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的酒吧哪个好:王鸿谟今天我们看自己的脸色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29:04

很多人都能看手纹,从手纹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但是比起手,人的脸上有更多的生物特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情况,比如人的耳朵长度。在一项科研项目中,研究人员普查了50例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耳廓长。一般人的耳朵上边应该平着眉毛,下面应当平着鼻基。耳廓的长度,科学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从耳朵尖到耳垂下。一般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长度为5~8厘米。但是接受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最高处至耳垂最低处,耳廓长度都大于7.1厘米,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达8.4厘米和8.5厘米。

  第二个特征是耳垂大。耳垂就是从耳屏到耳朵的最低处。一般成年人耳垂长度为1~2.5厘米,但是长寿老人的耳垂长度至少在1.8厘米以上,而且厚软肥大。在所调查的50位长寿老人之中,耳垂长度在1.8~2.5厘米的有8人,2.6~3厘米的有39人,3.1~3.2厘米的有3人,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

  上面的数字告诉我们,耳廓长、耳垂大是长寿特征。我们自己可以回去观察一下那些长寿的老人,就会发现他们的耳廓的确有这两个特征。我们把耳廓长、耳垂大叫做“长寿耳征”。但必须注意的是,耳廓长、耳垂大只是长寿特征之一,长寿者耳朵一般都长,但是耳朵长的人不一定都长寿,耳朵短的人不一定都短寿。因为长寿与否,还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以及其他部位的多种生命征象来综合分析。耳朵的长短只是其中一条有用的线索。中医讲究“相不独断”,耳朵本身除了长短以外,还有其他特征,如厚和薄的问题,厚的比薄的好;软和硬的问题,软的比硬的好;还有贴和张的问题,贴比张好;气色的问题,耳朵的气色明亮润泽,比暗淡干燥好。要把耳朵本身的各种气色形态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而且,每个人都有五官七窍,在脸上不但有长寿耳征,还有其他二十几项生命特征,我们还要把耳朵特征和其他官窍的气色形态相互对比,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可靠。

  “耳褶心征”是冠心病的重要征兆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都是平洁光滑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某些冠心病患者的耳垂,经常可以发现一条斜线或者皱痕。它是从耳屏间切迹,即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的一条斜线或皱痕,有的深而长,有的浅而短,我把这种皱痕命名为“耳褶心征”。

  耳褶心征的出现,能够提示冠心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所以它也被称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出现耳褶心征的人可能得了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国内外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冠心病病人出现耳褶心征的可能性为73.9%~97.7%,而正常人一般在24%以下。看来,耳褶心征能很准确地提示冠心病等疾病的存在。如果我们掌握这一特征,就可以提前发现疾病,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增加康复的机会。

人中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穴位,发生紧急情况时能用来急救。人中上面是鼻子,鼻子能够呼吸天气,人中下面是嘴,嘴可以饮食地上的水谷。天在上、地在下,人正好居于天地之中,所以鼻子和嘴中间这个部位叫做人中。

  人中的长度也是一定的:每个人人中的长度大约相当于本人的中指同身寸,也就是中指第二节的长度。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发现个高的人和个矮的人穴位之间的距离不一样,人中的长度也不一样,于是发明了同身寸这个有趣的计量单位。把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对在一起,把中指中节两个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中指同身寸的长度大约相当于每个人本人的人中长度,这是一般标准。个高的人的同身就长,人中部位也长;个矮的人的同身寸短,人中部位也短。有时为了简便,也可以用拇指指关节长度,即拇指同身寸作为一寸。

  人中的长度比本人中指同身寸长,这又是一项长寿体征。凡是人中长度超过中指同身寸3毫米的人,寿命一般都比较长,该项特征也称作“长寿人中征”。

  从人中还能够看出生殖系统的状况。人中沟的长度与中指同身寸的差别不能大于3毫米。人中短于中指同身寸3毫米以上的人,不论男女基本上都有轻重不等的生殖系统病证。这时候,人中还很可能会有白色、黄色、黑色、红色、青色等病色。

  不过,人中长也只是二十多项长寿特征之一。相不独断,长寿与否,必须结合人中的气色形态和其他部位的多种征象来综合判断。长寿的人人中一般都长,而人中长的人不一定都长寿,人中短的人不一定都短寿。一般来说,红润明亮而且深、长、宽的人中最好,这样的人身体健康,精气充盛,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生殖力强,寿命一般比较长,多数能够拥有幸福长寿的人生。 

  中医说的“相不独断”是很有道理的,把所有的证据结合在一起,综合思考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结合耳朵、人中这些特征的气色形态,还要参考颜面五官的其他征象。有的人可能耳廓很长,但是人中短;有的人可能人中长,但是耳廓短,这样就有一个相互参合的问题。再比如有的人的耳廓并不太长,但是耳朵又厚又软,又明亮又润泽。另外一个人虽然耳廓长,但是又薄又硬,又干燥又暗淡,颜色发青或者发黑,甚至像干枯的木炭一样,不但不能长寿,而且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从这点来说,长寿特征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但不要以为寿命就是上天注定的。人到中年以后,做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自己的颜面五官产生影响。英国的一份权威医学报告说:人的耳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14~0.22毫米。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即使在60岁以后,耳朵还会增长,耳垂还在增长。所以人在中年以后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每个人都要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爱护他人和动物,不要残害生灵。心态好了,周围关系和谐了,生活平衡了,你的耳朵就会逐渐增长变软。何况,我们还可以经常采用热手按摩、热水温耳、热毛巾烫耳等有效措施,刺激耳朵增长呢!

 我们的脸色可能随着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变化而变化,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有些轻微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不是因为生病而引起的,而是正常的客色或变色。如果脸色不随着时间、季节发生变化,那才是不正常的。而疾病引起的脸色变化,就是病色,它既不同于主色,也不同于客色,更不同于变色。它是疾病的征兆,也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改变,还可以提示我们身体的康复。

  病色受到历代中医的重视和关注,是色诊最重要的依据。病色也是我们最重视的。

  我们黄种人正常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而且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尽管每个人的主色都有区别,但从总体来看,红色和黄色都有各自固定的分布区域、一定的交界规律和限度。常色会随着季节气候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客色,还会随着生活环境与条件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色。

  病色的特征就是气色的异常。气色改常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是气色太过,通俗地说就是面色“变得太深”了。正常面色的主要颜色由红色和黄色构成,当红色和黄色加深了,或者是红色和黄色中的一种颜色加深了的时候,就是气色太过了,这一般是由于患有实证,邪气强盛所致。

  第二种是气色不及,也就是面色“变得太浅”了,达不到正常的限度。比如红色太浅了,或者是黄色太浅了,或者是两种颜色都太浅了,这就是气色不及。气色不及一般是由于患有虚证,正气不足而导致的。

  第三种是一色独显。正常颜面五官的气色为红黄隐隐,健康时的主色由红色和黄色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如果患病以后红色或黄色中的一种颜色完全消失,只剩下另一种颜色仍然保留在面部,而且非常突出、明显,称为一色独显。一色独显就是病色。一色独显中的“一色”是与主色相比较而言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患病之前的主色具备红、黄两种颜色,现在只剩下其中的一种;二是剩下的颜色显得非常突出。依据这样的条件,如果主色本来就只有一种颜色,如黄色,或者一种颜色并不突出、明显,都不能称为一色独显,也就不是病色。在黄种人群中,特别是在中老年黄种人群中,黄色明显的情况尤为常见,但并不一定是病色。

  第四种是特色显现。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一般没有其他的颜色,如青色、黑色等掺杂其间。如果在颜面五官上出现了正常时不应该显现的颜色,如白色、青色、黑色等,这些不应该存在而现在显现在颜面五官上的特殊颜色就是病色。当然,具体什么是“特色”还要看具体情况,比如说,大多数黄种人的主色偏黄,但黄种人的主色相互之间差异很大,三岁之前的儿童和很多妇女主色原本就比较白,或者红白隐隐,白里透红、红里透白,那么,这种白色的显现并非病色。这时,为了分辨原来的面色,可以采用“三对照”方法。

  第五种是色不应时。我们的面色会随季节气候的改变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春季略青、夏季略红、秋季略黄、冬季略灰,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客色。如果颜面五官的气色没有按照这种既定的规律发生变化,而是呈现出违背常规的颜色,或者虽然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但是要么太过要么不及,都称为色不应时,这也是病色的常见形式。

  第六种是色不应位。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红中有黄、黄中有红,两种颜色比例适当、各有主次、各居其位。一般人由于颧颊部位的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毛细血管襻开放的数目又比较多,所以多数人颧颊部位的红色比较明显;而黄色则显现在颜面五官的其他部位,红色和黄色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而是逐渐移行混合,再逐渐转换。特别在妇女或青少年人群中,这一特点最为明显。无论红色或黄色,如果出现在本来不应该出现的部位,这时显现的面色就是病色。

  只要具备上述六种特征之一,便可以判断为病色。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色彩十分丰富。我国古代中医学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传统经验,将病人面部显现的颜色分为白、黄、赤、青、黑五种,作为基本色,色诊也因此被称为“五色诊”。由于面色变化一般非常轻微,所以又称为“五色微诊”。

  在五色之中,黑色、白色以及黑白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主要是明暗变化,是非彩色系列。黄色、赤色、青色是三原色,是彩色视觉的基础。五色结合,可以高度概括彩色视觉和非彩色视觉,能够组合演变出无穷无尽的颜色,简洁明了,要而不繁。在两千多年以前创造的中医色诊体系,反映出我们祖先极其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

  我国古代中医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了不同病色可以反映不同病证的客观规律,认为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往往由一定性质的病证所引起,并把病色与病证的关系归纳为: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中医又把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归纳为:青主肝病,赤主心病,白主肺病,黄主脾病,黑主肾病。这是不同病色反映特定脏腑病变的规律。

  病色既主不同的病证,又主不同的脏腑病。实际色诊的时候,必须把这两种规律结合起来。此外,病色还有判断预后转归甚至预期生死的作用,可以根据病色推测疾病痊愈或者死亡的时间。

  疾病发生之后,由于具体病情有所不同,病色的显现有不同的层次,病色还有不同的显现形式,有的显现在颜面五官,有的只显现在颜面五官的某个特定的部位,有的显现范围较小呈点状,有的显现范围略大呈片状,有的范围更大呈区域状,而且颜色显现的形状也基本随着病情变化,“方圆大小,各如其色形”。

  一般来说,如果疾病范围比较广泛、邪气弥漫在全身,或者病情影响到全身,病色就会显现在整个面部;反之,就会局限在面部某一小块地方。当病人颜面五官整体呈现出一种、两种甚至多种病色,我们就称其为满面病色。满面病色是我们生活中出现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现的病色。

说起满面白色,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的。有句俗话就说,“一白遮百丑”。自古以来,黄种人都是推崇白色的,尤其是女子,都是以面色白为美。但有时候,如果身体内部出现病变,也会出现满面白色。那究竟什么是正常的白色,什么是病色的白色?

