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迪士尼什么最好玩:安事变系列之三十一,三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3:27

                   血的二二事变(西安事变系列之三十一) 

 

    西安事变的第一个高潮自然是临潼捉蒋,第二个高潮是张学良放蒋,第三个高潮则是二二流血事件,三个高潮以后西安事变落幕。二二事变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某些政治因素,大陆的教材中一般不提这个内容,所以包括老萨自己在内,中学时期虽然已经读了一些历史书,但从没听过二二事变这几个字。所谓二二事变就是东北军中主战的少壮派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和十七路军的主战派宋文梅,王劲哉等人勾结,利用杨虎城的犹豫,下手杀死了东北军主和派的王以哲军长,交通处处长蒋斌等人,要求立即和中央军决战。此举导致东北军其他几个军长义愤填膺,认为杨虎城和中共纵容少壮派使用杀人的手段威逼东北军打仗。由此,东北军几个军长先后宣布归顺南京政府,一部分投靠中央,一部分甚至率兵向西安进攻。由此东北军彻底瓦解,杨虎城十七路军仅剩的3万多人独木难支,也只得投降给中央军,杨本人被迫出国离开军队,西安事变由此结束。


根源在东北军制度上

 

二二事变的爆发的原因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东北军内部由来已久的内部分歧和激烈斗争,第二就是杨虎城对于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上的犹豫态度。

 

东北军是一个军阀团体,传承军阀团体的特点,其内部问题极多,而且极其严重。可以这么说,当时的东北军就类似于现在的一些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一样。大家都知道,这些单位的内部斗争极为激烈,内耗严重,由此导致它们的竞争力都非常差。除了国家强力扶持的少数企业或者垄断的部分企业以外,一旦让其自负盈亏,投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再庞大的公司必然瞬间就完蛋。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制度的原因。

作为这样的公司来说,它其实是一个完全独裁的人事制度,虽然可能会装一装民主的样子,但实际上,每一级官员,干部都是一个小独裁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招一批手下。这些手下的头等因素就是不能有机会取代他的位置,另外就是需要听话,至于能力如何是次要的,甚至不予考虑的。

为什么这样做呢?

在于他们的位子来之不易,很多都是没有能力之徒或者无耻之徒,只是依靠机遇,行贿,裙带关系,溜须拍马,甚至赔领导上床做孙子才得来了今天的位置。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和代价,自身又没什么本事,自然不允许别人有机会取代他,也不允许有部下能公然和他作对。

由此一个国企几乎从上到下都是这样,这也导致有才能但不怎么听话的人被压制排挤冷遇,最终不是辞职就是改变自己同流合污,也使得整个企业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辈,只依靠搞好上下级关系度日,平时则用同样的手段打压下级,乐于昏昏度日,大捞油水!

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企业?和张学良杨虎城的两个团体一样,国家需要机关和国企来保持国家的稳定,更不希望一些最有油水的领域落入民间。

这样的企业又怎么可能有竞争力?一旦独特地位被取消,它们自然一败涂地,甚至不用别的企业来对付它们,自己就搞垮自己了。

如果企业是这样制度和模式,企业就会垮。国家是这样制度和模式,国家就会垮。

东北军也就是这样,所以它自然也会垮。

东北军表面上是东北军,奉军,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家军队(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曾经被国际社会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但其实不过是张学良父子的私人雇佣军,可以称作张家军。

 

和上面说的一样,张家父子治理东北军第一点要素,就是听话,第二要素就是独裁。

东北军内部是非常独裁的,根本没什么民主可言,基本是张家父子说什么是什么,它们甚至可以随意处死部下。整个军队内部等级森严,也就是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团长利用手中权力压迫自己手下的一个营长,折腾的让其生不如死是很容易的,而只要这个团长能笼络好上一级的师长,那么无论他怎么做,也不会有人管他。

这样制度上不合理,自然不得人心,引起下级的强烈反对,那要靠什么树立独裁的权威呢?自然是威压和利诱。一方面给予威吓(各种军事条例,东北军还保持着打军棍的体罚),一方面给予大量的钱权进行笼络(东北军营长以上的军官待遇都相当好,师长军长更是比地方市长甚至省长更嚣张的角色)。

真正有骨气有思想的人自然不会屈服这种蛮不讲理的压制,他们不是离开就是压抑自己的愤怒等待时机,所以东北军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而内部矛盾也由来已久。

至于听话上来说,张学良父子为了保证自己的位置,除了刻意不让东北军中存在第二个可以统领全军的领袖人物以外,还故意让东北军掌握实权的军长师长之间不和内斗,搞出很多个山头和派别来。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是自毁长城,其实这也是军阀的老手段,军官们自己一内斗就自然无力团结起来反对张氏父子的统治地位。

电影上海滩里面,许文强和丁力联手消灭了上海大大小小的黑帮,几乎统一了黑道。在丁力大感高兴的时候,许文强却感到了危机和恐惧。许文强说上海是一个不能平静的地方,不然有些人会不高兴(暗指法国统治者),只有乱起来各帮派自相残杀才好控制。一旦我们团结起来,他们就会顾虑我们力量太大,不受他们控制。最终法国人派人埋伏准备杀死许文强和丁力,让黑道再次乱起来,却只乱枪打死了许文强。

道理也是一样,由于张氏父子的刻意让其部下分裂和内斗已经有几十年的事情,东北军内部矛盾极深,根子也在几十年前。

在张作霖时期就有军校派的郭松龄愤然反叛,差点打下张作霖的老巢奉天,大大伤了东北军的元气。

为什么?就是因为郭松龄被另一派排挤的太厉害,多次立了大功却被剥夺了兵权甚至被暗杀,逼得他不反不行。

 

而张学良刚刚上台就立即杀死了东北军当时最厉害的大将杨宇霆,为什么?因为杨宇霆功高盖主,也是当时除了张学良以外,唯一一个可以统帅东北军的人。张学良绝对不容许别人有机会取代他,所以在杨宇霆并没有什么罪责的情况下,将其残忍的乱枪打死。

 

杀死杨宇霆以后,东北军内部仍然有着很大的内斗,除了张作霖的老臣一派,还有张学良扶持的新军官派。除了新老派的斗争,东北军内地域派的斗争也很激烈,各省甚至各地区的军官抱成一团。另外还有军校派,行伍派的划分,保定系和东北讲武堂系的划分,各种派别壁垒森严,斗争不止。

到了918事变以后,张学良认为父亲留下的老臣功劳大,基本都控制一省的地盘,有军队有威望,也有可能取代他,所以刻意扶持新派将老派打压消灭。随着对日本的作战,如老臣张作相,汤玉麟等人不是辞职,就是被解职。张景惠,臧式毅等老臣投降日本,总之老臣一派基本瓦解了,仅剩下老派中资历最浅的万福麟一人。万福麟在1928年仅仅担任一个黑龙江保安副司令,中将军衔。当时张作相,汤玉麟等人早已是统治一省的省主席了。后张学良在皇姑屯事变以后,刚开始亲政期一段时间内重用万福麟,将其提拔为黑龙江省主席。不过之后万就不怎么受重用,长期带领一个军驻扎河北,察哈尔一带,远不如新派的王以哲,何柱国等权势那么大。张后期也安排新派军官黄显声试图取代万的军长职务,此举导致万福麟在西安事变开始以后迅速倒戈南京政府。

 

老派被消灭以后,剩下的就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新军官,如王以哲,何柱国,于学忠等人。其中于学忠虽然年纪很大,但不过是1928年刚从直系倒戈到奉系的,等于在东北军还没有8年时间,因此从仕途上来说仍然属于新派。

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原本都是张学良的亲信,其中王以哲还是张学良的卫队长,是张学良的自己人,远比老臣容易使用。

可惜军阀毕竟是军阀,就如同上面说的国有企业那样。这些人溜须拍马,没有廉耻尊严往上爬的代价无非是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俄罗斯总统说:大家都知道做公务员是很无聊的,很多人在政府内工作了30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俄罗斯青年现在踊跃当官,20岁的人去干原来40岁人做的无聊事情,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了俄罗斯官场是腐败的。

 

中国的国企从上到下,只要是个官,或者手上多少管点钱物的基本人人都是捞,高层几千万上亿的大捞,中层几十万几百万的小捞,连最底层的清洁工也把洗手液,卫生纸往家里带。他们对企业的死活根本无所谓,企业垮不垮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反正有国家支持一下子垮不了,等到垮了自己早已捞足了。

这些企业说到底其实还是老百姓纳税的钱创造的,其实这些蛀虫也就是在侵吞老百姓的血汗钱。

所以说这种制度是企业的癌症也是社会的癌症,这种制度自然也是东北军的癌症。

这些东北军新派军官上台以后不过短短5,6年的时间就变得和之前的老派一样。他们除了都听从张学良的命令以外,就是全力搞自己的小团体,扶持自己的势力。在自己的部队里,他们就是小张学良,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而听命于张学良也不见得就是忠心,而是张有权利撤换他们,他们要保证自己的位置,对张的命令也是逐步阳奉阴违。

张学良深感这些新军官腐化太快,开始不听从指挥,开始准备培植新的军官将他们取代,这些新军官也就是孙铭久,应德田他们的所谓少壮派。

张秘密建立了法西斯组织抗日同志会,其本质就是培养出像红军干部那种新军官,以区别以军阀军官,所以这个组织也吸纳了一些共产党员。

至于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高福源等人目前都是少将,上校一级的中低级军官,也都是张从马仔,警卫员,学生等普通人中提拔上来的,张对他们有知遇之恩,所以这些人对张相对比较忠心。

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已经开始了新军官的替代工作,诸如提拔了105师师长刘多荃(105师实则是一个军的兵力),将黄显声任命为57军军长(后在王以哲等人的反对下没能实现),将高福源任命为105师1旅旅长(本来是团长)。

除此以外抗日同志会的董英斌,常恩多,霍守义,吴克仁等等基本也都是军师一级军官,

本来还计划由孙铭久担任未来东北军的人事任免的总负责人(这个位子可是非常重要),重点提拔应德田,苗剑秋等年轻军官,完全取代于学忠,万福麟等老军官。

可惜蒋介石步步紧逼,最终西安事变很快爆发,少壮派尚且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东北军中担任要职。

虽然少壮派掌握实权的人不多,但两派的斗争已经形成,元老派自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而少壮派由张学良撑腰更是肆无忌惮。

 

西安事变之前少壮派和元老派的斗争本来就已经很剧烈,为了一个缪澄流还是黄显声担任57军军长的事情,双方就几乎撕破脸皮。最终由王以哲他们支持的缪澄流担任该军军长,但王以哲军长被迫辞去了王曲军官训练团教育长的职务作为交换,这个职务让给了少壮派支持的黄显声。

 

本来少壮派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张学良能够在统治东北军1,2年,他们估计都会是军长师长的职务,元老派大部分都会像之前张作霖的老臣一样被清除掉。

 

可惜此时张学良突然陪同蒋介石去南京请罪,随后被软禁,这样一来少壮派就彻底傻眼了。

 

蒋介石武力威逼加政治压迫,要求东北军接受甲案或者乙案。无论甲案或者乙案都是所谓和平解决,也就是东北军放弃要求张学良回来的主张,把部队开到甘肃或者河南安徽去。

 

这个方案对于元老派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他们中间的王以哲军长等人其实也是很关心张学良的安危的,不过他们政治军事经验丰富,知道目前看来张学良绝对不会被释放,如果不同意甲案乙案难免要和中央军打仗。按照双方力量对比,东北军在内无红军帮助,外无苏联支持的情况下,以十几万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和40万中央军一战是必败无疑的。

如果东北军能够保存下来,而且仍然十几万人抱成一团,说不定将来有可能老蒋派张学良回来以服众。但如果随意开战把东北军打光了或者打散了,张学良就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自然绝对不可能被放回来。

所以王以哲等人认为现阶段不能打,这不是不管张学良死活,正是为了救少帅。

 

而另外的如于学忠等人则和王以哲的态度一致,想法却大大的不同。于学忠在西安事变之后就派出特使去向南京政府输诚,有归顺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他们现在在张学良手下做个军长,同在蒋介石手下做个军长,根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是统帅自己的部队,一样接受上级给的军费。他们一样会保证自己的位置,而且待遇会更好(中央军军费是东北军同类部队的三倍)。

军阀的军官由于制度原因,他们对上一级本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忠心,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

张学良在这里,这些军官迫于压力自然要效忠他。现在张学良已经被软禁,看起来不会被释放,那么这几个军长首先要为自己考虑考虑,这也是军阀的特点。所以他们也主张和平解决,接受甲案或者乙案。

同时,还有个畏惧处分的情况。如于学忠,何柱国等人在西安事变里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于学忠在甘肃兰州消灭中央势力,也造成中央军数百人死伤,还直接枪毙了两个中央军团长。何柱国之前和红军达成默契打假仗。而王以哲干脆直接参与和李克农周恩来等人谈判。这些罪状是不通敌罪就是叛乱罪。一旦坚持打仗,最终东北军被中央军打败而束手就擒,这几个军长按照这些罪名怕是都没有好下场。

而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经说过只要接受甲案乙案就不处理这些有罪的军官,东北军的军长们多少也考虑了这点。

 

可惜此时少壮派就不能同意元老派的意见,道理很简单,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元老派完全不同。他们自身其实在东北军内没什么太大的力量,力量基本都在元老派手中。而之前之所以他们嚣张,是因为有一个唯一的领袖张学良扶持他们,元老派不敢不听。他们所有的辉煌前途,美好的未来都是建立在张学良还在东北军的情况下,现在张学良被软禁,他们的期望就瞬间灰飞烟灭。张学良去南京被软禁以后,孙铭久就惊恐问东北军高级幕僚高崇民:高大哥,西安事变完蛋了,我们要怎么办?

