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三国风流:建党90周年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4:3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尽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就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所取代,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仍然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怀念和敬仰。  

  2."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由陈独秀、李大钊等领导、以学生为主体、得到全国工人大力支持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努力下,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中国一些中心城市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也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4.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最后一天由于暗探的干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的。出席大会的12位代表包括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出以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的党的领导机构,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大会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指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方向。  

  6.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2万余人举行总罢工。北洋军阀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动两万多军警镇压罢工工人并杀害了共产党员林祥谦与施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为了保存革命力量,2月9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和湖北省工团联合下令复工。这次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7.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党的三大做出的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作了准备。[  

  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由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9.黄埔军校。1924年6月16日,设立在黄埔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共产党人先后在该校担任政治领导工作以及其他工作。黄埔军校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建立的训练革命军官的学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军官。  

  10.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同盟军,表明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11.省港大罢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6月,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指派邓中夏、黄平、杨殷、杨匏安、苏兆征组成党团,到香港组织罢工。6月19日,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历时16个月,为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此次罢工在经济上、政治上给英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形成高潮。1926年10月,为了支援北伐战争,罢工委员会宣告罢工胜利结束。  

  12."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0事件)。1926年3月,蒋介石指使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称"奉蒋校长命令",通知海军局代局长、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否认有调舰命令,并指使其党徒散布谣言,说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要劫持蒋介石,等等。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散省港大罢工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这是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3."四-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借助上海青帮流氓打手势力突袭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工人纠察队奋起抵抗,双方激战之中,刚刚倒戈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周凤岐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开来,声称要调解"工人内讧"。工人纠察队看到军队将青帮武装分子的枪械收缴,便热情欢迎这些"调解者"。结果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强行缴械。事发后,上海工人和各界群众发动总罢工和示威游行,遭到疯狂屠杀。随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也相继发生反革命大屠杀。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反革命的"国民政府",同时,奉系军阀和蒋介石相呼应,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英勇牺牲。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4."七,-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决定同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不久,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15.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武装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的针对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革命军队的新时期。8月3日开始,前委按照中共中央的原定计划率领部队陆续撤离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广东途中,于9月底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武装,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和粤赣边境打游击。   

  1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还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   

  17.秋收起义。1927年9月,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经合编成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共5000余人。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军虽曾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但由于强敌反扑,战斗相继失利。为保存革命力量,前委在浏阳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9月29日,起义部队共1000人左右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改编。经过三湾改编,党在部队中建立了各级组织,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8.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其中正式代表(即有选举权者)84人,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强调"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个规定,从根本上划清了新型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阐明了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提出红军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提出要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要建立官兵一致的新型关系。古田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确立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因此成为中共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第-次反"围剿"。1930年11至1931年1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红军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方针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在龙冈战役中歼敌近1万人,并活捉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接着,红军乘胜追击,又在东韶歼敌一个多旅,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胜利地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 "围剿"。   

  21.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任命何应钦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苏区开始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仍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从5月16日至31日,红军连打五个胜仗,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22.第三次反"围剿"。从1931年7月起,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并亲任总司令,采取"长驱直入"的方针,兵分三路对中央苏区开始进行第三次"围剿"。红军3万多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战略方针,由闽西北出发,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从8月7日至9月15日,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及老营盘等地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1.4万余支,胜利地粉碎了第四次"围剿"。  

  23.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帝国主义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军队驻地和沈阳城。由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对日本的侵略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在短短四个多月内整个东北三省沦为日军占领地。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24.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至3月,国民党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灵活运用前几次反"围剿"中的经验,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在黄陂、草台岗战役中歼敌近3个师,俘敌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边区连成一片,红军迅速扩大到8万多人。  

  25.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在德、意、美等国的军事顾问参与策划下,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术,纠集100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用于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敌人于28日占领黎川。10月初,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仓促退出根据地。   

  26.红军长征。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相继失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开始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行程近万里;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和23日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至此,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27.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揭发和批评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在组织上作了必要的调整,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会后,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28.瓦窑堡会议。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瓦窑堡会议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29."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23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7人,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入狱。 "七君子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和抗议,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释放,但直到翌年7月,七人才获释出狱。   

