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型内燃机车:视窗周刊-当新车遇上美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5:47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化学反应
生活时尚非常男女
所谓的伟大爱情,只是一种基于基因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化学状态。假如科学家们可以造就一只更友善,更适于社会化的老鼠,那么是否意味着也可能创造更友善、更适于社会化需求,或者说更懂得爱的人呢?   归根到底,爱情原来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化学物成瘾”机制,这是科学家们的最新发现。今年2月12日的《经济学人》杂志刊登有关文章,阐述了个中奥秘。
一直以来,对于爱情的诠释似乎只是艺术家和诗人们的专利,在人们的概念里,爱情奇妙如天边彩虹,它难以解释、无法名状。而如今,科学家们开始挑战这个古老传说,他们要用科学给爱情一个说法。
有关研究将让我们了解某些影响我们神经系统的重要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关系到我们如何建立和维护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配偶之间,同事之间……所有这些关系的建立,都依靠一种建立和维系社会联系的能力(某些精神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就是因为这种能力缺陷所导致的)。相关的研究结果还将有助我们理解某些极端性行为的根本原因。另外,颇受争议的是,一些乌托邦式社会团体大概可以从中发现通向“爱”的那扇大门,既然爱可以通过提供化学物质,甚至通过基因改造工程来达成,那么爱情也就有了担保。
一对浪漫主义的田鼠
这个科学神话开始于对田鼠的研究。早年的神经内分泌学研究便发现,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平原的草原田鼠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这种著名的社会化动物实行一夫一妻制(地球上约有3%的哺乳类动物表现为一夫一妻的关系模式)。
草原田鼠之间的交配可谓一次24小时的大工程,而在此之后,它们便共筑爱巢、终身相守。它们避免遭遇其他潜在的伴侣,更愿意彼此厮守,而雄性则成为雌性的忠实护卫者。
有趣的是,它们的近亲———山区田鼠———则过着另一种生活。这么说吧,它们除了搞一夜情之外,根本没有兴趣建立任何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两家亲戚,其超过99%的基因是相同的,而导致它们天渊之别的,仅仅是非常微量的某种基因成分在作祟。
那么,田鼠们何以堕入爱河呢?这其中的细节是田鼠故事中让人着迷的部分。
当草原田鼠性交之时,有两种重要的激素会释放出来,它们就是催产素(oxytocin)和加压素(vasopressin)。当这两种激素被堵截,忠贞的草原田鼠们便会一反常态,它们的性行为也变成了短暂的风流事件,就像它们那不安本分的亲戚一样。而当它们被重新注射这两种激素,它们就会更偏爱其原来的伴侣。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完全可以通过注射激素来让草原田鼠(或者其他什么动物)堕入“爱河”。
但是还有一个奥秘——即当这两种神奇激素被注入山区田鼠体内时,却并不能使其有所改变。原因在于,在忠贞的草原田鼠的大脑中,具有接收催产素和加压素的感受器,而这个感受器的所在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草原田鼠的感受器分布在其大脑中和“回报”及“增强”机制相关的区域里。而山区田鼠则不然。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而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人类——另一种实行一夫一妻的哺乳动物——的大脑,是否也和草原田鼠相类似呢?