  一个人满面白色有可能是主色偏白,也可能是变色偏白,这就是常色的白,这种白是正常的。满面白色也可能是病色的白。我们一定要分清满面白色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正常的白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种白应该是从3岁开始的,一天比一天白,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天生就白”;第二个特点是正常的白应该有红色掺杂其间,是“红白隐隐”,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看上去很健康很漂亮;第三点是红色和白色各在其位,红色主要在颧颊部位,其他部位以白为主,红白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比如一个人的父母的面色都比较白,他从父母那里遗传的黑色素的颗粒小,黑色素的数量少,所以天生就偏白,这种白色是伴随一生的,这种满面白色就是主色,是正常的。也可能他脸上的毛细血管襻开放的数目少,所以脸色也不红;胡萝卜素的数量也少,于是脸色也不黄,他的脸色整体上就白了,这种白色我们看上去是明亮、润泽、含蓄的,这是主色偏白。

  变色偏白是由于生活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面色偏白。比如,当女孩子在14岁到28岁,男孩子在16岁到32岁,正在花季的俊男靓女,面色又白又亮,属于年龄变色。生活在日光照射比较少的地方的人,或者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面色也偏白,属于环境变色。

  在历代的美容文献中记载有很多增白面色的方法,现在市面上也有数不清的美白化妆品,但是美白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都是一开始有效,但白到一定程度就没法再白了。探究其中的原因,是没有将主色、客色、变色分辨清楚。实际上我们抹的粉、搽的美白化妆品,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客色和变色,而主色是终生都不能改变的。搽美白化妆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客色和变色,从而使主色更加靓丽光彩,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主色。学会了分辨主色,就能预测美白的效果。

  看自己面色是变白了,还是原来就白,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你的手背。把你的手背放在自己的脸旁边,手背和脸基本上处的环境差不多,如果本来手背颜色和脸色差不多,突然之间面色比手背肤色变白了,那可能你的面色变白了。要注意的是,冬天戴手套的时候,手背肯定比脸要白,那么就看颈部肤色,把颈部肤色和面色对比,如果本来差不多,突然间面色比颈部肤色白了,那就是面色变白了。多作对比,就知道自己面色是不是变白了。

  满面白色如果不明亮、不润泽、不含蓄,那就是病色了。正如前面所说的病色特点,病色的白色主要特征有六个:一是白色太过,白得太明显,超过了红色和黄色;二是白色不及,白色太浅淡了;三是白色独显,红色和黄色都没有了,只剩下白色;四是白色和不应当出现的颜色一起出现,如白色和黑色一起出现,表现在脸上就是灰色;五是白不应时,体内脏腑有病了,在不应该出现白色的时候出现了白色;六是白不应位,不应当出现白色的地方出现了白色,就可以称为病色。

  病色的满面白色是气虚、血虚、虚寒的征象。气虚无力运行血液,血虚不能充盈血脉,面色都有可能变白。而体寒的时候,寒主收缩牵引,血脉收缩、气血不充、血液减少,面色也会变白。

一个人血虚以后,全身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状或体征,我们记住这些症状或者体征,就可以及时发现血虚,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治疗。为了帮助大家记住血虚的主要表现,我编写了一首歌诀:

  血虚淡白,

  眩晕心悸,

  经少淡迟,

  肢麻脉细。

  在白色里边最好分辨的颜色叫做淡白,颜色浅淡的白色。血液颜色是红色的,因此当血液少的时候,或者血液到不了脸上的时候,脸上红的颜色就减少了,于是就发白了。这就是“血虚淡白”。

  我们每个人从怀孕几周、出生之前心就跳,一辈子心脏都在跳。但是我们在一生之中,始终不会感觉到自己心跳。什么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心跳了,就会有一种心慌的感觉,这就叫做“心悸”。心脏主动脉第一个分支就是冠状动脉,它会把新鲜血液的1/10供给自己需要,心脏供血足了,才有能力把血液供给全身,如果心脏营养不足了,心脏跳动就会失常,这个时候就有眩晕心悸的感觉。这是血虚的又一个表现。

  女人的一生都和血有密切关系,从月经可以直接看出来血液的情况。女子血虚最主要的表现是月经颜色变淡,不是正红色,而是淡红色了,有的则是月经往后推迟了,推迟一周以上。身体里边的血液不够用,所以自然排出也就少了,我们叫做经少淡迟,就是月经颜色淡了,往后推迟了。

  血虚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四肢发麻。四肢发麻发木,这是因为四肢、皮、肉、血脉、筋、骨、血液供应也不足了,在摸脉的时候,发现脉变得又细又软了,这都是血虚引起的。

  如果血虚的症状很轻微,就吃一些可以补血的食物,如大枣、桑葚、龙眼肉、阿胶等,自己进行调养。

  中药有一个方子叫做四物汤,治疗血虚的效果非常好。顾名思义,四物汤里面包含四种药物:第一种是熟地,熟地可以补充肾精,通过增强肾功能增加血液的来源;第二种是当归,当归是妇科必用的良药,能够养血、活血;第三种是白芍药,白芍药能养血和血,既能补血,又能带着血液的营养成分运送全身;第四种是川芎,川芎纯粹是一个行气活血药,目的也是把血液补足了之后随补随行,让它能够随时发挥作用。

  四物汤里面,熟地量大一些,因为熟地是植物的根,本身比较重,所以用15~30克,当归用10~12克,川芎用3~6克,白芍用10~12克。因为川芎是行气活血的药,在病人血液还没有补足之前,不宜用太多,否则血液没有补充就消耗掉了,所以要注意药物用量的比例。 

  致命的脱血和血脱

  如果出现了血虚的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因为血虚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血脱或者脱血。当出现了血脱或者脱血的现象,人都会出现夭白的面色,都标志病情严重,已经有生命危险,必须紧急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抢救。如果迟误,肯定会有生命危险。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拖延失治。

  “脱血”是指严重的进行性贫血,虽然脱血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一旦发生,也很危险。我曾见到一个病人,反复便血不止,用了很多种止血药都止不住。最后病人面色夭白、卧床不起、神志昏沉、脉象微细,便血的颜色就像下雨天雨水浸泡过的红砖水,清稀淡红,顺着肛门往外流,完全控制不住,臀下湿了一大片,病情十分危急。只有急用张仲景的黄土汤温脾摄血,因为当时没有伏龙肝,也就是灶心黄土,第一剂暂时用赤石脂一斤代替,再加干姜增强温脾效果,一剂药下去出血减轻,三剂药出血就停止了,继续用归脾汤健脾摄血,最终病人完全康复。

  “血脱”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血,血脱往往会导致气随血脱,病人很快就有生命危险。我大学毕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才24岁,一点人情世故也不懂。那时我从生产大队插队落户刚刚调到公社卫生院。一天下午,我正在生炉子做饭,匆匆忙忙进来了一男一女,我放下点火的木柴,为女病人诊完脉,傻乎乎地对那男的说:“你爱人怀孕了,但是……”没等我说完,那男人竟勃然大怒,满屋子找东西,看那架势似乎在寻找武器。虽然我相信自己脉诊不会失误,但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我赶紧转弯说:“我年轻,也许看错了。”这时气氛才有所缓和。看到病人面色夭白,我在止血药中加入野山参30克,捣碎后包在一起,嘱咐病人丈夫,如果病人出现意外,一定要先煮上人参再来找我。不一会儿,我的饭还没有做熟,病人丈夫急匆匆跑进来说病人快要不行了,我跟随他迅速赶到病人家,看到病人大出血不止、神志不清、气喘微微。赶紧给病人灌服独参汤后,拦车送到解放军医院,进行紧急刮宫术才止住出血,保住了她的性命。所以,妇女的临产期出血,多数病情凶险危重,需要中西医结合,采用一切有效手段,用中药补气止血固脱、结合手术去除病根,及时抢救病人生命。

  当时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任何现代医疗设备,我只有依靠自己的一双眼睛、三根手指,还有一颗热心。十年之间,抢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满面白色如果是晄白的话,就是气虚的征象。晄白和淡白不一样,淡白给人感觉是浅淡的白,脸上没有血色,晄白则是白里面透着青光。  

  “气”主要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气虚就是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减退。气虚证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症状只有几个。掌握了这几个症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发现气虚证的存在。我给气虚也编了一首歌诀:

  少气懒言,声低断续,

  自汗畏风,动则加剧,

  易于感冒,神疲乏力,

  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一个人少气就会觉得自己气不够用,气不够用所以不愿意说话,就会觉得全身没有劲,也没干什么重活,老觉得打不起精神来,拿不出力气来,而且特别爱出汗,这种汗不是因为天热引起的,也不是因为穿多了、热饮热食引起的,就是无缘无故自己出汗,我们就叫它“自汗”。另一个特点就是活动后这些虚弱症状都会加剧。少气也好,懒言也好,体虚气喘也好,声低断续也好,乏力也好,自汗也好,稍微一活动就都会加重,这是气虚最主要的特征。

  实际上轻度的气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人,常常是面部虚浮、晄白无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行动迟缓、缺乏生气,每当活动之后,这些症状就会加剧。

  对于气虚,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之后,我们可以自己保健调养。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大枣、山药、扁豆、饴糖、牛肉等。在中药里,党参和黄芪是很好的补气药,我们不一定把党参和黄芪煎成药汤来喝,因为那样不容易坚持。我在这里推荐一个方法:把党参和黄芪碾成细末,10克黄芪或者10克党参,放在米里面熬成粥,虽然稍微有一点药味,但是并不会惹人讨厌,这是食疗而不是吃药,所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米,特别是粳米本身是养胃的,所以我们得了一些轻病的时候,如果能够喝一点儿粥,可以保护胃,不至于引起胃的难受。把黄芪和党参各10~15克调到粥里面,还能起到养胃的作用。当然,如果气虚比较严重,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由医师诊治。

  中医一般选用四君子汤治疗气虚,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四君子汤是由四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甘草益气调中。

  气脱比气虚更为严重。当一个气虚的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气喘微微、冷汗淋漓、唇舌青紫,或伴有呼吸急促不匀,两目上翻等症状,这是气虚欲脱、生命垂危的表现,这时候,一刻也不能耽误,应该立即送往正规医院,抓紧治疗。   

  记得有一位住院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半夜突然进入哮喘持续状态,喘急气短、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精神迟钝、额汗如珠、悬挂不去,接着就昏迷不省人事,使用多种扩张支气管止喘的药物都没有效果。在给他持续吸氧的同时,我用张锡纯参赭镇气汤,重用野山参、生代赭石,煎好后鼻饲,到天蒙蒙亮时,病人的气喘就逐渐缓解了,面色也逐渐好转。

中国多数民族属于黄种人,黄皮肤是我们的重要特征。可是从色诊学的角度来说,满面黄色也是我们身体出现疾病的一种征兆。

  黄色有正常的黄,有病理的黄。正常的黄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

  在京剧脸谱上有几种人脸色是黄的,一种是老生、老旦和正派的武生,这些人和年轻貌美的小生、花旦、青衣不同,小生、花旦和青衣的脸色,一般是红和白两种颜色,用白色代替黄色是为了醒目,也是为了亮丽,而且白色所在的位置基本上是正常人黄色所在的位置,红色就在正常人所在的位置,即脸颊两侧,只不过京剧脸谱作了夸张,而且有了明确的分界而已。而老生和老旦的脸色却是黄色的。

  另一种是像秦琼、黄盖这样胸襟开阔的人,脸色是明亮、润泽、含蓄的黄,说明这个人脾胃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因为经常习武受日光照射比较多,所以脸色偏黄。我们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由脾胃消化吸收之后,就输送至其他脏腑器官组织了,脾脏健康,身体才能健康。黄色脸谱的人一般来说都比较讲义气,胸襟开阔。比如秦琼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黄盖宁肯自己被痛打一顿,也要为国家去诈降打败曹操。像这些人,都能够舍己为人,都是以黄色为代表的。 

  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特色一起显现,或者黄不应时、黄不应位,那就是病色。出现了病色的黄,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面色发黄是脾病的一个主要征象。脾胃是主运化水谷的,所以人吃进饭喝进水之后,可以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里面的精华,转变成气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够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够正常运化,不能够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了,血液减少的结果,就是面色变白变黄。所以面色变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了,不能吸收饮食、营养不足所引起的。

  我把脾胃病的主要症状概括成八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第一种症状叫做纳呆,纳呆的意思就是不想吃饭,也吃不多、吃不香,这是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最明显的特征。第二种症状是腹胀,这个腹胀很有特点,不吃不胀,吃一点儿就胀,不是吃多了撑得胀,而是吃一点东西就胀。第三种症状是腹泻,就是拉肚子,如果水粪能够分开的话叫做腹泻,如果水粪均匀混合在一起叫做便溏。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的时候,就应该怀疑自己是不是脾胃出了问题,应该赶紧去医院检查身体状况。

 如果一个人脾虚了,面色淡黄,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任脾虚发展,就会逐渐出现面色“萎黄”的现象。萎黄,顾名思义,就是脸颊发黄、瘦削枯萎。这种情况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营养身体而造成的。

