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曲甩脂机怎么样:初级会计实务 WORD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1:41:19
初级会计职称目录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初级会计实务》电子书[word版] 1
第一章  总论 2
第一节  会计概述 3
第二节  会计要素 6
第三节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12
第四节  会计凭证 17
第五节  会计账簿 29
第六节  账务处理程序 48
第七节  会计电算化 52
第二章  资产 58
第一节  货币资金 60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66
第三节  应收及预付款项 69
第四节  存货 75
第五节  长期股权投资 95
第六节  固定资产 101
第七节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116
第三章  负债 124
第一节  流动负债 124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149
第四章  所有者权益 154
第一节   实收资本 154
第二节  资本公积 159
第三节  留存收益 162
第五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165
第一节  收入 165
第二节  费用 186
第三节  政府补助 190
第四节  利润 197
第六章  财务报表 204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205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206
第三节  利润表 214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217
第五节  综合举例 220
第七章  成本核算 250
第一节  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251
第二节  生产成本的核算 254
第三节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265
第四节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274
第五节  产品生产成本分析 285
第一章  总论
本章知识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等基本概念,以及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常用会计科目等相关内容,阐述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意义、种类和基本样式等簿记基本知识,并介绍了几种主要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等会计基础工作方法。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对象。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是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内容。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三是会计科目及账户的概念、设置和结构。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四是会计凭证的概念、分类和填制。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五是会计账簿的概念、种类、结构和登记。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六是账务处理程序。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
七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因此,人们在不断革新生产技术的同时,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从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会计就是这样产生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并随着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总结出如下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今天,人们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的这两项基本职能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的职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简单的计量、记录,以反映为主;而在生产力水平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的今天,记账、算账、报账已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发挥会计的经济监督作用便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可从如下两方面对会计的基本职能展开分析。
(一)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业务,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5)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会计核算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确认是运用特定会计方法、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的会计程序。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
计量是确定会计确认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会计程序。
记录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的会计程序。
报告是指在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是对其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及其财务状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即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要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主体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上述两项基本会计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要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除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计划组织以及绩效评价等职能。随着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会计的职能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通过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特点,可以看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会计是为决策提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区别于其他管理,如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等,会计不直接处理供产销、人财物等业务工作,而是处理能用货币反映的这些业务活动的信息;会计核算与统计、业务核算不同,它主要利用货币计价,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特点。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前已述及,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从宏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从微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一个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因此,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各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而具体到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又有较大差异。即便同样是企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金融业等也均有各自资金运动的特点,其中尤以工业企业最具代表性。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为了从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材料、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经营管理中必要的开支等,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中的垫付资金、偿还有关债务、上交有关税金等。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以及资金的退出三部分,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可参见图1—1。
 
图1—1工业企业生产活动资金运动示意图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人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发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等,构成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便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个阶段,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资金投入,就不会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上述资金运动呈现出显著的运动状态,同时也具有某一时点上的相对静止状态。仍以工业企业为例: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量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它们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供应、生产、销售等阶段)和不同方面(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及货币资金等),我们称之为资金占用。另一方面,这些经济资源的取得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包括来自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或是债权人提供的借款等,我们称之为资金的来源。从任一时点上看,资金运动总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企业的资金在任一时点上均表现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第二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为了具体实施会计核算,需要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是由哪些部分所构成的,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合理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清晰地反映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前已述及,资金运动具有显著运动状态和相对静止状态,在相对静止状态,企业的资金表现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方面,其中资金占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资产,资金来源又可分为企业所有者投入资金和债权人投入资金两类。债权人对投入资产的求偿权称为债权人权益,表现为企业的负债;企业所有者对净资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的所有权称为所有者权益。从一定日期这一相对静止状态来看,资产总额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合计必然相等,由此分离出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项表现资金运动静止状态的会计要素。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项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营运,将发生一定的耗费,生产出特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产品销售后获得货币收入,收支相抵后确认出当期损益,由此分离出收入、费用及利润三项表现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收入、费用及利润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因而这六项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具体来讲,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如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都属于企业的资产。此外,像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等,也都属于资产。
(1)资产的特征。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产都应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企业通过收回应收账款、出售库存商品等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也可通过对外投资以获得股利或参与分配利润的方式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按照这一特征,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就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1—1】某企业的某工序上有两台机床,其中A机床型号较老,自8机床投入使用后,一直未再使用;B机床是A机床的替代产品,目前承担该工序的全部生产任务。A、B机床是否都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A机床不应确认为该企业的固定资产。该企业原有的A机床已长期闲置不用,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不应作为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②资产是为企业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企业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资产。
【例1—2】甲企业的加工车间有两台设备。A设备系从乙企业融资租入获得,B设备系从丙企业以经营租入方式获得,目前两台设备均投入使用。A、B设备是否为甲企业的资产?
这里要注意经营租入与融资租入的区别。企业对经营租入的B设备既没有所有权也没有控制权,因此B设备不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而企业对融资租入的A设备虽然没有所有权,但享有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权利,即拥有实际控制权,因此应将A设备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③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也就是说,资产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未来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不能作为资产确认。
【例1—3】企业计划在年底购买一批机器设备,8月份与销售方签订了购买合同,但实际购买行为发生在12月份,则企业不能在8月份将该批设备确认为资产。
(2)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对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及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例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1)负债的特征。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例如,企业赊购一批材料,材料已验收入库,但尚未付款,该笔业务所形成的应付账款应确认为企业的负债,需要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现金或银行存款来清偿。有时,企业可以通过承诺新的负债或转化为所有者权益来了结一项现有的负债,但最终一般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②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也就是说,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例如,购置货物或使用劳务会产生应付账款(已经预付或是在交货时支付的款项除外),接受银行贷款则会产生偿还贷款的义务。只有源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上才有可能确认为负债。所谓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对于企业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如企业的业务计划等,并不构成企业的负债。
(2)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其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负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人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利润三项。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
【例1—4】企业出售和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收入以及出售不需要的材料的收入是否应确认为企业的收入?
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并非企业的日常活动,这种偶发性的收入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作为营业外收入确认。而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实质上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要的材料的收入也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的收入,因此应确认为企业的收入,具体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以工业企业为例,一定时期的费用通常由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构成,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三项。
【例1—5】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是否确认为企业的费用?
处置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损失,虽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和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因此不应确认为企业的费用,而应确认为营业外支出。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费、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例1一6】企业当期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以及处置固定资产、债务重组等发生的利得或损失,均属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就会计原理或基础工作规范而言,各类单位基本相同,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由此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设置及其定义与企业有所区别。行政事业单位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类似企业的利润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上,以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为例,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人款项、应付款项、应缴款项等;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
同时,在具体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上,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还有些区别。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行政事业单位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等。
二、会计等式
如前所述,六项会计要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它们在数量上存在着特定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它是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如前所述,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来自债权人的借人资金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效益的积累,分别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资产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实际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同一时点上所表现的不同形式。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而权益则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资产来源于权益,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下面通过分析A企业1月份发生的几项经济业务,说明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变动的方式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例1—7】A企业收到所有者追加的投资50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银行存款增加了500000元,即等式左边的资产增加了500000元,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也增加500000元,因此并没有改变等式的平衡关系。
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例1—8】A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所欠B企业的货款20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即资产减少了20000元,同时应付账款即负债也减少了20000元,也就是说等式两边同时减少20000元,等式依然成立。
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左边即资产内部的项目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资产的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例1—9】1月15日,A企业用银行存款80000元购买一台生产设备,设备已交付使用。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80000元,但同时银行存款减少了80000元,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内部发生增减变动,但资产总额不变。
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右边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或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此增彼减,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等式右边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例1—10】A企业向银行借入100000元直接用于归还拖欠的货款。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应付账款减少了100000元,同时短期借款增加了100000元,即企业的负债内部发生增减变动,但负债总额不变。
【例1—11】A企业经批准同意以资本公积10000000元转增实收资本。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资本公积减少了10000000元,同时实收资本增加了10000000元,即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内部发生增减变动,但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要复杂得多,但无论其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动,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亦即会计等式的平衡)。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确定企业一定时期的盈利水平。
广义而言,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能等于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第三节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
1.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这项会计要素仍显得过于粗糙,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例如,所有者需要了解利润构成及其分配情况、了解负债及其构成情况;债权人需要了解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有关指标,以评判其债权的安全情况;税务机关要了解企业欠交税金的详细情况,等等。为此还必须对会计要素作进一步分类,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应付账款”科目按债权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付账款的具体对象;“原材料”科目按原料及材料的类别、品种和规格等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各种原材料的具体构成内容。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
2.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复式记账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记账凭证是确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记入何种科目以及分门别类登记账簿的凭据。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助于成本核算,使各种成本计算成为可能;而通过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的核对,又为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提供的及时性,财务报表中的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并根据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余额填列。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
1.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遵循下列原则:
(1)合法性原则。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及业务种类等不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亦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
2.常用会计科目
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一般是从会计要素出发,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六大类。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表1—1所示。
表1一1    会计科目参照表
顺序号 名称 顺序号 名称
 一、资产类  应付账款
 库存现金  预收账款
 银行存款  应付职工薪酬
 其他货币资金  应交税费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付利息
 应收票据  应付股利
 应收账款  其他应付款
 预付账款  代理业务负债
 应收股利  预计负债
 应收利息  递延收益
 其他应收款  长期借款
 坏账准备  应付债券
 代理业务资产  长期应付款
 材料采购  未确认融资费用
 在途物资  专项应付款
 原材料  递延所得税负债
 材料成本差异  三、共同类
 库存商品  衍生工具
 发出商品  套期工具
 商品进销差价  被套期项目
 委托加工物资  四、所有者权益类
 周转材料  实收资本
 存货跌价准备  资本公积
 持有至到期投资  盈余公积续表
顺序号 名称 顺序号 名称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本年利润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利润分配
 长期股权投资  库存股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五、成本类
 投资性房地产  生产成本
 长期应收款  制造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  劳务成本
 固定资产  研发支出
 累计折旧  六、损益类
 固定资产减低准备  主营业务收入
 在建工程  其他业务收入
 工程物资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  投资收益
 无形资产  营业外收入
 累计摊销  主营业务成本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其他业务成本
 商誉  营业税金及附加
 长期待摊费用  销售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管理费用
 待处理财产损益  财务费用
 二、负债类  资产减值损失
 短期借款  营业外支出
 交易性金融资产  所得税费用
 应付票据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二、会计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和分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户(简称明细账);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等。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账户分为左方(记账符号为“借”)、右方(记账符号为“贷”)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时问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一本期减少发生额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账户的内容具体包括账户名称、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三)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
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可以采用两种试算平衡方法,即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
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公式为: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试算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根据余额时间不同,又分为期初余额平衡与期末余额平衡两类。期初余额平衡是期初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期末余额平衡是期末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公式为: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在实际工作中,余额试算平衡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的方式进行。
(四)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在总金额上应当相等。
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要求做到: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借贷方向相同、所属会计期间相同、计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
(五)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项目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第四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任何单位在处理任何经济业务时,都必须由执行和完成该项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从单位外部取得或自行填制有关凭证,以书面形式记录和证明所发生经济业务的性质、内容、数量、金额等,并在凭证上签名或盖章,以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任何会计凭证都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严格审核并确认无误后,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合法地取得、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所记录有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及时,对于能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任何会计凭证除记录有关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外,还必须由有关部门和人员签章,对会计凭证所记录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以防止舞弊行为,强化内部控制。
3.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通过会计凭证的审核,可以查明每一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是否符合计划、预算进度,是否有违法乱纪、铺张浪费行为等。对于查出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实现对经济活动的事中控制,保证经济活动健康运行。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记账凭证又称为记账凭单,它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及其金额,将原始凭证中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会计语言,是介于原始凭证与账簿之间的中问环节,是登记明细分类账户和总分类账户的依据。
二、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由于经济业务的种类和内容不同,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同,原始凭证的格式和内容也干差万别。但无论何种原始凭证,都必须做到所载明的经济业务清晰,经济责任明确,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也称为原始凭证要素):
1.原始凭证名称;
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
3.接受原始凭证单位名称;
4.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价、金额等);
5.填制单位签章;
6.有关人员签章;
7.凭证附件。
实际工作中,根据经营管理和特殊业务的需要,除上述基本内容外,可以增加必要的内容。对于不同单位经常发生的共同性经济业务,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凭证格式。如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银行转账结算凭证,标明了结算双方单位名称、账号等内容;铁道部统一制定的铁路运单,标明了发货单位、收货单位、提货方式等内容。
(二)原始凭证的种类
1.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1)外来原始凭证。它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购买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对外单位支付款项时取得的收据、职工出差取得的飞机票、火车票等。如表1—2、表1—3所示。
(2)自制原始凭证。它是指由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填制的、仅供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产品入库单、产品出库单、借款单、工资发放明细表、折旧计算表等。如表1—4、表1—5所示。
 
 
 
 
2.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1)一次凭证。它是指一次填制完成、只记录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如收据、领料单、收料单、发货票、借款单、银行结算凭证等。一次性凭证是一次有效的凭证。
(2)累计凭证。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记录发生的同类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其特点是,在一张凭证内可以连续登记相同性质的经济业务,随时结出累计数及结余数,并按照费用限额进行费用控制,期末按实际发生额记账。累计凭证是多次有效的原始凭证。具有代表性的累计凭证是限额领料单。
(3)汇总凭证。它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相同的若干张原始凭证,按照一定标准综合填制的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合并了同类型经济业务,简化了记账工作量。
常用的汇总原始凭证有:发出材料汇总表(如表1—6所示)、工资结算汇总表、差旅费报销单等。
 
3.原始凭证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1)通用凭证。它是指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通用凭证的使用范围,因制作部门不同而异。可以是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也可以是全国通用。如某省(市)印制的发货票、收据等,在该省(市)通用;由人民银行制作的银行转账结算凭证,在全国通用等。
(2)专用凭证。它是指由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折旧计算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
4.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类别不同,分为以下六类:
(1)款项收付业务凭证。是指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增减等业务的原始凭证。这类凭证既有外来的,也有自制的,但多为一次性凭证,如现金借据、现金收据、领款单、零星购物发票、车船机票、医药费单据、银行支票、付款委托书、托收承付结算凭证等。
(2)出入库业务凭证。是指记录材料、产成品出入库等情况的原始凭证。这类凭证可以是一次性凭证,也可以是累计凭证,如入库单、领料单、提货单等。
(3)成本费用凭证。是指记录产品生产费用的发生和分配情况的原始凭证。这类凭证大都是内部自制凭证,如工资单、工资费用汇总表、折旧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等。
(4)购销业务凭证。是指记录材料物品采购或劳务供应、产成品(商品)或劳务销售情况的原始凭证,前者为外来的凭证,后者为自制的凭证,如提货单、发货单、交款单、运费单据等。
(5)固定资产业务凭证。是指记录固定资产购置、调拨、报废和盘盈、盘亏业务的原始凭证,如固定资产调拨单、固定资产移交清册、固定资产报废单和盘盈、盘亏报告单等。
(6)转账业务凭证。是指会计期间终了,为了结平收入和支出等账户,计算并结转成本、利润等,由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账簿记录整理制作的原始凭证。这类凭证一般无固定格式,但需要注明制证人并由会计主管签章。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原始凭证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是会计核算最基础的原始资料。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必须从保证原始凭证的质量做起,正确填制原始凭证。具体地说,原始凭证的填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记录要真实。原始凭证所填列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数字,必须真实可靠,符合
实际情况。
2.内容要完整。原始凭证所要求填列的项目必须逐项填列齐全,不得遗漏和省略。需要注意的是,年、月、日要按照填制原始凭证的实际日期填写;名称要齐全,不能简化;品名或用途要填写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有关人员的签章必须齐全。
3.手续要完备。单位自制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他指定的人员签名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等;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添置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盖章。总之,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符合手续完备的要求,以明确经济责任,确保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
4.书写要清楚、规范。原始凭证要按规定填写,文字要简明,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使用未经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大小写金额必须符合且填写规范,小写金额用阿拉伯数字逐个书写,不得写连笔字,在金额前要填写人民币符号“¥”,人民币符号“¥”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有角分的,分位写“0”,不得用符号“—”;大写金额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等,一律用正楷或行书字书写,大写金额前未印有“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写“人民币”三个字,“人民币”字样和大写金额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到元或角为止的,后面要写“整”或“正”字,有分的,不写“整”或“正”字。如小写金额为¥1008.00,大写金额应写成“壹仟零捌元整”。
5.编号要连续。各种凭证要连续编号,以便考查。如果凭证已预先印定编号,如发票、支票等重要凭证,在写坏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妥善保管,不得撕毁。
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7.填制要及时。各种原始凭证一定要及时填写,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
(四)原始凭证的审核
为了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正确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对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核。具体包括:
1.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原始凭证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信息源,其真实性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真实性的审核包括凭证日期是否真实、业务内容是否真实、数据是否真实等内容的审查。对外来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单位公章和填制人员签章;对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部门和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此外,对通用原始凭证,还应审核凭证本身的真实性,以防假冒。
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经济业务是否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是否履行了规定的凭证传递和审核程序,是否有贪污腐化等行为。
3.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等。
4.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审核原始凭证各项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有漏项情况,日期是否完整,数字是否清晰,文字是否工整,有关人员签章是否齐全,凭证联次是否正确等。
5.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审核原始凭证各项金额的计算及填写是否正确,包括:阿拉伯数字分位填写,不得连写;小写金额前要标明“¥”字样,中间不能留有空位;大写金额前要加“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与小写金额要相符;凭证中有书写错误的,应采用正确的方法更正,不能采用涂改、刮擦、挖补等不正确方法。
6.审核原始凭证的及时性。原始凭证的及时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基础。
为此,要求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及时填制有关原始凭证,及时进行凭证的传递。
审核时应注意审查凭证的填制日期,尤其是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时效性较强的原始凭证,更应仔细验证其签发日期。
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经审核的原始凭证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1.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2.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3.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三、记账凭证
(一)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因其所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同、各单位规模大小及其对会计核算繁简程度的要求不同,其格式亦有所不同。但为了满足记账的基本要求,记账凭证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或要素:
1.记账凭证的名称,如“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
2.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
3.记账凭证的编号;
4.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
5.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包括一级科目、二级或明细科目)及其记账方向;
6.经济业务的金额;
7.记账标记;
8.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9.会计主管、记账、审核、出纳、制单等有关人员签章。
(二)记账凭证的种类
1.按内容分类
记账凭证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一般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1)收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会计凭证。收款凭证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收讫款项的依据。如表1—7所示。
 
(2)付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付款凭证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支付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支付款项的依据。如表1—8所示。
(3)转账凭证。是指用于记录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转账凭证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如表1—9所示。
 
 
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的划分,有利于区别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经济业务的检查,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规模较大、收付款业务较多的单位。对于经济业务较简单、规模较小、收付款业务较少的单位,还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来记录所有经济业务。这时,记账凭证不再区分收款、付款及转账业务,而将所有经济业务统一编号,在同一格式的凭证中进行记录。通用记账凭证的格式与转账凭证基本相同。
2.按照填列方式分类
记账凭证按照填列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
(1)复式记账凭证。是将每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它是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记账凭证。上述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均为复式记账凭证。复式记账凭证全面反映了经济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有利于检查会计分录的正确性,但不便于会计岗位上的分工记账。
(2)单式记账凭证。是指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填列借方科目的称为借项凭证,填列贷方科目的称为贷项凭证。某项经济业务涉及到几个会计科目,就编制几张单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反映内容单一,便于分工记账,便于按会计科目汇总,但一张凭证不能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全貌,不便于检验会计分录的正确性。
由于单式记账凭证的使用范围较窄,以下不再作专门介绍。
(3)汇总记账凭证。是将许多同类记账凭证逐日或定期(3天、5天、10天等)加以汇总后填制的凭证。如将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或转账凭证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别汇总,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或汇总转账凭证;又如,将一段时间的记账凭证按相同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分别汇总,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等等。
(三)记账凭证的编制
1.收款凭证的编制。该凭证左上角的“借方科目”按收款的性质填写“现金”或“银行存款”;日期填写的是编制本凭证的日期;右上角填写编制收款凭证的顺序号;“摘要”填写对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贷方科目”填写与收入现金或银行存款相对应的会计科目;“记账”是指该凭证已登记账簿的标记,防止经济业务重记或漏记;“金额”是指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额;该凭证右边“附件××张”是指本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最下边分别由有关人员签章,以明确经济责任。
2.付款凭证的编制。付款凭证的编制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只是左上角由“借方科目”换为“贷方科目”,凭证中间的“贷方科目”换为“借方科目”。
对于涉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如将现金存人银行或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了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收款凭证。出纳人员应根据会计人员审核无误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办理收付款业务。
3.转账凭证的编制。该凭证将经济业务中所涉及全部会计科目,按照先借后贷的顺序记入“会计科目”栏中的“一级科目”和“二级或明细科目”,并按应借、应贷方向分别记入“借方金额”或“贷方金额”栏。其他项目的填列与收、付款凭证相同。
4.通用凭证的编制。该凭证的编制与转账凭证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凭证的编号上,采用按照发生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编号的方法。对于一笔经济业务涉及两张以上记账凭证时,可以采取分数编号法。
5.科目汇总表的编制。首先,根据分录凭证编制“T”形账户,将本期各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一一记入有关“T”形账户;然后计算各个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最后将此发生额合计数填入科目汇总表中与有关科目相对应的“本期发生额”栏,并将所有会计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进行合计,借贷相等后,一般说明无误,可用以登记总账。
需要指出的是,编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连续编号,以分清会计事项处理的先后顺序,便于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核对,确保记账凭证完整无缺。
(四)记账凭证的审核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记账之前应由有关稽核人员对记账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其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内容是否真实。审核记账凭证是否有原始凭证为依据,所附原始凭证的内容与记账凭证的内容是否一致,记账凭证汇总表的内容与其所依据的记账凭证的内容是否一致等。
2.项目是否齐全。审核记账凭证各项目的填写是否齐全,如日期、凭证编号、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及有关人员签章等。
3.科目是否正确。审核记账凭证的应借、应贷科目是否正确,是否有明确的账户对应关系,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等。
4.金额是否正确。审核记账凭证所记录的金额与原始凭证的有关金额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记账凭证汇总表的金额与记账凭证的金额合计是否相符等。
5.书写是否正确。审核记账凭证中的记录是否文字工整、数字清晰,是否按规定进行更正等。
此外,出纳人员在办理收款或付款业务后,应在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的戳记,以避免重收重付。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从会计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时起至归档保管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送程序。会计凭证的传递是会计核算得以正常、有效进行的前提。会计凭证的传递,要求能够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使传递程序合理有效,同时尽量节约传递时间,减少传递的工作量。
企业生产组织特点、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管理要求不同,会计凭证的传递也有所不同。为此,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每一种凭证的传递程序和方法。例如,收料单的传递中应规定:材料到达企业后多长时间内验收入库,收料单由谁填制,一式几联,各联次的用途是什么,何时传递到会计部门,会计部门由谁负责收料单的审核工作,由谁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整理归档等。会计凭证的传递是否科学、严密、有效,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会计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记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会计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是重要的会计档案和经济资料。本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可能因各种需要查阅会计凭证,特别是发生贪污、盗窃、违法乱纪行为时,会计凭证还是依法处理的有效证据。因此,任何单位在完成经济业务手续和记账之后,必须将会计凭证按规定的立卷归档制度形成会计档案资料,妥善保管,防止丢失,不得任意销毁,以便日后随时查阅。
对会计凭证的保管,既要做到完整无缺,又要便于翻阅查找。其主要要求有:
1.会计凭证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会计部门在依据会计凭证记账以后,应定期(每天、每旬或每月)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将各种记账凭证按照编号顺序,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一起加具封面、封底,装订成册,并在装订线上加贴封签由装订人员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盖章。
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遗失时,应取得原签发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始凭证的号码、金额、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若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车票丢失,则应由当事人写明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
2.会计凭证封面应注明单位名称、凭证种类、凭证张数、起止号数、年度、月份、会计主管人员、装订人员等有关事项,会计主管人员和保管人员应在封面上签章。会计凭证封面的一般格式如表1—10所示。
 
3.会计凭证应加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
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制件,应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盖章。
4.原始凭证较多时,可单独装订,但应在凭证封面注明所属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所属的记账凭证上应注明“附件另订”及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以便查阅。对各种重要的原始凭证,如押金收据、提货单等,以及各种需要随时查阅和退回的单据,应另编目录,单独保管,并在有关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上分别注明日期和编号。
5.每年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在年度终了时可暂由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后应当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6.严格遵守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要求,期满前不得任意销毁。
第五节  会计账簿
一、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账簿的意义
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将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如实、正确的记录,明确其经济责任。但会计凭证数量繁多、信息分散,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会计信息的整理与报告。为了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应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记载、储存会计信息。将会计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一一记入有关账簿,可以全面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运动,储存所需要的各项会计信息。
2.通过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分类、汇总会计信息。账簿由不同的相互关联的账户所构成。通过账簿记录,一方面可以分门别类地反映各项会计信息,提供一定期内经济活动的详细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生额、余额计算,提供各方面所需要的总括会计信息,反映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综合价值指标。
3.通过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检查、校正会计信息。账簿记录是会计凭证信息的进一步整理。如在永续盘存制下,通过有关盘存账户余额与实际盘点或核查结果的核对,可以确认财产的盘盈或盘亏,并根据实际结存数额调整账簿记录,做到账实相符,提供如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4.通过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编报、输出会计信息。为了反映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及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应定期进行结账工作,进行有关账簿之间的核对,计算出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据以编制会计报表,向有关各方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需指出的是,账簿与账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存在于账簿之中,账簿中的每一账页就是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就无法存在;然而,账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账户才是它的真实内容。账簿序时、分类地记载经济业务,是在个别账户中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账簿是由若干账页组成的一个整体,而开设于账页上的账户则是这个整体中的个别部分,所以,账簿与账户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二)账簿的种类
账簿可以按其用途、账页格式和外型特征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按用途分类
账簿按其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
(1)序时账簿。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序时账簿可以用来核算和监督某一类型经济业务或全部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用来记录全部业务的日记账称为普通日记账;用来记录某一类型经济业务的日记账称为特种日记账,如记录现金收付业务及其结存情况的现金日记账,记录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及其结存情况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专门记录转账业务的转账日记账。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一般只设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而不设置转账日记账和普通日记账。
(2)分类账簿。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的是总分类账簿,简称总账。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的是明细分类账簿,简称明细账。总分类账提供总括的会计信息,明细分类账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分类账簿可以分别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分类账簿提供的核算信息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分类账簿和序时账簿的作用不同。序时账簿能提供连续系统的信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貌;分类账簿则是按照经营与决策的需要而设置的账户,归集并汇总各类信息,反映资金运动的各种状态、形式及其构成。在账簿组织中,分类账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通过分类账簿,才能把数据按账户形成不同信息,满足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
小型经济单位,业务简单,总分类账户不多,为简化工作,可以把序时账簿与分类账簿结合起来,设置联合账簿。
(3)备查账簿。备查账簿(或称辅助登记簿),简称备查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例如,租入固定资产备查簿,是用来登记那些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不属于本企业财产、不能记入本企业固定资产账户的机器设备;应收票据贴现备查簿是用来登记本企业已经贴现的应收票据,由于尚存在着票据付款人到期不能支付票据款项而使本企业产生连带责任的可能性(即负有支付票据款项的连带义务),而这些应收票据已不能在企业的序时账簿或分类账簿中反映,所以要备查登记。
备查账簿与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相比,存在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登记依据可能不需要记账凭证,甚至不需要一般意义上的原始凭证;二是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不同,备查账簿的主要栏目不记录金额,它更注重用文字来表述某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例如,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它登记的依据主要就是租赁合同与企业内部使用单位收到设备的证明。这两者在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核算中,不能充当正式原始凭证,只能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如作为支付租金的依据)。登记租入固定资产备查簿,也不需要编制记账凭证,该备查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出租单位、设备名称、规格、编号、设备原值、净值、租用时间、月份或年度租金数额、租金支付方式、租用期间修理或改造的有关规定及损坏赔偿规定、期满退租方式及退租时间等。
2.按账页格式分类
按账页格式不同,账簿可分为两栏式、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四种。
(1)两栏式账簿,即只有借方和贷方两个基本金额栏目的账簿。普通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一般采用两栏式。
(2)三栏式账簿,是设置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都可以采用三栏式账簿。三栏式账簿又分为设对方科目和不设对方科目两种。区别是在摘要栏和借方科目栏之间是否有一栏“对方科目”。有“对方科目”栏的,称为设对方科目的三式栏账簿;不设“对方科目”栏的,称为不设对方科目的三式栏账簿,也称为一般三栏式账簿。
(3)多栏式账簿,是在账簿的两个基本栏目借方和贷方按需要分设若干专栏的账簿。如多栏式日记账、多栏式明细账。但是,专栏设置在借方、还是设在贷方,或是两方同时设专栏,设多少栏,则根据需要确定。收入、费用明细账一般采用这种格式的账簿。
(4)数量金额式账簿,这种账簿的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内,都设数量、单价、金额三小栏,借以反映财产物资的实物数量和价值量。如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等明细账一般都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
3.按外形特征分类
账簿按其外形特征分类的不同,可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三种。
(1)订本账。订本账是启用之前就已将帐页装订在一起,并对帐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订本账的优点是能够避免帐页散失和防止抽换帐页;其缺点是不能准确地为各账户预留帐页,预留太多,造成浪费,预留太少,影响连续登记。这种账簿一般适用于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2)活页账。活页账是在账簿登记完毕之前并不固定装订在一起,而是装在活页账夹中。当账簿登记完毕之后(通常是一个会计年度结束之后),才将账页予以装订,加具封面,并给各账页连续编号。这类账簿的优点是记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将空白账页装入账簿,或抽去不需用的账页,也便于分工记账;其缺点是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造成账页散失或故意抽换账页。各种明细分类账一般采用活页账形式。
(3)卡片账。卡片账是将账户所需格式印刷在硬卡上。严格说,卡片账也是一种活页账,只不过它不是装在活页账夹中,而是装在卡片箱内。在我国,企业一般只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卡片账形式。因为固定资产在长期使用中其实物形态不变,又可能经常转移使用部门,设置卡片账便于随同实物转移。少数企业在材料核算中也使用材料卡片。
二、会计账簿的登记
(一)账簿的主要内容及登记要求
1.账簿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账簿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格式的账簿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各种账簿都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0
(1)封面。主要标明账簿的名称,如总分类账、各种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
(2)扉页。主要列明科目索引、账簿启用和经管人员一览表(活页账、卡片账在装订成册后,填列账簿启用和经管人员一览表),格式参见表1—11。
 
(3)账页。账页是账簿用来记录具体经济业务的载体,其格式因记录经济业务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应包括:
①账户的名称(总分类账户、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
②登记账户的日期栏;
③凭证种类和号数栏;
④摘要栏(简要说明所记录经济业务的内容);
⑤金额栏(记录经济业务引起账户发生额或余额增减变动的数额);
⑥总页次和分户页次。
2.账簿的登记要求
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符合下列要求:
(1)准确完整。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每一项会计事项,一方面要记入有关的总账,另一方面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该填写记账凭证上的日期;以自制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等作为记账依据的,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按有关自制凭证上的日期填列。
(2)注明记账符号。账簿登记完毕,应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并在记账凭证的“过账”栏内注明账簿页数或画对勾,表示记账完毕,避免重记、漏记。
(3)书写留空。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的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二分之一。这样,在一旦发生登记错误时,能比较容易地进行更正,同时也方便查账工作。
(4)正常记账使用蓝黑墨水。为了保持账簿记录的持久性,防止涂改,登记账簿必须使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并用钢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铅笔书写。
(5)特殊记账使用红墨水。可以使用红色墨水记账的情况包括: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会计中的红字表示负数,因此,除上述情况外,不得用红色墨水登记账簿。
(6)顺序连续登记。记账时,必须按账户页次逐页逐行登记,不得隔页、跳行。如发生隔页、跳行现象,应在空页、空行处用红色墨水划对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页空白”或“此行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章。
(7)结出余额。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栏目内注明“借”或“贷”字样,以示余额的方向;对于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在“借或贷”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用“0”表示。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8)过次承前。每一账页登记完毕时,应当结出本页发生额合计及余额,在该账页最末一行“摘要”栏注明“转次页”或“过次页”,并将这一金额记入下一页第一行有关金额栏内,在该行“摘要”栏注明“承前页”,以保持账簿记录的连续性,便于对账和结账。
(9)不得刮擦涂改。如发生账簿记录错误,不得刮、擦、挖补或用退色药水更改字迹,而应采用规定的方法更正。
(二)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1.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如前所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设置日记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经济业务的时间顺序清晰地反映在账簿记录中。日记账按其所核算和监督经济业务的范围,可分为特种日记账和普通日记账。特种日记账核算和监督某一类型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普通日记账核算和监督全部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这些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如下:
(1)现金日记账。现金日记账是用来核算和监督库存现金每天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的账簿。由出纳人员根据同现金收付有关的记账凭证,按时间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即根据现金收款凭证和与现金有关的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登记现金收入,根据现金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支出;并根据“上日余额+本日收入一本日支出=本日余额”的公式,逐日结出现金余额,与库存现金实存数核对,以检查每日现金收付是否有误。
现金日记账的格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
三栏式现金日记账设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的金额栏目,一般将其分别称为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基本栏目。在金额栏与摘要栏之间常常插入“对方科目”,以便记账时标明现金收入的来源科目和现金支出的用途科目。三栏式现金日记账的格式见表1—12。
 
多栏式现金日记账是在三栏式现金日记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日记账的借方(收入)和贷方(支出)金额栏都按对方科目设专栏,也就是按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用途设专栏。这种格式在月末结账时,可以结出各收入来源专栏和支出用途专栏的合计数,便于对现金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便于检查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其全月发生额还可以作为登记总账的依据。多栏式现金日记账的格式见表1一13。
表1一13    现金日记账(多栏式)
 
表1—13所示的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如果借、贷两方对应的科目太多会形成账页过长,不便保管和记账。因此,实际工作中,如果要设多栏式现金日记账,一般常把现金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分设“库存现金收入日记账”和“库存现金支出日记账”两本账,分别见表1—14和表1一150其中,库存现金收入日记账按对应的贷方科目设置专栏,另设“支出合计”栏和“结余”栏;库存现金支出日记账则只按支出的对方科目设专栏,不设“收入合计”栏和“结余”栏。这种借贷方分设的多栏式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是:先根据有关现金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库存现金收入日记账,根据有关现金支出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库存现金支出171记账,每日营业终了,根据库存现金支出日记账结计的支出合计数,一笔转入库存现金收入¨记账的“支出合计”栏中,并结出当日余额。
为了保证现金日记账的安全和完整,无论采用三栏式还是多栏式现金171记账,都必须使用订本账。
表1—14    现金收入13记账
 
表1一15    现金支出日记账
 
(2)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用来核算和监督银行存款每日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的账簿。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按企业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和币种分别设置,每个银行账户设置一本日记账。由出纳员根据与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有关的记账凭证,按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根据银行存款收款凭证和有关的现金付款凭证(库存现金存人银行的业务)登记银行存款收入栏,根据银行存款付款凭证登记其支出栏,每日结出存款余额。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与现金日记账相同,可以采用三栏式,也可以采用多栏式;多栏式可以将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在一本账上进行,也可以分设“银行存款收入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支出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与现金日记账相同,不再重复。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可参见表1—12、表1一13、表1—14和表1—15。但不管是三栏式还是多栏式,都应在适当位置增加一栏“结算凭证”,以便记账时标明每笔业务的结算凭证及编号,便于与银行核对账目。
(3)转账日记账。转账日记账是根据转账凭证逐日逐笔顺序登记的账簿,其格式如表1—16。我国使用这种日记账的不多。
(4)普通日记账。普通日记账是用来序时登记全部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为分录簿。一般只设借方和贷方两个金额栏次,以满足编制会计分录的需要。普通日记账可采用表1—16所示转账日记账的格式,也可采用表1—17所示的格式。这两种格式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后一种格式的借贷方账户名称并没有分开,因此在采用后一种格式时,登记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要分两行(或多行)排列,先借后贷,借贷方账户要错开。
 
 
对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不多的企业,使用普通日记账程序简便,也可以满足业务需要,其优点是:
①便于了解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的全貌。
②把每一经济业务的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金额汇于一处,并有该项业务的摘要可供查考,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记账差错。
③通过全月发生额合计,可以进行试算平衡。
使用普通日记账的缺点是:
①记账时不便于分工合作;
②无法了解某一特定账户的发生额及余额的变化情况;
③过账的工作量大。
如果企业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且较复杂,就不宜设置普通日记账。
编制普通日记账时,可根据经济业务直接登记,然后再将普通日记账过人分类账。因此,设普通日记账一般可不再做记账凭证。
2.总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总分类账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以提供总括会计信息的账簿。总账中的账页是按总账科目(一级科目)开设的总分类账户。应用总分类账,可以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可以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所需的资料。因此,每一企业都应设置总分类账。
总分类账最常用的格式为三栏式,设置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金额栏目,表
1—18为设对方科目的三栏式总分类账,表1一19为一般三栏式总分类账。
也有采用多栏式设置总分类账的。多栏式总账一般是将一个企业使用的全部总账账户合设在一张账页上。很显然,如果企业总账账户较多则会造成账页过长,不便保管和记账,因此现在一般很少采用。
总分类账的记账依据和登记方法取决于企业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既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
 
