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乐谷夜场耍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辅导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0: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辅导纲要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基本功能

重点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观的统一,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思想的内容、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基本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和时空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世界观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

重点掌握: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科学的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能被人类所认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坚持这一科学规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宇宙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和改造物质世界。但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依赖物质条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实践活动。

2、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和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运动与物质是密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世界观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从物质、运动、规律三方面说明上述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根据。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经济建设的规律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三个方面论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邓小平 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南和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论基础

主要内容: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方法论基础

 2、对立统一规律与矛盾分析法

 3、质量互变规律与事物发展的状态分析

 4、否定之否定规律与事物发展的过程分析

重点掌握: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方法论基础

  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系统与系统分析综合法。系统科学揭示出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从哲学上研究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系统性,把握系统的基本特征,掌握系统分析综合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从矛盾分析法等八个方面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从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六个大方面把握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

2、揭示事物发展动力的对立统一规律与矛盾分析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上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矛盾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要通过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出来。只有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才构成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矛盾,时时都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世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与事物发展的状态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质、量、 度。质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等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认识事物的质、量、度有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及相互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质量互变的复杂性和普遍性。量变形式的多样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世界演进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与事物发展的过程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扬弃。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事物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认识论基础

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3、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功能

重点掌握: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既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也与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和渗透。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的认识运动又具有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3、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辩证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掌握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有重要意义。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重要现实意义。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功能 

    这部分内容包括二个方面:

  科学认识论与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的认识论是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正确思想路线是科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认识和运用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完整体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观基础

主要内容:

1、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社会的基本结构

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4、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重点掌握:

1、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历史唯物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历史唯物论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它系统地用彻底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它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特性与作用。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说。

 2、社会的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诸要素及其结构方式,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其中,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结构。它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社会意识在依赖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五个方面。

 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这部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揭示了它们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动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最终决定因素,是评价人们社会历史活动的最终客观标准。

  (3)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现代,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革命力量。

  (4)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社会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性质、重点、根本目的和客观标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与标准。社会进步具有历史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客观尺度。

  (2)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3)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无产阶级领袖在理论上对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实践上,对领导工作运动、创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体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无产阶级领袖必须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群众路线意义重大。

  (4)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在实践中,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在开拓创新对社会多作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毛泽东思想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4.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二、重点掌握: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前者是主要的思想理论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条件。

2.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萌芽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化。

  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既包含他的正确思想,也包含他晚年的错误思想。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他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要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坚持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两个凡是”的观点没有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

  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必须反对教条化和“无用论”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第七章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内容: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

2.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3.资产阶级专政在中国行不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5.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二、重点掌握: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是因为:

  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    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

  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2.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然分为两步: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过程才能去完成后一个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必须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

现实启示:

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⑵资产阶级专政在中国行不通,这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因此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专政在中国之所以行不通,其原因是:

首先,帝国主义不容许。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为此,资本主义在中国扼杀一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破坏和镇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其次,社会主义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就得不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援助。没有这种援助就不可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也就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再次,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容许。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之后,决不允许资产阶级再来统治他们。

最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决定这个阶级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之所以必然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为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就铲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因素会有所发展。

但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大的道路。因为这个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指导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大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由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再加上国际条件的有利,就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5.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工业)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之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优点。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这些压迫非常严重和残酷,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分布集中,便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决定这个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都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又有软弱性、妥协性一面。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八章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

一、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2.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3.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二、重点掌握: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组织原则和先锋模范作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因而能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同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因而能够在革命和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因而能够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2.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由于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党必须在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的革命分子中吸取党员,因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克服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才能保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思想建设搞好了,才能搞好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3.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

  (1)党的建设问题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党对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的处理联系在一起的。

    (2)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就前进一步。

(3)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不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就后退一步。

(4)党的建设加强了,党就能更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政治路线,即更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

    现实意义:

    (1)今天,党的建设也是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联系在一起的。

    (2)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就加强;背离这个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就会受到削弱。

    (3)党的建设加强了,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主要有: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九章 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一、主要内容:

   1.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根据。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3.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4.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基本政策。

 5.共产党与民族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二、重点掌握: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观点。

这是因为:这一观点指明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广泛性和长期性。所谓重要性,是指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任务,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所谓广泛性,是指无产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使命,就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所谓长期性,是指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过程是长期的,因而统一战线也必然是长期的。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领导。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其实质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

    ⑴坚持这个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决定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是主要的,因此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⑵坚持这个原则,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才有利于合作,否则就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

    ⑶坚持这个原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力量,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使之成为人民的胜利。