  与萎黄相反是黄胖,黄胖就是面色发黄又有虚肿,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又黄又胖。这种胖是不自然的,是发虚的胖,这是因为身体既脾虚又有湿邪,还有一种情况是身体里有寄生虫。南方人过去下地,特别是种菜的时候,都是光着脚施粪水,这些大粪里面就有钩虫的幼虫,钩虫的幼虫非常微小,可以通过脚趾缝,钻进人的身体,寄生在肠道里面。虽然钩虫很小,但是大量的钩虫都钩在肠壁上,吸收人的营养,这样就会造成人的营养不良,这种情况是黄胖最常见的。这时候我们必须把寄生虫杀灭,黄胖的情况才能得到解决。黄胖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是脾虚有湿,一种是有钩虫。这两种情况治法是不一样的。脾虚有湿健脾利湿就可以了,有钩虫必须把钩虫杀灭。

  对付钩虫要注重预防,所以我们要穿着能隔水的鞋下地施肥。至于脾虚有湿的黄,可以用食疗的方法调养。中药里面有一种特别好的药叫茯苓,是在松树根部周围长出来的。茯苓是一种甘淡的药,没有特别强烈的药味,把茯苓30~50克碾成粉末,与米同煮成粥,长期坚持喝可以健脾利湿。也可以在熬粥的时候加上一些薏米,薏米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都可以买到。薏米本身能够健脾,又能够祛湿。茯苓粥或者薏米粥,实际上都是日常随手可得的,也是我们可以长服而不用吃药的,都能调养脾胃。当然,脾胃的重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治疗。

  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主要表现是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在医院里很多病人都会有黄疸,如急性传播性黄疸性肝炎病人、慢性肝炎病人、肝硬化或者肝癌病人,只要发生了胆色素的胆红素代谢失常,胆红素在体内瘀积,流动在血液里面,就会呈现出黄疸。其中有一些还特别严重,发展得特别快。我在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做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突然间得了黄疸,住在中日友好医院。第二天就去世了,怎么这么快呢?这个黄叫做急黄,急黄是发展特别迅速的。如果一旦出现白眼仁发黄,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及时治疗。黄疸是非常好分辨的,脾病的黄,白眼仁不黄;湿证的黄,白眼仁也不一定黄,只有黄疸,白眼仁肯定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内蒙或者东北、西北,这些地方风沙比较大,有的人的睑裂露着的眼白部分黄,但是翻开遮盖住的部位不黄,这叫睑裂斑,这不能算黄疸。

 当一个人脸上出现了淡黄色,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这是一种患病的征兆,可能就是脾虚证。发现脾虚之后应该看一看鼻尖,看一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周围的唇四白。嘴唇周围有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这一圈白一共才一毫米宽,但对诊断脾胃功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于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是衰退了;如果唇四白颜色特别干黄,说明脾胃功能已经减退了;如果唇四白发黑发青了,这个人就有生命危险了。

  对很多重病病人来说,鼻尖的情况可以提示他的病情发展。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鼻尖黄色的变化。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坑。你可以摸一摸,沿着鼻尖稍微往上一点有一个坑。以这个坑为中心,周围的区域就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这里也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当人脾胃发生病变时,鼻子或者是灰黑色的,或者是青白色的,或者是红色的,或者虽然是黄色的,但是非常干,缺乏滋润。有胃气,鼻尖则是明亮润泽的黄。在病得特别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已经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了,但只要他鼻尖这个范围是黄的,而且是明亮、润泽的黄,就说明他脾胃的运化功能还在,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能吃饭、吃药,能吃饭就能得到补充,能吃药这个病就能好转,所以中医就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重,无胃气则死。怎么知道病人有胃气还是无胃气?那就是看嘴唇和唇四白,看鼻尖。

  每一个脏腑,身体每一个肢节的病,都会反映在脸上一定的部位。中医有一个原则,叫做“相不独断”。一定要综合整个脸上不同部位气色形态的表现,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保养脾胃。因为脾胃像其他脏腑一样,终生都在辛辛苦苦为我们工作,输送营养,化生气血。所以饮食应当适量,易于消化,不猎奇,不吃不好消化的东西,不暴饮暴食,不饮食忽冷忽热,不偏食,这些都是我们保养脾胃最好的方法。也要提醒大家,我们平时的饮食和情绪,都会让黄色有一些变化,所以要注意饮食科学,注意调整情绪。如果你在得病的时候,黄色替代了其他的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说你的病色原本是红色、青色或者黑色,但是这种病色逐渐变成了黄色,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你的脾胃恢复了,这个病就有了转机,会逐渐减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征象。

  已经出现脾虚之后,就要调养或者治疗了。我国古人发明了很多容易消化的食品,比如藕粉,藕粉里面含有淀粉,是很容易消化的。对于脾虚的人来说,吃一些藕粉是比较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常备。

  还可以把面粉炒熟了,炒得微黄,然后再冲着喝。

  前面说到了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也能够健脾益气。用党参或者人参10克或15克,炒白术10克,因为白术用土炒之后燥性会减弱,茯苓30克,3~5克的甘草,这四种药都是中正平和的药,所以用它们来逐渐补充脾胃,效果是很好的。把它们熬在一起就是四君子汤,一般正规医院都能开。

心脏色部——“君主之官”的脸色

  心脏色部正常的气色是红黄隐隐,就像用透明的白色丝绸包裹的朱砂一样,呈现出明亮、润泽的微红色。这是身体平顺健康的象征。

  每个人的心脏都相当于自己拳头的大小,这个拳头的形状不是握住的拳头,而是攥着一支笔的拳头。我们的心脏非常勤劳,打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甚至在出生之前心脏刚刚形成的时候,它就不断地在搏动,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只要生命不息,它都在跳动。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和精神活动的中心。神既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是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知觉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所以心脏色部又是反映精神、神灵的枢机,是“心神”、“心机”的主要观测点。

  心的色部在两个眼睛内眼角之间的区域,相当于鼻梁骨的最低处,如果把鼻子比喻为一座山,心脏色部所在的位置就相当于山根,所以心色部又称为“山根”、“下极”。心脏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把心称为“君主之官”,所以心的色部又叫做“王宫”。心脏色部出现气色变化,就会以这一中心向周围扩散或抟聚,可大可小。心脏的疾病一般可以在心脏色部显现出来。

  心脏色部和其他色部的颜色略微有些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色部的颜色比其他部位的颜色都要偏红一些,也就是说,我们两眼之间的部位比周围部位更红一些。这大概跟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太忙碌,而且大家操心的事情太多有关系。就像我们每个人伸出舌头来,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舌尖都稍微有一点儿红,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火类似。

  用色诊学的术语说,心脏色部正常的气色是红黄隐隐,就像用透明的白色丝绸包裹的朱砂一样,呈现出明亮润泽的微红色。这是身体平顺健康的象征。

  我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研究色部的时候,发现人的心脏色部和心脏色部两侧是人脸上温度最高的部位。在红外热像中,红色代表高温,黄色代表仅次于红色的高温,绿色、蓝色或黑色代表低温。我们发现,心脏色部和心脏色部两侧有两条高温带,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心脏色部颜色略微发红的基本原因。通过测温度的方法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也就是说,心脏色部要比其他色部的颜色稍微偏红一些,这是正常的现象。

心色部发红是心火太盛

  这里说的心色部发红是指心脏色部过度的红,这时就反映心脏出现了一些变化。最有可能是心火过旺。这种过度的红是一种正红色、大红色,像鸡冠的颜色一样,红得比较深而又比较润泽。心主神明,主持全身各项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当人心脏色部发红,或者是面色发红的时候,也就是心火比较盛,这个时候往往人就会心烦,性情急躁,思考问题也就不顾后果,而且晚上易失眠,反反复复睡不着,一旦睡着之后,梦又特别多,好像光是做梦就醒了,这一宿像没休息一样,整天被人追着赶着的。如果再严重的话,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这时的人心神失常,于是就会说胡话,就不仅是夜里说梦话了,而是大白天说胡话了。正常人能控制自己的精神,说出的话是有礼貌、有理智、合乎礼节的,但一旦心神失控了,可能就会说出一些平常不会说的话,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谵语”。甚至还会出现幻视、幻听,就是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听到一些不存在的声音。中医遇到这种情况,就采用清心泻火的方药。只要把他的心火清泻,心神也就安定下来了。

  心色部污浊应当去痰

  心色部颜色污浊发暗、发乌,就好像心色部这个地方好多天忘洗了,总洗不干净。这实际上和人体内部的痰有关系,和浊有关系。这种病叫痰浊蒙蔽心窍。“心窍”这个词语可能太文了,实际上心窍就是心眼。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心眼多,是说他聪明机警;说一个人心眼少,是说他不够聪明机警。

  中医形象地比喻说,痰把心眼堵塞了,于是心神就不好出入了,于是人就由聪明变傻了。所以当有痰湿蒙蔽心窍的时候,人就会犯糊涂,严重的时候就会犯傻,甚至会神志失常。这时候让他伸出舌头来看一看,如果病人有痰的话,伸出舌头,舌苔又厚,又黏又脏,证实病人有痰。所以中医治疗糊涂一般采用化痰、豁痰、滚痰、化湿的方药。把黏黏糊糊的堵在心眼上的痰去掉。

  心色部青紫是血瘀

  要是心脏的色部出现了青紫的颜色,这是瘀血的标志。瘀血在中医里面主要指的是全身的血液运行不通畅,或者是局部的血液瘀滞。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瘀血就是我磕了哪里,这个地方发青发紫了,就有了瘀血。而中医瘀血的范围很广,凡是人体内部血液运行不通畅了,就都叫做瘀血。血液里面血脂过高,血液的黏滞度过高,血液运行不通畅了,在中医看来也属于血瘀的范围。

  凡是有瘀血阻滞,在心脏的色部就会出现青紫色,青紫色一旦出现,标志着供应心脏的血脉受到了堵塞。供应心脏营养的血脉,叫做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把主动脉中大约10%的血液供应给心脏。如果冠状动脉变得狭窄了,心脏就供血不足了,这意味我们得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当它堵塞了3/4左右,缺血就非常严重了,就会出现典型的心绞痛。很多人等到出现疼痛才发现这个病,才去做支架。实际上在这之前,有很多征象能告诉我们,比如心脏的色部出现了青紫色、嘴唇的颜色开始发暗等

心病除了看心脏色部,也可以通过观察我们的舌头来看。特别是舌尖,出现了一个个青紫色的小点,或者一块块青紫色的斑块,甚至于整个舌头的颜色都暗了,都出现青紫了,那么我们这时候就应当注意了。

  舌头实际上等于一个暴露的内脏,因为它只有薄薄的一层黏膜,底下就是肌肉和血脉,所以舌头颜色的变化和形状的变化都能够非常及时地反映我们内脏的功能状况。中医说“舌为心之苗”,很讲究看舌头。舌是心脏显现于外的苗窍,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心脏的状况。

  如果有血瘀证,舌头上会有一些青黑的斑块。心火盛了,舌尖就会变红,严重的时候整个舌头都会变红,甚至于舌头还会长疮、溃烂,这就是心火盛的舌象。再比如有痰了,痰盛了,那么舌苔就变得又白又厚、又脏又黏。瘀血阻滞了心脉,心脏供血不足,舌色首先发暗,然后舌尖和舌边就会出现一个个青紫色的小点,或者出现一块一块青紫色的斑块,严重的时候会舌边发青,甚至于满舌青紫。

 看鼻头,知脾脏

  西医所说的脾脏是储藏血液的重要器官,无论位置、功能、疾病都和中医的脾脏有天壤之别。西医的脾脏就算完全摘除了,人也能正常生活,但是中医的脾脏是后天之本。我们出生之后都要吃饭,饮食是营养的来源,也是能量的来源,所以保证我们吃饭喝水营养来源的脾脏就叫做“后天之本”。因为脾所消化吸收的饮食营养能够变化成气血,所以中医又把脾称做“气血生化之源”。

