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龟冬眠怎么养:“国宝”级老中医陆广莘之中医观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5:04
陆广莘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1957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80年被中医研究院聘为客座研究员。1983年春调入中医研究院,历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医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委会副主任(86年)、首批赴坦桑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第八、九届政协委员(93-03年),国家科技部973计划(05):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整理出版45年论文集《中医学之道》。中医学之道--陆广莘医集原价:37.5 元2005年中医研究院建院50年庆典上发言:生生之道的创,生生实践:是中医学术本质及其发展模式的自身规律。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风湿类风湿糖尿病、肾病、月经不调、儿科病等。
  1927年生,江苏人,1945年学习中医先后从师函授上海陆渊雷,丹徒章次公,武进徐衡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他归结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提出的“肝血风瘀”和“脾津痰湿”两大课题,为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先后获卫生部和“七五”中标课题,其成果获部级一、二、三等奖.
    在近六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急腹症、乙脑、肝炎、肾炎、哮喘、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及其他疑难杂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老中医陆广莘谈养生 陆广莘教授的育人之道

     胡京京

     采访陆广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陆老对中医事业及其发展问题的思考角度与众不同,见解超前,交谈中,他的语言会随着他的思维倾泻,如记者这般学识与修养不够的人听过后一时很难消化。有人评价他是中医的“少数派”,他乐得;更有人说他“奠定了现代中医理论基石”,他一笑:“不敢当”。     陆老能说,也爱说。遇到合适的场合,他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以及“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的论点很多人都不陌生。采访时,陆老正准备着在他倡导召开的“证候研究的思路方法”研讨会上“放上一炮”,于是,他以自己研讨会发言的主题“证候理论概念属人性质问题”作为接受记者采访的开场白,大约十几分钟以后才对记者说:“咱们可以进入你的采访主题了,有什么问题你问吧”。     记者说明,此次采访确实事前定了主题,希望能就人才培养和中医教育问题谈一些看法。话一出口,就感觉这么直白而纯粹的问题,在陆老率先营造出的谈话氛围中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好在陆老并未介意,略微沉思了一下后开始发表见解,谈吐中记者发现实际上他的思路是紧接着刚才的“开场白”的,并没有因为记者的提问而中断。
     “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是个敏感的问题。这还要说到根本上,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在天人之际相互作用中,以人的健康生态和谐为目标,以对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实现的健康能力和痊愈能力的认识来决定其养生治疗实践和效果评价的医学。什么是西医学,西医学是以研究疾病及其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来决定其防治行为和效果评价的医学。简单地说,前者是研究人的“生生之气”,而后者是研究疾病本身。中医和西医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即“医道”不同,所以中医教育也好,中医人才培养也好,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     “广东省中医院聘我去带徒,而且让我带两个外科大夫做徒弟。我也不是专门搞外科的,怎么带?我的办法就是教他们在临床上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     教给学生的,实际上就是陆老一生都在实践着的。很多人都知道,他“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曾经在坦桑尼亚制造过“轰动”。那是在1987年,中国派专家组到坦桑尼亚帮助该国治疗艾滋病,会谈中,对方提问:“中国有艾滋病吗?”“你们见过艾滋病吗?”陆老回答:“中国没有艾滋病,但我坚信艾滋病是可以战胜的。”没见过的病,也敢放出“战胜”狂言,当即在场的专家一片哗然。殊不知,陆老“口出狂言”正是基于对中医治病原理的深刻认识:中医不是去治疗某种病毒或者细菌,而是治被病毒
感染的人,中医始终以这种“不变应万变”的治人之法,迎接新出现的疾病。具体说来,中医的“治人之法”就是调节病人本身抗病反应的动力机制。陆老说,当时在肯尼亚有个红灯区,其中的妇女很少有感染艾滋病的,这说明人体能够产生对艾滋病的抵御能力,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把这种能力调动起来。基于此,陆老率众在坦桑尼亚开起了中医治疗艾滋病门诊。

     陆老自称是“坚定的中医捍卫者”,因为在许许多多的事实面前,他体会到“中医不但是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而且他坚信,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东方的科学将成为革命的灵魂,东方的科学方法将成为革命的最有力的工具。1942年考取上海中学机械专业,1945年初辍学,回家乡家拜老中医为师临诊学习中医,先后从师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医。1952年考入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学习班,经短期补习数理化后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西医5年。1957年从北医毕业至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奉调中医研究院。

     学术思想与成果
1986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委会副主任。1987年作为首批专家组成员奉派赴坦桑尼亚进行艾滋病防治研究。1993年应邀访美,就“自我痊愈能力”作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  他归结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人生感悟

     医乃仁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整天想着“发财”的人做不了好医生。多少年来,中医总是处在被质疑被审查的地位,这多少让我们感到有些别扭。我们应该还中医以本来面目,中医工作者要守住自己的阵地,树立起信心,要有职业自豪感。世界需要医学,需要中医,中医事业大有前途。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
生于1927年的陆广莘是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记者在采访陆广莘时,印象最深的是他走路是小跑的,上楼下楼是两步一跳的,谈吐是兴奋的,表情是丰富的,无法想象这是位80岁的老人
记者:走路快是您的养生之道吧?


  陆广莘:是这样,健步行走可以把下肢的血液泵到大脑。你看人的头在最上面,最需要克服地心引力。“脑为元神之府”,大脑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状况。

  记者:为什么知识老人长寿的多?

  陆广莘:用脑的人长寿。当然,劳动也可以长寿。主要是胸怀要宽广,心态要健康,对世事不计较,追求高远的目标。也许一查,他有三四种病,但他完全可以带病延年。人老了,都会有病。但是你整天在疾病的笼罩之下怎么行?你大致是健全的就行了,也许个别零件完了,但身体的网络是完整的,那你一样是个健康人。

  记者:我发现这些高寿的老人很少锻炼。 陆广莘:人年轻的时候要锻炼,高寿老人锻炼没意义,活动活动就可以了。关键是脑子,你脑子思考的问题是高远的,你会长寿的。我是1952年北大足球队的,年轻时代的体育运动,对后半辈子有很大作用。老了反而不要锻炼太多,老人骨头不灵了。杨尚昆当年每顿饭后三千步。好!长寿呵。活动活动,动着活。

  记者:您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陆广莘:如果今天有门诊或开会,我六点多就起来了。第二天没事,我睡到8点多起来。我一天三餐很简单。早饭一碗粥,两个茶叶蛋。午饭一直是一个馒头,什么菜也不吃。晚上基本不吃饭,就是一盅啤酒,一块鱼,还有花生米、西红柿、黄瓜。有时晚饭只吃水果餐,比如吃桔子时要吃桔络,一是粗纤维,
二是舒肝理气的,桔络是入药的,解郁的。我的体重到现在还是110斤以内。

  记者:您吃不吃保健品?

