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动物园好玩不:国富不等于国强,国富不等于民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3:37
国富不等于国强,国富不等于民富
    凤凰台著名主持人邱震海先生多次谈到一个观点,国富不等于民强,国富民强的口号不对。民富才能国强,民不富国也强不了。我认为邱先生的说法是对的。
    国富与民富是有关系的,但国富不等于民富。国富也可以说是政府富,政府手里有许多钱,如果不用于社会民生,不致力于掀掉中国人民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而乐于修楼堂馆所,乐于公吃、公游、公车消费,乐于形象工程,问题就大了。我这里有个数字 ,仅2008年一年,以上“三害” 就花掉了纳税人的钱9100多亿。如果我们廉洁一点,用一部分于民富工程,那该多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国富产生的腐败现象不少,和官富有时紧密相连。不少地方政府靠非法肆意倒卖土地增加财政收支,产生了许多腐败,肥了不少官员。和原拥有土地的农民矛盾尖锐。
    中国的富,其中一个原因是靠过重的税收,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形成。所谓的白领阶层,也基本成了“房奴”。
    中国的富还主要靠外贸,而不是主要靠内销,不是人民不愿意买东西,而是他们手里没有钱或钱很少。所以中国能不能说是富了,或者一直富下去,人们是有疑问的。
    老百姓富了,自会爱国,国才能强,一个群体事件层出不穷的国家是不能真正强大的。
    有些道理请看后面附的文章。

                                                 写于2010.2.4


附:

 
经济失衡:政府富,百姓穷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增长,而不是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政府远远没有承担起自己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就业、廉租屋建设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责任”。

  近日,天则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曙光在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三次报告会上提出,通过听证,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原来的800元调整到1600元,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种设计的出发点不是要解决公平问题,而是如何增加政府的收入,如何使得政府增收容易。

  尽管话说的尖锐,但的确有数据支撑。事实上,通过税收,中国政府的收入正在以超过GDP两倍的速度增长,已经达到GDP的20%。并且,还有数据表明,中国12万亿GDP中,实际上超过10万亿元左右的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而这笔钱,大多都拿来做了各种投资,真正用于提高分配水平的不足一半。

 

  张曙光的落脚点正在于此:“应该从调整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入手,把政府的工作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社会发展为主。”

 

  张曙光说,数字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税收增长,而税收是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的缴纳,税收增长得快其实是一个紧缩性的因素。如果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看的话,经济建设支出又给了国有企业,所以这个紧缩实际是紧缩了非国有企业,而扩张了国有企业。

  张曙光明确批评,现在这种用高投资支撑的高增长的经济,最显著的效果是使政府的收入迅速增加。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张曙光一人的看法,更是经济学界所认为的当前宏观经济里面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消费支出在GDP比重里,20多年来一直下降, 20世纪80年代大概占到65%,90年代占到60%,到了2003年降到55.5%。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需来拉动,外需的增长很快,出口增长的很快;同时投资增长很快,是消费的两倍。从现在的中国经济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外需过旺,内需不足;二、投资强劲,消费不足。学界警告,这种靠高投资、高消耗、高顺差支撑的经济,潜在着很大的危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格局?张曙光分析,这是由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所共同造就。

  首先的因素是,多年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严重滞后,造成群众收入预期不稳,支出预期增加。

 

  原因之二: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差距扩大,投向西部的资金又流向东部,而城市的繁荣依靠的是农村的衰退和边缘化。

 

  第三个原因:张曙光的话说的较重:“是内外政策的扭曲”。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咱们是重外资外贸,轻内资内贸,外资依靠挤压内资而发展”。

  分析第四个原因,张曙光扣题说,就是上面重点提到的,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失衡。从1997年到2004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204.7%,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82.6%,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仅增长了40.5%。

  正是收入预期的不稳、支出的增加,加上差距扩大,导致了消费与投资比例畸形。

  “十一五”规划提出“推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如何把这一句话落实?