  脾位于腹部的中央,所以脾的色部也就位于人的颜面的中央,也就是鼻头。我们都认为自己的鼻头是尖的,实际上你仔细找一找,你的鼻头有一个小坑,这是中医的一个穴位,叫做素髎穴。这个部位也叫做面王,因为鼻头在颜面五官中的位置最高,高高在上,就像王者一样。鼻头主脾病,这也与临床实践基本吻合。  

  脾主运化,主要指运化饮食水谷。脾主升清,可以将饮食营养向上输送到心化生心血,输送到肺化生肺气,所以脾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还主运化水湿,将人体内部多余的水份清除。脾的特性是恶湿喜燥。

  当脾有病时,人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也可能形成脾不统血、清气不升。常见症状有食后腹满胀痛、食少便溏、四肢倦怠、水肿、乏力,或见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或出现便血、崩漏、紫癜等各种出血性疾病。我把脾病的主证概括为:纳呆、腹胀、腹泻、便溏。纳呆是不想吃、吃不下,腹胀是食后腹胀,腹泻是大便稀、水粪分开,便溏是大便稀、水粪不分。

  不论是懂医的也好,不懂医的也好,都懂得一句话,叫做“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胃实际上包括脾胃两者。所以,一个人只要脾胃的功能健全,即使他得了再严重的病,能吃下饭营养就能得到补充,能够喝得下药去这个病就能减轻、得到治愈。所以中医叫做有胃气则生。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就有存活的希望。

  脾脏色部的正常气色是红黄隐隐。一般脾脏色部比其他色部的颜色略微偏黄、明亮润泽、饱满顺畅,这是平顺之象。如果脾脏色部暗淡无光,那么意味着脾脏很可能有病变。

  曾经有一个病人,病得很严重。当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躺在床上,昏睡不醒,已经大便失禁多日,而且便中有较多暗淡的血液,这在中医看来是“脾不统血证”。他的面色萎黄,但是他鼻头的地方是黄色,而且是明亮润泽的,这是还有救的征兆,后来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得以康复。这就叫“有胃气则生”,他的脾不统血,是脾虚引起的,但是他的胃气尚存,所以经过七服药,血就止住了,又经过一个月的调整,经过补脾健脾之后,他可以下床走动了。这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虽然病重、但胃气犹存,所以可以治疗的例子。

  相反来说,有一些人病可能不太重,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腹泻的病人,却久治不愈,看起来也就是一天拉几次肚子,也并不重,但是一旦出现了鼻头这个部位颜色发干,而且是没有光泽的黄色,往往标志着这个病是比较重的,治疗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鼻头红是胃有热

  如果鼻头发红赤色代表脾胃有热证。鼻头的部位主脾,鼻头的两边鼻翼主胃,所以整个鼻头包括鼻翼的颜色都发红赤,标志脾胃热证,而且是实热证,这时候病人特别能吃。因为胃的功能是消化饮食,如果胃有火的话,往往就会出现“消谷善饥”的情况,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儿就饿,这种情况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要是实热就吃清胃泻火的药,要是虚热就吃养阴清热的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特别能吃,得了消渴症,类似于糖尿病。上消是特别能喝水,中消是特别能吃东西,下消是尿特别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我曾看到一个病人,平时特别能吃,他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觉得自己是胃气特足,还挺高兴地说:“你看我多能吃啊!”但是,一看他鼻头红赤色,特别是两个鼻翼特别红,断定他有胃火,结果一检查,他胰岛素分泌增多,糖尿阳性,都不正常,是一个典型的糖尿病患者。最后他经过清胃火、饮食的调理、运动治疗,逐渐控制住了病情。  

  鼻头出现了淡白色主血虚,这和其他色部是一样的。如果出现晄白色,也就是白色里面透着一种不自然的青光,主气虚。

  脾脏的色部如果出现了青色,一般说起来是有气滞血瘀的征象。在鼻头这个部位出现了青紫,就像是天庭的部位出现了黑色一样,是比较严重的标志。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写的《金匮要略》里曾经说到“鼻头色青腹中痛”,就是鼻头颜色发青发紫,人就肚子疼,还说“苦冷者死”,就是病人还有怕冷的症状,那这个病情是非常危重的了。

  鼻头最忌讳出现黑色。所以说,青黑色不论是出现在脸上的哪个部位,一般来说都是病情比较重的标志。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和唇四白。看脾病也应该结合口唇及唇四白的气色变化。

中医对于脾胃的治疗是非常重视的,也有很多保养脾胃的方法,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四君子汤。古人强调做人要仁义,待人要和气,就像谦谦君子一样。中药里面也有四个药,像谦谦君子一样,作用平和中正,这四个药就是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和炙甘草。前三个药都是健脾益气的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健脾就可以生气,因为脾主运化,除了运化水谷以外,还运化水湿,白术和茯苓除了健脾以外还能祛湿。

  也可以用云茯苓熬粥,可以把茯苓研成末之后直接和米,还可以和薏米放在一起熬粥,没有什么怪味,又可以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粥里面的米用粳米比大米好,粳米是养胃的。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了饭点就胃疼,或者经常胀气,经常觉得胃里咕咕噜噜,觉得胀闷得慌,都会有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脾的色部在鼻头,所以我们如果真是有点脾胃不舒服的话,可以用自己的大拇指揉自己的鼻头,揉十几二十分钟的样子,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在我们的两条腿上,有两个足三里穴,位置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每天揉按足三里有健脾强身的良好功效。在35岁以后,如果每天用艾条熏灸两侧足三里穴几十分钟,会有明显的强身防病的效果。所以有谚语说:“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有人甚至把足三里灸出疱来、疱破流水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除了按摩足三里穴以外,还有两个穴位和脾胃有关,在足三里穴下方四个手指宽的地方叫上巨虚,再往下四个手指宽的地方叫做下巨虚。同时按揉这三个穴位,就可以调养脾胃、大小肠。如果穴位位置掌握不太准的话,可以沿着足三里上下来回地搓揉活动,一边揉按一边搓动,这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揉十几分钟就可以了。

肾脏色部——“先天之本”,细诊慢断

  肾是我们人体的根本。肾藏精,精是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生长发育的促进物质,人体最基本的营养储备,就是人体的精华,是人体所有生理物质的基础。精能够化气,肾气是全身所有生命功能的动力根源。所以肾脏储藏的肾精和肾气是人体最宝贝的物质和最宝贵的能量,因此中医把肾称做“先天之本”。肾脏在我们身体当中是如此重要,所以能及早地预防和诊断肾病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正常肾脏的气色

  肾位于人体腰部,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所以肾脏的色部也就位于我们脸两侧的颊部。我们把鼻子下端叫鼻基,沿鼻基画一条横线,沿太阳穴竖着画条竖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肾脏的色部中心。

  肾脏色部的病色变化

  如果肾脏发生疾病了,根据疾病的状况,肾脏色部的病色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从颊部斜着向内上方向颧部发展,会出现灰色、灰褐色,甚至黑褐色,严重的时候会有色素沉着,反映肾脏出现了问题。第二个方向是病色从颊部向内下方发展。从颊部向内下方发展到口角,在嘴唇两边出现淡淡的灰色、灰褐色,甚至黑褐色,有一些轻重不等的色素沉着,这都是肾脏有病的征象。

  什么样的病色会往上跑,什么样的病色会往下跑呢?一般来说,肾精不足或者肾有虚热的时候,病色会向内上方转移。比如病人怕热,身上有点儿低热,有点儿发低烧,一般就维持在37度左右,而且它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发生在下午,在傍晚的时候最严重。比如《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发脾气都是在傍晚的时候。她一到下午就虚热发作了,一般在傍晚开始脾气急躁,这是由于潮热发作的缘故。潮热就像潮水一样发作都有定时,到时候就来了,到时候就退了。而且人睡着了之后容易出汗,睡醒了一睁眼,发现枕巾和床单是湿的,但身上是干的,再不出汗了,中医管这种出汗叫“盗汗”。潮热和盗汗是肾出现虚热的一个典型的征象。这种虚热有一个特点,它的热不是来自体表,而是从骨头里面向外蒸发,这种热叫做“骨蒸潮热”,所以可能体表测起来温度并不太高,但是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是非常严重的。病人常常两个手心热,热得恨不得抓住凉的东西不放,两个脚心热,热得就想光脚丫泡在凉水里或者踩在地上,心里面也热,还发烦,中医管这些症状叫“五心烦热”。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肾的阴精不足、虚热、虚火内生。

  病色往内下发展一般是肾气不足或者有虚寒的时候。这时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身体寒凉,四肢尤其寒凉。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周围的气温降低的时候,我们首先是四肢末端发凉,阳气越虚,四肢末端越冷,而且向上发展的范围越大,有一句话叫“手冷不过肘,足冷不过膝。”意思就是手冷不能过手肘向上发展,足冷不能过膝盖向上发展。人的两个肘和两个膝统称为“四关”,就是四个关口、关卡的意思。如果要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说明阳气已经衰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除了手冷过肘过膝,有的人还会畏寒。畏寒的人只要自己多穿两件衣服,多盖一床被子,哪怕是吃点儿热饮热食,这种畏寒立刻就可以减轻。

  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包括肾色部以及向上、向下发展的两个部位,三个合起来都是肾脏的色部。肾脏的功能比较重要,肾病的色部也比较复杂。

  肾色部正常的颜色是一种淡淡的灰色,就像是用透明丝绢包裹葡萄一样。我们前面一直说,灰黑色不好,但是可以出现在肾色部,但必须是明亮、润泽、含蓄的才行。

  肾病主要表现为人体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以及脑、髓、骨、发、牙齿、耳和大小便异常等方面。我把肾病的主证概括为:腰膝酸软、性尿失常。有这些主证就有肾病,没有这些主证就没有肾病。

  有些青少年两颊肾的色部在周围一片红润之中可能略显青白,明亮、润泽、含蓄。这是肾精肾气充足的征象,就像蚌里藏珠、璞中蕴玉,非常珍贵。有这种征象的人结婚以后红黄色就会逐渐充实其间,与周围颜色趋向接近,最终气色与周围完全相同,青白区域消失。到了中老年之后,这个地方发灰也不怕,怕的是这两个部位出现娇艳的红色,就好像胭脂那种红色,这说明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是阴精虚亏于内,而阳气浮越于外,是阴竭阳脱的先兆。

从五官看肾病

  肾开窍于耳,看肾病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一起判断。耳色发黑是肾病的一个征兆。耳色淡黑是肾病虚证,耳色发黑而且干燥是肾惫。耳色纯黑代表着肾气将绝。耳廓焦黑萎缩则意味着即将死亡。

  肾藏精生髓养骨,所以肾主骨,而牙齿是“骨之余”。肾病色诊应该望齿,牙齿洁白如玉,明润而有光泽,坚固而不松动,是肾精充足的表现,即使有病也是还没伤到肾精。老年人如果牙齿白就更好了,是高寿的象征。牙齿色泽明亮,是肾脏健康,精气未竭,牙齿突然变黄,大多是肾虚。

  从眼睑也能看肾脏健康状况。眼睑晦暗,很可能是肾虚。如果一个人的黑睛少、白睛多,也是肾虚的症状。

  鼻色发青,可能是肾亏。鼻色发黑而枯燥,大多为房事过劳导致肾虚。肾虚的人不仅肾色部黑暗,严重的人会在鼻子下端、鼻子中隔与人中交接处泛红或青暗,形成“色部交荣”的现象。

  肾脏色部诊断疾病

  在五脏六腑中,肾脏的色部是最复杂的,有许多变化,如果不能长期坚持观察,是不容易掌握的。

  肾脏色部的气色发生变化可以反映急性、慢性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泌尿系统结石等泌尿系统的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慢性支气管炎、骨折、斑秃、眩晕、耳鸣、水肿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病证。

  和肾脏色部密切相关的命门色部

  中医学还有一个脏腑叫做命门,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腑,所以被命名为生命、性命的门户。命门色部也很重要。

