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游鱼:新世纪以来军事文化发展轨迹扫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21:29

在党的光辉指引下前行——新世纪以来军事文化发展轨迹扫描本报记者 王文斌2011年11月01日10:05   来源:《解放军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一个不可忽视更不可避免的现实也摆在了国人面前:作为全民精神养料的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

  2011年金秋。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文化”为议题,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中国人“文化兴国”的大幕。

  从这一刻起,国家的复兴、民族的繁荣、军队的强盛,将通过文化的“新生”,筑起一道文化新长城。

  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责任,更是人民军队义不容辞的担当——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未来,我们又踏上新的征程!

  心中永远燃烧“责任和使命”之火

  1.肖华将军曾说,我们回首历史,不要忘记那枪声炮声,更不要忘记那歌声琴声。

  军事文化工作的责任和担当,似乎从南昌城头的枪响过后便开始了。

  忠实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地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民族发出的召唤,也向每一位军人吹响了冲锋的号令。

  从烽火硝烟走来,向和谐文明走去;从救国图存走来,向民族复兴走去;从服务官兵走来,向惠及百姓走去。军事文化之所以以波澜壮阔的历史,生成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最浓墨重彩一笔的力量,源于传承了先辈们与生俱来的文化使命。

  2.作为历史的特殊记录,我军的文化发展天然地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在上世纪共产党领导人民抵御外侮、寻求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军事文化成为时代的刀枪,表现出很强的战斗性。

  长征途中,被誉为“红军一支笔”的舒同亲自刷写标语,宣传红军;黄镇将军创作了几百幅速写,为长征留下了一份鲜活的图像记录。

  抗日战争中,聂耳根据田汉的歌词谱写成《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反侵略之象征;冼星海投身火热的斗争生活,创作出歌曲《黄河大合唱》,获得了周恩来为他题写的铭言——“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解放战争中,“翻身秧歌”和“胜利腰鼓”伴随着解放军进军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中国现代舞之父”吴晓邦领头创作的《进军舞》,由我军第一支专业舞蹈队演出后很快风靡全国,鼓舞着解放军将士向着最后的胜利进发。

  1941年,世界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在华盛顿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美国人诧异:中国人怎么能写出这样震撼的音乐?!

  我们同样有这样的追问:为什么舒同坐在马背上还要在裤腿上划拉着要写的标语?为什么只有简陋的笔、锅灰调制的墨和收集来的各色纸张,黄镇还要坚持创作?为什么在上海亭子间恶劣的环境下,聂耳能写出传世之作?为什么冼星海在延安窑洞微弱的油灯下,只用了6天半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

  因为他们都以中国的命运为己任,他们的笔下都燃烧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在与中国军队一同成长的道路上,军事文化工作者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长路,军事文化之声成为庆祝共和国成立盛大交响曲中的辉煌乐章。

  3.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

  历史被时间尘封,却又被极富生命力的军旅文化划破凝固的隔膜,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烙下回忆、守望、理解与承继的印记。

  那番回忆与守望,可以在井冈山一呼百应、热浪滚滚的红歌赛台上找到,可以在《长征组歌》《江姐》演出时座无虚席的剧场里找到,也可以在《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的一版再版中找到。

  这份理解与承继,变成了电视剧《亮剑》沟通“战场”与“职场”的“亮剑精神”,变成了话剧《我在天堂等你》从雪山飘临城市的“信仰之歌”,变成了大型晚会《复兴之路》横跨两个世纪的“为祖国歌唱” ……

  在珍存之上,用文化之“诗”去观照民族之“史”,让历史与现实在新的时空对接,指引我们新的前进方向。军队文化工作者心中永远燃烧着“责任和使命”之火。

  以冲锋的姿态践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走向和最终实现文化自强。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提出的一条必然遵循的发展规律。

  细细梳理先进军事文化发展的脉络,你会发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闪现着军队文化工作者冲锋在前的文化自觉,留存着属于“军”字招牌独特的文化自信。

  “我们在这里相逢,语言不同一样的笑容。迎着那太阳,看那美丽彩虹。我们伸出手,放飞一个梦,让所有的人们都真情相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军旅作曲家印青打造的歌曲《天空》,在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中高票当选。而在此前的第三轮评选活动中,8700多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6件获奖作品,军队词曲作家的作品就有12件。这些歌曲,为北京奥运会这一“东西方文明的伟大握手和雄伟交汇”碰撞出绚丽的光彩。

  同样,堪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媲美的标志性晚会《复兴之路》,也是军队文艺工作者集体创造的杰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交出一份出色答卷。晚会的3200余名演职员中,1800余人来自全军20个单位;80余名主创、编导中,48人来自军队。96名主要演员中,55人是军人。

  这是国家对军队的无限信任,也是军队以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艺术实力赢得的机遇。