少壮派和元老派的矛盾很深,在张学良在时可以通过他压制元老派,现在张不在了,这些少壮派中低级军官拿什么去和这些军长们叫板。要知道,孙铭久当时也只控制一个卫队营,不过1000多兵力,而东北军一个军至少2,3万人。一旦接受甲案乙案就等于放弃让张学良回来,那么再傻的人也知道,下面的东北军自然是这些掌握实权的军长们做主。这些军长本来就对少壮派非常不满,只是畏惧张学良的压力没敢彻底和他们翻脸,此时这些军长们掌权了,那还不抢着翻脸,少壮派必然遭受惨重打击。

他们其中的孙铭久参与了直接捉蒋,应德田编写过很多反蒋的核心宣传资料,苗剑秋曾经当众骂蒋介石放屁,要给他几枪。这样看来,一旦和平解决,这些少壮派怕不是不被处分导致坐牢枪毙啥的,恐怕也是要立马跑路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继续当个营长,秘书之内的小卒子,根本无足轻重。从美好前程的天堂,瞬间跌倒残酷现实的地狱,这些人自然不愿意束手待毙。

而他们自知没有掌握整个东北军的兵权,也就无法控制几个军长的行为。所以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扭转局面,就是希望张学良回来主持大局。而如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自然是回不来的。那么想让张学良回来,貌似只有打这一条路。




-------------------918期间张学良违背中央抵抗命令放弃锦州,留下抵抗的是人民自发组织的义勇军,甚至连土匪也上阵了。有人奇怪皖系,直系,奉系,西北军等军阀为什么似乎一夜之间就垮了,之后再也无法复兴。这主要在于他们本来就是一种为了同一利益而组成的团里,一旦利益受到影响,他们自然会尽力保住自己那一份,分崩和倒戈也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从张学良一走,少壮派和元老派的冲突就激烈的开始,愈演愈烈。

 

老萨前文也说了,少壮派一再联络东北军中低级军官,打着一定要营救张学良的旗号,要求和中央军决战。

 

这个旗号很有用,就像街上卑鄙无耻的小混混都要表面上讲义气,军阀部队里面所谓忠心虽然没什么人做,但面上还是要装一装的,不然将来就没办法混了。在当时,即使最坚决的元老派王以哲,何柱国也不敢冒着不管少帅死活的名声,所以少壮派一度气势如虹。

 

可惜少壮派终究属于东北军的一个薄弱力量,他们没有什么武装力量,仅在西安城内有约一个特务团的兵力。这样一点兵力想在十七路军部下9个团兵力的控制下杀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杨虎城的态度很重要

 

此时就要说说杨虎城的态度了。

杨虎城虽然在初期同意执行甲案,不过是中央军大兵压境,要求27日之前答复,否则就出兵。杨如果不同意甲案,双方交战,估计十七路军立即就会溃败,用杨自己的话来说:前线部队最多坚持3天。

如果十七路军一下子被中央军消灭了,那杨虎城就再也没有一点本钱和蒋介石谈判了。

所以同意甲案只是权宜之计,实则杨虎城对甲案是极为不满和惊恐的。

之前老萨多次说了,杨虎城部队本来有5万多人,现在冯钦哉的一个师2万人投靠中央以后,杨部仅剩约4万人正规军。这4万人中间,还有1万多人的西安警备师是被红军在1年前基本消灭以后刚刚新建的部队,根本无法打正规战,内部也有问题(其中两个团长西安事变刚刚开始就和中央联络,后率部脱离十七路军),换句话说,杨虎城真正可靠的只有孙蔚如的一个师,不过3万人。

靠这点部队,怕是连中央军一个师都打不过,更不要说中央军合围西安的由30多个师了。

 

杨虎城靠这点部队为什么能够在陕西坚持了5年之久,主要是他有陕南的地盘。在换句话说,杨虎城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个地盘了,军队是没什么战斗力的。

但按照甲案的话,杨虎城不但要允许中央军驻扎12个团从潼关到咸阳一线,还要将自己的部队调出西安和现有地盘,转到靠近甘肃一带的一块不大且贫穷的地区上去。换句话说,杨虎城的地盘就等于给蒋介石抢走了。

军队不能打,地盘被抢,那十七路军还怎么生存?怕是不出1,2年就被蒋介石借机吃掉了。

而杨虎城自己的结局,蒋介石已经派特使暗示,需要杨出国留洋一段时间,将来再用他。杨虎城明白这是蒋介石的漂亮话,一旦自己离开中国,想要回国就难了,蒋介石只要不准中国海关同意杨虎城入境,就等于把杨虎城这号人物在中国消灭了。

 

十七路军和陕南这块地盘是杨虎城花费20多年心血,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牺牲了无数人才建立的。现在这样一下子交出去,换成谁能够嫣然一笑的欣然同意?

诸位想一想,比如你辛辛苦苦一块砖一块瓦的盖了一个房子,现在让你马上交给政府,不给你一分钱,你能同意吗?更不要说杨虎城的创业艰苦,死人无数,连自己的夫人和好友都因此死去,岂能跟建一所房子相比。

 

所以,杨虎城此时心底里显然是不愿意和平解决的。可是作为一个老政客,他自然明白打仗怕是打不赢,打了有可能更坏。但不打就这样白白去投降交出地盘,实在又是不甘心。

 

此时,有一个人物出现了,这就是一生都是迷雾的张慕陶。张慕陶只活了39年,在西安事变后4年就被国府以阴谋叛乱罪枪决。张是中共一个著名的年轻骨干,他两次被开除出党,在从北平到了杨虎城身边的时候正是因为张在察哈尔同盟军事变失败后,被第二次开除出党。

此时有人认为张慕陶是中共党内的反对派的一员,也就是著名的中国托诺茨基派。张当时流亡到阎锡山身边做挂名幕僚,1936年红军东征山西,张慕陶怕被红军处死,借口妻子有病逃到北平闲居。事变后,由于杨虎城知道张慕陶是陕西籍著名的一个谋士,特地派人找他来商议。

所谓托诺茨基派是共产主义中的极左派,也就是所谓布尔什维克列宁派。他们几乎是原教旨主义的马列派,是最左的共产党内力量。他们认为斯大林的苏联也好,中共也好都违背了马克思列宁的革命初衷,变成了受资本主义腐化的官僚国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分子。

托诺茨基派要求彻底的革命,也就是拒绝一切同资本主义列强的合作,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消灭党内官僚阶级,还持续不间断的革命,将革命传遍世界等等。

中国的托诺茨基派攻击苏联最初要求国共合作是背叛革命,此次要求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也自然是背叛革命。他们认为和资产阶级代言人蒋介石合作,绝不会有好下场,一定要坚持斗争。

托诺茨基派脱离现实导致他的实力很弱,支持者并不多,但影响力却很强,一些思想激进的共产党员都是托派,而且都是绝对的强硬派,甚至坐了20多年牢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这里面就包括中共前总书记陈独秀。

由于托派对于苏联和中共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西安事变之前托派已经遭受两方的大镇压,力量更是几乎消亡。也是因为这些镇压,托派也逐步变成观点鲜明的反苏共和中共的政治力量。

张慕陶来到西安以后,立即了解了一下情况,也摸清了各方的底细。张和徐维烈、张子奇等人首先和十七路军少壮派打的火热,比如宋文梅,许权中等人都跟他多次长谈,并且影响了十七路军参谋长李兴中等高级军官。后来高崇明在回忆录中甚至说:十七路军方面,当时除杜斌丞、孙蔚如、赵寿山、杨明轩、王炳南、申伯纯和其他革命军人如阎揆要、张希钦、孔从洲等而外,直接间接几乎都在张慕陶等托派煽动之中。

同时,直接间接影响了东北军少壮派苗剑秋、应德田、孙铭久、文英奇、陈旭东等

此时张慕陶来到杨虎城身边,立即给杨出谋划策。但客观来说,张并没有单纯站在托派反对中共立场的态度,而是分析了周边情况,迎合杨的意思说了一番话。

张慕陶这个政治军事经验极为丰富的家伙,直言不讳的说:中共要求放蒋,根本是错误的。共产党主张放蒋的理由是说蒋可以抗日,这完全是鬼话,中共犯了错误,张扬跟着上了当,这是历史的悲剧。蒋介石是一个反动透顶和毫无信义的人,张汉卿亲自把他送回南京,这是多么仁至义尽的事情,但是蒋介石还把他扣起来,不让他回来,并且把自己接受的条件一脚踢翻,还派大军来压迫你们,你们还不接受这个现实教训,还相信蒋介石能抗日吗?张扬捉其蒋介石是对革命的伟大贡献,可惜被中共错误政策出卖了。现在来看,绝对不能再听中共的话。现在蒋介石威信还没有恢复,内部还不一致,军心不安定,华北的韩复榘,宋哲元,西南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都在跃跃欲试向推翻蒋,正是大好的机会。我们只有乘着这个机会以营救张学良为名,坚决打一下。只有打仗,才有可能就会张学良,也只有打仗才有可能保得住西安。不但要发动东北军,十七路军打仗,还要压迫红军一起打,不能让红军光捡现成的便宜。要红军配合东北军,十七路军打一张,起码把中央军赶出潼关,碰巧打的好,还会打出一个更好的大局面来。到时候,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其实历史终究是公正的,最终历史会对人物给一个公正的评价。杨虎城不管大陆方面如何宣传,他终究是一个军阀,不可能摆脱军阀的特性。

 

可以说,老练的张慕陶这番话,正击中了杨虎城内心深处的想法。

 

张慕陶继续说:如果你接受甲案,中央军在陇海路的潼关到西安一线驻扎12个团,这是一把尖刀插在你的胸膛上。他们如果想消灭你,随时可以出兵,你在军事上就是绝对的劣势,干瞪着眼没有办法。这样的结果,你愿意吗?

 

张慕陶察言观色,发现杨听进去了一些,继续变本加厉的说:你这次做的算是太窝囊。张学良则做的太漂亮了,捉蒋是他,放蒋也是他,什么风头都给他出了。说难听的,这个事变你杀人连两手血都没落上(意思杨虎城只是起到次要作用),现在却落个这样的结果。蒋介石的为人你是知道的,他饶了谁也不会饶你。你想想,这样和平下去,将来你怎么得了。现在事情其实就是一句话,很简单,和平就是牺牲你。

 

其实就后面杨虎城的举动来说,尤其是和南汉宸的摊牌对话来说,这番话他显然是认可了。

 

张慕陶最后说:要打一下再和,打的时候你尽量让东北军和红军去打,十七路军借口兵力弱坐镇西安。打胜了,把中央军打出潼关,给你拔出胸中的尖刀,那时候再和,安全也有了保证。打败了,东北军必将崩溃,肯定一部分投靠红军,一部分投靠中央,一部分投靠你,你也借机扩大了力量。现在做什么事情还不都是看力量,你有了力量,那时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瓦解后的东北军,你还是可以再去谈和平,因为蒋介石也没法长此以往的打下去。

 

可以说,张慕陶根据自己的军政经验说了一番杨虎城最想听到的话,也深深的打动了杨。

但客观来说,我们不能像之后的中共一样,把所有责任推给张慕陶,指责是托派特务一手破坏西安事变。

因为张慕陶是什么人,只是一个幕僚说客,除了一张嘴身上连一把枪都没有。杨虎城是什么人,是地头蛇,一方军阀,杨虎城如果不听,张慕陶的话就等同于没说,就如同之前蒋介石让杨出兵剿共一样(当时杨就按兵不动数年之久)。难道张慕陶能用枪指着你的头让你这样做吗。

 

由此,杨虎城的态度开始明确转变,他开始考虑打一下再说。

这点目前也不用回避,从很多历史细节上可以看出来,高崇民的回忆录里面也说得很明白。

1月25日,杨虎城的政治处长申伯纯在十七路军大会上宣传和平解决。这个杨虎城最信任的部下在会后被杨虎城喊去大骂了一顿:谁让你去宣传和平解决的。申伯纯支支吾吾的说:两天前杨主任说应该主和,所以。。

杨虎城听了这句没再骂人,但随后取消了申伯纯的职务,政治处长改由其他人担任(其实申伯纯是中共地下党员,在1937年正式公开身份。他的长子长子申仲仁,是中共北方局天津地下电台的报务员,在西安事变前期被捕)。这只是杨虎城态度转变的一个表现。

 

1月26日,高崇民,杨虎城,马占山,何柱国,米春霖等少数东北军,十七路军高层在米春霖家中开会讨论。当时除了杨虎城以外,所有人的意见都是和平解决。其中高崇民态度最为激烈,甚至说出:如果因为我们上层主和,就是发生像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指1936年二月24日日本的一次法西斯集团政变,少壮派军人刺杀了元老派的很错重臣)那样的事件,也在所不惜。

会中杨虎城一声不发,会后居然跟秘书王炳南说了一番这样的话:高崇民过去对蒋介石恨之入骨,骂的狗血喷头,坚主反蒋。现在他居然对蒋特别原谅,坚主和平,这是一种反常现象,反常的人容易挨枪打(暗杀枪毙的意思)。

 

可见,杨虎城对高崇民要求和平解决极为不满,甚至说了要杀他的话。由此,杨的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正是由于这句话,高崇民吓得赶忙离开了西安,之后基本脱离了西安事变。

 

虽然决定要打,但杨虎城清楚的知道自己单独打是肯定不行的,必须依靠东北军的力量,同时需要红军帮忙。

 

所以,杨虎城至少对孙铭久等人没有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对于红军则也开始转变,试图让他们帮忙打仗。

杨虎城的部下宋文梅,李兴中,王劲哉等心腹和孙铭久,应德田等人来往很密切,显然这并不是背着杨虎城做的。

十七路军的少壮派并不是要求救回张学良,而是他们表现对杨虎城和十七路军的忠心。这些人认为一旦和平解决杨虎城必遭蒋介石暗算毒手,十七路军也会被肢解。所以他们坚决要打一打在和平,这些少壮派里面不但有宋文梅这样的营长,也有李兴中,王劲哉,孔从洲这样的高级军官。甚至连最坚决和平的孙蔚如军长(仅次于杨虎城的人物),期间也动摇过,考虑打一打再和,可见主战派在十七路军中还是主流的。

在他们看来,十七路军中、要求和平的孙蔚如等人也是跟王以哲他们一样的投降派,一样需要压迫他们转变或者将他们除掉。

 

由此,东北军基本态度是元老派要不打,少壮派要打,杨虎城倾向于打,那中共的立场呢?

