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和艾滋病有关系吗:NLP沟通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7:21

NLP沟通模式
      一个事件经由我们的感知器官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神经系统中,而我们的神经系统又将这些信息输入到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头脑对这些的信息进行着不同的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处理分别是删减、扭曲与夸张、一般化。而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我们所采集到的信息才只有134比特/秒,或者是7+2种类每次。你可以现在就做一个实验,请你在10秒钟之内,写出/说出你所喜欢的餐厅的名字……,你一共说出了几个?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在背诵单词的时候,不要一次超过7个为佳,每次会议的主题也最好在7个之内,你的广告用词,所阐述的产品的特性,也最好在7个之内。我们的这种机制就保障了我们的头脑可以清晰在当下将焦点集中于我们所选择的重要的事件之上。而这些重要的事件,才有可能被策略性的处理。
改变的力量
      这个世界在不停地变化,而我们也在不停地主动或是被动地变化着。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你以前所穿过地衣服曾经是那么地流行,而现在却显得那么幼稚。我们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我们却认为,人的改变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改变的是,人的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也就造成了人们每一次选择的不同,每一次不同的选择也就造成了成果的不同。我们所说的改变在这一瞬间的发生,和结果的不同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人们经常是将改变的和成果混为一谈,所以,也让人们觉得“改变”是那么的遥远。  
在立足点(O点)的改变,可以在随后的生活中去造就多么大的变化,那么,每一次的改变和决心有多大,自然也就会带来多么大不同的成果。 人生的每一天都因伴随着改变,而精彩。

 

人际沟通有魔法?(NLP时间线原理)

在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员的工作表态度和成果,而人际关系又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沟通。

    NLP对卓越的沟通模式进行分析探索的过程,发现,人们的沟通都有一个时间线的现象。就是在我们的沟通语言当中,总存在着以下的属性:
  “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一条时间线。

    如果能很好的掌握这条时间线的信息,我们在处理沟通过程中的矛盾和争议就可以迎刃而解。
    还记得上次跟别人争执或不愉快时,你和对方在对话的内容吗?
    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妨去留意你和对方表达的语句里,有多少的内容,是落在过去的时态?有多少句是在谈现在?还有几句是在谈未来的句子?
    在时间的面向,语言的属性皆有所不同,如下:
  
(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
   (思维属性)…………描述…………行动…………可能

    因而,当你和对方处于争论状态,若所谈的范围,皆在“过去”的时态,则很有可能仅是彼此的过往事件描述(也许,只是无止尽的争论其差异)。

    所以,此时应将话题的时态,自(过去)导引至(现在)或是(未来),方可跳脱各自在描述差异的领域,而将彼此的交谈,牵至行动与可能的发展空间。
    找借口和推脱责任或谁出了错都是“过去”的事情,关键是出现不妥的情况之后,当下要做什么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所以,争议发生之后,是纠缠“过去”还是“现在”就采取措施,以得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NLP理解层次在沟通中的应用

一直非常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因为《对话》节目的嘉宾都是社会上的杰出人士,他们精彩的对话中透出的是博大精深的智慧。不过,以前只知道欣赏对话的精彩,佩服嘉宾的智慧过人,虽然偶尔也能给自己一些启迪,可是真正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并不多。自从学习了NLP这门学问后,再看《对话》时,收获地完全不一样,因为NLP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模仿卓越,也就是说,NLP能提供一套方法,让人从卓越人士的言语、行为、习惯中,发现规律,并可为己所用。用NLP的模仿卓越方法去看《对话》,感觉就全不一样了,以下跟各位分享前任的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先生的一次对话。
    在这期《对话》节目中,唐俊谈到,作为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沟通,唐俊说,今天这个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你是做销售的,是一种沟通能力;你做市场的也是一种沟通能力;你做管理的又是一种沟通能力;你做上级、做下级,围绕着一点都是一个沟通能力;今天在从事一份新的职业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还是得看你的这种沟通能力。唐俊还强调,在十年的微软生涯当中,自己职业生涯当中得到的最大的历练就是沟通。 
 为了进一步说明沟通,在节目中,唐俊向观众提出了微软的一道招聘题,题目是这样的,营业员小王把一台价值两万人民币的笔记本电脑,以一万人民币错卖给先生。作为小王的经理,你需要写一封信给先生把这一万元钱要回来。
 
    这是一道十分有趣的题目,观众回答得非常勇跃。

    有的说,如先生补回这10000元,公司将送出精美纪念品;有的说,可送软件;
    有的说,那台电脑有毛病,骗先生把电脑拿回来; 有的说,可通过法律途径把电脑追回来;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是,主持人拿这些方法去问现场观众,假设观众是先生,收到这样的信,会不会把10000元送回去时,得到的答复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补回这一万元,有位观众甚至赤裸裸地说:“一万元钱,挣钱多难,真不容易,干吗白给人家?”