  5.让灾难不再可怕,让悲痛不再继续。军队文艺工作者总在祖国遭受大灾大难的关键时刻,伸出温柔的手抚慰受伤的心灵,唱响昂扬的歌激励大众前行。

  忘不了,九江大堤上,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手持喇叭,一曲深情的《一二三四歌》,为夜以继日奋战的抗洪将士再添力量。

  忘不了,“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词作家甲丁写出全国第一首“抗非”歌曲《一路同行》,成为当时电视屏幕里最响亮的旋律。

  忘不了,冰雪灾害袭来时,总政话剧团编剧王宏仅用30个小时就写出小品《风雪小站》,创造了双拥晚会历史上的最快创作速度。

  忘不了,在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军旅作家、书画家、摄影家从四面八方迅速集结,汇入抢险救灾的洪流之中。

  这一次次“冲锋”,成就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三惊”系列电影——《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和《惊天动地》。影片定格的是人民军队挺立的脊梁,彰显的却是文艺战士的文化自觉。

  这一刻,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

  6.冲锋,岂止只在危急时刻,也在平常的日子里。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文化其实就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作为一个常态的明星公益品牌,“韩红爱心行动”已经走入了太多太多的家庭,温暖和感动了千千万万颗心灵。它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韩红,不只是一名歌手。救助失聪、失学儿童,为“香港西藏儿童教育健康基金会”募款,给艾滋病致孤儿童献爱心,年年到敬老院奉献爱心,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几次进藏救死扶伤。可以说,哪里有公益,哪里就有韩红身影。面对社会的赞誉,韩红这样回应:“我享受这个奉献的过程,因为国家是我们的国家,人民是我们的人民。”

  同样的爱心,在军队文艺队伍中比比皆是。并不富裕的青年歌手易秒英捐赠60万陕北助学,在革命老区清涧县设立了“月亮花开助学基金”。从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军旅歌手刘和刚,被中国爱心工作委员会授予“爱心大使”。“孝顺闺女”刘一祯,先后当选为“中国母亲援助行动”大使、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邀请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出任“抗击结核病和艾滋病亲善大使”。军队文艺工作者良好的公众形象,不仅感召了更多国人的爱心,也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扛起主旋律文化的大旗

  7.2008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制片人张谦曾在网上发帖问道:“有哪些海外朋友看过这部电视剧?”让他惊讶的是,很快有美国、俄罗斯、日本等数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发来帖子。核心意思是:这部反映了当代中国军人精神风貌的电视剧中,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价值,预示着中国在发展崛起中一种值得关注的精神趋向,彰显着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主流价值理念。中国军人身上的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同样适合全球每个人。《士兵突击》的成功,是对人类的贡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沧海一粟。像《士兵突击》这样的优秀作品,在军事文艺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历数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在那遥远的地方》《历史的天空》《兵锋》《幸福像花儿一样》《我是特种兵》《海魂》等作品,以“集束式”的呈现,掀起一轮又一轮“叫好又叫座”播出热潮。持续的升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业内人士所认可。

  大众为何如此喜欢这些纯粹的主旋律文化?一位文艺评论家的回答掷地有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主题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色调。引领大众审美精神需求,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备受喜欢的主要原因。

  走在先进文化前列,军人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用我的思索我的叙述,与我的读者一起,去寻读我们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我坚信,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与情感……”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就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接连推出了《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3部力作,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军队提供了“滋养心灵与情感”的精神“补品”。

  “豪饮孤独当美酒”。拒绝浮躁、甘于寂寞,坚持作品的高格调、高难度、高水准,一直是军队文化工作者坚守的精神高地。

  用先进文化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8.做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是人民群众对军事文化的持续期盼。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出的要求。

  军事文化无论是昨天或今天,都在率先垂范!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军人制造”的每一次面世,都以其先进性释放着吸引力——沐浴壮美,澎湃激情。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军旅话剧《天籁》《马蹄声碎》《圣地之光》《太阳河》集体亮相,用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讲述掀起全社会讴歌长征精神的艺术宏澜。

  “军旅文化周”是总政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建军80周年联合录制的特别节目。7台主题晚会在央视综艺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创下央视收视率新高。那段日子,野战训练场、机场、军港码头、导弹阵地、西沙岛礁和雪山哨卡搭起的舞台上,那昂扬向上的军营文化场面,为人们带来军人“阳刚美”的审美震撼。

  无论是高雅的“阳春白雪”,还是更接地气的“下里巴人”,蒸腾于军事文化其间的英雄主义气概,跟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相契合,释放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价值。

  9.谁都不会否认,军旅文艺作品是当之无愧的“获奖大户”“吸金大户”。

  一位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负责人曾这样感慨:“我们欢迎军旅作品、军队人员参赛,因为没有他们,大赛的高层次高品位就难以保证;然而,我们又害怕他们,太多的奖项落入军队的口袋,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

  这是一句实话。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办十三届以来,来自军队的代表队一直是最大的赢家。仅以去年为例,4个金奖、7个银奖、10个铜奖以及12个优秀奖的丰厚斩获,再次让人们为之叹服。