显然,在现阶段从任何角度来说,中共不应该打,也没有必要打。说句难听的话,现在即使张扬两军都被消灭,实际也不管中共的事情,因为蒋介石回到南京以后已经同意了容纳中共一同抗日的要求,中共的最大目的已经实现。对于这点,苏联早已对中攻下了命令,中共内部也早已形成了决策,并且让第一线的周恩来,彭德怀等人遵守。

话虽如此,从长远来看,中共也并不希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完全垮掉。因为如果这辆军能够保留下来仍然对中共有一定的意义。十七路军中的中共党员众多,是中共号称的党员最多的军阀部队,而东北军少壮派孙铭久,高福源等人和中共关系更是很好,其思想上也相当左倾,将来十有八九还是中共的朋友。

如果两军能够保存下来,在将来的抗战和内战中,对中共是很有帮助的(后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有一部的兵力投靠中共)。

所以中共此时相对比较矛盾的,从道理上来说,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打仗就没有意义了,也是傻子做的行为。但如果不打,又会丢掉东北军,十七路军左派(也就是少壮派)这两个朋友,之后再想影响两军就不容易了。

 

经过多次商讨,毛泽东他们的一致意见还是不能打,要尽量说服少壮派。为此他们派出包括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多批人士去说服。

甚至毛泽东还提出要组建一个东北军元老派,少壮派的调和机构,兼顾两者的利益。但此时中央军的刀已经架到脖子上,正是少壮派和元老派决定生死的时候,谁也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机构不可能瞬间组成。

 

由此三方的态度已定,下面就是按照剧本去演出了。



西安事变的最后高潮

 

-------------------周恩来此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线指挥官,他甚至顶住了毛泽东的错误命令,保证了中共的最大利益。


1月27日,东北军少壮派领袖应德田,孙铭久,加上刚刚从天津租界回来的苗剑秋(之前因为在王曲大骂要杀掉蒋介石被通缉,被张学良安排暂时躲避,25日刚回到西安)经过商议以后,认为必须首先说服中共。只要中共愿意打,就可以以此封住东北军元老派的嘴。至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是肯定愿意打的。

27日中共前任总书记博古赶到西安,他是传毛泽东的命令,不让红军开战的。

少壮派的消息很灵敏,他们知道博古是带着和平任务来的以后,在当天派人通知了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三个中共在西安的负责人,说明要在张公馆开会(张学良的府邸)。

周恩来他们晚上到了以后,由著名的抗日同志会头号秀才应德田发言。应德田是当时东北军中著名的智囊,在美国留过学,有一定政治能力。他向周恩来他们说了八点意见,主要是张学良不回来,东北军肯定会瓦解。中共之前许诺他们要联合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现在张学良不回来连东北军都保不住,靠什么去抗日,靠什么打回老家?

所以他们的态度是,张学良不会来,绝不妥协,一定要和中央军开战,破釜沉舟的去打。现在的态势是蒋介石受四面压力,中央军畏首畏尾,只要我们抱定坚决态度要打,中央军不见得敢打,即使打起来我们也不怕,为了少帅牺牲也是值得的。现在东北军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绝大部分人都坚持要打,要让少帅回来。杨虎城和十七路军也赞成我们的主张。所以希望中共兑现以前的承诺,出兵帮助他们一起作战,打垮中央军的进攻,救回张学良。

周恩来他们听了应德田的说法以后,仍然比较吃惊。虽然少壮派一向要打他们是知道的,但没想到杨虎城也支持。

但周恩来是什么人,岂是30出头的应德田可以相比的。他立即劝解他们不要打,意思是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救张学良。救张学良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打仗。

 

谁知道刚说了几句,有苗疯子外号的苗剑秋突然站起来放声痛哭,大声骂道:你们不帮我们打仗?那你们把红军开到关中来干什么?告诉你们,你们不遵守以前的许诺帮助我们,我们也要自己去打,是不是你们就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被蒋介石全部杀光!

周恩来正要劝解,但苗剑秋根本不让他开口,接着大声说:你们要不帮我们打仗,干脆我们就先破裂,我们先打一场。

这边跟周恩来关系一直很好的孙铭久也痛苦跪在周面前说:周先生,我们一定要打啊。少帅为了我们去南京请罪,现在自己生死未卜。我们难道卖友求荣,不管少帅死活只顾自己的投降蒋介石吗?我们一定要打一场,就算全部死在前线也算报了少帅的恩德!

博古他们也赶快劝解,却根本没用。少壮派态度激愤且坚决,大有不同意打仗就立即和中共决裂的势头。

周恩来等人自然不敢彻底回绝他们,因为这会导致中共和东北军彻底分裂。

这样闹了3,4个小时以后,政坛老将周恩来也感到非常棘手,他表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不能马上做主,让我们好好商量一下,明天再答复你们。

 

这边孙铭久他们这么闹,那边杨虎城也变相的压了中共一下。

 

1月26日晚上,当时少壮派已经叫嚷着要锄奸,指名道姓的要杀一些人。不但由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人,还有一些中共党员。

其中就包括杨虎城的老朋友,中共党员的南汉宸。杨虎城的夫人谢葆贞知道以后赶忙找到南,传杨虎城的口信,让他去杨虎城公馆暂避。南汉城是个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党员,他说:我不怕。

1月28日凌晨大约2点,可能是孙铭久将和中共谈判情况向杨虎城汇报了以后,杨突然赶到南汉宸的住所,将他从睡梦中喊醒,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可是非常重要的,知道今天看来也算是惊人动魄:我今天有要紧的话同你谈。我们两人是十几年的老朋友,这种朋友关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朋友关系,一部分是政治关系。在政治关系方面,十几年来我对得起你。1928年在皖北的时候,你们共产党要暴动,蒋介石派人到皖北命令我逮捕你,我不肯。我当时宁愿抛开我的部队去了日本,也不愿意同你们决裂,还安排你去暂避。1930年入关以后,我启用你担任省秘书长,结果蒋介石直到了你是共产党员,在1932年冬他派中央军的黄杰兵压潼关,要我逮捕你。我冒着不惜引起战争的危险,将你放走。从此,我和蒋介石的关系就一直搞不好。因此,我在政治上是完全对得起你的。你这次来西安,我当然不反对你站在你们党的立场上,但我希望你也要替我打算打算。你刚一来的时候,我就对你说,和平解决就是牺牲我。张学良主张和平解决还亲自去了南京,结果如何,现在差不多已经看出来了,回来希望不大,张的牺牲是肯定的了。共产党主张和平,因为他们有人做担保,也可以同国民党平起平坐。我是蒋介石的部下,我怎么办?蒋的为人你也知道,是睚眦必报的,和平解决后,叫我怎么对付蒋?所以和平的前途就是牺牲我。这种情形你为什么不替我想一想?你只一味的站在你们党的方面说话,为我想过没有?你们不管我,我现在也不能看着自己就这样完了。我们现在政治关系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但我仍然愿意跟你保持纯粹朋友关系。现在局势发展险恶,不知道会演变出什么事情来。我现在把你送到三原县的老太太家去(杨母家,比较隐蔽,有卫队保护),你在那里是安全的。但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管西安的事情。

这番话说的非常明白,可以说就一个政客来说,算是完完全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没有丝毫的掩饰。

南汉宸自然知道杨虎城的意思,这番话并不是单单说给他一个人听了,而是说给中共听的,也就是杨希望中共帮助他们打仗,不要和平解决。

他回答道: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离开党的工作。目前的严重局势怎么处理,我会马上去找周恩来研究这个问题。

随即南汉宸赶忙跑去找周恩来,找到周的时候,孙铭久他们刚刚走了不到一个小时。

周恩来他们研究了一通,知道这是杨虎城和东北军少壮派的意思,不能小视。一旦坚决和平,恐怕立即就会和十七路军东北军分裂对立,这个政治上的代价太大。

他们在1月28日当天去三原县红军司令部开会,有总书记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等人参加。这些都是当时红军的精英,他们认为目前看来只能做个样子要帮他们打一仗,但又不能真打,所以可以找个借口。最好的借口就是张扬两军自己意见不统一,所以没办法去打仗。

当晚,周恩来对杨虎城和少壮派说:只要你们两军团结一致,意见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张先生和两军的朋友,包括打仗在内,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们。

而杨虎城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应德田也明白了,只有马仔出身的孙铭久还不明其意。

应德田认为虽然红军找了个借口推脱,但毕竟算是有条件的愿意打了。我们可以拿这个作为理由,逼迫东北军元老打仗,他们再也没有借口。

一旦压迫东北军元老派同意,中共就再也没有借口不打。到时候除非他们撕破脸赖账,不然就肯定要联合起来打一下。

所以少壮派认为逼迫元老派屈服很重要,现在他们胸有成竹,因为他们的主张获得大部分中下级军官的支持,他们认为元老派也绝不敢冒着背叛张学良的名声要求和平。

 

于是,1月29日在少壮派的组织下,东北军除了前线的部分军官以外,在西安城内的团长以上的军官40多人全部在渭南参加了会议。会议本来由当时最有分量的军长王以哲组织,但王此时生病卧床不起,该有原军长董英斌组织。

会上,元老派的代表人何柱国军长首先发言,意思就是不能打,打了一定会输,只能接受中央的条件。光是这些话已经让少壮派和大部分与会的中级军官非常不满了,认为何柱国贪生怕死,没有骨气。

之后何柱国又犯了个错误,他把在潼关和顾祝同谈判的细节也全部说了出来。在何柱国看来这些条件算是不错,在当时傍观者看来其实这些条件算是相当苛刻,再次引起了这些军官的不满,认为这种条件也能答应,真是太屈辱了。

何柱国话音刚落,应德田就站起来发言。他很煽动性的说了一通,意思是绝对不能接受这种不平等条约,必须打一下将少帅救回来。

应德田不愧是留美的高材生,他巧妙的使用了演讲的技巧,说服了大多数人。他说:目前我们也不是要求就跟中央军拼了,现在我们只是希望少帅回来一趟。如果他命令我们缴枪,自己还是回南京,我们立即同意和平解决,这不算过分吧?

这一段话顿时引起一片赞同的声音,甚至周恩来也被这个观点影响,稍后发电告知毛泽东是否考虑让张学良回来一次说服少壮派。

应德田知道大家同意了他的观点,用更加有感染力的话转述了张慕陶的观点说(张慕陶也和东北军少壮派长谈过几次):我们要打,就一定会打起来吗?我看不会,蒋介石如果要打早就打了,他现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他自己各方面都有压力,自顾不暇。现在我们软,他就硬起来。我们如果硬,他自然会软下去。我们要打,也必须打,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打了,张学良才有可能回来。况且,我们现在并不是一定要打,只是希望少帅回来一次,这个要求是很低的,难道蒋介石就不管不顾一定会打吗?现在杨虎城和十七路军都主张少帅不会来不撤兵,昨天中共代表周恩来先生也说支持我们的主张,现在外面都愿意帮助我们,我们这些少帅的部下反而胆小怕死,只顾自己吗?

这番话说出,东北军军官顿时一片激愤。

接着,苗剑秋站起来流着泪说:少帅派人给我们带来口讯,让我们坚持下去,要我们团结,只要我们做到了,他就有希望回来。少帅为了我们做了这么大的牺牲,而我们连这一点都不能坚持吗?

说罢苗放声大哭,台下一些军官也受到感染流了泪,另一些军官更是喊起来誓死营救少帅的口号。

这样,绝大部分军官当场同意不服从蒋介石的撤兵命令,如果中央军再次进军,就立即开战。

随即大部分团长等军官都在主战书上签名,一些军长师长虽然并不同意,但看部下都同意了,自然如果拒绝不就是胆小鬼了吗,也勉强签了名,结果就是全体40多人都签名同意。

由此孙铭久等人大喜过望,认为东北军元老派被压制住了,他们的目的也实现了。

 

可以他们毕竟太年轻了,更厉害的人并不是他们。




---------于学忠和吴佩孚。于学忠属于半路出家的人物,在直系崩溃以后投靠张作霖,在东北军不过8年时间。这在按资排辈,拉帮结派的军阀团体中,自然是无法服众的。

 

渭南会议之后,灰头土脸何柱国等人找到卧床的王以哲说明情况。王以哲认为渭南会议是少壮派早已设好的陷阱让他们跳,自然不能同意。

但目前王以哲和何柱国已经被少壮派的手段压制住无法翻身,就只能期待更有分量的人来解决。这个人自然就是张学良指定的东北军代理领袖于学忠。

于学忠此时还在兰州进行西安事变的扫尾工作,王以哲他们急电给他,让他尽快回来处理内乱。

于是1月31日,于学忠乘飞机回到西安。此时的于学忠处境很可怕,完全是赤壁大战决策前周瑜的处境。当时东吴还没有决定是投降曹操还是和他开战,周瑜刚到建邺城就被一波波的主战主和派包围,都要他同意自己的主张。

此时于学忠也和周瑜一样的惨,可惜他却没有周瑜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学忠其实是一个严重不适合做20万大军领袖的人物。东北军内部是个最强调资历的团体,而于学忠仅仅在1928年时从直系倒戈到东北军,资历还不如所谓少壮派的孙铭久(孙1927年加入东北军)!

能力上,于学忠能力是公认的有限,是个才能相对平庸的人,没有什么帅才,顶多有些将才。做一个师长军长是勉强够格的,做一个20万军队的领袖就无法胜任了。此次事变中于学忠被少壮派逼得走投无路也可以看出一些。

忠心上,于学忠对张学良并不怎么忠心。他本来是半路投靠东北军的老军阀,和张氏父子没有太多的感情。此次事变一爆发,于立即南京暗中联系,给自己留条后路。

为什么张学良却要安排于学忠做领袖呢,这是因为张学良曾经在热河抗战以后被迫下野。他将主要部队交给当时的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于在张学良去欧洲戒毒期间守着东北军,没有投降蒋介石。所以张学良认为于学忠这点比较可靠!