“回报”机制:做该做的事
艾默尔大学专注研究社会关系的莱瑞·杨解释了大脑回报机制(reward system)是怎么一回事:假如没有这个回报机制,人们可能会忘了吃喝、玩乐,和做爱。正是因为有这个机制,人或者动物才会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让它们觉得爽。而它们觉得爽的原因,在于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在大脑中的分泌。
实验表明,当一只雌性草原田鼠交配时,在其大脑的回报系统的中心,多巴胺的水平提升了50%。同样,一只雄性老鼠交配时,它也会因为多巴胺的分泌而感到愉悦。它知道性交使其愉悦,于是就会在它第一次获得这种快感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寻求这种快感。
但和草原田鼠不同,老鼠并不会把这种性愉悦和某一只特定的雌性老鼠联系起来,这就是老鼠并非一夫一妻的原因所在。
此时,催产素和加压素派上用场了———它们可以帮助大脑识别特定的个体。
实验表明,假如一只老鼠在出生前,其催产素或者加压素的基因被破坏了的话,这只老鼠就会变成一个“社会失忆症患者”,它将不再记得它见过的其他老鼠。
大老鼠、小老鼠或者田鼠,都是依靠嗅闻彼此的气味来识别对方的。研究发现,暴露在异性前的草原田鼠会产生新的神经细胞,而这些新的神经细胞集中出现在大脑嗅觉记忆的区域内。
莱瑞·杨在今年1月的《比较神经学》学刊上发表文章,他认为草原田鼠配偶之间的互相迷恋,是通过建立一种基于嗅觉的“铭记”,就像一个“嗅觉标识”。并且,他认为,造成这种迷恋的回报机制,在其他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之间有着类似的作用原理,包括人类。
上了爱情的瘾
无论对于人还是田鼠,性都刺激了催产素和加压素的释放。但这些激素在人脑中所扮演的角色,现在还未被清楚地了解。
2000年,英国伦敦的两位科学家赛米尔·泽克和安德拉斯·巴特斯找到了和浪漫爱情相关联的大脑所在区域。他们对正在热恋中的学生进行大脑扫描,然后观察其大脑活动的模式,结果令人惊讶。
首先,大脑中和爱情相关联的区域,比起和其他感情(如一般友谊)相关联的区域要小。其次,和爱情相关联的这些区域,和其他一些情感区域(如恐惧,愤怒等)不大相同,它包括令人产生欣快感的部分。欣快感的产生类似于服食可卡因。因此,那些深堕爱河的人的大脑,和那些经历强烈感情的人的大脑并不太一样,倒会跟一个喝可乐的人的大脑更相似一些。
爱情,用另一句话来说,是某种成瘾机制。在字面上说,我们只是上了爱情的瘾。就像草原田鼠一样。
看来是成立的,那些能建立比较牢固的社会联系的动物,乃是基于其催产素和加压素感受器在大脑中的所处位置。当更多的感受器位于和回报机制相关的区域时,该动物就更倾向能建立较为稳固的社会联系。而各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化程度,最终都建基于这些感受器(及其分布区域)上。
当然,进化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决定了某个物种是更社会化还是非社会化的版本。同时,进化过程中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人类之间也一样。去年,和莱瑞·杨共事的斯蒂芬·费普斯就发现,在草原田鼠之间,加压素感受器的分布就存在差异。他以此解释在同一物种中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性。换句话说,一些田鼠会比其他一些田鼠更“忠贞”一些。与此同时,莱瑞·杨发现了存在于人类之间的加压素基因的众多差异。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基因排序来判断其基因类型,并以此评估他的忠诚度高低。
人类已经证实,通过对遗传基因的改造可以有很多惊人的结果。同样,科学家们也可以通过提升草原田鼠大脑中相关感受器的表现,从而加强这种动物对其伴侣的依附性。在1999年,莱瑞·杨就曾提取草原田鼠的感受器基因注入老鼠体内,而这只老鼠所显现的社会化程度即比它的同类更强。
爱情的三种滋味
通过对恋人的大脑扫描,科学家可以更加清晰和精确地分辨不同的爱情类型。路特格斯大学的海伦·费舍尔便写了一本有关著作:《爱情的三种滋味:性冲动,浪漫爱,长久关系》。这三者虽然互相有所交迭,但本质上是各自分离的感情现象,各自具有其情感和动机系统。而且,都伴随着某种化学作用。
首先是性冲动,顾名思义它当然包含着性欲的渴望。加拿大的心理学学者吉姆·珀弗斯指出,这种性欲及其结果类似于吸鸦片,会诱发一系列快速的化学反应,包括催产素、加压素,和奥比俄斯(opioids,一种人体自产的等同于海洛因的化学物质)的水平提升。而这将使得身体放松,诱发性快感,以及产生满足后的厌腻。
第二种是所谓相互吸引,或者相爱的阶段(一般人称为浪漫爱)。这是比性冲动更强烈的一种感情,它使得人会追求一个既定的特别的目标。这个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对感情对象的着迷,在一起时的愉悦,以及强迫症般的思念。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一阶段表现了神经化学上的某些狂躁症的特征。也有研究人员指,这个阶段中的行为模式本身还带有某种强迫症(OCD)的倾向。