  陆广莘:就是老三样。吃一包“补中益气丸”和“加味逍遥丸”,可以抗抑郁,一个礼拜吃两次,每天吃也可以。感冒了,拉稀了,皮肤过敏了,荨麻症了,用防风通圣丸。再加一个六味地黄丸,家庭常备就够了。

  记者:您的嘴老不歇着。
陆广莘:我1958年做过一个试验,50个糖尿病人,让他们嚼半小时海绵吐掉,结果所有人的血糖、血脂都降了,说明咀嚼可以降血脂、血糖,防止糖尿病。吃饭吃得很快,就会血糖升高,慢慢吃,饭后再活动活动,就不容易造成脂肪积存。一个人能够活动活动,并且注意咀嚼,大脑退化就可以比别人晚几年。

(《羊城晚报》1.23)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资深专家陆广莘教授日前在由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华特色诊疗技术高层论坛上做了“中西医诊疗思想的区别”的专题演讲。陆老是当代著名的医家,学贯中西医学,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不断进行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和思想。虽然陆老今年81岁高龄,但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对百年来中西医之“热点”问题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现将陆老专题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医临床有效但用实验方法证明无效,只能说明实验有问题



  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最开始提出问题的是梁启超,他的问题是:“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最近那些主张要废医验药或废止中医的人只学了一点西医的皮毛,学识和经验两不足取。几十年来我们用西药的疗效标准来检验中药能不能除去病因、能不能消除病灶、能不能消炎、能不能降血压等等,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医院等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多数是“阴性结果”,也就是无效的,即使少数有效的也不及西药。那么问题来了,你实验无效但临床有效,这说明实验有问题。

  医学不等于药学,保持健康也不是老得吃药。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观念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不认识病因,药理学实验认为中药无效,但它却能治好病,说明你药理学有问题。例如SARS来了,西医还没有搞清楚它是什么病毒,到底是支原体、衣原体,还是其他病毒,中医已经有了对抗的方法。还有,过去中医治疗天花、麻疹、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没有用所谓的抗病毒药物,但都治好了。这个就是诊疗思想的问题。因此,这个讲究病因、病理、病位的医学不可能就是终极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商讨,但不要对骂,“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嘛!



  中西医根本不同点在于诊疗思想的不同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第一,病因。例如,治疗糖尿病有胰岛素,高血压也有很多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到现在为止,糖尿病、高血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血压下来了,但是心梗、脑梗的患者多了,说明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只是一个现象。第二,病位。解剖定位是不是就定在那一个地方,也值得考虑。比如说肝炎,肝炎就在肝吗?肝炎有胃里的毛病,有肠道的,有胰腺的,还有肌肉的。第三,病理反应。炎症是不是都是坏事,抗炎是不是都对,发烧及白细胞升高是不是都是“敌人”?实际上机体的很多反应都是抗病的反应。医学今后发生质的转变就是把病因、病理、病位的诊断改变成抗病反应的自我调节问题上,也就是人体的防卫功能、抗病机制的调节上。

  这个问题是怎么警觉的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女科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揭示农药化肥的滥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医学界从农药化学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抗生素犹如农药,激素犹如化肥,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充,对生命健康有不利影响。1970年人们鉴于医药源性疾病的教训,提出“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的问题。拜因豪尔等认为:医学的发展要有质的飞跃,在诊疗思想上,不能专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应转到机体的防卫抗病反应及其调节机制上来。1993年我在美国讲学,他们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做“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这个命题就很有道理,愈病之理不光是病因、病理、病位,还包括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例如,伤口拉开又缝合上了,这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1993年十四个国家提出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反思当今世界性的医疗问题,指出现在高科技的医疗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只占8%。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其根源就来自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在这以前,他们是把认识疾病作为科学,中医你不认识疾病就不科学。医学自身实践本应是“治向何去”的问题,但却被转换成为疾病对象认识的“病从何来”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最大误区,这就是百年来把中医骂得一塌糊涂的原因。

  所以这百年来争论的问题是诊疗思想的问题,他们要废也是废诊疗思想。现在谈论半天,不触及这根本的问题怎么行?中医的诊疗思想中,如推拿、针灸、刮痧、点穴等没有药物进去,是怎么治病的呢?扎针可以治疟疾,针灸可以杀疟原虫吗?这只是现象问题,其本质还在诊疗思想上。就是它要发现什么,如何去发现?它要实现什么,如何去实现?早在《汉书·艺文志》中把中医药本质功能归纳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演化论哲学,不单是唯物质的世界观。因此我们要讨论“生生之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着人类生命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中医的诊疗思想就是要发现生命体自身的自组织演化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等等,而不单是对疾病本质的结构原因进行的治疗,在病中积极发现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和它的控制能力,不光是被动地消除病因、病机、病位。

  西医和中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而是健康医学;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而是生命科学。第三,中医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而是实践论。中医的思想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

是人本主义的实践观念,是“治向何处”的问题。问题的回答是“治”到哪里去?走什么路?依靠什么?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免疫学家欧立希所做的实验表明,用锥虫红治疗锥虫病,在实验室需要全计量,但在感染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实验剂量的1/6即可治愈。其余的5/6的差额从哪里来呢?这是医学的重大命题,只能推断说是生物体的自身功能,我们医学的任务就要重点调动这生物体的5/6,而不仅仅是在这1/6上做文章。西医的物质科学的对象思维认识论,把对象定位在“病”上,问题意识是“病从何来”。要回答的是:病在何处?什么性质?什么原因?把疾病分离出病因、病理、病位,这是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的,扭曲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



  医学不必拜倒在科学脚下



  医学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成分,现在中医和西医的吵架,就是医学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首先回答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目标服务的。科学是一种理论假说,假说经历实践检验,就成为科学,医学是一种实践。近现代西方科学是物质科学,是我们身外之物的物质构成的科学。近代几百年来是医学从属于科学。其实科学应该为医学服务,它必须站在为全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现代医学力求客观化、科学化,而“医学的科学化”却是一个误区,“科学的医学化”才是正道,而我们的危机就在于医学拜倒在科学的脚下。



陆广莘教授强调中医理论研究要坚持中医的唯实论。认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科学问题有:从粗守形到上守神的诊断观和疗效观;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识别利害毒药;聚毒药以供医事;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辨证论治的生生之道。 名老中医陆广莘建议一线医护人员——放松心情 闻药嚼姜

《健康报》      


     “非典”突袭,一批批医护人员开赴防治“非典”一线。我们在为这些战斗在特殊战场上的勇士们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天气越来越热,被一层层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医生护士们,常常一进入“非典”病房就要连续工作数小时,不仅汗湿衣衫,还不能正常喝水、进食、如厕。日前,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请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防护方法



    一、放松心情。中医历来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说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就会发生口干、分泌物减少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过分恐惧会造成上呼吸道黏膜下血管的应激性痉挛,从而削弱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因此陆广莘提醒大家一定要在全力救治病人的同时,依靠科学,注意个人防护,消除过度紧张的心态,以保持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健全,防止免疫力降低。

    二、闻香避瘟。陆广莘建议医护人员在进入“非典”病房前,可以嗅一嗅中医传统散剂“避瘟散”,或在口鼻周围、脖子等处涂抹一些清凉油、六神花露水等,必要时可以将一些有避瘟防疫作用的挥发性中药制成“香袋”挂于胸前,在避免疫病传染的同时,也能起到防止虚脱、中暑的作用。