此次张学良飞往南京之前,没有让王以哲负责(他对王以哲有怀疑,王当时已经秘密加入中共),而是仍然让于学忠负责。

于学忠刚下飞机,立即被接到王以哲家里,何柱国他们都等着他。见到他以后,何柱国等人一致要求绝对不能打仗,不然东北军肯定会瓦解。

于学忠从王以哲家刚刚出来,就被几十名少壮派军官包围,他们为首几人跪地要求于一定要主战,营救少帅。

于学忠其实是主和派,他本来就是甘肃省主席兼军长,位置已经很高了,现在自然想保住位置。早在西安事变开始后,他就派出密使和中央方面谈判。

不过目前畏于少壮派的势头,于学忠也不敢公然说个不字,所以左右为难。

他正在犹豫期间,事情已经逼到头上。当天晚上,杨虎城邀请三方面见。由于王以哲生病卧床不能移动,于是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周恩来五个人来到王以哲家开会,同时少壮派应德田等人也派人参加。

此时其实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都是主和,但谁都不愿意表态,顶上一个卖主求荣的恶名。

杨虎城宣布开会以后,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有的人默默抽烟,有个人低头不语。等了半个小时,杨虎城见没人愿意开口,就请周恩来说话。

周恩来非常精明,自然也不愿意去顶缸,他说:我们的意见是以你们的意见为基础的,所以请你们先讲。

于是,会议再次陷入僵局,又等了半个小时没人开口。

到了最后,杨虎城没有办法,逼迫于学忠表态:张学良走的时候下手与让于学忠负责东北军,请不要再推辞,请你说说。

于学忠勉强开口,结结巴巴的说:我刚从兰州过来,不了解整个事件的情况。我个人意见还是和平解决,应该同意甲案不去打仗。

说完以后,会场又是一片沉默。

于学忠又只好断断续续的说了一些不主张打仗的原因,但这些话早已说烂了,此时也没有再有心情去听。

杨虎城又让王以哲表态,王说同意于学忠的意见。何柱国立即也表示同意。这样东北军参加的在西安的三个军长都同意了和平,前线

杨虎城见大势已去,说:既然东北军不愿意打,十七路军也不打了,我们同意和平解决。

杨再问周恩来的态度,周精明的说:我们之前说只要你们两方一致主战,我们可以帮你们去打。现在你们主张和平,我们自然也同意。

会议最后决定,再次由特使李志刚负责去潼关谈判,并且最后签字同意和平解决。

 

此次会议中少壮派骨干中只有应德田两人参加,他一人孤掌难鸣,也没敢说话。

而此次会议结果大大出乎少壮派的预料。





------------王以哲的被杀改变了西安事变的整个结局。如果王不被杀,那么东北军还有可能接受甲案,同十七路军和红军靠在一起。那么,蒋介石将来为了瓦解这个联盟,说不定会放张学良从事一些调解工作,给他一个闲职之类的。王以哲一死,东北军分裂,张学良也就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自然一辈子被软禁了。


“锄奸”和瓦解

2月1日上午,于学忠召集东北军主要将领开会,宣布了他们前一天的决定,少壮派顿时群情激奋!

由此少壮派认为东北军上下已经同意开战,只有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三个叛徒内奸不愿意开战,推翻了大家的民主决定,导致十七路军和中共也动摇,真是十恶不赦。

于学忠等人都是实际统兵的军长,正面跟他们斗,恐怕没有什么好结果,看来要用其它的办法。

 

于是,仅在于学忠他们决定和平的第二天的2月1日,孙铭久他们和十七路军少壮派宋文梅等人开始合作,制定了除掉王以哲,何柱国以及十七路军主和派孙蔚如在内的所谓锄奸计划,也就是将他们暗杀处死。

名单依次是:王以哲、何柱国、缪澄流、刘多荃、米春霖、鲍文樾、李金洲、蒋斌、徐方,谢诃等十余人,都是主和派的高层,军衔最低也是少将。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号称疯子的苗剑秋似乎突然醒悟了,他是唯一一个试图阻止暗杀的人,他说:王以哲已经接受国民党中央的条件,现在大势已去,就算杀了王以哲、何柱国也不能扭转局势了,那去杀还有什么用。

但除了苗剑秋以外,所有在场的人都同意杀,苗也不敢再说什么。

为什么不杀于学忠?这是少壮派认为于本来就是傀儡(于能力不行,是名义的领袖和老好人,和东北军里里外外关系都很好),杀了王和以后不怕于不被吓得屈服。

1日开始,两军少壮派四处行动,他们首先将去潼关谈判的李志刚和中共外交大使李克农武装拦截,不让出城(稍后两人设法逃走)。

另外他们仍然派出人去跪求于学忠,杨虎城等人,结果于学忠给他们搞得手足无措,几乎要屈服。

好在何柱国立即赶到,以枪毙他们为理由恐吓,好不容易将他们吓走。杨虎城则表示如果东北军愿意打,他也愿意打。

另一方面,少壮派开始刺杀行动,他们在1日晚上四处张贴所谓锄奸令,上面写着打倒王以哲,打倒何柱国等,试图威吓王以哲等人改变态度。

同时他们制作了大量的反对和平袖章,准备游行起义,需要说明的,这些袖章全部是十七路军制作的,这也是十七路军少壮派的介入直接证据。

他们秘密向还在前线的缪澄流,刘多荃两个军长发了一份电报,意思是王以哲何柱国背叛东北军已经被处死,其实是试探他们两个人的态度。

这两人看到电报以后都大吃一惊,向西安方面查询以后知道王何两人没事松了一口气,但他们仍然赶忙电报杨虎城要他们保护王以哲他们的安全。

其实对此杨虎城并非完全不知情,也许是他也希望少壮派做做样子威逼王以哲等人同意打仗。

话虽如此,杨虎城仍然派人去接王以哲,何柱国去他的公馆居住。这是因为杨虎城心里明白,如果这两人真的被杀,东北军就肯定瓦解了。

何柱国也知道事情严重,在2月1日晚住到了杨虎城公馆。

王以哲却不愿意躲起来,当时杨虎城亲自接王的时候,他没有同意去杨府。王以哲认为他主和是为东北军考虑,完全没有私心,根本不怕少壮派威胁。况且他认为对孙铭久等人非常了解,认为这些人没有胆子杀他。他说:我一心为了东北军,我不信那些小家伙们敢打死我!

 

更重要的是王以哲感觉杨虎城可能有借机吞掉东北军野心,对其比较厌恶,不愿意受他的保护。

照常理来说,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危险,杨至少应该对王以哲给予一定的保护。当时东北军在西安的部队只有一个特务团,且完全是少壮派控制。杨虎城在西安有9个团,他自然应该派哪怕一个排一个连去保护一下王以哲。

但杨虎城并没有和么做,可能是他没预料少壮派动手如此之快。

何柱国诸如杨公馆以后几个小时,2月2日凌晨,应德田,孙铭久,刘启文(师长),何镜华等少壮派分子在孙铭久家开会,定制了锄奸的具体步骤。

2月2日一大早,孙铭久派卫队营连长于文俊带着20几个士兵去杀王以哲。

结果于一行人闯入王以哲家中,制服了他的几个卫兵。其中一个卫兵勉强开了一枪轻伤了其中一个东北军士兵。当时王以哲因为生病还卧床不起,于手持驳壳枪冲进来。王以哲勉强坐起来,还没来得及开口,于一面喊:军长,我对不起你了。一面连续开枪射击,前后一共打了十几枪。

王以哲身中九枪,被打成蜂窝状,当场惨死。

打死这个有病的人其实一枪就够了,这要杀人完全是残杀,意在恐吓和报复!

随即于文俊等人将王以哲家抢劫一空,结果却找到了十根金条和67军军部的3万元经费。显然王以哲是个清官,并没有贪污受贿(之前少壮派攻击王以哲受了南京政府600万银元,所以出卖张学良)。

于此同时,孙铭久派出当时攻打临潼捉蒋的功臣王协一连长带着另外一批人去杀何柱国。

王协一他们也是迅速将何柱国家的卫兵全部缴械,却没有找到何。他们留下一批人埋伏在何家,准备何一回家就立即将其杀掉。

结果何柱国并没有敢回家,所以逃过了一劫。

稍后孙铭久他们知道何柱国藏在杨虎城公馆,他自己和十七路军的少壮派王劲哉,许权中,宋文梅,李振西等一同持枪赶到杨公馆外。先由宋文梅带着几个兵进去,试图将何柱国骗出来(宋文梅是杨虎城的心腹,经常进出杨公馆)。

被识破以后,他们就在门外举枪呐喊,要杨将何柱国交出来,让他们当场打死。

此时杨虎城大怒了,他自然没有想到孙铭久他们会真的动手杀人,王以哲在东北军中德高望重,深受各方支持和爱戴,他这一死,等于元老派和少壮派完全撕破了脸皮,他们肯定会和少壮派为敌甚至会迁怒到杨和中共。

而东北军实际兵权全部在元老派手中,这样一杀,等于把东北军送给了蒋介石,开战自然也无从谈起。

杨虎城怒道:你们敢在我的屋子里杀人!

一面命令卫队集合,要缴孙铭久的枪。

双方僵持了好久,终于孙铭久他们退走了。

事后何柱国送杨虎城一只银鼎﹐上刻再生之德 四字,作为感激。

除了杀了王以哲以外,少壮派当天还杀了徐方(西北剿总参谋处长),蒋斌(西北剿总交通处长),宋学礼(王以哲的副官)三人。这三人基本都是无罪的,处死他们的手段也很凶残。以蒋斌为例,由于蒋被处死前大骂孙铭久等人叛乱,被孙连开数枪从其嘴部射入,打飞了几乎全部的牙齿,接着又朝胸部打了几枪。在蒋斌还没有断气的时候,就被少壮派扔入一个坑中活埋了。这个蒋斌也是有着中将军衔的高级军官!

这边少壮派认为也要对中共进行恐吓,他们一群人持枪冲入中共代表团驻地,让中共立即表明态度。

当时周恩来还是很厉害的,他的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知道这种时候如果服软说不定还有杀身之祸,他临危不乱,大声骂少壮派随意杀人是犯罪。少壮派气势被周恩来更强硬的态度压制,为首几个人赶忙逃走了。



--------------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驳壳枪这种弹夹只有20发子弹的容量,也就是说于文俊杀死王以哲的时候基本打空了整个弹夹。王以哲死的算是很惨!下面是王以哲棺木送到北平的场面,算是厚葬了。









 

少壮派杀死王以哲等人以后,居然还没有感到大祸临头。他们随即起草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联合进攻的命令搞给于学忠和杨虎城。于学忠此行只带了几个卫兵来,受少壮派压迫,被迫签了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于学忠来西安没有带部队,自然恐惧少壮派的力量,但此时杨虎城自然不可能受到兵力弱小少壮派的威胁,他还抱有一线希望,认为还是打一打的好,随即也签了这个文件,这是杨自愿的行为。

 

少壮派电话通知前线的刘多荃,缪澄流两个军长的时候,发现他们都不接电话。实际这两人知道王以哲被杀的消息以后都极为愤怒,正在调兵准备杀回西安报酬。

王以哲是东北军内威望最高的人,甚至高过了于学忠。在私交上,他和何柱国,刘多荃,于学忠关系都非常好,和缪澄流更是好朋友。

王以哲可谓东北军中最正直的一个人,也最受张学良喜爱,也是和中共接触最多的军长,各方面对其都有好感。这样一个人被杀自然会引起来极大的公愤,

元老派为少壮派胆大包天,连王这样忠心东北军的人也要杀,正是不可饶恕。由此元老派和少壮派完全翻脸,同时怀疑杨虎城和中共是少壮派背后之手。

如缪澄流军长就说:之前少帅就给共产党做了豆腐(被人利用的意思),现在居然还搞出这样的事情来,正是大逆不道!我看孙铭久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实际他们都不是,只有高福源是)。

元老派认为孙铭久他们并没有掌握兵权,实力这么弱,还居然敢于杀死王以哲军长,肯定是有人撑腰。

杨虎城之前说要打仗,王以哲反对说不打随后就被杀了,这事情也未免太巧了。如果不是杨虎城支持他们,那就是中共在支持。

总之,东北军对杨虎城和中共都不能再信任!

还在潼关的谢轲等东北军高层对少壮派破口大骂,67军副军长吴克仁知道该军军长王以哲被杀以后,立即扬言要严惩凶手,并且在部队中宣传,准备围攻西安。西安方面派来一个特使陈昶新去劝说吴克仁不要出兵,被痛骂一顿。具陈本人回忆,当时67军军官都怒目而视,恨不得一枪将我打死。好在陈昶新本人和吴克仁有些私交,才免于一死,他仓皇逃回西安复命!

 

还在西安的何柱国,于学忠在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以后,均立即表示对此极为痛恨,一致要求杀少壮派,并且要求立即接受和平投靠南京政府。

至于的刘缪两军长甚至立即领兵放弃渭南和高陵两个前线防区后撤,刘多荃的部队在杀死王以哲的第二天2月3日就挥军占领了临潼,准备进攻西安,杀少壮派谢罪。

中央军随即占领渭南全部地区,并且随着东北军撤退的道路火速向西安进发。

西安方面派出马占山、鲍文樾、刘伟、张政枋、刘澜波(中共党员)去说服刘多荃和缪澄流两人,结果更惨!

他们先找到刘多荃,结果包括刘澜波在内全部被关押起来(刘澜波还是刘多荃的堂弟)。第二天刘澜波怒斥了马、鲍、刘一顿,将三人释放。

马、鲍、刘三天狼狈逃出来,又去了缪澄流那里,结果又被谬乱骂了一顿。三个老将军觉得没脸回西安,也不愿意在做这样的角色,直接去了北平,脱离了西安事变。

 

 

由此,东北军已经成为中共和十七路军的敌人!

此时周恩来表现仍然很出色,他们在第一时间去王以哲家慰问,表示中共与此无关,但已经无关大局了。

2月3日,得知前线东北军已经准备进攻西安杀少壮派的消息以后,杨虎城周恩来派人问孙铭久他们准备怎么样。

此时孙铭久在西安只有一个特务团的部队,远远不是东北军10几万人的对手。他们表示要么自杀,要么由杨周审判,要么把他们送到苏区去。

杨周两人商量以后,认为如果杀死他们,会让人觉得是杀人灭口,幕后真正的主使人是他们,所以不能杀。

审判的话,孙铭久他们是抗日同志会骨干,知道很多三军的秘密,一审怕是审出来很多秘密,更不好。所以看起来只能将他们送到苏区。

 

于是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三人在交出西安的部队以后(该部基本瓦解,参与者全部跑光,没有参与的一部分人也畏惧殃及池鱼,跟着逃走,连张学良公馆的秘书和卫兵也都逃光了),由刘鼎陪同送到了红军的苏区驻地。之后杨虎城他们装模作样的发了三张通缉令,悬赏捉拿他们。

结果仅仅住了几天,孙铭久他们开始抱怨红军对待他们形同对待战俘。红军除了提供他们一日三餐以外,其他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几乎没有,还安排士兵监视他们。孙铭久他们在东北军的时候一个个嚣张跋扈,大鱼大肉,不但有自己的豪华住宅,还有很多勤务兵为其服务,像现在这种清苦倒霉的日子如果能过得下去。

结果三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离开苏区,分头去天津租界和上海租界躲避。

可笑的是,这三人本来是号称的东北军最支持联共抗日的人,也是对张学良最忠心的人,还是所谓抗日同志会的骨干,却是东北军中第一批投靠日寇的人。孙铭久和应德田在抗战中先后投靠日军,孙在1943年春投靠汪伪政权担任豫北抚安特派员和抚安专员,1944年年因功升任山东任汪伪政府保安副司令。孙铭久还曾经到东北军部队去策反,拉拢他们投日伪当汉奸。应德田这个曾经编写过《抗日理论与实际》的家伙,也跟随孙铭久投靠日寇,担任汪伪政府的伪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号称疯子的苗剑秋则比他们要好一些,他至少没有投靠日寇,而是投靠了软禁张学良60多年的军统,成为一名走卒,后移居日本(苗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很多女人说,看一个男人不能听他说话,而是要看他做事。对待历史的态度居然和看一个男人一样,就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事!

