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列车相撞:民间绝学智库:《易经》答疑百问(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2:26

26、怎么理解“器”的涵义?

  答:“器”是一抽象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相当于西方文化的“物质”一词,这一点,学《易》时必须明白。我们已知“物质”一词是现代物欲社会的哲学概念,相对于物质的另一面便是精神。但这一点跟中华文化的义理又完全不同。中华文化讲“器”与“道”的关系,认为这两者都是心性的产物。因此,西洋文化把咱们的心性文化称之为“唯心主义”,在研究老庄哲学时,便说他是“客观唯心主义”,在回答孔孟之道时,便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今天祖宗文化之所以被丛林文化颠覆的根本原因。也是全民道德沦陷的根本原因。

  在《系辞上传》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对应由此而来。从而影响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几千年。

  什么是形而上之道呢?不能被感官直接捕捉,经验直接复制,只能凭心性体悟的形态以上的道理便是道,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见前7、8两问答疑)。

  什么是形而下之器呢?显然,只要是在形态下能被感知的事物统称为器。这不就是物质的统称吗?但又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文化比各种洋文化来的高明,也因为器这个抽象概念包含了物质和工具的双重意思。我们可以说器是有形态的物质,但我们不能说有形态的物质就是器。这就如同我们可以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足下,已到万里。所以我说中华文化高明,高就高在每一方块文字的制造,它已饱含了先哲们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文字内涵,是任何语音文字的语义概念,都不可能包含的。

  首先搞清楚了器概念的语义后,我们还必须举一反三的进一步认知:原来器是物质,器更是工具。而工具总是人制造的,它少不了力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器又是工具理性的简称。中华文化简称工具理性为“器道”,亦叫“器道文明”。所以,西洋文化的一切文明,说到底就是“器道文明”。他们全部的认知特长就一枝独大,那就是“工具理性”。今天称之为科学技术。

  然而,中华文化不同,从古至今就有“上知”“下愚”的甑辨。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又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什么是“上知”“下愚”呢?这绝不是今天解释的统治阶级聪明,劳动人民愚蠢。如此解释是“五四”“文革”倒孔杜撰的胡说与歪曲。显然,“知”“愚”只能是指人的思想及其理路,只能是纯对认知而言。“上知”是指“形而上”之道,“下愚”是指“形而下”之道。这两条认知之路一上一下,它属于天地自然本身,你根本就没办法将它移换,所以称之谓“不移”。

  那么,何为“上知”呢?显然,认形而上之道便是上知。这种上知便是认生命由来的生生之道。认生生之道就该与道同体,从而“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所谓“明德”“至善”就是人不能因自己过度逐欲而毁灭了他人之生,他物之生,从而知道克己与感恩而生存。

  何谓“下愚”呢?因工具理性同道德理性——这两种生存观念的思想理路完全不同,故其言行恰好相反。工具理性在认知上,总是只认形而下的逐欲之道,为物欲而竞争,因竞争而斗争,因斗争而战争,因战争而毁灭。这毁灭就是不能改变的——“下愚”的认知理路。所以说丛林竞争,弱肉强食,逐物逐欲的工具理性,其实是毁生的下愚之道。这就是孔圣教诲我们的——亘古不变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天理。

  中华文化对“道”“器”二字的甑辨,是全部文化的骨髓。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再好的器也不过是个工具和玩物,它不能修已安人,化成天下。

  为人只有明道修德,才能推己及人,利人利已;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才会知道“道、器”者也,执其两端而用中。

  27、关于“气”的含义怎么理解?