    三、嚼姜吃蒜。据《本草纲目》记载,大蒜能“辟邪恶,消痈肿”,现代科学实验也证明,大蒜具有杀菌消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陆广莘说,如果平时没有爱生口疮等“胃热”症状,一线医护人员不妨多吃一些大蒜,也可以常嚼一些嫩姜、茶叶进行口腔、消化道的杀菌消毒。

    四、冷水洗脸、盐水漱口、热水泡脚。这三种做法均有增强上呼吸道防御功能,消除疲劳等作用。陆广莘希望一线医护人员不要怕麻烦,就寝之前多花几分钟用热水泡一泡脚,以提高睡眠质量,起床以后做到冷水洗脸、盐水漱口,保护自己的上呼吸道正常功能。 论坛年会——陆广莘的发言
文章引用自: [引用] 2007-02-06 | 发表者: NeoCathay


  主持人:
陆广莘老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先后从事上陆渊雷,丹徒章次公,武进徐衡之。1948年毕业行医。现任北京败仗文化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著《中医学之道》等。现在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陆老师给我们讲演!(掌声)
陆广莘:
各位老师,很荣幸这个论坛把中医作为一个方面来跟同志们交流。
中医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由于社会上的签名运动,理由是中医不科学,要把中医清除出国家医疗保健体系。深受社会关注。最近一个月,我在北大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广州分别给同志们介绍了关于我对中医的理解。今天我汇报的题目叫做“医学为何,中医和我”。中医什么概念?中医干什么?这样一个命题。
我们国家科技部在关于中长期规划,从2006年到2020年这15年的中长期规划里,提出了十六字方针:“战略前移、战略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展开就是医学的研究要战略前移,医疗的服务要战略下移,要面向最广大人民的健康问题;医学模式需要根本转变;医疗的资源需要系统整合,才能满足13亿人口的健康问题,帮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医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刚才河北的先生介绍了《近思录》,但是对于医疗50%的人有病不去看病,1/3应该住院的病人不去住院,因此社会上对医疗改革,前年发改委的一个研究提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所以它应该是全社会的问题。那么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这就是世界性的医疗危机。这个命题是在1993年,由14个国家联合举办的一个国际研究计划,题目的主体就是医学的一再审查,把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这14个国家有11个是西方最发达的国家,3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的医学主要是八个字“努力找病,除恶不尽”。把医学实践要到哪里去转换成对疾病的认识病从何来的问题,认识的问题。这是一个西方近代医学的科学化的标志。用中医的一句原话,叫中医治乱,不注意治里。治乱身体就乱了,把医学的实践功能转换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因此,产生了“努力找病,除恶不尽”这样的诊疗技术。这样一种诊疗技术形成了医学模式,早在1977年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的转变,他说现代统治西方医学的是生物的疾病模型,而这个模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是一种教条地位。
第一,他认为疾病的行为现象,白细胞高等疾病现象,不需要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一种还原的办法。
第二,不能用上述解决的,一律清除出去。我检查不出来,你没有病。
第三,把敢于对这种疾病模型提出疑问,并主张用更实际的模型来判断。
在1979年的一次会议上,这些话得到了认同。但是恩格尔提出的疾病模型仍然是病从何来的模式。20年来,我们始终停留在疾病模型上。疾病医学本身以疾病对内的观念编制医学的实施范围,围绕着以疾病相抗争的价值取向,建构医学的理论模块,这些理论都是跟疾病相对的。因此,它的医学点充满了对疾病的憎恶、排斥、恐惧。
如果是病毒性疾病,对病毒的恐惧,非典、禽流感都是如此,然后消灭带有这种病毒的牲畜。这种疾病医学的努力找病的方法的思想是两败俱伤的。所以造成了以下这样的情况,这是针对疾病消除病因的治疗。
我是1944年学的医,当时青霉素的剂量5万到10万单位,现在是800万到1000万单位,更重要的是结核病已经产生了抗耐药性的菌种,现在治疗结核病没有药,形成了不治之症。更严重的不是针对一个菌种的耐药。短短半个世纪,使得细菌加速变异,而加速变异的变异体就会形成新的病原体。
这是真正的治疗吗?这是粉刷概念。60年代由于脑出血和心梗的死亡机率减少了。原来细胞膜上两个受体,你把它阻断了,它又变成四个受体,现在加重变成六个受体。
病毒的长驱直入,加重了体内的化学污染。所以从70年代开始,有许多疾病的发生由于医学,特别是药理学的发展所导致的,这就是当代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所以93年的国际研究计划刚刚结束,报告刚刚出来,96年WTO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中说,21世纪不应该以疾病为人类的研究方向,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医学的研究要由疾病往健康方面走,医疗的服务要面向大多数的人的健康问题,医学模式要由病从何来的模式,讲身体模式,问医学的实践到哪里去的模式。
第四,系统整合,把我们国家的中医、西医各种资源整合起来。
中央提出的16字得以贯彻的话,中央在这样的新建发展健康医学的伟大任务中,中医能做些什么?或者中医原来做什么?
刚才说的是医疗问题。医疗问题构成了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医疗对医生、医院、医学的信任度大大的下降。在国外更是如此,1980年一个老医生写的《一个医学叛逆者的自白》,他自称是医学的叛逆者。他这本书的封面是这样说的:如何捍卫自己的生命?不受医生、化学药物和医院的坑害,这样的命题。
1、他说年度的体检是一个陷井;
2、医院是犯罪的险地;
3、大多数手术伤害大于;
4、化验和检验过程不合理;
5、大多数化学药物是治病和添病的原因。
这是1980年我们国家还在考虑科学不科学,这位医学的叛逆者的自白,说这是不科学的,这是科学的迷信,披着科学外衣的迷信。当前的世界危机实际是医学的危机,是医学诊疗事情的危机,是物本主义的对相性思考。在疾病里面,病从何来?病在什么地方?病的地位?一个是结构分析主义的认识论;一个是微观实体本质论;第二个点是成份论;第三个观点是现行的因果论。因此,当他把医学的实践指向何处的问题转到病从何来的问题,就变成了对疾病的认识。
对疾病的认识:
1、到哪里去?
2、做什么呢?
3、从哪里出发?
4、依靠什么?
5、利用什么?
6、通变之和。
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内容,在近代一百年来,所谓科学的医学提出中医是不科学的。上次在科技部有个大会,有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提出中国的产品,包括你的中医都要受现代中医的考验。我就回答了两个问题:我说科学在西方曾经遭受过中药裁判所的迫害,但是在近百年来,科学在中国扮演了西方中药裁判所那样不光彩的角色。(掌声)其中指责中医不科学是一个突出的案例。这个案例历史应该从这里开始。梁启超提出一个命题,中医尽管能治好病,但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把中医治病的道理告诉给大家呢?第一个回答的是(陈国庆)。
1、没有明确的病理定位;
2、对化学药剂不熟悉;
胡适说了这么一段话,西药能说清楚得的是什么病,但是不一定有明确的定位。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说清楚,治不好是科学。第二句话,中医能治好病就是说不清楚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能治好说不清不科学,这里面我们可以考察说中医不科学的人是来路是中医不认识病对的理解。
中医不认识病人,为什么能治好病,这是重大的医学问题。近百年来,刚才有位发言人说中医科学化,用疾病医学的理念方法来阐述中国的治病之理。从1956年到现在半个世纪,以中医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本是用疾病药理来总结。
这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中医为什么不认识病却能治好病?如果没有现在的解剖学、没有现在药物化学的时候还可以。SARS出来以后,到底什么是病原体不知道,中医却给治好了。在最早治疗天花、麻疹,也是病毒性感染,还是中医给治好了。你用身体去抗病毒和用药去抗病毒,哪个更好一点呢?所以中医不是直接去抗病毒,而是帮助身体去抗病毒。
   我们医学的对象,我们的人身上有5/6的能力是发展自我抗病毒的能力。中医能治好病,现在更多的是动员身体里自我的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这样的案例很多,总的说来,没有作为科学研究的题目加以进一步证明。刚才说了一下,关于为什么中央提出十六字先“战略前移、战略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努力找病,除恶不尽的事情带来了过渡整合,在社会上宣传对疾病的恐惧,也宣传对药物的依赖。在13亿人口的国家,能否做到美国那样呢?不可能。有20%的人没有医疗保险,是缺医少药的。我们一年生产的东西是相当于美国2.6亿,可以说中国的医学不可能走美国的道路,因为他们的人口是我们的1/5。
现在10几个部委都在讨论医疗改革问题,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邀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医疗改革的情况。北大卫生经济研究教授介绍了情况以后,在大家讨论提问的时候,他把我的观点拿出来,我说医学必须不是医疗改革,而是医学必须改革。医学不能是努力找病,除恶不尽,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发掘什么?发掘人体身体里固有的长期形成的抗病能力、调节能力、自我痊愈能力。伤口是自我长好的,手术以后缝了几针,真正长好是自己长好的。
我们的医学更多的研究关注人体里自我痊愈的能力,比自己外延性的对抗、补充,不知道要优越多少倍。那么中医学、中华医学之所以在近百年经受过多次大难而不死。去年凤凰台给我录一档节目《世纪大讲堂》题目中医的传统与出路,《青年文摘》转载了。
中医传统三句话:
1、不是物质科学;
2、不是疾病医学;
3、不是认识的知识论,是人体生命健康的管理学,是实践的智慧学。