  命门色部在肾色部的内下方、瞳孔垂线附近,基本相当于人中穴水平。《四诊秘录》说:“命门穴在耳前。”命门的色部中心在瞳孔垂线与人中水平线的交点。

  命门是生命之门、性命之门,依附于肾,命门之气与肾息息相通。肾与命门同为五脏六腑的根本,肾的阴精就是命门之阴,是全身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的阳气就是命门之阳,是全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根源。历代医家以“性命之门”的名称强调肾是生命的本源,可见肾精、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命门色部以红黄隐隐为顺,更兼明亮润泽为平。命门色部可以为诊病提供气色依据。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经常在命门色部呈现气色变化。命门的气色变化多从肾的色部向内下方发展而来,也可以看成是由肾的色部由颊部发展到胰部的中间阶段。

节欲护肾

  俗话说:“男怕伤肝女怕伤肾。”

  实际上,无论男女,肾的保健应该在平时就经常进行。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无论是从父母身体得到的先天之精,还是我们在出生之后从饮食里面得到的后天之精,还是五脏六腑的精华,全都储藏在肾。所以无论男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保养肾精。

  肾精最大的消耗就是性生活,房劳过度就会损失肾精,所以应当注意节制房事、节欲保精,这样就会使肾精充实,就会使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使中老年人长寿而少疾病。

  肾司气化而主水,全身新陈代谢的废物主要由肾脏排出体外。高蛋白食物代谢产物会增加肾脏负担,所以应该注意不要长期进食大量高蛋白饮食,避免反复增加肾脏的负担。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进食大量海鲜,饮用大量啤酒,海鲜生物多数在江河入海口附近养殖,不仅存在污染问题、过敏问题,长期大量食用,肾脏负担日益严重,很容易发生肾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

  

  咽津护肾

  有一种咽津护肾法,需要长久坚持才能起到功效。轻轻地合上眼睛,然后用舌尖舔着上颚,轻轻地舔着上颚不要用力。这时候你会觉得,舌下似乎有两个开口张开了,在不断地往外分泌唾液。

  唾液里面含有唾液素,唾液素可以补充肾精,既能够美容,又能够养生。可惜的是,唾液素只是在食道里面吸收的,它到了胃里面之后,被胃液消化就破坏掉了。

  唾液素是我们美容和养生最简单、最经济、最实惠的东西,所以古代的气功家都会舌舔上颚,每天早晨或者晚上扣齿百遍。轻轻地扣齿,通过扣齿或者通过舌头在口腔上下左右来回地搅动,促进唾液的分泌。等到唾液分泌得比较多的时候,不要咕嘟一口咽下去,而是要一口分三咽,慢慢地一点一点把唾液咽下去。因为一口咽下去之后,都到了胃里面,就被消化失去效果了,如果你慢慢地下咽,让它在食道里面慢慢地吸收,这样就可以起到补充肾精、美容养生的作用。

  这样做很简单,不需要花一分钱,只需要每天有这么几分钟的时间就够了。我想这些时间是完全可以抽出来的。

  吃核桃护肾

  如果上面的方法大家没有耐心坚持的话,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每天吃两个核桃。

  核桃我们每个人都吃而且都很爱吃,有的人甚至一顿吃上它半斤一斤都不在话下,但是这实际上把核桃都浪费了。吃得多反而是浪费。

  核桃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会吃核桃的人每天一次只吃一个,吃核桃的要点是只嚼而不咽。你会说,那不浪费吗?恰好相反,把这个核桃嚼得特别烂都嚼成糊糊了,自己会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地把它咽下去,实际上在咀嚼的过程中,我们的唾液分泌得更为旺盛。核桃有补肾健脑强腰的作用,因此在嚼核桃的过程中,既把核桃的营养充分消化了,身体充分吸收了它的有效成分,同时又让唾液充分地分泌了,达到一点儿一点儿下咽的目的。实际上你不是为了吃核桃,是为了得到那个津液。这样的话等于是把核桃的营养和唾液里面的养分一起缓慢地吸收了。

  每天只要两个核桃,早晨一个晚上一个,又好吃又健身又美容,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我们看到,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独立包装的核桃,不过去皮可以,但经过加工的就不好了,我提议还是食用生的核桃。

  调理呼吸护肾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我们把呼吸都浪费了。为什么呢?除了吸入氧气之外,我们没有真正利用自己的呼吸功能。中医把人出生之前获得的气叫先天之气,人在出生之后从大自然所吸入的氧气叫做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有限的,而后天之气是无穷的。所以会养生的人,会采后天的大自然之气来补养自己的先天之气。这比吃核桃还简单,核桃还要花钱还会涨价,而大自然的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一开始练的时候很简单,只要集中了精神舌舔上颚,然后吸气,吸气的时候随便吸,舌舔上颚全身放松,呼气的时候自我感觉着呼气不是从鼻腔出来了,而是沿着你的下颏、沿着你前胸的胸壁走到了你的两个乳头之间,这个地方有一个穴位叫膻中穴,如果翻字典这个字念shàn,但是中医习惯把它念做tǎn。中医有三个气海,膻中穴是上气海的所在。

  一般来说,这样做了两三天以后,你就会觉得膻中的这个地方发胀,这是立竿见影的。一周左右这个气它胀着胀着然后会自己咕噜咕噜往下走,有的人会直接就走到了肚脐下3寸,这个肚脐下3寸的地方就是丹田,这个地方是下气海。

  有一些人大概迟钝一些,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气亏得厉害,所以他的气可能是先往下走,走到肚脐和胸骨剑突的中间,这里叫做中脘穴,过几天这个地方也会发胀,没关系,不要着急,继续把呼出的气往这儿引,三四天之后这个地方发胀,然后一周左右也会气沉丹田。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气沉丹田,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三周,就会觉得丹田逐渐地发胀发热,于是你就会觉得自己精力逐渐地变得充沛,不容易疲乏。

  当然了,如果大家有精力,有兴趣的还可以继续练习。等到丹田的气充足了之后,不要着急,不要主动去引导它,这股气自己会沿着前正中线往下走,绕过会阴之后又往上走,这时,整个任督二脉就打通了,你已经成为一位好的气功师了。当你一吸气的时候,气就从后正中线往上走;一呼气的时候,气就从前正中线往后走;一呼一吸,这股气绕行前后正中线一圈,叫做打通“小周天”。这个时候,我们的抵抗力就会增强,我们的生理功能就会增强,一分钱都不要花,只要每天花20分钟的时间。

  按摩腰部,搓脚心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按摩腰部、搓脚心两种方法。

  每天早晨6点,定时睡醒以后,先醒心、后醒眼,不要急于下地,闭眼把自己的双手搓热,上下按摩腰部,直至腰部发热而且热气向内传导;然后前后搓擦脚心涌泉穴,直至脚心发热。做完这些活动以后,再从容睁眼、缓缓下床。

  每天晚上10点用热水泡脚、定时上床以后,不要急于睡觉。先闭眼把自己的双手搓热,上下按摩腰部,直至腰部发热而且热气向内传导;然后前后搓擦脚心涌泉穴,直至脚心发热。做过这些活动以后,自然将两脚心相对,尽量使两脚涌泉穴接触,宁心静气,意守丹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感觉到涌泉穴发热,以后还会逐渐向脚心、脚背发展,热度逐渐增加、热气可以逐渐向上传导到膝关节附近。大约30分钟,转身即可沉沉入睡。这样一段时间,睡梦就会逐渐减少,精神日增,免疫力也逐渐增强,大有补益肾气的功效。

子宫、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观“人中”

  人中沟的气色与面部其他部位一样,应当是红黄隐隐,明亮、润泽、含蓄,说明这个人脾肾健旺,先天和后天都很充盛。凡是人中的气色形态正常的人,标志着其本人的子宫、外阴等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女性的月经、排卵、生殖正常,膀胱功能也正常;男性生殖功能和膀胱生理功能基本正常。

  我们在急救中经常会用到一个穴位,就是人中。一看到人不省人事了,我们就会掐他的人中。人中还有许多名字,比如“水沟”,这个名字很形象,形容人中所在的人中沟就像一条水沟一样;比如“鬼客厅”、“鬼市”,这两个名字则是形容人中关系人的生死和寿命;最重要的名称是,人中又叫“人种”,因为它和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人中和人的寿命、生殖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中医非常重视人中的气色、形态变化。

  人中的位置上边是鼻子,鼻子能够呼吸天气,下边是嘴,嘴可以吃地上产的五谷杂粮,能够通地气。人位于天地之间,所以叫“人中”。正常的人中,第一个特点是上窄下宽的,上边稍微比下边窄一些,呈端直的正梯形,有些人的人中呈梨型;第二个特点是人中的沟道很深,一眼就看得出来;第三个特点是人中的沟缘非常明晰;第四个特点是这个沟的沟缘非常直,没有什么弯曲;第五个特点是人中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它的光亮程度和周围的颜色基本上一致。凡是具备以上这些特点的,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人中。

  人中宽、深、直,气色明亮、润泽、红润,说明这个人肾脏精气旺盛,意味着女性的子宫、卵巢、外生殖器官发育良好,而男性前列腺、睾丸、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如果人中窄短,色泽干燥、晦滞、灰暗,说明这个人肾脏精气虚亏,精气不足,很可能生殖系统有病。一些人的人中沟过于表浅、平坦、狭窄,甚至出现双沟;还有的人中呈八字形、倒梯形、倒梨形、偏斜形;有的人中沟中间有凹陷、圆窝、凸隆、增生物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反映了相应的生殖系统病证。极少数人的人中平满、嘴唇反翻,这是脏腑气绝的危象,很可能有不治之症。 

  当疾病发生的时候,可能有不正常的气色显现在人中。随着病情的好转或者痊愈,人中异常的气色也会随之逐渐消退。年龄不同,人中的气色、形态也不一样。年轻人的人中明亮润泽而没有杂色。老年人以及肾虚的病人,人中暗淡无华。肾气虚寒的人人中很可能出现枯夭的黑色。而肾气衰竭的人,人中先黑,然后萎缩、平满,嘴唇随之翻卷。 

  和女性密切相关的人中

  女性的膀胱和子宫都位于盆腔,这些脏腑的病色可以反映在人中上。人中沟的上中1/3交界处,是子宫和膀胱的色部,所以女性子宫的发育情况、膀胱的发育情况、子宫的生殖功能和膀胱的泌尿功能基本上可以从这个部位上看出个大概来。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女性之所以能来月经、能孕育胎儿,都是靠子宫。如果子宫失常了,一般就会有月经失常、白带失调,生殖生育失常之类的疾病。

  正常情况下,人中沟的气色与面部其他部位一样,应当是红黄隐隐,明亮、润泽、含蓄,说明这个人脾肾健旺,先天和后天都很充盛。凡是人中的气色形态正常的人,标志着其本人的子宫、外阴等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女性的月经、排卵、生殖正常,膀胱功能也正常。

  有人曾经调查过70例不孕妇女,调查她们的人中沟的形状和子宫发育情况,再和100例正常生产的妇女作对照,结论是人中与子宫之间的确密切相关。

  首先,人中沟的形状和孕育能力有关。70例不孕病人中,端直型和梨型人中沟仅有10例,而平坦型、横凹型和狭窄型人中达60例,占了绝大多数。而100例正常生产妇女里面,端直型、梨型人中沟97例,几乎是全部。两组对照的结果是,端直型、梨型人中沟的妇女孕育能力较好。这印证了人中宽直比人中短窄好。

  其次,人中形状和子宫大小有关。所有170例受检者中,子宫正常大小的有110例,其中端直型、梨型人中沟105例,而其他三型人中沟仅5例。说明人中端直型、梨型的人子宫大小正常。

  人中和女性生殖的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比如月经初潮时间。人中呈正常型、八字型的女孩初潮较早,一般在12~14岁。人中呈浅坦型、短浅型的女孩初潮较迟,一般在15~18岁。人中呈八字型、倒梨型的人行经时或行经前伴有明显腹痛、腰痛。人中呈短浅型、长窄型、偏斜型的比较多见闭经。先天性不育者以短浅型、长窄型、浅坦型人中具有者居多;继发性不育者以偏斜型、混合型(几种异常形态同时存在)人中具有者为多。