  30.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而遭到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蒋介石被迫于24日接受联共抗日的条件。随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蒋介石囚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1.五项要求四项保证。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电文指出,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中国共产党愿实行如下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32.七七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炮,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日军就此全面侵华,亦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33.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  

  34.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共产党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5.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杀害30余万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36.《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1937年7、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哲学著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于俄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找到了哲学基础,使全党坚定了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信心,也为延安整风,特别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作了重要准备,为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7.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成立。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下辖三个师,编制4.5万人。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改名后,除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命令称第十八集团军外,传统习惯上一律称八路军。  

  同年10月,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10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不含广东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军部于12月下旬在武汉组成,1938年1月6日迁到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副主任,下辖四个支队,全军共10300人。  

  38.《论持久战》的发表。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39.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在抗战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基本上解决了党内一度出现的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和步调。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结论。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回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时曾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会议,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会。"  

  40.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战和反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就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中共针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以前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且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论述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著作。该作从党性的高度,教育共产党员必须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方法和基本要求。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公开演讲。毛泽东为此写信给延安《解放》杂志编辑部,认为"这个讲演,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写得很好,很重要,应赶快发表"。同年8月在延安《解放》周刊上连载,曾列为中国共产党1942年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1949年和1962年经作者修订后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刘少奇选集》上卷,有多种外文译本。  

  42.《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为了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这之前,他还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理论著作。这些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进一步阐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些著作表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相应的一整套具体政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43."三三制"政权。1940年3月,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种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的实行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4.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因参战八路军部队达105个团,故称为"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大小战斗1820余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余人,俘虏大批伪军和日军,摧毁了大量敌堡和据点,严重地破坏了正太铁路和井陉煤矿。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给敌伪以很大打击,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望。百团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对解放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45.皖南事变。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兵力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46.南泥湾大生产。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和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开进延安东南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的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简节约"和"生产自救"的指示,要求解放区军民积极发展生产,保障部队供给,减轻人民负担,达到坚持长期抗战的目的。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成为全军的一面旗帜。  

  47.延安整风运动。为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全党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在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于1941年5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论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942年2月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全面阐明整风的任务和方针。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作风。整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两个目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的结果,实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48.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23日,毛泽东在会议结论中,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密切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回答了现代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且促进了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49、中共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战场上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与此相反,国民党统治区发生了严重危机。在此形势下,国民党政府在处理与中共关系上,不得不从"军事解决"再回到"政治解决"上来,要求与中共重新谈判。1944年3月12日,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19周年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在《关于宪政与团结问题》的演讲中明确指出,现时中国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0月10日,周恩来同志又作了著名的《如何解决》的双十节演讲。他强烈呼吁:"我们认为改组政府、改组统帅部,成立各党派联合政府、联合统帅部,废除失败主义的''军令''和法西斯主义的''政令'',是挽救目前危机切合时要的惟一正确方案。"周恩来还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提出了六条具体步骤。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问题上的最高体现。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立刻受到全国各界的拥护。  

  50.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历时11个月的会议期间,先后召开了8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毛泽东代表政治局作的工作报告和周恩来关于两次重庆谈判的报告,讨论并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通过了准备向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讨论的各项文件。1945年4月20日,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六届七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历史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同时全面详尽地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在总结开展党内斗争的经验时,强调要坚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六届七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中共七大的召开作了充分思想准备。  

  5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举行。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各党员。毛泽东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大会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概括了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联系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52.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据估计,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创造了一个军力、经济力都不如敌人的弱国如何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为被压迫民族争独立、求解放提供了一个范例。  

  53.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进行了多次商谈,于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虽然国民党拒不承认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中共所领导的军队整编等问题实际上也没有解决,但是它使中共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这样国民党再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5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社会贤达38名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等五项协议。政协协议虽然不同于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基本上符合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愿望。政协协议的通过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士亲密合作并同国民党中坚持民主进步的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容忍、也难以承受真正的民主改革,因而根本不愿意履行这些协议。国民党蓄意破坏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于6月26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致此向各个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55."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提出。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和中国的战局时,毛泽东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此后,毛泽东把这个论断不断扩展、深入阐述,广泛应用于反帝国主义、反修正主义、反霸权主义、国内建设等诸多领域。其完整的阐释是"反动派既是真老虎,也是纸老虎",应对的指导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56.第二条战线的开辟。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了美军士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的事件。美军暴行激起了全市人民的公愤,在北平学生的带领下掀起全国性的反美、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至1947年1月,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共50多万群众参加了示威游行。1947年5月4日至18日,上海、南京、北平等城市学生举行五四纪念会,并组织了反饥饿、反内战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5月20日,南方部分大中城市学校学生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游行遭宪警镇压,酿成"五二○"惨案。此后,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席卷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援助。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和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的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57.《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党的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土地法大纲规定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是一个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  