 3.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明细分类账是根据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开设帐页,分类、连续的登记经济业务以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簿。明细分类账是总分类账的明细记录,它是按照总分类账的核算内容,按照更加详细的分类,反映某一具体类别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它对总分类账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它所提供的资料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依据。
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依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逐日逐笔或定期汇总登记。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明细账应逐日逐笔登记;库存商品、原材料收发明细账以及收入、费用明细账可以逐笔登记,也可定期汇总登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由于已设置了日记账,不必再设明细账,其日记账实质上也是一种明细账。
明细账的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或称平行式)等多种,分别介绍如下:
(1)三栏式明细分类账。三栏式明细分类账是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用以分类核算各项经济业务,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簿,其格式与三栏式总账格式相同。表1—19也可以用作明细账。
三栏式明细账适用于只进行金额核算的账户,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交税费等往来结算账户。
(2)多栏式明细分类账。多栏式明细分类账将属于同一个总账科目的各个明细科目合并在一张账页上进行登记,即在这种格式账页的借方或贷方金额栏内按照明细项目设若干专栏。这种格式适用于成本费用类科目的明细核算。
在实际工作中,成本费用类科目的明细账,可以只按借方发生额设置专栏,贷方发生额由于每月发生的笔数很少,可以在借方直接用红字冲记。这类明细账也可以在借方设专栏的情况下,贷方设一总的金额栏,再设一余额栏。这两种多栏式明细账的格式分别如表1—20和表1—21所示。
表1—20    管理费用明细分类账(一)
 
 
(3)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适用于既要进行金额核算又要进行数量核算的账户,如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存货账户,其借方(收入)、贷方
(发出)和余额(结存)都分别设有数量、单价和金额三个专栏。其格式见表1—22。
 
采用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提供了企业有关财产物资的数量和金额收、发、存的详细资料,从而能加强财产物资的实物管理和使用监督,可以保证这些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横线登记式明细分类账。这种明细账实际上也是一种多栏式明细账,其登记方法是采用横线登记,即将每一相关的业务登记在一行,从而可依据每一行各个栏目的登记是否齐全来判断该项业务的进展情况。这种明细账适用于登记材料采购业务、应收票据和一次性备用金业务。下面以“其他应收款”账户的备用金明细账为例来说明该类明细账的登记方法。例如,某企业××年3月发生以下有关业务:3月
5日职工李明借款500元,3月7日张军借款600元,3月26日张军报销600元,上述业务记账之后,有关备用金明细账的内容见表1一230
 
三、对账和结账
(一)对账
为了保证账簿所提供的会计资料正确、真实、可靠,会计人员在登记账簿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切不可马虎。记完账后,还应定期做好对账工作,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会计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账证核对
账簿是根据经过审核之后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可能发生账证不符的情况。因此,记完账后,要将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进行核对,核对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做到账证相符。
会计期末,如果发现账证不符,还有必要重新进行账证核对,但这时的账证核对是通过试算平衡发现记账错误之后再按一定的线索进行。
2.账账核对
各个会计账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分工,又有衔接,总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情况。各种账簿之间的这种衔接依存关系就是常说的勾稽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以通过账簿的相互核对发现记账工作是否有误。一旦发现错误,就应立即更正,做到账账相符。
账簿之间的核对包括以下内容:
(1)核对总分类账簿的记录。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和“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律,总分类账簿各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之间存在对应的平衡关系,各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和贷方余额合计也存在平衡关系。通过这种等式和平衡关系,可以检查总账记录是否正确、完整。这项核对工作通常采用编制“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对照表”(简称“试算平衡表”)来完成,其格式见表1—24。
 
(2)总分类账簿与所属明细分类账簿核对。总分类账各账户的期末余额应与其所属的各明细分类账的期末余额之和核对相符。
(3)总分类账簿与序时账簿核对。如前所述,我国企事业单位必须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必须每天与库存现金核对相符,银行存款日记账也必须定期与银行对账。在此基础上,还应检查库存现金总账和银行存款总账的期末余额,与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期末余额是否相符。
(4)明细分类账簿之间的核对。例如,会计部门有关实物资产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保管部门或使用部门的明细账定期核对,以检查其余额是否相符。核对的方法一般是由财产物资保管部门或使用部门定期编制收发结存汇总表报会计部门核对。
3.账实核对
账实核对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之间的核对。账实核对的内容主要有:
(1)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
(3)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
(4)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等。
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财产物资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自然损耗;财产收发过程中由于计量或检验不准,造成多收或少收的差错;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造成的财产损坏、丢失、被盗;在账簿记录中发生的重记、漏记、错记;由于有关凭证未到,形成未达账项,造成结算双方账实不符;以及发生意外灾害等。因此需要通过定期的财产清查来弥补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结账
结账是一项将账簿记录定期结算清楚的账务工作。在一定时期结束时(如月末、季末或年末),为了编制会计报表,需要进行结账。结账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清各种损益类账户,并据以计算确定本期利润;二是结清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分别结出本期发生额合计和余额。
1.结账的程序
(1)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并保证其正确性。
(2)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调整有关账项,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应计的费用。具体包括两类:
①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调整。应计收入是指那些已在本期实现、因款项未收而未登记入账的收入。企业发生的应计收入,主要是本期已经发生且符合收入确认标准,但尚未收到相应款项的商品或劳务。对于这类调整事项,应确认为本期收入,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待以后收妥款项时,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
应计费用是指那些已在本期发生、因款项未付而未登记入账的费用。企业发生的应计费用,本期已经受益,如应付未付的借款利息等。由于这些费用已经发生,应当在本期确认为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等科目;待以后支付款项时,借记“应付利息”等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②收入分摊和成本分摊的调整。收入分摊是指企业已经收取有关款项,但未完成或未全部完成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需在期末按本期已完成的比例,分摊确认本期已实现收入的金额,并调整以前预收款项时形成的负债。如企业销售商品预收定金、提供劳务预收佣金。在收到预收收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等科目;在以后提供商品或劳务、确认本期收入时,进行期末账项调整,借记“预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成本分摊是指企业的支出已经发生、能使若干个会计期间受益,为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将这些支出在其受益的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如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预付账款,应借记“预付账款”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会计期末进行账项调整时,借记“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等科目。
(3)将损益类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平所有损益类科目。
(4)结算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并结转下期。
2.结账的方法
(1)对不需按月结计本期发生额的账户,如各项应收应付款明细账和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等,每次记账以后,都要随时结出余额,每月最后一笔余额即为月末余额。也就是说,月末余额就是本月最后一笔经济业务记录的同一行内余额。月末结账时,只需要在最后一笔经济业务事项记录之下通栏划单红线,不需要再结计一次余额。
(2)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需要按月结计发生额的收入、费用等明细账,每月结账时,要在最后一笔经济业务记录下面通栏划单红线,结出本月发生额和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合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3)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某些明细账户,每月结账时,应在“本月合计”行下结出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发生额,登记在月份发生额下面,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通栏划双红线。
(4)总账账户平时只需结出月末余额。年终结账时,为了总括地反映全年各项资金运动情况的全貌,核对账目,要将所有总账账户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合计”字样,并在合计数下通栏划双红线。
年度终了结账时,有余额的账户,要将其余额结转下年,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账户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即将有余额的账户的余额直接记入新账余额栏内,不需要编制记账凭证,也不必将余额再记入本年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使本年有余额的账户的余额变为零。因为既然年末是有余额的账户,其余额应当如实地在账户中加以反映,否则容易混淆有余额的账户和没有余额的账户之间的区别。
四、错账查找与更正方法
(一)错账查找的方法
在记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差错,产生错账,如重记、漏记、数字颠倒、数字错位、数字记错、科目记错、借贷方向记反(反向)等,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及时找出差错,并予以更正。错账查找的方法主要有:
1.差数法
差数法是指按照错账的差数查找错账的方法。例如,在记账过程中只登记了会计分录的借方或贷方,漏记了另一方,从而形成试算平衡中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不等。其表现形式是:借方金额遗漏,会使该金额在贷方超出;贷方金额遗漏,会使该金额在借方超出。对于这样的差错,可由会计人员通过回忆和与相关金额的记账核对来查找。
2.尾数法
对于发生的角、分的差错可以只查找小数部分,以提高查错的效率。
3.除2法
除2法是指以差数除以2来查找错账的方法。当某个借方金额错记入贷方(或相反)时,出现错账的差数表现为错误的2倍,将此差数用2去除,得出的商即是反向的金额。例如,应记入“原材料——甲材料”科目借方的4000元误记入贷方,则该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将小于其总分类科目期末余额8000元,被2除的商4000元即为借贷方向反向的金额。同理,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600元,即应查找有无300元的贷方金额误记入借方。如非此类错误,则应另寻差错的原因。
【例1—12】某会计人员记账时将应记入“库存商品——甲商品”科目借方的
5000元误记入贷方。会计人员在查找该项错账时,在下列方法中,应采用的方法是(    )。
A.除2法    B.除9法    C.差数法    D.尾数法正确
答案为A,将应记入“库存商品——甲商品”科目借方金额错记入贷方时,出现错账的差数表现为错误的2倍,因此,应采用除2法。
4.除9法.
除9法是指以差数除以9来查找错数的方法。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将数字写小。如将400写为40,错误数字小于正确数字9倍。查找的方法是:以差数除以9后得出的商即为写错的数字,商乘以10即为正确的数字。上例差数360(即400—40)除以9,商40即为错数,扩大10倍后即可得出正确的数字400。
【例1—13】某会计人员记账时将应记入“银行存款”科目借方的5100元误记为510元。会计人员在查找该项错账时,在下列方法中,应采用的方法是(    )。
A.除2法    B.除9法    C.差数法    D.尾数法正确答案为B,将应记入“银行存款”科目借方的5100元误记为510元,属于将数字写小,因此,应采用除9法。
(2)将数字写大。如将50写为500,错误数字大于正确数字9倍。查找的方法是:以差数除以9后得出的商为正确的数字,商乘以10后所得的积为错误数字。上例差数450(即500—50)除以9后,所得的商50为正确数字,50乘以10(即500)为错误数字。
(3)邻数颠倒。如将78写为87,将96写为69,将36写为63等。颠倒的两个数字之差最小为1,最大为8(即9—1)0查找的方法是:将差数除以9,得出的商连续加11,直到找出颠倒的数字为止。如将78记为87,其差数为90查找此错误的方法是,将差数除9得1,连加11后可能的结果为12、23、34、45、56、67、78、89。当发现账簿记录中出现上述数字(本例为78)时,则有可能正是颠倒的数字。参见表1—25。
表1—25
 
(二)错账更正方法
对于账簿记录中所发生的错误,应采用正确的方法予以更正。
1.划线更正法
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可以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时,可在错误的文字或数字上划一条红线,在红线的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由记账及相关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以明确责任。但应注意:更正时不得只划销错误数字,应将全部数字划销,并保持原有数字清晰可辨,以便审查。如,将3684.00元误记为6384.00元,应先在6384.00上划一条红线以示注销,然后在其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数字,而不能只将前两位数字更正为“36”。
2.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适用于两种情况:
(1)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有错误,从而引起记账错误。更正的方法是: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示注销原记账凭证,然后用蓝字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记账。
【例1—14】某企业生产车间生产产品直接耗用材料一批,价值2000元。该企业会计分录误作为:
借:制造费用    2000
贷:原材料      2000
该企业更正时,应当用红字编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示注销原记账凭证(以下分录中,口内数字表示红字):
借:制造费用    2000
贷:原材料        2000
然后用蓝字编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记账,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    2000
贷:原材料        2000
(2)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更正的方法是:按多记的金额用红字编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冲销多记的金额,并据以记账。
【例1—15】承【例1—14】,科目选用无误,但金额误记为20000元,则该企业的更正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    18000
贷:原材料          18000
3.补充登记法(又称补充更正法)
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更正的方法是:按少记的金额用蓝字编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补充少记的金额,并据以记账。
【例1—16】承【例1一15】,金额误记为200元,则该企业的更正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    1800
贷:原材料         1800
五、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一)会计账簿的更换
会计账簿的更换通常在新会计年度建账时进行。总账、日记账和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备查账簿可以连续使用。
(二)会计账簿的保管
年度终了,各种账户在结转下年,建立新账后,一般都要把旧账送交总账会计集中统一管理。会计账簿由本单位账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后,由财务会计部门编造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
第六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概述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
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该程序包括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会计凭证与账簿之间的联系方法,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又有不同的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对于有效地组织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确定合理的凭证、账簿与报表之间的联系方式,保证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严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有利于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通过凭证、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牵制作用,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
3.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会计核算环节,通过井然有序的账务处理程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
常用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以下就三种账务处理程序作简要介绍。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一)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都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其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在这一程序中,记账凭证可以是通用记账凭证,也可以分设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需要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其中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一般采用三栏式,明细分类账根据需要采用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其一般程序是: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6.期末,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同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2所示。
 
(二)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其缺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它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三、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一)基本内容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然后据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其特点是:定期根据记账凭证分类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在这一程序中,除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外,还应设置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相同。其一般程序是: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5.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有关汇总记账凭证;
6.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7.期末,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同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8.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3所示。
 
(二)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由于按照账户对应关系汇总编制记账凭证,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其缺点是:按每一贷方科目编制汇总转账凭证,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并且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这一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四、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一)基本内容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它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其特点是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其记账凭证、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相同。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是: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5.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7.期末,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同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8.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4所示。
 
(二)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并可做到试算平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其缺点是: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它适用于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第七节  会计电算化
一、会计电算化的内容
(一)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领导都应当重视这一工作。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也应当逐步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2.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各单位要把会计电算化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内部各个方面,各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亲自组织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主持拟定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协调单位内各部门共同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各部门的配合下,财务会计部门负责和承担会计电算化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负责提出实现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方案。
2.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可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进行。例如:可先实现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工作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等工作电算化,再进一步实现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电算化;在技术上,可先采用微机单机运行,然后逐步实现网络化。也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先实现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见效快项目的电算化,然后逐步向其他项目发展。
3.各单位要积极支持和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条件的单位,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负责会计软件的维护,并培养部分会计人员逐步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
4.会计电算化工作应当讲求成本效益原则,处理好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与勤俭节约的关系,既不要盲目追求采用最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也不要忽视技术的发展趋势,造成设备很快陈旧过时。对于一些投资大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指导。
5.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指导,在硬软件选择、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积极提出建议,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
6.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单位,要研究并逐步开展其他管理工作电算化或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工作,逐步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单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单位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单位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二、实施会计电算化对软、硬件的要求
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力状况,选择与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相适应的计算机机种、机型和系统软件及有关配套设备。实行垂直领导的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在选择计算机机种、机型和系统软件及有关配套设备时,应尽量做到统一,为实现网络化打好基础。具备一定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网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会计数据实时处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具有可扩充性强、性价比高、应用软件开发周期短等特点,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可逐步建立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结构;采用终端/主机结构的单位,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运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一)软件要求
1.会计核算软件设计应当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2.配备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选择会计软件的好坏对会计电算化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配备会计软件主要有选择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会计软件相结合三种方式,各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的技术力量选择配备会计软件的方式。
(1)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初期应尽量选择通用会计软件。选择通用会计软件的投资少,见效快,在软件开发或服务单位的协助下易于应用成功。
选择通用会计软件应注意软件的合法性、安全性、正确性、可扩充性和满足审计要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软件服务的便利,软件的功能应该满足本单位当前的实际需要,并考虑到今后工作发展的要求。
小型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会计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应以选择投资较少的微机通用会计软件为主。
(2)定点开发会计软件包括本单位自行开发、委托其他单位开发和联合开发三种形式。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一般都有其特殊需要,在取得一定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以后,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定点开发的形式开发会计软件,以满足本单位的特殊需要。
(3)会计电算化初期选择通用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工作深入后,通用会计软件不能完全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配合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选择通用会计软件与定点开发会计软件相结合的方式。
3.配备的会计软件应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满足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二)硬件要求
由于财务会计部门处理的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处理方法要求严格和安全性要求高,各单位用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应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硬件设备比较多的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可单独设立计算机室。
三、替代手工记账
(一)替代手工记账的定义
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是指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和报表。替代手工记账是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之一。
(二)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配备了适用的会计软件和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2.配备了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
3.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替代手工记账前的工作
具备条件的单位应尽快采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替代手工记账之前,地方单位应根据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的规定,中央直属单位应根据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计算机与手工并行三个月以上(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且计算机与手工核算的数据相一致,并应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四)替代手工记账的过程
替代手工记账的过程是会计工作从手工核算向电算化核算的过渡阶段,由于计算机与手工并行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各单位需要合理安排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与手工并行工作期间,可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替代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并装订成册,作为会计档案保存,并据以登记手工账簿。如果计算机与手工核算结果不一致,要由专人查明原因并向本单位领导书面报告。
记账凭证的类别,可以采用一种记账凭证或收、付、转三种凭证的形式;也可以在收、付、转三种凭证的基础上,按照经济业务和会计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进一步细化,以方便记账凭证的输入和保存。
(五)替代手工记账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电子计算机打印输出书面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采用中文或中外文对照,字迹清晰,作为会计档案保存,保存期限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2.在当期所有记账凭证数据和明细分类账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情况下,总分类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产生,因此可以用“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替代当期总分类账。
3.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打印,由于受到打印机条件的限制,可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活页账页装订成册,要求每天登记并打印,每天业务较少、不能满页打印的,可按旬打印输出。
4.在保证凭证、账簿清晰的条件下,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凭证、账簿中表格线可适当减少。
(六)实现替代手工记账后应注意的问题
替代手工记账后,各单位应做到当天发生业务,当天登记入账,期末及时结账并打印输出会计报表;要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单位领导报告主要财务指标和分析结果。
(七)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账簿、报表,作为会计档案保存的单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不再定期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应征得同级财政部门的同意。
2.保存期限同打印输出的书面形式的会计账簿、报表。
3.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仍需要打印输出,还要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4.大中型企业应采用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少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
四、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
(二)电算化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的划分
1.电算化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各单位应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的工作。
3.审核记账:负责对输人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4.电算化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此岗在大中型企业中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5.电算化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此岗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大型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
6.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由主管会计兼任。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
2.预防已输人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账簿;
3.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四)建立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
1.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是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进行双备份。
3.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版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版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时进行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5.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五)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
2.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
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4.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5.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至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五年。
本章思考题
1.会计有哪些方面的基本职能?相互之间有何关系?
2.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哪些?各有何主要特征?
3.资产、负债的定义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4.记账凭证有哪些种类?各有何填制要求?可由谁来审核?其传递流程大致是怎样的?
5.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有何关系?
6.日记账有哪些种类?其登记方法是怎样的?总分类账的常用格式有哪几种?
其登记方法是怎样的?
7.错账的更正方法有哪些?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8.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怎样的?与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凭证有何异同?
9.实施会计电算化有何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替代手工记账的条件有哪些?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
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0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7号)
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发布)
4.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
5.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
6.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
7.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年6月30日财政部发布)
8.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1996年6月10日财政部发布)
第二章  资产
本章知识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核算。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并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是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从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增值税销项税额,以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预付账款应当按实际预付的金额入账。其他应收款应当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入账。
三是存货的核算。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发出存货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在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存货,通常还采用毛利率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有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
四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调整资本公积。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同时,还应结转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
五是固定资产的核算。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可选用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当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亏的固定资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六是无形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自可供使用(即其达到预定用途)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不再摊销。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企业应当按月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处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扣除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以及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记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七是还讲解了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的核算以及其他资产的核算。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将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其他资产是指除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等。
资产是指企业的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按是否具有实物形态,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其来源不同,资产可分为自有资产和租入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又可分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又可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
第一节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一、库存现金
库存现金是指通常存放于企业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的货币。库存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制度,正确进行现金收支的核算,监督现金使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一)现金管理制度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现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现金的使用范围
企业可用现金支付的款项有:
(1)职工工资、津贴;
(2)个人劳务报酬;
(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款项;
(6)出差人员必需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7)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除上述情况可以用现金支付外,其他款项的支付应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2.现金的限额
现金的限额是指为了保证企业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允许单位留存现金的最高数额。这一限额由开户银行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核定,一般按照单位3~5天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确定,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开户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可按多于5天但不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确定。核定后的现金限额,开户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超过部分应于当日终了前存入银行。需要增加或减少现金限额的单位,应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开户银行核定。
3.现金收支的规定
开户单位收入现金应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当日送存确有困难的,由开户银行确定送存时间;开户单位支付现金,可以从本单位库存现金中支付或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不得“坐支”现金,因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的单位,应事先报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并在核定的范围和限额内进行,同时,收支的现金必须入账。开户单位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时,应如实写明提取现金的用途,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并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后予以支付。因采购地点不确定、交通不便、抢险救灾及其他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现金的单位,应向开户银行提出书面申请,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并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后予以支付。此外,不准用不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即不得“白条顶库”;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用银行账户代其他单位和个人存人或支取现金;不准用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人储蓄;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设置“小金库”等。银行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单位,将按照违规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处罚。
(二)现金的核算
为了总括地反映企业库存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库存现金”科目,借方登记现金的增加,贷方登记现金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的金额。企业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可以单独设置“备用金”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应当设置现金总账和现金日记账,分别进行企业库存现金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在现金日记账上计算出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支出合计额和结余额,并将现金日记账的账面结余额与实际库存现金额相核对,保证账款相符;月度终了,现金日记账的余额应当与现金总账的余额核对,做到账账相符。
(三)现金的清查
企业应当按规定进行现金的清查,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对于清查的结果应当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如果有挪用现金、白条顶库的情况,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于超限额留存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如果账款不符,发现的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1.如为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计入其他应收款;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计入管理费用。
2.如为现金溢余,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计入其他应付款;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企业应当根据业务需要,按照规定在其所在地银行开设账户,运用所开设的账户,进行存款、取款以及各种收支转账业务的结算。银行存款的收付应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
企业应当设置银行存款总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分别进行银行存款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企业可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如没有记账错误,调节后的双方余额应相等。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为了核对账目,并不能作为调整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记账依据。
【例2—1】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5400000元,银行转来对账单的余额为8300000元。经逐笔核对,发现以下未达账项:
(1)企业送存转账支票6000000元,并已登记银行存款增加,但银行尚未记账。
(2)企业开出转账支票4500000元,但持票单位尚未到银行办理转账,银行尚未记账。
(3)企业委托银行代收某公司购货款4800000元银行已收妥并登记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收款通知,尚未记账。
(4)银行代企业支付电话费400000元,银行已登记企业银行存款减少,但企业未收到银行付款通知,尚未记账。
 
本例中,反映了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不一致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未达账项。发生未达账项的具体情况有四种:一是企业已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二是企业已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三是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尚未收款入账;四是银行已付款入账,企业尚未付款入账。
三、其他货币资金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各种货币资金,主要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埠存款等。
1.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汇票是指由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单位和个人各种款项的结算,均可使用银行汇票。银行汇票可以用于转账,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可以用于支取现金。
2.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本票是指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需要支付的各种款项,均可使用银行本票。银行本票可以用于转账,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
3.信用卡存款。信用卡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卡而存入银行信用卡专户的款项。信用卡是银行卡的一种。信用卡按使用对象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按信用等级分为金卡和普通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
4.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是指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企业为开具信用证而存入银行信用证保证金专户的款项。企业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应按规定向银行提交开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人承诺书和购销合同。
5.外埠存款。外埠存款是指企业为了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而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该账户的存款不计利息、只付不收、付完清户,除了采购人员可从中提取少量现金外,一律采用转账结算。
(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为了反映和监督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和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其他货币资金”科目,借方登记其他货币资金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其他货币资金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实际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本科目应按其他货币资金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1.银行汇票存款
汇款单位(即申请人)使用银行汇票,应向出票银行填写“银行汇票申请书”,填明收款人名称、汇票金额、申请人名称、申请日期等事项并签章,签章为其预留银行的签章。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汇票申请书,收妥款项后签发银行汇票,并用压数机压印出票金额,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给申请人。申请人应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付给汇票上记明的收款人。收款人受理申请人交付的银行汇票时,应在出票金额以内,根据实际需要的款项办理结算,并将实际结算的金额和多余金额准确、清晰地填入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的有关栏内,到银行办理款项入账手续。收款人可以将银行汇票背书转让给被背书人。银行汇票的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出票金额的实际结算金额为准。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一个月,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银行将不予受理。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时,必须同时提交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缺少任何一联,银行不予受理。
银行汇票丧失,失票人可以凭人民法院出具的其享有票据权利的证明,向出票银行请求付款或退款。
企业填写“银行汇票申请书”、将款项交存银行时,借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持银行汇票购货、收到有关发票账单时,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科目;采购完毕收回剩余款项时,借“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科目。企业收到银行汇票、填制进账单到开户银行办理款项入账手续时,根据进账单及销货发票等,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
2.银行本票存款
银行本票分为不定额本票和定额本票两种。定额本票面额为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银行本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在有效付款期内,银行见票付款。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银行不予受理。
申请人使用银行本票,应向银行填写“银行本票申请书”。申请人或收款人为单位的,不得申请签发现金银行本票。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本票申请书,收妥款项后签发银行本票,在本票上签章后交给申请人。申请人应将银行本票交付给本票上记明的收款人。收款人可以将银行本票背书转让给被背书人。
申请人因银行本票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或其他原因要求退款时,应将银行本票提交到出票银行并出具单位证明。出票银行对于在本行开立存款账户的申请人,只能将款项转入原申请入账户;对于现金银行本票和未到本行开立存款账户的申请人,才能退付现金。
银行本票丧失,失票人可以凭人民法院出具的其享有票据权利的证明,向出票银行请求付款或退款。
企业填写“银行本票申请书”、将款项交存银行时,借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持银行本票购货、收到有关发票账单时,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科目。企业收到银行本票、填制进账单到开户银行办理款项入账手续时,根据进账单及销货发票等,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
3.信用卡存款
凡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单位可申领单位卡。单位卡可申领若干张,持卡人资格由申领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的代理人书面指定和注销。单位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人,不得交存现金,不得将销货收入的款项存人其账户。持卡人可持信用卡在特约单位购物、消费,但单位卡不得用于10万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不得支取现金。特约单位在每日营业终了,应将当日受理的信用卡签购单汇总,计算手续费和净计金额,并填写汇(总)计单和进账单,连同签购单一并送交收单银行办理进账。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的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贷记卡的首月最低还款额不得低于其当月透支余额的10%。
企业应填制“信用卡申请表”,连同支票和有关资料一并送存发卡银行,根据银行盖章退回的进账单第一联,借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用信用卡购物或支付有关费用,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信用卡存款的付款凭证及所附发票账单,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科目;企业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向其账户续存资金的,借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的持卡人如不需要继续使用信用卡时,应持信用卡主动到发卡银行办理销户,销卡时,单位卡科目余额转人企业基本存款户,不得提取现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科目。
4.信用证保证金存款
企业填写“信用证申请书”,将信用证保证金交存银行时,应根据银行盖章退回的“信用证申请书”回单,借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接到开证行通知,根据供货单位信用证结算凭证及所附发票账单,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科目;将未用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余额转回开户银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科目。
5.存出投资款
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借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购买股票、债券等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科目。
6.外埠存款
企业将款项汇往外地时,应填写汇款委托书,委托开户银行办理汇款。汇人地银行以汇款单位名义开立临时采购账户,该账户的存款不计利息、只付不收、付完清户,除了采购人员可从中提取少量现金外,一律采用转账结算。企业将款项汇往外地开立采购专用账户时,根据汇出款项凭证,编制付款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收到采购人员转来供应单位发票账单等报销凭证时,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科目;采购完毕收回剩余款项时,根据银行的收账通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科目。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概述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为了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收取现金股利或利息、处置等业务,企业应当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
“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的借方登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等;贷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以及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结转的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和品种,分别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贷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
“投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实现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贷方登记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实现的投资收益;借方登记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发生的投资损失。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例2—2】2007年1月20日,甲公司委托某证券公司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A上市公司股票100万股,并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该笔股票投资在购买目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金额为2.5万元。
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20日,购买A上市公司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0000000
(2)支付相关交易费用时:
借:投资收益    25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5000
在本例中,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25000元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并计入投资收益。
【例2—3】2007年1月8日,甲公司购入丙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该笔债券于2006年7月1日发行,面值为2500万元,票面利率为4%,债券利息按年支付。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支付价款为2600万元(其中包含已宣告发放的债券利息50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30万元02007年2月5日,甲公司收到该笔债券利息50万元。2008年2月10日,甲公司收到债券利息100万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8日,购入丙公司的公司债券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5500000
应收利息                     500000
投资收益                     300000
贷:银行存款                        26300000
(2)2007年2月5日,收到购买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的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应收利息       500000
(3)2007年12月31日,确认丙公司的公司债券利息收入时:
借:应收利息    10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0
(4)2008年2月10日,收到持有丙公司的公司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应收利息          1000000
在本例中,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500000元,应当记入“应收利息”科目,不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例2—4】承【例2—3】,假定2007年6月30日,甲公司购买的该笔债券的市价为2580万元;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购买的该笔债券的市价为2560万元。
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2007年6月30日,确认该笔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2)2007年12月31日,确认该笔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在本例中,2007年6月30日,该笔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580元,账面余额为2550万元,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余额30万元,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贷方;2007年12月31日,该笔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560元,账面余额为2580万元,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余额20万元,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借方。
五、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企业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例2—5】承【例2—4】,假定2008年1月15日,甲公司出售了所持有的丙公司的公司债券,售价为2565万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2565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55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
投资收益                      50000
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在本例中.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还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即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100000元,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第三节  应收及预付款项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款项和预付款项。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预付款项则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如预付账款等。
一、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概述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定日付款的汇票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计算,并在汇票上记载具体到期日;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按月计算,并在汇票上记载;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付款期限自承兑或拒绝承兑日起按月计算,并在汇票上记载。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符合条件的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连同贴现凭证向银行申请贴现。
根据承兑人不同,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指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或由收款人签发交由付款人承兑的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收到开户银行的付款通知,应在当日通知银行付款。付款人在接到通知日的次日起三日内(遇法定休假日顺延)未通知银行付款的,视同付款人承诺付款,银行将于付款人接到通知日的次日起第四日(遇法定休假日顺延)上午开始营业时,将票款划给持票人。付款人提前收到由其承兑的商业汇票,应通知银行于汇票到期日付款。银行在办理划款时,付款人存款账户不足支付的,银行应填制付款人未付票款通知书,连同商业承兑汇票邮寄持票人开户银行转交持票人。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这里也是出票人)签发,由承兑银行承兑的票据。企业申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时,应向其承兑银行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交纳手续费。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于汇票到期前将票款足额交存其开户银行,承兑银行应在汇票到期日或到期日后的见票当日支付票款。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于汇票到期前未能足额交存票款时,承兑银行除凭票向持票人无条件付款外,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按照每天万分之五计收利息。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为了反映和监督应收票据取得、票款收回等经济业务,企业应当设置“应收票据”科目,借方登记取得的应收票据的面值,贷方登记到期收回票款或到期前向银行贴现的应收票据的票面余额,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本科目可按照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并设置“应收票据备查簿”,逐笔登记商业汇票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背书转让日、贴现日、贴现率和贴现净额以及收款日和收回金额、退票情况等资料。商业汇票到期结清票款或退票后,在备查簿中应予注销。
1.取得应收票据和收回到期票款
应收票据取得的原因不同,其会计处理亦有所区别。因债务人抵偿前欠货款而取得的应收票据,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商业汇票到期收回款项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例2—6】甲公司2007年3月1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产品,货款为1500000元,尚未收到,已办妥托收手续,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则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175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000
3月15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寄来一张3个月期的商业承兑汇票,面值为1755000元,抵付产品货款。
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票据    1755000
贷:应收账款        1755000
在本例中,乙公司用商业承兑汇票抵偿前欠的货款1755000元,应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6月15日,甲公司上述应收票据到期收回票面金额1755000元存入银行。
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755000
贷:应收票据         1755000
2.转让应收票据
实务中,企业可以将自己持有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票据责任。企业将持有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以取得所需物资时,按应计入取得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记“应收票据”科目,如有差额,借记或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2—7】承【例2—6】,假定甲公司于4月15日将上述应收票据背书转让,以取得生产经营所需的A种材料,该材料金额为1500000元,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                                 1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55000
贷:应收票据                                  1755000
二、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为了反映和监督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设置“应收账款”科目,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科目的企业,预收的账款也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登记应收账款的增加,贷方登记应收账款的收回及确认的坏账损失,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如果期末余额在贷方,则反映企业预收的账款。
【例2—8】甲公司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向乙公司销售商品一批,货款300000元,增值税额51000元,以银行存款代垫运杂费6000元,已办理托收手续。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35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
银行存款                             6000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代购货单位垫付包装费、运杂费也应计入应收账款,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甲公司实际收到款项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357000
贷:应收账款      357000
企业应收账款改用应收票据结算,在收到承兑的商业汇票时,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例2—9】甲公司收到丙公司交来商业汇票一张,面值10000元,用以偿还其前欠货款。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票据    10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
三、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
企业应当设置“预付账款”科目,核算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而直接通过“应付账款”科目核算。
企业根据购货合同的规定向供应单位预付款项时,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收到所购物资,按应计入购入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当预付货款小于采购货物所需支付的款项时,应将不足部分补付,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当预付货款大于采购货物所需支付的款项时,对收回的多余款项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
【例2—10】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材料5000吨,单价10元,所需支付的款项总额50000元。按照合同规定向乙公司预付货款的50%,验收货物后补付其余款项。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预付50%的货款时:
借:预付账款——乙公司    25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
(2)收到乙公司发来的5000吨材料,验收无误,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的货款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甲公司以银行存款补付所欠款项33500元。
借:原材料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
贷:预付账款——乙公司                     58500
借:预付账款——乙公司    33500
贷:银行存款                 33500
四、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如因企业财产等遭受意外损失而应向有关保险公司收取的赔款等;
(二)应收的出租包装物租金;
(三)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如为职工垫付的水电费、应由职工负担的医药费、房租费等;
(四)存出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
(五)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为了反映和监督其他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其他应收款”科目的借方登记其他应收款的增加,贷方登记其他应收款的收回,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项。
【例2—11】甲公司在采购过程中发生材料毁损,按保险合同规定,应由保险公司赔偿损失30000元,赔款尚未收到。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30000
贷:材料采购                     30000
【例2—12】承【例2—11】,上述保险公司赔款如数收到。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30000
【例2—13】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替副总经理垫付应由其个人负担的医疗费5000元,拟从其工资中扣回。
(1)垫支时:
借:其他应收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2)扣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5000
贷:其他应收款        5000
【例2一14】甲公司租入包装物一批,以银行存款向出租方支付押金10000元。
借:其他应收款——存出保证金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例2一15】承【例2—14】,租入包装物按期如数退回,甲公司收到出租方退还的押金10000元,已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其他应收款——存出保证金    10000
五、应收款项减值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将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设置“坏账准备”科目,核算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转销等情况。企业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应当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登记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金额和冲减的坏账准备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或+)“坏账准备”科目的借贷方(或借方)余额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时,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冲减多计提的坏账准备时,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
【例2一16】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应收丙公司的账款进行减值测试。应收账款余额合计为1000000元,甲公司根据丙公司的资信情况确定按10%计提坏账准备。2007年末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0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0
企业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时,应当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增加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企业发生坏账损失时,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例2—17】甲公司2008年对丙公司的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损失30000元。确认坏账损失时,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坏账准备    30000
贷:应收账款    30000
【例2一18】承【例2一16】和【例2—17】,甲公司2008年末应收丙公司的账款余额为1200000元,经减值测试,甲公司决定仍按10%计提坏账准备。
根据甲公司坏账核算方法,其“坏账准备”科目应保持的贷方余额为120000(1200000×10%)元;计提坏账准备前,  “坏账准备”科目的实际余额为贷方70000(100000—30000)元,因此本年末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50000(120000—70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50000
贷:坏账准备                            50000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增加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时,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例2—19】甲公司2009年4月20日收到2008年已转销的坏账20000元,已存入银行。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20000
贷:坏账准备       20000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
或: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坏账准备       20000
第四节  存货
一、存货概述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代销商品等。
1.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
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等。
2.在产品。是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生产物,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3.半成品。是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问产品。
4.产成品。是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来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5.商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6.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的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主要作用是盛装、装潢产品或商品。
7.低值易耗品。是指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其特点是单位价值较低,或使用期限相对于固定资产较短,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基本不变。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构成了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
8.委托代销商品是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
(二)存货成本的确定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存货的采购成本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其中,存货的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存货的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存货发生的进口税费、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及相应的教育费附加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指采购成本中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存货的加工成本
存货的加工成本是指在存货的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追加费用,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直接人工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人员的职工薪酬。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3.存货的其他成本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企业设计产品发生的设计费用通常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存货的成本。
存货的来源不同,其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通过购买而取得的存货的成本由采购成本构成;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等自制或需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的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构成。实务中具体按以下原则确定:
(1)购入的存货,其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包括挑选整理中发生的工、费支出和挑选整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数量损耗,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和其他费用。
(2)自制的存货,包括自制原材料、自制包装物、自制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及库存商品等,其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的各项实际支出。
(3)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包括加工后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其成本包括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加工的往返运输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
但是,.下列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入存货成本。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由于这些费用的发生无助于使该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确认为当期损益。
2.仓储费用,指企业在存货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如某种酒类产品生产企业为使生产的酒达到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而必须发生的仓储费用,应计入酒的成本,而不应计入当期损益。
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三)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日常工作中,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
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会计期末应调整为实际成本。
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同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在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
1.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具体方法是:收入存货时,逐笔登记收入存货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逐笔登记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化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采用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由于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4.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1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采用移动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二、原材料
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购半成品,以及不构成产品实体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原材料具体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原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一)采用实际成本核算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时,材料的收发及结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按照实际成本计价。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在途物资”等,“原材料”科目的借方、贷方及余额均以实际成本计价,不存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结转问题。但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日常反映不出材料成本是节约还是超支,从而不能反映和考核物资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因此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少的企业。在实务工作中,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并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的核算。
“原材料”科目。本科目用于核算库存各种材料的收发与结存情况。在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时,本科目的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在途物资”科目。本科目用于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即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应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购入的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
“应付账款”科目。本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本科目的贷方登记企业因购入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尚未支付的款项,借方登记偿还的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
“预付账款”科目。本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本科目的借方登记预付的款项及补付的款项,贷方登记收到所购物资时根据有关发票账单记入“原材料”等科目的金额及收回多付款项的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实际预付的款项;期末余额在贷方,则反映企业尚未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而将此业务在“应付账款”科目中核算。
1.购入材料
由于支付方式不同,原材料入库的时问与付款的时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会计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1)货款已经支付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同时材料已验收入库。
【例2-20】甲公司购入C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500000元,增值税额85000元,另对方代垫包装费1000元,全部款项已用转账支票付讫,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一C材料                  50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
贷:银行存款                            586000
本例属于发票账单与材料同时到达的采购业务,企业材料已验收入库,因此应通过“原材料”科目核算,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应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例2—21】甲公司持银行汇票1874000元购入D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1600000元,增值税额272000元,对方代垫包装费2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一D材料                    160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72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               1874000
【例2—22】甲公司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购入E材料一批,货款40000元,增值税6800元,对方代垫包装费5000元,款项在承付期内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一E材料                     4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0
贷:银行存款                              51800
(2)货款已经支付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材料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
【例2-23】甲公司采用汇兑结算方式购入F材料一批,发票及账单已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20000元,增值税额3400元。支付保险费1000元,材料尚未到达。
借:在途物资    2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
贷:银行存款                           24400
本例属于已经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但材料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采购业务,应通过“在途物资”科目核算;待材料到达、入库后,再根据收料单,由“在途物资”科目转入“原材料”科目核算。
【例2—24】承【例2—23】,上述购入的F材料已收到,并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21000
贷:在途物资    21000
(3)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例2—25】甲公司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购入G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50000元,增值税额8500元,对方代垫包装费1000元,银行转来的结算凭证已到,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G材料    5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
贷:应付账款    59500
【例2—26】甲公司采用委托收款结算方式购入H材料一批,材料已验收入库,月末发票账单尚未收到也无法确定其实际成本,暂估价值为30000元。
借:原材料    3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30000
下月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
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30000
贷:原材料    30000
在这种情况下,发票账单未到也无法确定实际成本,期末应按照暂估价值先入账,但是,下期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收到发票账单后再按照实际金额记账。即,对于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未到,货款尚未支付的采购业务,应于期末,按材料的暂估价值,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下期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以便下月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后,按正常程序,借记“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票据”等科目。
【例2—27】承【例2—26】,上述购入的H材料于次月收到发票账单,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31000元,增值税额5270元,对方代垫保险费2000元,已用银行存款付讫。
借:原材料一H材料                     33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270
贷:银行存款                               38270
(4)货款已经预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例2—28】根据与某钢厂的购销合同规定,甲公司为购买J材料向该钢厂预付100000元货款的80%,计80000元,已通过汇兑方式汇出。
借:预付账款    8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
【例2—29】承【例2—28】,甲公司收到该钢厂发运来的J材料,已验收入库。
有关发票账单记载,该批货物的货款100000元,增值税额17000元,对方代垫包装费3000元,所欠款项以银行存款付讫。
(1)材料入库时:
借:原材料一J材料                     103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预付账款                              120000
(2)补付货款时:
借:预付账款40000
贷:银行存款40000
2.发出材料
【例2—30】丁公司2007年3月1日结存B材料30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10元;3月5日和3月20日分别购入该材料9000公斤和60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分别为11元和12元;3月10日和3月25日分别发出该材料10500公斤和6000公斤。按先进先出法核算时,发出和结存材料的成本如表2—2所示。
 