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是,人们是否可以通过某种临床上的手段来控制爱情———就像医学上治疗强迫症一样呢?那些沉迷于早恋的孩子们的父母大概最迫切想知道答案了。费舍尔博士认为,这是可能的———浪漫爱的感觉是可以被抑制的,不过仅在其早期阶段可以这么做。  强迫症的重要特征是血液中的复合胺水平较低。像百忧解(Prozac)这类抗抑郁药物的机制,就是要让复合胺在大脑中保留得更持久一些。因此,这类药物也将抑制服药者的爱情感受———也就是说,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其爱的能力也会被危及。  但是,一旦浪漫爱开始进入下一个更为认真的阶段,它就会变成这个地球上最强的一股驱动力———费舍尔博士认为这种驱动力甚至比饥饿更强烈———此时,小小的复合胺就已经对它毫无用处了。
浪漫爱是不稳定的,它绝对不是一个养育孩子的好基础,而爱情的最终阶段———长久关系———则使父母们可以稳固合作地抚养他们的后代。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平静、安全、社会舒适感,以及感情的融合。
问题是,因为这三个爱情阶段可以各自独立运作,于是便造成了危险的后果。就如费舍尔所解释的那样,你可以和长期配偶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系,同时又对另一个对象产生浪漫爱的感觉,而这并不防碍你对以上两者之外的某个人产生性的冲动和渴望。这三个系统的独立性意味着,人可以在同一时间里爱上不止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得面对争风吃醋、搞婚外情,和离婚这些烦事。同时,它使得群交和一夫多妻成为可能,并由此产生“额外的后代”,使基因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人类如果不幸,那是因为他们生来是为着繁衍后代,而不是为着寻求幸福的。
当然,这些阶段在不同性别之间的表现会有差异。比如,性冲动阶段的爱情在男性身上就比女性更容易引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色情产品在男性世界总是更受欢迎。而且,虽然男女对于浪漫爱有着同样强烈的表达方式,而且引发相互吸引的因素也比较一致(如可靠,善良,健康,聪明,教养),但仍有一些值得留意的差异,那就是男人更倾向被年轻貌美的异性所吸引,而女人则更容易被金钱、教育,或社会地位等因素左右其选择。
“天堂工程”:改造我们的爱情
当然,爱又岂止基因那么简单呢?文化、社会、学习认知等因素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人曾经爱过怎样的人和曾经怎样爱过,这些经历对其日后的爱的能力产生着重要和决定性的影响。
无论动物抑或人,他们都是从自己的性体验和社会经验中学习的。一般而言,经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总是会和相同类型的对象恋爱约会。研究人员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发展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爱情地图”,包含了那些他们通过学习而了解到会吸引别人的要素。发展个人的爱情地图需要时间,而且其中有很大的随机成分。
由此可见,所谓的伟大爱情,只是一种基于基因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化学状态。而所有这些研究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假如科学家们可以造就一只更友善,更适于社会化的老鼠,那么是否意味着他也可能创造更友善、更适于社会化需求,或者说更懂得爱的人呢?有些人甚至由此设想了一个“天堂工程”,即从技术上废除那些使人类蒙受痛苦烦恼的生物性本源,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
随着研究的进展,有朝一日,我们甚至可以预测一段关系的结果,了解恋爱对方的忠诚度基因究竟如何……这或许将使我们的婚姻更像一场求职——关系到一系列医学、基因学、心理学的测试。有趣的是,如果这些测试都足够可靠,不知道保险公司还会不会受理那些高风险的离婚保险业务。
随着大脑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他们将不再仅仅作为研究人员的工具,他们还可以被任何人用以搞清楚他们的爱人是否足够好。在将来,那些诸如“他是否真的爱你?”的问题将可能轻易地获得答案。
还有药物。将来,药物是否可以帮助人们堕入爱河、或者修补破裂的关系呢?有科学家指出,药物可能可以提升某部分的爱情体验,但由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药物并不能在此扮演全能工具。并且,假如一对恋人已经不再相爱的话,药物对任何一方都帮不上忙。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难以忽略对一个人的既成厌恶——即使给他注射大剂量的多巴胺也于事无补。然而,通过管制血液中的复合胺水平,倒可能使人从一段错误的感情里尽快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药物,诱使已经处于长久关系中的平静大脑重新感受浪漫爱阶段的激情。
总之,正如人们所说,爱情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科学家们证明,此话千真万确,绝非戏言。
下一页>>

封面时事精点
时尚精品家居
城市美食汽车
科技男女图片
非常男女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化学反应
2004-2005年现代人通病
童年时代十大经典零食
人生黑色顺口溜19条(推荐)
最欠扁的脑筋急转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