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半夜鸡叫: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应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16:09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应悦

摘 要】 网络教育迅猛发展,就读网校的人越来越多。网络学校不应该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加强网络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方面值得在建设网络教育校园文化中参考。

【关键词】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素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步入著名学府,总会感受到该校园里有种奔涌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你的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东西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该校特有的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理环境的复合体,亦即是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呢?广义的概念是指校园内的所有活动。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校园文化是指它的狭义概念,即校园文化是指主导文化以第一课堂为代表的学术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与现象,主要包含校园风气、校园环境、校园内的各类社团活动与师生日常生活等,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风貌。对狭义的校园文化的理解,原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的高占祥同志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我以为所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高校建校百年来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被师生共同接受,成为他们追求理想、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如浙江大学的“求是育英”、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等等,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们一旦得其精神必将受益终生。

   校园文化从外表到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包括校园建筑、教学和科研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等。

   2. 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员工身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文化层次。它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等。

   3.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则,它包括校园内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则、学校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党团组织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职能等。

   4.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层次。它包括师生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与信念等,其中价值观与信念是最基本的方面。

   21世纪,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的创新群体。而有着环境熏陶作用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同时通过一系列知识性的文化活动,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提高21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多媒体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以“网校”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是这一趋势的必然产物。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必备的技能。

   从1999年至今,教育部已陆续批准45所高等院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网校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40万,地域上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网络教育还将继续迅猛发展。据估计,到2010年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人数将达到500万人。

   接受网络教育学生人数的猛增,将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建设网络学校的校园文化,使广大接受网络教育的学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增添才干,更能受到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相同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青少年人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网络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而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力加强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大学氛围势在必行。它对消除网校学生因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产生的孤独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格,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建设网络学校的校园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又有哪些方面值得网络学校借鉴和参考?网络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又有自己哪些独特的方面?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远程教育的研究者们研究、探索。

   1. 传统校园文化内涵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在网络上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可将学校平面图、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等图片和对校园的文字介绍放到网上,使网校学生增强对学校物质环境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虚拟校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前年10月1日,“网上人大”大连学区中,一个班级的网络大学生一行十几人自发组织去北京旅游,同时去看看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去拜访一下平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Web老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学生非常渴望多了解一些自己就读的学校老师们。

2. 针对现实校园文化内涵中的一些纯粹是文字性的东西如制度文化等,可在主页上挂出。有些网校可能以为制度文化中的各种纪律、规章、规定、规范、公约和守则等对网校的学生起不了作用,因此干脆就不在网页上出现。即使是网络教育开展得较为成熟、规范的网上人大的主页上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实在是一个认识上的偏差。殊不知,虽然各种纪律、规章等不能对远离学校数千里,有可能读完四年大学都未能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的学生产生切实的约束作用,但是,一方面它可让网校的学生多了解学校,增强校园氛围和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它对网校的广大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也具有事实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校园文化中最关键的精神文化部分在网络上实现最为困难。网校学生毕竟不能具体接触到学校、老师和同学,要领略到其中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与信念等有点困难。不能见面,这一点既是劣势,但同时也是优势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交流,许多老师都是来去匆匆;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网上学习却改变了这一切。网校学生却能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老师的在线答疑等方式和老师、同学进行更多的广泛的交流,而在这种交流、沟通中,学校的、老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与信念无疑也会传递到他们的心中。这方面北京大学的在线大学堂考虑得比较周到,他们为网络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线大学堂在和北大校园网站的融合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在线大学堂的主页上设有“网络学苑”、“北大讲坛”、“完全北大”、“一网同窗”、“三角地”等栏目。“北大讲坛”中有校园举行的各个讲座的文字材料,网络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想要看的讲座,从中领会大师们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完全北大”中设有播报最新新闻的“校园直通”,还有介绍北大的过去与现在的“北大概览”,包括了“人文北大、传奇北大、往昔北大、今日北大、校园风光”等子栏目,还有让学生可积极参与的校园论坛和学生有意加入的校内各个社团的主页;“一网同窗”专为网络学生的交流而设,可在这里面创建网上班级,张贴寻人启事,还有详细介绍网校学生的“学员之星”,还有“情感社区”供大学交流;内容最丰富的要数“三角地”栏目了,设有“论坛”、“燕园评论”、“聊天室”、“校长信箱”等,各种思想、各种问题在这里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碰撞与交流。

   4. 因为网校学生不在传统校园内,看上去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部分在网络上实施起来较为困难。但是网上人大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先后开展了种植“网上人大林”、“网上选班长”、“向Web老师致谢”等充满人文精神和校园氛围的别开生面的活动,加强了广大网络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网络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