖、加工肉鸭一条龙生产线,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目前仅该镇就有肉鸭养殖户就有1452户,形成了该镇一大产业。

2、食品加工业逐步向品牌方面转变

银香伟业、巨鑫源两家企业建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永明粮油集团、壮大食品等四家企业建有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地处黄河故道的天然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永明”牌面粉、“神源”牌芦笋罐头、“归一”牌牛奶、有机犊牛肉、“王光”牌烧牛肉等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银香伟业生产的“乳制品饮料” 荣获山东名牌称号。全县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34个。

3、食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投资500多万元建立了国内首家具有信息交互、研发孵化、质量检测等功能的“曹县芦笋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农产品检测站和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制定了农业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通过平台的整合,成功组织申报了山东省芦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5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50项(种),提升了芦笋种植整体科技含量。芦笋深加工技术、现代化种植方式等项目研发正在启动。目前,已先后开发了芦笋胶囊、芦笋汁、芦笋粉、芦笋酒、糖浆、保健品、生物萃取品七大系列10多个品种。众地众想公司聘请日本食品专家开发了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酸辣风味的芦笋罐头。

银香伟业集团公司成功申报了山东省有机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出了有机肽奶、有机犊牛肉等一批闻名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产品。

果蔬加工实现了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性生产的转变,产品实现了由单一的芦笋罐头向水果、蔬菜系列产品转变。

4、食品销售由区域市场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

围绕芦笋、畜牧加工等优势产业,保护和发展芦笋罐头、烧牛肉等地方特色产品,科学分析市场需求,积极开拓市场空间,产品远销到欧美、日本、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创汇。2009年,全县食品加工企业出口创汇0.92亿美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32.4%。巨鑫源集团控股收购了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凯特公司,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已成功融资5000万美元。

5、食品加工由单一机制向利益联结机制转变。

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巨鑫源、六合食品、状大集团公司、中粮大宝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6、食品加工业逐步向节能降耗方面转变。

食品加工企业注重采用先进工艺,选用节能设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其中壮大食品、众地众想食品的水循环综合利用,永明粮油的节电改造、壮大集团的锅炉技改被市政府列入重点100项节能项目。山东银香伟业集团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123”工程名单,为省政府培育的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之一,其高产奶牛扩建基地、乳品深加工、有机肥和有机犊牛肉等项目在建设和运行之中,沼气发电已经投产运行。

7、食品加工业逐步向“三培”方面转变。⑴培育龙头。按照引进“新”项目、膨胀“原”企业、挂靠“强”集团的思路,加快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步伐,实现了龙头企业群体化。以同发、国盛、巨鑫源等芦笋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六合、银香伟业、王光集团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⑵培育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县建起了18万亩芦笋、100万平方米双孢菇、10万亩无公害蔬菜、120处水产养殖等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⑶培育市场。通过走“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要构架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100多处,形成了大、中、小配套,批发、兼营、零售并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年交易额达60亿元。

   二、存在问题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一是有资源、没龙头。目前大集乡、倪集乡、楼庄乡等乡镇蔬菜区种植规模已达10万亩。这几家乡镇基本没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动。二是资源多、企业小。我县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优质小麦67万吨,但是小麦上档次的加工企业仅有8家,且规模很小,最大的永明粮油集团年加工能力仅有30万吨。三是企业大,资源少。如,银香伟业设计年加工能力20万吨,需要10万头奶牛供奶,而公司奶牛饲养量3万头,产奶量只有8-1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企业的需求。
     3、品种品牌少,资源综合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畜禽加工上,我县肉鸡、肉鸭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档次低。有的甚至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厂,而且只能进行简单的分割,未能在骨、血、皮、鞭和内脏等方面搞综合开发。加之又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出口创汇能力低,许多肉鸡、肉鸭加工企业挂靠外省市企业的包装后出口。
    4、食品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还很差,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仍然存在。许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很差,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仍引起调度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走产学研的路子,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食品加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加工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围绕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

 2、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创造、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要注重把发展优势重点食品企业与实施名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在食品行业中发展名牌,以优势促名牌,以名牌带优势,加速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加大食品工业品牌的包装、推介、宣传和保护力度。每年以多种形式组织一至两次市内外、境内外的曹县食品工业产品推介活动。力争用5—10年时间,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甚至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3、关注重点企业,扶持其做大做强。龙头食品企业的发展将会更加有效地带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实现以加工为龙头,种、养、加工紧密结合的新模式。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

4、积极推行“生态效益”科学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鼓励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废水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新型化和可持续发展。

5、加大营销力度,努力开拓市场。食品工业企业要在利用原有渠道,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加强对市场信息研究,探索新的营销方式,抢占市场,打好销售主动仗。

6、加快食品基地建设,增强曹县对外地食品企业的吸引力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满足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对于已具规模的青固集、大集等乡镇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并进行产业规划和基地定位,整体命名和宣传。对基地建设提出相关意见和政策,提供支持食品企业发展的优惠条件,以吸引外来资金和名牌企业。

7、加快结构调整,力求形成食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模式。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8、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确保食品安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 》、《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