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童悦:太极拳的步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51:20

太极拳的步法,求其轻灵、稳健,提脚不蹬,由脊背之气将脚提起,落脚无声,用丹田之气使脚平松落地,如猫行虎步,松起松落,似沼泽跋涉、陆地游泳,更像是太空行走,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其具体操作如下。
  
  1.左右脚的虚实转换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转换
  上步时,如上右脚,右脚在后脚尖提起,运往前脚跟处落地,在此过程中须将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左脚,此时左脚为实脚,右脚为虚脚,骨节脱开,筋腱放长,胯关节松沉,腰关节放松,命门向前走到极限变成前折,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左脚跟上,然后提起右脚。右脚如何提,这是步法中的关键,可以概括成三点:提脚、运脚、落脚。酷似书法中的起笔、行笔、落笔,按照祝大彤老师的说法就叫做“实中实,虚中虚”。我的理解是,提右脚之前,左脚再松一次,脚下产生无穷的弹力,内气直达脊背,气贴脊背,利用脊气将右脚轻轻提起,从右脚尖离地开始,实胯托着虚胯将右脚前送到位,到脚平松落地为止,在虚实的转换中腰脊由前折变为后叠,脊气将虚脚提起,丹田气将虚脚平松落地,完成虚实转换。
  总起来说,虚脚要虚净,不要挂力,实脚要实足,全身重量落在实脚上。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实脚跟上,形成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当然在“实中实”、“虚中虚”的操作中,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完成的,或者说是在意念的指挥下由松来完成的。虚脚的提起,不是靠躯体的前倾、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而是靠脊背之内气将虚脚提起。这就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体现了“意气换得灵”的虚实转换,而不是用力转换。
  
  2.腰脊的运动轨迹
  在虚实脚转换的过程中,腰脊的运动轨迹由腰的前折(前凸)变为腰的后叠(后凸)。拳谱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往复”可以理解为前进、后退,“折叠”可以理解为前折、后叠。在脊柱这个系统里,腰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无论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全由命门来控制。上步时,腰脊先前折(命门前凸),尾闾接近前脚跟,随着虚腿的前移腰脊渐渐由前折变成后叠(命门后凸),这就叫先折后叠;退步时与上步刚好相反,腰脊是先叠后折。其变化就像阴阳鱼,此消彼长,相互协调,互为根基。正是由于腰脊的变动,才使太极拳的身形不断变化,手、脚不断移动。身形的变化、四肢的运行,必须以腰为主宰,腰的主宰也不是以力主宰,而是用意、气来主宰。
  
  3.上下相随,其根在脚
  拳谚曰:“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领顶,两手空松转。”拳经曰:起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行拳的每一动,先是脚下的阴阳变化,继而引起腰脊的虚实变化,再由腰脊来主宰,带动四肢运动。太极拳的运行过程,说到底就是虚实转换的过程,也就是身体重心在两脚上虚实转换的过程。人体的重心就在尾闾,重心随着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化,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当左足为实足时,尾闾就坐在左足跟,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的全过程是这样的:当某一动作到达极点要转换下一个动作时,手不能乱动,首先要虚领顶劲,然后松脚,脚底一松不仅产生了一个反弹力到达脊背来控制虚脚,同时身体重心也像水一样流到另一脚的脚下、钻入地心,从而改变了重心。重心的改变是渐变的,是节节贯串的,是像水一样的流变,绝对不能突变、顿变。这就说明运动的根源在脚,上下相随也是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