  考察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收入体制可以看出,近几年政府的收入增幅连续在20%以上,超过了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来看,2004年收入提高到19.3%,而支出提高到20.7%,几乎提高了一倍。

  
就支出方面看,用张曙光的话说,同样“问题不小”。

  当前财政收入的支出结构主要是三项:一是经济建设支出,一是社会文教支出,一是政府的行政经费支出。从1993年的数字看,经济建设的支出占 30%多。尽管这些年来数字逐年在降,但是经济建设占财政支出如此大的比例,恐怕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经济进程中,政府主导的色彩还非常浓。而社会文教支出从 1995年到2003年八年间,上升不到一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什么?人人都想得到,那就是行政经费,增长了21.4%,这八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

 有鉴于此,张曙光的结论是:这说明政府的职能和行为依然是扭曲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增长,而不是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政府远远没有承担起自己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就业、廉租屋建设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责任”。

  在这一点上,张曙光直指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如果说医疗改革失败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放弃了自己在公共医疗方面该承担的责任,把不该市场化的东西推给了市场,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此外,尽管近年教育经费有不小幅度的增长,但是主要增长在高等院校,而非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变成了叫花子教育”。针对很多地方靠希望工程承担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张曙光不客气地评价。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央财政拿的占2%,地方省市拿的占11%,其他全部是县乡两级支出,而县乡两级的财政百分之六七十的地方是赤字,所以义务教育实际上还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政府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一、通过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使老百姓的收入能够增长快一点;二、政府能够在社会发展方面增加一些支出,投入到公共领域,投入到基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分享到改革的实惠。这也是活跃内需的最终途径。

       当前财政收入的支出结构主要是三项:一是经济建设支出,一是社会文教支出,一是政府的行政经费支出。三者增长最快的是什么?人人都想得到,那就是行政经费,增长了21.4%,这八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

      从1997年到2004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204.7%,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82.6%,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仅增长了40.5%。


  张曙光直指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

     如果说医疗改革失败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放弃了自己在公共医疗方面该承担的责任,把不该市场化的东西推给了市场,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

     此外,尽管近年教育经费有不小幅度的增长,但是主要增长在高等院校,而非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变成了叫花子教育”。针对很多地方靠希望工程承担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张曙光不客气地评价。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央财政拿的占2%,地方省市拿的占11%,其他全部是县乡两级支出,而县乡两级的财政百分之六七十的地方是赤字,所以义务教育实际上还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政府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政府过度占有社会财富是个危险信号

2008-05-27 中国青年报 耿海军

    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中国开始富了,那么究竟是谁富了?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分析: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在中国,超过76%的资产是政府拥有的,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文摘报》5月25日)

    中国古话说:国者,民之利也。也就是说,我们成立一个国家,通过交出一部分税收由政府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众权利和利益的更好实现。但是在财税制度等方面,我们迄今还是强调“国重民轻”,偏信“大河有水小河满”。

    然而,“大河”有水,“小河”自然就会满吗?现实情形并非如此简单。去年11月,“嫦娥一号”探月成功,中国迈进国际“月球俱乐部”。当《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说这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时,重庆沙坪坝3位市民却为抢购一瓶低价食用油被踩死在家乐福超市,31人受伤。有网友不禁感叹,一边是国家财政收入高达5万亿富得流油,而另一边,却是物价飞涨下的生活越来越让人捉襟见肘。

    为什么国家富有了,民众却依然生活多艰?首先是因为国民税负总体偏重。去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中国排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前年则是全球第二。这个排行榜未必客观,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税负较重的问题。税负偏重意味着,一部分“小河”的水可能被“大河”舀走了。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税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拟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而减轻个税,仅仅是减轻税负的一个很小方面。

    其次是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眼下,经济增长的好处更多分配给了政府和国企,所以我们看到属于各级党政机关的豪华楼堂馆比比皆是,公务员工资、福利的增速超过了一般市民的收入增长,而垄断国企的福利待遇更是高得令人乍舌。这样的制度安排,自然会影响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不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比如,近年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热,但许多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住房。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财政”,人为地使地价越来越高,从而让高房价雪上加霜。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出:一个社会只有放手让每个人富裕起来,它本身的繁荣才有保证。事实上,百姓收入和公共福利滞后已影响到经济,消费不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2个百分点。这导致中国经济停滞在靠廉价出口外销上,迟迟唤不起国内强大的购买力,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政府过度占有社会财富是个危险信号,我们不能迷信“只有国有经济强大,国家才能富强”的教条。正如陈志武教授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富有国家还维系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也没有哪个国家真正靠国有制富起来”。我们应当遵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要求,抓紧解决民生、民富、社会公平等问题,尽快将“国富”的一枝独秀,转变为“国强与民富”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