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到南昌汽车路线:妙用古诗文,拓写作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5:15

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学生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拓宽写作的空间呢?

一、巧借古诗文拟题。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例如: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二是化用诗句。例如: 2004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2008年河南优秀作文《且放云帆济沧海》。

二、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辨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三、引用古诗文点题、过渡或者画龙点睛。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例如:(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春天哟,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会成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个翩然欢翔的飞燕……(先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具体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再用抒情性语句加以总结)

这种语段适合用于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中。在文中,可用作开头段引出话题。如:

 吟着谪仙的“清溪似我心”,我看到了溪流的清亮;读着王维的“清泉石上流”,我感到山泉在泠泠作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江水的怒吼;“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大河的歌唱——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川总是要归海的。(《面对大海》)

也可用作结尾段总结全文强化主题,如:

“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这是一种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一种人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美德。人格是人的灵魂,它让人有了重量;人格是人的脊梁,它让人有了高度。(《人格的魅力》)

四、改写古诗文内容出彩。

好的古典诗文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简而意丰,能够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唤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能让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许的诗意。当然,改写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例如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可以联系自己对屈原的理解来改写,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悟。例如:

“漫漫长路,我能追寻到什么呢,我又能拾掇起什么呢?屈子的脚步声清晰地在耳畔回响着,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身影似乎总在眼前晃动,诠释出了一种精神的内涵。

精神路上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也许我们从来就无法摆脱这种宿命的折磨。难以宁静的汨罗江啊,一朵涟漪拨弄起无尽的思绪,在跋涉的途中牵引着你我的方向。

漫漫长路,终极的目标始于脚下。生的价值,死的分量,让脚印去求索,让过程去评判。”

这种写法既能忠实于原诗(文)的内涵,也能闪现出个性创造的光辉,不失为作文“出彩”的一种途径,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例如笔者学生王诗红所写的《千古心情》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针线,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残阳斜挂,小桥流水,风儿吹散屋顶的缕缕炊烟。鸟儿都归了家,而脚下的路却依旧连着天之涯。无边无际的远方呀,今晚我将会魂归何处?孤独的旅人,守望着满月的宁寂与苍凉:遥远的家乡,母亲是否依然伫立门前等候,温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烟?千古心情,是临行前母亲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是临走时念念叨叨的叮咛嘱托;千古心情,是离别后游子声声深切的呼唤,是内心深处无数次的魂牵梦绕。千古心情,是母亲斑白的鬓角,是等待孩儿归来的瘦小的身影,是游子留恋的步伐,是频频顾首的期盼……

千古的心情啊,这千年不变的永恒。”

这个片段化用了孟郊《游子吟》和马致远《天静沙?秋思》的意境,将游子对故土和亲情的思念表达得细腻深婉,典雅蕴藉。2002年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也是采用这种写法获得成功的。这篇高考作文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孔雀东南飞〉新传》则是“活用”古典文学资源,根据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对《孔雀东南飞》大胆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编”,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中国式离婚”,体现出了考生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洞察。

五、连用古诗词深化文章内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引用古诗文名句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五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学生仿写优秀段落】

(1)风,虽来无影去无踪,但是,却常能“吹”出诗人们的情感。它吹向曹操,曹操唱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它吹向辛弃疾,辛弃疾吟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它吹向李清照,李清照不由发出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它吹向马致远,引起了他“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

(2)当我灰心时,李白告诉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我沉溺于游玩时,韩愈劝告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当我开始埋头苦干时,魏征提醒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一年四季,景物各具特色。春,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冬,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面对秋风,刘邦唱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因为他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打下了刘家天下;面对秋风,曹操看到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因为他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面对秋风,马致远却只能低吟“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他远离家乡。风与人的心情相通,寄托着诗人们的款款情思。