中医为什么叫大难呢?在北京大学成立的时候,医学这部分是没有中医的,排除的。南京政府1924年把中医取消。我们国家对科学一直都是西方中药裁判所不光彩的角色,是认识不深。医学难道不需要时间来检验真理吗?明天有位老师讲“行而上、行而下”,有很多人不太理解。我记得毛泽东同志在1913年讲过,中西医道各有所长,中言讲气色、号脉,西言实验。言实验者专求质,讲变化,而气者故伤气之本。既不是阴,也不是阳,是阴和阳之间的气。所以中医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个中是气。所以,挪威有个电视台来采访我的时候问我说,中医的气怎么理解?我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黑格尔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事物的特性就是相互作用;事物离开相互作用就什么也不是;相互作用背后没有相互认识。
我们从解放初学的哲学是唯物论的认识,但是学的是苏联哲学,世界是物质的,但是光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够吗?中国的哲学叫天地之大德与深。宇宙之间最大的德行就在物质之间出现生命了。
生命的特点:
1、厚德载物;也就是清华的校训。中医是天地之大德与深,厚德载物,把物可以包容进来。
2、自强不息、超越包容。中国的哲学观是高于唯物论。
中国的哲学有四个层次:
1、物质实体论;
2、关系时代论;
3、总体开放论;
4、生态共勉、生态和谐。
万物并立而不相害,中医学追求的是天人和德,化害为利,化毒为药。现在的疾病学在中医里面是下医的层次。长期以来,我们丢弃了上医和中医的任务,中医是对人负责,下医面对的病是不是和西医的病一样呢?不一样。你说营养好不好?不决定营养的化学成份,决定于受体的消化成份。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蓄,对药物、针刺都没有反应。你说这科学吗?这符合事实,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因此,临床现象本来可以用物理和化学解释的。比如你感冒了、发烧了,用西医的方法,有炎症,有感染。能不能换一种看问题的方法,这些现象想干什么?他发烧、拉稀是生命物质的差别,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没有空气、没有阳光,不吃饭,不喝水,当然不存在。
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能不能对一些行为现象,我们认为从目标指向来对待,他要干什么,想要实现什么?01年我在广州会诊,大年初十,这个病人28岁,连续发烧10天,然后退烧药、降温措施,地塞米松等一系列措施。房间里人满为患,挤满了人。我提了一个问题,中医也来检查,西医也来检查,是良性结果。请问发高烧,白细胞增多,是朋友还是敌人?没有人回答。我说,你们学过《毛泽东选集》吗?其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我们战斗的首要问题,难道不是我们诊断的首要问题吗?血糖高是敌人,发烧是敌人,发炎是敌人,你放弃抗炎对吗?
中医也付出过血的代价,把那些抗体的功能都当成敌人,所以我提出来为什么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际上是要实现的目标没有达到。你的任务应该是你的依靠对象,你的发展对象,而上升到更高的诊疗事情。所以,漫长的世纪,中国的兵法死了很多人,中国的医学也死了很多人,也是犯了很多错误,也是把简单的对抗这种疗法尝试过。这应该不应该成为世界的财富呢?更应该是中国的财富呢?
我们的文化已经上升到更高的阶段诊疗时期,还停留在向疾病学学习,千方百计努力找病,除恶不尽。中医医人强调保健,下医医病不是找病因病理,而是找抗病能力、自我调节。
我们的管理学里面提到讲点中医,中医不是管百病,是强调生命的健康管理学。有人得病了怎么办?十几年前我做报告的时候,我说:人生不可能没有病;病也不完全是坏的;带病可以延年,尤其当我们进入老龄社会。我们国家现在60岁以上的有1亿4000万,这些老人经济没有问题,衣食住行无忧,但是他可能始终笼罩在疾病的控制之中。
这一百年来,医生是退位的,中医里面叫“费医存药”。但是中医的诊疗思想是什么?什么是阴阳五行?我相信中药有效,但是背后的理论,阴阳五行究竟跟人体有什么关系?他们认为中医治病于本,本阴阳,表现中医治病的问题。其实是错的。中医的是生之本,生命的过程中间有健康,有疾病,不是像阴阳解释的那样。
生命的主流方面是健康,这跟阴阳有什么关系呢?在1993年全国政协换届,每五年换一届,换了将近一半,在开幕式的阶段,在喝茶的时候,一个新委员搞航天的,看到我说,我请教你中医的阴阳怎么理解?当我听说他是搞航天的。我说中医的阴阳相当于你们的导弹,虽然这有点高攀。我说导弹是目标定位系统。他说,对呀。目标是生命的稳态,阴主内,阳主外。所以说,近百年来,那些借科学之名来否定阴阳五行的人太可悲了。
我们跨入21世纪,中国人民心的气够不够,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够不够,取决于我们的民心,气够不够用,气馁不气馁。最近成立了一个中医哲学分会,请我过去。目标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系,社会关系的总和。
有一部电视剧的歌词说:“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持”。这是徐沛东的儿子唱的。大家都会唱吗?我今年80岁了,我更加感到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持。中医怎么说呢?中医要求通过聚合效应,制造许许多多的对人类有害的物质,提出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中医靠方剂,这个方剂就是一个组合。
中医近百年来备受争论,特别是受现代教育的争论。我发表过一篇文章说,医学不能代表科学的假象。(掌声)科学可以由医学的健康发展,但是没有理由霸道的说这个不科学,那个不科学,这些能说得清楚吗?有些也许一百年也说不清楚,两百年也说不清楚,因为我们的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
83年我从北京大学调到中医研究院,有一位领导跟我说,中医是宏观的、古老的;西医是客观的、现代的、本质的,是微观的。我说,宏观和微观都是观,都是观,古老和现代都是现象。而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马克思说的。
中国人讲关系学,是客观实际,是立足实在。我们说从实际出发,什么叫实际,际就是相互作用。我们唯物主义庸俗的看法是不够的。实际上,真正的物理学家还不是研究相对论吗?没研究弱项研究论,强项研究论。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所以说,中医是研究关系,研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问。通过组合可以化友为敌,化敌为友。
有些东西现在解释不了,一千年以后可能可以解释,不要急。现代科学还很幼稚,还有待发展。疾病医学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中医太慢了,冬天的哮喘病夏天治,夏天的病冬天治。明年的病今年治,冬天的病夏天治,时间长就开始见效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宗旨也提出应该帮助学生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我们对每个病人是不是也要提出不同的宗旨,不仅要个性化,而且不同的时间受体也不一样,所以这就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科学精髓。吴仪同志说,把科学的精神拿出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讲求实效。
生之本分阴阳,大概我可以分的总体一点,不一定对。阴阳之和相互作用的终极原因论,包括哲学理论的终极原因,既要自强不息,也要共生共勉。在人没有出现在世界上以前,几十亿年以前,细菌病毒早就存在了,人今天成为人,很可能病毒在你的进化空间发挥了作用,有很大的功劳,不全是敌人。呼道有炎症,只有让呼吸道自我的防御能力正常化才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医有个很好的传统,所就是药食同源。调节是内在的,想前、想上、想内、想问题、解决问题。
对生命体是演化调整的过程,因此你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向前看,向上看,向内看,所以自强不息的治是想前、想上、想下、想外去认识物。自强不息的自是管理学,包括医学在内的范围。向前看和向后看,我小时候受过一个教育,小时候家里老管不住我,母亲点着煤油灯做活,我在炕上睡觉,把鞋给我拿走了。我喜欢听书《封神榜》讲的是姜太公和申公豹的故事,申公豹尽是一些倒霉事。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世界化。
美国一个科学家说中国政府使得医学的多元化成为可能,但是,必须要有非科学的力量克服或者冲破科学的阻力才能成功。这句话精彩极了,要克服科学的阻力,要冲破科学的阻力,这是我们对科学的教育要提高,用科学的精神理解科学。别做假洋鬼子,学了西洋的东西把中国的东西都忘了。
21世纪中国的企业家、中医界、学术界都应该有点底气,中医能不能在企业家的深造之路上起点作用。中医是历史发展上短暂的插曲,西方心理学是病态心理学、疾病心理学以及疾病心理学。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医生都应该尊重我们的对象,我们的学生。文革以后,上海有一篇文章,把有问题的学生分在一个班,叫“问题班”。老师一上课,这些孩子头全部低下,老师一看孩子都很听话,半年下来,孩子成绩提高,功课上去了。家长都很感谢,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管理上是不是应该也可以这样,最近的《贞观之治》电视剧争论很厉害,到底是马上治天下还是马下治天下。在管理学上,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是有病的,所以在管理上都需要我们有爱心。
民营企业在我们国家贡献50%以上是大有希望的,关键是我们的经营之道,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的重要贡献。必须要有非科学的力量冲破科学的阻力这样的话。
这个班在座的经济上有成就的,我感谢你们,我也算是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谢谢!
主持人:
再次对陆广莘老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掌声中结束 编者按:
     基于对医学本质的清晰认知,陆广莘教授指出,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由疾病医学模式转向健康医学模式。而中医的理念正好契合了健康医学模式,因此在现代健康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将大有可为。
     在接近三个小时的访谈时间里面,陆广莘教授声情并茂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而其准确的记忆、清晰的思路、敏锐的反应,使人很难想象其已经是一位79岁的老人。