实则所谓抗日骨干的孙铭久之流根本只是为了名利而已,什么抗日,忠心张学良都是扯淡的事情。这可谓西安事变最后一个讽刺!

 

二二事变以后,虽然没有抓到应德田孙铭久,但元老派仍然抓住了残忍杀害王以哲的连长于文俊,将其枪毙以后又剖腹挖心祭了王以哲(于残杀了两人,自己被杀也算公道)。

此时刘多荃军长等人认为,就是因为张学良听信了中共的说法发动了西安事变才有今天的局面。而东北军和红军接头的第一个信使高福源罪责最大,用他们的话来说:一切都是这个小子惹出来的。

刘多荃密令在西安的下属1旅3团团长葛晏春诱捕了1旅旅长高福源,然后将其五花大绑后推到城墙边一枪打死。这个并没有参加二二事变的高福源不明不白的送了命。




-----------高福源此次死的算是冤枉!他死后尸体就扔在城墙外没人管,后其堂弟高洪福冒着很大的危险将尸体掩埋在东门城墙脚下。1981年高福源的遗骨才再次被找到,迁葬到西安市南郊陵园。


 

由此,东北军彻底瓦解,刘多荃,缪澄流,于学忠等人怀疑二二事变是杨虎城骚动,中共幕后指使的,所以对两军都不再信任。他们认为如果和杨虎城,中共继续合作,不是再被他们利用,就是被他们吞掉

他们基本和杨虎城决裂,还逮捕了105师中的万毅,康鸿泰等中共分子,将其中把一部分人强行赶走。

至于和中央的谈判上,这些军长本来就认为甲案对东北军不利,因为甘肃比较贫穷,当年杨虎城的一个加强旅就是因为在此处活不下去而投靠中央,他们不愿意待在这种不毛之地。之前顾及到和杨虎城,中共的合作关系,还勉强同意甲案。此时撕破了脸,自然不再有任何顾忌。东北军剩下的4个军长于学忠,何柱国,刘多荃,缪澄流在高陵开会,一致决定支持乙案,也就是东北军单独调到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这些地区比较富裕。

知道这个决定以后,周恩来和杨虎城都派人劝过他们,但刘多荃等人根本不见使者。找到最老实的于学忠的时候,于甚至满脸悲伤的说:我都一把年纪了,难道真让我现在去做共产党吗(言下之意是不会投共)?

四个军调往中原,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控制大局,东北军随即大乱。

东北军内非嫡系骑兵10师师长檀子新,立即率兵投靠中央,并且关押了十七路军警备三旅旅长孙友仁,还将杨虎城老家的蒲城民团全部缴械,甚至把杨虎城的老母亲也扣做人质。

106师沈克部也是一样,他们扣留了十七路军警备一旅旅长王俊,并且将该旅全部缴械。

 

由此东北军全部离开了西北,调到中原诸省,并且被全部分散开,这个团体彻底瓦解掉了。

张学良在得知二二事变和东北军瓦解以后,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肯定永无出头之日,不觉大骂孙铭久:这些暴徒,真该枪毙!

 

而十七路军甚至更惨,由于东北军瓦解了,中共袖手,十七路军也无法再打仗。此时十七路军内部除了警备1旅被东北军缴械,警备3旅旅长被东北军活捉以外,其他各部也再次出现叛变,杨虎城最信任的大将王劲哉对杨在西安事变的决策不满,率领一个49旅脱离十七路军去了秦岭子午峪。之后王劲哉很快投靠了中央,担任新编第三十五师师长,后又变为128师。这个128是在抗战历史上有着一段独特的经历,也算大大书写了一笔!

而杨部剩下的西安警备2旅中的两个团也很快拉走,投靠了中央。

其中王劲哉的出走对杨虎城打击最大。本来王劲哉是杨虎城绝对忠心的部下,冯钦哉投靠中央时候,杨虎城一再说:谁走了都不要紧,只要有王老虎跟着我(王劲哉外号),天塌下来也不要紧。

结果此时王劲哉却毫不留情的率部走了,可见十七路军内部已经分崩离析。

这里还有个场景不得不说,得知老母亲东北军扣住以后,杨虎城再三和檀子新交涉,终于救回了老太太。

谁知道老太太一见到杨虎城就大骂:你们干的什么事情?亏你还是带兵打了几十年的人,就这么糊涂?要么就不要捉蒋,捉住了就不能放,你们放了就是放虎归山,他今后能不报复你?

看来老太太比杨虎城还明白事理,当时杨听了这段话低着头一声不发!

十七路军余部仅剩孙蔚如的17师和残缺不全的西安警备师三个旅的残部,总兵力刚有3万人,被所缩编为一个军,也就是38军。陕西的地盘,自然也老老实实的交出来了,2月7日十七路军除了留下一个教导团以外,所有部队撤出西安城。

8日,中央军德械36师宋希濂部进入西安,没有遭遇任何抵抗。

10日,中央大员顾祝同进入西安,宣布南京政府直接领导的西安行营成立。

由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基本瓦解。在整个过程中,中央军没打一枪一弹,仍然是他们之间内斗和自相残杀,自己搞自己导致全盘跨了。

这也体现了蒋介石的高明之处。12月12日,也就是蒋介石刚刚被送到新城大楼以后,在与张学良的初次会面时,蒋曾经问张学良:你做这样的事情,就不怕你的下级将来学你的样儿吗?

张学良去南京被软禁后,蒋又说:只要张学良回不去,他们自己就会把自己搞垮,不用我们动手!

老萨最后说一句:这个结局如果单纯推给孙铭久等少壮派是不公平的,因为光靠他们的虚弱能力是不足以高出这么悲惨的结局。可以说,二二事变是东北军,十七路军以及中共之间和三军内部固有矛盾的一次总爆发,是相当复杂的,不能推给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派力量,这也也是西安事变最后一次聚众流血的狂欢。

西安事变就这样血淋淋的结束了,在牺牲者的名单上又填上了几个名字。这几个名字也不算多,在八年以后还有100万个这样的名字要加上去呢。

 

             东北军的结局(西安事变系列之三十二)


    随着二二事变王以哲军长被杀,东北军内部严重分裂。主要领兵的六个军长宣布同意乙案,归顺了南京政府。十七路军孤掌难鸣,只得也同意接受和平,所部接受改编。中共则没有受到两军的影响,依然得到了很好的结局。


事变中最惨的可谓就是东北军这个团体。张学良在南京被软禁后,由于元老派和少壮派的激烈斗争导致二二流血事变。67军军长王以哲被杀后,东北军彻底分裂。各军军长分别率部投靠南京政府,分驻豫南、皖北、苏北的各个战区,完全被割裂开。由此东北军这个称呼彻底不存在了,

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的6个军进行整训、缩编,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东北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

东北军原本有5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分别是105师(实则为一个军的兵力),51军,53军,57军,67军和东北骑兵军。

抗战中蒋介石除了将105师升级为49军,将东北骑兵军的番号改为骑兵2军,其他军的番号一律保留。

 

可以说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东北军部队的战斗力普遍不强,不过这些部队仍然具有相当旺盛的抵抗日寇的意志和决心。东北军各军都在抗战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有相当大的战果和惨重的牺牲,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

   

最悲情的东北军部队105师

    105师师长是刘多荃!刘多荃虽然是西安事变捉蒋的总指挥,蒋介石时候却认为刘只是奉命行事,后期也率部归顺南京政府,并没有大错。刘多荃在事变后并没有受到什么处分,反而被提拔为中将军长,105师也被升级为49军,下辖第105师(师长高鹏云)和第109师(师长赵毅)。

105师是原来张学良的卫队师,装备最为精良,兵员素质也是最佳,是东北军的王牌部队之一。

可惜这也只是东北军的王牌,和日军相比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刘多荃率领49军去河北战场增援。结果在沧县等地和日军甲种精锐第10师团的第10联队狠狠打了一场。双方激战数日,49军不敌日军猛烈的火力,阵地没有守住,还遭受了不小的伤亡,全军被迫撤退下来。

此时淞沪会战正在激烈进行,日军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从国内大量增兵。国军这边深感兵力不足,从后方大量部队进入淞沪战场,49军也是众多增援部队的一支。淞沪会战是抗战前期最可怕的一场战役,号称中国的凡尔登绞肉机。

老将军冯玉祥曾说:我们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师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师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无数部队填进去就迅速熔化了!

最终投入淞沪战场的60万国军中伤亡了20万人,也造成参战30万日军中约10万的伤亡,双方在当时还并不大的上海市内鏖战了三个月。

49军刚到上海就被投入前线,刘多荃命令105,109师立即进入防御阵地,结果还没站稳脚就立即遭到日军优势兵力猛攻。

在上海的日军可不比华北的日军,他具有海陆空三方面的巨大火力优势,49军除了遭遇日寇步兵进攻以外,还遭遇重炮和飞机铺天盖地般的攻击。

49军在阵地上坚守了2日,遭遇了相当大的伤亡,其中109师几乎全军覆没,四个团长阵亡了三人,营长还活着的只有三分之一,至于连排长大部分阵亡,整个师失去战斗力,被迫再次退了下来。

105师稍微好一点,却也阵亡了一个团长。

淞沪会战以后,49军奉命在后方休整,准备参加武汉会战。蒋介石将预备5师交给刘多荃补充伤亡殆尽的109师,刘非常高兴,并且调用东北军之前私下库存的一部分军火将该师武装起来。

大家都知道东北军的装备很精良,刘多荃此次为了重建109师,把老底子全部翻了出来。该师重建以后有大量的轻重机枪,还有一批迫击炮,在当时国军中算上第一流部队了。

可惜刘多荃没高兴多久,很快蒋介石以华北前线急需增援为理由,将重建后的109师调到华北前线作战。

接着又给了刘多荃两个新组建的师作为补偿,分别是118师和预备9师。可这两个师基本都是新兵,武器装备也很差,战斗力较弱。刘多荃之前已经将所有的库存轻重武器都给了109师,现在也没有多余的武器再来武装这两个师。所以49军元气一直就没有恢复!

 

很快1939年49师再次参加赣北的南昌会战,这次会战中49军出了大问题,也导致49的声名一落千丈。

南昌会战之前中日两军隔修水对峙,蒋介石命令防御修水部队修建坚固工事,要坚决阻击日寇渡河,为后方军队的增援争取时间。

49军防御的修水防线却没有守住,而且基本是一溃千里。

当时日军101,106这个战斗力并不怎么样的师团在3月20日晚强度秀水(这两个师团在之前的武汉会战中被国军重创,106师团还差点被全歼)。

当时正好是赣北的多雨季节,修水的水位陡然增长了3米,加上修水宽有30多米,防守的国军总数也不少于日军,照常理来说防守1,2天还是有可能的。




--------------这是相当著名的一张南昌会战的油画,作者是日本人,本来是想说明日军坦克部队的英勇无畏。却从侧面说明了东北军49军官兵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画中是南昌会战中日军森田部队(第三十六旅团独立战车第一大队)的松本轻战车中队的故事。其中一辆九四式战车突破中国军队的铁丝网堑壕阵地时,被国军敢死队拼死冲锋后炸毁。此次作战的勇士是105师315旅第一团的12名敢死队员。他们手持集束手榴弹冒着日军坦克和步兵弹雨冲锋到坦克边,将其炸毁。此战中12名敢死队员全部壮烈殉国!

 

结果对岸的49军和79军仅仅防守了几个小时,在日军第一轮约3个小时的炮击以后(还用了毒气弹),49军防线已经崩溃。

尤其日军使用毒气弹以后,49军等部就立即陷入混乱中,官兵一部放弃阵地逃走,余下一部分士兵也失去了抵抗意志,结果自然是全线崩溃

其实当时日军的毒气弹在之前的武汉会战中已经使用过多次,虽然可以造成国军一些伤亡,却不可能有决定性影响(并不是沙林那种神经毒气)。

此次国军事前既没有对毒气弹进攻有所准备(没有防毒面具,有条沾水的毛巾也可以勉强抵挡),被攻击以后从上到下张皇失措只顾后撤,确实有很大的问题。

随后日军强渡的时候,国军防御火力已经很弱,用日军的话来说:当炮兵按计划延伸射击后,步兵一齐进攻,突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

到21日拂晓,日军已经将49军击退,占领了对岸2公里的纵深阵地,还在河上架设了浮桥。不但将两个师团全部运到对岸,甚至还将日军坦克部队也运了过来。

由此,各路日军立即迅速合围南昌,尤其日军坦克部队高速开进。

由于修水防线丢的太快,加上日军坦克部队猛烈冲击,国军第二线的防御完全陷入被动中。固守的部队挡不住日军优势兵力进攻,增援部队又跑不过日军坦克部队的速度。

结果5天以后,日军坦克部队就冲到南昌城下。国军守军拼死抵抗,在日军炮火下伤亡惨重。蒋介石见南昌已经肯定保不住,再打下去就是被日军合围歼灭,下令南昌各路守军迅速突围。

由此,南昌被日军攻陷。

此次南昌战役前后不过10天时间,日军不但攻陷了南昌,还在战斗中造成国军4万多人的伤亡,日军自己伤亡不到1万人,可以说是抗战中期一次相当耻辱的失败。

稍后蒋介石下令反攻南昌,国军各部都向南昌全面进攻。结果国军集中部队狂攻了半个月,虽然造成日军相当的伤亡,但始终不能攻下南昌,国军自身伤亡也相当惨重。

此次南昌会战之所以大败,又损失如此惨重,在蒋介石看来此战失败最重要原因就是49军等部队防御修水阵地不利,仅仅2,3个小时就丢了。以一个军的兵力还占据地形上的优势,却这么快丢掉阵地,这根本就不是战斗力不行。

实战中东北军士兵还是相当勇敢的,甚至组织敢死队去拼日军的坦克,绝对是标准民族英雄。但49军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明显是指挥官指挥失措或者能力不足导致的。

愤怒的蒋介石在南昌会战以后下手令将刘多荃的军衔降为上校,仍然担任49军长一职,要求其待罪立功,才能官复原职!