  58.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是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领导,自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开展的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此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至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领导,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历时66天,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自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敌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  

  5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七届二中全会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60.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20日子夜起,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东北的湖口,长达1000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堑,彻底摧毁敌人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662名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同时还选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由180人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本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6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同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6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这一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这一胜利,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3、这一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光荣地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结束奴隶般的悲惨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4、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五星红旗由曾联松于1949年7月设计。该旗帜为红底长方形,左上方缀有5颗黄色五角星,当中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其涵义如下:"红色"底面:象征革命;"黄色"五星:象征光明;一颗"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天安门图案象征着民族精神;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国徽中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本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后经历歌词修改、恢复,最终于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3、《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4、《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6.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主要任务: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提出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在三年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这次会议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次中央全会。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行动纲领和策略路线,对于巩固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捍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1953年7日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创造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2、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3、这场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4.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9.三反五反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党派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五反运动)。  

  10.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指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它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  

  11.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基本建设。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4、经历了苏联援助和自主建设两个阶段; 5、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  

  12.农业合作化运动(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农业高级社,标志着农业合作化成功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指我国农村中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逐步把个体所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开展的运动。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具体形式是: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实行土地人股及分红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最后发展到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它的意义在于,亿万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历史时期。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建社准备条件不足,却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于简单粗糙。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到1956年3月)。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基本政策:"利用、限制、改造"。其具体形式是: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同时,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从剥削者逐步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就在政治上稳住了民族资产阶级,减少了革命的阻力;在经济上利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企业和资金,发展了生产,活跃了经济,繁荣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而且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  

  14.我国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对各个党派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制度规范。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管理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为基础;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目的。这种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先提出来的,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6.《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l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讲话。这篇讲话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带全局性的10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它们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党的八大是党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历史转变时期召开的大会,它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第一,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确定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要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进的倾向,还提出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提出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特别是科学事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保证科学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进步。第四,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强调党在执政情况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1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19.1957年整风运动。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折关头,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20.反右派斗争。1957年6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这使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受到挫折。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错划的予以改正。  

  2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l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其基本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其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2.大跃进。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高层部分领导人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草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是在1958至1960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的试图利用中国大陆充裕的劳动力和蓬勃的群众热情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大跃进"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急于求成。  

  2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次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24.庐山会议--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庐山会议一般是指:1959年7月2日到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上举行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八次会议,又简称"八届八中全会"。  

  会议原计划开半个月左右,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总结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对形势的认识,调整部分计划指标,以实现1959年的继续跃进。但会中彭德怀的信引起了争议,会议原本是为了"纠左"(纠正左倾错误),却出现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会后在全国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右倾运动",上万名中共党员受到了批判与非人道待遇。  

  25."七千人大会"--全面调整决策的确立。l962年1月11日一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因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以及地、县委、重要厂矿企业、部队的负责干部,共7000余人,故又称"七千人大会"。 大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导方针,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这次大会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造成"大跃进"中各种错误的原因虽然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思想上的骄傲自满、主观主义、强迫命令等原因所致。这次大会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总之,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60年代前期,纠正自己在经济工作中的错误,克服当时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的一次关键性重要会议。   

  26.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27.四个现代化。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28.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6年。农村的四清运动与城市里的五反运动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是1962年底在中国农村逐步推开得一场政治运动。四清运动最初是"清帐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并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会后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包括在城市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和农村开展的清帐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的"四清"运动。  

  29."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又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5月开始,到1976年10月结束,是由毛泽东发动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突出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场内乱。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l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 。这个《通知》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献,也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l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标志着历时l0年的"文化大革命"最终结束。  

  30.乒乓外交。乒乓外交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此举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国际舆论称之为"乒乓外交"。  