  在“国家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飞天奖”“华表奖”等诸多文艺门类的国家级评选中,军队也一直保持着揽金夺银的稳健姿态。越来越多的文化投资人看中了“军队制造”“军旅题材”这块“大蛋糕”,纷纷为其注入资金。去年仅电视剧一项,就吸引投资2.5亿。《垂直打击》《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了新中国前进》等作品还未拍完,就未映先红,招来多家电视台为购买其播出版权“开战”。

  拿奖、吸金不是军事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把先进文化的“红旗”插上民族的精神阵地,让主流价值观在人民群众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这才是军事文化最高目标。

  10.文化,是“登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社会最全面、最快捷的“浏览器”。

  这个国家或社会张扬什么、鄙视什么,缺失什么、呼唤什么,都能在文化的“屏幕”上一览无余。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列中,军事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歌唱者”。中国的艺术征服世界,不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条路上,印满了军队文艺工作者对民族文化精髓追求、发扬、开创的足迹。

  新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里,观众一次又一次把热烈的掌声献给了来自中国的军旅艺术家们。2003年,宋祖英在这里绽放“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2006年,谭晶在这里唱响“和谐之声”;2007年,王莹在这里打开“歌声的翅膀”;2008年,王宏伟在这里“金色放歌”。

  从2009年开始,原武警部队副政委刘世民连续策划了感悟《道德经》之《和韵天歌》、感悟《诗经·风》之《东方神韵》、感悟《孙子兵法》之《兵道》、感悟《论语》之《杏坛花雨》等4台“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会”。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情感基础、道德规范和审美范式,第一次通过歌咏的形式走进国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文化这个“窗口”,中国的精神一股脑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惊艳!

  行走在改革创新的路上

  11.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这番论述,正是对新世纪以来军事文化发展变化的指导思想和现实开拓最精准的概括。

  军队的文化改革一直行走在路上。2002年的一次脱胎换骨式“整形”,让人们仍记忆犹新:各大军区原有的3个文艺团队被合并成100人的文工团,编制缩小,资金减少,但任务量不变,工作质量不降。尤其是《文化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的颁发,将全军基层文化器材头一次列入“文化装备”管理行列,文化器材从此结束了没有户口的历史。

  有改变才有改观,有挑战才会有机遇。2006年3月,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把中国的杂技绝技与世界的经典舞剧嫁接,生成了杂技剧《天鹅湖》。当中国的“天鹅”在人的肩膀、头顶上旋转飞翔,一路来到“芭蕾故乡”俄罗斯人面前时,这里的观众惊呆了!

  总导演宁根福说:“是机制创新孕育了这部东方的《天鹅湖》。”

  《天鹅湖》瞄准市场改变自己:以部队出艺术资源、地方文化企业出资金的模式,整合军地资源,为军事文化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随之,军队文艺院团纷纷“下海”“试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与地方文化公司合作排演的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于2008年春节期间相继走进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剧院和美国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2009年,总政歌舞团大型原创歌剧《木兰诗篇》应邀赴美,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上演。总政歌剧团在今年推出的“首届歌剧演出季”中,也主动与地方合作,较好解决了群众演员队伍单薄、营销专业人才缺乏、市场信息不灵、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等问题。

  一整套独辟蹊径的改革经验,已经让军事文化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2.“我有两支部队,一支是几十万的作战部队,一支是50人的文工团。”50多年前,首任空军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曾这样描述文工团在他心中的分量。

  作为“首长另一支部队”的最小作战单元,文艺人才依然是战斗力的保证。

  被誉为“军队作家艺术家摇篮”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运用“科学训练+实践教学+开放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部队输送了万余名文艺尖兵。他们在校园搭起“红星系列实践教学平台”,在赛场搭起“赛事交流实践教学平台”,在军营搭起“为兵服务实践教学平台”,收获了累累人才硕果。

  总政歌剧团招才纳贤不惜血本。他们还年年开办集训班,邀请军内外艺术名家授课。全团按照演员队、乐队、舞美队的组别分类,进行“补血”“充电”,一年一考,优胜劣汰,从而大大强化了艺术修养,提高了艺术水平。去年9月,总政话剧团全团50岁以下的演职人员开始进入新的考核体系,考核的范围囊括表演、导演、编剧、舞美等所有舞台环节,并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这些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军队文艺队伍注入了良性发展的动力。

  自行培养,“特招入伍”,这是军队优化人才体系的“两条腿”走路机制。伴随一批明星相继走入军营,军事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越发强大。军队文艺姓军,为兵服务一直是军旅文艺不变的宗旨。每个专业文艺团体每年100场为兵演出,既拉近了文艺工作者与基层的距离,又极大地满足了“80后”“90后”士兵主体对艺术的心理期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军事文化将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强大东风,以崭新的“冲锋”姿态,扬帆起航,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