  答:一个“气”字,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化生概念。按照今天的哲学语言加以理解,你可以把“气”说成是信息、能量、质量的总根因。气字最早的古写是三横或三竖,像个“川”字或“三”字。这个字也读气,本意是呼吸。后来又引伸为看不见形态,而又能衍生万物的原始基因。它跟今天所说的空气的“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你可由其去引伸理解。在《易经》中,它指的是阴阳没分时的浑沌状态。

  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气。今天,因为汉字的简化,我们把诸种指事不同的“气”,即空气、臭气,骨气的气等,原来的字形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用一个气字来表达,于是词义就混合复杂了。这一点必须说清。

  那么,什么又是宇宙未开浑沌基态中的阴阳二气呢?《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然,太极才是阴阳二气能够从无到有的根因。

  再看《彖辞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卦》)

  又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

  这里面的元都是指的元始基因,本原的意思。且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本来就是阴阳之象。所谓的“乾元”“坤元”,实际上也是指的阴阳二气。因此对这个气字的理解,我们又可把它解释为贯穿于“形上”“形下”之间的“生生”命门。

  有了这种命门,便找到了万物化生的原因。因此《彖辞传》中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咸的意思是交感。阴柔居上位而阳刚处下位,阴阳二气交相感应,于此亲和喜悦,就像男子礼下求女,因此,“既亨通,且顺利,这是坚守了正道,娶妻吉祥”。天地交相感应,万物赖此化生的原因。(所以)圣人感动人心,带来天下和平。观察这一感应法则,便可发现天地万物的真情。

  在《系辞下传》中又说“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所有这些道理,无不是讲的一个”气“之质——”气“之本体之所在。所以说,这个气是形上形下的”生生“命门。如此理解,方为正确。

  28、太极图或八卦图是什么?

  答:太极图和八卦图其实是一不是二。太极图,俗称”阴阳鱼“。这个阴阳鱼在中华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阴阳鱼是用来描绘阴阳二气如何流转从而形成八卦的。但八卦有先天后天之分,这个道理说起来有点复杂,其实都是后儒研读《易传》的心得成就,目的是让世人都能读懂孔子《易传。系辞上》关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六个字对宇宙生存图的形象描述。见下图: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这是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换一句话说,这是西洋文化的科学观念。可咱们的文化比洋人不知要高明多少亿亿万倍。也不知是多少万年前就把空间称之为宇,时间称之为宙,合二为一叫”宇宙“。从而形成自己非常有名的道统宇宙观。它在回答世界的终始时,是以”自性“”自在“为结论的。这种”自性“”自在“是以”心性“为凭的。时空大不过自性自在,时空也小不过自性自在。如此认知世界,非常圆润,所以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只有工具理性一枝独大的西洋哲学,才老是走到终结的尽头。而中华文化,却没有这种灾难性的死亡终结。

  什么是灾难性的死亡终结呢?例如现代物理,发现了科学的牛顿力学和科学的爱因斯坦量子信息学。于是,据此建立了现代天体运动物理学,从而推定黑洞大爆炸,光的辐射是空间时间同时产生的原因,热熵的收缩是天体与万物出现的原因,能量是空间曲张的结果等等。其实这些工具理性,确实有其局部意义的真实性、真理性。因此,彼真理又经常被此真理所否定。所以,从宏观的整体看,只有工具理性,缺乏道德支持,认知才没法圆满,总是漏洞百出。定义与定义之间总能相互否定不值一驳。例如,现代宇宙学,只问时空以外的宇宙是什么?神仙也不能自圆其说。换一句话说,黑洞以内的力学是什么?辐射以外的空间又是什么?爱因斯坦心知肚明,根本不能回答。

  今天,全人类的所有科学成就,其实,均不过是从中华文化”自性“”自在“中,流出的沧海一粟的认知功用。倘把功用都用知识产权的自利进行营运,拼命的保护,从而使竞争无限,再由竞争而战争,由战争而科技。最终可以断定,人类将因科技的极大自利而毁灭。这就是所谓的西方哲学终结。因为这种工具理性能够推导出来的结果,就只有人类的自相残暴。因此,才使认知钻入了死胡同,这才叫哲学终结。故他们的先知先觉们,亦很了不起,很早就意识到了哲学终结的灾难。现在全球开始研究孔孟之道,中华文化,就是为了重寻世界大同之路,使自己固有的文化,走出始终是相对斗争的死胡同。