同时蒋将105师师长王铁汉撤职留任;副军长高鹏云、参谋长秦靖宇相继调离,另派黄埔系将领林耀堂和凌振仓分别继任。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处分并不算重。之后反攻南昌战役中,第79师师长段朗如因为所部伤亡太大,擅自改变进攻方向,被蒋介石下令以贻误军机罪 立即军前正法!

将领的调配和之前士兵的大量伤亡,可以说南昌会战以后东北军49军中就已经没有多少东北籍官兵了,实际已经不能算是东北军了,只是还保留一个番号而已。

 

之后49军又参加了上高会战和第2次长沙会战等战役,期间再次伤亡惨重。

 

1941年11月军长刘多荃升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兼任热河省主席,该军军长之位由师长王铁汉继任(也是原东北军的军官)。

之后该军参加了了第3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49军赴杭州受降,后进驻江苏北部,此时该军除了军长王铁汉还是东北人以外,其他官兵已经和普通中央军部队没有什么区别。

 

49军覆灭于1947年8月,由于东北战局危急,49军被紧急调到东北。可惜生不逢时,正好赶上林彪发动秋季攻势。刚到东北才20多天的49军连高粱米还没吃上几顿,就被黄永胜的8纵优势兵力围歼,49军的79师,105师全部被歼灭。仅仅王铁汉军长本人凭借一口熟练的东北话,谎称被拉来的当地民夫,侥幸脱逃。

 

至于军长刘多荃的结局也勉强算是还可以!

张学良卫队长出身的刘多荃在抗战后期被调离49军军长的位置后,一直得到一些官高却无权的职务。他在1943年4月改任第25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6月任第12战区副司令长官。

内战开始后,刘多荃在1948年1月任华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晋升为陆军上将,为傅作义的副手。

在三大战役失败以后,刘多荃脱离军职逃到香港,后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任了政务院参事,辽宁省交通厅厅长,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不幸的是,在刘多荃回到大陆以后,还留在台湾的长子刘全礼却被怀疑为共产党,以匪谍罪被台湾当局处决!

 

文革期间,为了打倒政敌刘少奇,毛泽东指示江青等人捏造刘少奇的罪名。刘少奇在东北做地下工作时候,曾经在1929年被捕,这自然是最好的一个突破点。

为了制造证据,江青他们把当时在东北军中任上校团长的刘多荃抓捕,逼迫他写出刘少奇叛变的证据。

当时专案组警告他说:你不要执迷不悟,如不老老实实写材料,就绝没有好下场!要老实交代,这对你自己及家庭、子女都有很大关系。

随即专案组没完没了地让刘写,白天晚上不让睡觉,不给吃饭,动辄怒骂呵斥。

 

刘多荃在1929年当年只是一个卫队团长,其实对此事自然是完全不知情,但专案组根本不理会,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制造出证据。

已经是70多岁老人的刘多荃,被专案组关押了折磨了4年之久才得以释放。

期间刘多荃由于被折磨实在无法忍受,已经出现精神恍惚等精神分裂的先兆。最后专案组从刘多荃写的大量材料中摘取并且篡改,稍后整理出了一份所谓刘少奇叛变的证据,然后强迫刘多荃签名。

刘当时实在忍受不了折磨,被迫在资料上签名(不然估计会和其他人一样被折磨死)。

刘多荃出狱之后,于1979年5月至11月两次写出更正材料,说他在1968年写的两篇证明材料都是专案组从我到学习班被监护的整个期间,被逼写的几十万字材料中摘录的,完全是虚构的。

刘多荃198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刘多荃在文革中遭到冲击,但至少还保住了一条命。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死!


 

在敌后几乎全军覆没的51军

第51军军长于学忠留任,1937年4月26日于学忠被任命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该军由甘肃调至江苏淮阴整编,下辖第113师(师长周光烈)和第114师(师长牟中珩)。

 

抗战开始以后,51军参加了徐州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在1938年1月,51军的2.5万人死守蚌埠,和日军3个师团4万人的血战8天,守住了阵地,歼敌9000多人,代价是自己伤亡7000多人。

 

接着51军急调到台儿庄增援,接连攻占韩庄、贾家埠、血战禹王山等要地,完成对日军的合围,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功臣之一。

 

徐州大撤退时,51军被李宗仁安排垫后。垫后任务自然非常危险,51军完成阻击任务以后,该部被数十万日军机械化部队分割切断。好在日军兵力有限,东北军又是在国内作战,有人民的支持。该军在于学忠指挥下分成几股突围,从日军部队之间的无数空隙中从容撤走。此战结束以后,51军受到第5战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传谕嘉奖,于学忠并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这也是东北军几个军长中最高的军衔和职务。

 

之后51军参加武汉会战,之后突进大别山,进入敌后作战。

武汉会战以后,中日两军已经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派出大量部队进入各个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于学忠部也就是其中的一支主力。

1939年2月于学忠被任命为苏鲁战区总司令,统一指挥山东、江苏两省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于学忠手中最精锐的部队就是51军和原属东北军的57军!51军从此开始在敌后的鲁南山区打游击,此时51军军长已经由原114师师长牟中珩担任。

由此,也开始了51军最为艰苦的5年敌后抗战时期。

 

当时山东早已被日军控制,在得知国军正规军主力部队开入鲁南以后,日军立即调动4个师团各一部和一个独立旅团对沂蒙山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

当时51军立足未稳就和数倍日军遭遇,他们利用沂蒙山地形和老百姓的支持粉碎了日军第一次大扫荡。但此战51军伤亡也相当惨重,其中114师新任师长方叔洪在冯家场战斗中阵亡。

之后5年内,由于国内外都知道所谓日军后方控制区的鲁南还有一支数万人的国军正规军存在,这也是让日军大丢面子的事情。

加上51军和57军控制鲁南地域可以随时攻击切断的日军主要交通命脉—胶济线、津浦线和陇海线三条铁路干线以及横贯鲁南的台潍公路干线,对日军有着极大的威胁。

由此,侵华日军高层也受到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一再安排重兵对鲁南国军控制区扫荡,并且派大量部队对该部进行防御。由此,有4个师团的日军长期被51军和57军长期牵制。这个牵制可是真正的牵制,不是八路军那样的牵制。后来经过仔细计算,这5年时间51军和兄弟部队前后造成日军1万多人的伤亡,还歼灭了数千伪军(请注意日军和伪军的比率,八路军的歼敌一般正好相反)。因为51军等部的存在,日军不敢随意调走一兵一卒,并且随时准备应付51军的进攻。由此,大约10万日军被牵制在山东对付51军等部,大大减少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不过也是因为此,51军受到日军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日军在多次扫荡失败后,也制定了在山东必须击破于学忠部的计划。

鏖战数年以后,51军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和日军激战。日军往往以1,2个师团为主力,出动数万部队进行大扫荡。

也许年轻朋友对这些没什么直观的认识,老萨介绍一下。中共从1937年开始在河北省中部建立了冀中根据地,完全控制了24个县,部分控制了20个县,控制区域总人口800万。而此处八路军有正规军6万多人,民兵数万人。当时冀中根据地是发展最好的一个根据地,当时每村都有中共的组织,还有自己的民兵武装。但冈村宁次在1942年组织了一个著名的五一大扫荡,出动日伪军5万多人(其中日军3,4万人),短短不到一个月内就完全瓦解了八路军经营5年之久的冀中根据地。造成冀中八路军正规军损失2万人,余部分散撤出冀中地区。老百姓则被屠杀关押5万多人,地方民兵几乎完全损失,地方中共政权也全部瓦解,也就是就是所谓的无村不戴孝!地道战中日军的大扫荡,也就是说的五一大扫荡!

本来由于冀中有大量八路军和民兵,日军主力都在南方进攻国民政府,留在华北的部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固守要点,不敢随便下乡。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完全被日军控制,此时的日军非常猖狂,几十个人,几个人甚至单个人都敢到处乱窜,等同于自己后方了!

 

人口密集,兵员众多,相对富裕的冀中根据地尚且如此,51军所在的贫穷荒凉的鲁南地区就更别说了。

所以51军损失相当巨大,5年内大量官兵伤亡,连于学忠自己也在1942年底苴县唐王山地区被日军合围,虽然侥幸突围,但于的右臂、右腿都被炸伤。

同时鲁南山区相当贫穷,无法长期保证一支大部队的生存。抗战后期山东大旱,国军士兵没有足够的粮食只好吃树皮草根甚至观音土,营养不良引起的夜盲症、肝腹水等疾病在全军蔓延,非战斗减员不比战斗减员要少。51军的力量在敌后的激战中逐步被消耗。

加上八路军115师和129师在徐向前领导下进入山东,很快占领了一部分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期双方由于互相抢地盘,几乎完全翻脸,前后有过多次交火。如1943年6月于学忠部被日军打出鲁南以后,国军李仙洲部主力奉命收复鲁南控制区。到了鲁南才发现该地区却已经被八路军控制。结果国共双方在鲁西南发生激烈冲突,李仙洲部的被歼灭5000多人,导致其元气大伤,被迫从山东撤走。1942年东北军57军的111师还被万毅拉走投靠了中共。

终于在1943年3月,日军集中日伪数万主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最终大扫荡。此时51军兵力已经十分虚弱,也就只是名义上是一个军而已。

51军官兵还是奋力抵抗,结果该军剩余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两个师中的114师伤亡超过八成,113师损失也极重,师长韩子乾被俘。由此51军已经失去战斗力!

鉴于兵力损失太大,1943年6月,51军和57军残部奉命全部撤出鲁南,转移到鲁西,苏鲁战区也随即撤销。于学忠被免去苏鲁战区总司令的职务,担任国民政府参议院副院长,从此失去军权。

之后51军还参加了豫中会战等战役,后常驻河南,直到日军投降。

 

51军覆灭于1947年1月!该军在参加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中,被山东人民解放军全歼。当时的51军中将军长周毓英、少将副军长韩世儒、少将参谋长李献中等同时被俘。

 

于学忠从苏鲁战区司令位子上退下来以后就失去了军权,成为一个有职无权的国府高官。1949年初于学忠见到国民政府大势已去,决心脱离国府。此时蒋介石安排他去台湾,于没有从命!他和中共地下党联系后,躲在四川乡下隐居。




------------于学忠虽然能力不是很强,却是个相当坚毅的抗战将领,在敌后坚持作战5年之久,为中华民族做了很大的贡献。于个人品质不错,张学良在去南京之前曾经将个人一部分财产交给于学忠保管。张学良被软禁以后,于学忠并没有私吞这笔巨款,仍然还给了张学良家人。

 

建国后,于学忠被周恩来亲自派飞机请到北京,先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闲职,也再也没有得到军权。

于学忠戎马一生,到老也是不脱军人的习惯。晚年他独自住在仅有6平米的北厢房,房内仅一个床头柜、一个单人硬板床,其它什么都没有。 

每天早晨起床,他喜欢把11个孩子从大到小象士兵一样站成一排,然后挨个训话,谁做了好事就表扬,谁做了错事大家都跟着陪绑。

于学忠本人运气也很好,他在1964年文革开始之前病逝,享年74岁。文革期间,于家也遭到红卫兵的抄家和斗争,于家的孩子被迫向周恩来写信,周立即指示给予保护,于家后人才脱险。

可是老将军的后人还是遇到了尴尬。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于学忠的骨灰搁在八宝山烈士公墓。但改革开放以后管理处竟开始向于家催要骨灰寄存费,一年要4千元。没想到这样一个抗日英雄,连占国家一小块地方安息也还是需要交钱。


 

 

扬威异域的53军

53军军长万福麟,该军下辖:第91师,冯占海任师长;第116师,周福成任师长;第130师,朱鸿勋任师长。

由于万福麟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就有投靠南京政府的意思,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很快宣布归顺中央,得到南京政府的信任,该军直到抗战结束基本保持完整。

抗战开始以后,该军和49军一样被调到华北作战,在平汉线以北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线和日军主力遭遇,双方激战数日,53军损失惨重,被迫后撤,进入太行山地区,归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指挥。

稍后53军连接参加了豫鲁皖边区战役,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1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等作战、第2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重大战役。

期间53军给予日军相当的打击,自身也伤亡惨重,大批官兵在战斗中殉国。

1943年,53军作为精锐部队之一被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隶属第20集团军指挥。53军先后参加了中国驻印军打通中印公路的作战、滇西反攻战和中国远征军第2次入缅作战等。

其中攻打日军固守重镇腾冲的主力就是53军的116师。53军和兄弟部队配合花费了127天获得了腾冲战役的胜利,不但突破了日军防守的众多天险和要隘,击破日军精心修建2年的坚固工事,还全歼日军56师团的两个主力联队6000多人(实际就是一个旅团),毙敌旅团长藏仲康美少将在内全部中高级军官100多人。日军这两个联队除了60几名官兵被俘以外,其余全部被国军歼灭,没留一个活口,而腾冲城也被打成一片废墟(当时中国老百姓已经撤出),是当时最完美的一场歼灭作战!

53军之后又连续数次作战,终于和友军合作攻克畹町,将日军全部赶出滇西的中国领土,并且打通了重要的滇缅公路。

可以说,53军为国军在异域扬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时老兵回忆,在缅甸的英美法等白种军人和平民一般都有很强的种族优越感,见到中国军人从不放在眼里。

腾冲战役之后,白人士兵见到远征军士兵往往都是举起大拇指,生硬叫几声:顶好!顶好!

白人平民见到中国士兵和军车更是主动让路,还经常提供粮食和情报,态度上也变得非常有礼貌。

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军调往越南河内、海防、谅山、北宁、富寿等地,接受日军投降。

53军在辽沈战役中的最后阶段被林彪全部歼灭,当时53军116师在之前战斗中已经被解放军歼灭,余部退守沈阳。

而当时长春,锦州已经先后被解放军攻占,廖耀湘西进兵团10多万精锐部队也在退往营口的路上被林彪全歼,沈阳是绝对不可能守住的。而驻扎沈阳的53军残部面对100万东北解放军四面合围,已经失去抵抗的意志。解放军攻打沈阳之前,当时东北国军最高领袖卫立煌已经扔下部队仓皇逃走。

结果解放军发动对沈阳的总攻仅仅几个小时后,已经升任第8兵团司令兼53军军长的周福成下令部队放下武器投降。由此53军全军覆没!