  31.尼克松访华。文革后期,中共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中美之间展开秘密谈判。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 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2."三个世界"理论。 "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判断国际局势形成的一个理论。他根据世界上各种基本矛盾的变化以及各国在国际上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划分出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属于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除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对指导我国外交工作,坚持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继续推动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  

  33."四五运动"。 "四五运动",即"天安门事件",是指于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的全国性的群众抗议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正义的政治运动。  

  四五运动是一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并波及到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群众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34.文革"四人帮"。 "四人帮"是指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结成的帮派。"四人帮"这一称谓最先由毛泽东于1974年1月初在对江青等人借"批林批孔"之机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的批评中提出。  

  "四人帮"成员早期是中央文革小组的重要成员,后全部进入中央政治局,并担任极其重要的职位。在其政治活动期间,领导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名义上执行"左"的革命路线,对大批老革命同志,国家干部,知识分子进行迫害,试图夺取国家政权。   

  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断然措施,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实行隔离审查。10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事件的通知》,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35."两个凡是"。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由于这一方针是以当时传达党中央声音的权威方式公布的,因而得到普遍宣传。这一方针的推行,既给揭批"四人帮"划定了界限,也使得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和邓小平恢复工作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遇到了障碍。  

  3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试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试验是在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978年1月,小岗村的l8个农民冒着风险,将集体土地承包到户,搞起了大包干。这一承包举措,揭开了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他们的试验很快得到了安徽省委的支持,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经过一年左右的试点,中共中央及时总结经验,于1979年1月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包工到组(户),联产计酬责任制等基本内容。这些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已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试验,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37.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这个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7年底,主要内容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争论。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底到1978年11月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广泛开展讨论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大讨论还持续了一段时间。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标志是:l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这场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3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2009年)  

  1.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主要精神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社论强调,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十一届四中全会 1979年9月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4.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  

  5、首次提出"小康" 重要概念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小康"。从此"小康"与改革开放一起,深入中华大地,成为亿万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6.中共十一届五中 1980年2月23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举行,邓小平作了题为《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的讲话,着重强调了关于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  

  7.经济特区诞生 1980年3月24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提出要试办出口特区。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2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8.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篇讲话成为指导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9.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这次全会及其通过的《历史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大会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不再设中央顾问委员会)  

  13.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 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今后中央党政机关的所有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参加轮训,要求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要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  

  14.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 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简称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5.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 1983年10月11日,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这次整党从1983年11月开始,至1987年5月基本结束。)会上,邓小平作题为《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讲话,指出要防止整党走过场,思想战线主要是理论战线和文艺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他强调,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任务。  

  16.人民公社体制废除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以前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此后,建立乡、镇政府和各种合作经济形式的工作在全国展开,人民公社体制废除。  

  17.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2月19日,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  

  18.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0."八六三"计划 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后被称为"八六三"计划。  

  21.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决议》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22.邓小平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986年9月至11月,邓小平四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我们在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23.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3月26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4.建立海南省 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决定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来,筹建海南省。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8月2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25.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赵紫阳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第一,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二,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三,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其二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还处于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6.人民解放军实行文职干部制度 1988年7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人民解放军干部制度改革已经相继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和即将出台现役军官服役条例。实行文职干部制度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27.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定,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把1989和1990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以扭转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态势,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使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  

  28.中共十三届五中全 1989年11月6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认为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是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全会决定,包括1989年在内,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全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9.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文件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  

  30.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 1990年3月9日,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当前特别要注意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关系。  

  31.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也是我国承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  

  32.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33.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 1990年12月25日,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从1991年到2000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为十二条原则。  

  34.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 1991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江泽民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所做的贡献归纳为三件大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5.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 主要内容是: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36.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大会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党的十四大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7.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 1993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等。全会认为党政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条件,必须抓紧进行,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38.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有关两岸关系的四份协议。  

  3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 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同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并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在报告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0.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 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举行。江泽民发表讲话,高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42.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日,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根据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提出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等重大问题。《决定》要求: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  

  43.长江三峡工程开工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44.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199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通知。这个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保护党员民主权利的专门法规。  

  45.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 1995年10月21日-25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出席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并发表题为《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讲话。这是我国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  

  46.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 199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发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讲话,指出:七十五年来,我们有一条基本的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47.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 1996年10月7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8.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2月16日,李鹏签署国务院第二百零七号令,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于1997年7月1日就职。  