     “中西医在医学目的上的追求有不同的侧重。”陆广莘如此向记者进行开场白。对于西方医学,他指出:“西方医学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以病因、病理、病位为目标对象,进行疾病分类学知识体系的构架。它致力于向微观层次发展,期望能够努力发现疾病和确诊疾病,并致力于直接对抗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最终实现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生理医学模式面临困境

     对于这种医学模式,美国人G.L.恩格尔早在1977年就对其进行尖锐的批评。他指出:“今天,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型是生物医学模型。这种模型,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即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它认为,疾病的一切行为现象,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认为,任何不能做如此解释的,必须从疾病的范畴中清除出去,这是排外主义的办法。它把敢于向生物医学疾病模型这个终极提出疑问并主张建立更为有用的模型的人,视为异端。”

     这种模式虽然非常重视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步开始显现。陆广莘指出:“疾病医学长期统治西方医学,除了导致药物淘汰加快、病毒变异加快、环境污染加剧之外,还导致了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并由此形成了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质不变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G.L.恩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认为,应该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实行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极大的拓展了疾病医学的内涵,使其从纯粹的生物医学范畴扩展到生物、心理、社会范畴,重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追根究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依然没有摆脱疾病医学教条的束缚,开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最近半个世纪正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该医学模式却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致使其审视健康、疾病和医学问题时缺乏时代的高度。其次,通过非典的警示,人们感到该医学模式不能最充分地反映更深层、更广泛的疾病病因。第三,它无法体现“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对生物医学再认识的大趋势。第四,该医学模式与包括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在内的现代伦理学发展缺乏内在的联系。第五,因高度、视野方面的原因,它限制了医学职能和医学目的的拓展。

     健康医学是发展方向

     对此,1993年一项名为《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的报告有着深刻的认识。该报告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是由于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为此,WHO在1996年出炉的《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把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这种大背景下,陆广莘认为,医学面临着从化学的医学观上升到生命的医学观,从生物医学模式上升到人类医学模式,从疾病的医学上升到健康医学,从对抗医学上升到生态医学的发展取向。

     对此,陆广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表示,医学的目的和本质功能要从专注于发现和确诊疾病到征服和消灭疾病的疾病医学,上升为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为主旨的,为人类生命活动的生存健康发展服务的健康医学。这就需要解决人生存所必须的两个问题:(1)自我的整体保持稳态;(2)对环境的适应。

     中医大有可为

     而中医学,是在天人之际相互作用中,以人的健康生态和谐为目标,以对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实现的健康能力和痊愈能力的认识,来决定其养生治疗实践和效果评价的医学。

     其目的是调动人体内的自康复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用药物杀死病毒。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发现,锥虫红能杀死锥虫。可是如果杀死同量的锥虫,在人体内锥虫红的药量仅为实验室药量的1/6,那省去的5/6药量哪去了呢?“那是人体内的自康复能力。中医的精神就是发现这个5/6,依靠和发展这个5/6。这就是中西医的最大不同。”陆广莘说。中医的这种思想很好地符合了健康医学的观念。