    最后,观众和主持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唐俊,都怀着迫切期待的心情想知道唐俊是如何与这位李先生沟通的,都想知道在微软历练了十年的唐俊是用怎样的功力与李先生沟通。我们先感受一下唐俊的沟通功力,当然唐俊没有直接把这封信念出来,而是谈了他大概会怎么写,概括如下:
    李先生,首先我代表我们的公司和我们的员工向您表示抱歉。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营业员小王由于一时失误,错把两万元钱的笔记本电脑,一万元钱卖给您了。根据我们公司的制度,小王本人需要补上这一万元钱。小王这件事确实是工作当中失误造成的,但是,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王已经把她在过去一年当中所积蓄的一万元钱还给了公司,而且她本人也不希望我们把这一万元钱追回来。因为她说这是她工作的失误,她不想给您带来太多的麻烦。作为他的经理,我为有这位优秀的员工而感到非常自豪。我想李先生是一位受过教育高素质的人,也会像我一样,不忍心看到小王把一年的工资积蓄全来补贴就这么一次的这种失误,在这里,我想知道,你会怎么来面对这样的问题呢? 
    主持人现场做了一次测试,假如你们是李先生,是否会把这一万元补回来,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
    我相信这样一封简单的信,也会令到你拍案叫绝。为什么唐俊简单几句话,就能把一万元要回来呢?是不是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内里有什么玄机呢?有没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的?
    当然可以,只要我们能了解其中规律,就可以模仿卓越。不过,在与各位分享其中规律前,我想有必要先交待一下什么是理解层次。
   理解层次是NLP(神经语言程式学)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大脑处理事情的一种逻辑。理解层次分六个层次:
    最低一层是环境层次,是外界条件,什么时候,在哪里,与谁在一起,做什么事等;
    第二层是行为层次,是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第三层是能力层次,是能不能做,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选择的问题;
    第四层是信念、价值观层次,是相信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第五层是身份层次,即我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最高一层是精神层次,是为谁做,人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
    这六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的,较高的层次会决定较低的层次,比如身份,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比如一位教授,当然其行为一般是文明、有学问、有修养的。有这样一个笑话,可以让你感受一下什么是身份决定行为:在一个城镇里有一个乞丐,他叫啊中,他从小就讨饭了,已讨了40年。有一天,有一位律师找到他,并且对他说:“恭喜你,经过我们的细心调查,我们发现你就是XXX富翁的私生子,你父亲已过世,他留下一笔一千万元财富给你。”然后又问啊中说:“现在有这么大笔钱,你打算怎么用呢?”令人晕倒的是,啊中说:“嗯,我要买一个金子做的饭碗!”明白了吗?这就是身份。
    当我们确定了身份后,就会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信念,进而影响我们的能力和行为。我们说话的语言,衣着打扮,所作所为,与人的相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我们所拥有的能力,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只要是有我们参与的都无时无刻不在维持和体现我们的某一个身份。
    我们回来看一下唐俊的这道考题,其他他嘉宾提出的方法之所以没效,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微软公司”这一身份与李先生沟通,公司是一个强势群体,而李先生是一个消费者,是弱势群体。你在一个弱势群体面前暴露说我们公司会遭受造成多大的损失,这个很难得到李先生的同情。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看看唐俊的这封信,他是以“小王”的身份与李先生沟通的,这个“小王”是什么?小王是一个卖电脑的营业员,那么这个收入也好,这个阶层,相对来说要跟这位先生比起来,稍微要低一些。唐俊把这两个矛盾点抓起来以后,用“小王”的个人来感动这位先生,而不是“企业”这个“身份”。这个“小王”一定是一个弱势群体。这样,唐俊把这个弱势跟强势位置重新颠倒一下,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再看看唐俊怎么定位李先生的身份:“我想李先生是一位受过教育高素质的人”,那么“一位受过教育高素质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如果李先生接受唐俊的这一身份定位,则李先生一定会做出与这一身份相称的行为,高素质的人一般不会希望看到因为自己的行为令到别人受损失的。唐俊对李先生的这一身份定位又增加了追回一万元的可能性。
    还有,唐俊关健是利用了李先生与小王这两个身份的对比,小王这样一个身份较低的员工尚且有这种觉悟,她已经把在过去多年积蓄的一万元钱还给了公司,而且她本人还不希望我们向你把这一万元钱追回来。因为她说这是她工作的失误,她不想给您带来太多的麻烦。有这么一位员工,我们都为她非常自豪。这样,唐俊把题目就交回到李先生那里了,也就是说在这么一种环境下,她把一年的工资积蓄全来补贴这么一次失误,而且她的境界高到就是说她不希望来干扰你,不希望来告诉你有这么一件事发生,她愿意来承担所有的一切。那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高素质的李先生,他要做些什么行为来与这一身份相适应,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唐俊通过这样几个身份的转换,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怪不得全场嘉宾都一致举手认同。

 