  孕期人中的变化

  妇女在妊娠前后,人中也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告诉我们妊娠和生产的情况,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人中格外光明润泽可能是早孕的征象,而且标志着孕妇的气血旺盛,母子安康。人中色泽晦暗,色泽暗滞而枯夭,或有色素沉着,大多是肾虚不孕患者。怀孕以后,如果人中沟比怀孕之前变长,而且气色红黄活润,常提示胎儿为男性。如果孕妇人中短于中指同身寸,多标志该人先天肾气不足,提示可能有流产、早产的倾向。如果人中原先正常,怀孕后某一时期突然缩短,而且伴有腰酸疼痛、带下绵绵,提示可能将要发生流产,这种迹象经常在流产前一两周就已经显露出来。孕妇人中气色枯黄、形状浅平,而且人中沟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或倒梨型,提示胎儿发育停止,甚至胎死腹中。孕妇人中颜色偏红、自觉灼热,甚至生出红疹的人,多数提示胎毒甚重,生出的新生儿也容易生疮长疖。 

  从人中看男性肾精、生殖系统情况

  人中对男性来说,第一,它可以诊察肾精、肾气的病变,看看肾精肾气是不是充足,是长寿还是短寿,这跟女性是完全一样的;第二,我们可以通过人中的情况观察他生殖系统的情况,比如观察前列腺的情况。男子的前列腺虽然只有栗子一样大,但是它正好包裹着尿道,所以40岁的男子大约有40%有慢性前列腺炎,50岁的男子大约有50%有慢性前列腺炎,60岁的大约有60%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男性的老年人尽管一生没有月经的拖累,但是有前列腺的拖累,上了年龄的老大妈可能在街上跳大秧歌,而老大爷却正为自己尿不出小便、尿道疼痛而发愁。

  但是,毕竟男性和女性有不一样的地方。男性的外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精巢、阴茎、阴囊,这些部位都在盆腔之外。这盆腔之外的器官的色部在哪儿呢?在下唇下面。如果我们把下嘴唇到下颏的部位也分成三等份的话,那么偏上1/3的那一部分就反映了男性精室的问题。中医把男性生殖系统概括为精室。所以男性朋友除了要看人中之外,还要看精室的气色。精室的气色以明亮、润泽、含蓄为好,和它周围的颜色基本上保持一致,朦朦胧胧而不是特别显著,颜色也应当是红黄隐隐,少数时候可能会比下颌其它部位要稍暗一点儿,但是绝对在一定限度之内。

 人中白色

  人中这个部位变白了,很可能就是虚证,比如气虚、血虚,一般病情较重。因为我们知道白色多主虚证、寒证。白色也是有分别的,其中一种是淡白,颜色就是淡淡的白色,这一般代表着血虚,人中上段接近鼻际的地方呈现出淡白色,皮薄干枯,可能是女性气虚崩漏、血枯闭经的征象。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有月经量少、月经色淡类似的症状,看看她的人中这个部位是不是出现了一点淡白色,如果是,说明是血虚。男性人中颜色变淡,同时人中沟变浅,常有阳痿、遗精、滑精等生殖功能减退的症状。人中色白严重者,多数病危难治。

  人中黄色

  人中色黄多主脾虚、湿证。如果黄色中透红,而且肌肤丰润,那么说明这个人脾肾健旺,是先天、后天都充盛的征象。如果是晦暗的黄色,多主脾虚湿困,常见小便难,渐成黄疸,小儿主尿浊。人中萎黄,肤松肉薄,为脾肾虚弱,精血不足。对孕妇来说,人中黄就更不好了,人中隐隐发黄大多是胎漏下血,人中沟枯黄浅平或呈上宽下窄形状,有胎死腹中或胎儿停止发育的可能。

  有的人人中是发黄的,比脸色还要黄,很有可能体内有湿,如果是女性的话,她就会出现带下,白带有黄色、青色、黑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曾经有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就是长期的赤带,白带都是红赤色的,她自己以为是血,很恐慌,治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治好。我一看她人中部位发黄,又黄又红,颜色还比较深,按照色诊学的观点来说,黄是主湿,红是主热,再一看她肝的色部颜色发青,代表她的肝气不舒,我估计这个女病人脾气暴躁。事实确实如此,她是个女强人,是一个公司的经理,她手底下的人都听命于她,她自己也有很多烦心的事,也没有办法疏导自己,于是形成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证。逐渐就由白带转成了黄带,由黄带转成了赤带。她身体的热是来源于肝气郁滞,气郁生火,所以我给她开了六服药,清肝泻火,舒肝解郁,她的赤带逐渐变成了黄带,然后再加重利湿的药,使她的黄带基本上也停止了,然后慢慢健脾利湿、舒肝理气,使她的脾气逐渐也得到了舒缓,白带的症候再没有重犯。

  人中红赤色

  人中色红赤主热。这时候可能有的症状是小便赤涩,男性可能阴茎疼痛,小儿可能身热饮水。

  如果人中又红又黄又亮,是膀胱湿热的征兆,常见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尿道疼痛,对妇女来说很可能会白带发黄发臭;人中的红色非常明显,呈现鲜红色,可能是身体里的火比较亢盛,将发痈肿;人中下段接近唇的地方潮红,多为膀胱湿热,发生血淋,对女性来说可能是血热崩漏;人中沟起红疹,女性多有宫颈糜烂、附件炎,男性则可能会有前列腺炎、精索炎等炎症;人中有红点和肿物,子宫也会有红点和肿物,人中有红星、红点者有患子宫癌的可能;人中隐隐呈现紫红色,大多是瘀血、发热、痛经。

  一般来说,女子七七四十九岁月经就停止了,但有一位妇女已经56岁了,月经早已停止,突然之间又来了,这种情况不是一个好现象,这叫老妇血崩,就是上了年龄的人突然之间又来血,而且血量还很大,一般来说和她身体功能的失常,特别是和子宫的一些器质性病变有关系,比如子宫癌症。所以老妇血崩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特殊病症,经过检查确实她是有子宫颈癌,结果就做了手术切除。子宫切除了之后,再给她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使其逐渐得到了恢复。这种血崩从中医的角度看起来是因为血热而引起的,因为血热,热迫血行,所以表现在子宫色部是红色的,可见我们必须重视子宫色部的颜色变化。

  人中青紫色

  人中色青是寒证,颜色青紫是气滞血瘀。如果是寒证的话,男性可能会有睾丸疼痛,女性则会寒性痛经。人中颜色暗绿,可见于严重的胆囊炎、胆绞痛、胆结石患者;人中的颜色时青时黑,很可能是肝肾有病;人中色青赤,就是说青色中透着红色,并且人中的长度短于中指同身寸,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话,很可能是肝经炽热;人中下段接近唇际的地方颜色淡紫,甚至人中沟短缩,这大多是实热胃痛,有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中呈上下宽而中间狭窄的形状,而且颜色晦滞,这很可能是隐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还不显著的时候;人中暗紫无光泽,多见于心绞痛发作,这时候不但人中紫晦,甚至可能会短缩;人中有青紫色的瘀斑,可能是子宫内膜结核、附睾结核、精索静脉曲张等;人中色滞有瘀斑,常提示有泌尿生殖系统癌症的可能。

  人中黑色

  人中色黑,既主肾虚,又主寒证。

  如果人中晦暗无华,多为肾虚,常见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等症状。男性可能不育、房劳过度、失精,阳痿、性欲减退或睾丸炎症疼痛,可能会有泌尿系疾病。女性则是宫寒不孕、宫颈炎、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

  人中色黑,而且比同身寸短1/3以上的,大多会出现精液清稀冷淡、无精甚至死精的症状,会导致不育;人中色灰暗失荣,也可见于隐性冠心病患者;人中有黑色斑块,往往提示肾气虚寒,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或脑垂体功能不足的阿狄森氏病、西蒙氏病、前列腺炎、席汉氏病等;人中时青时黑,可能是有肝病或者肾病。

  人中色黑多为寒证。男性可有阳痿、遗精、输尿管结石,容易患肝病及肾病。女性可能宫寒不孕。

  人中颜色青黑,男性可能患睾丸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病变,也可能是石淋、精浊、子痈等病变疼痛发作,还可能是肾病综合征以及尿毒症。

  人中色黑而没有光泽,是膀胱子宫两腑正气不足,寒邪侵袭,男性上为小腹痛,下为睾丸痛,也可能是狐疝、溃阴等病。严重的甚至会小腹绞痛,小便冷闭,阴囊缩入腹中,若人中发黑又气色枯夭提示有死证。女子主小腹积聚疼痛,白淫膏淋,月经不调。

  人中突然间颜色变黑,大多是病情危重险恶之证,很可能会死亡。脐下忽然大痛,而人中又发黑的,这是死亡的征象,应该尽早积极抢救。

  曾有这样一位病人,是一个16岁的小姑娘,她从12岁来月经就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苦恼,就是每一次来月经之前都非常疼,吃了很多药,但都没有解决问题。我发现她的人中部位颜色是黑色的,是一种紫黑的颜色,这就说明这个孩子是因为寒引起了血液运行不通畅,引起了瘀血,所以每次月经来之前的三四天就开始肚子疼,而且往往伴随着肚子发凉、经血颜色发暗,有很大的血块。医生过去给她开的药有的是临时止疼的药,有的是活血化瘀的药,但是没有考虑到引起她瘀血的根本原因是寒。经过内服温里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又教她每天灸自己身体上的关元、三阴交等穴位,经过多月的调整,她的症状一天比一天减轻。以前大夏天也是手脚冰凉的,不敢喝冷水,不敢吃凉的东西,现在基本好了,经痛也缓解了,经血里面的黑块也逐渐消失了,再经过一阵行气活血药的调理,她恢复正常了

女性一生除了具备和男性一样的脏腑以外,多了一个子宫,就多了月经、带下、妊娠、生产四项生理功能,多了一项月经周期。女性在为人类繁衍昌盛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就多了许多病证。在月经前后、妊娠期中一定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随时观察人中的气色、形态变化。

  一旦人中出现气色、形态改变,必须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如果人中颜色青黑、舌色淡白湿润的人,多数是子宫膀胱虚寒,经过医院检查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的人,除了辨证论治、服用汤药以外,可以用艾条悬灸肚脐下3寸正中的关元穴,也就是下丹田。人到了中年以后,也就是女性在五七三十五岁以后,男性五八四十岁以后,应当有意识地气沉丹田,丹田有三个,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肚脐以下3寸的地方就是下丹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四个手指放在肚脐上,让四个手指的上方对着肚脐的中央,那么这四个手指的下方就正好是你的下丹田,中医管它叫做关元穴。《扁鹊心书》介绍30岁以上三年一灸关元穴300壮,50岁以上两年一灸300壮,60岁以上一年一灸300壮,可以“令人长生不老”。我们可以到药房买艾灸条,大概是一元钱一根,每一次灸十到二十分钟。过去没有艾条,就是用自己的三个手指抓上这么一点艾绒,放在这个部位上,把它点燃,这叫一壮。每年特别是春秋之交的时候,也就是春分、秋分的时候,应当给自己的关元穴灸300壮。现在来说实际上就是灸个二十分钟就够了。春夏秋冬四季相转换的时候是人体保健的最好时候,所以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我们都可以灸一灸自己的关元穴,这是一个顺时养生的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扶助自己的正气,抵御外界的邪气。如果同时灸肚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温补肾气的作用更为明显。一般为了保健养生,一年灸一两次就可以。

胃肠色部——健康从肠胃开始

  保养肠胃的第一步就是饮食有规律、有节制,定时定量,不宜过饱过饥。无论男女,都应该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这些是养胃护胃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胃病的发生。

  胃肠色部是整个消化道的色部,它包括胃色部、十二指肠色部、小肠色部、大肠色部四个色部。

  胃色部

  中医和西医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一致。胃位于上腹部,主接受容纳和消化饮食水谷,中医把胃叫做饮食水谷之海。胃腑与脾脏表里相合,共同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胃的受纳和消化是脾吸收营养的前提,因此胃气至关重要,中医极为重视,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色诊、舌诊、脉诊等中医特色诊法都强调必须要首先诊察有没有胃气存在。胃气以通畅、降下为顺,胃有喜润而恶燥的特性。