     因此,现代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无疑给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陆广莘指出,中医的发展前景,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很早之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就已经有所阐述。当新华社记者问其21世纪科学发展的前沿和中国的机会时,该主编表示,21世纪科学的前沿就是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而中国传统科学,尤其是中医,擅长的就是这个。

     不仅如此,相比于西医沉重的医疗负担,中医的医疗费用非常低廉,这就为中医在我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陆广莘一再强调,健康、教育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明确医疗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指标,不能用市场、利润来分配,它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以政府行为来确保全民的健康长寿。其实,我国能够以全球卫生总投入的1%,初步解决了全球22%人口的初级卫生保健问题,中医功不可没。(包晓凤 张路)


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研究 (陆广莘) 林健,2007-07-05 09:34:09

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研究(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期    主讲人 陆广莘  根据录音整理)

现在我们医生也好,医学生也好,是否都一致认为,医学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找毛病的,医学的发展或者水平的评价就是看它寻找疾病的能力,千方百计发现疾病的能力,确诊疾病的能力。企图通过它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发展相应的争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来得到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这个目的。近百年来,几乎,把这个观点成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命令。我们医生也这么认为,病人也这么认为。有的边缘地区病人到大城市,找大医院,找名医,首先就是要企图能够找出毛病来。确诊这个病在什么地方。那么这样一个观念,就叫疾病医学的医学观。这样一种医学观呢,使我们中医在二十世纪以来,一直长期被认为是落后的,是原始的,或者是不科学的。

原来的北大校长胡适曾经有这么一段评述,也代表了社会一般的看法:他说西医啊,能说清楚他得的是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或者说,就是治不好,也是科学的。第二句话:中医能治好他的病,就是因为说不清楚他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因此,二十世纪以来,曾经广泛流传着:“有疗效也不等于科学。”那么自从1895年,从日本引进“科学”这个概念以后。到五四运动,所谓德先生赛先生,这个“科学”这个概念在我国成为一个非常至高无上的地位,不科学就认为就是坏,就认为是落后。因此,中医就走上了一个悲惨的命运。当时,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政府主持卫生工作的人员,多数是从日本回来的,根据日本的经验,消灭汉医,所以,他们把这个办法拿到中国来,在1914年,把中医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1929年通过了废止旧医案,要把中医消灭掉。这个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就要问:到底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不是科学?医学是不是必须是科学?

所以第一个问题:医学是干什么的?中医要走什么路?医学的目的,1993年,我们接受美国哈歇尔·森特的邀请,他们发起了一个“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WHO副总干事跟他们说,你们这个课题必须邀请中国参加,因为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后来发展中国家还有智利,还有印尼也参加了,其他的都是发达国家。为什么在90年代要讨论医学的目的呢?要讨论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就因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当代世界性医疗危机表现为什么呢?从社会上,从政府从国家上来说,或者从家庭上来说,医疗费用不断上涨。涨到什么程度呢?涨到93年美国的医疗费用全年是9300亿美元,相当于它国民生产总值的40%。所以克林顿上台以后,就让他夫人来从事医疗改革。那么为什么医疗费用会不断上涨呢?所以93年这样一个国际研讨计划里面,第一个断言: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主要是由于争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就是说,第一个特点,是技术统治了医学,术统治了学,”学者,术之。”学是术的本,术是学之用。而现在倒过来了,技术统治了医学,那么什么样的技术呢?是主要争对疾病的技术,是千方百计找毛病的技术,千方百计争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技术。那么什么叫疾病呢?按照西医的、西方的这个现行因果论和微观世界本质论,要求找出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就是说病因、病理、病位。他认识的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就是回答,现在的过去,就是病怎么来的?是什么地方?这是往下走,微观世界本质论,由器官到组织到细胞到分子,往下走,认为愈是低层次的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现在到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评全国青年的先进科技工作者,说某某某,他是硕士研究生,做到什么水平?做到细胞水平。某某某,他是博士生,他做到分子水平。就是说分子水平比细胞水平高。这么一个社会观念,这么一种科学观。它回答的是现在的过去,它怎么来的。那么它找出了病因,找出了病理,找出了病位,那么相应的去发展发明消除病因的,纠正病理的和清除病灶的治疗手段。

本世纪初1901年,艾里喜发明了锥虫红,开始了对锥虫病的药物治疗,一种染料,叫锥虫红,开创了化学疗法的先驱,以后他又发明了606,914,于 1908年得诺贝尔奖。但是他给我们启发一个临床案例,这个案例是什么呢?他就是说,在试管里用锥虫红治疗杀灭锥虫的剂量需要六分之六。在动物身上,就是得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要六分之一。在试管里,需要六分之六,在动物身上只要六分之一,那么换一句话来说,还有六分之五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类似这样的六分之一的案例,还有一个,就是在六十年代,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儿科的钱潮教授。治疗小孩的急性中毒性痢疾,中毒性痢疾的死亡率很高,死于高烧,DIC,休克。但是钱潮教授就用六分之一的剂量,六分之一的治疗量,抗菌素,取得了一个把死亡率降低到20%以下,生存率达到80%的效果,很奇怪。为什么只用六分之一的剂量,反而使得疗效提高?全量的死亡率80%。那么他的理论就是说,全量的治疗,使得体内的细菌大量死亡,而死亡的菌体,它的细胞膜,脂多糖崩解之后成为类毒素。而大量类毒素的释放,引起体内强烈的反应,产生高烧、休克和DIC。那么他用的是六分之一的剂量,这个剂量仅仅是抑制细菌大量繁殖。那么我们要问了,他最后是谁去把身体里的这些细菌把它处理掉的?那么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最后解决问题的是身体内的修复能力,抗病能力,调节能力,健康能力。这个案例给我们怎么一个启示呢?就是医学对人们的健康的贡献度有多大呢?你做为一个医生,治好病,你的贡献有多大呢?大概是六分之一。如果,你要依靠身体里的自我的健康能力的话,你就要依靠他的六分之五,你的六分之一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那么现在,从本世纪以来,我们所搞的消除病因的治疗,得出什么结论呢?很快就出现了抗药、耐药。我们那时候用青霉素,5万单位,现在一次就100万单位。现在的抗菌素已经到顶了,到最高级的抗菌素万古霉素,现在英国已经发现,已经出现细菌专吃万古霉素的,以万古霉素为生存的。美国的40%以上的结核病人是耐药的。疟疾呢?我们那时候有盐喹、氯喹、巴拉喹、克氯奎,都不灵,耐药。所以,咱们中国方面又发明了青蒿素。但是现在我可以奉告,中药研究所的实验室里面已出现了抗青蒿素的疟原虫,不仅对青蒿素耐药,而且对当代所有的抗疟药耐药。这叫什么?这叫多源抗药----MD2。多源抗药这不就天下大乱了吗?多源抗药这就找到了基因,找到了它细胞膜上表达的P170蛋白,可以测定。比如说,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校长是肝癌的专家,他在46例肝癌病人身上联合化疗,一组联合化疗,不是单味药,一个疗程下来,发现MD2的基因表达抗拮,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类病人没药了,没药治了。所以,直接对抗的治疗,消除病因的治疗并不乐观,到一个时期,现在可以说走到尽头了。而且,它坏在什么地方呢?它坏在加速病原体的变异。换一句话来说,制造新的病源体,制造新的疾病。现在爱滋病为什么那么难治?就是一个爱滋病病人身上,实际上有十几个亚性,变异,很快变异。所以说人和微生物之间的斗争,没有穷尽之时。相反,我们在治疗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大连医学院的康白教授把正常人的粪便稀释后,然后灌到病人的肠子里,叫做重建正常菌群。现在广告上的三株口服液啊,双歧杆菌,我说哪里来的,就从这里来的。当然现在不是从粪便里来了,从培养基里来了。原来杀菌,现在给细菌,细菌并不是我们绝对的敌人。我们体表的细菌数比我们正常的人体细胞数还大十倍,你杀不完,永远杀不完。可是,我们过去,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在实验室无法证明它抗菌或抗病毒的话,就说它不能杀菌或是抗病毒。明天张琪教授也要来讲,张琪教授原来搞一个抗泌尿系感染的方子,实验室不能证明它能抗菌,要枪毙,那怎么行啊?它临床有效啊!难道感染性疾病就是要做抗感染唯一治疗吗?那么,后来证明,它可以降低细菌的粘附作用,它不粘附在粘膜上,引起不了感染。去年,我们召开一个全国会议,浙江报到了肺部的绿脓杆菌,他证明了它可以提高粘膜免疫的功能。所以一个感染,有细菌,有粘附作用,还有粘膜免疫。不杀菌,作用是在这两个方面,病不是一样好了吗?这叫什么,这叫生态,生态和谐,你活,让别人也活。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开拓了一条自体性感染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非常广阔的前景,中医学在这方面大有前途。