 

53军军长万福麟在武汉会战之后被授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离开了53军,去重庆就任,军长由116师师长周福成接任。后万福麟也基本没有军权,处于赋闲状态。辽沈战役前,万福麟奉命担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匪司令部副总司令,可是上任不过几个月东北就被解放军全部攻占,万又成为光杆司令,狼狈从沈阳乘飞机逃出。

1949年万福麟到达台湾,任国民党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名誉头衔,其实基本处于退休养病状态。1951年7月,万福麟病逝于台中,终年71岁,算是善终。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军人还能死在床上,也是一种幸运!

 

需要多说的一句是,在53军在华北激战被迫后撤的时候,所部116师346旅691团奉命垫后,结果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该团在团长吕正操的率领下投共(吕正操是中共党员),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建立了前面说的冀中根据地。

吕正操建国后被授予为上将军衔,这也是东北军军官在解放军中的最高军衔。吕正操退休后一直担任着中国网球协会主席的职务。而吕正操会打网球,也是在东北军时张学良亲自教他的。



----------------中国远征军包括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53军就是滇西远征军的一部分。当时第二次远征军在缅甸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们和英美两军并肩作战,将缅甸境内日军精锐部队全歼。下面的徽章是现在著名的美军游骑兵部队,注意他的徽章中有青天白日标记,这是因为游骑兵的前身就是和远征军一同作战的美军第5307混合支队。游骑兵为了表示对中国远征军的尊敬,将青天白日徽章放入了自己的队徽中。




 

莫名其妙瓦解的57军

57军军长缪澄流,下辖第111师,师长常恩多;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可以说57军在抗战中的战绩并不比其他任何一支军队要差,其作战也是非常悲壮的,结果却算是莫名其妙!

抗战开始以后,57军的112师也参加了淞沪会战的江阴要塞阻击战。当时国军各部已经从上海蜂拥撤退,日军二十多万大军尾随追击。当时防御京沪一线的部队已经很少,57军就作为一支生力军使用。

结果该军112师在江阴一战中打的极为艰苦,和日军激战中伤亡很大,连师长霍守义也中弹受伤。

稍后,112师退往南京参加了最为残酷的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强攻南京数日,仅仅在南京城下就死伤了7000多人,但国军守军在日军炮火打击下损失也极重。112师671团、673团在南京城北长江一线阵地阻击日军,结果两个团基本被打光了。第112师副师长李兰池在率队冲锋肉搏时,在南京太平门附近中弹壮烈殉国,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殉国17名将军中的1员。

南京战役中112师等同于全军覆没!

 

在112师在长江以南激战的同时,111师在靖江、扬州一线也和日军激战,以重大伤亡阻挡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南京战役以后,元气大伤的57军经过短时间补充,随后又参加了徐州会战,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功臣之一。

徐州会战以后,57军同东北军53军一起开往鲁南,受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指挥,开始在敌后作战。

如果说之前57军是光芒四射的抗日名军,从到达山东以后就开始倒霉了。

除了和53军一样遭受日军多次大规模扫荡以外,53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1939年57军111师师长常恩多秘密加入中共,其部下333旅旅长万毅也是潜伏的中共党员。

1940年开始,日军对鲁南国军控制区进攻尤为猛烈,国军处境艰难,一些不坚定的东北军官兵开始携枪投降日军。57军缪澄流部下也有一部兵力投靠日军,剩余部队在日军扫荡下生存非常艰难。谬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光靠打恐怕不能获胜,可以使用谈判手段来拖延日军的进攻势头,随即派出部下和日军谈判,表面上达成了互不进攻的协定。

结果此事被常恩多和万毅得知,之前常恩多一直被缪澄流整得很惨,他部下4个团中有3个团长都是直接受缪指挥的。常恩多一直计划将部队拉到八路军去,但只要有缪澄流在,这个计划就不可能实现。

此次正好是一个机会,两人联手锄奸,出动部队包围57军军部!结果缪澄流自己命大,他提前得到消息逃走了,只捉住了临潼捉蒋的另外一个指挥官第三三一旅旅长唐君尧。

其实锄奸本没有问题,但这种事情应该首先报告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由于下令如何处理。一个军人作为下级,又怎么能随便出动部队活捉上级?难道又要搞一个西安事变。如果大家都这么搞了,国家的军队还怎么存在?

蒋介石得知此事以后大为震怒!他下令将缪澄流以通敌罪立即撤职查办,还取消了57军的番号,将111师和112师直接由于学忠指挥。缪澄流被于学忠关押在苏鲁战区总部,直到1941年才释放到后方。

由此57军莫名其妙的被解散了!

此次事件还让蒋介石感到57军的事情似乎并不简单,他暗中派出特务进行侦查,发现万毅和常恩多有可能是中共党员。于是蒋介石下密令首先逮捕333旅长万毅!

此时常恩多师长已经因为严重的肺结核卧床不起,继任的111师师长随即诱捕了万毅,将其关押起来。蒋介石后来下手令命令于学忠将通匪罪证确凿的万毅处死,于学忠却认为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一直压着没有将万毅处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蒋介石也没有办法!

大约1年后,日军再次集中19个步兵大队的重兵配合大批伪军扫荡鲁南,国军遭遇严重打击,实力大减,军心也乱了,正是一个好机会。

8月常恩多病情急剧加重,医生认为他顶多能再支持10天。此时万毅得知常恩多快要去世的情况后突然越狱,逃到了八路军控制区。

常恩多决心在死前将111师拉走投靠中共,他首先以留遗嘱为名 将忠心南京政府的111师副师长等人抓捕,接着又派兵将毫无防备的老长官于学忠的苏鲁战区司令部包围,将于学忠活捉。

 

稍后常恩多安排111师的333旅开拔向八路军根据地进发!开拔前晚,111师驻地突降暴雨,伸手不见五指。于学忠说服看守的卫兵将自己释放,随即冒雨逃走,捡了条命!

行军途中,大部分忠心国府的士兵纷纷逃走,最终拉只走了2700多人,由万毅带领进入了八路军控制区。

常恩多在前往八路军控制区的路上病逝在担架中,该部随后被补充了大量的八路军,重新扩充为一个师的兵力,仍然保持111师的番号,由万毅担任师长。万毅由此也被重用,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也是东北军将领中仅次于吕正操的第二高军衔。



-------------曾经强大的57军最终被自己人搞垮了!51军和57军被打出山东以后,国军仅在山东有约2万分散开的游击部队,山东民间大部分被八路军控制。抗战结束后解放军几乎控制了整个山东,这也是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原因。


 

蒋介石知道111师叛变以后极为愤怒,他下令将111师剩余的331旅旅长孙焕彩升任111师师长,着手重建该师的工作。

结果331旅还没来得及招兵买马,就被山东八路军主力在3个月连续进攻三次,不但丢掉了地盘,还几乎全军覆没。

 

111师残部和112师之后还参加了豫西鄂北抗日会战等多次战役,被合编为12军,军长由原112师师长霍守义担任,直到抗战结束。

内战开始以后,12军军部和111师在津浦路中段战役被解放军全歼,军长霍守义,师长孙焕彩全部被俘。

残存的112师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地点是河南永城东北地区,师长于一凡被俘。

由此原57军完全被解放军消灭!

 

57军军长缪澄流被关押近一年时间以后送到后方,他一再向蒋介石解释自己并非投敌,而是利用和平谈判缓解日军进攻而已。缪辩解如果自己要投敌的话早就拉部队走了,怎么可能还同时和日军作战呢。蒋介石虽然表示一定程度上理解缪澄流的话,但两国交战却私下谈和平,在老百姓看来不是通敌又是什么呢?如果继续任用缪澄流,又怎么应付舆论的压力?

由此缪澄流虽然没有被枪决,但再也没有受到重用!

直到1949年移居台湾之前,缪一直担任无足轻重的幕僚,参谋等职务。

1990年缪澄流在台湾台北病逝,享年94岁!

 

 

被当做叛徒的67军

 

67军军长王以哲被杀后,军长由吴克仁继任,下辖:第107师,金奎壁任师长,第108师,张文清任师长。

67军是东北军的主力军,战斗力不亚于105师,装备精良,兵员素质很高。

照常理来说,67军的抗战成绩应该不比其他几个东北军部队要差,但他们却是最悲惨的一支部队。

该部也是在77事变之后去华北作战。当时华北前线已经非常吃紧,67军接替败退下来的29军防线,67军在沿子牙河阻击日军中岛今朝吾师团,几次战斗以后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也阻挡日军的进攻脚步。

接着67军又增援献县,邯郸,都作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殿后部队,同日军精锐土肥原师团血战数场。

虽然战绩还算不错,但当时吴克仁认为华北抗战中军阀部队太多。这些军阀部队都为自保,不是真心抗战,在67军要求支援的时候军阀部队往往隔岸观火,怕损失自己的力量。

吴克仁认为这种战场没法继续作战,要求率部去上海参战,很快被蒋介石批准。

结果67军在1937年10月赶到上海时候,正好遇到淞沪会战末期的国军大撤退。

当时国军蜂拥从上海撤走,一部已经陷入混乱中。而日军从国内新调来的精锐主力军第6、第18、第114等3个师团及第5师团之国崎登旅团在金山卫登陆,试图迂回国军后方,将国军40多万人全部包围在上海歼灭。

67军此时接受的就是阻挡日军进行迂回的主力部队,这也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人物。具体任务是防御松江城,当时蒋介石手令是必须防守3天。

67军赶到松江的时候,就看到淞沪会战的惨烈。当时防御松江的为刚刚从前线撤下来的43军郭汝栋部。由于之前的激战,43军剩余可以作战士兵仅剩500多人,等于从一个军打成了半个团。

 

于是67军就是独立在松江城内和日军主力激战了3天,因为日军兵力火力强大,又是最精锐的甲种一流师团(其中第6师团号称日军精锐中的精锐),67军遭遇了极重的伤亡。

防御第一天,67军虽然在松江外围击退日军的进攻,但107师在后来大屠杀元凶谷寿夫第6师团优势兵力打击下损失很大,两个旅长中319旅旅长吴骞负重伤,321旅旅长朱之荣牺牲。

第二日,日军集中兵力打了整整一天,才勉强击溃107师残余部队,并且开始和108师在松江城外激烈交火,

第三日,107师伤亡殆尽,基本失去战斗力,残部退到松江城内。日军在松江城外和108师血战一整日,双方都有严重伤亡。其中108师中曾经是东北军少壮派的322旅旅长刘启文壮烈将军殉国,日军击破108师阻击,一举突入松江城下,还从三面包围松江。

108师剩余的324旅在旅长夏树勋指挥下仍在顽强抵抗,拼死阻击日军进攻。打到夜晚,日军冲入松江城内,324旅和其激烈巷战,眼见守不住了!

虽然67军损失严重,但阻击日军大部队3日的命令已经基本完成。吴克仁随即下令全军剩余部队立即从没有日军的北门突围。

实事求是说一句,如果67军没能在松江坚守这三天,恐怕还会有更多的国军部队在上海被日军合围歼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放手三天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当晚吴克仁率领部队退出松江城,撤退中一部士兵被打散。67军残余部队赶到苏州河时却发现,必经之路的苏州河大桥已经被日军飞机炸断。


-------------淞沪会战几乎将蒋介石的中央军主力打光了,战斗激烈无比的进行,每小时都有大量官兵阵亡。就是这样,双方拉锯了3个月之久,终于将日军的战略方向改变,从而决定了日军在中国的必然失败。下面是被打的千疮百孔的上海建筑





 

无奈之中,吴克仁下令全军涉水过河。

苏州河有40,50米宽,水流湍急,所以涉水并不容易。

就在67军官兵缓慢涉水渡河期间,突然日军一支先锋部队冲入河边,向河中猛烈射击。

吴克仁军长当场中弹落水,随即被河水冲走。虽然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尸体,一般认为是肯定阵亡殉国了(苏州河通黄浦江,遗体很可能被冲入长江,冲入大海,自然无法找到)。

 

此战中67军由于被日军三个主力师团四面围攻,几乎全军覆没,除了吴克仁军长殉国以外,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以及绝大多数的营、连、排长都牺牲,319旅旅长吴骞负重伤。107师伤亡超过9成,108师也过半。

 

除了官兵伤亡殆尽以外,吴克仁更是一个中将军长,也是淞沪会战中阵亡最高级别的军官。一个军长在上海殉国,本来应该大肆表彰。

不过悲剧出现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无数情报和留言很快传出来,最后国内国外一致认为吴克仁部在日军包围以后,吴亲自率部叛变投敌。这个说法传的非常广,连各国驻华大使也都很清楚。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67军残部在撤退路上叛变,蒋介石亲自派人将该部缴械才得以制止,吴克仁却率兵投敌去了。

总之,当时所有人都相信这种说法,蒋介石似乎也听信了这种说法,加上吴克仁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确实值得怀疑。

不过蒋介石还是算相对稳重,没有直接将吴克仁定为叛徒,只是宣布其失踪,同时认为67军突然溃退,使得上海守军在撤退中遭受极大损失,算是作战不利!

加上此时67军几乎伤亡殆尽,其中107师全军覆没,根本无法重建,稍后将该师余部全部编入108师。两个师合编以后,兵力仍然也只有满员的3,4成,实在也无法重建该军。蒋下令取消该军番号,107师番号也取消,108师师长由张文清担任,并入中央军王敬久的25军。

由此67军被瓦解!

虽然蒋介石表面没说吴克仁投敌一事,不过他显然是相信了这种说法。因为在之后的南昌会战中,国军发表给各战区的情报中说:确迅原东北部队67军军长吴克仁,在我大军撤离上海后,已率部叛变投降日军,此次侵占南昌之伪军,即是吴克仁亲自指挥所部,为日寇前导。

后来被证明进攻南昌的伪军中并没有吴克仁,这个情报是误传的。

67军部队108师之后跟随25军参加了多次战役,包括第2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湘粤赣边区作战、赣西追击战等,转战四方!

108师师长张文清在1940年升任25军军长,108师还参加了著名的皖南事变。该师是对新四军包围部队的一部分,而叶挺将军也是向108师投降的。

内战中,108师归黄百韬第7兵团统领!结果1948年11月,108师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全歼于江苏邳县碾庄地区。

 

至于吴克仁军长,由于一直被认为是叛变。所以虽然是抗战中阵亡八个军长中的一个,也是国军抗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却始终背着叛徒的名字。

当时所有阵亡国军官兵灵位都被供奉在忠烈祠中,只有吴克仁的灵位始终没有被迁入国府的忠烈祠。

直到89年,在吴家子女的一再要求下,吴克仁将领的灵位正式进入忠烈祠,并且举行了祭祀仪式,为其恢复了名义。50年后,吴克仁将军英灵终于可以得到安息了!