  49.邓小平病逝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岁。当天,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出《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指出邓小平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50.香港回归 1997年6月30日午夜-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5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2.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 1998年2月25日,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建议将这个方案提交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53.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1998年5月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共同主办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用,就是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  

  54.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55."三讲"教育 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三讲"教育由此开始,到2000年底基本结束。  

  56.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 1999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必须大力促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57.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199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组成的42个地面方队。五十万军民参加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58.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59."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20日-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5月8日-15日,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有关重要思想。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60.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2000年10月9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全会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认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61.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 200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决定强调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在21世纪实现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江泽民发表讲话,系统总结党80年来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讲话指出:为了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新世纪我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的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3.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 2001年9月24日,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召开,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作风建设"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64.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行这样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  

  65、中国正式加入WTO 2001年12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长达15年复关和加入WTO进程的结束。  

  6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出版发行 2002年9月8日,在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出版发行。本书是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6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13年的基本经验,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68.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 2002年12月5日-6日,胡锦涛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9.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 2003年2月24日,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70."科学发展观"概念的提出 2003年4月14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7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  

  72.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项建议 200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就修改宪法部分内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14项建议,建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  

  73.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通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   

  74.首次主办国际性政党会议 2004年9月3日-5日,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主办国际性政党会议。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  

  75.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强调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76.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2004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通知。  

  77.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4年10月21日,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决定从2005年1月起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会议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扬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1月开始,2006年6月基本结束。  

  200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胡锦涛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78.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79.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方面建设。  

  80."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时发表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8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6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举行,胡锦涛发表讲话,系统阐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83.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8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6.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 2008年2月25日,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87、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第十三届残奥会 2008年8月8日-24日、9月6日-17日,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第十三届残奥会。中国政府坚持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发挥举国体制作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保障。  

  88.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0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89.我国航天员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2008年9月25日-28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航天员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90.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91.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  

  92.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2009年9月15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四、泉州地方党史部分(1926-1949年)  

  1.泉州党组织的建立 1926年12月中共惠安支部在县城惠安公学成立,王德彰任书记,这是泉州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次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委员会在泉州明伦堂成立,负责人李松林,隶属于中共闽南部委,负责领导泉属各县工运、农运工作。  

  2."四一0事件" 1927年4月10日,国民党晋江县党部在泉州南校场召开"拥蒋护党"大会,宣布解散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的"兴泉永政治监察署",在泉州各地通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除国民党左派人士出党,白色恐怖开始笼罩整个泉州地区。  

  3.惠安暴动 为贯彻省委"发动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决定,1930年泉州特委决定在惠安举行武装暴动,并成立"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和"福建红军第一师独立第一师",下辖二个团。9月16日,惠东红军二团攻下山柄民团炮楼,发出《福建省红军惠安总指部布告》、《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二团布告》,成立泉州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五陈乡苏维埃政府,然后挥军挺进前黄村、垵固村,山霞山腰村,湖埭头村,前林村,屿头村等,所到之处开仓分粮,烧毁契据,惩办反革命分子,引起了当局恐慌。19日,国民党纠集军队及民团围攻屿头山,战斗中,政委陈琨牺牲,团长蓝飞鹤被捕。惠安暴动是继平和、永定暴动后,福建土地革命时期规模较大的农民武装暴动之一,震动八闽。  

  4.安南永德红色政权的蓬勃发展 1931年12月在安溪佛仔格成立安南永临时县委,从此,安南永德革命中心逐步向安溪转移。1932年4月初,永春、安溪游击队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月底又成立中共安溪县委,11月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安南永德四县党的组织和游击战争,安南永德革命形势开始呈燎原之势。次年二支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1933年8月25日,在安溪东溪成立了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下设农会、抗租分田委员会、妇女会等机构,土改分田运动在各地开始如火如荼开展。至1934年底,红二支队脱产队伍达500多人,加上赤卫队等地方武装,武装队伍近万人。红色区域东起南安诗山、金淘、码头和永春湖洋,西至安溪长坑,北达德化三班、盖德,南至同安梧峰,活动范围达3000平方公里,拥有30多万人口。安南永德革命斗争进入了鼎盛时期。  