NLP:穿越人际沟通的迷雾

我们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动机,而且有一个正面的动机。但是,由于人不与人同,而且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各种因素而导致人际沟通出现障碍。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不被人理解和接受的经历,而不被人理解与接受就意味着自己不被人尊重和重视,不被人重视同时意味着自己的价值和努力被忽视。当自己的价值和努力被人忽视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就有可能是郁闷,压抑,愤怒,也就是所谓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而事实上,我们的不被人理解和接受最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彼此双方没有在各自的目标上达成某种共识和彼此之间的默契,所以才产生认识的分歧。人们如何就彼此之间的某种目标达成共识和默契呢?那就需要沟通。

  沟通的重要性一直受人重视,但是人们的沟通质量并不高。沟通的质量不高就意味着共同的默契没有达成,彼此之间的价值就得不到承认,压抑、愤怒、相互猜疑,等等各种负面情绪就立即出来。而这些情绪会通过大脑形成一个行动的指令指示身体表现出种种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事情出来。

  沟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当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在和自己沟通,所以我们无法不沟通。何况作为儿女,作为父母,作为下属和上司,作为老板,作为政府官员,作为教练,作为环保主义者,作为反战主义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的人们,能否成功扮演好这些角色,完全取决与沟通的质量,所以,生命的质量在于沟通的质量。

  很多人对自己非常自信,尤其是对自己的IQ非常的有信心,认为只要IQ高就可以获得好的沟通效果。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使用好自己的大脑。

  但是,研究表明,97%的人的大脑,有相当多的时候就仿佛是一辆处于高速行驶的公共汽车,而驾驶员位置是空的。下面的两个例子足以证明研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例子一:

  请看下面的一段话:

  你不要去想那头红色的大象,你千万不要去想那头红色的大象,你绝对不要去想那头红色的,高高的,毛皮厚厚的,腿粗粗的红色的大象。

  你的头脑中有些什么图象出来?有没有一只红色的大象呢?根据测试,97%的人的大脑中都有红色的大象的内心图象出现。可是,我的目标是不要你去想,可是你的头脑中却偏偏出现红色的大象。这说明,在言语的控制之下,你有时候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的。沟通也是如此,常言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啊。你在真正掌控你的大脑了吗?

  例子二:

  大家都有过鼓掌的经验吧。

  下面是一个鼓掌的测试。

  我们的规则是,我数一的时候,大家就鼓掌一下,数二的时候,大家就鼓掌两下,数三的时候,大家鼓掌几下呢?对了,三下!

  可是,实验表明,97%的人在我数第四的时候,人们就情不自禁的鼓掌四下。可是当初在宣布规则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说我数四的时候大家鼓掌四下,可是当我数四的时候,大家为何会情不自禁的就鼓掌四下呢?

  这个测试同样证明,我们的大脑的条件反射虽然被我们的经验训练反应非常灵敏,但是上述的测试同样证明人们的大脑很多时候被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有大量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大脑是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因为我们的大脑就象一台精密程度非常高的,超乎寻常的超级电脑,它会自动运作,它自然有其自我运作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并不因为我们不了解不知道而不存在。所以,我们只需学习了解大脑自我运作管理的规律,然后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按照大脑的运作规律办事就可以了。

  大家可能有过使用电脑的经历。当你买回来一台新电脑的时候,你会发现随机带有一本产品说明书,在早期的品牌电脑甚至还带有操作系统的操作手册。可是,我们的大脑虽然也象一台十分精密的超级电脑一样,可是我们的父母和学校、政府并没有给我们配发一本手册,在我们踏上人生旅途之前,给我们一本类似于系统操作手册一样的操作指引,并告诉我们说,来,这是你的大脑操作手册,请你好好爱惜这台超级电脑。的确没有,在当前的教育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很多人还在非常迷恋什么权威的时代更是如此。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权威,只存在观点的不同。不存在任何超人,只有潜力是否尽力发挥的人。潜力被大量的挖掘出来的人,就成为了了不起的人;反之,则不是。

 

NLP大迂回技巧之二:先跟后带

所谓“先跟”,就是之前所说的建立亲和感,去配合对方的感受模式、兴趣、经历等。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对方的观点与我们不同怎么办?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顾客说:“我没有钱买维C片。”

  直销商说:“您是不是说,您对维C片是有兴趣的,不过没有钱买?”

  顾客说:“是的。”(呵,得到一个肯定的回复)

  直销商说:“那么就是说,当你有钱时,你可能会选择买一盒维C?”

  顾客说:“是的。”(又一个是的)“不过我没有钱买。”

  直销商说:“假设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以比这个价格更便宜的价钱买到维C,还可以让你从中赚到钱。相信您愿意听一听,不是吗?”

  顾客说:“有这样的事?不可能吧?”

  直销商说:“我说的是假设,假设有,您觉得怎么样?”

  顾客说:“那好啊,你给我讲一讲。”(呵,讲事业机会的机会来了,出手吧!)

  先跟后带的精髓在于,不断让对方说“是的、是的”,然后把这一些会引来“是的、是的”的问题,带到你想说的地方上去。这当然需要你花一些功夫,针对自己的产品与制度设计一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