【例2—31】承【例2—30】,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B材料的成本如下: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16500×11.17=184305(元)月末库存存货的成本=30000+171000—184305=16695(元)
【例2—32】承【例2—30】,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B材料的成本如下:
第一批收货后的平均单位成本=(30000+99000)/(3000+9000)=10.75(元)
第一批发货的存货成本=10500×10.75=112875(元)
当时结存的存货成本=1500×10.75=16125(元)
第二批收货后的平均单位成本=(16125+72000)/(1500+6000)=11.75(元)
第二批发货的存货成本=6000×11.75=70500(元)
当时结存的存货成本=1500×11.75=17625(元)
B材料月末结存1500公斤,月末库存存货成本为17625元;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合计为183375(112875+70500)元。
企业各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领用的材料具有种类多、业务频繁等特点。为了简化核算,可以在月末根据“领料单”或“限额领料单”中有关领料的单位、部门等加以归类,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确定,可以由企业从上述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中选择。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例2—33】甲公司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1月份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K材料50000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K材料40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K材料
5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K材料4000元,计54900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500000
——辅助生产成本     4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4000
贷:原材料——K材料                549000
(二)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材料的收发及结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按照计划成本计价。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等。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末,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并进行分摊,根据领用材料的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从而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原材料”科目。本科目用于核算库存各种材料的收发与结存情况。在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本科目的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材料采购”科目。本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反映企业已入库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节约差异)。
1.购入材料
(1)货款已经支付,同时材料验收入库。
【例2—34】甲公司购入L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3000000元,增值税额5100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为3200000元,已验收入库,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材料采购                          3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000
贷:银行存款                               3510000
在计划成本法下,取得的材料先要通过“材料采购”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支付材料价款和运杂费等构成存货实际成本的,记入“材料采购”科目。
(2)货款已经支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例2—35】甲公司采用汇兑结算方式购入M1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200000元,增值税额340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180000元,材料尚未入库。
借:材料采购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
贷:银行存款                              234000
(3)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例2—36】甲公司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支付方式购入M2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500000元,增值税额850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52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材料采购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
贷:应付票据                            585000
【例2—37】甲公司购入M3材料一批,材料已验收入库,发票账单未到,月末按照计划成本600000元估价入账。
借:原材料    60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600000
下月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
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600000
贷:原材料    600000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尚未收到发票账单的收料凭证,月末应按计划成本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下期初做相反分录予以冲回,借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
企业购入验收入库的材料,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例2—38】承【例2—34】和【例2—36】,月末,甲公司汇总本月已付款或已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的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3720000元(即3200000+520000)。
借:原材料——L材料    3200000
——M2材料    520000
贷:材料采购                  3720000
上述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为3500000元(即3000000+500000),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节约220000元(即3500000—3720000)。
借:材料采购    220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L材料    200000
——M2材料    20000
2.发出材料
月末,企业根据领料单等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结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当根据所发出材料的用途,按计划成本分别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例2—39】甲公司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某月L材料的消耗(计划成本)为:基本生产车间领用200000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600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250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5000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000000
——辅助生产成本      600000
制造费用                      250000
管理费用                       50000
贷:原材料——L材料    2900000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企业日常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发出的材料成本应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结转,按照所发出材料的用途,分别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例2—40】承【例2—34】_和【例2—39】,甲公司某月月初结存L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0000元,成本差异为超支30740元;当月入库L材料的计划成本3200000元,成本差异为节约200000元。则:
材料成本差异率=(30740-200000)/(1000000+3200000)×100%=-4.03%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的分录:
借:材料成本差异-L材料        11687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80600
-辅助生产成本       24180
制造费用                     10075
管理费用                     2015
三、包装物
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核算内容包括:
1.生产过程中用于包装产品作为产品组成部分的包装物;
2.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3.随同商品出售而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4.出租或出借给购买单位使用的包装物。
为了反映和监督包装物的增减变动及其价值损耗、结存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周转材料—包装物”科目进行核算。对于生产领用包装物,应根据领用包装物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应于包装物发出时,按其实际成本计入销售费用。随同商品出售且单独计价的包装物,一方面应反映其销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应反映其实际销售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包装物应当根据使用次数分次进行摊销,有关分次摊销法的举例参见【例2—45】。
(一)生产领用包装物
生产领用包装物,应按照领用包装物的实际成本,借记“生产成本”科目,按照领用包装物的计划成本,贷记“周转材料——包装物”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例2—41】甲公司对包装物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某月生产产品领用包装物的计划成本为10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
借:生产成本       97000
材料成本差异    30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100000
(二)随同商品出售包装物
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应按其实际成本计入销售费用,借记“销售费用”科目,按其计划成本,贷记“周转材料——包装物”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例2—42】甲公司某月销售商品领用不单独计价包装物的计划成本为5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
借:销售费用       48500
材料成本差异    15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50000
随同商品出售且单独计价的包装物,一方面应反映其销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应反映其实际销售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例2-43】甲公司某月销售商品领用单独计价包装物的计划成本为80000元,销售收入为100000元,增值税额为17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该包装物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
(1)出售单独计价包装物: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2)结转所售单独计价包装物的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824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80000
材料成本差异                2400
四、低值易耗品
低值易耗品通常被视同存货,作为流动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一般划分为一般工具、一专用工具、替换设备、管理用具、劳动保护用品、其他用具等。
为了反映和监督低值易耗品.韵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科目,借方登记低值易耗品的增加,贷方登记低值易耗品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通常反映企业期末结存低值易耗品的金额。
低值易耗品应当根据使用次数分次进行摊销。
(一)一次转销法
采用一次转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将其价值一次、全部计入有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主要适用于价值较低或极易损坏的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例2—44】甲公司某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一般工具一批,实际成本为3000元,全部计入当期制造费用。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    3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3000
(二)分次摊销法
采用分次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摊销其账面价值的单次平均摊销额。分次摊销法适用于可供多次反复使用的低值易耗品。在采用分次摊销法的情况下,需要单独设置“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和“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明细科目。
【例2-45】甲公司的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专用工具一批,实际成本为100000元,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采用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该专用工具的估计使用次数为2次。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领用专用工具: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       100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          100000
(2)第一次领用时摊销其价值的一半:
借:制造费用           50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   50000
(3)第二次领用时摊销其价值的一半:
借:制造费用           50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   50000
同时: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  100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       100000
五、委托加工物资
委托加工物资是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
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物资的成本包括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支付的加工费用及应负担的运杂费等,支付的税金,包括委托加工物资所应负担的消费税(指属于消费税应税范围的加工物资)等。
为了反映和监督委托加工物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委托加工物资”科目,借方登记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的物资的实际成本和剩余物资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完工的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和发出加工物资的运杂费等。委托加工物资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进行核算,其方法与库存商品相似。
(一)发出物资
【例2—46】甲公司委托某量具厂加工一批量具,发出材料一批,计划成本7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4%,以银行存款支付运杂费2200元。
(1)发出材料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72800
贷:原材料                  70000
材料成本差异             2800
(2)支付运杂费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2200
贷:银行存款         2200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发给外单位加工物资时,如果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核算的,还应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贷记或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或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二)支付加工费、运杂费等
【例2-47】承【例2-46】,甲公司以银行支付上述量具的加工费用20000元。
借:委托加工物资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三)加工完成验收入库
【例2-48】承【例2-46】和【例2-47】,甲公司收回由某量具厂代加工的量具,以银行支付运杂费2500元。该量具已验收入库,其计划成本为110000元。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支付运杂费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2500
贷:银行存款          2500
(2)量具入库时: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11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97500
材料成本差异                          12500
【例2—49】甲公司委托丁公司加工商品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100000件,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1月20日,发出材料一批,计划成本为600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①发出委托加工材料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6000000
贷:原材料             6000000
②结转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时:
借:材料成本差异    18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180000
(2)2月20日,支付商品加工费120000元,支付应当交纳的消费税660000元,该商品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消费税可抵扣,甲公司和丁公司均为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委托加工物资                       12000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660000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00
贷:银行存款                               800400
(3)3月4日,用银行存款支付往返运杂费10000元。
借:委托加工物资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4)3月5日,上述商品100000件(每件计划成本为65元)加工完毕,公司已办理验收入库手续。
借:库存商品    650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5950000
材料成本差异    550000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交纳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收回后用于直接销售的,记入“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收回后用于继续加工的,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
六、库存商品
(一)库存商品的内容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以及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库存商品具体包括库存产成品、外购商品、存放在门市部准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寄存在外的商品、接受来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等。已完成销售手续、但购买单位在月末未提取的产品,不应作为企业的库存商品,而应作为代管商品处理,单独设置代管商品备查簿进行登记。库存商品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其方法与原材料相似。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库存商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可单独设置“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核算。
为了反映和监督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库存商品”科目,借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库存商品成本,贷方登记发出的库存商品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各种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
(二)库存商品的核算
1.验收入库商品
对于库存商品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当库存商品生产完成并验收入库时,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
【例2—50】甲公司“商品入库汇总表”记载,某月已验收入库Y产品1000台,实际单位成本5000元,计5000000元;Z产品2000台,实际单位成本1000元,计2000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Y产品    5000000
——Z产品    20000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Y产品)    5000000
——基本生产成本(Z产品)    2000000
2.销售商品
企业销售商品、确认收入时,应结转其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例2-51】甲公司月末汇总的发出商品中,当月已实现销售的Y产品有500台,Z产品有1500台。该月Y产品实际单位成本5000元,Z产品实际单位成本1000元。在结转其销售成本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4000000
贷:库存商品——Y产品    2500000
——Z产品    1500000
企业购入的商品可以采用进价或售价核算。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售价和进价的差额,可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月末,应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将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还可以采用毛利率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日常核算。
(1)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这一方法是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商业批发企业常用的计算本期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成本的方法。商品流通企业由于经营商品的品种繁多,如果分品种计算商品成本,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而且,一般来讲,商品流通企业同类商品的毛利率大致相同,采用这种存货计价方法既能减轻工作量,也能满足对存货管理的需要。
【例2—52】某商场2007年4月1日针织品存货1800万元,本月购进3000万元.本月销售收入3400万元,上季度该类商品毛利率为25%。本月已销商品和月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计算如下:本月销售收入=3400(万元)销售毛利=3400×25%=850(万元)本月销售成本=3400-850=2550(万元)库存商品成本=1800+3000-2550=2250(万元)
(2)售价金额核算法。售价金额和算法是指平时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是比较均衡的,因此,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对于从事商业零售业务的企业(如百货公司、超市等),由于经营商品种类、品种、规格等繁多,而且要求按商品零售价格标价,采用其他成本计算结转方法均较困难,因此广泛采用这一方法。
【例2—53】某商场2007年7月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00万元,售价总额为110万元,本月购进该商品的进价成本为75万元,售价总额为90万元,本月销售收入为120万元。有关计算如下:
商品进销差价率=(10+15)/(110+90)×100%=12.5%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120×12.5%=15(万元)
七、存货清查
存货清查是指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有数量,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从而确定存货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由于存货种类繁多、收发频繁,在日常收发过程中可能发生计量错误、计算错误、自然损耗,还可能发生损坏变质以及贪污、盗窃等情况,.造成账实不符,形成存货的盘盈盘亏。对于存货的盘盈盘亏,应填写存货盘点报告(如实存账存对比表),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处理。
为了反映企业在财产清查中查明的各种存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借方登记存货的盘亏、毁损金额及盘盈的转销金额,贷方登记存货的盘盈金额及盘亏的转销金额。企业清查的各种存货损益,应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处理后,本科目应余额。
存货盘盈的核算企业发生存货盘盈时,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例2-54】甲公司在财产清查中盘盈J材料1000公交,实际单位成本60元,经查属于材料收发计量方面的错误。应做如下处理:
(1)批准处理前:
借:原材料   6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60000
(2)批准处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60000
贷:管理费用         60000
(二)存货盘亏及毁损的核算
企业发生存货盘亏及损毁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对于入库的残料价值,计入“原材料”等科目;对于应由保险公司和过失人的赔款,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扣除残料价值和应由保险公司、过失人赔款后的净损失,属于一般经营损失的部分,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属于非常损失的部分,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例2—55】甲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盘亏K材料500公斤,实际单位成本200
元,经查属于一般经营损失。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批准处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100000
贷:原材料              100000
(2)批准处理后:
借:管理费用    1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00000
【例2—56】甲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毁损L材料300公斤,实际单位成本100元,经查属于材料保管员的过失造成的,按规定由其个人赔偿20000元,残料已办理入库手续,价值2000元。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批准处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30000
贷:原材料              30000
(2)批准处理后
①由过失人赔款部分:
借:其他应收款       2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0000
②残料入库:
借:原材料   2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0000
③材料毁损净损失:
借:管理费用    8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8000
【例2—57】甲公司因台风造成一批库存材料毁损,实际成本70000元,根据保险责任范围及保险合同规定,应由保险公司赔偿50000元。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批准处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70000
贷:原材料    70000
(2)批准处理后:
借:其他应收款                50000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2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70000
八、存货减值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其中,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如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简化核算方法,则成本为经调整后的实际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贷方登记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存货跌价损失金额和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
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时,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例2—58】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材料的账面金额为100000元,由于市场价格下跌,预计可变现净值为80000元,由此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00元。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2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00
假设2008年6月30日,×材料的账面金额为100000元,由于市场价格有所上升,使得×材料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5000元,应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5000元。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15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15000
第五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企业持有的剥。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及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子公司。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企业与其他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合营企业。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
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联营企业。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或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成本法;二是权益法。
1.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1)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1)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企业对其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即企业对其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为了核算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应当设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
等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借方登记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成本以及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按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计算的应分享的份额,贷方登记收回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或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及按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计算的应分担的份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
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企业所发生的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此外,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等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上述规定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例2—59】甲公司2007年1月10日购买长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50000股准备长期持有,从而拥有长信股份有限公司5%的股份。每股买入价为6元,另外,公司购买该股票时发生有关税费5000元,款项已由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计算初始投资成本:股票成交金额(50000×6)    300000
加:相关税费                 5000
305000
编制购入股票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5000
贷:银行存款           305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借记
“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例2—60】甲公司2007年5月15日以银行存款购买诚远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100000股作为长期投资,每股买入价为10元,每股价格中包含有0.2元的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另支付相关税费7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计算初始投资成本:股票成交金额(100000×10)               1000000
加:相关税费                                7000
减: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100000×0.2)    20000
987000
编制购入股票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987000
应收股利     20000
贷:银行存款            1007000
假定甲公司2007年6月20日收到诚远股份有限公司分来的购买该股票时已宣告分派的股利20000元。此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股利    20000
在这种情况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应收股利”科目,不记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0
【例2—61】承【例2—59】,如果甲公司于2007年6月20日收到长信有限股份公司宣告发放2006年度现金股利的通知,应分得现金股利5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股利    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5000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而不是确认为投资收益。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其会计处理是: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贷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例2—62】甲公司将其作为长期投资持有的远海股份有限公司15000股股票,以每股10元的价格卖出,支付相关税费1000元,取得价款149000元,款项已由银行收妥。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40000元,假定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计算投资收益:股票转让取得价款    149000
减:投资账面余额    140000
9000
编制出售股票时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49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000
投资收益      9000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三、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2-63】甲公司2007年1月20日购买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5000000股准备长期持有,占东方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30%。每股买入价为6元,另外,购买该股票时发生有关税费500000元,款项已由银行存款支付。2006年12月31日,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以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不存在差异)100000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计算初始投资成本:股票成交金额(5000000×6)      30000000
加:相关税费                      500000
                                  30500000
编制购入股票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500000
贷:银行存款                     30500000
在本例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30500000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0000000(100000000×30%)元,其差额500000元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是,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二)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
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但以本科目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以本科目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榔旧”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对××单位投资”,该科目由“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三个明细科目组成,账面价值减至零即意味着“对××单位投资”的这三个明细科目合计为零。
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股票股利,不进行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簿中登记。
【例2—64】,2007年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0000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3000000元。2008年5月.15日,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10股派3元,甲公司可分派到1500000元。2008年6月15日,甲公司收到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确认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00000
贷:投资收益                             3000000
(2)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5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0000
(3)收到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0
贷:应收股利         150000
(三)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例2-65】2007年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了4000000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确认相应的资本公积1200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12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其会计处理是: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贷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还应结转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例2—66】承【例2—63】、【例2—64】和【例2—65】,2009年1月20日,甲公司出售所持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5000000股,每股出售价为10元,款项已收回。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5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500000
——损益调整       1500000
——其他权益变动   1200000
投资收益                   16800000
同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
贷:投资收益                         1200000
四、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金额的确定
1.企业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将该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应当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核算。企业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第六节  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概述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像商品一样为了对外出售。这一特征是固定资产区别于商品等流动资产的重要标志。
第二,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期限较长,使用寿命一般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一特征表明企业固定资产的收益期超过一年,能在一年以上的时间里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
固定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资产最基本法的特征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却认为资产。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来说,如果某一固定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实务工作中,首先,需要判断该项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即使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企业也不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那么,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
在实务中,判断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依据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了企业。其中,与固定资产所以权相关的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情况变化造成的相关收益的变动,以及由于资产闲置、技术陈旧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报酬,是指在固定资产适用手忙内直接适用该资产而获得的收入以及处置该项资产所实现的利得等。通常,取得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是判断与固定资产所以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凡是所以权已属于企业,不论企业是否收到或持有该项固定资产,均可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反之,如果没有取得所以权,即使存放在企业,也不能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有时某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虽然不属于企业,但是,企业能够控制该项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企业,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加以确认。比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承租人)虽然不拥有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但企业能够控制该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了企业,因此,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条件。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予以确认,其为取得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也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同时满足其他确认条件,就可以加以确认;否则,企业不应加以确认。
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有时需要根据所获得的最新资料,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合理的估计。比如,企业对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在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前,需要根据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或者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等资料,按估计价值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在实务中,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确认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二是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固定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为加强管理,便于组织会计核算,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和核算要求以及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经济用途分类
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生产经营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职工宿舍等使用的房屋、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等。
按照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归类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之间,以及生产经营用各类固定资产之间的组成和变化情况,借以考核和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地配备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用。
2.综合分类
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等综合分类,可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划分为七大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3)租出固定资产(指在经营租赁方式下出租给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
(4)不需用固定资产;
(5)未使用固定资产;
(6)土地(指过去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7)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指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应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由于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经营规模各异,对固定资产的分类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实际工作中,企业大多采用综合分类的方法作为编制固定资产目录,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
(四)固定资产的核算
为了核算固定资产,企业一般需要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处置等情况。
“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借方登记企业增加的固定资产原价,贷方登记企业减少的固定资产原价,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企业应当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核算。
“累计折旧”科目属于“固定资产”的调整科目,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贷方登记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方登记处置固定资产转出的累计折旧,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
“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基建、更新改造等在建工程发生的支出,借方登记企业各项在建工程的实际支出,贷方登记完工工程转出的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的成本。
“工程物资”科目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而准备的各种物资的实际成本。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购入工程物资的成本,贷方登记领用工程物资的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成本。
“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借方登记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清理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贷方登记固定资产清理完成的处理,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清理完毕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该科目应按被清理的固定资产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此外,企业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发生减值的,还应当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等科目进行核算。
二、取得固定资产
(一)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1.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在购入的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调试成本等,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运输费、装卸费和其他相关税费等,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支付安装费用等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企业基于产品价格等因素的考虑,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如果这些资产均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2-67】甲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即可投入使用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30000元,增值税额为5100元,另支付运输费300元,包装费4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假设甲公司不属于实行增值税转型的企业。
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计算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买价    30000
加:增值税       5100
运输费        300
包装费        400
35800
(2)编制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35800
贷:银行存款    35800
【例2—68】甲公司用银行存款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买价为200000元,增值税额为34000元,支付运输费10000元,支付安装费30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购入进行安装时:
借:在建工程    244000
贷:银行存款       244000
(2)支付安装费时:
借:在建工程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3)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244000+30000=274000(元)
借:固定资产    274000
贷:在建工程        274000
【例2—69】甲公司向乙公司一次购进了三台不同型号且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设备A、B、C,共支付款项100000000元,增值税额17000000元,包装费750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假定设备A、B、C均满足固定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公允价值分别为45000000元、38500000元、1650000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购买价款、包装费及增值税额,即:
100000000+17000000+750000=117750000(元)
(2)确定设备A、B、C的价值分配比例。
A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45000000/(45000000+38500000+16500000)×100%=45%
B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38500000/(45000000+38500000+16500000)×100%=38.5%
C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16500000/(45000000+38500000+16500000)×100%=16.5%
(3)确定A、B、C设备各自的成本:
A设备的成本为:117750000×45%=52987500(元)
B设备的成本为:117750000×38.5%=45333750(元)
C设备的成本为:117750000×16.5%=19428750(元)
(4)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A设备    52987500
——B设备     45333750
——C设备     19428750
贷:银行存款          117750000
(二)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
自建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企业自建固定资产,主要有自营和出包两种方式,由于采用的建设方式不同,其会计处理也不同。
1.自营工程
自营工程是指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自行组织施工人员施工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购入工程物资时,借记“工程物资”科口,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领用工程物资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工程物资”科目。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原材料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生产的商品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
自营工程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分配工程人员工资等),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一。自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其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例2—70】某企业自建厂房一幢,购入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500000元,支付的增值税额为85000元,全部用于工程建设。领用本企业生产的水泥一批,实际成本为80000元,税务部门确定的计税价格为100000元,增值税税率17%;工程人员应计工资100000元,支付的其他费用30000元。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5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2)工程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585000
贷:工程物资    585000
(3)工程领用本企业生产的水泥,确定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的金额为:
80000+100000×17%=97000(元)
借:在建工程    97000
贷:库存商品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4)分配工程人员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    1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
(5)支付工程发生的其他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    30000
贷:银行存款等    30000
(6)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成本=585000+97000+100000+30000=812000(元)
借:固定资产    812000
贷:在建工程    812000
2.出包工程
出包工程是指企业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工程项目发包给建造承包商,由建造承包商组织施工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企业采用出包方式进行的固定资产工程,其工程的具体支出主要由建造承包商核算,在这种方式下,“在建工程”科目主要是企业与建造承包商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科目,企业支付给建造承包商的工程价款作为工程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向建造承包商结算的进度款,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工程完成时按合同规定补付的工程款,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其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例2—71】某企业将一幢厂房的建造工程出包给丙公司承建,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向丙公司结算进度款600000元,工程完工后,收到丙公司有关工程结算单据,补付工程款400000元,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向丙公司结算进度款时:
借:在建工程    6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
(2)补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4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
(3)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1000000
贷:在建工程            1000000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固定资产折旧概述
企业应当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上述事项在报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一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影响折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原价,是指固定资产的成本。
2.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
预期状态,企业日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固定资产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4.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该项资产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2)该项资产预计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
(3)该项资产预计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铺过时等;
(4)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该项资产使用的限制。
总之,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在确定计提折旧的范围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2.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所谓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
3.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例2—72】甲公司有一幢厂房,原价为5000000元,预计可使用20年,预计报废时的净残值率为2%。该厂房的折旧率和折旧额的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1-2%)/20=4.9%
月折旧率=4.9%/12=0.41%
月折旧额=5000000×0.41%=20500(元)
本例采用的是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特点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是相等的。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例2—73】某企业的一辆运货卡车的原价为600000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500000公里,预计报废时的净残值率为5%,本月行驶4000公里。该辆汽车的月折旧额计算如下:
单位里程折旧额=600000×(1-5%)/500000=1.14(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4000×1.14=4560(元)本例采用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工作量法是指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例2-74】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2/5×100%=40%
第1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40%=400000(元)
第2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400000)×40%=240000(元)
第3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40%=144000(元)
从第4年起改用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4年、第5年的年折旧额=[(360000-144000)-4000]/2=10600(元)
每年各月折旧额根据年折旧额除以12来计算。
本例采用了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1)/2×100%
或者: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额
【例2-75】承【2-74】,假如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各年折旧额如表2-3所示。
表2-3    金额单位:元
年份 尚可使用年限 原价一净残值 变动折旧率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
1 5 996000 5/15 332000 332000
2 4 996000 4/15 265600 597600
3 3 996000 3/15 199200 796800
4 2 996000 2/15 132800 929600
5 1 996000 1/15 66400 996000本例采用了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当记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管理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其应提的折旧额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例2—76】某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2007年1月份根据“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确定的各车间及厂部管理部门应分配的折旧额为:一车间1500000元,二车间2400000元,三车间3000000元,厂管理部门600000元。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一车间    1500000
——二车间    2400000
——三车间    3000000
管理费用                600000
贷:累计折旧                 7500000
【例2—77】乙公司2007年6月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情况如下:一车间厂房计提折旧3800000元,机器设备计提折旧4500000元;管理部门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6500000元,运输工具计提折旧2400000元;销售部门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3200000元,运输工具计提折旧2630000元。当月新购置机器设备一台,价值为540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该企业同类设备计提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
本例中,新购置的机器设备本月不计提折旧。本月计提的折旧费用中,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制造费用,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销售费用。乙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一车间    8300000
管理费用              8900000
销售费用              5830000
贷:累计折旧                   23030000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各个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或者使用的条件不同,因而往往发生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为了保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就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在对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后,企业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2—78】2007年6月1日,甲公司对现有的一台管理用设备进行日常修理,修理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100000元,应支付的维修人员工资为20000元。
本例中,对机器设备的日常修理没有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应将该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甲公司应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120000
贷:原材料            1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20000
【例2—79】2007年8月1日,乙公司对其现有的一台管理部门使用的设备进行修理,修理过程中发生支付维修人员工资为5000元。
本例中,乙公司对管理用设备的维修没有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应将该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属于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乙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000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将不适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对外出售转让,或因磨损、技术进步等原因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或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对毁损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对于上述事项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手续,结转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算有关的清理收入、清理费用及残料价值等。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固定资产转入清理。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转出的固定资产,按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二)发生的清理费用等。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等科目。
(三)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四)保险赔偿等的处理: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借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五)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2—80】甲公司出售一座建筑物,原价为2000000元,已计提折旧100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实际出售价格为1200000元,已通过银行收回价款。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将出售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0
累计折旧          10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
(2)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1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200000
(3)计算销售该固定资产应交纳的营业税,按规定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应纳税为60000(1200000×5%)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6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60000
(4)结转出售固定资产实现的利得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40000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140000
【例2-81】乙公司现有一台设备由于性能等原因决定提前报废,原价为500000元,已计提折旧45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报废时的残值变价收入为20000元.报废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3500元。有关收入、支出均通过银行办理结算。乙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将报废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累计折旧       45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0
(2)收回残料变价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0000
(3)支付清理费用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3500
贷:银行存款          3500
(4)结转报废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时: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33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3500
【例2-82】丙公司因遭受水灾而毁损一座仓库,该仓库原价4000000元,已计提折旧100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其残料估计价值50000元,残料已办理入库。发生的清理费用20000元,以现金支付。经保险公司核定应赔偿损失1500000元,尚未收到赔款。丙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将毁损的仓库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累计折旧       1000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00
(2)残料入库时:
借:原材料   5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3)支付清理费用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000
贷:库存现金       20000
(4)确定应由保险公司理赔的损失时:
借:其他应收款   15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500000
(5)结转毁损固定资产发生的损失时: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47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470000
六、固定资产清查
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以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充分挖掘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在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如果发现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清查固定资产的损溢,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处理。
(一)固定资产盘盈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重置成本确定其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例2—83】丁公司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一台未入账的设备,重置成本为30000元(假定与其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该盘盈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进行处理。假定丁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丁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盘盈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000
(2)确定应交纳的所得税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9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9900
(3)结转为留存收益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1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0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8090
(二)固定资产盘亏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按盘亏固定资产的账而价值,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的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时,按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例2—84】乙公司进行财产清查时发现短缺一台笔记本电脑,原价为10000元,已计提折旧7000元。乙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盘亏固定资产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3000
累计折旧         7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
(2)报经批准转销时:
借: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 3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3000
七、固定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2—85】2007年12月31日,丁公司的某生产线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经计算,该机器的可收回金额合计为1230000元,账面价值为1400000元,以前年度未对该生产线计提过减值准备。
由于该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为1230000元,账面价值为1400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按两者之间的差额170000(1400000—1230000)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丁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7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70000
第七节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无形资产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1.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它不像固定资产、存货等有形资产具有实物形体。
2.具有可辨认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让、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或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在本节规范。
3.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且能够在多个会计期间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其价值将在各个受益期间逐渐摊销。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某一项目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不能流入企业,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对无形资产确认而言,如果某一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预期不能流入企业,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某一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预期很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则企业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外购一项专利权,从而拥有法定所以权,使得企业的相关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此时,表明企业能够控制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在实务工作中,要确定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在进行这种判断时,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比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硬件设备等来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最为重要的是应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存在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冲击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技术或利用其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等。
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于无形资产而言,这个条件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一些高科技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假定其与企业签订了服务合同,且合同规定其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高科技人才的知识在规定的期限内预期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但由于这些高科技人才的知识难以准确或合理辨认,加之为形成这些知识所发生的支出难以计量,从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确认。
(三)无形资产的构成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1.专利权
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它给予持有者独家使用或控制某项发明的特殊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明确规定,专利人拥有的专利权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专利权是允许其持有者独家使用或控制的特权,但它并不保证一定能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如有的专利可能会被另外更有经济价值的专利所淘汰等。因此,企业不应将其所拥有的一切专利权都予以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和核算。一般而言,只有从外单位购入的专利或者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专利,才能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和核算。这种专利可以降低成本,或者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将其转让出去获得转让收入。
企业从外单位购入的专利权,应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专利权的成本。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专利权,应按照无形资产准则确定的金额作为成本。
2.商标权
商标是用来辨认特定的商品或劳务的标记。商标权是指专门在某类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商标经过注册登记,就获得了法律上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的保护。
企业自创的商标并将其注册登记,所花费用一般不大,是否将其资本化并不重要。能够给拥有者带来获利能力的商标,往往是通过多年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传播商标名称的手段,以及客户的信赖等树立起来的。广告费一般不作为商标权的成本,而是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可以转让,但受让人应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产品质量。如果企业购买他人的商标,一次性支出费用较大的,可以将其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管理。这时,应根据购入商标的价款、支付的手续费及有关费用作为商标的成本。
3.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准许某一企业或单位在一定期间内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将取得时发生的支出资本化,作为土地使用权的成本,记入“无形资产”科目。
4.非专利技术
非专利技术即专有技术,或技术秘密、技术诀窍,是指先进的、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及诀窍。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工业专有技术,即在生产上已经采用,仪限于少数人知道,不享有专利权或发明权的生产、装配、修理、工艺或加工方法的技术知识;二是商业(贸易)专有技术,即具有保密性质的市场情报、原材料价格情报以及用户、竞争对象的情况和有关知识;三是管理专有技术,即生产组织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培训职工方法等保密知识。非专利技术并不是专利法的保护对象,专有技术所有人依靠自我保密的方式来维持其独占权,可以用于转让和投资。
企业的非专利技术,有些是自己开发研究的,有些是根据合同规定从外部购入的。如果是企业自己开发研究的,应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的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对于从外部购入的非专利技术,应将实际发生的支出予以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5.著作权
著作权又称版权,制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种特殊权利。著作权包括两方面的权利,即精神权利(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财产权利)。前者指作品署名权、发表作品、确认作者身份、保护作品完整性、修改已经发表的作品等各项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后者指以出版、表演、广播、展览、录制唱片、摄制影片等方式使用作品以及因授权他人使用作品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6.特许权
特许权,又称经营特许权、专营权,指企业在某一地区经营或销售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或是一家企业接受另一家企业使用其商标、商号、技术秘密等的权利。前者一般是指政府机关授权、准许企业使用或在一定地区享有经营某种业务的特权,如水、电、邮电通讯等专营权、烟草专卖权等;后者指企业间依照签订的合同,有期限或无期限使用另一家企业的某些权利,如连锁店分店使用总店的名称等。
(四)无形资产的核算
为了核算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和处置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
“无形资产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借方登记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贷方登记出售无形资产转出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本科目应按无形资产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累计摊销”科目属于“无形资产”的调整科目,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贷方登记企业计提的无形资产摊销,借方登记处置无形资产转出的累计摊销,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额。
此外,企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还应当设置“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
1.无形资产的取得
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取得无形资产的主要方式有外购、自行研究开发等。取得的方式不同,其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
(1)外购无形资产。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例2—86】甲公司购入一项非专利技术,支付的买价和有关费用合计900000
元,以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非专利技术品    900000
贷:银行存款                      900000
(2)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期(月)末,应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归集的金额转人“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例2—87】甲公司自行研究、开发一项技术,截止2007年12月31日,发生研发支出合计2000000元,经测试该项研发活动完成了研究阶段,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进入开发阶段02008年发生开发支出300000元,假定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的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2008年6月30日,该项研发活动结束,最终开发出一项非专利技术。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2007年发生的研发支出: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000000
贷:银行存款等                    2000000
(2)2007年12月31日,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
借:管理费用    2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000000
(3)2008年,发生开发支出并满足资本化确认条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300000
贷:银行存款等    300000
(4)2008年6月30日,该技术研发完成并形成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300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300000
2.无形资产的摊销
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自可供使用(即其达到预定用途)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不再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企业应当按月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自用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计入管理费用;出租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计入其他业务成本;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例2—88】甲公司购买了一项特许权,成本为4800000元,合同规定受益年限为10年,甲公司每月应摊销40000(4800000÷10÷12)元。每月摊销时,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40000
贷:累计摊销      40000
【例2—89】2007年1月1日,甲公司将其自行开发完成的非专利技术出租给丁公司,该非专利技术成本为3600000元,双方约定的租赁期限为10年,甲公司每月应摊销30000(3600000÷10÷12)元。每月摊销时,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业务成本    30000
贷:累计摊销          30000
3.无形资产的处置
企业处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扣除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以及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例2—90】甲公司将其购买的一专利权转让给乙公司,该专利权的成本为600000元,已摊销220000元,应交税费25000元,实际取得的转让价款为50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500000
累计摊销    220000
贷:无形资产        600000
应交税费         25000
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95000
4.无形资产的减值
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2—91】2007年12月31日,市场上某项技术生产的产品销售势头较好,已对甲公司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甲公司外购的类似专利技术的账面价值为800000元,剩余摊销年限为4年,经减值测试,该专利技术的可收回金额为750000元。
由于该专利权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为800000元,可收回金额:为750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按其差额50.000(800000=750000)元计提减值准备。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5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50000
二、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除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等。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例2-92】2007年4月1日,丙公司对其以经营租赁方式新租入的办公楼进行装修,发生以下有关支出:领用生产材料500000元,购进该批原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85000元;辅助生产车间为该装修工程提供的劳务支出为180000元;有关人员工资等职工薪酬435000元。2007年12月1日,该办公楼装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并按租赁期10年开始进行摊销。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丙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装修领用原材料:
借:长期待摊费用   585000
贷:原材料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85000
(2)辅助生产车间为装修工程提供劳务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1800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180000
(3)确认工程人员职工薪酬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43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435000
(4)2007年摊销装修支出时:
借:管理费用         10000
贷:长期待摊费用      10000
本章思考题
1.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出现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应如何进行处理?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原则是什么?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如何进行计
量?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3.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发生
减值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4.企业的存货包括哪些内容?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
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具体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存货发生盘盈盘亏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5.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哪些内容?哪些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成本法核算?
哪些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权益法核算?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各有什么特点?
6.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哪些内容?固定资产应如何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
折旧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7.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哪些内容?无形资产应如何进行初始计量?无形资产的
摊销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
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
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3.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
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4.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5.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13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6.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7.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8.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第三章  负债
本章知识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会计处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短期借款取得和偿还的会计处理、应付票据的会计处理、附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企业冲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预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二是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内容、各项职工薪酬的主要内容、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应付职工薪酬计量中应注意的问题、非货币性福利的会计处理、发放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三是应交税费的核算内容、一般纳税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企业的增值税会计处理、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视同销售行为与购进货物改变用途时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应交消费税的会计处理、应交营业税的会计处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呢个主要税费的内容、其他应交税费的内容及主要的会计处理。
四是应付利息的会计处理、应付股利的会计处理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其他应付款的会计处理等。
五是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应付债券的发行价格、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德尔现时义务。负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负债是基于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例如企业向供应商购买货物会产生应付款(已经付款或是在交货时支付的款项除外),从银行借入款项则会产生还款的义务等。企业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如借款计划等,并不会产生负债。(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一般是由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因法定要求等而产生的。所谓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因此也不属于负债。(3)负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资产或劳务的取得,或者费用或损失的发生;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通常需要在未来某一特定时口用资产或劳务来偿付。
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第一节  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一、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通常是为了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无论借入款项的来源如何,企业均需要向债权人按期偿还借款的本金及利息。在会计核算上,企业要及时如实地反映短期借款的借人、利息的发生和本金及利息的偿还情况。