 

--------------------------台湾的忠烈祠,里面供奉着抗战中所有殉国将士的牌位,吴克仁将军的牌位也在其中。

 

东北骑兵军

东北骑兵军被改编为骑兵2军,仍然是何柱国担任军长,下辖骑兵第3师,师长徐良;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骑兵第6师,师长刘桂五。

骑兵在一战之前是各国军队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不过到了一战中后期,由于速射武器的大量装备部队,骑兵的作用已经大为降低。

由于骑兵目标大,又不可能有坦克一样的装甲防护,极容易被地方速射火器大量杀伤。当时2,3挺重机枪构成的火网,足可以打死数百名冲锋的骑兵!

进入二战以后,各国的骑兵部队已经不作为正规战使用,主要用作侦查,袭扰,破坏等特种作战。骑兵的位置被装甲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摩托化部队取代!日军在华的骑兵也没有作为攻防主力使用。

所以骑兵2军总体在抗战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何柱国的骑兵2军抗战后接连参加了太原会战中的晋北战役和忻口战役,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日军重炮和机枪火力打击下仍然伤亡很大。如在9月下旬在山西井坪镇一役中,骑兵第2军主力和日军遭遇,双方恶战一场,骑兵2军损失很大,被迫撤退。

战后骑兵3师恢复了一些元气,但骑兵4师由于伤亡太大,且没有战马补充,被改编为第24步兵师,退出了骑兵2军的编制。

之后骑兵3师还陆续参加了很多的战役,战绩一般,没有太多值得说的地方。反而也属于骑兵2军的骑兵6师倒是很值得一说!

 

骑兵6师在抗战开始奉命加入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进入绥远作战。骑兵6师师长就是当年临潼捉蒋的刘桂五将军。

他的骑兵6师在绥远草原荒漠上和日军鏖战了8个月,阻挡了日军绥远军团的步伐。战斗中刘桂五利用绥远地广人稀的特点,使用骑兵部队长途奔袭,灵活机动,导致日军四处挨打无法还击,造成日军相当的伤亡。

1938年3月,为了配合傅作义部反攻绥远的作战,瓦解日军从绥远南下对山西的进攻,马占山率领骑兵6师为主力的挺进军部队翻越大青山,一下子突入敌人重兵布防的绥远后方。骑兵6师等部从日军背后发动攻势,乘虚攻占凉城,河口,托克托等地,生擒伪蒙古军骑四团团长门树槐,随后骑兵6师还攻占萨拉齐火车站,活捉伪蒙康王(后作为俘虏送归重庆),完全切断了日军运输动脉平绥铁路。

4月15日,马占山率领骑兵6师等部一举逼近日军的老巢张北。后方控制中心被国军攻击,加上运输线被国军切断,日军慌忙中停止了晋北的进攻战,从前线和后方调动4个师团主力迎击(兵力是骑兵6师的10倍)。双方激战五昼夜,骑兵6师给日军以重创,但自己伤亡也很重,被迫入武川,以待整军再战。

鉴于骑兵6师威胁太大,日军绥远军团高层认为需要集中兵力将其消灭。随即暂缓了南下攻打山西的计划,集中大量摩托化部队追击骑兵6师,并且出动大量飞机作为空中支援。

骑兵部队自然不是摩托化部队的对手,东北挺进军被迫向后方撤退。

刘桂五见情况紧急,主动要求率部断后。

骑兵6师和日寇摩托化部队激战数日,阻挡了日军追击的势头

但22日,马占山的司令部及警卫部队在包头附近渡河时,突然与日寇坂仓混合旅团摩托化部队的100多辆汽车,70多辆装甲车以及1000多步兵遭遇,情况极为危急。

刘桂五急忙调动骑兵6师剩余部队冲破日军合围,营救马占山。

结果在刘桂五的奋力进攻下,马占山和司令部侥幸突围成功,但刘桂五和身边一部骑兵却被日军合围。刘桂五立即指挥部队突围,由于骑兵目标大,他下令分成各小股突击。

刘本人是东北军中有名的神枪手,他在飞奔的马上使用两把手枪连续击毙多名日寇。但突然一发炮弹打来,将刘将军心爱的战马“草上飞”当场打死,刘自己也受了重伤,从马上摔落,身边几个骑兵卫士也全部阵亡。

远处的骑兵6师士兵发现刘师长中弹落马,急忙赶来营救。可是日军此时也发现被炮击中的那个国军军官可能是一个高级军官,就想将其生擒。所以日军并没有继续对刘桂五所在位置炮击,而是组织密集火力阻击冲上来营救的骑兵6师士兵。

眼见自己的士兵为了营救自己,一个个在日军机枪重炮火力中倒下。重伤的刘桂五一面大喊:你们别过来,不要管我,自己突出去。一面用最后一点力气举起手枪,开枪自尽,壮烈殉国,年仅36岁。

得知刘桂五牺牲以后,马占山痛哭流涕,冒死带领残部奋力杀了回来,终于抢到了刘桂五的遗体。

由于当时日军进攻猛烈,马占山部也随时可能被歼灭,实在无法将遗体带走,就将其埋在了一个隐蔽的乱石堆上。

此战日军伤亡近1000人,被击毁20多辆装甲车,但骑兵6师也几乎全军覆没,主力伤亡殆尽,马占山警卫部队也有惨重损失。




-----------------刘桂五将军的头颅据说还被保存在日本。相比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刘桂五将军,孙铭久,白凤翔,鲍文樾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先烈们的鲜血。

 

更令人悲愤的是,日军随后发现了埋葬刘桂五将军遗体的乱石堆。为了邀功,日寇竟然毫无人性的将遗体的首级斩下,送到了后方(至今没有找到首级)!

此战后,马占山派人再次找到刘桂五的埋葬处,万分悲痛的将这具没头的遗体运回西安隆重安葬。在西安,国共两党联合委他举行追悼会,安葬时刘桂五的遗体是用假面首与遗体合为一体。

蒋介石当时也不念旧恶,亲手为这个当年捉他的刘桂五写了挽联。

 

为表彰刘桂五英勇殉国,国民政府特追赠刘桂五为陆军上将!

参与临潼捉蒋的众多将领中,只有刘桂五将军壮烈殉国,至于孙铭久,应德田,白凤翔等人更是先后当了汉奸。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军方面认为大量保持过时的骑兵部队已经没有必要,随即取消了骑兵第2军的番号,由此骑兵第2军寿终正寝!

 

至于骑兵2军军长何柱国,在1941年5月6日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1月5日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

抗战期间,何柱国同中共走的很近。他在晋西北、陕甘宁、豫东、皖北等地与贺龙、彭雪枫等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寇。还曾经两次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热情欢迎接待。

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何柱国被任命为东北行辕参谋长,可还没有上任就突然感染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从此退役在杭州的家里养病(一种说法是何柱国在宴会中喝了劣质酒或者毒酒导致失明,但目前为止没有明确说法),当时何不过48岁。俗语说说宁瘫不瞎,瞎是最痛苦的一种残疾,何柱国将军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1946年春,何柱国特地赶往美国治疗,结果经美国几位著名的眼科专家会诊,确认是被专门摧毁视觉神经的毒物影响所致,视觉神经已受到严重破坏,无法治疗。

之后何柱国又多方治疗,却始终没有复明!

1949年他拒绝了蒋介石要求他去台湾的命令,继续在杭州隐居。建国后,何柱国先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名誉职务。

可惜何柱国晚年的日子也不是很顺利。虽然双目失明,何仍然心忧国事!

在1957年大跃进开始之前,何就直言老百姓粮食不够吃,不能乱折腾;还说应该完善中共提出的选举制度,结果被打为右派。

至于右派会是什么个情况,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基本就是当了20年的二等贱民!

何柱国本人因为这个右派的帽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只是由于身有残疾没有像刘多荃一样被长期关押!

1978年春,浙江省委为何柱国甄别平反,并恢复了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

1985年9月3日何柱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其他

除了以上这些人物以外,再多说几个人。

 

本文经常提到的张学良手下的特工头子黎天才下场也很凄凉。

之前戴笠为了瓦解东北军的特工系统,使劲一切手段试图收买黎天才,黎不为所动。

整个西安事变中,黎天才在东北军中的特工工作是相当成功的,几乎让军统中统毫无察觉,算是比戴笠还胜出了一筹。

至于张学良也对黎天才非常信任!张学良飞往南京之前,特地向黎天才交代了一些事情,并留下一份绝密的电码,只能由张黎两人联系使用。

可惜黎天才本人却并没有什么好结果,张学良到南京就被软禁。黎天才在张到南京的几天后亲自飞往南京,随后立即被戴笠软禁,一致被关到抗战结束才给予释放!

据说此次释放还是因为戴笠本人能够理解黎天才,为黎说了不少好话。戴笠曾经对部下说:黎天才忠心张学良并没有错,这说明他是真正优秀的特工。我们搞特工的第一重要的就是忠心。

被释放以后,黎天才自然知道东北军早已分裂,谍报网也不再存在。和军统中统很多老特务一样,黎完全脱离政治,留在上海,靠各种临时职业为生。

在上海沦陷前,对黎天才的能力非常欣赏的戴笠曾经邀请其加入军统,担任政治总教官一职,但被黎断然拒绝。戴笠表示黎天才是特工界的高级人才,绝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必须将其带走。

黎天才对戴笠说:我顶天立地做个人,无论如何不会做汉奸。你们在上海潜伏这么多人,我什么时候做汉奸,你们可以随时打死我。

上海沦陷期间,军统叛徒李士群,丁默邨创建了汪伪政权的特工组织,也曾经邀请老前辈黎天才加入,黎一样拒绝。其实以黎的能力如果愿意做汉奸,地位绝对不会比李,丁两人要差。

期间,黎天才始终没有正式职业,生活过的非常艰辛。



-------------黎天才本人精明强干,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的结局也很不好。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至少他没有投降日寇,也算是民国历史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而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居然在日寇已经陷入绝境的1943年还投靠汪伪政权,做了一个小汉奸。

 

抗战胜利以后,黎天才仍然以开小店为生,在1948年逐步和中共地下党联系。

黎天才旧部很多,他作为中间人使得中共地下党和上海很多军统中统特务联系,为中共攻取上海起到了一些作用。

 

建国以后,黎天才暂时没有受到冲击,还被特邀为静安区人民代表,任区抗美援朝支会副主席。

但在1955年5月,黎天才突然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实际是受潘汉年案件的殃及)。由于历史上黎天才曾经背叛过中共,出卖过李大钊,被定为叛徒反革命。好在当时还没有文革时期那么疯狂,上海市检察院认为黎天才有立功表现,没有将其处死,判处了无期徒刑。1961年,这个特工界的风云人物在狱中病死,享年61岁。

后来很多学者认为,黎天才虽然在1928年背叛了中共,但其后来在张学良身边仍然站在中共立场做了很多事情,也和中共地下组织有联系,是促进张学良下决心进行西安事变的重要因素。

黎对中共是有贡献的,并不能以一句叛徒来定义的。

1981年上海市地方法院撤销对黎天才的原判,予以平反。(改判书的大意为: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对李渤海(黎天才的原名)历史上的问题按既 往不咎的政策对待,重新审理判决,改为撤销原判,按起义投诚人员对待。

 

参与捉蒋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唐君尧,一个是白凤翔,另外还有个在背后出谋划策的鲍文樾!

唐君尧为人耿直讲义气,此次捉蒋也是奉命行事,蒋时候也没有处分他。

唐本人能力一般,在抗战中长期在57军担任旅长一职(本来是105师,也就是49军的旅长),也有一定的战功,但并不突出。

抗战结束后,唐君尧也没受重用,担任青岛港口运输司令等边缘职务,后被任命为辽北保安副司令,在辽沈战役的沈阳战役被俘,编在解放军军官教导团。

1949年唐君尧回到青岛,1951年只身赴香港(还算他聪明,不但恐怕就是黎天才的下场),1967年8月在香港去世。

 

相比唐君尧后期的平淡,白凤翔则不同,他本来是土匪出身,抗战后进入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也算是和老朋友刘桂五并肩作战。可以白凤翔正好跟刘桂五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白凤翔部以骑兵为主,通过爱国青年参军和收编伪军,逐步发展到近万人。

1939年白凤翔部甚至挺进到日军控制的察哈尔省腹地。日军认为白凤翔部是很大的危险,数次出动重兵试图将其围歼。

最终在1940年白凤翔部被日军包围在绥远西部,余部经过激战后一部分突围,一部分被消灭,白身边只剩1000多人,白凤翔自己也受了伤。此时如果不投降难免被日军消灭,相比开枪自尽殉国的刘桂五,白凤翔犹豫再三,终于决定先投降以自保。于是白率部向日军投降,并被封为伪东亚同盟军司令。

投降以后,白凤翔又招降了一些晋绥军残部,将兵力扩充到2000多人,分别为骑兵第3、4、5、6师,驻扎绥远固阳。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白凤翔认为日军必败无疑,开始考虑反正。军统戴笠也派出部下特工和白凤翔联络!就在白决定起事之前,由于部下泄密,白凤翔在1942年被日本人下毒害死,所部只有两个2师反正成功,其余都被日军解散和拆分。

相比处于困境被迫投降稍后又觉悟的白凤翔,张学良身边头号智囊,支持捉蒋的东北军总参议鲍文樾更是可耻。

他在抗战开始仅仅2年后就直接投降日寇,担任汪伪政府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代理军政部长,河南省省长等高级职务,是著名的大汉奸之一。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鲍文樾因汉奸罪被捕,判处死刑。好在当时权倾一时的傅作义多次为其说话,加上鲍文樾在1943年以后帮助军统做了不少事情,最终被改判处无期徒刑。

之后鲍文樾被关押了30年,最终在1975年因为年龄太大被台湾当局释放(当时84岁),鲍出狱5年后在台北去世!


可以说,蒋介石履行了很久之前在王曲对东北军的承诺,让他们在抗日战场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确实是成功的打回老家去,收复了失土。唯一的不同就是东北军并没有作为一个集团使用,也再也没有东北少帅这一号人物存在了!

 

由此,东北军的结局说完了,下一篇就说说十七路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