    ⑷坚持这个原则,也是为了反对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抗战开始后,党内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倾向。为了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要是国共两党的合作,如果一切经过和服从统一战线,就是一切经过和服从国民党。

如果一切经过和服从国民党,共产党就丧失了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就会导致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实现,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4.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基本政策,是“又联合又斗争”。

    ⑴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不但要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而且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同大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建立统一战线。

    ⑵所谓斗争,既有联合时的斗争,又有分裂后的斗争。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后,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⑶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又如果我们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不同大资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同样党也就会瓦解,革命也就会失败。

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必要性在于:

⑴我国的民主党派有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民主党派原来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还有一部分成为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他们还需要民主党派联系他们,代表他们,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并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⑵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还可以通过民主党派,在它们所联系的那一部分人当中加强工作,加强和改善对他们的领导。 

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民主党派的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较广泛的海内外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对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联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十章  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理论

一、主要内容:

1.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主要组织形式。

2.“工农武装割据”。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4.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5.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

二、重点掌握:

1.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

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的合法权利。在中国,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因此,战争就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军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

2.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⑴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战争,进行根据地建设。

    ⑵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开展武装斗争,才能扩大和巩固根据地,才能开展土地革命。

⑶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土地革命才有基础,武装斗争才有依托。

⑷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是:

⑴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所以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可以通过长期的合法斗争,待到革命时机成熟时,再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先夺取城市,再夺取农村。在中国,是走相反的道路。

⑵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因此,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

⑶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而且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改造成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以便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国民革命失败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它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发展了马列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4.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在长期的人民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为我军政治工作创立了一整套基本原则,这就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这三大原则是我军正确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军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5.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敌人,不使漏网。(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8)在攻城问题上,要根据敌人守备等情况的不同,或坚决夺取,或相机夺取,或条件成熟时夺取。(9)以俘获敌人的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的间隙来休息和整训部队。

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

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第十一章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一、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解放区)政权的阶级构成和组织形式。

2.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重点掌握: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建立的政权称为工农民主政权,其阶级构成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其组织形式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建立的政权称为抗日民主政权,其阶级构成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组织形式是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的政权称为人民民主政权,其阶级构成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民主分子。其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2. 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由工人阶级来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也主要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同时,为了对付帝国主义,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有: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实行民主,对反动派实行专政。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权利的实现。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这个权利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的。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它既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又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统一行使。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一切大政方针由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其他一切政治制度都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确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第十二章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主要内容:

1.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策略方针。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4.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5. 国家资本主义。

6.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7.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8. 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二、重点掌握:

1.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要注意调整同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大多数,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所谓“过渡”,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以“一化”即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一化”为“三改”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三改”为“一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才能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独立和富强。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斗争的发展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及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同国营经济、国家经济政策之间,资产阶级与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个矛盾才能解决。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土改后,农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不了人民和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广大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为了发展生产和避免两极分化,也愿意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和农业的情况相类似,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手工业是十分必要的。

4.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这样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

第三,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5. 党和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同国营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有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赎买形式。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赎买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形式,即把企业利润按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采取了定息的形式。

6.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第二,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三,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7.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建国后,我们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处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第三,中国革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从1953年到956年,按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我国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8. 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决定的,因而是必要的。

(2)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奠定了我国后来进步发展的基础。

(3)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

(4)经济体制改革弥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今天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这个偏差的弥补。

(5)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都解放了生产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十三章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方针

一、主要内容:

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3.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4.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5.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二、重点掌握:

1.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

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也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相适应的方面是主要的,相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

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这些论述的现实意义:

(1)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能混淆敌我。

(3)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人民民主。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和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能够并且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

(3)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方面,也就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2)要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充分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4)要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5.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随后,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他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毛泽东还指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

第十四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主要内容: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3.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重点掌握: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

(3)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实事求是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手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党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群众路线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组织和领导的,而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群众路线又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各种方法。

3.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自己寻找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不能由别国的政党或领导人来代替。

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不但必须由本国党和人民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且要依靠本国党和人民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任何别的力量都不可能代替。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依靠本国党和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第三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十五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重点掌握: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首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其次,邓小平理论也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再次邓小平理论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办事情和想问题,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合点,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一切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我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其次,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再次,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沉着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最后,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及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重点掌握: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它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第三,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 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4、“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于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话,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从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有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前提,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状况决定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

⑴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既要推进传统的产业革命,又要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

⑵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才能获得 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

⑶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⑷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

⑸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加强国防,抵御侵略,维护主权。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第十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主要内容: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2.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征

