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板夹做水波纹卷发:探讨-人生的意义(新教育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6:46

人生的意义

                                                 少科二班  林伟佳

本着对国学的热衷,以及对古琴的喜好,参加了国学社。在两次的国学社交流中,我们共同谈论了人生的境界、以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具体含义。但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人生如果没有意义那么何谈境界及知识?

先从小的方面——读书的意义来讲。在少年班刚开学的时候,樊亚东老师曾经给我们进行了一次讲座,期间,他问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少科班有许多同学给出了答案。少科二班的孟国涛回答说第一为了增长知识,其次为了发展科学,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很老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用古老来描述它。在中国,所有读书的孩子都知道周恩来总理曾经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在现在,中国发达了,发展了,我们又为什么读书?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发展科学吗?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的概念也是人类自己来划分的,一个人有忠诚,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那么一个人忠诚于一个国家就是人的意义吗?什么是国家?国家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在周恩来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发展,全中国的人都需要发展,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周恩来以中国人的温饱、幸福与快乐作为他自己的理想,所以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很现实的。但是现在,在当今的社会,如果说我们是为了发展科学而读书?那么发展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另一个角度,作为一个渴求人生意义的人来说,我们都希望能以人类的意义作为自己最终的意义,从而为之奋斗。那么人类的意义又是什么?又在于哪里?宇宙的意义又是什么?又在于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渴求。自古以来有许多的哲学家都在探索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古中国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周国平的《在维纳斯脚下哭泣》一书中,他说道: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向宇宙发出问号,但是有许多人把自己的回声作为答案。那些得不到答案的人有的拼命地寻求,做斗争,有的有了惰性,懒得再去问,再去寻求,还有一类就是那些不愿做斗争、去寻求又高傲到不愿意去做那一类惰性的的一类,那么,难道我们就真的只能处于这种状态吗?我从初三开始一直探求,但是一直没有寻求到答案。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去看待,有一些入世人的确会以一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目标,出世的人会把知识的渊博作为自己的目标。在上一次的交流中,老师说道: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人、是什么人?并且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人是要入世的,但是心可以出世。那么:入世与出世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渴求老师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有意义的指导。谢谢!

 

回信

林伟佳同学:

说到人生的意义,这实在不是一个我能够回答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的人生意义,你必须要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反复思考你想要找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

但如果仅仅说到入世和出世的问题的话,我想或许可以这样解释:

所谓的“出世之心”,即你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讲过,幸福其实和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更加紧密的关系,而和物质条件关系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最近想到一句绝妙的话:我们要从“有钱-没有钱”的观念转变到“缺钱-不缺钱”的观念。这两种观念差别何在呢?如果你以“有-无”的观念来看待世界的话,你会发现自己这个没有,那个也没有,会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似乎没有止境;但是如果你以“缺-不缺”的观念来看待世界的话,你其实是在时刻问自己,怎样的状态才是自己应该具有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你会追问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如果能够经常追问这一点的话,那么在各种诱惑和压力中,你就不容易迷失你自己的方向了。比如说,我喜欢弹琴,我需要的就是能够让我弹琴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稳定平和的心态;如果要让我找一个能赚更多钱的工作,却必须以丧失这种心态为代价的话,那我是实在不愿意去做的。

但是,我并不赞同一定要远离世俗,将精神价值和世俗世界完全对立起来。在我看来,真正的精神价值,是必须在世俗世界中逐渐形成并升华的。没有经历过诱惑和压力的人,怎能知道自己是否经得起诱惑和压力?又怎能知道自己对精神价值究竟有多少坚持?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并不十分欣赏自幼出家的高僧,而更欣赏始终能够在世俗世界中保持自己赤子之心的凡人。这,就是我所谓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吧!

 

徐樑

 

老师:
  谢谢您的回复以及在对于出世如入世方面的看法与想法上所给予的建议。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所遇到的人、所听到的事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爸爸常跟我说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能在苏州中学遇到像您这样的老师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机遇。再次谢谢您在这方面对我指导。

                       学生  林伟佳

 

 

 

 

又找出来一份当时参加读书会的学生的感想和我的回复。我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定是有很多人生困惑的,而读书讨论的目的就是借助各种现有课程之外的丰富文化资源,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当然,可以借助于传统文化,也同样可以借助于西方文化。关键是,我们一定要开始做。记得暑假里到北京参加国学夏令营,遇到了北京十二中的戴建华老师。戴老师学识渊博,经常去北京的各个高校上课,他完全可以专任大学教师,但是他仍然选择中学作为主要阵地。他说:“一个学生如果到大学才知道怎么读书,就太晚啦。”这句话一直让我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