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板怎么弄波浪视频:成都晚报多媒体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1:38
都非常生动、精彩民间顺口溜

  文/王大炜

  成都,休闲之都,中外闻名。喝茶、打麻将是多数成都人的首选,甚至感染外地人和老外。退休老人是这项活动的主力军,只要一说打牌,莫不一马当先,于是,有关他们的四言八句或顺口溜便应运而生。这些语言无损大局,无伤大雅,只是博尔一笑,但却入木三分。

  比如:“成都太婆真奇怪,家孙外孙都不带。连衣裙子加飘带,说起打牌比风快。”可见之执着。

  又如:“玉麦须须苦瓜脸,南瓜肚皮鸡脚杆。坐车不要钱,免费上公园。中午各吃各,麻将打五角。赢了不开腔,输了紧到说,刚才还在扯,扯完又在约。”

  童颜鹤发又老态龙钟,享受着优待。童心难泯,却又斤斤计较,但仍不忘下次的约会。

  再如:“打牌打得大,回家要吵架;打牌打得小,健身又健脑;打牌不打钱,等于炒菜不放盐。”

  劝告、怂恿,矛盾统一。

  再如:“成都老太婆,生活好快乐,坐车不要钱,吃在农家乐;打牌只打小五角,国家号召不赌博。”

  这才是盛世风景,一语中的。这类白描式的顺口溜,也许就是最基本的民间文学,并已广为传唱。

  所以,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一些反映世象的口头说唱。有些源于戏曲,有些是闲人瞎编。甚至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也被编排。

  如:“人之初,狗咬猪,咬不到,气粗粗。”

  或曰:“老师教我人之初,我教老师狗咬猪;老师教我性本善,我教老师逮黄鳝。”

  又曰:“赵钱孙李,狗吃生米;周吴郑王,狗吃红糖。”蒙童不懵,调皮创新。

  上世纪40年代中学生的我辈,一组耳熟能详的唱段至今未忘。手执竹板的两个乞丐沿街叫化,口吐莲花:“走一步又一步,不觉来到饭卖铺,老板的帽儿头高,要把买主的鼻子碰个包。”

  “帽儿头”,指牙牙饭垒得高高的,不仅适合推车抬轿的下力人,也是对饭庄的称赞。

  “走一步又一步,不觉来到钟表铺,老板的钟表走得远,一天要走十三点。”

  从前春熙路上的亨得利大钟表店门前就常有这类乞丐在此乞讨。那时还不习惯24小时制,所以把一天只有12个小时说成13点,是对钟表质量的夸张。

  “走一步又一步,不觉来到棺材铺,老板的棺材做得好,装着死人不得跑。”

  这段唱词,乞丐是不敢在棺材铺前鼓舌的,那不过是舞台戏曲借乞丐之口的发挥。而下面这段甚是荒诞,且有亵渎。

  丐甲:“走一步又一步,不觉来到香蜡铺,老板的香蜡浇得长,和尚拿去好拜堂。”

  丐乙:“伙计说话不中听,和尚哪里会结婚?”

  丐甲:“和尚不结婚,和尚儿子哪里生?”

  那时住校的中学生不像现在都有手机,校外新闻,要靠走读同学来日相告。有天,走读同学带来一小包“水银脚子”(可能是汞的下脚料),一边分给住校生一丁点儿(不能多,怕有毒),一边介绍一段唱词:“水银脚子水银砂,出在云南倮倮家。文官拿去擦玉带,武官拿去擦盔甲。”用来擦钢笔帽挂、钥匙等小物件,果然越擦越亮,如新镀电般,只是不能持久,可能与氧化有关。星期天出得校门,果然街头三三两两头缠包帕、身披大氅的外乡人在叫卖水银脚子,还不停地唱起前面介绍的那些唱词。

  有些段子一听就懂,一唱就会,比如来自曲艺的:“白娘子本是一根梭老二,女嫘祖养蚕子吃过桑泡(儿),神农氏尝百草吃过豆芽(儿),燧人氏钻木取火放火炮(儿)。”让人一听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