  5.泉州事件 1937年8月,中共闽中工委积极促成了闽中地区国共合作抗日协议,11月闽中红军游击队根据国民党第八十师的要求,开往泉州承天寺整训。次1938年3月11日,国民党第八十师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破坏抗日合作协议,派重兵解除红军游击队的武装,扣押全体指战员,杀害闽中特委书记刘突军等5人,制造了"泉州事件"。后经过泉州工委等党组织采取各种形式的斗争,国民党军政当局才被迫交还收缴的武器装备和释放被捕人员。红军游击队经过短期整训后,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6.省委机关南迁德化坂里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数次"清剿"。1943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南迁闽中。1944年3月至6月,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从永泰青溪转移到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坂里牛寮沟,坂里成为省委领导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7.攻打安海 为响应闽浙赣省委关于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泉州中心县委决定突袭安海镇,并及时转移至戴云山区,开辟安南永根据地。1947年5月11日晚10时,泉州中心县委所属革命武装300多人攻打安海镇,许集美任总指挥,郑种植、朱义斌任副指挥,按计划攻打了镇公所、警察局等目标。攻打安海后,武装力量迅速撤退向戴云山转移。  

  8."晋南惠同安五县壮丁大同盟" 根据中共中央精神,1947年8月闽浙赣区党委发出"八二八"指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动人民群众求生存斗争上。在泉州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组织建立了"晋南惠同安五县壮丁大同盟"。该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以反"三征"(征丁、征粮、征税)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斗争,并从软抗征逐步转变为武装抗征,进而发展为广泛性的群众游击战争。这个组织第一号宣言的原件,现珍藏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9.连克六县城 1949年4月,中共闽南地委批准成立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取代泉厦临工委,统一领导安南同县工委、安溪县工委、永德大工委、漳平县工委、厦门市委、同安县工委和泉州联络站。4月至6月,安溪中心县委先后成立安南同、安溪、永春游击大队,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1949年5月至8月安溪中心县委分别领导攻克了安溪、永春、德化、漳平、大田、宁洋等六座县城。  

  10.解放泉州 1949年8月21日,南安县城解放;23日,永春、惠安县城解放;31日,晋江县(即泉州)宣告解放,同日,安溪县城解放;11月24日,游击队、八支四团配合解放军解放德化。  

五、党章、党建和时事政治部分  

党章部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8.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9.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3.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4.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  

  15.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6.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7.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18.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9.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20.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21.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2.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23.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24.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  

  25.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6.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27.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  

  28.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29.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30.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31.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32.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33.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34.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35.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分:  

  36.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37.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8.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9.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40.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41.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42.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43.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  

  44.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45.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46.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47.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  

  48.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  

  49.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50.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51.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部分:  

  52.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始终,发挥党组织的协助和监督作用,促进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3.机关党员100人以上的,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员不足10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地)级以上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县级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机关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  

  54.机关党员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不足5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  

  55.机关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的支部。党员7人以上的党的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不足7人的党的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选副书记1人。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2年或者3年。  

  56.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做到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党员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其中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一般不少于40学时。  

  57.机关党内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党员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58.机关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一般占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机关工作人员较少或者直属单位和人员较多的部门,可以适当增加比例。机关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编制,列入机关行政编制。  

  59.机关党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党性强,品行好,作风正,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熟悉本部门的业务工作情况,得到群众信任,工作能力较强,具有敬业、奉献、创新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分:  

  60."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61.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62.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64.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65.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66.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67.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6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69.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  

  70.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71.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  

  72.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73.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74.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  

  75.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76.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77.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78.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  

  79.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80.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8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  

  8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83.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84.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5.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86.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8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8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89.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90.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福建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分:  

  91."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  

  92.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所在,必须解决好投资带动、消费拉动较弱的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突破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资源环境承载有限的制约。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决定因素,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93.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实际。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福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94."十二五"规划要充分考虑发展趋势和条件,落实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与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两个力争"落实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财政总收入翻番,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95.加大消费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完善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市场网络,推进专业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综合配套集散市场,形成10个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的大型市场。以市场投资建设拓展流通领域,全力扩大闽货市场。改善农村流通体系,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96.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我省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力争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40%。加强与海内外大型企业深度合作,推进一批投资额百亿元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  