  我们不把话扯的太远,还是来研究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成图原理。

  首先看看太极图。此图据说最早由北宋周敦颐所绘,后来跟学,而又发挥和修正的人很多,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设计非常精巧。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在他着的《易图明辩》详加解释: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由此可见,所谓太极图,原来图中的黑白是表阴阳二气的运转情状。这就有个问题,孔子说的”太极“显然是浑沌为一的,此图能表阴阳之状,但非太极本相,似乎不宜以”太极图“名之。所以,理当可以置疑,本图应为”两仪图“,抑或名”两仪四象八卦图“,亦相当准确。不过,此图刚开始就以”太极“命名,且流传日久,世俗公认,我们亦姑且从俗。但看官应当心里明白,说是”太极图“,孔子如有灵,必定批此作业做跑了题,言此而答彼。但若是言彼答彼,则应当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孔子必能给此作图之人以满分。

  而八卦图的排列,是在”太极图“的形象上,来用孔子原话排定的,包括先天与后天。所谓”先天八卦图“是指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是指文王八卦图。两者的区别,前者论天地洪荒,后者论生命流程。《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意思是说:乾代表阳光代表天,坤代表阴暗代表地,首先把这两者的方位确定(天南地北,或者说天上地下);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就相互通气了;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就两相迫击了;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就相反相成了。八卦就是这样两两交错的。要追溯以往的事就顺推,要预知未来的情况就逆测。而《易》的功用在预测,因此,卦是从下往上而逆数。

  据此,宋儒绘制出先天八卦方位图(见上图中)。它的顺序是以阳的消长为始,天左转,地右旋。先左后右(见上图中,中间还有数字顺序做说明)。

  那么后天八卦图,亦即文王八卦的方位又是怎么排定的呢?原来也是出于对孔子《说卦传》另一段言论的图解:”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以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以终而所以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段言论反复比说,其实是一副完整的生命流程图,现将意识意译如下:

  生命之蒂出于惊雷的震动,然后被风吹生长齐,在暖阳的夏季欣欣向荣,这万物全靠大地的辛苦养育,喜得江海湖泽的滋润,然后就把乾阳耗尽,从而化成阴水,藏于坟墓般的艮山之中。这坟墓般的艮山既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万物出于春雷震动,春雷是东方的象征。又被和风吹生长齐,所以和风是东南方的象征。在暖阳中欣欣向荣,所以代表暖阳的离火,便是南方的象征。远古圣君向南听政,为的是天下苍生欣欣向荣,无非就是此种心态感应。坤地本来就是母亲,万物无不赖其育养,所以说最役苦的是母亲。秋天硕果累累,万物无不高兴,所以说兑秋是喜悦的象征。然后把乾阳耗尽,所以乾是西北落日的象征,说的是阴阳交替、乾父与坤母该于夜间交配,是其相薄感染的时间。由此化生精水,坎水是北方的象征,也是阴阳辛劳的象征,这才是万物归根的生命之源,所以说,坎水是辛劳的象征。为什么说艮是东北之卦呢?因为万物在这里埋藏也从这里出生,所以说,一切终始成就都在艮山之中。(注:四注预测中的生旺图表也是据此演绎出来的,后文还有详细的问答)。

  显然,文王八卦对时空的认知切入,是跟太昊伏羲有所不同的,他以生命流程作观察,发现艮是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宋儒以此为据,排出文王后天八卦图(见上图,后天八卦图)。

  应该说明的是:无论是太极图,还是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都是历史的先儒们研读孔子《易传》的心得成就。各位看官如有更准确的理解,势必会更进一步的造福整个人类。一个洋人莱布尼茨,据此发现八卦二进制原理,另一洋人冯诺伊曼又据此二进制搞成电脑科技。可咱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竟然有人批孔骂孔,自毁文化长城,真是可耻而悲哀。

  29、筮辞的类别可以大概分为几种?

 答:所谓的筮辞,就是卦辞和爻辞的通称。当然有时也称兆辞。这些旧有用词必须明白。但卦爻辞,或者说筮兆词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要讲分类的话,一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记事类;二是取象类;三是叙事类;四是断占类。这四类情况又往往同时出现。

 还是大致先从第一说起,什么是记事类?