企业应通过“短期借款”科目,核算短期借款的取得及偿还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取得借款的本金数额,借方登记偿还借款的本金数额,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本科目可按借款种类、贷款人和币种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短期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一般于每季度末收取短期借款利息,为此,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一般采用月末预提的方式进行核算。短期借款利息属于筹资费用,应记入“财务费用”科目。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实际支付利息时,根据已预提的利息,借记“应付利息”科目,根据应计利息,借记“财务费用”科目,根据应付利息总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短期借款到期偿还本金时,借记“短期借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1】A股份有限公司于20×7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一笔生产经营用短期借款,共计120000元,期限为9个月,年利率为8%。根据与银行签署的借款协议,该项借款的本金到期后一次归还;利息分月预提,按季支付0 A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1月1日借入短期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120000
贷:短期借款      120000
(2)1月末,计提1月份应计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800
贷:应付利息   800
本月应计提的利息金额=120000×8%÷12=800(元)本例中,短期借款利息800元属于企业的筹资费用,应记入“财务费用”科目。
2月末计提2月份利息费用的处理与1月份相同。
(3)3月末支付第一季度银行借款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800
应付利息  1600
贷:银行存款   2400
本例中,1月至2月已经计提的利息为1600元,应借记“应付利息”科目,3月份应当计提的利息为800元,应借记“财务费用”科目;实际支付利息2400元,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第二、三季度的会计处理同上。
(4)10月1日偿还银行借款本金时:
借:短期借款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如果上述借款期限是8个月,则到期日为9月1日,8月末之前的会计处理与上述相同。9月1日偿还银行借款本金,同时支付7月和8月以提未付利息:
借:短期借款   120000
应付利息    1600
贷:银行存款       121600
二、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当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商业汇票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期、到期日、票面余额、交易合同号和收款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资料。应付票据到期结清时,应当在备查簿内予以注销。
企业应通过“应付票据”科目,核算应付票据的发生、偿付等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开出、承兑汇票的面值及带息票据的预提利息,借方登记支付票据的金额,月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
发生应付票据通常而言,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不超过六个月,因此在会计上应作为流动负债管理和核算。同时,由于应付票据的偿付时间较短,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均按照开出、承兑的应付票据的面值入账。
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应当按其票面金额作为应付票据的入账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库存商品”、“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应付票据”科目。
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应当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
【例3—2】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企业于20×7年2月6日开出一张面值为58500元、期限5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汇票,用以采购一批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材料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
贷:应付票据                             58500
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时,所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应当计入财务费用。
【例3—3】承【例3—2】,假设上例中的商业汇票为银行承兑汇票,甲企业已交纳承兑手续费29.25元。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29.25
贷:银行存款    29.25
(二)偿还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到期支付票款时,应按账面余额予以结转,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4】承【例3—2】,20×7年7月6日,甲企业于2月6日开出的商业汇票到期。甲企业通知其开户银行以银行存款支付票款。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票据    58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三)转销应付票据
应付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如企业无力支付票款,应将应付票据的账面余额转作短期借款,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例3—5】承【例3—2】,假设上述商业汇票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到期时甲企业无力支付票款。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票据    58500
贷:短期借款    58500
三、应付和预收款项
(一)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应付账款,一般应在与所购买物资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或者所购买的劳务已经接受时确认。在实务工作中,为了使所购入物资的金额、品种、数量和质量等与合同规定的条款相符,避免因验收时发现所购物资存在数量或质量问题而对入账的物资或应付账款金额进行改动,.在物资和发票账单同时到达的情况下,一般在所购物资验收入库后,再根据发票账单登记入账,确认应付账款。在所购物资已经验收入库,但是发票账单未能同时到达的情况下,企业应付物资供应单位的债务已经成立,在会计期末,为了反映企业的负债情况,需要将所购物资和相关的应付账款暂估入账,待下月初作相反分录予以冲回。
企业应通过“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应付账款的发生、偿还、转销等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而发生的应付账款,借方登记偿还的应付账款,或开出商业汇票抵付应付账款的款项,或已冲销的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余额。本科目一般应按照债权人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1.发生应付账款
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或接受劳务所产生的应付账款,应按应付金额入账。购入材料、商品等验收入库,但货款尚未支付,根据有关凭证(发票账单、随货同行发票上记载的实际价款或暂估价值),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应付的价款,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企业接受供应单位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付未付款项,根据供应单位的发票账单,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应付账款附有现金折扣的,应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应付款总额入账。因在折扣期限内付款而获得的现金折扣,应在偿付应付账款时冲减财务费用。
【例3—6】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7年3月1日,甲企业从A公司购入一批材料,货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对方代垫运杂费1000元。材料已运到并验收入库(该企业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款项尚未支付。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10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应付账款——A公司                    118000
【例3—7】乙百货商场于20×7年4月2日,从A公司购入一批家电产品并已验收入库。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列明,该批家电的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为17万元。按照购货协议的规定,乙百货商场如在15天内付清货款,将获得1%的现金折扣(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需考虑增值税)。乙百货商场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0
贷:应付账款——A公司    1170000
本例中,乙百货商场对A公司的应付账款附有现金折扣,应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应付款总额1170000元记入“应付账款”科目。
【例3—8】根据供电部门通知,丙企业本月应支付电费48000元。其中生产车间电费32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电费16000元,款项尚未支付。丙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32000
管理费用    16000
贷:应付账款——××电力公司48000
2.偿还应付账款
企业偿还应付账款或开出商业汇票抵付应付账款时,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票据”等科目。
【例3—9】承【例3—6】,3月31日,甲企业用银行存款支付上述应付账款。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A公司    118000
贷:银行存款                118000
【例3—10】承【例3—7】,乙百货商场于20×7年4月10日,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金额,用银行存款付清了所欠A公司货款。乙百货商场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A公司    1170000
贷:银行存款                1158300
财务费用                   11700
本例中,乙百货商场在4月10日(即购货后的第8天)付清所欠A公司的货款,按照购货协议可以获得现金折扣。乙百货商场获得的现金折扣=1170000×1%
=11700(元),实际支付的货款=1170000一1170000×1%=1158300(元)。
因此,乙百货商场应付账款总额1170000元,应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获得的现金折扣11700元,应冲减财务费用,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实际支付的货款1158300元,应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转销应付账款
企业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比如因债权人撤销等原因而产生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按其账面余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3—11】20×7年12月31日,丁企业确定一笔应付账款4000元为无法支付的款项,应予转销。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       4000
贷:营业外收入——其他4000
本例中,丁企业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4000元,应按其账面余额计入
“营业外收入——其他”科目。
(二)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与应付账款不同,预收账款所形成的负债不是以货币偿付,而是以货物偿付。有些购销合同规定,销货企业可向购货企业预先收取一部分货款,待向对方发货后再收取其余货款。企业在发货前收取的货款,表明了企业承担了会在未来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应履行的义务,就成为企业的一项负债。
企业应通过“预收账款”科目,核算预收账款的取得、偿付等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发生的预收账款的数额和购货单位补付账款的数额,借方登记企业向购货方发货后冲销的预收账款数额和退回购货方多付账款的数额,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向购货单位预收款项但尚未向购货方发货的数额,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转销的款项。企业应当按照购货单位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向购货单位预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销售实现时,按实现的收入和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借记“预收账款”科目,按照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企业收到购货单位补付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向购货单位退回其多付的款项时,借记“预收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12】D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7年6月3日,D公司与甲企业签订供货合同,向其出售一批设备,货款金额共计100000元,应交纳增值税17000元。根据购货合同规定,甲企业在购货合同签订一周内,应当向D公司预付货款60000元,剩余货款在交货后付清。20×7年6月8日,D公司收到甲企业交来的预付款60000元,并存入银行,6月18日D公司将货物发到甲企业并开出增值税发票,甲企业验收合格后付清了剩余货款。D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6月8日收到甲企业交来的预付款60000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预收账款—甲企业  60000
(2)6月18日D公司发货后收到甲企业剩余货款
借:预收账款—甲企业  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借:银行存款    57000
贷:预收账款—甲企业   57000
甲企业补付的货款=117000-60000=57000(元)本例中,假若D公司只能向甲企业供货40000元,则D公司应退回预收账款13200元,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收账款——甲企业        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
银行存款                            13200
此外,在预收账款核算中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预收账款情况不多的,也可不设“预收账款”科目,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
【例3—13】以【例3一12】的资料为例,假设D公司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有关业务。D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6月8日收到甲企业交来预付款60000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    60000
(2)6月18日D公司发货后收到甲企业剩余货款:
借:应收账款——甲企业   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借:银行存款              57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    57000
四、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内容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因职工提供服务而产生的义务。
从广义上讲,职工薪酬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是吸引和激励职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职工薪酬既是职工对企业投入劳动获得的报酬,也是企业的成本费用。具体而言,职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职工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则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等。企业按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以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企业在职工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特殊情况下,按照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也属于职工工资范畴,在职工休假或缺勤时,不应当从工资总额中扣除。
2.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集体提供的福利,如补助生活困难职工等。
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
险费,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以及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向有关单位(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此外,以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也属于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
4.住房公积金,是指企业按照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了改善职工文化生活、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用于开展工会活动和职工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规定的基准和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金额。
6.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其他有形资产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企业向职工提供无偿使用自己拥有的资产(如提供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汽车、住房等)、企业为职工无偿提供商品或类似医疗保健的服务等。
7.其他职工薪酬。比如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又称辞退福利),即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鳃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补偿建议的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对于这些其他职工薪酬的内容,本书暂不涉及。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企业应当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提取、结算、使用等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已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项目的职工薪酬的数额,借方登记实际发放职工薪酬的数额;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应当按照“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本科目核算。
1.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1)货币性职工薪酬。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例3—14】乙企业本月应付工资总额462000元,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中列示工资为32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为70000元,企业行政管理人60400元,销售人员工资为11600元。乙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320000
制造费用                     70000
管理费用                     60400
销售费用                     116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62000
根据不同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不同,产品生产人员工资320000元应记入“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车间管理人员工资70000元应记入“制造费用”科目,行政管理人员工资60400元应记入“管理费用”科目,销售人员工资11600应记入“销售费用”科目。
企业在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应当注意是否国家有相关的明确计提标准加以区别处理:一般而言,企业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国家(或企业年金计划)统一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而职工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国家(或企业年金计划)没有明确规定计提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例3-15】丙企业下设一所职工食堂,每月根据在岗职工数量及岗位分布情况、相关历史经验数据等计算需要补贴食堂的金额,从而确定企业每期因职工食堂而需要承担的福利费金额。20×7年11月,企业在岗职工共计100人,其中管理部门20人,生产车间80人,企业的历史经验数据表明,对于每个职工企业每月需补贴食堂120元。丙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9600
管理费用    2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12000
丙企业应当提取的职工福利=120×100=12000(元)其中,生产车间职工相应的福利费9600元应计入“生产成本”科目,管理部门职工相应的福利费2400元应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例3-16】根据国家规定的计提标准计算,甲企业本月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共计64680元,其中,应计入基本生产车间生产成本的金额为44800元,应计入制造费用的金额为9800元,应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10080元。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44800
制造费用                  9800
管理费用                 10080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    64680
(2)非货币性职工薪酬。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
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并且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
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例3—17】B公司为小家电生产企业,共有职工200名,其中170名为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30名为总部管理人员020×7年2月,8公司以其生产的每台成本为900元的电暖器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公司每名职工。该型号的电暖器市场售价为每台1000元,8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B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    198900
管理费用    351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34000
本例中,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200×1000×17%+200×1000=234000(元)其中,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的金额=170×1000×17%+170×1000=198900(元)应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金额=30×1000×17%+30×1000=35100(元)
【例3—18】C公司为总部各部门经理级别以上职工提供汽车免费使用,同时为副总裁以上高级管理人员每人租赁一套住房。C公司总部共有部门经理以上职工20名,每人提供一辆桑塔纳汽车免费使用,假定每辆桑塔纳汽车每月计提折旧1000元:该公司共有副总裁以上高级管理人员5名,公司为其每人租赁一套面积为200平方米带有家具和电器的公寓,月租金为每套8000元。C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6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6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
本例中,C公司为总部各部门经理级别以上职工提供汽车免费使用,同时为副总裁以上高级管理人员租赁住房使用,根据受益对象,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应当计入管理费用。
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20×1000+5×8000=60000(元)其中,提供企业拥有的汽车供职工使用的非货币性福利=20×1000=20000(元)租赁住房供职工使用的非货币性福利=5×8000=40000(元)此外,C公司将其拥有的汽车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还应当按照该部分非货币性福利20000元,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发放职工薪酬
(1)支付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在实务中,企业一般在每月发放工资前,根据“工资结算汇总表”中的“实发金额”栏的合计数向开户银行提取现金,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然后再向职工发放。
【例3一19】A企业根据“工资结算汇总表”结算本月应付职工工资总额462000元,代扣职工房租40000元,企业代垫职工家属医药费2000元,实发工资420000元。A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向银行提取现金:
借:库存现金     420000
贷:银行存款       420000
(2)发放工资,支付现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20000
贷:库存现金                 420000
(3)代扣款项: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20000
贷:其他应收款——职工房租  420000
——代垫医药费    2000
本例中,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代扣职工房租40000元、扣还代垫职工家属医药费2000元,应当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2)支付职工福利费。企业向职工食堂、职工医院、生活困难职工等支付职工福利费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例3—20】20×7年9月,甲企业以现金支付职工张某生活困难补助800元。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800
贷:库存现金                  800
【例3—21】承【例3—15】,丙企业下设一所职工食堂,每月根据在岗职工数量及岗位分布情况、相关历史经验数据等计算需要补贴食堂的金额,从而确定企业每期因职工食堂而需要承担的福利费金额。20×7年10月,丙企业以现金共支付12000元补贴给食堂。丙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12000
贷:库存现金                       12000
(3)支付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和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企业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或住房公积金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或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例3—22】B企业以银行存款缴纳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费40000元,B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4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
(4)发放非货币性福利。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职工薪酬发放给职工时,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相关成本,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企业支付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所发生的租金,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23】承【例3—17】,8公司向职工发放电暖器作为福利,同时要根据相关税收规定,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B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0
贷:库存商品——电暖器    180000
B公司应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三200×1000=200000(元)
B公司应确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200×1000×17%=34000(元)
B公司应结转的销售成本=200×900=180000(元)
【例3-24】承【例3一18】,C公司每月支付副总裁以上高级管理人员住房租金时,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4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
企业支付租赁住房供职工无偿使用所发生的租金40000元,应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五、应交税费
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
企业应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总括反映各种税费的交纳情况,并按照应交税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贷方登记应交纳的各种税费等,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税费;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尚未交纳的税费,期末余额如在借方,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企业缴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
(一)应交增值税
1.增值税概述
增值税是指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进口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进口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及会计核算的健全程度,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根据当期销项额减去当期进项额计算确定;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的征收率计算确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增值税(即进项税额),可从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按规定收取的增值税(即销项税额)中抵扣。准予从销项税额抵扣的进项税额通常包括:(1)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2)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一般纳税企业的核算为了核算企业应交增值税的发生、抵扣、缴纳、退税及转出等情况,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应交增值税”明细帐内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
(1)采购物资和接受应税劳务。企业从国内采购物资或接受应税劳务等,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或应计入加工、修理修配等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或“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委托加工物资”、“管理费用”等科目,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总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购入货物发生的退货,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3—25】甲企业购入原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货款60000元,增值税额10200元,货物尚未到达,货款和进项税款已用银行存款支付。该企业采用计划成本对原材料进行核算。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                            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0200
贷:银行存款                              70200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购入免征增值税货物,一般不能够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但是对于购入的免税农产品,可以按照买价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并准予从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企业购入免税农产品,按照买价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买价扣除按规定计算的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借记“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26】A商场购入免税农产品一批,价款100000元,规定的扣除率为13%,货物尚未到达,货款已用银行存款支付。A商场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                         87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进项税额=购买价款×扣除率=100000×13%=13000(元)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不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购进的货物用于:忙应税项目,其所支付的增值税额应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
【例3—27】B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一台,价款及运输保险等费用合计
300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51000元,款项尚未支付08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51000
贷:应付账款    351000
本例中,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额51000元,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3—28】C企业购入基建工程所用物资一批,价款及运输保险等费用合计
100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17000元,物资已验收入库,款项尚未支付。C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工程物资    117000
贷:应付账款    117000
本例中,企业购进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所支付的增值税额17000元,应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
【例3—29】D企业生产车间委托外单位修理机器设备,对方开来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修理费用10000元,增值税额17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D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2)进项税额转出。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常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入有关科目,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属于转作待处理财产损失的进项税额,应与遭受非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在产品或库存商品的成本一并处理。
购进货物改变用途通常是指购进的货物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情况下,对内改变用途的行为,如在建工程领用原材料、企业下属医务室等福利部门领用原材料等。
【例3—30】E企业库存材料因意外火灾毁损一批,有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确认的成本为10000元,增值税额1700元。E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1700
贷:原材料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700
【例3—31】F企业因火灾毁损库存商品一批,其实际成本80000元,经确认损失外购材料的增值税13600元。F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93600
贷:库存商品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3600
【例3-32】G企业建造厂房领用生产用原材料50000元,原材料购入时支付的增值税为8500元。G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58500
贷:原材料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00
【例3—33】H企业所属的职工医院维修领用原材料5000元,其购入时支付的增值税为850元。H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5850
贷:原材料    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50
(3)销售物资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企业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营业收入和应收取的增值税税额,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照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发生的销售退回,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3—34】K企业销售产品一批,价款500000元,按规定应收取增值税额85000元,提货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已交给买方,款项尚未收到。 K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58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
【例3-35】M企业为外单位代加工电脑桌400个,每个收取加工费1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加工完成,款项已收到并存入银行。M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46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
此外,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应当参照企业销售物资或者提供应税劳务进行会计处理。
(4)视同销售行为。企业的有些交易和事项从会计角度看不属于销售行为,不能确认销售收入,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计算应交增值税。视同销售需要交纳增值税的事项如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等。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应当借记“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营业外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等。
【例3—36】N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自行建造职工俱乐部。该批产品的成本为200000元,计税价格为3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N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251000
贷:库存商品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
企业在建工程领用自己生产的产品的销项税额=300000×17%=51000(元)
(5)出口退税。企业出口产品按规定退税的,按应收的出口退税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6)交纳增值税。企业交纳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
【例3—37】某企业以银行存款交纳本月增值税100000元。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例3—38】某企业本月发生销项税额合计84770元,进项税额转出24578元,进项税额20440元,已交增值税60000元。
该企业本月“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余额为:
84770+24578—20440—60000=28908(元)该金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交纳增值税28908元。
3.小规模纳税企业的核算
小规模纳税企业应当按照不含税销售额和规定的增值税征收率计算交纳增值税,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企业不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其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有关货物或劳务的成本。因此,小规模纳税企业只需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不需要在“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中设置专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贷方登记应交纳的增值税,借方登记已交纳的增值税;期末贷方余额为尚未交纳的增值税,借方余额为多交纳的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企业购进货物和接受应税劳务时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有关货物和劳务的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39】某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材料一批,取得的专用发票中注明货款20000元,增值税34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该企业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23400
贷:银行存款    23400
本例中,小规模纳税企业购进货物时支付的增值税3400元,直接计入有关货物和劳务的成本。
【例3-40】某小规模纳税企业销售产品一批,所开出的普通发票中注明的货款(含税)为21200元,增值税征收率为6%,款项已存入银行。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1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200
不合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21200÷(1+6%)=20000(元)应纳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20000×6%=200(元)
【例3-41】承【例3—40】,该小规模纳税企业月末以银行存款上交增值税1200
元。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200
贷:银行存款                   1200
此外,企业购入材料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比照小规模纳税企业进行处理,一发生的增值税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应交消费税
消费税是指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流转额交纳的一种税。消费税有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法。采取从价定率方法征收的消费税,以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为税基,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包含增值税的;应将其换算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采取从量定额计征的消费税,一根据按税法确定的企业应税消费品的数量和单位应税消费品应缴纳的消费税计算确定。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消费税”明细科目,核算应交消费税的发生、缴纳情况。该科目的贷方登记应交纳的消费税,借方登记已交纳的消费税。期末贷方余额为尚未交纳的消费税,借方余额为多交纳的消费税。
1.销售应税消费品
企业销售应税消费品应交的消费说,应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
【例3-42】某企业销售所生产的化妆品,价款2000000元(不含增值税),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30%。该企业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6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60000
应交消费税额=2000000×30%=600000(元)
2.自产自销应税消费品
企业将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等非生产机构时,按规定应交纳的消费税,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
【例3-43】某企业在建工程领用自产柴油50000元,应交纳增值税10200元,应交纳消费税6000元,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66200
贷:库存商品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00
——应交消费税    6000
本例中,企业将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等非生产机构时,按规定应交纳的消费税6000元应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例3—44】某企业下设的职工食堂享受企业提供的补贴,本月领用自产产品一批,该产品的账面价值40000元,市场价格60000元(不含增值税),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10%,增值税税率为17%。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76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76200
应记入“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的金额=60000+60000×
17%+60000×10%=76200(元)。
同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76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00
——应交消费税    6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
贷:库存商品        40000
3.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
企业如有应交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一般应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税款,受托方按照应交税款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受托加工或翻新改制金银首饰按照规定由受托方交纳消费税。
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应将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按规定准予抵扣的,应按已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45】甲企业委托乙企业代为加工一批应交消费税的材料(非金银首饰)。甲企业的材料成本为1000000元,加工费为200000元,由乙企业代收代交的消费税为80000元(不考虑增值税)0材料已经加工完成,并由甲企业收回验收入库,加工费尚未支付。甲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的核算。
(1)如果甲企业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委托加工物资    1000000
贷:原材料             1000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80000
贷:应付账款                      280000
借:原材料    120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1200000
(2)如果甲企业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直接用于对外销售,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委托加工物资    1000000
贷:原材料    1000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    280000
贷:应付账款    280000
借:原材料    128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1280000
(3)乙企业对应收取的受托加工代收代交消费税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8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80000
4.进口应税消费品
企业进口应税物资在进口环节应交的消费税,计入该项物资的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46】甲企业从国外进口一批需要交纳消费税的商品,商品价值2000000
元,进口环节需要交纳的消费税为400000元(不考虑增值税),采购的商品已经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税款已经用银行存款支付。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    2400000
贷:应付账款    2000000
银行存款    400000
本例中,企业进口应税物资在进口环节应交的消费税400000元,应计入该项物资的成本。
(三)应交营业税
1.营业税概述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流转税。其中: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不包括加工、修理修配等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是指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转让不动产的所有权,转让不动产的有限产权或永久使用权,以及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等视同销售不动产的行为。
营业税以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营业额是指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而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税率从3%到20%不等。
2.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营业税”明细科目,核算应交营业税的发生、交纳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应交纳的营业税,借方登记已交纳的营业税,期末贷方余额为尚未交纳的营业税。
企业按照营业额及其适用的税率,计算应交的营业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科目,贷记“应交税费一应交营业税”科目;企业出售不动产时,计算应交的营业税,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实际交纳营业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47】某运输公司某月运营收入为500000元,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3%。
该公司应交营业税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5000
应交营业税=500000×3%=15000(元)本例中,企业按照营业额及其适用的税率,计算应交的营业税15000。元,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例3-48】某企业出售一栋办公楼,出售收入320000元已存入银行。该办楼的账面原价为400000元,已提折旧100000元,未曾计提减值准备;出售过程用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5000元。销售该项固定资产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
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该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
累计折旧        100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0
(2)收到出售收入320000元:
借:银行存款  3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20000
(3)支付清理费用5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4)计算应交营业税:
320000×5%=16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16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6000
(5)结转销售该固定资产的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  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
本例中,企业出售不动产应交的营业税16000元,应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四)其他应交税费
其他应交税费是指除上述应交税费以外的应交税费,包括应交资源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土地增值税、应交所得税、应交房产税、应交土地使用税、应交车船使用税、应交教育费附加、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企业应当在
“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贷方登记应交纳的有关税费,借方登记已交纳的有关税费,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交纳的有关税费。
1.应交资源税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资源税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对外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
对外销售应税产品应交纳的资源税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科目;自产自用应税产品应交纳的资源税应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科目。
【例3—49】某企业对外销售某种资源税应税矿产品2000吨,每吨应交资源税5
元。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    10000
企业对外销售应税产品而应交的资源税=2000×5=10000(元)
【例3-50】某企业将自产的资源税应税矿产品500吨用于企业的产品生产,每吨应交资源税5元。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2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       2500
企业自产自用应税矿产品而应交纳的资源税=500×5=2500(元)
2.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计税依据征收的一种税。其纳税人为交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地不同从1%到7%不等。公式为:应纳税额=(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适用税率企业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
【例3—51】某企业本期实际应上交增值税400000元,消费税241000元,营业税159000元。该企业适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计算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56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56000
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400000+241000+159000)×7%=56000(元)
(2)用银行存款上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56000
贷:银行存款                             56000
3.应交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而向企业征收的附加费用,企业按应交流转税的一定比例计算交纳。企业应交的教育费附加,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科目。
【例3—52】某企业按税法规定计算,20×7年度第4季度应交纳教育费附加
300000元。款项已经用银行存款支付。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3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
4.应交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是指在我国境内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土地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土地增值额是指转让收入减去规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转让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扣除项目主要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费用、新建及配套设施的成本、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等。
企业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视情况记入不同科目:企业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一并在“固定资产”等科目核算的,转让时应交的土地增值税,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同时冲销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3—53】某企业对外转让一栋厂房,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土地增值税为27000元。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计算应交纳的土地增值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                 27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27000
(2)用银行存款交纳应交土地增值税税款:
借: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27000
贷:银行存款                      27000
5.应交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房产税是国家对在城市、县城、建制县和工矿区征收的由产权所有人缴纳的一种税。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额计算交纳。没有房产原值作为依据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土地使用税是国家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管理而开征的一种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
车船使用税由拥有并且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交纳。车船使用税按照适用税额计算交纳。
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在我国领域和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而征收的费用。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由采矿人交纳。
企业应交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房产税(或应交土地使用税、应交车船使用税、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科目。
6.应交个人所得税
企业按规定计算的代扣代交的职工个人所得税,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企业交纳个人所得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54】某企业结算本月应付职工工资总额200000元,代扣职工个人所得税共计2000元,实发工资198000元。该企业与应交个人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2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000
本例中,企业按规定计算的代扣代交的职工个人所得税2000元,应记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六、应付利息
应付利息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企业应当设置“应付利息”科目,按照债权人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但尚未支付的利息。
企业采用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时,应按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利息的金额,记入“应付利息”科目;实际支付利息时,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55】企业借入5年期到期还本每年付息的长期借款5000000元,合同约定年利率为3.5%,假定不符合资本化条件。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每年计算确定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          175000
贷:应付利息             175000
企业每年应支付的利息=5000000×3.5%=175000(元)
(2)每年实际支付利息时:
借:应付利息    175000
贷:银行存款      175000
七、应付股利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定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通过“应付股利”科目,核算企业确定或宣告支付但尚未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该科目贷方登记应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该科目应按照投资者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认应付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借记“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向投资者实际支付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借记“应付股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56】A有限责任公司20×7年度实现净利润800000元,经过董事会批准,决定20×7年度分配现金股利5000000元。股利已经用银行存款支付。A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   5000000
贷:应付股利                          5000000
借:应付股利     50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不作账务处理,不作应付股利核算,但应在附注中披露。企业分配的股票股利不通过“应付股利”科目核算。
八、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的款项,如应付租入包装租金、存入保证金等。企业应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其他应付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并按照其他应付款的项目和对方单位(或个人)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贷方登记发生的各种应付、暂收款项,借方登记偿还或转销的各种应付、暂收款项;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其他应付款项。
企业发生其他各种应付、暂收款项时,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支付或退回其他各种应付、暂收款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57】甲公司从20×7年1月1日起,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管理用办公设备一批,每月租金5000元,按季支付03月3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应付租金。甲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1月31日计提应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租金:
借:管理费用   50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0
2月底计提应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租金的会计处理同上。
(2)3月31日支付租金:
借:其他应付款     10000
管理费用        5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一、长期借款
(一)长期借款概述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种借款,一般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改扩建工程、大修理工程、对外投资以及为了保持长期经营能力等方面。它是企业长期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管理与核算。
由于长期借款的使用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企业除了要遵守有关的贷款规定、编制借款计划并要有不同形式的担保外,还应监督借款的使用、按期支付长期借款的利息以及按规定的期限归还借款本金等。因此,长期借款会计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反映和监督企业长期借款的借人、借款利息的结算和借款本息的归还情况,促使企业遵守信贷纪律、提高信用等级,同时也要确保长期借款发挥效益。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企业应通过“长期借款”科目,核算长期借款的借入、归还等情况。该科目可按照贷款单位和贷款种类设置明细账,分别“本金”、“利息调整”等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的贷方登记长期借款本息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本息的减少额,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
1.取得长期借款
企业借人长期借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如存在差额,还应借记“长期借款二利息调整”科目。
【例3—58】A企业于20×6年11月30日从银行借入资金4000000元,借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8.4%(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计复利)0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
A企业用该借款于当日购买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价款3900000元,另支付运杂费及保险等费用100000元,设备已于当日投入使用0 A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4000000
贷:长期借款——本金  4000000
(2)支付设备款和运杂费、保险费时:
借:固定资产    40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0
2.长期借款的利息
长期借款利息费用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长期借款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按以下原则计入有关成本、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管理费用;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计入财务费用。如果长期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在固定资产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应当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数,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按规定不予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长期借款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记入“应付利息”科目,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例3—59】承【例3—58】,A企业于20×6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借款利息。
A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28000
贷:应付利息    28000
20×6年12月31日计提的长期借款利息=4000000×8.4%÷12=28000(元)
20×7年1月至20×9年10月每月末预提利息分录同上
3.归还长期借款
企业归还长期借款的本金时,应按归还的金额,借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归还的利息,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60】承【例3—59】,20×9年11月30日,A企业偿还该笔银行借款本息。 A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128000
长期借款——本金          4000000
——应计利息      980000
贷:银行存款                       50080001
本例中,20×6年11月30日至20×9年10月31日已经计提的利息为980000
元,应借记“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20×9年11月应当计提的利息28000
元,应借记“财务费用”科目,长期借款本金4000000元,应借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实际支付的长期借款本金和利息5008000元,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概述
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债券是企业为筹集长期使用资金而发行的一种书面凭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资金是以将来履行归还购买债券者的本金和利息的义务作为保证的。企业应当设置“企业债券备查簿”,详细登记每一企业债券的票面金额、债券票面利率、还本付息期限与方式、发行总额、发行日期和编号、委托代销单位、转换股份等资料。企业债券到期清算时,应当在备查簿内逐笔注销。
企业债券发行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债券票面金额、债券票面利率、发行当时的市场利率以及债券期限的长短因素。债券发行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三种情况。企业债券按其面值出售的,称为面值发行。此外,债券还可能按低于或高于其面值的价格出售,即折价发行或溢价发行。折价发行是指债券以低于其面值的价格发行;而溢价发行则是指债券按高于其面值实务价格发行。本书只介绍按照面值发行的应付债券的核算。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企业应设置“应付债券”科目,并在该科目下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核算应付债券发行、计提利息、还本付息等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应付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借方登记归还的债券本金和利息,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长期债券。
发行债券企业按面值发行债券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债券票面利息,贷记“应付利息—面值”科目;存在差额的,还应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例3-6】B企业于20×6年7月1日发行三年期、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年利率为8%(不计复利)、发行面值总额为40000000元的债券。该债券按面值发行。
B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40000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40000000
2.债券的利息
发行长期债券的企业,应按期计捉利息。对于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在每期采用票面利率汁提利息时,应当按照与长期借款相一致的原则计入有关成本费用,借记
“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其中,对于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记入“应付利息”
科目;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记入“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科目。
【例3—62】承【例3—61】,B企业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用于建造固定资产,至20×6年12月31日时工程尚未完工,计提本年长期债券利息。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计算,该期债券产生的实际利息费用应全部资本化,作为在建工程成本。8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1600000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1600000
本例中,至20×6年12月31日,企业债券发行在外的时间为6个月,该年应计的债券利息为:40000000×8%÷12×6=1600000(元)0由于该长期债券为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因此利息1600000元应记入“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科目.
3.债券还本付息
长期债券到期,企业支付债券本息时,借记“应付债券——面值”和“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应付利息”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63】承【例3—61】和【例3—62】,20×9年7月1日,B企业偿还债券本金和利息.B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债券——面值       40000000
——应计利息    9600000
贷:银行存款                  49600000
本例中,20×6年7月1日至20×9年7月1日,B企业长期债券的应计利息
=40000000×8%×3=9600000(元)。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负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一般是如何区分的?各包括哪些内容?
2.短期借款核算的内容包括哪些?带息应付票据如何核算?
3.附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如何核算?
4.应付职工薪酬包括哪些内容?应付职工薪酬应当如何进行计量?非货币性福利如何核算?
5.一般纳税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企业在应交增值税方面的核算有什么不同?
6.企业的哪些税费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进行核算?
7.某企业于20×7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20000元借款,用于补充生产经营所
需资金,期限6个月,年利率8%,该借款本金到期后一次归还,利息分月预提,按季支付。要求为该企业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8.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7年6月1日,从甲公司购入一批材料,货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对方代垫运杂费1000元。材料已运到并验收入库(该企业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款项尚未支付。要求为该企业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9.某企业20×7年6月应付工资总额785000元,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中列示的
产品生产人员工资为45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为70000元,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为165000元,医务人员工资为100000元。要求为该企业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10.某公司共有职工300名,其中260名为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40名为总部管理人员. 20×7年2月,公司以其自己生产的每台成本为650元的电饭煲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每名职工(该电饭煲的市场售价为每台800元,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要求为该企业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11.某企业于20×7年12月31日从A银行借入资金5000000元,借款期限为3
年,年利率为5.4%(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计复利),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企业用该借款于当日购买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价款4900000元,另支付运杂费及保险等费用100000元,设备已于当日投入使用。要求为该企业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章  所有者权益
本章知识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概念和核算方法。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不同出资方式下实收资本及其增减业务的核算方法。
二是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方法。
三是盈余公积提取和使用的核算方法。
四是未分配利润的核算方法等。
所有者权益来源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扥能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所有者权益可分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部分。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
第一节   实收资本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投资者设立企业首先必须投入资本。《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企业申请开业,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为了反映和监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实收资本的核算,真实地反映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状况,维护所有者各方面在企业的权益。除股份有限公司以外,其他各类企业应通过“实收资本”科目核算,股份有限公司应通过“股本”科目核算。
企业收到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后,应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如投资清单、银行通知单等),分别不同的出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一、接受现金资产投资
(一)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接受现金资产投资
【例4—1】甲、乙、丙共同投资设立A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2000000元,甲、乙、丙持股比例分别为60%,25%和15%。按照章程规定,甲、乙、丙投入资本分别为1200000元、500000元和300000元。A公司已如期收到各投资者一次缴足的款项。 A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实收资本——甲    1200000
——乙    500000
——丙    300000
实收资本的构成比例即投资者的出资比例或股东的股份比例,是确定所有者在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和参与企业财务经营决策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利润分配或股利分配的依据,同时还是企业清算时确定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的依据。
(二)股份有限公司接受现金资产投资
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时,既可以按面值发行股票,也可以溢价发行(我国目前不准许折价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核定的股本总额及核定的股份总额的范围内发行股票时,应在实际收到现金资产时进行会计处理。
【例4—2】B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普通股10000000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发行价格5元。假定股票发行成功,股款50000000元已全部收到,不考虑发行过程中的税费等因素。根据上述资料,B股份有限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应记入“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50000000—10000000=40000000(元)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0000000
贷:股本                 1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0000000
本例中,8公司发行股票实际收到的款项为50000000元,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实际发行的股票面值为10000000元,应贷记“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二、接受非现金资产投资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不论以何种方式出资,投资者如在投资过程中违反投资合约,不按规定如期缴足出资额,企业可以依法追究投资者的违约责任。
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投资时,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确定非现金资产价值
(但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和在注册资本中应享有的份额。
(一)接受投入固定资产
企业接受投资者作价投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确定固定资产价值(但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和在注册资本中应享有的份额。
【例4—3】甲有限责任公司于设立时收到乙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不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一台,合同约定该机器设备的价值为200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000
元(假设不允许抵扣)0合同约定的固定资产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不考虑其他因素,甲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会计处理时,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340000
贷:实收资本——乙公司    2340000
本例中,该项固定资产合同约定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并且甲公司接受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相关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因此,固定资产应按合同约定价值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合计金额2340000元入账。甲公司接受乙公司投入的固定资产按合同约定全额作为实收资本,因此,可按2340000元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二)接受投入材料物资
企业接受投资者作价投入的材料物资,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确定材料物资价值(但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和在注册资本中应享有的份额。
【例4-4】乙有限公司于设立时收到B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原材料一批,该批原材料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含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部分)为10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000元。B公司已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假设合同约定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该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不考虑其他因素,乙有限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编制会计分类如下:
借:原材料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7000
贷:实收资本—B公司             117000
本例中,原材料的合同约定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因此,可按照100000元的金额借记“原材料”科目;同时,该进项税额允许抵扣,因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17000元,应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乙公司接受B公司投入德尔原材料按合同约定金额作为实收资本,因此可按117000
元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三)接受投入无形资产
企业收到以无形资产方式投入的资本,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确定无形资产价值(但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和在注册资本中应享有的份额。
【例4-5】丙有限责任公司于设立时收到A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非专利技术一项,该非专利技术投资合同约定价值为60000元,同时收到8公司作为资本投入的土地使用权一项,投资合同约定价值为80000元。假设丙公司接受该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符合国家注册资本管理的有关规定,可按合同约定作实收资本入账,合同约定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不考虑其他因素。丙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无形资产——非专利技术    60000
——土地使用权    80000
贷:实收资本——A公司         60000
——B公司         80000
本例中,非专利技术与土地使用权的合同约定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符,因此,可分别按照60000元和80000元的金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A、B公司投入的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按合同约定全额作为实收资本,因此可分别按60000元和80000元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三、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增减变动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实收资本应相对固定不变,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实收资本也可能发生增减变化。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当与实收资本相一致,当实收资本比原注册资金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超过
20%时,应持资金信用证明或者验资证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如擅自改变注册资本或抽逃资金,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一)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增加
一般企业增加资本主要有三个途径:接受投资者追加投贤、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和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均属于所有者权益,用其转增资本时,如果是独资企业比较简单,直接结转即可。如果是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应该按照原投资者各出资比例相应增加各投资者的出资额。
【例4—6】甲、乙、丙三人共同投资设立A有限责任公司,原注册资本为
4000000元,甲、乙、丙分别出资500000元、2000000元和1500000元。为扩大经营规模,经批准,A公司注册资本扩大为5000000元,甲、乙、丙按照原出资比例分别追加投资125000元、500000元和375000元。A公司如期收到甲、乙、丙追加的现金投资.A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实收资本——甲    125000
——乙    500000
——丙    375000
本例中,甲、乙、丙按原出资比例追加实收资本,因此,A公司应分别按照125000元、500000元和375000元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中甲、乙、丙明细分类账。
【例4—7】承【例4—6】,因扩大经营规模需要,经批准,A公司按原出资比例将资本公积1000000元转增资本. A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本公积    1000000
贷:实收资本——甲    125000
——乙    500000
——丙    375()00
本例中,资本公积1000000元按原出资比例转增实收资本,因此,A公司应分别按照125000元、500000元和375000元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中甲、乙、丙明细分类账.
【例4—8】承【例4—6】,因扩大经营规模需要,经批准,A公司按原出资比例将盈余公积1000000元转增资本。A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盈余公积    1000000
贷:实收资本——甲    125000
——乙    500000
——丙    375000
本例中,盈余公积1000000元按原出资比例转增实收资本,因此,A公司应分别按照125000元、500000元和375000元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中甲、乙、丙明细分类账.
(二)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减少
企业减少实收资本应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冲减股本,按注销库存股的账面余额与所冲减股本的差额冲减股本溢价,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再冲减盈余公积直至未分配利润。如果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所注销库存股的账面余额与所冲减股本的差额作为增加股本溢价处理。
【例4-9】A公司2001年12月31日的股本为100000000股,面值为1元,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0000000元,盈余公积40000000元。经股东大会批准,A公司以现金回购本公司股票20000000股并注销。假定A公司按每股2元回购股票,不考虑其他因素,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回购本公司股票时:童曼笪笪舅舅笪曼舅舅笪舅舅舅笪
借:库存股40000000
贷:银行存款40000000
库存股成本=20000000×2=40000000(元)
(2)注销本公司股票时:
借:股本                    2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0000000
贷:库存股                       40000000
应冲减的资本公积;20000000×2—20000000×1=20000000(元)
【例4—10】承【例4—9】,假定A公司按每股3元回购股熹,其他条件不变,A
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回购本公司股票时:
借:库存股       600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00
库存股成本=20000000×3=60000000(元)
(2)注销本公司股票时:
借:股本                   2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0000000
盈余公积               10000000
贷:库存股                        60000000
应冲减的资本公积=20000000×3-20000000×1=40000000(元)由于应冲减的资本公积大于公司现有的资本公积,所有只能冲减资本公积30000000元,剩余的10000000元应冲减盈余公积。
【例4-11】承【例4-9】,假定A公司按每股0.9元回购股票,其他条件不变,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回购本公司股票:
借:库存股   18000000
贷:银行存款      18000000
库存股成本=20000000×0.9=18000000(元)
(2)注销本公司股票时:
借:股本  20000000
贷:库存股              18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8000000
应增加的资本公积=20000000×1-20000000×0.9=2000000(元)由于折价回购,股本与库存股成本的差额2000000元应作为增加资本公积处理。
第二节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形成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原因有溢价发行股票、投资者超额缴入资本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资本公积的核算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核算、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和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核算等内容。
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核算
1.资本溢价
除股份有限公司外的其他类型的企业,在企业创立时,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与注册资本一致,一般不会产生资本溢价。但在企业重组或有新的投资者加入时,常常会出现资本溢价。因为在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后,其资本利润率通常要高于企业初创阶段,另外,企业有内部积累,新投资者加入企业后,对这些积累也要分享,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往往要付出大于原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投资者相同的出资比例。投资者多缴的部分就形成了资本溢价。
【例4-12】A有限责任公司有两位投资者投资200000元设立,每人各出资100000元。一年后,为扩大经营规模,经批准,A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300000元,并引入第三位投资者加入。按照投资协议,新投资者需缴入现金110000元,同时享有该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A有限责任公司已收到该现金投资。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A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10000
贷:实收资本              10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10000
本例中,A有限责任公司收到第三位投资者的现金投资110000元中,100000元属于第三位投资者在注册资本中所享有的份额,应记入“实收资本”科目,10000元属于资本溢价,应记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
2.股本溢价
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股本的,股票可按面值发行,也可按溢价发行,我国目前不准折价发行。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时可能会溢价发行股票,因而在成立之初,就可能会产生股本溢价。股本溢价的数额等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额超过股票面值总额的部分。
在按面值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应全部作为股本处理;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等于股票面值部分作为股本处理,超出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应作为股本溢价处理。
发行股票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如果是溢价发行股票的,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例4—13】B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了普遍股50000000股,每股面值1
元,每股发行价格为4元。8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发行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共计
6000000元。假定发行收入已全部收到,发行费用已全部支付,不考虑其他因素,B
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收到发行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000
贷:股本                     5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50000000
应增加的资本公积=50000000×(4—1)=150000000(元)本例中,8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普通股,发行收入中等于股票面值的部分
50000000元应记入“股本”科目,发行收入超出股票面值的部分150000000元记入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2)支付发行费用时:    .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60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0
本例中,8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溢价150000000元高于发行中发生的交易费用6000000元,因此,交易费用可从股本溢价中扣除,作为冲减资本佘积处理。
二、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
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项目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中主要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本书以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为例,介绍相关的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
企业对某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对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如果是利得,则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数额;如果是损失,则作相反的分录。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转销与该笔投资相关的其他资本公积。
【例4—14】C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1月1日向F公司投资8000000元,拥有该公司20%的股份,并对该公司有重大影响,因而对F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2002年12月31日,F公司净损益之外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了1000000元。假定除此以外,F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没有变化,C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比例没有变化,
F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一致,不考虑其他因素。C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F公司    2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
C有限责任公司增加的资本公积=1000000×20%=200000(元)本例中,C有限责任公司对F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持股比例未发生变化,F公司发生了除净损益之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C有限责任公司应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F公司权益的数额200000元,作为增加其他资本公积处理。
三、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核算
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时,应冲减资本公积,同时按照转增前的实收资本(或股本)的结构或比例,将转增的金额记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明细分类账。
有关会计处理,参见本章【例4—7】的有关内容。
第三节  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
一、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章程、投资者协议等,对企业当年可供分配的利润所进行的分配。
 