  胃的色部位于两侧鼻翼部,在脾色部的两侧。左鼻翼叫做兰台,右鼻翼叫做廷尉。胃色部的中心在内眼角垂线上、鼻翼上起1/3处。

  胃腑有病,气色变化首先反映在鼻翼。胃腑色部以红黄隐隐为好,同时也应该是明亮润泽含蓄的。

  鼻翼及其两侧如果淡白无华,这是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见厌食、饭后腹胀等症状。

  鼻翼颜色淡红干燥是胃津液不足,这时人通常口干唇燥,大便干燥甚至闭结不通。

  鼻翼颜色红赤是胃火亢盛的征象,可见于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烦渴引饮,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鼻翼病色应该参考眼睛色变:两眼下方相当于时钟6点的地方,巩膜上的毛细血管如果呈充血、扩张、红黑色状态,很可能这个人有胃肠道疾患,比如胃酸过多、急性或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这些特点也适用于十二指肠和大小肠。

  十二指肠色部

  肠是“长”的意思,肠分为大肠、小肠、十二指肠三段,确实很长。肠的色部也分为三个。十二指肠衔接于胃,是小肠的一部分。十二指肠色部在鼻下端的两旁,胰、胆色部下方的区域,内眼角的垂线上。

  十二指肠之所以叫十二指肠,因为它的长度相当于本人12个手指的宽度。它和胰腺、胃共同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对身体十分重要。十二指肠腺分泌液也有保护胃肠不被胃酸伤害的作用。

  十二指肠色部和其他脏腑色部一样,应该是明亮润泽含蓄的红黄隐隐的常色。

  十二指肠色部颜色青白是十二指肠气虚、虚寒,这时人会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部隐隐作痛。

  如果十二指肠色部和它的内下方鼻翼处青紫,这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征兆,病人大多有长期节律性胃痛史,常常食欲不振,情绪不安,甚至恶心、呕血。

  此外,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病证反映在十二指肠色部,也会呈现出气色失常。

  小肠色部

  小肠色部在眼睛下面,两个瞳孔的正下方,两颧骨内侧,在胰胆色部与大肠色部之间,瞳孔正中垂线与两颧骨最高点连线的交点上。

  小肠是人体消化的一个中枢站,向上通过幽门连接十二指肠,向下通过阑门连接大肠。我们吃下的饮食物由胃到达小肠,小肠将饮食物分化为清、浊两部分,饮食营养为清,由脾吸收;水谷糟粕为浊,由小肠下传给大肠。当小肠发生病变,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等病证。

  小肠色部的气色以明亮润泽含蓄的红黄隐隐之色为正常。

  小肠色部气色红赤明亮,甚至出现粉红点,这是小肠有实热。常见症状有腹部胀痛、舌红舌疮;或尿少、尿痛、大便干结等。

  小肠色部颜色青白是小肠气痛,常见腹痛、腰痛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山根处是太阳经脉的终止处,山根有青筋浮现的儿童,除容易得外感病以外,常会有小肠病、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小肠炎症、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腹泻,以及心律失常、失眠等疾病也可见小肠色部的气色失常。

  大肠色部

  大肠色部位于外眼角的正下方、两颧骨下缘的地方,大致相当于肾色部中心和小肠色部中心连线和外眼角垂线的交点。

  大肠的意思是又粗又长。大肠是身体的传导之官,它上接小肠阑门,下通肛门,一边向下传导糟粕,一边吸收糟粕中的水分,使糟粕逐渐变化成形为大便,适时有度地排出体外。大肠与肺脏表里相合。当大肠发生病变,主要的症状是大便失常,比如腹痛、便秘等,或者腹泻、便血等。

  大肠色部的气色以明亮润泽含蓄的红黄隐隐之色为正常。

  大肠色部颜色粉红或黄红暗浊,这是大肠湿热的征象,常见腹痛、腹泻、肛门灼热等症状。

  大肠色部红赤是大肠热结,常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出现下午15点至17点原有壮热加重、神昏谵语、手足汗出、热结旁流等症状。

  大肠色部颜色干燥、晦暗无华,是大肠津液缺乏,这会导致长期严重的便秘。

  大肠色部颜色青白是大肠虚寒,常见有肠鸣腹痛、大便清稀等症状,严重的会大便滑脱、泻下不止、完谷不化。

  此外,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以及阑尾炎、结肠炎、结肠肿瘤、直肠炎、痔疮、肛裂等病证,大肠色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气色失常。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有时在阙中肺脏色部也会出现病色,应该参看。

四大穴位保“胃肠”

  《黄帝内经》里面有这样两句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这两句话简单而意义深刻。很多疾病的产生不正是因为饮食失调所致吗?饮食不节制、无规律,往往影响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甚至导致肿瘤。许多食道癌病人平素都喜欢吃烫食或刺激性食品,平时吃饭的速度也很快,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成为他们发病的诱因。所以保养肠胃的第一步就是饮食有规律有节制,定时定量,不宜过饱过饥。无论男女,都应该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这些是养胃护胃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胃病的发生。

  下面的四个穴位能够对胃起到养护治疗作用:

  1. 神阙穴

  神阙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肚脐,又叫脐中,这个穴位是人的长寿大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呼吸的。婴儿出生后,脐带就被切断,先天胎息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紧连脐中。锻炼神阙可以重新启动胎息,胎息一旦启动,就像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的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方向边揉边转,每次按揉360下。或者临睡前用拇指肚按压神阙穴,按压轻重由自己掌握,以适中为度。经常揉按神阙穴,可使人精神饱满、体力充沛、面色红润、耳聪目明,并且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中风脱症这些病证都有独特的疗效。

  2. 中脘穴

  中脘穴的位置在身体的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的地方,也就是肚脐和胸骨剑突尖连线的中点。这个穴位主治胃痛、腹胀、呕逆、吞酸、泄泻、黄疸等胃病。我们平时可以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沿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按揉时会有疼痛的感觉,这是因为胃里有食积和气滞血瘀。这个穴位除了治疗胃炎、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还可以治疗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疾病。

  3. 胃痛穴

  胃痛穴在脊背正中督脉第7椎下的至阳穴和第8椎下的灵台穴附近,按压它的时候有明显的痛感。当发生急性胃痉挛、胃痛时,按压胃痛穴有特效,一般可以在几分钟内止痛。如果配合内关穴,止痛效果更好。

  4.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正当犊鼻穴下三寸。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这个穴位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是一个很重要的保健穴位,也是临床常用的保健强壮穴,有很强的健运脾胃的功能。经常灸这个穴位可以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源源不断化生,全身得以滋养,从而起到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近年来,这个穴位也广泛应用于癌症的综合治疗,对于防治化疗恶心、呕吐有较好的效果。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按摩足三里穴,要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周至少3次,每次5~10分钟,可以随时随地操作,非常方便。

  如果是用灸疗的话,以艾条悬灸最好。将艾条点燃后,放在足三里穴的上方,要产生明显热感才行,以穴位处皮肤发红为度,可以固定不移,可以一高一低,也可以沿着足三里穴一上一下移动灸。每次5~10分钟,每周至少1~2次。长久坚持,对一些胃肠疾病,比如胃痛、腹痛、呕吐、腹泻、便秘等,以及下肢疼痛、麻痹、瘫痪都有不错的疗效。

  常揉小肠有利健康

  小肠是我们人体内最细最长的器官,食物的消化过程大部分在小肠中进行,在每晚临睡前按摩神阙穴以后,可以继续向两侧稍稍移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揉按小肠,这样按揉有利于小肠的传导,可以有利于身体内的代谢废物、毒物的消化和排除。

  一旦发生了小肠病,可以选择下巨虚穴、阑尾穴进行调理。

  1. 下巨虚穴

  下巨虚穴是小肠的下合穴,在上巨虚穴下面3寸的地方,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等小肠病证。直刺这个穴位1~1.5寸或按压,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病。

  2. 阑尾穴

  阑尾穴位于小腿上部外侧,足三里穴正下方2寸的地方。针灸直刺这个穴位1~2寸或者按压,可以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

  定时排便畅通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排出大便。如果大便在大肠中停留时间过长,大便中的毒素就逐渐会被大肠吸收。所以我们要每天一早一晚两次定时排便,使人体新陈代谢的废物以及人体内的毒素能够尽快、较多排出,不要长时间在体内停留。一旦发生大肠病,除了阳气、阴津的不足必须及时补充以外,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畅通大肠。

  上巨虚穴是一个大肠保健的穴位,在足三里穴下3寸的地方,主治肠鸣、腹痛、腹泻、便秘等大肠疾病。针灸直刺1~2寸,或者是按压这个穴位,能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非常顽固的疾病,现代医学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疗法。但是中医治疗这种病的效果很好,内服中药,或者艾灸神阙、上下巨虚穴都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耳色——全身健康的缩影

  耳朵的病色和脸色、五官色的判断方法是一致的。耳朵病色的主病规律与满面病色的也基本一致。一般白色主虚、主寒,黄色主湿、主脾病,红赤色主热,青色主肝病、主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主肾病、水饮、瘀血等。耳廓无论出现什么颜色,总以鲜明润泽为吉,沉浊晦暗枯燥为凶。病色变化以颜色鲜明为新病,颜色晦暗为久病之象。

  耳朵白色主虚主寒

  耳色青白大多是虚寒之证。

  整个耳朵颜色都白,常见于突受风寒或寒邪直中。

  耳色晄白大多是气虚导致。其中,如果耳廓厚是气虚有痰,耳廓薄则是气虚有寒。

  耳色淡白是血虚、血脱或气血两虚。用手揉搓耳垂后,耳朵仍然苍白无血色,这是贫血或血液循环欠佳之证。

  耳色白也很可能是肾气虚弱。耳朵颜色苍白、耳薄无光,甚至萎缩的,大多是肾气衰败,常见于垂危病人。

  耳廓上产生了白色糠皮一样的皮肤脱屑,并且不容易擦掉,常见于各种皮肤病。

  耳垂肉薄色淡,可以看清血管的,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病人。

  耳朵黄色主湿、脾病

  在患病的过程中,如果耳朵逐渐变为明亮润泽的淡黄色、微黄色,说明胃气恢复或者胃气尚存,这是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

  耳朵发黄也见于湿邪中阻。

  耳色淡黄主湿阻脾胃。如果在耳朵黄的同时眼睛黄、面色黄、尿黄,则是黄疸。

  耳朵黄得非常明显,多主脾病,常见于食积,出现脘胀、吐泻等症状。

  耳色赤黄是燥热。黄中有红为风证、热证、湿热证。

  耳轮黄色明显,称为“黄耳”,如果伴有耳中掣痛的话,是伤寒的征兆。

  耳黄并且伴有耳朵肿痛的是风邪入肾。如果忽然恶寒发热,和伤寒差不多,这是湿热下结于肾。

  小儿耳色微微发黄,很可能有睡中惊悸、磨牙等症状。

  耳色红赤主热证

  耳色红赤表明血脉扩张、气血壅盛,多主热证。也可能由于中耳炎、耳部疖肿或冻疮等耳廓局部病变所致。

  耳色鲜红是发热。

  耳红而肿痛是心肺积热或肝胆火盛、肝胆湿热。

  久病后耳色淡红大多是脾肾两亏。

  耳色暗红,大多是气滞血瘀。

  受寒之后耳垂变成紫红色,发生肿胀甚至溃疡,经久不愈,多为体内血糖过高所致,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耳垂肉宽厚、颜色发红,并且身体肥胖的,容易患脑溢血。

  耳色青主寒证、痛证

  耳廓或耳轮颜色发青,表明气血运行不畅,大多是血脉收引起的寒证、痛证。成年人耳廓(尤其是耳轮)如果变成纯青的颜色,大多是有疼痛性疾病,比如关节炎疼痛、寒邪直中腹痛之类。婴儿因皮肤薄嫩,血脉明显可见,所以这条不适用。

