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3风流寡妇对话:85个“邻里点”助力居家养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1:57
淮海中路社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6.33%

85个“邻里点”助力居家养老


日期:2011-08-24 作者:徐晶卉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退休老人张力生每天的生活充满了精气神。他特别喜欢诗词,每周一次,都会去复三居民区的一个邻里点和其他20名爱好古诗词的老人一起学习唐诗宋词,以诗词会友——这个读书班已经开办了6年有余,2009年发展成为社区学校的古诗词鉴赏班,深深影响着石库门里老人们的生活。
    
    这样的邻里点,在淮海中路社区共有85个,筑起一道道独特的石库门风景。淮海中路社区共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25663人,占总人口的26.33%;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286人,10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20人;而纯老家庭达1659户2607人,独居老人为1121人。如何帮助他们安享晚年?近年来,淮海中路社区党工委、办事处从解决老年人“三最”问题出发,大力推进邻里点建设,并在邻里点发展过程中推动居家养老的拓展与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淮海中路社区的第一个邻里互助活动点是居民自己筹建的。2005年9月25日,复四居民区80岁高龄的戴恩秀倡导并建立“夕阳红”学习小组。成立这个小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小区独居老人聚集在一起,聊聊心里话,减少孤独感。没想到,“家门口的聚会点”,广受老人们欢迎,学习小组从最初的4个人迅速发展到15人,内容涉及时事、养身保健等多个方面。
    
    这一做法很快引起了淮海中路街道的重视。彼时,淮海中路街道的老龄化已经突破“警戒线”,如何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的需求,街道意识到,建设邻里点的做法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为此,街道领导带队开展调研,调研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与子女分居,老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不断增长,而邻里点正好可以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肥沃的成长土壤和极强的生命力。
    
    此后,在老人中开展松散型的邻里互动活动,建设受老人欢迎的邻里点,成为了淮海中路街道着力推进的民心工程。围绕老人的需求,街道还引导各居委会针对老人的群体构成、文化层次、兴趣需求等丰富邻里点设置。数量最多时,邻里点达到110个,按活动内容区分有聊天型、学习型、兴趣型、文体型等多种样式,参加人数800余人。在这些邻里点中,每周开展活动不少于1次的有80个,占94%,基本每天开展活动的邻里点达到38个。
    
    渐渐地,老人们开始从家里走了出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喝杯茶聊聊天,而各个邻里点也从老人们的兴趣点出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复三居民区针对小区内医学专家教授较多的情况,组建了医学服务邻里点,定期开展医疗咨询、测量血压和巡诊活动;复兴居民区从老人关心时事的特点出发,定期举办政策学习、时政报告会……这些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植入居家养老服务
    
    邻里点就像一颗颗星星,串起了石库门老人生活的灿烂星空。而这85个邻里点组成的“星谱”,正勾勒出石库门老人的生活,何不用现成的“星谱网络”为老人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呢?淮海中路街道看准了这一点,在积极扶持推动邻里点健康发展的同时,植入了居家养老服务,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将把邻里点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和有益补充,默默地支撑着这片星空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组建的邻里点难免遇到“风波”。2005年由戴恩秀建立起来的“夕阳红”读书小组,6年后,成立初期的核心层老了,有的去了敬老院,有的走了,还有2人已是96岁和89岁了,组织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如何继续做好“夕阳红”小组,让老人分享快乐?街道想出了个“小主意”:居委会党组织从支部里再抽调1名党员进行人员充实,以保证“夕阳红”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学习小组还主动联系独居在家的老邻居参加学习小组,以培养后备力量。此举成功凝聚了大家的心。
    
    老年人活动需要场地、经费等各种支持,老人们却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原来,街道在背后默默地扶持着。为了保证邻里点的软硬件条件满足需求,街道每年投入资金,为每个邻里点提供活动经费,并帮助协调活动场地、添置硬件设施,对夏季家庭邻里点进行空调电费补贴,并就专项活动拨出专款,确保各邻里点有钱办事。
    
    除了“老有所乐”,还需“老有所养”。街道巧妙将邻里点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采用每名党员联络邻里点内的2至3名老人的方式,因地制宜地为老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无论谁家有困难,党小组或打电话或登门拜访;无论谁生病了,大家也会千方百计出主意帮助治疗,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融融暖意。
    
    本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