利润分配的顺序依次是: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经过弥补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利润分配之后剩余的利润,它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历年结存的利润。相对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部分来说,企业对于未分配利润的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
企业应通过“利润分配”科目,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该科目应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盈余公积补亏”、“未分配利润”等进行明细核算。企业未分配利润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年度终了,企业应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并将“利润分配”.结转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表示累积未分配的利润数额;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累积未弥补的亏损数额。
【例4—15】D股份有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为0,本年实现净利润2000000元,本年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000元,宣告发放现金股利800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D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结转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20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00000
如企业当年发生亏损,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00000
-应付现金股利       800000
贷:盈余公积                       200000
应付股利                       800000
同时,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000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00000
-应付现金股利        800000
结转后,如果“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在贷方,表示累计未分配的利润;如果余额在借方,则表示累积未弥补的亏损。本例中,“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在贷方,此贷方余额1000000元(本年利润200000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000 –支付现金股利80000)即为D股份有限公司本年年末的累计未分配利润。
二、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企业积累资金。公司制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司制企业应当按照净利润(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下同)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非公司制企业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可超过净利润的10%。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基数时,不应包括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
公司制企业可根据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非公司制企业经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也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区别在于其各自计提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后者由企业的权力机构自行决定。
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经批准可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
(一)提取盈余公积
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应通过“利润分配”和“盈余公积”等科目处理。
【例4—16】E股份有限公司本年实现净利润为5000000元,年初未分配利润为0。经股东大会批准,E股份有限公司按当年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E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500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500000
本年提取盈余公积金额=5000000×10%=500000(元)
(二)盈余公积补亏
【例4—17】经股东大会批准,F股份有限公司用以前年度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当年亏损,当年弥补亏损的数额为600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F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盈余公积    600000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600000
(三)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例4—18】因扩大经营规模需要,经股东大会批准,G股份有限公司将盈余公积400000元转增股本。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G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盈余公积   400000
贷:股本         400000
(四)用盈余公积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例4—19】H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31目普通股股本为500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为5000000元,盈余公积20000000元。 2004年3月20日,股东大会批准了200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以2003年12月31日为登记日,按每股0.2元发放现金股利。H股份有限公司共需要分派10000000元现金股利,其中动用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5000000元、盈余公积5000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H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5000000
盈余公积                    5000000
贷:应付股利                          10000000
(2)支付股利时:
借:应付股利    10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0
本例中,H股份有限公司经股东大会批准,以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发放现金股利,属于以未分配利润发放现金股利的部分5000000元应记入“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科目,属于以盈余公积发放现金股利的部分5000000元应记入“盈余公积”科目。
本章思考题
1.企业按面值与按溢价发行股票,在会计处理上有何不同?
2.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依据是什么?有哪些用途?
3.对盈余公积的提取和使用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5月13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通过,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1994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6号发布,根据2005年12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
登记管理条例)的决定》修订,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4.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5.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6.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7.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8.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本章知识点简介本章介绍了收入、费用和利润。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收入的特点和分类,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确定,一般销售商品业务、已经发出商品但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业务、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和销售折让、销售退回、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等情况下销售商品收入的账务处理,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让渡资产使用权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
二是费用的特点,费用的主要内容及其账务处理。
三是政府补助的概念和特征、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以及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
四是利润的构成内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内容及其账务处理,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本年利润的核算等内容。
五是还讲解了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销售材料等存货的账务处理、劳务完成时间不同等情况下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和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一)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工业企业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活动,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债权性投资(取得利息)等活动,虽不属于企业的经常性活动,但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
收入形成于企业日常活动的特征使其与产生于非日常活动的利得相区分。企业所从事或发生的某些活动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罚款等,这些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属于企业的利得而不是收入。利得通常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属于企业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
(二)收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如减少预收账款;还可能表现为两者的组合,如销售实现时,部分冲减预收账款,部分增加银行存款。收入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能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收入一定能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这里所说的收入能增加所有者权益,仅指收入本身的影响,而收入扣除与之相配比的费用后的净额,既可能增加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减少所有者权益。
企业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企业代国家收取的增值税等,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并不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因此不构成本企业的收入。
(三)收入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无关
所有者投人资本主要是为谋求享有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由此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而应确认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二、收入的分类
(一)收入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1.销售商品收入。销售商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这里的商品包括企业为销售而生产的产品和为转售而购进的商品。企业销售的其他存货如原材
料、包装物等也视同商品。
2.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比如,企业通过提供旅游、运输、咨询、代理、培训、产品安装等劳务所实现的收入。
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企业通过让渡资产使用权实现的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利息收入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对外贷款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同业之间发生往来形成的利息收入等。使用费收入主要是指企业转让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专营权、版权)等资产的使用权形成的使用费收入。企业对外出租固定资产收取的租金、进行债权投资收取的利息、进行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等,也构成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二)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较大比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不同行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不同,比如,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自制半成品、代制品、代修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商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咨询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的收入;安装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安装服务实现的收入。
企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并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发生的相关成本。
2.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次要交易实现的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较小。不同行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不同,比如,工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列外销售材料、对外出租包装物、商品或固定资产、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债权性投资(取得利息)、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
企业实现的原材料销售收入、包装物租金收入、固定资产租金收入、无形资产使用费收入等,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或债权性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收入和利息收入,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的其他业务收入,需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为取得其他业务收入发生的相关成本。
三、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是指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同时转移。与商。铺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是指商品可能发生减值或毁损等形成的损失;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报酬,.是指商品价值增值或通过使用商品等形成的经济利益。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构成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重要条件。
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实质,并结合所有权凭证的转移进行判断。如果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损失均小需要销货方承担,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经济利益也不归销货方所有,就意味着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
通常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并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如大多数商品零售、预收款销售商品等。对于商品零售交易,销货方在售出商品时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同时收到购货方支付的货款,这一交付行为发生后,购货方一般不能退货,售出商品发生的任何损失均不再需要销货方承担,售出商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再归销货方所有,因此可以认为该售出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了购货方。
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但未交付实物,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商品所有权上的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商品。有时,已交付实物但未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随之转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
(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通常情况下,企业售出商品后不再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不再对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如果企业在商品销售后保留了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能够继续对其实施有效控制,说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销售交易不能成立,不应确认收入,如售后租回。
(三)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在销售商品的交易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销售商品的价款。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是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即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超过50%。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估计销售价款不是很可能收回,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企业在确定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时,应当结合以前和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政府有关政策、其他方面取得信息等因素进行分析。企业销售的商品符合合同或协议要求,已将发票账单交付买方,买方承诺付款,通常表明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企业判断销售商品收入满足确认条件而予以确认,同时确认了一笔应收债权,以后由于购货方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收回该债权时,不应调整原会计处理,而应对该债权计提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如果企业根据以前与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判断买方信誉较差,或销售时得知买方在另一项交易中发生了巨额亏损、资金周转十分困难,或在出口商品时不能肯定进口企业所在国政府是否允许将款项汇出等,就可能会出现与销售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的情况,不应确认收入。
(四)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收入金额能否合理地估计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够合理估计,就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商品销售价格通常已经确定。但是,由于销售商品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存在商品销售价格发生变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商品销售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根据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与同一项销售有关的收入和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即企业应在确认收入的同时或同一会计期间结转相关的成本。因此,如果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相关的收入就不能确认。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与销售商品有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估计。通常情况下,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估计,如库存商品的成本、商品运输费用等。如果库存商品是本企业生产的,其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如果是外购的,购买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有时,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够合理地估计,此时企业不能确认,若已收的价款,应将已收到的价款却认为负债。
熟悉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是销售商品收入核算的一个关键点。本节销售商品会计处理部分所提到的具体收入确认原则依据的都是上述五个条件。
四、销售商品收入的账务处理
销售商品收入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一般销售商品业务、已经发出商品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业务、销售折让、销售退回、采用预售款方式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等情况。
(一)一般销售商品业务
在进行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时,首先要考虑销售商品收入是否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符合收入准则所规定的五项确认条件的,企业应及时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关相关销售成本。通常情况下,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德尔,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交款提货销售商品的,在开出发票账单收到货款时确认收入。
【例5-1】甲公司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6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02000元;商品已经发出,并已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该批商品的成本为420000元,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1)
借:应收账款      70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0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000
(2)
借:主营业务成本420000
贷:库存商品.420000
【例5—2】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3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51000元;甲公司已收到乙公司支付的货款351000元,并将提货单送交乙公司;该批商品成本为240000元。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1)
借:银行存款    35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
(2)
借:主营业务成本    240000
贷:库存商品          240000
本例为采用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商品。交款提货销售商品,是指购买方已根据企业开出的发票账单支付货款并取得提货单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购货方支付货款取得提货单,企业尚未交付商品,销售方保留的是商品所有权上的次要风险和报酬,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通常应在开出发票账单收到货款时确认收入。
本例中,甲公司已经完成销售手续并确认销售收入,若乙公司在月末未提走所购商品,甲公司应将该批售出商品作为代管商品,单独设置“代管商品”备查簿进行登记。
【例5—3】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商品一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票上注明售价为400000元,增值税额为68000元;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开出的不带息银行承兑汇票一张,票面金额为468000元,期限为2个月;该批商品已经发出,甲公司以银行存款代垫运杂费20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320000元。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1)
借:应收票据468000
应收账款    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0
银行存款                             2000
(2)
借:主营业务成本    320000
贷:库存商品           320000
(二)已经发出但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商品的处理
如果企业售出商品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五项条件,不应确认收入。为了单独反映已经发出但尚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商品成本,企业应增设“发出商品”科目。“发出商品”科目核算一般销售方式下,已经发出但尚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商品成本。
这里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发出的商品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如果销售该商品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比如已经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应确认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如果纳税义务没有发生,则不需进行上述处理。
【例5—4】A公司于2007年3月3日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向8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1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60000元。A公司在销售该批商品时已得知B公司资金流转发生暂时困难,但为了减少存货积压,同时也为了维持与B公司长期以来建立的商业关系,A公司仍将商品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假定A公司销售该批商品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
本例中,由于8公司现金流转存在暂时困难,A公司不是很可能收回销售货款。根据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A公司在发出商品时不能确认收入。为此,A公司应将已发出的商品成本通过“发出商品”科目反映。 A公司会计分录如下:发出商品时:
借:发出商品    60000
贷:库存商品       60000
同时,因A公司销售该批商品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应确认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应收账款    17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注:如果销售该批商品的纳税义务尚未发生,则不作这笔分录,待纳税义务发生时再作应交增值税的分录)假定2007年11月A公司得知8公司经营情况逐渐好转,B公司承诺近期付款,A公司应在B公司承诺付款时确认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1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0
贷:发出商品    60000
假定A公司于2007年12月6日收到B公司支付的货款,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应收账款           117000
(三)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和销售折让的处理
企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通常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在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时,应注意区分现金折扣、商业折扣和销售折让及其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总的来讲,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时,不应考虑预计可能发生的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即应按总价确认,但应是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的区别以及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1.商业折扣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例如,企业为鼓励客户多买商品可能规定,购买10件以上商品给予客户10%的折扣,或客户每买10件送1件。此外,企业为了尽快出售一些残次、陈旧、冷背的商品,也可能降价(即打折)销售。
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即已发生,并不构成最终成交价格的一部分。企业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2.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现金折扣一般用符号“折扣率/付款期限”表示,例如i“2/10,1/20,N/30”表示:销货方允许客户最长的付款期限为30天,如果客户在10天内付款;销货方可按商品售价给予客户2%的折扣;如果客户在。20天内付款,销货方可按商品售价给予客户1%的折扣;如果客户在21天至30天内付款,将不能享受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发生在企业销售商品之后,企业销售商品后现金折扣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多少要视买方的付款情况而定,企业在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时不能确定现金折扣金额。因此,企业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实际上是企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财费用。
在计算现釜折扣时,还应注意销售方是按不包含增值税的价款提供现金折扣,还是按包含增值税地价款提供现金折扣,两种情况下购买方享有的现金折扣金额不同。例如,销售价格为1000元的商品,增值税税额为170元,购买方应享有的现金折扣为1%。如果购销双方约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则购买方应享有的现金折扣金额为10元;如果购销双方约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一并考虑增值税,则购买方享有的现金折扣金额为11.7元。
【例5-5】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2007年3月1日销售A商品10000件,每件商品的标价为20元(不含增值税),没见你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2元,A商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由于是成批销售,甲公司给以购货方10%的商业折扣,并在销售合同中规定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A商品于3月1日发出,购货方于3月9日付款。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考虑增值税。
本例涉及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的问题,首先需要计算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根据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确定的有关规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应是未扣除现金折扣但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现金折扣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因此,甲公司应确认的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为180000(20×10000-20×10000×1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0600(180000×17%)元。购货方于销售实现后的10日内付款,享有的现金折扣为4212[(180000+30600)×2%]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3月1日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    210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06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0000(12×10000)贷:库存商品              120000
(2)3月9日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206388
财务费用      4212
贷:应收账款        210600
以上的4212元为考虑增值税时的现金折扣,若本例假设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则甲公司给予购货方的现金折扣为180000×2%=3600(元)本例中,若购货方于3月19日付款,则享有的现金折扣为2106(210600×1%)元。甲公司在收到货款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8494
财务费用    2106
贷:应收账款    210600
若购货方于3月底才付款,则应按全额付款。甲公司在收到货款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10600
贷:应收账款    210600
3.销售折让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企业将商品销售给买方后,如买方发现商品在质量、规格等方面不符合要求,可能要求卖方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减让。
销售折让如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前,则应在确认销售收入时直接按扣除销售折让后的金额确认;已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且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如按规定允许扣减增值税额的,还应冲减已确认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5—6】甲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乙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泣明的售价为1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0元。该批商品的成本为70000元。货到后乙公司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要求在价格上给予5%的折让。乙公司提出的销售折让要求符合原合同的约定,甲公司同意并办妥了相关手续,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红字)。假定此前甲公司已确认该批商品的销售收入,销售款项尚未收到,发生的销售折让允许扣减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    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0000
贷:库存商品    70000
(2)发生销售折让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100000×5%)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
贷:应收账款                         5850
(3)实际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111150
贷:应收账款    111150
本例中,假定发生销售折让前,因该项销售在货款回收上存在不确定性,甲公司未确认该批商品的销售收入,纳税义务也未发生;发生销售折让后2个月,乙公司承诺近期付款。则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发出商品时:
借:发出商品    70000
贷:库存商品    70000
(2)乙公司承诺付款,甲公司确认销售收入时:
借:应收账款    11115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5000(100000—100000×5%)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615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0000
贷:发出商品         70000
(3)实际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111150
贷:应收账款       111150
(四)销售退回的处理
企业销售商品除了可能发生销售折让外,还有可能发生销售退回。企业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退回,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一是尚未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冲减“发出商品”,同时增加“库存商品”;二是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一般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如按规定允许扣减增值税税额的,应同时冲减已确认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该项销售退回已发生现金折扣的,应同时调整相关财务费用的金额。
【例5—7】甲公司2007年9月5日收到乙公司因质量问题而退回的商品10件,每件商品成本为210元。该批商品系甲公司2007年6月2日出售给乙公司,每件商品售价为3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货款尚未收到,甲公司尚未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因乙公司提出的退货要求符合销售合同约定,甲公司同意退货,并按规定向乙公司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红字)0甲公司应在验收退货入库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    2100(210×10)贷:发出商品       2100
【例5-8】甲公司2007年3月20日销售A商品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3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595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182000元。A商品于2007年3月20日发出,购货方于3月27日付款。甲公司对该项销售确认了销售收入。2007年9月15日,该批商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购货方将该批商品全部退回给甲公司,甲公司同意退货,于退货当日支付了退货款,并按规定向购货方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红字)0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409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95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2000
贷:库存商品          182000
(2)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409500
贷:应收账款        409500
(3)销售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3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9500
贷:银行存款                            409500
借:库存商品  182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82000
【例5-9】甲公司在2007年3月18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26000元。为及早收回货款,甲公司和乙公司约定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乙公司在2007年3月27日支付货款。2007年7月5日,该批商品应质量问题被乙公司退回,甲公司当日支付有关退货款。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3月18日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   58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6000
贷:库存商品             26000
(2)2007年3月27日收到货款时,发生现金折扣1000(50000×2%)元,实际收款57500(58500一1000)元:
借:银行存款    57500
财务费用    1000
贷:应收账款    58500
(3)2007年7月5日发生销售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贷:银行存款                               57500
财务费用                                1000
借:库存商品    26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26000
(五)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处理
预收款销售方式下,销售方直到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才将商品交付购货方,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只有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转移给购货方,销售方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预收账款。
【例5—10】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协议,采用预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
该批商品实际成本为600000元。协议约定,该批商品销售价格为800000元,增值税额为136000元;乙公司应在协议签订时预付60%的货款(按销售价格计算),剩余货款于2个月后支付。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收到60%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480000
贷:预收账款480000
(2)收到剩余货款及增值税税款时:
借:预收账款480000
银行存款45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00
贷:库存商品             600000
(六)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处理
采用支付手续费代销方式下,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受托方,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将应支付的代销手续费计入销售费用;受托方应在代销商品销售后,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代销手续费,确认劳务收入。
受托方可通过“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款”等科目,对受托代销商品进行核算。确认代销手续费收入时,借记“受托代销商品款”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
【例5—11】甲公司委托丙公司销售商品200件,商品已经发出,每件成本为60
元。合同约定丙公司应按每件100元对外销售,甲公司按售价的10%向丙公司支付手续费。丙公司对外实际销售100件,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
1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元,款项已经收到。甲公司收到丙公司开具的代销清单时,向丙公司开具一张相同金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假定:甲公司发出商品时纳税义务尚未发生;甲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丙公司采用进价核算代销商品。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发出商品时:
借:委托代销商品   12000
贷:库存商品        12000
(2)收到代销清单时:
借:应收账款  11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
贷:委托代销商品   6000
借:销售费用    1000
贷:应收账款     1000
代销手续费金额=10000×10%=1000(元)
(3)收到丙公司支付的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10700
贷:应收账款    10700
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收到商品时:
借:受托代销商品  20000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  20000
(2)对外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     11700
贷:受托代销商品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3)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应付账款                             1700
(4)支付货款并计算代销手续费时:
借:受托代销商品款   10000
应付账款          1700
贷:银行存款             10700
其他业务收入          1000
(七)销售材料等存货的处理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还可能发生对外销售不需用的原材料、随同商品对外销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等业务。企业销售原材料、包装物等存货也视同商品销售,其收入确认和计量原则比照商品销售。企业销售原材料、包装物等存货实现的收入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结转的相关成本作为其他业务成本处理。
企业销售原材料、包装物等存货实现的收入以及结转的相关成本,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
“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和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等实现的收入。该科目贷方登记企业实现的各项其他业务收入,借方登记期末结转人“本年利润”科目的其他业务收入,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
“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结转或发生的其他业务成本,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其他业务成本,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
【例5—12】甲公司销售一批原材料,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1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元,款项已由银行收妥。该批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为9000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取得原材料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    117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2)结转已销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9000
贷:原材料            9000
五、劳务完成时间不同等情况下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
企业提供劳务的种类很多,如旅游、运输、饮食、广告、咨询、代理、培训、产品安装等。有的劳务一次就能完成,且一般为现金交易,如饮食、理发、照相等;有的劳务需要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如安装、旅游、.培训、远洋运输等。
企业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因劳务完成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一)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对于一次就能完成的劳务,或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时确认收入,确认的金额通常为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认原则可参照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原则。
企业对外提供劳务,如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应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处理,结转的相关成本应作为主营业务成本处理;如属于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应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结转的相关成本应作为其他业务成本处理。企业对外提供劳务发生的支出一般先通过“劳务成本”科目予以归集,待确认为费用时,再由“劳务成本”科目转入“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对于一次就能完成的劳务,企业应在提供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及相关成本。对于持续一段时间但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企业应在为提供劳务发生相关支出时确认劳务成本,劳务完成时再确认劳务收入,并结转相关劳务成本。
【例5一13】甲公司于2007年3月10日接受一项设备安装任务,该安装任务可一次完成,合同总价款为9000元,实际发生安装成本5000元。假定安装业务属于甲公司的主营业务。甲公司应在安装完成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    9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0
贷:银行存款等            5000
若上述安装任务需花费一段时间(不超过本会计期间)才能完成,则应在为提供劳务发生有关支出时:
借:劳务成本贷:银行存款等
(注:以上分录未写明金额,主要是由于实际发生成本5000元是个总计数,而每笔归集劳务成本的分录金额不同,下同)待安装完成确认所提供劳务的收入并结转该项劳务总成本时: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  9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0
贷:劳务成本          5000
(二)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
1.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且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口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提供劳务收入的总额能够合理地估计。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随着劳务的不断提供,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此时,企业应及时调整提供劳务收入总额。
(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是指提供劳务收入总额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企业在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能否收回时,应当结合接受劳务方的信誉、以前的经验以及双方就结算方式和期限达成的合同或协议条款等冈素,综合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企业提供的劳务符合合同或协议要求,接受劳务方承诺付款,就表明提供劳务收入总额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
(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企业可以根据提供劳务的特点,选用下列方法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
①已完工作的测量,这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测量方法,由专业测量师对已经提供的劳务进行测量,并按一定方法计算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②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这种方法主要以劳务量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③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这种方法主要以成本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只有反映已提供劳务的成本才能包括在已经发生的成本中,只有反映已提供或将提供劳务的成本才能包括在估计总成本中。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交易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估计。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和有效的内部财务预算及报告制度,准确地提供每期发生的成本,并对完成剩余劳务将要发生的成本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同时应随着劳务的不断提供或外部情况的不断变化,随时对将要发生的成本进行修订。
2.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
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且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即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此时,企业应当正确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能否得到补偿,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已收或预计能够收回的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部分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例5—14】甲公司于2005年12月25日接受乙公司委托,为其培训一批学员,培训期为6个月,2006年1月1日开学。协议约定,乙公司应向甲公司支付的培训费总额为60000元,分三次等额支付,第一次在开学时预付,第二次在2006年3月
1日支付,第三次在培训结束时支付。
2006年1月1日,乙公司预付第一次培训费。至2006年2月28日,甲公司发生培训成本30000元(假定均为培训人员薪酬)。2006年3月1目,甲公司得知乙公司经营发生困难,后两次培训费能否收回难以确定。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6年1月1日收到乙公司预付的培训费: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预收账款    20000
(2)实际发生培训成本30000元:
借:劳务成本      3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0000
(3)2006年2月28日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
借:预收账款    2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00
贷:劳务成本       30000
本例中,甲公司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30000元预计只能部分的到补偿,即只能按预收款项得到补偿,应按预收账款20000元确认劳务收入,并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30000元结转入当期损益。
(3)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六、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
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完工百分比法下,本期应确认的劳务收入及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的劳务总收入通常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在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关键是确定劳务的劳务的完工进度。1企业应根据所提供劳务的特点,选择确定劳务完工进度的方法。
【例5-15】甲公司于2007年12月1日接受一项设备安装任务,安装期为3个月,合同总收入300000元,至年底已预收安装费220000元,实际发生安装费用140000元(假定均为安装人员薪酬),估计完成安装任务还需发生安装费用60000元。假定甲公司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劳务的完工进度。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实际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140000÷(140000+60000)=70%
2007年12月31日确认的劳务收入   
=300000×70%一0=210000(元)
2007年12月31日确认的费用
=(140000+60000)×70%一0=140000(元)  .
(1)实际发生劳务成本140000元:
借:劳务成本             14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40000
(2)预收劳务款220000元:
借:银行存款   220000
贷:预收账款      220000
(3)2007年12月31日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
借:预收账款   2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1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40000
贷:劳务成本          140000
【例5-16】甲公司于2007年10月1日为客户研制一项软件,合同规定的研制开发期为5个月,合同总收入为400000元,至2007年12月31日已发生成本180000元,预收账款250000元。预计开发完成该项软件的总成本为250000元。2007年12月31日,经专业测量师测量,软件的完工进度为70%。假定合同总收入很可能收回,研制开发软件属于甲公司的主营业务。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发生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180000
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180000
(2)预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250000
贷:预收账款   250000
(3)2007年12月31日确认该项劳务的本期收入和费用:若按专业测量师测量结果确定该劳务的完工进度,则2007年应确认的收入为:
400000×70%-0=280000(元)
2007年应确认的费用为:
250000×70%一0=175000(元)
借:预收账款    28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8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75000
贷:劳务成本     175000
若按已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确定该劳务的完工进度(假定研制开发期内劳务量均衡发生),则至2007年12月31日,该劳务的完工进度为60%(该项软件研制开发已完成的工作时间为3个月,占完成此项劳务所需总工作时间5个月的60%)0据此,2007年应确认的收入为:
400000×60%一0=240000(元)
2007年应确认的费用为:
250000×60%一0=150000(元)
借:预收账款        2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000
贷:劳务成本     150000
若按已发生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该劳务的完工进度,则至2007年12月31日,该劳务的完工进度为72%(180000÷250000)。据此,2007年应确认的收入为:
400000×72%-0=288000(元)
2007年应确认的费用为:
250000×72%-0=180000(元)
借:预收账款     288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88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0
贷:劳务成本           180000
【例5-17】某咨询公司于2007年7月1日与客户签订一项咨询合同。合同规定,咨询期为两年,咨询费为240000元,客户分三次等额支付,第一次在项目开始时支付,第二次在项目中期支付,第三次在项目结束时支付。估计总成本为160000元(假定均为咨询人员薪酬),其中,2007年发生成本38000元,2008年发生成本80000元,2009年发生成本42000元。假定成本估计十分准确,咨询费也很可能收回,该公司按照已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按时间比例)确定该项劳务的完工程度,该公司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2007年实际发生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38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8000
预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
贷:预收账款    80000
2007年12月31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费用:劳务的完工进度=6÷24=25%
应确认的收入=240000×25%一0=60000(元)应确认的费用=160000×25%一0=40000(元)
借:预收账款   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
贷:劳务成本        40000
(2)2008年实际发生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8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80000
预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
贷:预收账款      80000
2008年12月31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费用:劳务的完工进度=18÷24=75%
应确认的收入=240000×75%一60000=120000(元)应确认的费用=160000×75%一40000=80000(元)
借:预收账款    12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
贷:劳务成本      80000
(3)2009年实际发生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42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42000
预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
贷:预收账款    80000
2009年7月1日完工时确认剩余收入和费用:
借:预收账款    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
贷:劳务成本        40000
七、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核算
如前所述,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使用费收入主要指让渡无形资产等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租金,进行债权投资收取的利息,进行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等,也构成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这里主要介绍让渡无形资产等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核算。
(一)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在确定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金额是否很可能收回时,应当根据对方企业的信誉和生产经营情况、双方就结算方式和期限等达成的合同或协议条款等因素,综合进行判断。如果企业估计使用费收入金额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就不应确认收入。
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当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金额能够可靠估计时,企业才能确认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金额,应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不同的使用费收入,收费时间和方法各不相同。有一次性收取一笔固定金额的,如一次收取10年的场地使用费;有在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分期等额收取的,如合同或协议规定在使用期内每期收取一笔固定的金额;也有分期不等额收取的,如合同或协议规定按资产使用方每期销售额的百分比收取使用费等。
如果合同或协议规定一次性收取使用费,且不提供后续服务的,应当视同销售该项资产一次性确认收入;提供后续服务的,应在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分期确认收入。如果合同或协议规定分期收取使用费的,应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收款时问和金额或规定的收费方法计算确定的金额分期确认收入。
(二)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
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一般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让渡资产所计提的摊销额等,一般作为其他业务成本处理。
【例5—18】甲公司向乙公司转让某软件的使用权,一次性收取使用费60000元,不提供后续服务,款项已经收回。甲公司确认使用费收入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60000
【例5—19】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向丙公司转让某专利权的使用权,协议约定转让期为5年,每年年末收取使用费200000元。2007年该专利权计提的摊销额为120000元,每月计提金额为10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年末确认使用费收入: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    2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
(2)2007年每月计提专利权摊销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10000
贷:累计摊销         10000
【例5—20】甲公司向丁公司转让某商品的商标使用权,约定丁公司每年年末按年销售收入的10%支付使用费,使用期10年。第一年,丁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00000元;第二年,丁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00000元。假定甲公司均于每年年末收到使用费。甲公司确认使用费收入的会计处理如下:
(1)第一年年末确认使用费收入:应确认的使用费收入=1200000×10%=120000(元)
借:银行存款       12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20000
(2)第二年年末确认使用费收入:应确认的使用费收入=1800000×10%=180000(元)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80000
第二节  费用
一、费用的概念和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如前所述,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购买并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构成费用。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结转的材料成本等,也构成费用。
费用形成于企业日常活动的特征使其与产生于非日常活动的损失相区分。企业从事或发生的某些活动或事项也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例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因违约支付罚款,对外捐赠,因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财产毁损等,这些活动或事项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属于企业的损失而不是费用。
(二)费用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既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如减少银行存款、库存商品等;也可能表现为债的增加.,如增加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消费税等)等。根据“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费用一定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些支出并不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一也就不构成费用。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偿还一项负债,只是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的等额减少,对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因此,不构成企业的费用。
(三)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属于企业利润分配的内容,不构成企业的费用。
二、费用的主要内容及其核算
企业的费用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一)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常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企业一般在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或在月末,将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结转入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举例见本章第一节。
(二)其他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有关其他业务成本的核算举例参见本章第一节。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
有关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核算举例参见第三章。
(四)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以及企业发生的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费用。
企业应通过“销售费用”科目,核算销售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所发生的各项销售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销售费用,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应按销售费用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例5-21】某公司为宣传新产品发生广告费80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销售费用    8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
【例5—22】某公司销售部8月份共发生费用220000元,其中:销售人员薪酬100000元,销售部专用办公设备折旧费50000元,业务费70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销售费用    22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
累计折旧        50000
银行存款    70000
【例5—23】某公司销售一批产品,销售过程中发生运输费5000元、装卸费2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销售费用    7000
贷:银行存款    7000
(五)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
企业应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管理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管理费用,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应按管理费用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例5—24】某企业筹建期间发生办公费、差旅费等开办费25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25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
【例5—25】某企业为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发生业务招待费50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例5—26】某企业就一项产品的设计方案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以现金支付咨询费3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30000
贷:库存现金    30000
【例5—27】某企业行政部9月份共发生费用224000元,其中:行政人员薪酬150000元,行政部专用办公设备折旧费45000元,报销行政人员差旅费21000元
(假定报销人均未预借差旅费),其他办公、水电费8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
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224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50000
累计折旧             45000
库存现金             21000
银行存款              8000
【例5—28】某企业当月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房产税为3000元、应交车船使用税为2600元、应交土地使用税为43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99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房产税        3000
——应交车船使用税    2600
——应交土地使用税    4300
【例5—29】某企业当月生产车间发生设备大修理费用4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行政管理部门发生设备日常修理费用。1000元(以现金支付),均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46.000
贷:银行存款     45000
库存现金      1000
(六)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企业应通过“财务费用”科目,核算财务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已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财务费用。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应按财务费用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例5-30】某企业于20×7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生产经营用短期借款360000元,期限6个月,年利率5%,该借款本金到期后一次归还,利息分月预提,按季支付。假定所有利息均不符合利息资本化条件。有关利息支出的会计处理如下:每月末,预提当月份应计利息:
360000×5%÷12=1500(元)
借:财务费用   1500
贷:应付利息     1500
【例5-31】某企业于20×7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生产经营用短期借款360000元,期限6个月,年利率5%,该借款本金到期后一次归还,利息分月预提,按季支付。假定1月份其中120000元暂时作为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并获得利息收入400元,假定所有利息均不符合利息资本化条件。1月份相关利息的会计处理如下:
1月末,预提当月份应计利息:
360000×5%÷12=1500(元)
借:财务费用    1500
贷:应付利息    1500
同时,当月取得的利息收入400元应作为冲减财务费用处理。
借:银行存款400
贷:财务费用400
【例5—32】某企业于20×7年1月1日平价发行公司债券,面值500000000元,期限2年,年利率6%,到期后本息一次归还。债券发行过程中,发生手续费2500000元。有关手续费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2500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00
第三节  政府补助
一、政府补助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中,“政府”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政府组成部门(如财政、卫生部门)、政府直属机构(如税务、环保部门)等。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类似组织,也视同为政府。
政府补助具有以下特征:
(一)政府补助是无偿的
政府向企业提供补助属于非互惠交易,政府并不因此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未来也不需要以提供服务、转让资产等方式偿还。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
“政府”兼具多个角色,既是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者,也可以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如商品采购方)。政府补助的无偿性,将其与政府资本性投人、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正常商业行为区分开来。
(二)政府补助通常附有条件
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条件和使用条件。
1.政策条件。政府补助是政府为了鼓励或扶持某个行业、区域或领域的发展而
给与企业的一种财政支持,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政府补助的政策条件(即申报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企业只有符合相关政府补助政策的规定,才有资格申报政府补助。符合政策规定的,不一定都能够取得政府补助;不符合政策规定、不具备申报政府补助资格的,不能取得政府补助。例如,政府向企业提供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补助,其政策条件为企业申报的产品或技术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产品、新技术。
2.使用条件。企业已获批准取得政府补助的,应当按照政府相关文件等规定的用途使用政府补助。否则,政府有权按规定责令其改正、终止资金拨付,甚至收回已拨付的资金。例如,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农业产业化资金,必须用于相关政策文件中规定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三)政府补助不包括政府的资本性投入
政府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企业有义务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这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投资在性质上是一致的。财政拨人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部分,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范畴。
例如,按照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少数起点高、具有较广创新的内涵、较高创新水平并有后续创新潜力、预计投产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可以采用资本金投入方式,这里的“资本金投入”就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范畴。
此外,政府代第三方支付给企业的款项,对于收款企业而言不属于政府补助,因为这项收入不是企业无偿取得的。例如,政府代农民交付供货企业的农机具购买资金,属于供货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最常见的就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但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情况已经趋于消失。
(一)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政府为了支持企业而无偿拨付的款项。为了体现财政拨款的政策引导作用,这类拨款通常具有严格的政策条件,只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才能申请拨款;同时附有明确的使用条件,政府在批准拨款时就规定了资金的具体用途。
财政拨款可以是事前支付,也可以是事后支付。前者是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经申请取得拨款之后,将拨款用于规定用途或其他用途。比如,符合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企业,取得拨付资金后,用于购买设备等规定用途。后者是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从事相关活动、发生相关费用之后,再向政府部门申请拨款。例如,为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政府给与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可以采用事后支付的方式,企业完成开拓市场活动(如举办或参加境外展览会等)后,根据政府批复的支持金额获得资助资金。
(二)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财政贴息的补贴对象通常是符合申报条件的某类项目,。例如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等。贴息项目通常是综合性项目,包括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研发费用、人员开支、购买服务等;也可以是单项的,比如仅限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
目前,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支付给受益企业。例如,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对中小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投资的项目提供的贷款贴息;二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例如,某些扶贫资金,由农行系统发放贴息贷款,财政部与农业银行总行结算贴息资金,承贷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三)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政府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政府补助。税收返还主要包括先征后返的所得税和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流转税,其中,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实务中,还存在税收奖励的情况,若采用先据实征收、再以现金返还的方式,在本质上也属于税收返还。
除了税收返还之外,税收优惠还包括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这类税收优惠体现了政策导向,但政府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因此不作为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处理。
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这类补助一般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如政府拨付的用于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政府对企业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的相关贷款给与的财政贴息等,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在很少的情况下,这类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即1元人民币)计量。
根据配比原则,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也就是说,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这里需要说明两点:(1)递延收益分配的起点是“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对于应计提折旧或摊销的长期资产,即为资产开始折旧或摊销的时点。(2)递延收益分配的终点是“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或资产被处置时(孰早)”。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例5—33】20×1年1月1日,政府拨付A企业50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到账),要求用于购买大型科研设备1台;并规定若有结余,留归企业自行支配020×1年2月1日,A企业购入大型设备(假设不需安装),实际成本为480万元,使用寿命为10年。20×9年2月1日,A企业出售了这台设备。 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拨款,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递延收益    5000000
(2)20×1年2月1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4800000
贷:银行存款4800000
(3)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每个月计提折旧和分配递延收益:
借:研发支出    40000
贷:累计折旧40000
借:递延收益41667(5000000÷10÷12)贷:营业外收入41667
(4)20×9年2月1日出售该设备:
借:固定资产清理    960000
累计折旧      3840000
贷:固定资产         4800000
借:递延收益    1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0
【例5—34】20×1年1月1日,B企业为建造一项环保工程向银行贷款500万元,期限2年,年利率为6%。当年12月31日,B企业向当地政府提出财政贴息申请。经审核,当地政府批准按照实际贷款额500万元给与B企业年利率3%的财政贴息,共计30万元,分两次支付。20×2年1月15日,第一笔财政贴息资金12万元到账。20×2年7月1日,工程完工,第二笔财政贴息资金18万元到账,该工程预计使用寿命10年。 B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2年1月15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20000
贷:递延收益       120000
(2)20×2年7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递延收益    180000
(3)20×2年7月1日工程完工,开始分配递延收益,自20×2年7月1日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借:递延收益    2500
贷:营业外收入      2500
四、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这类补助通常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先征后返的增值税,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款时将其确认为收益,而不应当在确认应付增值税时确认应收税收返还款。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该项补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拨付的,才可以在这项补助成为应收款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应收的金额计量。例如,按储备量和补助定额计算和拨付给企业的储备粮存储费用补贴,可以按照实际储备量和补贴定额计算应收政府补助款。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有些情况下,企业可能不容易分清与收益有关的政府补助是用于补偿已发生费用,还是用于补偿以后将发生的费用。根据重要性原则,企业通常可以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对于金额较大的补助,可以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
【例5-35】甲企业生产一种先进的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企业的这种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即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率,然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返还70%。20×1年1月,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120万元。20×1年2月,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84万元。甲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840000
贷:营业外收入      840000
【例5-36】乙企业为一家储备粮企业,20×7年实际粮食储备量1亿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财政部门按照企业的实际储备量给以每斤0.039元的粮食保管费补贴,于每个季度初支付。乙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7年1月,乙企业收到财政拨付的补贴款时:
借:银行存款     3900000
贷:递延收益        3900000
(2)20×7年1月,将补偿1月份保管费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1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300000
(20×7年2月和3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例5—37】按照相关规定,粮食储备企业需要根据有关主管部门每季度下达的轮换计划出售陈粮,同时购入新粮。为弥补粮食储备企业发生的轮换费用,财政部门按照轮换计划中规定的轮换量支付给企业0.02元/斤的轮换费补贴。假设按照轮换计划,丙企业需要在20×7年第一季度轮换储备粮1.2亿斤,款项尚未收到。丙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7年1月按照轮换量1.2亿斤和国家规定的补贴定额0.02元/斤,计算和确认其他应收款240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    2400000
贷:递延收益    2400000
(2)20×7年1月,将补偿1月份保管费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800000
贷:营业外收入800000
(20×7年2月和3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例5—38】20×7年3月,丁粮食企业为购买储备粮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000万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自20×7年4月开始,财政部门于每季度初,按照丁企业的实际贷款额和贷款利率拨付丁企业贷款利息,丁企业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利息后再支付给银行。丁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7年4月,实际收到财政贴息30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    300000
贷:递延收益       300000
(2)将补偿20×7年4月份利息费用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
(20×7年5月和6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五、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的对象常常是综合性项目,可能既包括设备等长期资产的购置,也包括人工费、购买服务费、管理费等费用化支出的补偿,这种政府补助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
以研发补贴为例,大部分研发补贴的对象是符合政策规定的特定研发项目,企业取得补贴后可以用于购置该研发项目所需的设备,或者购买试剂、支付劳务费等。例如,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的补贴内容包括:(1)人工费,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费;(2)专用仪器及设备费;(3)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咨询和等效服务费用;  (4)因研发活动而直接发生的如材料、供应品等日常费用;(5)因研发活动而直接发生的间接支出;(6)为管理研发资金而发生的必要费用。
企业取得这类政府补助时,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在实务中,政府常常只补贴整个项目开支的一部分,企业可能确实难以区分某项政府补助中哪些与资产相关、哪些与收益相关,或者对其进行划分不符合重要性原则或成本效益原则。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将整项政府补助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例5—39】A公司20×6年12月申请某国家级研发补贴。申报书中的有关内容如下:本公司于20×6年1月启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60万元、为期3年,已投入资金120万元。项目还需新增投资240万(其中,购置固定资产80万元、场地租赁费40万元、人员费100万元、市场营销2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120万元、申请财政拨款120万元。
20×7年1月1日,主管部门批准了A公司的申报,签订的补贴协议规定:批准A公司补贴申请,共补贴款项120万元,分两次拨付。合同签订日拨付60万元,结项验收时支付60万元(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则不支付第二笔款项)。 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7年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递延收益        600000
(2)自20×7年1月1日至20×9年1月1日,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年分配):
借:递延收益    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000
(3)20×9年项目完工,假设通过验收,于5月1日实际收到拨付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600000
【例5-40】按照有关规定,20×6年9月甲企业为其自主创新的某高新技术项目申报政府财政贴息,申报材料中表明该项目已于20×6年3月启动,预计共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项目期2.5年,已投入资金600万元。项目尚需新增投资1400万元,其中计划贷款800万元,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协议规定贷款年利率6%,贷款期2年。
经审核,20×6年11月政府批准拨付甲企业贴息资金70万元,分别在20×7年10月和20×8年10月支付30万元和40万元。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7年10月实际收到贴息资金3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00
贷:递延收益       300000
(2)20×7年10月起,
借:递延收益  25000
贷:营业外收入   25000
在项目期内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月分配):
(3)20×8年10月实际收到贴息资金40万元: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400000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一)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销售费用一管理费用一财务费用一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一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一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二)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三)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费用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二、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
(一)营业外收入
1.营业外收入核算的内容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经济利益的净流入,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罚没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材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的价款,扣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盘盈利得,主要指对于现金等清查盘点中盘盈的现金等,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罚没利得,指企业取得的各项罚款,在弥补由于对违反合同或协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后的罚款净收益。
捐赠利得,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
2.营业外收入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营业外收入的取得及结转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企业确认的各项营业外收入,借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的营业外收入。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应按照营业外收入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确认营业外收入,借记“固定资产清理”、“银行存款”、“待处理财产损溢”、“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期末,应将“营业外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例5-41】企业将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净收益8000元转作营业外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00
贷:营业外收入          8000
【例5—42】某企业本期营业外收入总额为180000元,期末结转本年利润。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收入   180000
贷:本年利润       180000
(二)营业外支出
1.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处置损失和无形资产出售损失。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材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不足以抵补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所发生的净损失;无形资产出售损失,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不足以抵补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所发生的净损失。
盘亏损失,主要指对于财产清查盘点中盘亏的资产,在查明原因处理时按确定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
罚款支出,指企业由于违反税收法规、经济合同等而支付的各种滞纳金和罚款。
公益性捐赠支出,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
非常损失,指企业对于因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保险公司赔偿后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净损失。
2.营业外支出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营业外支出的发生及结转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的营业外支出。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应按照营业外支出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发生营业外支出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溢”、“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期末,应将“营业外支出”科目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例5—43】某企业将已经发生的原材料意外灾害损失270000元转作营业外支出。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27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70000
【例5—44】某企业用银行存款支付税款滞纳金3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例5—45】某公司将拥有的一项非专利技术出售,取得价款900000元,应交的营业税为45000元。该非专利技术的账面余额为1000000元,累计摊销额为
10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900000
累计摊销    100000
营业外支出  45000
贷:无形资产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45000
【例5—46】某企业本期营业外支出总额为840000元,期末结转本年利润。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840000
贷:营业外支出       840000
三、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所得税是根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上交的一种税金。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基础上,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公式如下: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一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
(一)当期所得税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是在企业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确定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一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主要包括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
纳税调整减少额主要包括按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的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入等。
企业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例5—47】甲公司2007年度按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97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当年按税法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为2000000元,甲公司全年实发工资为2200000元;经查,甲公司当年营业外支出中有100000元为税款滞纳罚金。假定甲公司全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本例中,甲公司有两项纳税调整因素,一是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工资支出;二是已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但按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的税款滞纳金,这两个因素均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甲公司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如下:纳税调整数=2200000—2000000+100000
=300000(元)应纳税所得额=19700000+300000
=20000000(元)当期应交所得税额=20000000×33%
=6600000(元)
【例5—48】甲公司2007年度按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当年按税法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为2000000元,甲公司全年实发工资为1800000元。假定甲公司全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超过计税工资时,超出的部分不得作为纳税扣除项目,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但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低于计税工资时,应按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作为纳税扣除项目,即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低于计税工资的部分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本例中,甲公司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低于计税工资,不属于纳税调整因素,甲公司又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因此甲公司2007年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即为应纳税所得额。甲公司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如下:当期应交所得税额=10000000×33%
=3300000(元)
【例5—49】甲公司2007年全年利润总额(即税前会计利润)为10200000元,其中包括本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收入2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假定甲公司本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税,即在计算纳税所得时可将其扣除。甲公司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如下:应纳税所得额=10200000—200000
=10000000(元)当期应交所得税额=10000000×33%
=3300000(元)
(二)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所得税加以调整计算后,据以确认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例5—50】承【例5—48】,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数为400000元,年末数为500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数为250000元,年末数为200000元。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甲公司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如下:递延所得税费用=(500000—400000)+(250000—200000)
=150000(元)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3300000+150000
=3450000(元)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34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3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00
四、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
会计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表结法和账结法两种。
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由“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入“利润分配”科目。
【例5-51】乙公司2007年有关损益类科目的年末余额如下(该企业采用表结法年末一次结转损益类科目,所得税税率为33%):
科目名称 结账前余额
主营业务收入 6000000元(贷)
其他业务收入 700000元(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00元(贷)
投资收益 600000元(贷)
营业外收入 50000元(贷)
主营业务成本 4000000元(贷)
其他业务成本 400000元(贷)
营业税金及附加 80000元(贷)
销售费用 500000元(借)
管理费用 770000元(借)
财务费用 200000元(借)
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元(借)
营业外支出 250000元(借)乙公司2007年末未结转本年利润的会计分录如下:
(1)将各损益类科目年末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1结转各项收入、利得类科目:
借:主营业务收入             6000000
其他业务收入              7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00
投资收益                  600000
营业外收入    50000
贷:本年利润    7500000
②结转各项费用、损失类科目
借:本年利润    63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000000
其他业务成本    40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80000
销售费用        500000
管理费用        770000
财务费用        200000
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营业外支出       250000
(2)经过上述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合计7500000元减去借方发生额合计6300000元即为税前会计利润1200000元。假设将该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00元,则应交所得税额=1000000×33%=330000(元)0假定将该应交所得税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后计算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380000元。
①确认所得税费用,会计分录略。
②将所得税费用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本年利润   380000
贷:所得税费用    380000
(3)将“本年利润”科目年末余额820000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借:本年利润     82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20000
本章思考题
1.收入具有哪些特点?收入与利得如何相区分?企业各项经济利益流入中,哪
些构成收入,哪些不构成收入?企业各项收入中哪些属于主营业务收入,哪些属于其他业务收入?
2.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是什么?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如何确定?在涉及现金
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时,如何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
3.一般销售商品业务、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业务、销售折让、销售退回
4.采用预收款方式、支付手续费代销方式销售商品时,如何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如何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5.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提供劳务如何确认收入,如何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6.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的条件是什么?完工百分比法下,本期确认的收入和费用如何计算,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7.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如何确认和计量,如何进行会计行会计处理?
8.费用具有哪些特点?费用与损失如何相区分?企业各项经济利益流出中,哪些构成费用,哪些不构成费用?
9.费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如何分别进行核算?
10.利润如何计算?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所得税、本年利润如何核算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
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3.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贴(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4.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5.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六章  财务报表
本章知识点简介
(本章从不同角度讲解考试大纲内容,以便读者学习和领会。)本章是关于财务报表的介绍。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二是资产负债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资产负债表反映某一会计期末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左方为资产,右方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类列示,负债按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在各类别下再按照性质分项列示。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主要有按照总账科目余额、按照明细科目余额直接或分析填列、根据总账及相关备抵科目余额分析填列等方法。
三是利润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利润表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实现的损益情况。我国企业利润表采用多步式进行编制。利润表中可反映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金额,利润表项目一般按其发生额填列。
四是现金流量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情况。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采用报告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类。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也可以根据有关科目记录分析填列。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一、财务报表及其目标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表使用者通常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财务报表的组成和分类
(一)财务报表的组成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以及附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资产、需偿还的债务以及股东(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情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或亏损的情况,表明企业运用所拥有的资产的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情况。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的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是所有者权益变动的组成部分,相关信息已经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中反映,企业不需要再单独编制利润分配表。
附注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二)财务报表的分类
财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财务报表编报期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表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和半年报等。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其中,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
当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与年度财务报表相比,中期财务报表中的附注披露可适当简略。
2.按财务报表编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个别财务报表是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加工而编制的财务报表,它主要用以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财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概述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内容,并满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衡式。
(一)资产,反映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非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其他三怍流动资产等。
(二)负债,反映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所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应当按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类别下再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非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其他非流动负债等。
(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股东(或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的总额,它一般按照实收资本(或股东,下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项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大体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流动性大的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排在前面,流动性小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排在后面。右方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一般按要求清偿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需要在一年以内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的流动负债排在前面,“长期借款”等在一年以上才需偿还的非流动负债排在中问,在企业清算之前不需要偿还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排在后面。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即资产负债表左方和右方平衡。因此,通过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表6-1                     资产负债表会企01表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单位:元
资产 期末余额 年初余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期末余额 年初余额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短期借款  
  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  
  应收票据      应付票据  
  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  
  预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收利息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续表资  产 期末余额 年初余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期末余额   年初余额
  其他应收款     应付利息  
  存货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其他应付款  
  其他流动资产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合计     其他流动负债  
非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合计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非流动负债: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借款  
  长期应收款     应付债券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应付款  
  投资性房地产     专项应付款  
  固定资产     预计负债  
  在建工程     递延所得税负债  
  工程物资     其他非流动负债  
  固定资产清理       非流动负债合计  
  生产性生物资产       负债合计  
  油气资产    .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无形资产     实收资本(或股本)  
  开发支出     资本公积  
  商誉     减:库存股  
  长期待摊费用     盈余公积  
  递延所得税资产     未分配利润  其他非流动资产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合计  
    非流动资产合计     资产总计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总计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均需填列“年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丽栏。其中“年初余额”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期末余额”栏主要有以下几种填列方法:
(一)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各总账科目的余额直接填列;有些项目则需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需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例6—1】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库存现金”科目余额为10000元,“银行存款”科目余额为4000000元,“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余额为1000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金额为:
10000+4000000+1000000=501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按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余额加总后的金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金额。
【例6—2】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余额为10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金额为100000元。
本例中,由于企业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每期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无论上升还是下降,均已直接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金额,因此,企业应”-3直接以“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例6—3】某企业2008年3月1日向银行借入一年期借款320000元,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230000元,无其他短期借款业务发生。
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项目金额为:
320000+230000=550000(元)本例中,企业直接以“短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例6—4】某企业年末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400000元,股票股利100000元,现金股利尚未支付。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股利”项目金额为400000元。
本例中,企业发放的股票股利不通过“应付股利”科目核算,因此,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股利”即为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金额,即400000元。
【例6—5】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应付A企业商业票据32000元,应付8企业商业票据56000元,应付C企业商业票据680000元,尚未支付。
该企业在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应付票据”项目金额为:
32000+56000+680000=768000(元)本例中,企业直接以“应付票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例6—6】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应付管理人员工资300000元,应计提福利费42000元,应付车间工作人员工资57000元,无其他应付职工薪酬项目。
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项目金额为:
300000+42000+57000=399000(元)本例中,管理人员工资、车间工作人员工资和福利费都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应当以各种应付未付职工薪酬加总后的金额,即“应付职工薪酬”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例6-7】某企业2008年1月1日发行了一次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面值为
1000000元,当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利息为10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应付债券”项目金额为:
1000000+10000=101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将债券面值和应计提的利息作为“应付债券”填列为资产负债表中“应付债券”项目的金额。
(二)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应付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付账
款”和“预付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计算填列;“应收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列;
【例6-8】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帐后有关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贷方余额如表6-2所示。
表6-2                                                                单位:元
科目名称 明细科目借方余额合计 明细科目贷方合计
应收账款 1600000 100000
预付账款 800000 60000
应付账款 400000 1800000
预收账款 600000 1400000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相关项目的金额为:
○1“应收账款”项目金额为:1600000+600000=2200000(元)
○2“预付账款”项目金额为:800000+400000=1200000(元)
○3“应付账款”项目金额为:60000+1800000=1860000(元)
○4“预收账款”项目金额为:1400000+100000=1500000(元)本例中,应收账款项目,应当根据“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1600000元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600000元加总,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的项目金额,即2200000元。
预付款项项目,应当根据“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800000元和“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400000元加总,作为资产负债表中“预付款项”的项目金额,即1200000元。
应付账款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1800000元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60000元加总,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的项目金额,即1860000元。
预收款项项目,应当根据“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1400000元和“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100000元加总,作为资产负债表中“预收款项”的项目金额,即1500000元。
【例6—9】某企业2008年12月1日购入原材料一批价款150000元,增值税25500元,款项已付,材料已验收入库,当年根据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50000元。该月转让一项专利,需要交纳营业税50000元尚未支付,没有其他未支付的税费。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费”项目金额为:
50000-25500+50000=74500(元)本例中,只有未付增值税和营业税两项:由于本期应交增值税为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即24500(50000-25500)元,加上未缴纳的营业税50000元,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费”的项目金额,即74500元。
(三)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长期借款后的金额计算填列。
【例6-10】某企业长期借款情况如表6-3所示。
表6-3   
借款起始日期 借款期限(年) 金额(元)
2008年1月1日 3 1000000
2006年1月1日 5 2000000
2005年6月1日 4 1500000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借款”项目金额为:
1000000+2000000=300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4500000(1000000
+2000000+1500000)元,减去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1500000元,作为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借款”项目的金额,即3000000元。将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1500000元,应当填列在流动负债下“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中。
【例6—11】某企业2008年“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为375000元,将于一年内摊销的数额为204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目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金额为:
375000—204000=171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根据“长期待摊费用”总账科目余额375000元,减去将于一年内摊销的金额204000元,作为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金额,即171000元。将于一年内摊销完毕的204000元,应当填列在流动资产下“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
(四)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应当根据“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固定资产”项目,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无形资产”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例6一12】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因出售商品应收A企业票据金额为123000元,因提供劳务应收B企业票据342000元,12月31日将所持C企业金额为10000元的未到期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实际收到金额为9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项目金额为:
123000+342000—10000=455000(元)本例中,企业直接以“应收票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对于已贴现的票据,应扣减。应收票据已计提坏账准备的,还应以扣减相应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填列。
【例6—13】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应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450000元,贷方余额合计220000元,对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为50000元,假定“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无借方余额。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金额为:
450000—50000=40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以“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450000元,减去对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50000元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即400000元。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应与“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加总,填列为“预收款项”项目。
【例6—14】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为63000元,“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为2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为:
63000—2000=61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以“其他应收款”总账科目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为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收款”的项目金额。
【例6—15】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余额为100000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余额为6000元。
则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金额为:
100000—6000=94000(元)本例中,企业应'-3以“长期股权投资”总账科目余额100000元,减去其备抵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项目金额。
【例6一16】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固定资产”科目余额为1000000元,“累计折旧”科目余额为90000元,“国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为200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金额为:
1000000—90000一200000=71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以“固定资产”总账科目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备抵类总账科目余额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项目金额。
【例6—17】某企业2008年交付安装的设备价值为305000元,未完建筑安装工程已经耗用的材料64000元,工资费用支出70200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余额为20000元,安装工作尚未完成。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在建工程”项目金额为:
305000+64000+70200—20000=419200(元)本例中,企业应”-3以“在建工程”总账科目余额(即待安装设备价值305000元+工程用材料64000元+工程用人员工资费用70200元),减去为该项工程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总账科目余额20000元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在建工程”的项目金额。
【例6—18】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无形资产”科目余额为488000元,“累计摊销”科目余额为48800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为93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金额为:
488000-48800-93000=346200(元)    .
本例中,企业应当以“无形资产”总账科目余额,减去“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两个备抵类总账科目余额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的项目金额。
(五)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
【例6—19】某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材料,2008年12月31日结帐后有关科目余额为:  “材料采购”科目余额为140000元(借方),  “原材料”科目余额为2400000(借方),“周转材料”科科目余额为1800000元(借方),“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1600000元(借方),“生产成本”科目余额为600000元(借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余额为120000元(贷方),“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210000元。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金额为:
140000+2400000+1800000+1600000+600000—120000—210000
=621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以“材料采购”(表示在途材料采购成本)、“原材料”、“周转材料”(比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库存商品”、“生产成本”(表示期末在产品金额)各总账科目余额加总后,加上或减去“材料成本差异”总账科目的余额(若为贷方余额,应减去;若为借方余额,应加上),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总账科目余额后的净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金额。
第三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结构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通过提供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的数额、构成情况,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盈利增长趋势,从而为其作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格式,如表6-4所示。
 