5.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

7.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粗放与集约型经营 

9.可持续发展

重点掌握: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二,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国家实行经济调控,引导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四,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五,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4、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必须认识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而不是对所有经济领域、所有地区的等齐划一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可以并且允许有所不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在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7、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8、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没有共同富裕大目标下的部分人先富势必导致两极分化。不允许部分人先富,结果只能导致共同贫穷。这个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9、所谓生产要素,就是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的实现。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经济投入的收益索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商品价值创造是两回事。生产要素分配实现程度,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生产及其收效程度。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挖掘生产要素潜力,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有的社会成员可以既取得按劳分配收入,也可以取得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有的社会成员只取其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以按劳分配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排斥按劳分配及其主体地位。

10、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表现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得更好。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具体细化为三个阶段,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3、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4、粗放型经营是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低,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即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求得经济的增长。集约型经济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高,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来求得经济的增长。 

15、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第十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

主要内容: 

1.民主的含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3.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4. 政治体制改革的的目标。 

5.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8.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9.我国解决民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10.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12.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过程的长期性

重点掌握: 

1、按马克思主义观点,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与“专制”相对称的国家制度。民主作为国家形态,表明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回答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统治地位,享有民主。民主作为国家形式,表明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它回答如何实行民主,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民主的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再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4、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两者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第一,领导力量相同。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第二,阶级基础相同。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第三,基本职能相同。都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第四,历史使命相同。都担负消灭剥削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人民民主专政在本质上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同,但是它更符合中国国情。第一,人民的范围更广泛。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下,参加国家的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政党关系更合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第三,概念的表达上更明确。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更科学地体现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5、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它直接体现了我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它有最高的权威性。第三,它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体现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6、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三个不同机关行使,三个机关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三权分立”反映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关系。 

7、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问题,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第一,符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主流;第二,符合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第三,符合近现代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革命斗争传统。

11、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范畴。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建立在居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总和。它的基本特征在一切实行这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和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相同的。政治体制是指一定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运行方式。相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政治体制可以有所不同。同政治体制相比,政治制度是第一位的,它表明国家的根本性质。但是,政治体制选择得如何,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经济基础也起着重要作用。

1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1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4、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第一,它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它在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三,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安定团结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四,它在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所谓制度化,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取得的正确认识、理论和方针、政策制度化,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所谓法律化,就是把人民的民主要求、民主权利用法律形式明确地具体的规定下来,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定型化,使其成为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意志。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使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各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6、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含义告诉我们: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实行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7、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过程的长期性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保证条件。第一,经济上的保证,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第二,政治上的保证,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共产党领导的加强和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第三,思想文化上的保证,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增强,文教事业的发展。第四,法制自身条件上的保证,即完善、协调的立法,刚直不阿、高效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坚强的法律监督体系。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2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任务。

3.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涵。 

4.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一,它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四,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5、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6、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提供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7、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建设精神文明的功能;发展科学功能。  

8、科学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主要是:

第一,它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第二,它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第三,它能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科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摆脱野蛮愚昧,破除迷信,促进人们观念更新和焕发精神才智。 

第二十一章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主要内容: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

3.正确理解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与不放弃武力承诺的关系关系

4.试述“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伟大意义。

重点掌握: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香港和澳门已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回归后的顺利发展,再次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和强大生命力,这必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起到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3、“一国两制”构想包含以下基本点:

①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②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三个不变,即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 

③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在不构成对祖国威胁条件下,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④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 

4、“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根据

首先,“一国两制”构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来的。 

其次,“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建立在中国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值得信任的国家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之上。 

再次,“一国两制”构想立足于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生命力。 

5、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首先,“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其次,“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列宁“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再次,“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它既不同于“联邦”,也不同于“邦联”,而是容纳了复合制国家某些特点带有创新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为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主要内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新时期更应当加强党的建设

3.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过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1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本质。

重点掌握: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调节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过失误。其原因从客观来看,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宏伟事业,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这些规律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从主观上看,党在不断取得的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办事不那么谨慎了。 

3、新时期党面临着新考验主要是:

首先长期执政地位的考验、其次面临着改革开放的考验、再次面临着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4、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

思想建设主要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组织建设主要是完善民主集中制,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作风建设主要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恢复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严治党,严肃党纪,坚决消除党内腐败分子。 

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监督制度。

5、所谓“三个代表”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为本质的概括。所谓立党之本,就是建立党的根本目的。所谓执政之基,就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就是怎样执政才能使执政的基础稳固。所谓力量之源,就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在哪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中国化的马 中国化的?E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是啥? 怎么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斯大林模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及内涵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时期的理论内容和意义? 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读 毛泽东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回答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的内容与时事政策有什么关系 从开创中国革命道路角度谈谈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