我们解放初治乙脑,现在治流行性出血热,过去我们治肝炎,再早我们治天花、麻疹。谁动用抗病毒药物了?所以我记得,我87年在国外去治爱滋病。对方的首席给我们出了难题,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们中国有爱滋病吗?你们见过爱滋病吗?第二,你们带来了那么多中药,中国抗爱滋病你们有试验吗?我想这个玩意儿,对方挑战了,啊,不是我们要去的,是你们邀请的,你们的总统找到了赵紫阳和邓小平,说你们那么多爱滋病病人,你们治不起,因为ADT每人每年1万美元。那我们派谁啊?我们派西医?我们没有ADT,ADT的生产WHO需要登记,每年的生产量就是5000份,当然派中医了!好啊,这个家伙!其实我们在大使馆见面时,你可以私下跟我们谈啊,现在就要跟我们叫阵了,我跟旁边的翻译说,今天这一仗我们好好打!这是看不起中医啊,不仅是中国看不起中医,外国也看不起中医!他是英国皇家协会会员,英国留学的。所以我说,我们中国当时中国人还没有爱滋病,当时有一例爱滋病人是美籍阿根廷人,在中国来旅游,得了肺炎,最后死于协和,尸剖证明他是爱滋病,我们小组的这几位专家,都没去看过这病人,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见过爱滋病。但是,他的前台词有一句话,前台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经历过的病你也许能治,你根本没见过这个病,你怎么能治好?!是吧?所以这句话我必须向他解释,虽然我们没经历过这样的病,但是,中医不仅仅是一门经验医学,它是一门理论医学,依靠中医的理论,可以回答西医的问题。比如说,过去,有没有放射病啊?过去有没有微波病啊?我们伤寒论内经里边有没有关于放射病和爱滋病的描述?没有。但是,我们可以回答它。因为,中医并不是根据疾病来治疗的。第二,既然中国没有爱滋病,中国绝不允许进口爱滋病病毒做抗病毒实验,没这么傻。而且,是不是病毒性疾病必须用抗病毒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不见得!就是我刚才说的,抗菌治疗,抗病毒治疗会加速病原体变异。在变异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所谓的耐药。那么西药由于这样耐药的结果,研制费用就越来越大。

那么我们问,中药几千年来,为什么一直有用?没有象西药这一百多年来狗熊掰棒子一样,淘汰得那么快,是不是中药就天生的不会耐药啊?不见得!我在58年,我们医院做过黄连素实验,我们当时人民医院的细菌实验室在全国是第一流的,一年之内,耐药菌株78%出来了。所以,现在黄连素是三线药物,我们一线不用,二线不用,三线偶尔突击,有效,马上就撤回来。为什么?防止它耐药。但是在60年代初,四川医学院就做了工作,黄连比黄连素强,就不容易产生耐药。因为黄连素是抑制细菌代谢的某一个渠道,黄连可以抑制四个渠道,所以黄连比黄连素强,黄连解毒汤比黄连强。复方比单味药强,最好的是什么?最好是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好于复方,复方好于单味药,单味药好于单体。60年代初这么一个研究结果,应该把它放大,这是个典型。为什么?因为61年,我们全国的第一届的药理学会用对抗疾病的治疗疗效观来筛选中药,各大医学院校汇总,介绍经验,结果结论是什么呢?绝大部分的中药是阴性结果,阴性结果也者,就是无效。少量有效的药物,比如说能降点血压的,能降点血糖的,能够抗菌的,能抗点病毒的,但是,比同类的西药,大大的不如,你这个降血糖的中药不如胰导素,你这个降血压的中药不如一瓶挂液。从第一届药理学会61年一开了以后,中医工作就大滑坡。但是,临床有效啊,这样一个教训。