 
二、利润表的编制
我国企业利润表的主要编制步骤和内容如下: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亏损)。
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信息。
利润表各项目均需填列“本期金额”和“上期金额”两栏。其中“上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该期利润表的“本期金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本期金额”栏内各期数字,除“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项目外,应当按照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营业收入”项臼,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填列;“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填列。其他项目均按照各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例6—20】某企业2007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为33000000元,借方发生额为200000元(系11月份发生的购买方退货),“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为2000000元。
该企业2007年度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项目金额为:
33000000-200000+2000000=34800000(元)本例中,企业一般应当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总账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之和,作为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金额。当年发生销售退回的,以应冲减销售退回主营业务收入或的金额,填列“营业收入”项目。
【例6-21】某企业2007年度“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为30000000元;2007年12月8日,当年9月销售给某单位的一批产品由于质量问题被退回,该项销售已确认成本1800000元;“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借方发生额为800000元。
该企业2007年度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的项目金额为:
30000000-1800000+800000=29000000(元)本例中,企业一般应当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两个总账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之和,作为利润表中“营业成本”的项目金额。当年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减去销售退回商品成本后的金额,填列“营业成本”项目。
【例6-22】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当年借方发生额为680000元,贷方发生额为320000元。
该企业2008年度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金额为:
680000-320000=36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以“资产减值损失”总账科目借方发生额减去贷方发生额后的余额。作为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金额。
【例6-23】某企业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方发生额为900000元,借方发生额为120000元。
该企业2008年度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项目金额为:
900000—120000=7800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账科目贷方发生额减去借方发生额后的余额,作为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项目金额,若相减后为负数,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以“一”号填列。
【例6—24】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发生额为1990000元,“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发生额为630000元,“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发生额为500000元,“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发生额为150000元,“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发生额为780000元,“销售费用”科目发生额为60000元,“管理费用”科目发生额为50000元,“财务费用”科目发生额为170000元,“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借方发生额为50000元(无贷方发生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为借方发生额450000元(无贷方发生额),“投资收益”科目贷方发生额为850000元(无借方发生额),“营业外收入”科目发生额为100000元,  “营业外支出”科目发生额为40000元,“所得税费用”科目发生额为171600元。
该企业2008年度利润表中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计算过程如下:营业矛1润=1990000+500000—630000—150000—780000—60000—50000
—170000—50000—450000+850000=1000000(元)利润总额=1000000+100000—40000=1060000(元)净利润=1060000—171600=888400(元)本例中,企业应当根据编制利润表的多步式步骤,确定利润表中各主要项目的金额,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销售费用一管理费用一财务费用一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一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或一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费用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用现金购买短期到期的国库券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之间的转换不属于现金流量。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等。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属于现金。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三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等。权益性投资变现的金额通常不确定,因而不属于现金等价物。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现金等价物的范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三大类: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事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工资和交纳税款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构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构建固定资产、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负债规模或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发行债券、偿还债务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偿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应付款项属于经营活动,不属于筹资活动。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采用报告式结构,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如表6—5所示。
表6—5                      现金流量表会企03表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项    日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各项税费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i=“小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建吲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投资支付的现金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续表
    项    同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加: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六、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企业应当采用直线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直线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采用直线法编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流量时,一般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具体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也可以根据有关科目记录分析填列。
第五节  综合举例
【例6-25】
(一)资料
1.甲股份有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通常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
33%;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该公司20×7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如表6—6所示。其中,“应收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为4000000元,“坏账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为9000元。其他诸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都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表6—6                           资产负债表会企01表编制单位:甲股份有限公司    20×7年12月31 日                  单位:元
    资  产     金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金额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14063000   短期借款   3000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     150000   交易性金融负债     0
  应收票据   2460000   应付票据   20D。Ooo
  应收账款   3991000   应付账款   9548000
  预付款项   1000000   预收款项     0
  应收利息         0   应付职工薪酬       1100000
    应交税费     366000
  其他应收款   3050000   应付利息     0
  存货 25800000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0   其他应付款     500000
  其他流动资产     0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0000000
    流动资产合计 47514000   其他流动负债     0
非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合计     26514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0 非流动负债: 
  持有至到期投资     0   长期借款   6000000
  长期应收款     0   应付债券     0
  长期股权投资   2500000   长期应付款     0
  投资性房地产    专项应付款     O
  固定资产   8000000   预计负债     0
  在建工程   150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0
  工程物资     0   其他非流动负债     0
  固定资产清理     0     非流动负债合计   60()0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      负债合计   32514000续表
      资  产   金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金额
  油气资产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无形资产   6000000   实收资本(或股本)   50000000
  开发支出     0   资本公积     0
  商誉     0   减:库存股 
  长期待摊费用     0   盈余公积   10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0   未分配利润     500000
其他非流动资产   2000000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合计 51500000
    非流动资产合计   36500000  
  资产总计   8401400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总计   840140002.20×8年,甲股份有限公司共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收到银行通知,用银行存款支付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1000000
(2)购入原材料一批,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150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2550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3)收到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1000000元,计划成本95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于上月支付。
(4)用银行汇票支付材料采购价款,公司收到开户银行转来银行汇票多余款收账通知,通知上填写的多余款为2340元,购入材料及运费998000元,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16966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该批原材料计划价格1000000元。
(5)销售产品一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30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51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该批产品实际成本1800000元,产品已发出。
(6)公司将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投资)兑现165000元,该投资的成本为130000元,公允价值变动为增值20000元,处置收益为15000元,均存入银行
(7)购入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8547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45300元,支付包装费、运费10000元。价款及包装费、运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已交付使用。
(8)购入工程物资一批,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物资价款和增值税进项税额合计为15000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9)工程应付薪酬2280000元。
(10)一项工程完工,交付生产使用,已办理竣工手续,固定资产价值14000000元。
(11)基本生产车间一台机床报废,原价2000000元,已提折旧1800000元,清理费用5000元,残值收入8000元,均通过银行存款收支。该项固定资产已清理完毕。
(12)从银行借入3年期借款10000000元,借款已存入银行账户。
(13)销售产品一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70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19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为4200000元。
(14)公司将要到期的一张面值为2000000元的无息银行承兑汇票(不含增值税),连同解讫通知和进账单交银行办理转账。收到银行盖章退回的进账单一联。款项银行已收妥。
(15)公司出售一台不需用设备,收到价款3000000元,该设备原价4000000元,已提折旧1500000元。该项设备已由购入单位运走。
(16)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投资),价款1030000元,交易费用200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17)支付工资5000000元,其中包括支付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2000000元。
(18)分配应支付的职工工资3000000元(不包括在建工程应负担的工资),其中生产人员薪酬275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薪酬100000元,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薪酬150000元。
(19)提取职工福利费420000元(不包括在建工程应负担的福利费280000元),其中生产工人福利费385000元,车间管理人员福利费14000元,行政管理部门福利费21000元。
(20)基本生产领用原材料,计划成本为7000000元,领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500000元,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
(21)结转领用原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
(22)计提无形资产摊销60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基本生产车间水电费900000元。
(2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000000元,其中计入制造费用800000元、管理费用200000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0000元。
(24)收到应收账款510000元,存入银行。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9000元。
(25)用银行存款支付产品展览费100000元。
(26)计算并结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12824000元。期末没有在产品,本期生产的产品全部完工入库。
(27)广告费1000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28)公司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方式销售产品一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25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425000元,收到2925000元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产品实际成本为1500000元。
(29)公司将上述承兑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贴现息为200000元。
(30)公司本期产品销售应交纳的教育费附加为20000元。
(31)用银行存款交纳增值税1000000元;教育费附加20000元。
(32)本期在建工程应负担的长期借款利息费用2000000元,长期借款为分期付息。
(33)提取应计入本期损益的长期借款利息费用100000元,长期借款为分期付息。
(34)归还短期借款本金2500000元。
(35)支付长期借款利息2100000元。
(36)偿还长期借款10000000元。
(37)上年度销售产品一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00元,购货方开出商业承兑汇票。本期由于购货方发生财务困难,无法按合同规定偿还债务,经双方协议,甲股份公司同意购货方用产品抵偿该应收票据。用于抵债的产品市价为8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38)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50000元。
(39)结转本期产品销售成本7500000元。
(40)假设本例中,除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0000元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外,不考虑其他项目的所得税影响。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所得税为1252218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为99000元。
(41)将各收支科目结转本年净利润。
(42)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43)将利润分配各明细科目的余额转人“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本年利润。
(44)用银行存款交纳当年应交所得税。
要求:编制甲股份有限公司20×8年度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会计分录
(1)
借:应付票据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2)
借:材料采购                          1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55000
贷:银行存款                               1755000
(3)
借:原材料          950000
材料成本差异    50000
贷:材料采购           1000000
(4)
借:材料采购     998000
借:银行存款                       2340
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69660
贷:其他货币资金                      1170000
借:原材料        1000000
贷:材料采购        998000
材料成本差异       2000
(5)
借:应收账款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0
(6)
借:银行存款                  16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30000
--公允价值变动        20000
投资收益                              15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7)
借:。固定资产    1010000
贷:银行存款        1010000
(8)
借:工程物资   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9)
借:在建工程   228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280000
(10)
借:固定资产   14000000
贷:在建工程      14000000
(11)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0000
累计折旧       18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借:银行存款       8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00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   197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97000
(12)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
贷:长期借款      10000000
(13)
借:银行存款      819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0000
(14)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应收票据      2000000
(15)
借:固定资产清理    2500000
累计折旧         1500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00
借:银行存款    3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500000
(16)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1030000
投资收益          20000
贷:银行存款            1050000
(17)
借:应付职工薪酬      50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
(18)
借:生产成本    2750000
制造费用     10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000000
(19)
借:生产成本   385000
制造费用    14000
管理费用     21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420000
(20)
借:生产成本  7000000
贷:原材料     7000000
借:制造费用  500000
贷:周转材料     500000
(21)
借:生产成本    350000
制造费用    25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375000
(22)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600000
贷:累计摊销                  600000
借:制造费用——水电费   900000
贷:银行存款             900000
(23)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800000
管理费用——折旧费    2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        30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00000
(24)
借:银行存款       510000
贷:应收账款        510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    9000
贷:坏账准备                    9000
(25)
借:销售费用——展览费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26)
借:生产成本    2339000
贷:制造费用        2339000
借:库存商品       12824000
贷:生产成本        12824000
(27)
借:销售费用——广告费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28)
借:应收票据      292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0000
(29)
借:财务费用   200000
银行存款    2725000
贷:应收票据      2925000
(3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附加   20000
(31)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1000000
-已交教育附加                20000
贷:银行存款                              1020000
(32)
借:在建工程    2000000
贷:应付利息        2000000
(33)
借:财务费用   100000
贷:应付利息       100000
(34)
借:短期借款   2500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00
(35)
借:应付利息    2100000
贷:银行存款        2100000
(36)
借:长期借款      10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0
 