  所谓记事类,其筮辞所记载的文辞,一般是讲古代故事,从而指示吉凶祸福。故断占亦在其中。例如王亥丧牛羊于有易之事,讲的就是殷王亥客居有易之国,有易的国君绵臣杀王亥而夺其牛羊的故事。大壮卦六五爻爻辞云:”丧羊于易,无悔“。《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象曰是孔子的评论。为什么说是位不当呢?因为九五阳位被阴占,所以说,后面的占断不言而喻,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故曰”无悔“,断占亦在其中。又如旅卦爻辞上九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象辞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行谓旅,鸟动谓飞。上九爻是”亢龙有悔“,即物极必反的爻位,故有鸟飞过高,被焚其巢之兆。因此,孔子《象传》才说,”以旅在上,其义焚也“。而”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乃是凶灾的历史事实,不解自明。这些都是为了便于断占取象的记事类。也同时记录了断占的结果。

  再说什么是取象类的大致情况?

  取象类的筮辞一般是以事物作人事象征。其实上面举的”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借事物象征人事。从而告诉人的吉凶祸福。又如乾卦诸爻皆用”龙“来象征人事。龙的图腾乃是对巨蟒的形象进一步的发挥和想象的产物。但用它来理解气象的滚动,确实能起到很好的形象作用,加深人的认知印象。然而,六十四卦所有卦的名称都属取象类,例如:益卦。《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卦的卦辞则说”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益卦的取象是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所以说,风雷交动,相互助长,象征增益。君子为人理当效法,见善而迁,有过必改,则益莫大焉。这就是所谓取象类的论事手法,它几乎贯穿通部《易经》。

  下面再看叙事类的基本情况。

  叙事类的筮辞,是直接告诉人的所作所为,从而指示吉凶祸福的。人的所作所为,或是或非,或成或败,本身就是吉凶祸福的象征和原因,因而含有吉凶祸福的意义。如乾卦的九三爻,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天勤勤恳恳,即便夜晚,仍时刻警惕,谨慎如此,虽有被欺的危险,但不可能造成危害。这种”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叙事,其实就是对正人君子所作所为的肯定。这种所作所为,本身就含有”厉无咎“的道德意义。

  最后我们来谈谈断占类。

  所谓断占类筮辞,是指《易经》论断吉凶祸福的文辞。如元、亨、利、贞、吉;或悔、吝、厉、咎、凶。《易经》乃卜筮之书,孔子没作《易传》前,其用途主在卜问吉凶祸福上,所以,其筮辞均系论断吉凶祸福的文辞。有些文辞即便不作直接论述,也含有指示吉凶祸福的道理。故断占吉凶总与记事、取象、叙事合而为一。这是中华文化极善抽象思维的一大特色,细在注重整体的内在联系。这就跟中医看病一样,你可以说你手疼脚痛,把脚手分开论述描述。但医生却不管你这些,他在听你叙述时,只判断你的脉络出了什么问题,从而找到你手疼脚痛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周易》文化的整体思维,与洋人动不动就分类划分完全不同。什么是思维整体的占断联系,下面举例稍加说明:”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这是泰卦六五爻爻辞,意思是说帝乙嫁妹,给妹福祉,因此大吉。此乃记事断占。又如未既卦九四爻爻辞云:”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意思是说:坚守正道吉祥,悔恨因此消亡。就像以振奋之师讨伐鬼方,三年苦战定可获胜封赏为大国诸侯。这是一种说理叙事的断占筮辞。再看取象,如坎卦初六爻曰:”习坎。入于坎窞。凶“。意思是:面临重重险阻,又在坠入穴陷深处,因此凶险。有时吉凶断占无须明说,意喻其中。如坤卦六三爻爻辞云:”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是说:若能辅助君王的事业,虽然功归君王,却也同样获取了好结果。因此,坤的总象征是臣帮君,妻帮夫,好结果不言而喻。

  30、《易传》的内容及其要旨应当如何理解?