  97.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配套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着力建设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基地,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强福厦沿海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建设2个大型国内领先的石化基地,建成竞争力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汽车制造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争取建设沿海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和500万吨以上大型不锈钢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98.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采取优惠政策推进服务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打造中央商务区,形成现代服务业集中区。推动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99.培育新增长区域,加快开发建设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和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加快福州东部新城建设。坚持优化生产力布局与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有机衔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实施分类管理区域配套政策,支持优化开发区域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重点开发区域快速发展,引导适度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实施对禁止开发区域的强制保护,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空间开发格局。  

  100.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以大都市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着力发展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加快福州"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加强城市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厦门提升岛内、拓展岛外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泉州环湾沿江发展,推进泉州湾同城化步伐,发挥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漳州跨江拓展,推进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加快莆田、宁德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实力提升,加强与周边城镇、湾区的紧密联系和分工协作。加快三明、南平、龙岩中心城市发展,加强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带动辐射周边城镇发展能力。  

  101.发挥福建主体作用,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区域现代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开展产业园区联合开发,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区域性物流、产权和人力资源市场。密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深化闽浙赣皖、闽粤赣经济协作,在更大范围内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素集散能力。发挥闽商优势,依靠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增强区域合作实效。做好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助、援建工作。  

  10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强化生态功能区管理。大力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积极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  

  103.强化节能降耗减排的激励约束,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加强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严格控制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严格重点行业和企业降耗减排跟踪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张,淘汰落后产能。  

  104.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大力开发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引进等重大工程,力争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20万人,人才竞争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  

  105.建立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政策性住房的供地量和建设量,努力解决城市人均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并逐步向住房困难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扩大。加快棚户区改造。  

  106.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有利时机,探索新途径,打造新模式,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投资便利化的有效机制,推动双向投资。建立有利于拓展两岸贸易发展的有效机制,拓展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建立有利于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的有效机制,强化产业配套协作。建立有利于两岸人员直接往来管理的有效机制,扩大闽台人员往来。建立闽台地方与民间紧密交流互动机制,推动两岸县乡对口交流,密切社会团体交流,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地位作用。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分:  

  107.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是泉州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体现了中央、省委的精神,符合泉州的实际。把握这一主题和主线,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转变提升;坚持统筹协调;坚持民生优先;坚持民营特色;坚持先行先试;坚持持续运作。  

  108."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1%、18%以上,至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东部先进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力争突破1000亿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5个千亿产业集群,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化带动力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较大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港口地位日益显著。港口开发建设加速推进,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开放功能明显增强,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港口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主枢纽港地位基本确立。海湾城市框架形成。"一湾两翼三带"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环湾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250平方公里。社会更加和谐进步。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109.经过五年的持续不懈奋斗,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争取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发展后劲足和生活质量好、文明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水平高的经济强市。  

  110.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产业为支撑、以港口为龙头、以城市为载体,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形成区域联动、城乡统筹、生态文明的发展新格局。  

  111.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5家以上百亿元企业、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快新增长区域和园区产业集聚,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石化、装备制造业、体育产业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12.把握交通条件变化和两岸关系改善带来的重大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港口资源,形成海港、空港、陆地港协调发展,服务支撑海西建设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着眼于产业、港口、城市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加快环湾区域城市轻轨、快速干道建设,推进干线公路、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大多数乡镇30分钟、边远乡镇6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为骨干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113.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统筹2980平方公里泉州大都市圈发展,突出"980"环湾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泉州环湾沿江发展,推动环湾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围头湾地区南翼新城,继续实施安溪、永春、德化"大城关"战略,形成"一湾两翼三带"协调推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交通先行、撑大骨架、连片开发,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东海片区、洛秀张坂片区、城东双阳片区、江南池店片区、北峰丰州片区等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晋江滨江区域、石狮环湾区域、南安城市新区、霞美片区、惠安崇武山霞片区建设,促进周边县市的发展向环湾区域靠拢。  

  114.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向科技创新要后劲,向管理创新要潜力,向产业高端要空间。支持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组建"品牌联盟",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并购国际知名品牌。重视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做专、做精、做优。成立民间投资服务中心,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115.积极探索建立促进泉台投资便利化、贸易领域拓展、产业深度对接、人员往来便捷、地方和民间对口交流互动等方面的有效机制。高起点建设各类泉台产业合作载体平台,扎实开展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地区工作。抓好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海峡两岸(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产品(泉州)物流中心、海西石化物流中心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