 
 
(三)根据年初资产负债表和上述会计分录编制年末资产负债表如表6—7所示。
表6—7                     资产负债表会企01表编制单位:甲股份有限公司    20×8年12月31同                单位:元
资产 年末余额 年初余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年末余额 年初余额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10201122 14063000 短期借款 500000 3000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 1050000 150000 交易性金融负债 0 0
应收票据 343000 2460000 应付票据 1000000 2000000
应收账款 6982000 3991000 应付账款 9548000 9548000
预售款项 1000000 1000000 预收款项 0 0
应收利息 0 0 应付职工薪酬 1800000 1100000
   应交税费 1052740 366000
其他应收款 3050000 3050000 应付利息 0 0
存货 25827000 25800000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0 0 其他应付款 500000 500000
其他流动资产 0 0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0000000 10000000
流动资产合计 48453122 50514000 其他流动负债 0 0
非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合计 24400740 26514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0 0 非流动负债  
持有至到期投资 0 0 长期借款 6000000 6000000
长期应收款 0 0 应付债券 0 0
长期股权投资 2500000 2500000 
投资性房地产   长期应付款 0 0
固定资产 19010000 8000000 专项应付款 0 0
在建工程 5280000 15000000 预计负债 0 0
工程物资 1500000 0 递延所得税负债 0 0
固定资产清理 0 0 其他非流动负债  
生产性生物资产   非流动负债合计 6000000 6000000续表
 
(四)编制年度利润表
1.根据对前述业务的上述会计处理,甲股份有限公司20×8年度利润表科目本
年累计发生额如表6—8所示。
表6—8  ,      20×8年度利润表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            单位:元
    科目名称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营业收入      12500000
    营业成本     750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0 
    销售费用         200000 
    管理费用     971000 
    财务费用     300000 
    资产减值损失     309000 续表
    科目名称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投资收益      15000
    营业外收入      500000
    营业外支出     220400 
    所得税费用         1153218 2.根据本年相关科目发生额编制利润表如表6—9所示。
表6—9                     利  润  表会企02表编制单位:甲股份有限公司    20×8年度                     单位:元
    项    目     本期金额
  一、营业收入     12500000
  减:营业成本     750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0
    销售费用     200000
    管理费用     971000
    财务费用     300000
    资产减值损失     309000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一”号填列)         0
    投资收益(损失以“一”号填列)     15000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一”号填列)     3215000
    加:营业外收入     500000
    减:营业外支出     220400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一”号填列)     3494600
  减:所得税费用     1153218续表
    项    目     本期金额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一”号填列)     2341382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五)编制年度现金流量表
沿用本例资料以及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资产负债表的年初余额和年末余额过人工作底稿的期初数栏和期末数栏。
2.对当期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编制调整分录时,要以利润表项目为基础,从“营业收入”开始,.结合资产负债表项目逐一进行分析。本例调整分录如下:
(1)分析调整营业收入: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13742000
应收账款                                   3000000
贷:营业收入                                         12500000
应收票据                                         2117000
应交税费                                         2125000
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是按权责发生制反映的,应转换为现金制。为此,应调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增减变动。本例应收账款增加30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2125000元,应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应收票据减少2117000元均系货款,应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分析调整营业成本:
借:营业成本   7500000
应付票据   1000000
应交税费     438260
存货        27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8965260
应付票据减少1000000元,表明本期用于购买存货的现金支出增加100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438260元,存货增加27000元,表明本期用于购买商品的现金增加270000元。
(3)调整本年营业税金及附加: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0
贷:应交税费    20000
本年支付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计算销售费用付现:
借:销售费用    200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00000
本例中利润表中所列销售费用与按现金制确认数相同。
(5)分析调整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    971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971000
管理费用中包含着不涉及现金支出的项目,此笔分录先将管理费用全额转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至于不涉及现金支出的项目,再分别进行调整。
(6)分析调整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    300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200000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100000
本期增加的财务费用中,有200000元是票据贴现利息,由于在调整应收票据时已全额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所以要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项目内冲回,不能作为现金流出;支付长期借款利息100000元,作为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7)分析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9000
贷:坏账准备    9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00000
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影响净利润,但不影响现金流量。
(8)分析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本期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影响净利润,但不影响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20000元。本期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0元,转入投资收益。
(9)分析调整投资收益:
借: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165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    1030000
投资收益    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150000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1050000
投资收益应从利润表项目中调整出来,列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本例投资收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了20000元的交易费用,二是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获利35000元,其中20000元已在分录(8)中调整。
(10)分析调整营业外收入:
借: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现金    3000000
累计折旧    1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
固定资产                                            4000000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析,以列入现金流量表的不同部分。本例中营业外收入500000元是处置固定资产的利得,处置过程中收到的现金应列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
(11)分析调整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197000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现金    3000
累计折旧    18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
借:营业外支出    23400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936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117000
本例中营业外支出220400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营业外支出197000元是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处置过程中收到的现金应列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一部分营业外支出是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中增加存货和增值税进项税额93600元,已经计入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债务重组中减少的应收票据117000元,也已经计入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应作补充调整0
(12)分析调整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1153218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000
贷:应交税费    1252218
将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调人应交税费。
(13)分析调整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15010000
贷: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    1010000
在建工程                                      14000000
本期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购入设备1010000元,二是在建工程完工转人14000000元。本期处置固定资产已在分录(11)中调整。
(14)分析调整累计折旧: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00000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8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本期计提的折旧1000000元中,计入管理费用的200000元,4计入制造费用的800000元,基于和第(13)笔分录同样的理由,应作补充调整。
(15)分析调整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4280000
工程物资          1500000
贷: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    3500000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20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280000
本期在建工程增加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现金购1买工程物资1500000元及支付工资2000000元;二是支付的长期借款利息2000000元;资本化到在建工程成本中;三是为建造工人计提的福利费280000元,资本化到在建工程成本中。
(16)分析调整累计摊销: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600000
贷:累计摊销                                                600000
无形资产摊销时已计入管理费用,所以应作补充调整。理由同(13)笔分录。
(17)分析调整短期借款
借:短期借款     2500000
贷: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2500000
偿还短期借款因那个列入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18)分析调整应付职工薪酬: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3249000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171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30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420000
本期应付职工薪酬的期末期初差额为700000元,由计提的职工福利费构成,包括在建工程应负担的职工福利费280000元,已在分录(11)中调整,以及为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计提的福利费420000元。本例中并没有出现使用应付福利费的情况。若本期使用了应付福利费,则应将这部分金额列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中。上述分录中,由于工资费用分配时已分别计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要补充调整。
(19)分析调整应交税费:
借:应交税费    2272218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各项税费    2272218
本期支付的各项税费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20000元、已交增值税1000000元,以及已交所得税1252218元。为便于分析,企业在13常核算中,应按应交税费的税种分设明细账,以便取得分析所需的数据。
(20)分析调整长期借款:
借:长期借款    10000000
贷: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10000000
以现金偿还长期借款。
借: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10000000
贷:长期借款    10000000
举借长期借款。
(21)结转净利润:
借:净利润    2341382
贷:未分配利润    2341382
(22)提取盈余公积:
借:未分配利润    234138.2
贷:盈余公积    234138.2
(23)最后调整现金净变化额:
借:现金净减少额    3861878
贷:库存现金    3861878
3.将调整分录过人工作底稿的相应部分如表6—10所示。
表6—10    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
      调整分录 
    项  目
   期初数
 
借方 
贷方   期末数一、资产负债表项目借方项目: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 
14063000
150000
2460000 
(8)20000
(9)880000
 
(23)3861878
(1)2117000 
10201122
1050000
343000续表
      调整分录 
    项  H
   期初数
 
借方 
贷方   期末数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借方项目合计:贷方项日:坏账准备累计折旧
   4000000
1000000
3050000
25800000
2500000
11000000
15000000
6000000
20()0000
9000
3000000
   (1)3000000
(2)27000
(13)15010000
(15)4280000
(15)1500000
(12)99000
(10)1500000
(11)1800000 
(10)4000000
(11)2000000
(13)14000000
(7)9000
(14)1000000
   7000000
1000000
3050000
25827000
2500000
20010000
5280000
1500000
6000000
99000
2000000
85860122
18000
700000
续表
 
长期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实收资本(或股本) 50000000   50000000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1000000  (22)234138.2 1234138.2
未分配利润 500000 (22)234138.2 (21)2341382 2607243.8
减:库存股    
贷方项目合计    85860122
二、利润表项目    
营业收入   (1)12500000 12500000续表
      调整分录 
 项目     期初数 借方 贷方   期末数
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净损失以“一”号填列)投资收益(净损失以“一”
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净亏损以“一”
号填列)
三、现金流量表项日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税费返还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现金流入小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2)7500000
(3)20000
(4)200000
(5)971000
(6)300000
(7)309000
(9)5000
(11)220400
(12)1153218
(21)2341382
(1)13742000
(11)93600
 
(8)20000
(10)500000
(6)200000
(11)117000
(2)8965260
(14)800000
(18)3249000   7500000
20000
200000
971000
300000
309000
15000
500000
220400
1153218
2341382
13425000
13425000
4822660
续表
项目 期初数 调整分录 期末数
  借方 贷方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18)3000000 3000000
支付各项税费   (19)2272218 2272218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200000 200000
  (14)200000 (5)971000 
  (16)600000  
  (18)171000  
现金流出小计    1052587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899122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9)165000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10)3000000  30030000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11)3000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入小计    3368000
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支付的现金   (13)1010000 4510000
   (15)3500000 
投资支付的现金   (9)1050000 1050000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续表
    项  目   期初数     调整分录 
  借方 贷方   期末数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现金流出小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5560000
-2392000(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现金流入小计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现金流出小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的
影响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
减少额调整分录借贷合计  
(20)10000000
(23)3861878
93466094.2 
(17)2500000
(20)10000000
(6)100000
(15)2000000
93466094.2 
10000000
100()。ooO
12500000
2100000
14600000
—4600000
3861878
4.核对调整分录,借方、贷方合计数均已经相等,资产负债表项目年初余额加
减调整分录中的借贷金额以后,也已等于期末数。
5.根据工作底稿中的现金流量表项目部分编制正式的现金流量表如表6—11
所不。
表6一11
现金流量表会企03表编制单位:甲股份有限公司    20×8年度  .    单位:元
    项  目     本期金额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销售商。眠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3425000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13425000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4822660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3000000
    支付的各项税费     2272218
    支付的Jt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00000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1029487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130122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1650()0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州的现金净额 3000000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3000
    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3168000
 购建阎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4510000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1050000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5560000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392000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续表
    项  目     本期金额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10000000
    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10000000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12500000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2 100 000
    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14600000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域净额     一46000()o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一3861878
    加: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14063000
六、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10201122本章思考题
1.财务报表的概念是什么?一套完整财务报表由哪些部分构成?企业是否需要
编制利润分配表?
2.企业编制财务报表主要为谁提供会计信息?
3.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的区别是什么?两者在对外提供的报表上有何
主要区别?
4.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编表的范围有何不同?
5.从结构来看,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是账户式还是报告式?账户式结构的内在
含义是什么?资产和负债应当如何分别列示?
6.流动资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企业中主要的流动资产项目有哪些?
7.什么是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主要有哪些项目?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固定
资产项目代表什么内涵?
8.流动负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企业中主要的流动负债项目有哪些?
9.什么是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主要有哪些项目?
10.所有者权益的内涵是什么?所有者权益项目主要有哪些?
11.我国企业利润表是多步式还是单步式?
12.编制多步式利润表分为哪几个步骤?从利润表能否直接得出营业利润、利润
总额和净利润的金额?
13.利润表各项目的编制方法与资产负债表有什么主要区别?
14.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是否仅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
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产生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
15.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是否仅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16.现金流量分为哪几类?企业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方法是什么?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06年2月154日财政部发布,自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
1日起施行)
第七章  成本核算
本章知识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生产成本的核算、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和产品生产成本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计量要求,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耗费的界限,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遵循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二是生产成本的核算,包括基本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和制造费用的核算。其中,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可采用直接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公时比例法、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比例法和产成品产量比例法。三是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常用的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所好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等。联产品的成本分配可采用售价法和实物数量法。副产品的成本分配,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成本,然后确定主产品的成本。
四是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品种。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全部生产成本都是直接成本,可直接记入该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中,不存在在各种成本核算对象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如果生产多种产品,间接生产成本则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品种法下一般定期(每月月末)计算产品成本;如果企业月末有在产品,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批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结束紧密配合的,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在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分步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月末为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还需要将归集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其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加工步骤。如果企业中生产一种产品,则成本核算对象就是该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生产步骤。其成本计算期是固定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五是产品生产成本分析,首先,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包括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其次,对产品生产总成本的分析,分别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分别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进行了分析。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由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是指取得资产的耗费。例如,存货成本是指取得存货的耗费,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取得固定资产的耗费。在管理会计中,成本一词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在本书中,成本核算是指存货成本核算。
第一节  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一、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计量要求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是资产的耗费过程。例如,为生产产品需要耗费材料、磨损固定资产、用现金向职土支付工资等职工薪酬。材料、固定资产和现金都是企业的资产。这些资产的耗费,在企业内部表现为由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是资产内部的相互转变,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不是企业的费用。
(二)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耗费的界限
1.正确划分存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成本是在购买材料、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并由产品或劳务负担的耗费。
期间费用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得到补偿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期间费用不应由产品或劳务负担。因此,费用不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正确划分各期的成本界限
划清各期产品成本的依据是权责发生制和受益原则,某项耗费是否应计入本月存货成本以及应计入多少,取决于是否应由本月负担以及受益量的大小。某项耗费是否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不取决于成本金额的大小,而决定于本月产品是否受益,只要是本月产品受益的耗费,就应计入本期产品成本;只要是由本月与以后各月共同受益的耗费,就应在相关期内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合理计量。
3.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成本界限
企业已发生的各种生产成本中,还必须划清应由哪种产品负担。划分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哪一种产品受益,就由哪一种产品负担。凡是能直接确定应由某种产品负担的直接耗费,就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凡是能确定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耗费,应采用适当分配方法,合理地分配计入相关产品成本。
4.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界限
通过以上成本界限的划分,确定了各种产品本月应负担的生产成本。月末,如果某产品已经全部完工,则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计入该完工产品;如果该产品全部未尚完工,则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计入未完工产品。如果某种产品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就需要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出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和在产品应负担的成本。上月末尚未完工的在产品,转人本月继续加工,其上月末分配负担的成本即为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式所示: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上述公式中,本月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即本月完工产品成本。为了划清这一成本界限,首先要正确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数量,然后才能在数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分配。
(三)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为了进行成本审核、控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还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基础工作:
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
产品的消耗定额是编制成本计划、分析和考核成本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核和控制耗费的标准。企业应当制定和修订先进而又可行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项消耗定额,并据以审核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耗费,降低成本。
2.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
为了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还必须对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和结存进行计量,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3.原始记录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对于生产过程中工时和动力的耗费,在产品和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品质量的检验结果等,均应做出真实、完整的记录。
4.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
在计划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中,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便于分析和考核内部各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还应对材料、半成品和厂内各车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如运输、修理等)制定厂内计划价格,作为内部结算和考虑的依据。厂内计划价格应该尽可能接近实际并相对稳定,年度内一般不作变更。
(四)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应同时考虑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两个方面。在同一个企业里,可以采用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即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使用或多种成本计算方法结合使用。成本计算方法一经选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
(五)成本核算使用的主要科目
为了按照用途归集各项成本,划清有关成本的界限,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当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必要时还可以增设“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
1.“生产成本”科目
“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等。
“生产成本”科目可按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进行明细核算。基本生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基本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对象(产品的品种、类别、定单、批别、生产阶段等)设置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下同),并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收益对象记入本科目的借方;企业已经生产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产成品以及入库的自制半成品成本,应于期(月)末记入本科目的贷方;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成本。
2.“制造费用”科目
“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该科目可按不同的生产车间、部门和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等、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等记入本科目的借方;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记入本科目的贷方。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额与分配额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下一年开工生产做准备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实际发生额与分配额的差额计入生产成本。除季节性的生产性企业外,本科目期末应无余额。
二、产品生产成本项目
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企业一般可以设立以下几个成本项目:
(一)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二)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职工薪酬。
(三)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三、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一)区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
(二)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成本,区分为应当计入本月的产品成本与应当由
其他月份产品负担的成本;
(三)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成本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
出各种产品的成本;
(四)对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
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第二节  生产成本的核算
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各项成本,最终都要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即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门设立成本项目的成本,以及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成本,应先记入“制造费用”科目及其他相应明细账;月末,再将归集的全部制造成本转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
通过上述生产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就归集了应由本月基本生产车间的各种产品负担的全部生产成本。将这些成本加上月初在产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就可算出各种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与基本生产车问基本相同。
一、基本生产成本的核算
(一)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
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直接材料成本,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成本,应专门设置“直接材料”等成本项目。这些原料和主要材料一般分产品领用,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记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项目,如冶炼用的矿石、造酒用的高梁、制皂用的油脂等,通常是按照产品分别领用的,属于直接成本,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记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项目。但是,如果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材料成本,如某化工生产的用料,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在消耗定额比较稳定、准确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或材料定额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除按上述方法分配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分配。比如,不同规格的同类产品,如果产品的结构大小相近,也可以按产量或重量比例分配。具体的计算比照上例进行。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各种直接材料成本,应借记“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所属各产品成本明细账“直接材料”等成本项目。企业应根据发出材料的成本总额,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例7—1】丙公司基本生产车间领用某种材料4000千克,单价100元,材料成本合计400000元,生产A产品4000件,8产品2000件。A产品消耗定额为12千克,8产品消耗定额26千克。分配结果如下:
 
应分配的材料成本:
A产品:48000×4=192000(元)
B产品:52000×4=208000(元)合计:400000(元)在实际工作中,材料成本的分配一般是通过“材料成本分配表”进行的。这种分配表应按照材料的用途和材料类别,根据归类后的领料凭证编制。其格式内容举例如表7—1所示。
表7—1    材料成本分配表
 
丙公司根据“材料成本分配表”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     600000
-B产品—直接材料     240000
-辅助生产成本                        200000
制造费用—基本车间                            60000
贷:原材料—某材料                                1100000
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直接进行产品生产、设有“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的生产工人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应单独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借方(在明细账中记入“直接人工”成本科目),同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如果生产车间同时生产几种产品,则其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包括工人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应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中。由于工资形成的方式不同,直接人工的分配方法也不同。比如,按计时工资分配直接人工成本、按计件工资分配直接人工成本。
1.按计时工资分配直接人工成本。计时工资一般是依据生产工人出勤记录和月标准工资计算,因而不能反映生产工人工资的用途,以产品生产耗用的生产工时为分配标准。其计算公式如下:
 
2.按计件工资分配直接人工成本。计件工资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分配可根据产量和每件人工费率,分别产品进行汇总,计算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
为了按工资的用途和发生地点归集并分配工资,月末应分生产部门根据工资结算单和有关的生产工时记录编制“工资成本分配表”,该表的格式内容举例如表7—2所示,生产车间工人除工资以外的其他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与工资基本相同。
表7—2    工资成本分配汇总表    金额单位:元
    应借科目     工资
    总账及二级科H     明细科目   分配标准
(工时) 直接生产人员(0.5)     管理人员工资     工资合计
  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
     A产品     360000     180000      180000
     B产品     240000     120000      120000
 
小计 
600000 
300000  
300000
  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锅炉车间        80000
   供电车间        120000
 
小计    
200000
  制造费用
   基本车间       6000     6000
   锅炉车间       3500     3500
 
供电车间   
2500 
2500
     小计       12000     12000
    合计      300000     12000     512000【例7—2】丙公司根据袁7—2即可登记总账和有关的明细账,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300000
——辅助生产成本    200000
制造费用——基本车间          6000
——锅炉车间          3500
——供电车间          2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12000
二、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核算
(一)待摊费用的核算
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待摊费用,是指本月发生、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共同负担的成本。这种成本发生以后,不是一次全部计入当期成本,而是按照其受益期限分摊计入各月成本。这样做是为了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成本界限,从而正确计算各月产品成本。待摊费用一般要在一年内摊销完。生产车间的待摊费用主要包括预付保险费和预付固定资产租金等.待摊费用的发生和分配是通过增设“待摊费用”科目进行核算的。成本发生时,应借记“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由于摊销的成本一般不专设成本项目,因而生产车问摊销相关成本时,一般应按各车间进行分配。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待摊费用”科目。
(二)预提费用的核算
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月计入成本,但由以后月份支付的成本。这样做也是为了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成本界限,从而正确计算各月产品成本。预提费用的预提期限也应按其受益期确定。预提费用的受益期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预提费用的预提和支付,通过增设“预提费用”科目进行。生产车间预提成本时,应借记“制造费用”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相应的项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实际支付预提成本时,应借记“预提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预提费用”科目的贷方余额,为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成本。如果预提期内实际发生的成本大于已预提的成本,该科目会出现借方余额,该余额属于已经支付但尚未计入生产成本的支出,应作为待摊费用,在预提期末前分月摊销。预提成本应按预提成本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分别反映各种预提成本的预提和支付情况。
三、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
辅助生产是指为基本生产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辅助生产有的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如供电、供汽、运输等辅助生产;有的则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如从事工具、模型、备件的制造以及机器设备的修理等辅助生产。辅助生产成本是指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成本。
归集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借方的辅助生产成本,由于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不同,其所发生的成本分配转出的程序方法也不一样。提供水、电、气和运输、修理等劳务所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通常按受益单位耗用的劳务数量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借记“制造费用”或在结算辅助生产明细账之前,还应将各辅助车间的制造费用分配转入各辅助生产明细账。归集辅助生产成本。制造工具、模型、备件等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应计入完工工具、模型、备件等产品的成本。完工时,作为自制工具或材料入库,由“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贷方转入“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或“原材料”等科目的借方。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问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例如,锅炉车问为供电车间供汽取暖,供电车间也为锅炉车间提供电力。这样,为了计算供汽成本,就要确定供电成本;为了计算供电成本,又要确定供汽成本。这里就存在一个辅助生产成本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的问题。
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应通过“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进行。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直接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
1.直接分配法
采用直接分配法,不考虑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即不经过辅助生产成本的交互分配,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问发生的成本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例7—3】丁公司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该公司锅炉和机修两个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锅炉车间的成本按供汽量比例分配,修理费用按修理工时比例进行分配。该公司2007年7月有关辅助生产成本的资料见表7—3 。
表7—3
    辅助生产车间名称     机修车间     锅炉车间
    待分配成本(元)     480000     45000
    供应劳务、产品数量     160000小时     10000立方米
  耗用劳务、产品数量     锅炉车间     10000小时 
     机修车问      1000立方米
     一车间     80000小时     5100立方米
     二车问     70000小时     3900立方米根据以上资料,编制直接分配法的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见表7—4。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直接分配法)
2007年7月
    辅助生产车间名称   机修车间   锅炉车问   合计
    待分配成本(元)     480000     45000     525000
    对外供应劳务数量 150000小时 9000立方米 
    单位成本(分配率)     3.2     5 基本生产车间   一车问
     耗用数量 80000小时 5 i00立方米 
  分配金额(元) 256000 25500 281500
   二车间
     耗用数量   70000小时 3900立方米 
  分配金额(元) 224000 19500  243500
    金额合计(元)     480000     45000     525000对外供应劳务、产品数量:机修车间=160000—10000=150000(小时)锅炉车间=10000—1000=9000(立方米)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一车间       281500
——二车间       2435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80000
——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45000
2.交互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应先根据各辅助生产内部相互供应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成本分配率(单位成本),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即交互分配前的成本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按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个益单位或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例7—4】承【例7—3】,编制交互分配法的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见表7—5 。
表7—5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交互分配法)
2007年7月
    分配方向     交互分配     对外分配
  辅助生产车间名称   机修   锅炉   合计   机修   锅炉 合计
    待分配成本(元)   480000   45000   525000   454500   70500  525000
    供应劳务数量   160000   10000    150000     9000 
    单位成本(分配率)     3     4.5      3.03   7.8333 
  耗用数量      1000    辅 机修
 
分配金额  
4500 
4500   
助    耗用数量     10000     
车间
   锅炉
 
分配金额 
30000  
30000   
     金额小计     30000     4500     34500   
    耗用数量        80000     5100 
基本 一车间
 
分配金额    
242400 
39949.83 
282349.83
车    耗用数量      70000   3900 

 
二车间
 
分配金额    
212100 
30550.17 
242650.17
    分配金额小计(元)     454500   70500   525000分配率的小数保留四位,第五位四舍五入;分配的小数尾差,计入二车间生产成本。
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4500—30000=454500(元)锅炉车间=45000+30000—4500=705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交互分配: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500
——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300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0000
——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4500
(2)对外分配:
借:制造费用——一车间   282349.83
——二车间   242650.17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54500
——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70500
四、制造费用的核算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季节性的停工损失等。制造费用属于应计入产品成本但不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成本。
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应当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该科目应当根据有关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成本分配表登记;此外,还应按不同的车问设立明细账,账内按照成本项目设立专栏,分别反映各车间各项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和分配转出情况。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种材料成本以及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的各种材料成本,一般应借记“制造费用”及其明细账(基本生产车间或辅助生产车问)的相关成本项目,贷记“原材料”
等科目;基本生产车问和辅助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应记入
“制造费用”科目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同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在生产一种产品的车间中,制造费用可直接计入其产品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问中,就要采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6企业应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以及生产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正常生产活动发生的制造费用,合理选择分配方法。由于企业各个生产车间或部门的生产任务、技术装备程度、管理水平和费用水准各不相同,因此,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应按生产车间或部门进行。
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选择分配方法。也就是说,企业所选择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必须与制造费用的发生具有比较密切的相关性,并且使分配到每种产品上的制造费用金额基本合理,同时还应当适当考虑计算手续的简便。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通常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比例法和产成品产量比例法的呢个。企业具体选用哪种分配方法,由企业自行决定。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一)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即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工时如下:
 
 = ×
(二)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即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由于工资成本分配表可以直接提供生产工人工资资料,因而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核算工作比较简便。计算公式如下:
 
(三)机器工时比例法,即按照生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
制造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问。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用机器工时的原始记录。计算公式如下:
 
(四)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即按照各种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
或成本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五)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比例法,即按照计入各
种产品的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六)产成品产量比例法,即按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或标准产量)的比例分配
制造费用的方法。其中某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是通过将该产品的实际产量乘以换算标准产量的系数而求得的。计算公式如下:
 
以上各种分配方法,通常是对各月生产车间或部门的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进行分配的。
为简化核算,企业也可以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法进行分配。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这一方法时,全年各月实际生产数与已分配数之间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次年开工生产作准备的可留待明年分配外,其余的都应当在当年年度终了时调整本年度的产品成本。
【例7—5】某公司基本生产车间M产品机器工时为40000小时,N产品机器工时为30000小时,本月发生制造费用630000元。要求在M、N产品之间分配制造费用,并编制会计分录。
制造费用分配率=630000/(40000+70000)=9
M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40000×9=360000(元)
N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30000×9=270000(元)按机器工时比例法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如表7—6所示。
表7—6    制造费用分配表    金额单位:元
    借方科目     机器工时     分配金额(分配率:9)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M产品
——N产品 
40000
30000 
360000
270000
    合计     70000     630000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M产品    360000
——N产品                     270000
贷:制造费用                               630000
通过以上各种成本的分配和归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种成本都已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并已在各种产品之间划分清楚,而且按成本项目分别登记在各自的产品成本计算单(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了。
第三节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通过上述各项生产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已经集中反映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借方,这些成本都是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并不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要计算出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还要将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加上月初在产品成本,然后再将其在本月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求得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和月初、月末在产品及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四项成本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达: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或者: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一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由于公式中前两项是已知数,所以,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前两项之和按一定比例在后两项之间进行分配,从而求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二是先确定月末在产品成本,再计算求得完工产品的成本。但无论采用哪一类方法,都必须取得在产品数量的核算资料。
一、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企业的在产品是指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能作为商品销售的在产品,包括正在车问加工中的在产品和已经完成一个或几个生产步骤但还需继续加工的半成品两部分。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属于商品产品,验收入库后不应列入在产品之内。
在产品结存的数量,同其他材料物资结存的数量一样,应同时具备账面核算资料和实际盘点资料。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在产品的清查工作。车间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通常是通过在产品收发结存账进行的。在实务工作中,即建立在产品台帐,应分别车间并按照产品的品种和在产品名称设立,以便用来反映车间各种在产品的转入、转出和结存的数量。各车间应认真做好在产品的计量、验收和交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领料凭证、在产品内部转移凭证、产成品检验凭证和产品交库凭证,及时完整登记在产品收付结存账。该账簿由车间核算人员登记。做好这两项工作,即可以从账面上随时掌握在产品的动态,又可以清查在产品的实际数量。这不仅对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加强生产资金管理以及保证在产品的安全完整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保证账实相符有重要意义。
为了核实在产品的数量,企业必须认真做好在产品的清查工作,可以定期进行清查,也可以不定期轮流清查。有的车间没有建立在产品的日常收发核算,则每月月末都必须清查一次在产品,以便取得在产品的实际盘存资料。清查后,应根据盘点结果和账面资料编制在产品盘点表,填明在产品的账面数、实存数和盘存盈亏数,以及盈亏的原因和处理意见。对于报废和毁损的在产品,还要登记残值。
在产品发生盘盈时,盘盈在产品的成本,借记“生产成本”科目,并记入相应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各成本项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管理权限经批准进行处理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在产品发生盘亏和毁损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并从相应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各成本项目中转出,冲减在产品成本;毁损在产品的残值,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进行处理时,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等有关科目。
二、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每月月末,当月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按照成本项目归集了该种产品的本月生产成本以后,如果产品已经全部完工,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之和,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产品全部没有完工,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之和,就是该种在产品的成本。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晶,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之和,则应当在完工产-日|和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企业应当根据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项成本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的好坏等具体条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等。
(一)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时,虽然有月末在产品,但不计算其成本。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每月发生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其每月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为每月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二)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采用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各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固定不变。某种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就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在年末,在产品成本不应再按固定不变的金额计价,否则会使按固定金额计价的在产品成本与其实际成本有较大差异,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因而在年末,应当根据实际盘点的在产品数量,具体计算在产品成本,据以计算12月份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但各月变化不大的产品或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三)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采用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月末在产品只计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计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也就是说,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月初在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之和)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生产产品本月发生的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就全部投入的产品。
(四)约定产量比例法
采用约定产量比例法,应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将产品应负担的全部成本按照完工产品数量和月末在产品约定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且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
这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7—6】某公司的A产品本月完工370台,在产品100台,平均完工程度为
30%,发生生产成本合计为800000元。分配结果如下:
 