  所谓《易传》,亦即《易大传》,乃孔子解易传文,共七种十篇,亦称十翼。分别为:

1.《文言》一篇,2.《彖传》上下二篇,3.《象传》上下二篇,4《系辞传》上下 二篇5.《说卦传》一篇,6.《序卦传》一篇,7.《杂卦传》一篇。

  《易传》在解释《易经》经文时,特别注重”天地定位“的根本作用,因此,围绕乾坤两卦有认知本体功能的详尽解释。对其他六十二卦亦各有特定的重点观察角度,现分叙如下。

  一《文言》

  文言的含义,就是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文言分前后两节,分别解释说明乾卦和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通称《乾文言》,后节通称《坤文言》。

  《文言》之所以专解乾卦和坤卦,不解其他卦体,是因为这两卦在六十四卦中是本体,亦叫门户,犹如六十四卦的父母和家长。故把这两卦的秉性及其意旨辨明了,理解了,其余六十二卦的意旨就容易理解和把握了。所以姚信说:”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二、《彖传》

  彖者,断也。即论断,断定一卦之意旨,说明各卦的象征意蕴。

  《彖传》随经文的上经和下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节,下篇三十四节,共六十四节,即每卦一节,分别解释六十四卦,内容是说明卦名,卦辞及卦意。解释卦名,卦辞及卦意时,往往依卦象,爻象进行解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并以简要明了的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三《象传》

  象,即形象,象征。形象,这里指卦形;象征,这里指卦辞所显示的该卦的象征意蕴和爻辞所显示的该爻的象征意蕴。

  《象传》亦随经文的上经和下经分为上下两篇,解释各卦的卦象和各爻的爻象。其中释卦象者六十四则,每卦一则,称《大象传》;释爻象者三百八十六则,每爻一则(包括乾卦用九一则,坤卦用六一则),称《小象传》。

  《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上下象相重之旨,而后再从重卦象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世事人情的象征意义,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乾卦《大象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表明该卦的上下象征均为天,君子当效法天的健行气质,奋发图强,永不止息。其他诸卦皆如此。

  《小象传》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乾卦初九爻《小象传》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这是指明此爻微阳初萌,不可急于施用。其它各爻亦皆类此。

  《象传》以简明的文辞,逐卦逐爻地解释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易经》经文的象征意蕴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解说。

  四.《系辞传》

  系者,系属也。系辞,即系属于经文,解释经文之辞。

  《系辞传》是早期的《易经》义理的通论,对经文的各方面内容如基本含义、原理、功用、起源、筮法等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与阐发。具体而言,即:对易经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对易经创作方法——”观物取象“——的追述,对阴阳之理的辨析,对八卦之象的阐释,对乾坤要旨的疏解,对筮法略例的陈述;并选择爻辞十九条,加以穿插解说,揭示其象征要旨。在这种通说过程中,也充分地表露了作者的道德价值体系,道统哲学观念。

  总之,《系辞传》的要义,是发《易经》义理之深微,示《易经》研读之范例。

  五.《说卦传》

  这是阐述八卦象例的专论。

  全文首先追述用蓍衍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先天“和”后天“两种方位,而后又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其中还揭示了八卦最基本的象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象征意义: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健  顺  动  入  陷  丽  止  悦

  这在《易经》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是几乎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认识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序卦传》

  序者,编次也。亦即先后的排列之次序。旨在解说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的意义。

  全文分两段:前段叙说上经三十卦的次序,后段叙说下经三十四卦的次序。其中所揭明的是各卦依次相承的意义,包含有事物的变易转化,阴阳互根的深层哲理。这表明,《序卦传》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六十四卦推衍大纲。

  七.《杂卦传》

  杂者,杂糅,错综的意思。

  《杂卦传》的要旨是”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乱《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加以排比,分成三十二组,使两两对举,以精要的文辞概括卦旨。对举的两卦,其卦形或”错“——六爻相互交变,亦称”旁通“,亦称”旁通,或“综”——卦体相互倒置,亦称“反对”,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而对“错”“综”现象的揭示,则显示出作者对卦形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总之,《易传》七种“十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地对《易经》经文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唯独权威性的解经专着和读经指南,只有认真研读,仔细探讨,才能有所斩获,方可为往圣继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