我们在70年代,全国开展了老慢支的研究,老人家不是容易得老慢支吗?在老慢支的研究的过程中间,那些老中医全部打入牛棚里去了。因为解放前不是说,“家无三担铜,不能学郎中”吗?那么不是地主则富农,所以参与研究的人,从什么出发呢?从老慢支四个字出发:咳、喘、痰、炎,止咳定喘化痰消炎,搞了个十八般武器,就是十八味草药-----单味药,现在还有吗?没了,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好了,这是第二个案例,也是全国的。所以现在,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96年管理局召开一个会,我被评为国家管理局的专家咨询会委员,我就说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研究药,什么叫一类药啊?成分清楚的单体。单体啊,一类药。什么叫二类药啊?单位药。复方?是三类药,辩证论治,是四类药。那么这么一种研究的指挥棒,能让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吗?啊?所以,结果我们招来的标,我们科研成果评审,某一个病,什么一张方子的临床疗效实验观察,好了,最近管理局制定一个文件,今后这样的标书不收了,一个病,一张方子,证有吗?没了。所以我那天在广州讲了,现在中药西化的特征是什么呢?一病一方,一病一药,一病一单体,不用辨证了,没了证的内容,这是第一个。消除病因的治疗现状是如此,我们再回答,前年卫生部审标,我参加评标,结果有好几个单位投标,投标什么?投标研究中药的方法来解决MD2的问题,解决多源抗药的问题,我说好!这是有种!中医就是要回答西医解决不了的基本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纠正病理。血脂高,降血脂,血糖高,降血糖,血压高,降血压,出血的止血,支气管痉挛就扩张,高凝状态有20种抗凝药。结果如何呢?结果现在,在70年代已经发现,不管什么样的降压药,不管利尿性的降压药,扩血管的降压药,什么什么的降压药,降压药应用了以后,血内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活性增高了。这什么含义啊?意味着身体内升高血压的机制被动员起来了。利血平现在用吗?很快被淘汰了。10年前,钙通道阻滞剂在实验室里非常漂亮,它能阻滞钙进入心肌细胞,进入平滑肌细胞,因而它能够降血压,能扩张血管,能解决心率失常问题,因此心肌梗塞之后认为,心率失常可以导致死亡,因而产生了一个实验,叫CST实验,叫心率失常控制实验。结果用了十年以后,回过头来一看,用这个钙通道阻滞剂的病人,随着他持续时间和用量,与病残率和病死率正相关。正相关什么意思?用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叫循证医学的概念。今年在广州开过一个会,在北京我们医院也开过一次,华西医科大学。西医方面呢?在上海也开过一次,请了朝阳的胡达怡去讲的。为什么都心血管的专家来讲呢?就是从心血管这个方面发现这个问题的。因此,循证医学要求什么?要求治疗终点,要求预后判断。就是说,用了药以后三年五年以后不发病,而不是说,当时怎么怎么好。现在因此,降血压的治疗不是把降血压做为疗效标准,而是看用了降血压药之后,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降低了,还是增加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是受体超敏。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原来细胞上一个受体,一组阻滞应用以后,它就变两个了,加量,加量变四个了,一减药,就反跳。这就造成两个现象,一个呢,吃上了还戒不了, 一减药就反跳,贴上膏药了。第二个,慢性病复发增加了。谁有利呢?药厂老板有利,象这个高血压你降压药就要一辈子吃下去。血糖高,降血糖的药你要一辈子吃下去。有完没完呢?我说,即使有效,也是傀儡政权,也是药物维持的。最近,有提到<<辩与不辩>>这篇文章, <<辩与不辩>>这篇文章里面举了两个案例,里面说中医应该在哪方面应该起点作用?一个案例是激素的副作用。用仙灵脾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或者降低激素的副作用,就说外源性激素的抑制作用,你外来的激素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身体产生这个激素的能力就越下降,结构萎缩。比如现在时髦的胸腺素、或者说干扰素,外源性的东西进去的越多,身体反而不产生了。这相当于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美国的面粉啊,纱布啊,棉纱进来了,荣老板就关门了,荣老板谁啊?荣毅仁,民族资本家就跨台了,这是药的问题吗?这不是,这是医学思想的问题。能怪药吗?

第三,清除病灶,清除病灶要求长驱直入,直接争对靶点,长驱直入的结果带来了体内化学污染,带来了体内的抗源负荷过重。抗源负荷过重使得免疫应答引起错误,免疫超敏,自身免疫力和免疫缺陷病大量增加。象现在什么皮肌炎啊,红斑狼疮啊,肾炎啊,肝炎啊,心肌炎啊,类风湿啊,等等,那不都是自身免疫力吗,什么叫自身免疫力啊?自身免疫力就是文革期间,这派打那派,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疾病医学,直接补充和对抗的疗法,并不象我们有些人看起来那么先进,那么神圣。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发现,不是从我们医学界发现的,首先从农学界发现的。1962年,有一个女科学家叫卡逊,写了本书叫<<寂静的春天 >>,春天应该草木繁荣啊?好了,寂静的春天,草木长不起来了,什么原因啊?农药,化肥。农药的直接对抗,化肥的直接补充。化肥好不好啊?我是干校的,30年前我在干校,69年9月12日到干校报到,江西干校,让我管试验田,那个试验田号称“吨半”,品种号称叫“东方红”。亩产吨半是一亩可以产三千斤的,杆儿比我还要高,使劲儿施肥啊。有用吗?没用,这个是不计成本,是不是你给的越多就越好啊?不是的,给得越多越坏!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吃绿色植物了,买的蔬菜希望不要有农药了,不要有化肥了。现在已经臭名远扬了,62年发表这本书以后,过10年,禁用DDT了,但是,到今天为止,辽宁的,沈阳的哺乳妇女,乳汁里还有DDT的成份。所以,在化学层次上,在分子层次上,理解医学现象的这样一种“先进”的观点-------问号!成为一个大问号!好象把生命现象用化学的东西说明这就是先进的,这违反进化论!降低到35亿年以前的历史来说明问题。化学界承认,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根本性,化学界合成的化合物现在有10万种对人类有危害。共性的危害有两个:第一个,我们身体外周的白细胞数,我们学医的时候是8000-12000,正常值,现在变成 6000-8000了,你说减了多少?减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第二个,男性的精子数这100年来降低了一半,日本发现了,丹麦发现了,我们中国也发现了。中国现在8对夫妇中间可能就有一对不能生育。这是什么意思?第一,我们的国防军不行了。第二,我们繁衍种族的能力不行了。所以化学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了一个“绿色化学”的概念,跟绿色植物一样,绿色,或者叫环境友好化学。环境跟我们人类要友好,而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得了了!两个多月以前,北大邀请了一个药理学家,专门做了个报告,叫组合化学,研究组合了,不是研究往下分了!中药研究是里头遭罪最深的,为什么?你中医能治好病,但你中医理论不科学,所以中医能治好病呢,就归结到药的物质技术上去了。在药上做文章了,在药上做文章,那过去生物碱能找出来的,好,有效,生物碱找不出来的认为是无效。临床有效,实验室无效。你治疗有效,但实验室不能抗菌啊,无效。这个过程痛苦啊,多痛苦啊!做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他治好了病,实验室说无效,我临床明明有效。现在,中药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去年12月在海南召开了一个GAT会, GAT这个词是欧洲提出来的,就是植物药和药用动物药的质量标准问题,起草者是中国药科大学的教授杨炎,说少则二三年,多则四五年,中药这个名词将不用了,要改成天然药物。不知道在座的这些同道们对此如何感想?中药能降低到天然药物这么一个水平来看待吗?日本人在研究中药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前体药物”。中医早就有这个词,什么词呢?说“人参能补气,然而人参不是气;熟地能滋阴,然而熟地不是阴。”对吧?这个是中医的一个常识嘛!可西医界的观点不是这样的,我进去的激素就是激素,抗体就是抗体。那么人参应该是一个前体,实际上这个概念我们在60年代初,我的一个老师已经提到这么一个问题,他59 年跟我学中医,然后62前跟我们开高级课,他说中医为什么六味丸、八味丸、麦味地黄啊什么的用的那么多,用得那么广泛,他说了里边其中一个药,山药,叫做薯蓣丸,薯蓣丸的薯蓣不就山药嘛,化学结构什么呢?%¥##(专有名词)它在身体里可以变成什么呢?可以变成X酮、镐酮、胆固醇,它是个原料。这有什么好处呢?就意味着允许身体内给予加工,给予自组织,而不是你给我什么就什么了。前体,是尊重了身体里的自组织能力,不是包办代替,包办代替叫做代化,“化不可代”。因此,8月28日,有一个会,叫21世纪中医的学术发展的研讨会上,我做了个发言:我说什么叫发展?发展,是一个自组织演化的前进上升运动。发展不是别人给你封的,也不是别人给你加的,也不是别人给你包装的,而是自组织演化的前进上升运动。那么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应该怎么看?我说,应该是医学本质功能的前进上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