  耳色青黑多见于久病瘀血,或是剧烈疼痛,或是肾虚不足。

  耳色青白多为肾气不足的虚寒证。

  耳垂青色,多为房事过度的表现。

  青色从眼睛或太阳穴的地方入耳的,大多为病情已经危重。

  小孩的耳根青暗是体弱多病表现。

  耳色黑主肾虚

  耳朵出现黑色,一般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抟聚、干枯、晦暗、环绕在耳朵或者其他官窍周围的,以及伴有部骨下陷的青黑色,意味着病情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肾开窍于耳。耳色黑多为肾病征兆。耳色纯黑是肾气将绝;耳色淡黑为肾虚;耳黑干燥是“肾惫”;耳轮焦黑干枯是肾精亏极的征象;耳畔的颜色黑得像煤块,多为肾精虚亏。

  耳色紫褐,皮肤粗糙,严重时可以如鱼鳞状,主久病血瘀或肠痈(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疾病)。

  黑色从耳目起始,慢慢转入口唇周围,多数病情危重,甚至是死证。

  耳垂肉薄,呈咖啡色,见于肾脏病、糖尿病。

  全耳青黑多见于剧烈疼痛。

  其实,只要出现黑色,不论出现在颜面五官的哪一个部位,都是病情严重的标志,所以一旦出现了黑色的病色,我们一定要重视。

  肾是主藏精的,无论先天之精也好,后天之精也好,还是五脏六腑之精,都储藏在肾,因此当肾精肾气充足的时候耳朵就大、厚、软,就红润明亮。当肾精肾气不足的时候,耳朵的明亮程度和润泽程度就会减轻。

眼色——观察身体内部的窗户

  眼睛和耳朵一样,除了能反映身体某个器官之外,它也能反映全身所有的信息。眼睛又可以再分为眼睑、目眦、白睛、黑睛、瞳孔五部分,所以,中医素来就有五轮之说,眼睑属脾,眼白属肺,大小眼角的血络属心,黑眼仁属肝,瞳孔属肾,正好像五个轮子,轮轮相扣。

  我们的眼睛是一个圆,眼睑就像是一个轮,眼睑是主脾的,所以如果我们眼睑发红了,是脾有热,如果眼睑不但发红而且还烂了,还流水,就是脾湿热。

  眼睑里面就是眼白,眼白是属肺的,所以满眼都病了要治肝,但是单独眼白出现病证了要治肺。眼白红了清肺热,眼白上长出一个像针尖、针柄大的小疙瘩,中间是黄的四周围是红的,这个时候去清肝火往往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也得治肺才行。

  两个大眼角,两个小眼角,里边都有微细的血管,这些血管是反映心脏功能状况的,比如心火盛的时候,这些血管都会扩张,于是我们大小眼角就会发红,这个时候清肝火就不如清心火。

  黑眼仁主肝,所以当肝脏有病的时候,往往在黑眼仁上出现颜色或者形状的变化,这个时候就要治肝。也就是说,整个眼睛的变化要治肝,黑眼仁的变化还是要治肝。

  最里边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瞳孔,中医说,瞳孔归肾所主,所以一旦瞳孔出现了病证,就要治肾。

  从整体来说,正常的眼睛黑白分明,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晰。眼球转动灵活,没有突出、下陷或者偏斜。眼球软硬适中,泪道、泪腺通畅,没有黏浊泪水外溢或赤脉攀睛。眼睛各部位没有疼痛或压痛。

  从分部来说,眼睑应该是明润的黄色,开合自如,睫毛排列整齐。两眦和眼睑内血络淡红,光滑平整。白睛表层光泽透明,有少许血络分布,里层色白坚韧。黑睛应该透明并且呈青黑色或褐色。两眼瞳孔应该是大小相等的正圆形,可以随着光线强弱调节大小,展缩自如,气色清莹透澈,视觉正常。水晶体、玻璃体透明,视神经颜色淡红,边界清晰,视网膜没有出血、渗出或者水肿,视网膜上的血络走行正常,比例协调。

我们经常说要像爱护我们眼睛一样爱护什么,但是实际上说起来,我们对自己眼睛的关爱太少了,这么重要的眼睛,我们都没有关爱。尤其是现在,生活节奏很快,社会竞争很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工作的同时,爱护我们的眼睛,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保护眼睛的第一条,就是用眼的时间不要太长,生活必须规律,晚上11点钟以前一定要上床睡觉。使大脑和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一般来说,看书、看电脑、写文章,不要超过一小时,要起来活动活动。起来活动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望远处,越远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眼睛周围的肌肉放松,使眼睛得到真正的休息。

  第二条,我们可以转动眼睛,让眼睛做运动。可以做上下的运动,可以做左右的运动,还可以做上下左右的运动。经常做眼睛的转动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眼睛的措施,可以使你眼目明亮。还可以按摩。眼保健操我们小的时候都做过。我们找眼睛周围的穴位做一下按摩,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两个食指弯起来之后,刮自己的上眼眶和下眼眶,这样的话,闭目一会儿,可以使眼睛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方法都很有效果。另外,凡是和足厥阴肝经有关系的穴位,也往往有明目的作用,都可以参考选用。

  第三个方面就是药疗食疗,经常喝枸杞菊花茶,或者是猪肝瘦肉粥。还可以把决明子拿来冲水代茶饮,虽然有药味,但是喝惯之后也不难喝,既可以降压又可以去脂,还可以明目,效果是很好的。很多人用决明子茶来减肥。如果减肥的话,我建议可以加上少量的山楂,决明子30克,生山楂3克,代茶饮。一定要用生山楂,而且切成片,不要多用,因为山楂是消食的,多用之后会觉得饿,饿了之后吃得多,反而增加脂肪了,少量地吃,既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又能起到减肥的作用。瘦肉、动物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红心白薯、柑橘、杏、柿子、桂圆肉等水果都对眼睛有良好的补养作用。间隔一定时间,少量服用羊肝;或者用猪肝、瘦肉熬粥,每次用量不必太多,但是要经常服用,可以补充肝血、增强视力。

  经常用流动清洁的凉水洗脸可以增强眼睛的抵抗力。用茶水熏眼可以保护眼睛、恢复视力。沏一杯绿茶或花茶,凉到合适温度,用手捂住杯口,把眼睛放在手上,借助茶水蒸汽熏眼,一天1~2次,坚持进行有良好的效果。

双颊红润就健康?

 

  我们会在人群当中看到这样的一个群体,就是他们的双颊经常发红,所以很多人也都会说,好羡慕他们呀因为他们气色特别好,面色红润,代表他们很健康。那么双颊发红的人真的是很健康吗?

 

  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面色发红,不一定是好现象。有可能是因为地域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高原红,也有可能呢是病人真寒假热,所暴露出来的假象,因此当我们看到病人脸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年龄,病人的性别,这个红色所显现的范围,这个红色它真正显现的性质。

 

  面颊到底是哪一个范围所出现的这个红色?那么按照自然标志定位法,左颊区和右颧颊区,它应当是上界是两个眼睛,两个眼睛之间的连线,和眼睛的外沿线,它的内界是同一侧的眉毛和口角的连线,外侧是人体脸的外缘,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按照这个区域划分,那么基本上他的部位都是统一的,都是规范的。不同位置所表现的脏腑不一样,我一开始看到左右两个颊区我就在想,会不会,比如说有主心脏的,或者有主肝的,有主肺的,它不一样的区别,是不一样的脏腑。那放在颊面是这样吗?

 

  按照传统的说法,左颊是诊查肝的病变。右颧颊是诊查肺的病变,这是按照肝在左,肺在右,然后肝气左升,肺气右降,从理论上来安排的,实际上这个颧颊的部位,既能够主肝的病变,也能够主肺的病变。那所有的这个面色红润都是主的热症的吗?但是呢,热症和热症有所不同。当外感实热的时候,邪气强盛,热气强盛的时候,那么热盛,红也就盛,因此这时候表现为特别明显,特别深浓的红赤色。而且这个红赤色特别持续,什么时候这个热退,这个红赤色才消退。

 

  另外呢就是,如果要是虚热的话,那么这个红颜色就是淡红色,浅淡的红色。而且它一般不是说像实热一样,从早到晚都显现出红色来,它是有一定时间的。后半夜不热,所以后半夜脸不红,上午不热,上半夜,上午的时候脸也不红,什么时候红呢,一般的是从下午开始,傍晚的时候最重,然后到了后半夜,逐渐逐渐减轻,所以凡是红色浅淡,而且又局限在下午和傍晚的这个热,那么就属于虚热,像林黛玉,她就是典型的虚热。如果你的家人有这种娇艳的红色,出现在两颊,那么一定这个热症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应当赶紧到正规医院去进行治疗。

 

  那两颊如果出现了红色,不同的红色有淡的,有浓的,娇艳的都分别代表什么呢?我们要考虑到它们一个是心脏病的问题,一个是肺病的问题,那我们也看到很多小孩,面色特别暗黄,中医认为呢,两个颧颊出现黄的话,往往是小儿消化不良的征象如果要是在城市里面出现了两颊有高原红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考虑三个病第一个病就是肺癌。

 

  远处看是一片红,近处看的时候是一排,平行排列的毛细血管,就像螃蟹的爪子一样,所以我们管它叫作蟹爪纹,就是像螃蟹的爪子,八条腿,然后大体上都是平行的,尽管曲曲弯弯。所以呢当临床上你看到一个近期刚刚出现咳嗽,甚至于咳血,胸闷的人,脸上出现蟹爪纹的时候,你应当建议他到正规医院及时的拍一个胸部的片子。这样的话,如果要是肺癌的话,就能够早期发现,因为等到,一般现在肺癌的发现都比较晚,等到发现的时候,再做手术,它已经转移了,所以脸上的蟹爪纹,往往提前可以给我们提供,可能有肺癌的信息,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病,比方说威胁中国农村老年人特别严重的一个病,叫做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这种人呢,就是长年累月的咳嗽气喘,一到冬天就加重。到了夏天能够稍微减轻一些,因为他等于是年年发作,年年加重,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不愈的话,就会慢慢引起肺泡之间的破裂,然后形成肺气肿。这些人不像我们的胸一样,前后是扁平的。他们会有桶状胸,然后肺气肿又会引起心脏的负担加重,那么心脏负担加重之后,又会引起肺源性的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之后,又会形成全身的水肿这时候如果要碰到一个糊涂的医生,那么有可能就给他吃点利尿的药。一开始可能见效,也可能不见效,但是呢,吃着吃着,绝大多数人都不见效,这个尿也利不了了,然后水肿也消不了了,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根源不在肾,水肿的根源在肺,所以中医讲究治病求本,要想治疗这种水肿,必须治肺,在肺的感染。所以中医治疗这种病呢,往往首先要清解肺热,宣肺理气,先把肺里的炎症控制住了,然后使肺气能够宣降,水肿很快就消散了,就叫做治病求本。

 

  那有什么小的方法来进行自我保养呢?第一个部位就是我们的膻中穴,也就是我讲过的两个乳头之间的这个部位。当我们有胸闷,当我们有气短的时候,如果排除了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我们可以按压一下自己的膻中穴。这是人体的上气海,中年以后养生,应当是气沉丹田,第一步是气沉膻中,另外一个要注意的部位呢,就是我们的肚脐,肚脐是人身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穴位,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肚脐来保养。因为胎儿主要是靠的脐带和母亲联系的,从母亲摄取营养的,所以当我们感到身体虚弱,或者我们为了养生的需要,我们就可以用大拇指摁住自己的肚脐,摁的轻和重由自己来调解,以合适为度,轻的时候可以加一些,那么自己就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感觉好像这个地方比较充实,甚至于呢,中老年朋友也可以在摁压神阙的同时,把自己的另外一只手放在肚脐的下缘,这个地方是关元下气海,那么丹田就在这个部位,所以如果我们用拇指按着肚脐,用中指按着关元,那么这个时候,实际上我们在补我们的肾。不需要做什么特殊的治疗,也不需要花什么钱,我们自己用自己身体的资源在补充自己的肾气,这样的话是很好的。另外也可以上药店,花几分钱,买上跟艾条,把艾条隔着自己的,一定的距离,以不烫为度,然后熏自己的神阙穴,熏自己的关元穴,这样的话,有很强的养生保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