完工产品成本=370×2000=740000(元)在产品成本=100×30%×2000=60000(元)
【例7—7】某公司8产品单位工时定额400小时,经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单位工时定额为:第一道工序160小时,第二道工序24.0小时。为简化核算,假定各工序内在产品完工程度平均为50%。则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有了各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和各工序在产品盘存数量,即可求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各工序产品的完工程度可事先制定,产品工时定额不变时可长期使用。如果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和单位工时定额都相差不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也可按50%计算。
应当指出,在很多加工生产中,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人的。这时,在产品无论完工程度如何,都应和完工产品负担同样材料成本。如果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陆续投人的,则应按照各工序投人的材料成本在全部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例7—8】某公司C产品本月完工产品产量3000个,在产品数量400个,完工程度按平均50%计算;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其他成本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C产品本月月初在产品和本月耗用直接材料成本共计136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640000元,制造费用960000元。
C产品各项成本的分配计算如下:由于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因此应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实际数量比例进行分配,不必计算约当产量。
(1)直接材料成本的分配:
 
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均应按约当产量进行分配,在产品400个折合约当产量200个(400×50%)。
(2)直接人工成本的分配:
 
通过以上按约当产量法分配计算的结果,可以汇总C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C产品本月完工产品成本=1200000+600000+900000=2700000(元)
C产品本月在产品成本=160000+40000+60000=260000(元)
根据C产品完工产品总成本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C产品    27000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700000
(五)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采用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该种产品的全部成本(如果有月初在产品,包括月初在产品成本在内)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余额作为完工产品成本;每月生产成本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或超支差异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是事先经过调查研究、技术测定或按定额资料,对各个加工阶段上的在产品,直接确定一个单位定额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是很大的产品。
这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7—9】承【例7—8】,某公司C产品本月完工产品产量3000个,在产品数量400个;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为:直接材料400元,直接人工100元,制造费用150元。C产品本月月初在产品和本月耗用直接材料成本共计136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640000元,制造费用960000元。按定额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及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如表7—7所示。
表7—7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在产品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400×400=160000
100×400=40000
150×400=60000     1360000一160000=1200000
640000—40000=600000
960000—60000=900000
    合计     260000     2700000根据C产品完工产品总成本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C产品    27000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700000
(六)定额比例法
采用定额比例法,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比例分配。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按直接材料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比例分配。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可以按各该定额成本的比例分配,也可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但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的产品。
这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以按定额成本比例为例):
 
【例7一10】某公司D产品本月完工产品产量300个,在产品数量40个;单位产品定额消耗为:材料400千克/个,100工时/个。单位在产品材料定额400千克,工时定额材料50小时。有关成本资料如表7—8所示。要求按定额比例法计算在产品成本及完工产品成本。
表7—8    单位:元
    项  日     直接材料     直接人丁     制造费用     合计
  期初在产品成本     400000     40000     600()I)     500000
    本期发生成本     960000     600000     900000   2460000
    合计     1360000     640000     960000   2960000按完工产品定额与在产品定额各占总定额的比例分配成本:
(1)完工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消耗=400×300=120000(千克)完工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消耗=100×300=30000(小时)完工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消耗=100×300=30000(小时)
(2)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消耗=400×40=16000(千克)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消耗=50×40=2000(小时)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消耗=50×40=2000(小时)
(3)计算定额比例:
 
(4)分配成本: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88.24%=1200064(元)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11.76%=159936(元)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93.75%=600000(元)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6.25%=40000(元)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93.75%=900000(元)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6.25%=60000(元)通过以上按定额比例法分配计算的结果,可以汇总C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D产品本月完工产品成本=1200064+600000+900000=2700064(元)
D产品本月在产品成本=159936+40000+60000=259936(元)根据C产品完工产品总成本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D产品    2700064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700064
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一)联产品成本的分配
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
联产品的生产特点是:在生产开始时,各产品尚未分离,同一加工过程中对联产品的联合加工。当生产过程进行到一定生产步骤,产品才会分离。在分离点以前发生的生产成本,称为联合成本0“分离点”,是指在联产品生产中,投入相同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分离为各种联产品的时点。分离后的联产品,有的可以直接销售,有的还需进一步加工才可供销售。联产品成本的计算,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联产品分离前发生的生产成本即联合成本,可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设置一个成本明细账进行归集,然后将其总额按一定分配方法如:.售价法、实物数量法等,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二是分离后按各种产品分别设置明细账,归集其分离后所发生的加工成本。
联产品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为:
1.将联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
联产品的特点决定了联产品在分离之前,不可能按各种产品分别计算成本,只能按联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2.归集联产品成本,计算联合成本。
联产品发生的成本为联合成本。联产品的在产品一般比较稳定,可不计算期初、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为联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
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联产品的联合成本在分离点后,可按一定分配方法如:售价法、实物数量法等,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种产品的成本。
(1)售价法。在售价法下,联合成本是按分离点上每种产品的销售价格比例进行分配的。采取这种方法,要求每种产品在分离点时的销售价格有可靠地计量。
如果联产品在分离点上即可供销售,则可采用销售价格进行分配。如果这些产品尚需要进一步加工后才可供销售,则需要对分离点上的销售价格进行估计。此时,也可采用可变现净值进行分配。
【例7-11】某公司生产E产品和F产品。E产品和F产品为联产品。3月份发生加工成本12000000元。E产品和F产品在分离点上的销售价格总额为15000000元,其中E产品的销售价格总额为9000000元,F产品的销售价格总额为6000000元。
采用售价法分配联合成本:
E产品:12000000/(9000000+6000000)×9000000=7200000(元)
F产品:12000000/(9000000+6000000)×6000000=4800000(元)
(2)实物数量法。采用实物数量法时,联合成本是以产品的实物数量为基础分配的。这里的“实物数量”可以是数量、重量。实物数量法通常适用于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很不稳定或无法直接确定。
 
【例7一12】承【例7一11】,同时假定E产品为700个,F产品为300个。
采用实物数量法分配联合成本:
E产品:12000000/(700+300)×700=8400000(元)
F产品:12000000/(700+300)×300=3600000(元)
4.计算联产品分离后的加工成本
联产品分离后继续加工的,按各种产品分别设置明细账,归集其分离后所发生的加工成本。
(二)副产品成本的分配
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它的产量取决于主产品的产量,随主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如甘油是生产肥皂这个主产品时的副产品。由于副产品价值相对较低,而且在全部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而可以采用简化的方法确定其成本,将副产品和主产品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从总成本中扣除副产品的成本,其余额就是主产品的成本。比如副产品可以按预先规定的固定单价确定成本。
在分配主产品和副产品的生产成本时,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生产成本,然后确定主产品的生产成本。
【例7—13】某公司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还生产了某种副产品。该种副产品可直接对外出售,公司规定的售价为每千克100元。某月主要产品和副产品发生的生产成本总额为500000元,副产品的产量为500千克。假定该公司按预先规定的副产品的售价确定副产品的成本。
副产品的成本=100×500=50000(元)主要产品应负担的成本=500000—50000=450000(元)
四、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企业完工产品经产成品仓库验收入库后,其成本应从“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及所属产品成本明细账的贷方转出,转入“库存商品”科目的借方。“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月末余额,就是基本生产在产品的成本,也就是占用在基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金,应与所属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月末在产品成本之和核对相符。
第四节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生产成本归集分配完毕后,应按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并选择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应当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
一、品种法
品种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供水、采掘等企业。在这种类型的生产中,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不能从技术上划分为步骤,比如,企业或车间的规模较小,或者车问是封闭式的,也就是从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的全部生产过程都是在一个车问内进行的,或者生产按流水线组织,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都可以按照品种计算产品成本。
品种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品种。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全部生产成本都是直接成本,可直接记入该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中,不存在在各种成本核算对象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如果生产多种产品,间接生产成本则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2.品种法下一般定期(每月月末)计算产品成本。
3.如果企业月末有在产品,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根据产品成本计算单(亦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库存商品——×产品、××产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科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等科目。
【例7一14】假定某公司A产品和B产品的成本计算单如表7—9和表7—10所示。
 
 
根据上列成本计算单(亦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A产品    101046
——B产品    20066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101046
——基本生产成本——B产品    200660
二、分批法
分批法,是指以产品的批别作为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如造船、重型机器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也可用于一般企业中的新产品试制或试验的生产、在建工程以及设备修理作业等。
分批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由于产品的批别大多是根据销货订单确定的,因此,这种方法又称订单法。成本核算对象是购买者事先定货或企业规定的产品批别。
2.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结束紧密配合的,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但与财务报告期不一致。
3.由于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因此在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
【例7—15】某公司按照购货单位的要求,小批生产C产品,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该厂7月份投产C产品50件,批号为701,8月份全部完工;8月投产D产品40件,批号为801,当月完工30件,并已交货,还有10件尚未完工。 701批和801批产品成本计算单如表7—11和表7—12所示。各种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过程略。
表7—11                  产品成本计算单
批号:701产品名称:C产品                            开工日期:7月15日
委托单位:××公司批量:50件                         完工日期:8月15日
    项  目 直接材料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     合  计
    7月末成本余额   54000     4050     15300     73350
  8月份发生生产成本:    
    据材料成本分配表   20700       20700
    据工资成本分配表      7650      7650
    据制造费用分配表     36000     36000
    合计   74700   11700   51300     137700
结转产成品(50件)成本   74700   11700   51300   137700
    单位成本     1494     234     1026     2754表7—12    产品成本计算单
批号:801产品名称:D产品                              开工日期:8月1日
委托单位:××公司批量:40件                           完工日期:
    .  项  目 直接材料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     合计
  8月份发生生产成本:    
  据材料成本分配表   360000       360000
    据工资成本分配表      35000      35000
    据制造费用分配表       91000     91000
    合计     360000     35000     91000     486000
结转产品(30)件成本   270000     30000     78000     378000
    单位成本     9000     1000     2600     12600
    月末在产品成本     90000     5000     13000     108000在本例中,701批产品8月份全部完工,所以8月初在生产成本和8月份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合计即为8月份完工产品的成本。801批产品8月末部分完工,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产品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本例由于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所以材料成本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实际数量比例进行分配,而其他成本则按约当产量法进行分配。
1.材料成本按完工产品产量和在产品数量作为比例进行分配
 
2.其他生产成本按约当产量比例进行分配
(1)计算801批D产品在产品约当产量,如表7一13所示。
表7—13    D产品约当产量计算表
    工序   完工程度     在产品(件) 完工产品(件)   产量合计(件)
     ①   ②   ③=①×②     ④   ⑤=③+④
    1     15%     2     0.3  
    2     25%     2     0.5  
    3     70%     6     4.2  
    合计 —   10     5     30     35(2)直接人工成本按约当产量法分配:
 
将各项成本分配结果记入801批D产品成本计算单(表7—12)即可计算出D产品的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三、分步法
分步法.是指按照生产过程中各个加工步骤(分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和最后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在这类企业中,产品生产可以分为若干个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通常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计算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以便为考核和分析各种产品及各生产步骤的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资料。
(一)分步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
2.月末为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还需要将归集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3.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其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加工步骤。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成本核算对象就是该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生产步骤。其成本计算期是固定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二)分步法成本计算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成本管理对各生产步骤成本资料的不同要求(如是否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和简化核算的要求,各生产步骤成本的计算和结转,一般采用逐步结转和平行结转两种方法,称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1.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是为了分步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分步法,也称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它是按照产品加工的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加工步骤完成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是按照产品加工顺序先计算第一个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然后结转给第二个加工步骤,这时,第二步骤把第一步骤结转来的半成品成本加上本步骤耗用的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即可求得第二个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复杂生产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有的不仅将产成品作为商品对外销售,而且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也经常作为商品对外销售。例如,钢铁厂的生铁、钢锭、纺织厂的棉纱等,都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
逐步结转分步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成本,即在各步骤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其优点:一是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资料;二是为各生产步骤的在产品实物管理及资金管理提供资料;三是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其缺点:成本结转工作量较大,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如果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方法,还要进行成本还原,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
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成本在下一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的反映方式,还可以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方法。这里仅就综合结转加以介绍。
综合结转法,是指上一步骤转入下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项目综合列入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中。如果半成品通过半成品库收发,由于各月所生产的半成品的单位成本不同,因而所耗半成品的单位成本可以如同材料核算一样,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方法计算。
【例7—16】某公司E产品的生产分两个步骤在两个生产车间内进行,第一生产车间为第二生产车间提供半成品,半成品收发通过半成品库进行。两个生产车间的月末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成本计算程序如下:
(1)根据各种成本分配表、半成品产量月报和第一生产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这些成本的归集分配同品种法,下同),登记E产品第一生产车间(半成品)成本计算单,如表7—14所示。
表7—14              E产品(半成品)成本计算单
第一生产车间               2007年9 月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产量(件) 直接材料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   合计
月初在产品成本(定额成本)    244000   28000   21600   293600
    本月生产成本    358000   50000   50000   458000
    合计    602000   78000   71600   751600
    完工半成品转fJi     400     480000     64000   60800   604800
    月末在产品定额或成本      122000     14000   10800   146800根据第一生产车间E产品(半成品)成本计算单表(表7—14)和半成品入库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自制半成品    6048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第一生产车间(E产品)  604800
(2)根据第一生产车间E产品(半成品)成本计算单、半成品入库单,以及第二生产车间领用半成品的领用单,登记半成品明细账,如表7—15所示。
表7一15    半成品明细账    金额单位:元
   月初余额   本月增加     合计     本月减少
月份
   数量
(件)   实际成本   数量
(件)   实际成本   数量
(件)   实际成本   单位成本   数量
(件)   实际成本
  9   100  267400   400  604800   500  872200  1744.4     300  523320
    10     200  348880       根据半成品明细账所列半成品单位成本资料和第二生产车间半成品领用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第二生产车间(E产品)  523320
贷:自制半成品                                        523320
(3)根据各种成本分配表、半成品领用单、产成品产量月报,以及第二生产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二生产车间(产成品)成本计算单,如表7一16所示。
表7一16                        E产品(产成品)成本计算单第二生产车间                    2007年9月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产量(件) 直接材料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   合计
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    149600     4000     4400   158000
    本月生产成本    676700     79375    125675    881750
    合计    826300     83375   130075  1039750
    产成品转出     375     751500     81375   127875   960750
    单位成本      2004     217     341     2562
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74800     2000     2200   79000根据第二生产车间E产品(产成品)成本计算单和产成品入库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E产品    96075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第二生产车间(E产品)  960750
2.平行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它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的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成本,以及这些成本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1)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结转程序。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成品及其经过的各生产步骤中的成本份额。而各步骤的产品生产成本并不伴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其成本结转程序如图7—1所示。
 
从图7—1可以看出,各生产步骤均不计算本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尽管半成品的实物转入下一生产步骤继续加工,但其成本并不结转到下一生产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中去,只是在产品最后完工人产成品库时,才将各步骤生产成本中应由完工产品负担的份额,从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中转出,平行汇总计算产成品的成本。
(2)产品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成本也要在其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但是完工产品是指企业最后完工的产成品;在产品是指各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和各步骤已完工但尚未最终完成的产品。
【例7-17】某公司生产M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在两个生产车间内进行,第一生产车间为第二生产车间提供半成品,第二生产车间加工完成为产成品。有关生产成本资料如表7-17、表7-18和表7-19.产成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成本的方法采用定额比例法:材料成本按定额材料成本比例分配,其他成本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
(1)定额材料,如表7-17所示。假定该公司月末没有盘点在产品,月末在产品的定额资料要根据月初在产品定额资料加上本月投产的定额资料减去产成品的定额资料计算求出。
表7-17                M产品定额资料                      金额单位:元
生产步骤 月初在产品 本月投入 产成品
 材料成本 工时 材料成本 工时 单件定额 产量 总定额
     材料成本 工时  材料成本 工时
第一车间份额 87945 1350 127985 3150 380 7 500 190000 3500
第一车间份额  1200  4800 — 10 500 — 5000
合计 87945 2550 127985 7950 — 17 — 190000 8500(2)根据定额资料、各种成本分配表和产成品产量月报,登记第一、第二车间成本计算,如表7—18、表7一19所示。
表7—18                 M产品成本计算单
第一生产车间               2007年8月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产成品产量(件) 直接材料成本 定额工时 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
 合计  定额 实际    
月初在产品  87945  80146     1350     9256   13000   102402
 本月生产成本   127985  116350     3150   16250   16250   148850
    合计  215930  196496     4500   25506   29250  251252
    分配率      0.91      5.668     6.5 
产成品中本步骤份额 500 190000 172900 3500 19838 22750 215488
月末在产品  25930  23596     10()0     5668     6500   35764表7一19                 M产品成本计算单第二生产车间             2007年8月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产成品产量(件) 直接材料成本   定额工时 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
 合计  定额 实际    
月初在产品        1200  11167   10595   21762
本月生产成本        4800   25805   40885   66690
    合计        6000   36972   51480   88452
    分配率         6.162     8.58 
产成品中本步骤份额 
500   
5000 
30810 
42900 
73710
   月末在产品        1000     6162     8580   14742(3)根据第一、第二生产车间成本计算单,平行汇总产成品成本,如表7-20所示
表7—20              M产成品成本汇总计算表
2007年8月                         金额单位:元
  生产车问 产成品数最(件) 直接材料费用 直接人工费用   制造费用     合  计
一生产车间      17290(0     19838     22750     215488
二生产车间       30810     42900     73710
    合计     500     172900     50648     65650     289198
    单位成本      345.8     101.30     1313     578.4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平行汇总计入产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日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缺点是:不能提供各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在产品的费用在产品最后完成以前,不随实物转出而转出,即不按其所在的地点登记,而按其发生的地点登记,冈而不能为各个生产步骤在产品的实物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各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不包括所耗半成品费用,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备该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不能更好满足这些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第五节  产品生产成本分析
一、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产品生产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成本的报表。该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按成本项目反映,另一种按产品种类反映。
(一)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是按成本项目汇总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生产成本合计额的报表。
在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中,上年实际数应根据上年12月份本表的本年累计实际数填列;本年计划数应根据成本计划有关资料填列;本年累计实际数应根据本月实际数加上上月份本表的本年累计实际数计算填列。
【例7一18】某公司按成本项目编制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如表7—21所示。
表7—21                 产品生产成本表(按成本项目反映)
××公司                      2007年12月                    单位:元
    项  日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月实际 本年累计实际
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成本   211880   205655   20720   210635
  直接人工成本     161544     144035     13490     147304
制造费用   87275   96920     8035     91205
生产成本合计   460699   446610     42245     449144
    加: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期初余额     23180     23960     2255     19249
  减:在产。Ij!1、自制半成品期末余额   19249   19930     3165     25115
产晶生产成本合计   464630   450640     41335     443278(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是按产品种类汇总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的报表。
【例7-19】某公司按产品种类编制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如表7—22所示。.
表7-22                  产品生产成本表(按产品种类反映)
××公司                    2007年12月                             金额单位:元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本月总成本 本年累计总成本
  本月 本年累计 上年计划平均 本年计划 本月实际 本年累计实际平均 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本月实际 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本年实际
A 个 50 550 81.55 81.15 80.75 81.25 4077.5 4057.5 4037.5 44825.5 44632.5 44687.5
B 台 100 1225 67.1 67.5 68.4 67.95 6710 6750 6840 82197.5 82687.5 83238.75
合计 × × × × × × × 10787.5 10807.5 10877.5 127050 127320 127926.25在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中,各种产品的本月实际产量,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填列。本年累计实际产量,应根据本月实际产量,加上上月本表的本年累计实际产量计算填列。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应根据上年度本表所列全部累计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填列;本年计划单位成本,应根据本年度成本计划填列;本月实际单位成本,应根据表中本月实际总成本除以本月实际产量计算填列。如果在产品成本明细账或产成品成本汇总表中有着现成的本月产品实际的产量、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表中这些项目都可以根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产成品成本汇总表填列。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本年累计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应根据表中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除以本年累计实际产量计算填列。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月总成本和本年累计总成本,应根据本月实际产量和本年累计实际产量,乘以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填列。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本月总成本和本年累计总成本,应根据本月实际产量和本年累计实际产量,乘以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填列。本月实际总成本,应根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产成品成本汇总表填列。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应根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产成品成本汇总表本年各月产成品成本计算填列。如果有不合格品,应单列一行,并注明“不合格品”字样,不应与合格产品合并填列。
对于可比产品,如果企业规定有本年成本比上年成本的降低额或降低率的计划指标,还应根据产品生产成本表资料计算成本的实际降低额或降低率,作为该表的补充资料填列在表的下端。如果本年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不是降低,而是升高,上列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应用负数填列;.如果企业可比产品品种不多,其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也可以按产品黼种分别计划和计算。
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7—20】承【例7—19】,假定该公司所产A、B产品都是主要产品,而且都是可比产品。根据上列计算公式和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2)所列有关资料,计算该公司全部可比产品的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如下:
 
二、产品总成本分析
(一)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一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比的基数由于分析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有计划数、定额数、前期实际数、以往年度同期实际数以及本企业历史先进水平和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
对比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在采用这种分析法时,应当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进行对比的各项指标,在经济内容、计算方法、计算期和影响指标形成的客观条件等方面,应有可比的共同基础。如果相比的指标之间有不可比因素,应先按可比的口径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对比。
2.构成比率分析法
构成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比率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是否合理。
产品成本构成比率的计算公式列示如下:
 
3.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规模不同等原因,单纯地对比产值、销售收入或利润等绝对数多少,不能说明各个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如果计算成本与产值、销售收入或利润相比的相对数,即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或成本利润率,就可以反映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和成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从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产值成本率和销售收入成本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差;这两种比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好。而成本利润率则与之相反,成本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好;成本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差。
前述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1)是12月份编制的,因而其本年累计实际数、本年计划数和上年实际数,都是整个年度的生产成本和产品成本,可以就产品生产成本合计数、生产成本合计数及其各项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差异,以便进一步分析、查明发生差异的原因。
【例7—21】承【例7一18】,表7—21中的产品生产成本合计数,其本年累计实际数不仅低于上年实际数,而且也低于本年计划数。可见该年产品的总成本是降低的。但其原因是多A-面的,可能由于节约了生产耗费,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也可能是由于产品产量和各种产品品种比重的变动(各种产品单位成本降、升的程度不同)引起的。应当进一步分析具体原因,才能对产品成本总额的降低是否合理、有利作出评价。
就表7—21中的生产成本合计数来看,其本年累计数(449144元)虽然低于上年实际数(460699元),但高于本年计划数(446610元)。这说明:表7—21中产品生产成本本年累计实际数低于本年计划数,还有期初、期末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余额变动的因素:计划的期初、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余额的差额(23960—19930=4030元,正数)大于实际的期初、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余额的差额(23180—19249=3931,正数)。
就表7—21中的各项生产成本来看,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本年累计实际数与上年实际数和本年计划数相比,升降的情况和程度各不相同,也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对于各种生产成本,还可计算构成比率,并在本年实际、本月实际、本年计划和上年实际之间进行对比。
本年累计实际构成比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根据上列各项构成比率可以看出,本年累计实际构成与本年计划构成相比,本年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有所提高,而制造费用的比重有所降低;而与上年实际构成相比,本年直接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比重有所提高,而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则有所降低。本月实际构成也有较大的变动,应当进一步查明这些变动的原因以及变动是否合理。
(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产品种类反映的生产成本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二是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
1.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
根据表7—22中所列全部产品和各种主要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分别与其本月计划总成本和本年累计计划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全部产品和各种主要产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
【例7—22】承【例7一19】,表7—22是该公司12月份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全部产品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127926.25元,高于计划成本127320元。总体来看,成本计划执行结果是不好的。但按产品品种来看,各种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并不相同。A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4037.5元)低于本月计划总成本(4057.5元);A产品的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B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总成本,则均高于计划。由此可见,B产品的成本计划完成的不好;A产品的成本计划从全年来看,完成的也不够好。应当进一步分析B产品和A产品成本计划完成得不好和不够好的原因,以便巩固业绩,克服缺点,更好地完成成本计划。
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吧分析
对于可比产品,还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成本对比,分析可比产品成本本期比上年的升降情况。如果企业规定有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即成本的计划降低率或降低额,还应进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但是,应注意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的划分是否正确。
(1)可比产品成本升降情况分析。可比产品成本升降情况的分析,可以按产品品种进行,也可以按全部可比产品进行。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计划一般按全部可比产品综合规定,因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一般按全部可比产品综合进行。进行这一方面的分析,应当根据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所列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分别与其本月按上月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和本年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累计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升降的情况。
【例7—23】承【例7—19】,假定该公司所产A、B产品均为可比产品。在该公司12月份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2)中,按产品品种来看,A产品成本本年实际总成本44687.5元,低于上年44852.5元。但是,全部可比产品本月实际总成本10877.5元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127926.25元,都高于上年10787.5元和127050元。可见,可比产品成本总体是上升的。企业应当进一步分析产品本年成本高于上年成本的原因,尤其是B产品,以便克服缺点,进一步降低可比产品成本。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可比产品成本的计划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确定的,实际降低额是根据实际产量计算的。在产品品种比重和产品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减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增减,但由于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也发生了同比例的增减,因而不会使成本降低率发生变动(成本降低率计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发生同比例变动,其结果不变)。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则会影响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同时发生变动。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使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增加;反之,则会减少。此外,由于各种产品的成本降低程度不同,因而产品品种比重的变动,也会影响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同时发生变动。成本降低程度大的产品比重增加会使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增加;反之则会减少。因此,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变动的因素有两个,即产品品种比重变动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变动的因素有三个,即产品产量变动、产品品种比重变动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
三、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该表应当按照主要产品分别编制,是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某些主要产品成本的进一步反映。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分析应当选择成本超支或节约较多的产品有重点地进行,以更有效地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根据表中本期实际的生产成本(即本期实际的单位成本合计数)与其他各种生产成本进行对比,对产品单位成本进行一般的分析;然后按其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
(一)一般分析
【例7—24】现以表7—23中所列N产品的单位成本表为例,说明一般分析的方法。该产品的本年累计实际平均成本和本月实际成本不仅均高于本年计划成本,而且还高于上年实际平均成本和历史先进水平,可见成本超支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从上年实际平均成本高于历史先进水平可以看出,该产品的实际成本不是逐年降低,而可能是逐年提高的。从本年计划成本高于上年实际平均成本可以看出,在制订本年度的成本计划时就已预见到成本不断提高的趋势。此外,从本月(12月份)实际成本高于本年累计实际平均成本还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本年度内,其成本也可能是逐月提高的。因此,确定该产品作为重点进行单位成本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例7—25】下面通过最近5年的单位成本资料,对N产品的成本进行趋势分析。其5年来的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分别为:2003年(假定为历史先进年)6700元,2004年6730元,2005年6760元,2006年6710元,2007年(即本年)6795元。现以2003年为基期,6700元为基数,规定为100%,计算其他各年与之相比的比率如下(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可以看出,N产品的单位成本,如果以2003年为基期,以后4年均高于2003年,只是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2007年提高得最多,2006年提高得最少;如果以上一年为基期逐年进行环比,2007年比2006年提高得最多,而2006年比2005年则是降低的。由此可见,这种产品成本的变动趋势还不是逐年递增,而是在总体提高的情况下,存在着一个“马鞍形”。应当进一步查明这些变动的具体原因,是由于物价上涨而引起材料成本增加等客观原因,还是由于成本管理工作弱化或强化等主观原因。为了查明单位成本变动的具体原因,企业还应当按照成本项目进行成本分析。
(二)各主要项目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用量偏离标准;二是价格偏离标准。前者按计划价格计算,称为数量差异;后者按实际用量计算,称为价格差异。
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计划数量)×计算价格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从表7-21中N产品的各项成本来看,直接材料成本占产品单位成本的一半左右,比重较大,而且本月实际材料成本不仅超过本年计划、上年实际平均、历史先进水平,还超过了本年累计实际平均数,应当作为重点成本项目进行分析。
【例7-26】假定N产品2007年成本计划规定和12月份实际发生的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如表7-24所示。
表7-24                直接材料计划与实际成本对比表
2007年12月
项目 材料消耗数量(千克) 材料价格(元/千克) 直接材料成本(元)
本年计划 200 16.75 3350
本月实际 170 20.00 3400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50
从前述N产品单位成本表(表7-23)和直接材料计划和实际成本对比表(7-24)可以看出,该产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本月实际比本年计划超支50元。单位产品材料是材料消耗数量与材料价格的乘积、其影响因素主要在于材料消耗数量差异(量差)和材料成本差异(价差)两个方面。嫌疑差额计算分析法计算这两个方面因素变动对直接材料成本超支的影响如下:材料消耗数量变动的影响=(170—200)×16.75=一502.5(元)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170×(20—16.75)=+552.5(元)两因素影响程度合计=-502.5+552.5=+50(元)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N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虽然只超支50元,差异不大,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材料消耗量节约(由200千克降为170千克)使材料成本降低502.5元;由于材料价格的提高(由16.75元提为20元)则使材料成本超支552.5元。两者相抵,净超支50元。由此可见,N产品材料消耗的节约掩盖了绝大部分材料价格提高所引起的材料成本超支。材料消耗节约只要不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一般都是生产车间改革生产工艺、加强成本管理的成绩。材料价格的提高,则要看是由于市场价格上涨等客观原因引起的,还是由于材料采购人员不得力,致使材料买价偏高或材料运杂费增加的结果。
与此相联系,N产品的本年累计实际平均材料成本与本年计划持平(均为3350元),低于本月实际、上年实际平均和历史先进水平,也不一定是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绩,也应比照上述方法进行量差和价差的分析。
2.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
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量差,指实际工时偏离计划工时,其差额按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二是价差,指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偏离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
 
上例中,N产品单位成本的直接人工成本中,本年累计实际平均数高于本年计划数,但本月实际数不仅低于本年累计实际平均数,而且还低于本年计划数(虽然仍高于上年实际平均数和历史先进水平),说明情况已明显好转。该公司实行的工资制度如果是计件工资制度,这些变动主要是由于计件单价变动引起的,应该查明N产品计件单价变动的原因。如果是计时工资制度,单位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是根据单位产品所耗工时数和每小时的工资成本分配计入的,可以比照直接材料成本采用差额计算分析法进行分析(单位产品所耗工时数相当于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数量,每小时的工资成本相当于材料单价),计算产品所耗工时数变动(量差)和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价差)对直接人工成本变动的影响。
【例7—27】承【例7—24】,假定该公司实行计时工资制度。N产品每台所耗工时数和每小时工资成本的计划数和实际数如表7—25所示.
表7—25    直接人工成本计划与实际对比隶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   每小时工资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
    本年计划     15     100     1500
    本月实际     11.84     125     1480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一3.16     +25     —20从N产品单位成本表(表7—23)和直接人工成本计划与实际对比表(表7—25)可以看出,N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本月实际比本年计划降低20元。采用差额计算分析法计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下: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11.84—15)×100=-3.16×100
=-316(元)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11.84×(125一100)=11.84×25=296(元)两因素影响程度合计=-316+296=-20(元)以上分析计算表明:N产品直接人工成本节约20元,完全是由于工时消耗大幅度节约的结果,而每小时的工资成本则是超支的,它抵销了绝大部分由于工时消耗节约所生产的直接人工成本的降低额。企业应当进一步查明单位产品工时消耗节约和每小时工资成本超支的原因。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的节约,一般是生产工人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但也不排斥是由于偷工减料造成的。应查明节约工时以后是否影响了产品质量。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节约工时,是不被允许的。
每小时工资成本是以生产工资总额除以生产工时总额计算求出的。工资总额控制得好,生产工资总额减少,会使每小时工资成本节约;否则会使每小时工资成本超支。对生产工资总额变动的分析,可以与前述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1)中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结合起来进行。
在工时总额固定的情况下,非生产工时控制得好,减少非生产工时,增加生产工时总额会使每小时工资成本节约;否则会使每小时工资成本超支。因此,要查明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具体原因,还应对生产工时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3.制造费用的分析
制造费用属于间接生产成本,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一般是根据生产工时等分配标准计入的。因此,产品单位成本中制造费用的分析,通常与计时工资制度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相类似,先要分析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和每小时制造费用变动两因素对制造费用变动的影响,然后查明了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和生产工时利用好坏的具体原因,只需要联系前述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表(表7-21)中制造费用总额变动的分析,并结合制造费用明细表(表7—26)中各成本项目具体变动的分析,就可以了解产品单位成本中制造费用变动的种种原因。制造费用明细表的格式如表7—26所示。
表7—26                          制造费用明细表
××公司                           2007年12月
    成本项目   本年计划数 上年同期实际数   本月实际数 本年累计实际数
  机物料消耗    
    职工薪酬    
    折旧费    
    办公费    
    水电费    
    停工损失    
    其他    
    合计    
该表的本年计划数应根据本年制造费用计划填列;上年同期实际数应根据上年同期本表的本月实际数填列;本月实际数应根据“制造费用”总账科目所属个各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明细账的本月合计数汇总计算填列;本年累计实际数应根据这些制造费用明细账本月末的累计数汇总计算填列。如果需要,也可以根据制造费用的分月计划,在表中加列本月计划数。
对制造费用的分析,主要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构成比率分析法等。
在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时,通常先将本月实际数与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揭示本月实际与上月同期实际之间的增减变化。在表中列有本月计划数的情况下,则先应进行这两者的对比,以便分析和考核制造费用月份计划的执行结果。在将本年累计实际数与本年计划数进行对比时,如果该表不是12月份的报表,这两者的差异只是反映年度内计划执行的情况,可以据以发出信号,提醒人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如果该表是7月份的报表,而其本年累计实际数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本年计划的半数时,就应注意节约以后各月的成本,以免全年的实际数超过计划数。如果该表是12月份报表,则本年累计实际数与本年计划数的差异,就是全年制造费用计划执行的结果。为了具体分析制造费用增减变动和计划执行好坏的情况和原因,上述对比分析应该按照成本项目进行。由于制造费用的项目很多,分析时应选择超支或节约数额较大或者成本比重较大的项目有重点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各项制造费用的性质和用途不同,评价各项目成本超支或节约时应联系成本的性质和用途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将一切超支都看成是不合理的、不利的,也不能简单地将一切节约都看成是合理的、有利的。例如,职工薪酬的节约,可能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影响安全生产。又如,机物料消耗的超支也可能是由于追加了生产计划,增加了开工班次,相应增加了机物料消耗的结果。这样的超支也是合理的,不是成本管理的责任。此外,在分项目进行制造费用分析时,还应特别注意“停工损失”项目的分析,其发生额是生产管理不良的结果。
在采用构成比率法进行制造费用分析时,可以计算某项成本占制造费用合计数的构成比率,也可将制造费用分为与机器设备使用有关的成本(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机物料消耗等,如果动力成本不专设成本项目,还应包括动力成本)、与机器设备使用无关的成本(例如车问管理人员职工薪酬、办公费等),以及非生产性损失等几类,分别计算其占制造费用合计数的构成比率。可以将这些构成比率与企业或车间的生产、技术的特点联系起来,分析其构成是否合理;也可以将本月实际和本年累计实际的构成比率与本年计划的构成比率和上年同期实际的构成比率进行对比,揭示其差异和与上年同期的增减变化,分析其差异和增减变化是否合理。
本章思考题
1.企业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如何进行分配?
2.企业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的直接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应如何应用?
3.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如何进行分配?
4.生产成本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5.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有哪几种?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6.企业如何进行产品总生产成本和单位成本分析?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
月1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
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